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题苜蓿峰寄家人。唐代。岑参。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立春:节气名。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
杀:同“煞”,极甚之义。
此诗为诗人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时作,约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在安西时,曾行役于外,至苜蓿峰,适逢立春,顿起思家念亲之情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2、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夔帅范太尉生日。宋代。冯时行。 秋空无云倚太阿,天劝不受金盘陀。英姿杰气狭宇宙,却立引手攀明河。已办长缨三百尺,缚取胡雏寄飞馹。徐挥白羽扫龙庭,停骖戏勒燕然石。落落雄图九万里,白帝屈公朝夕耳。天使中兴气象自公还,还当与公金石年。
次韵萍乡文叔章访别。宋代。敖陶孙。 力田望逢年,倚市胜刺绣。十年丘里语,失火要自救。君行半天下,何处得耆旧。请从老庞说,龙风相赴凑。全家隐鹿门,遗安不求富。常时拜床下,大钟尽徐扣。男儿惟一身,用在百岁后。譬如营屋室,宗庙先库厩。不闻买山隐,而有居巷陋。君看钟鼎家,粱肉或墨瘦。宁为卖文活,一经老学究。出身即九折,时命乃大缪。向来尸裹革,口语困逗留。居然齿编贝,月粟供赁僦。何知山涧底,鹿豕对饭糗。文章忌随人,谨勿誇客右。书林无浅植,笔耒有深耨。纷纷青紫楦,后进渠领袖。结交两任昉,设客一阴就。卑官惭处赠,俚语致公寿。
适值刘从道供奉往信阳镇用前韵送之。宋代。孔平仲。 君马匆匆赴信阳,虽云同郡似它方。村沙卷尽黄昏日,海水吹成半夜霜。别恨不须青草色,归期当及小桃香。閒官冷局遥相望,两觉迢迢岁月长。
韶州唐张文献公祠堂。宋代。郭祥正。 文献颀颀学问该,可怜为相遇嫌猜。当年致主陈金镜,后世空祠见铁胎。武水直疑龙卧久,韶山时想鹤归来。我朝继有襄公出,谁道南方乏美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