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子夜吴歌·冬歌。唐代。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驿:驿馆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题小蓬瀛轩三首 其二。明代。陈公懋。 花香历乱瀛洲雪,风色依微阆苑霞。地入幽源疑隔世,人临虚阁似乘槎。
前题自和。明代。何巩道。 满林啼鸟不闻蝉,独卧空园意悄然。沽酒欲寻临水店,采莲不用过江钱。檐苔映绿松边瓦,炉火灰红茗后烟。一入清秋情致冷,为谁吟待菊花天。
蕊珠宫 继重阳韵即夜游宫。金朝。马钰。 芋栗又分六个。遇投三、谓怀真个。立子三人总忘个。细搜寻,就中认,个中个。□□性月圆圆个。真欢乐、不愁些个。或问扶风因甚个。报君知,舍那个,得这个。
雨霁同圣。宋代。刘敞。 雨馀暑气灭,日出浮云开。高楼极远目,百里无纤埃。山形西北骛,江势东南来。旧都尚能记,壮观多可哀。微风激清啸,浩雾侵寒杯。亦知非吾土,聊复乐徘徊。
鹏升夫人和平女士索书赋一绝。近现代。陈独秀。 前年初识杨夫子,过访偕君昨日情。寂寞胭脂坪上月,不堪回忆武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