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唐代。李德裕。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作于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诗人任滑州刺史时。当时诗人登楼远眺故乡之赞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诗。
参考资料:
1、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 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语文出版社,2000.09:第273页
诗的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抒写自己飘泊宦游,功业未就的悲叹。“挂冠”,本指指辞官,但这里的挂冠当指致仕返乡,此据上下诗意可知。后二句笔锋一转,感叹自己的仕宦未遇。诗人以飞转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树梗自喻,抒写飘泊之感,十分形象。
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越吟”“潘鬓”来说明自己年来多病,经常引起思乡之情;鬓发早斑,功业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叹。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而李德裕的家乡赵郡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诗中即以邯郸道代指通向家乡赵郡的道路。从“应无归去期”这句看,作者当是马上又要离开家乡,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够壮志实现,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这首诗在写法上独具特色。开头二句为立论的大前提,作者认为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历观古志士仁人的挂冠归乡,都是在功业成就之后。从而领起以下六句,反衬自己长期宦游各地不得返乡;今虽暂得归乡,而因职事在身,功业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荣归故里的遭际,内在逻辑十分严谨。通读全诗,虽多飘泊失意之叹,但仍然不乏对仕途的热切追求,表现出不做出一番事业就不返乡的进取精神。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
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和刘卿材十咏 其五 堠子。宋代。黄庶。 一堠居市廛,百堠居林莽。土木若有情,山中亦惆怅。
满江红 其五 金陵乌衣园。宋代。吴潜。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移家。清代。曹秉哲。 十载匆匆疾若驰,一身泛泛渺何之。家如客燕频营垒,官似残蝉又过枝。检点琴书余长物,流连花竹胜前时。闲云一出浑难驻,惆怅还山未有期。
秋日题。宋代。林亦之。 漠漠骚骚如卷砂,当门枯木见巢鸦。秋林最怕风吹尽,一直愁心无树遮。
二友篇 其一 王宗伯锡爵。明代。王世贞。 太原吾闬彦,弱小负灵植。三馆抗清标,八座回正色。步武鼎铉间,弃之如遗迹。荣名冠寰宇,紟绅所趋翼。望望若将浼,空空类无识。五十孺子慕,扳哀变原柏。伊余麻中蒲,谬充他山石。晚途乍折节,感此三不惑。芰荷良可依,薇蕨足充食。荆玉竟夕辉,恐为世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