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宋代。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
尝:曾经。
寓居:暂居。
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
纵(zòng)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来休息。
宇:屋檐。
木末:树梢。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虽:即使。
兵阵:两军对阵交锋。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恁(nèn)么时:这时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参考资料:
1、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
2、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89-90页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悖为相,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州)。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居住在嘉祐寺,游览松风亭时作此文。
参考资料:
1、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书来十日涌千周,多少离心茧纸收。野水方生云梦泽,西风能寄武昌秋。
一官落拓怜君耐,三载飘零为我愁。世事升沉休顾问,天边寒月也如钩。
挹珊寄六虚亭晚眺自遣诸诗属和漫成二律以当书讯 其二。近现代。许宝蘅。 书来十日涌千周,多少离心茧纸收。野水方生云梦泽,西风能寄武昌秋。一官落拓怜君耐,三载飘零为我愁。世事升沉休顾问,天边寒月也如钩。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 其四。明代。李东阳。 此地经年赤,川原熯欲烧。夏畦初过两,秋麦仅宜荞。岁歉租仍在,民贫业半凋。纷纷汉使者,谁与驻征轺。
题曹提领湘灵庙闻乐见灯诗卷。元代。许谦。 重华陟遐方,马毙车折轴。娥英失所天,往殉行且哭。黛凝衡山云,泪染湘江竹。夫君不可见,异穴叹同谷。庙食三千年,境土惠徼福。事久竟忘哀,幻化惊耳目。音响钧天和,光景清夜烛。谁能写新声,如彼涓在濮。
过新桥。宋代。董嗣杲。 江城局吟思,每觉心神悄。意行西郊旷,直渡新桥小。香传酒垆异,枕此清溪窈。南望元公茔,峨峨翠林杪。宰木屯高阴,牌门灿华表。风霜二百年,剥落几昏晓。我来增敬心,道脉伊谁绍。有泪盈衣巾,举头闻蜀鸟。
百香诗 其十二 渔舟。元代。郭居敬。 一棹翩翩活计长,五湖四海是家乡。朝来撑出柳阴去,冲落江花带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