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登总持阁。唐代。岑参。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
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
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总持阁:在长安城永阳坊、和平坊西半部大总持寺。
诸天:天空。
井树:井边之树。
渭川:渭水。
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写这座高阁的高,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主要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还加入比喻,对比这样常见的修辞来增加效果。“逼诸天”、“近日边”,这是夸张和比喻,“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也是夸张,但是在意义上有一种递进,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低秦岭”、“小渭川”有夸张地成分但也有对比,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其实在最后的结尾诗人的态度里也有夸张的意思,他当然不会真的为了一座高阁而出家,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座佛寺古阁的环境清雅视野开阔罢了。全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诗句里就常用到夸张的修辞。也就是因为岑参在诗里这样淋漓尽致得专写总持阁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体上有了一种很突出的气势,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他的诗作里是常见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鸥。宋代。释行海。 从来尘白胜鸂鶒,不解浮沉愧鹭鸶。今日独留杨柳岸,何年合到凤凰池。风波自险身常稳,网罟虽多意不疑。四海五湖皆有分,人多相识少相知。
鸡笼积雪。明代。王琅。 雪压重关冷,江天俨一新。乍疑冰世界,顿改玉精神。瘠壤皆生色,空山不染尘。寒光如可借,书幌历冬春。
雨中排闷。宋代。陆游。 点点滴滴雨不晴,暗暗淡淡灯不明。皇天胡为贷此老,病卧垂困今已平。却惭向者力量浅,鼠肝虫臂犹关情。百年终归朝露速,一死正自秋毫轻。明朝且作山中行,青鞋已觉白云生。丰年处处村酒好,莫教湘湖蓴菜老。
如簧巧语何须听,似海侯门岂足游。太华崇高无弃土,沧浪合并纳纤流。
未要季子荣亲印,已买陶朱佚老舟。藏器待时须大用,耻争蜗角与蝇头。
世弼读白乐天放言诗仿其体依前韵作数首见寄因和答之亦仿乐天之体 其一。宋代。欧阳澈。 如簧巧语何须听,似海侯门岂足游。太华崇高无弃土,沧浪合并纳纤流。未要季子荣亲印,已买陶朱佚老舟。藏器待时须大用,耻争蜗角与蝇头。
矮斋杂咏二十首·宿溪上。宋代。华岳。 梦回斜月挂林端,酒力初消怯夜寒。何处客舟犹未泊,一声柔橹过前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