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孔平仲 北宋诗人。字义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
孔平仲。 孔平仲 北宋诗人。字义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通川道中望远山。近现代。刘咸荥。 夕阳诗思迥如何,天半空青雨乍过。叠嶂层峦看尽活,浓云托出远山多。
次韵范子仪怡山饭讫访王仙郡旧迹一首。宋代。苏籀。 云衲撞钟集,鹤衣舆轿来。暂沽彭泽酒,岂碍太常斋。道释纵横说,门庭南北开。皂丛天籁响,棋罢想龟回。
寄题刘山人战胜轩。宋代。洪朋。 桃源一臞儒,意气郁何壮。削迹红尘中,筑亭白云上。溪声听逸响,山色阅殊状。谅是永幽栖,岂伊暂清旷。若人有灵气,战胜神更王。乃知先圣裔,风流标素尚。嗟予晚闻道,兹事夙所向。得兴雪月交,理棹会一访。
题杨允嘉近画 其二。明代。杨士奇。 峄阳嶰谷总奇材,别有奇材泗水隈。圣治无为用韶乐,选材须献大廷来。
挽缪将军。元代。丁鹤年。 大将捐公馆,哀音彻帝廷。殒星芒角赤,驭日简编青。礼赙膺天眷,佳城获地灵。唯馀冯异树,寂寞倚园亭。
十庙。清代。顾炎武。 我来鸡笼下,十庙何苍凉。周垣半倾覆,栋宇皆颓荒。树木已无有,寂寞馀山冈。功臣及卞刘,并作瓦砾场。卫国有遗主,尚寓五显堂。武惠仅一间,庙貌犹未亡。蒋庙颇完具,欹侧惟两廊。帝王殿已撤,主在门中央。或闻道路言,欲改祀三皇。真武并祠山,香火仍相当。其南特焕然,汉末武安王。云是督府修,中绝以堵墙。陪京板荡馀,百司已更张。神人悉异名,不改都城隍。朔望及雩祈,顿首诚恐惶。神奉太祖敕,得治诸东羌。留此金字题,昭示同三光。上天厌支德,神祗顾馨香。上追洪武中,遣祀明纶将。二百七十年,吉蠲存太常。三灵俄乏主,一代沦彝章。圜丘尚无依,百神焉得康。骑士处高庙,陵阙来牛羊。何时洗妖氛,逐去诸不祥。无文秩新邑,人鬼咸迪尝。复见十庙中,冠佩齐趋跄。此诗神听之,终古其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