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宋代。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谒崇州陆游祠。两汉。刘雄。 沈园曾是旧行踪,又向崇祠吊放翁。绕榭不殊流水碧,飘茵犹惜石榴红。宦游千里淹巴蜀,诗卷常年纪雪鸿。归去先生劳梦忆,我思吴越亦相同。
五十自寿集唐五十首 其八。清代。瞿士雅。 溪畔穷鱼且曝腮,故园犹合有池台。冰铺湖水银为面,风卷残花锦作堆。绿水青山虽似旧,红颜白发递相催。流光易去欢难得,一月主人笑几回。
远访友不人值。宋代。宋伯仁。 寒食花枝插满头,长亭搔首晚悠悠。灞陵老子无人识,别是天涯一段愁。
秋水沧江日夜清,伤心名将殒东城。帐中星坠孤儿泣,塞上云愁别部惊。
蜀国犹存诸葛庙,汉王空忆亚夫营。鄞人共说封侯事,夜雨残镫泪欲倾。
送慈上人归雪窦追挽浙东谔勒哲都元帅四首 其一。元代。乃贤。 秋水沧江日夜清,伤心名将殒东城。帐中星坠孤儿泣,塞上云愁别部惊。蜀国犹存诸葛庙,汉王空忆亚夫营。鄞人共说封侯事,夜雨残镫泪欲倾。
宿延陵昌国寺书于上人房二首 其二。元代。萨都剌。 东风吹水碧粼粼,雨过村村野色新。小艇延陵庙前去,荇花开尽野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