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忆钱塘江。宋代。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
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钱塘江:亦作“ 钱唐江 ”。 浙江的下游,称钱塘江 。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钱塘潮”。
昔年:往年;从前。
归帆:指回返的船只。
好是:好像;犹如。亦作”好似“。
涵:包含。
水仙:传说中的水中神仙。
李觏的这首《忆钱塘江》,独辟蹊径,与众不同。诗人在诗中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写诗人当年乘醉行船归来,一路观赏着钱塘江傍晚的美景。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表明诗人是凭自己的记忆来描绘他当年观赏钱塘江之奇景的;“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次句中的“隐隐”、“衔”诸语下得颇为精妙,很切合诗人醉眼赏景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这里,诗人先以“好是”二字提示下文将拓深诗的意境;继而,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最后,则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奇妙的比喻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诗亦实亦虚,虚实相间,也完全切合诗人醉眼观赏醉景——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祝张盐宪二首 其二。清代。陈恭尹。 南天鸿雁俨成行,东土篱花亦渐黄。英岁未须论献寿,清秋唯报好飞觞。小山招隐虚文藻,大雅维风属庙廊。为问荆州张相国,部民谁是孟襄阳。
出南郭寻毕文简墓不得。清代。张梦兰。 西风禾黍响飒飒,峞嶪荒城云峰杂。野径苍茫阒无人,蝉声蛩语互相答。九原可作其谁归,我公大度殊巍巍。力赞莱公排钦若,契丹解得澶渊围。苦恨小邑无文献,借才聊为读书劝。盛德曾无抔土留,神鸦社鼓传哀怨。闻道画像亦被焚,香烟矗起团成云。一样子孙不识字,魏公村里趋耕耘。山河不殊风景别,茫茫古今电光掣。斜阳荒阪姑少留,九龙港口水呜咽。
秋日。宋代。李光。 牢落双泉一病翁,十年忧患扫还空。荷稀竹密宜秋雨,户窄檐低耐飓风。尽日抄书北窗下,有时闲步小桥东。谁知万水千山外,亦与乡居兴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