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唐代。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从常州回江阴的路上,所到之处到处都是空荡荡的篱笆院落,颓败的江村景象让人触目惊心。
因为少有人迹,路边的野花看上去颜色惨淡;频繁的春雨,使鸟鸣听上去也满含寒意。
上官才刚刚上任,我也还没有辞官而去。
今年春天,首要的任务是平息战乱,谁还有心来关心民生的凋敝、江村的残破?
春务:春季的农事。
当去年夏天,李嘉祐还在哀叹自己命运多蹇,考虑要不要辞官而去的时候,一场突然而来的战事打破了平淡的生活,刘展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过江阴大地,李嘉祐没有经历安史之乱,面对战争他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判断,开始的时候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非,江阴的老百姓出逃的出逃,被征兵的征兵,作为文官的李嘉祐似乎对这一切也无能为力,只能坚守江阴,等待时局的稳定。
好在战乱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战争对江阴的伤害短时间却无法恢复。上元二年春,李嘉祐去常州谒见新任常州刺史,回来的路上,看到满目疮痍的江村,心情应该是无比沉重的,一句“谁肯问凋残”,表达了李嘉祐对民生的关怀,也让他的诗名好了不少。
首联“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说不忍看,却偏还要看,江村的残破避无可避,直击人心。
颔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视觉的感受,花色本不会因为战争而有所改变,但在诗人看来,人民的悲惨境遇却通过花色反映了出来,赋予的花色别样的意味。后句是听觉的感受,虽然写的是声音,却同样赋予了鸟鸣声以感情色彩,一个寒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颈联和尾联隐约地表达了乱后初定,诗人意图收拾残局,重新经营民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彷徨。不过李嘉祐并没有机会重整江阴了,因为当年春天,他就升官去当台州刺史了。
此后,江南到大历年间,才渐渐从刘展之乱中恢复过来,《旧唐书》卷185下《萧定传》载:“大历中,有司条天下牧守课绩,唯定(润州刺史萧定)与常州刺史萧复、濠州刺史张镒为理行第一。其勤农桑,均赋税,逋亡归复,户口增加,定又冠焉。”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 ...
李嘉祐。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
望江南。宋代。程垓。 篷上雨,篷底有人愁。身在汉江东畔去,不知家在锦江头。烟水两悠悠。吾老矣,心事几时休。沈水熨香年似日,薄云垂帐夏如秋。安得小书舟。
安庆府。宋代。罗公升。 金城图上各论功,弹压江流势自雄。但使老熊当道左,宁愁游骑入回中。幕间客解称杨子,席上伶谁赋皖公。禾黍渐多青燐歇,郡人犹忆降元戎。
送戴刑部入都。清代。严元照。 知名自垂髫,三十年于今。既观君子面,始知古人心。跳迹共萍水,言论合芥针。客游得良友,快胜千黄金。万卷贮心胸,不作书中蟫。心如九秋月,了无纤翳侵。前生定老衲,茅庵结嵚崟。偶然落尘网,共载参朝簪。行藏学间鸥,随波共浮沈。泠泠太古意,悄若风中琴。在山忘出山,轩冕非所歆。长安居不易,向平累尚深。辞荣非此时,岁月驰骎骎。西湖佳山水,知君岂滞淫。去去莫回头,为君留清音。期君十年后,芒鞋重相寻。
贻长松寺慈禅师。宋代。李流谦。 一年山色好相看,欲去仍来倍黯然。大士初无留客意,幽人更结住山缘。梨花村落清明后,梅子园林五月前。我已到家春亦老,酒杯犹足趁流年。
少年游(十之十·林钟商)。宋代。柳永。 佳人巧笑值千金。当日偶情深。几回饮散,灯残香暖,好事尽鸳衾。如今万水千山阻,魂杳杳、信沈沈。孤棹烟波,小楼风月,两处一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