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日斜孤馆易魂消。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间争度渐长宵。
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清代。王国维。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日斜孤馆易魂消。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间争度渐长宵。
池中的荷花和荷叶已经凋敝了。有些枯黄的艾蒿从墙头冒了出来。夕阳照在孤寂的客舍上,更让人感到寂寞无奈。
坐看秋日的天空感觉一切正在消失当中。白天将会过去,继而是无尽的黑夜。又怎么能渡过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②芙蓉:荷花的别名。
③萧艾:艾蒿,臭草。
④孤馆:孤寂的客舍。
⑤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⑥白日去昭昭:白日指太阳,阳光。昭昭指明亮。
⑦争度:怎么渡过。渐长宵: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参考资料:
1、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524-527
2、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01(8).
此词写于1908年秋,北京。王国维在这年正月续娶潘丽正为妻。三月,王国维携妻北上,潘氏操持家政,王国维有心治学。
参考资料:
1、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2.
首悲秋的词,其中渗透着一种悲哀绝望的情绪。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是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日斜孤馆易魂销”是写个人的情绪。这是古人写悲秋题材时常用的套路。古人悲秋作品中的秋景是用来起兴的,因此一般都是写眼前实景。而“芙蓉”和“萧艾”两个词出于《离骚》,它们本身又是有象征意义的。所以,“已落芙蓉”两句虽看起来是“写境”,其实也有可能是“造境”。这种景象,也许确实是当时眼前所见的景象,但“萧艾”与“芙蓉”对举,再加上“半枯”和“过墙高”的形容,实在颇有些调侃的味道。似写实景而又暗含有寓托的深意,似含深意而实际上又是现实的写景,这正是王国维所擅长的本领。
但到了下阕,作者就开始把个人不遇的悲伤导向他的主旋律——对整个人间的悲悯了。“坐觉清秋归荡荡”是说,秋天虽然凄凉,但秋天的一切也正在消失,继之以更为凄凉的冬天。“眼看白日去昭昭”是说,白天很快也就要过去了,继之以漫长的黑夜。这两句的口吻,使人感到一种宿命已定无可奈何的恐惧。“争度”,是“怎么度过”。这是一种疑问,其中充满了对人间未来的担忧与焦虑。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木兰花。清代。黄之隽。 鹁鸠滩畔篁千个。萝卜洲前花敷朵。草丝拖水字成之,禽迹印沙文似个。渔矶凹处烟犹锁。却被江帆冲欲破。双崖杳杳静无人,一蝶飞飞忙似我。
长安杂诗(十首)。明代。王祎。 昔在元世祖,分地王关中。潜藩富才彦,一一皆夔龙。谁欤任儒学,先正推许公。沾濡布教雨,鼓舞振文风。后来踵其轨,厥称萧与同。发挥圣贤道,张主皇王功。出处虽异致,德义非殊宗。至今关辅间,教思蔼无穷。前哲日云远,怅望吾焉从。¤
登灵岩山。元代。成廷圭。 木杪见浮图,盘盘一径迂。倚岩留客坐,过岭倩人扶。野色平如削,湖光澹欲无。残碑不可读,春草没双趺。
次韵师浑甫。宋代。王灼。 五字长城外让登,云梯更羡最高层。别来大有离群恨,今日西南又得朋。
喜雨。明代。于谦。 日入千山黑,层云搆夕阴。一声雷送雨,万国土成金。品物回生意,闾阎诵好音。天公应有在,知我爱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