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渡扬子江。唐代。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
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
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
在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带来了秋天的讯息。
扬子江:因有扬子津渡口,所以从隋炀帝时起,南京以下长江水域,即称为扬子江。近代则通称长江为扬子江。
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桨。指船只。中流:渡水过半。指江心。
空波:广大宽阔的水面。明:清晰。
扬子驿:即扬子津渡口边上的驿站,在长江北岸。属江苏省江都县。
润州城:在长江南岸,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属江苏省镇江县。
边阴静:指海边阴暗幽静。
朔吹:指北风。吹读第四声,原作合奏的声音解,此处指北风的呼呼声。
淅沥:指落叶的声音。度:传过来。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这是有原因的。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担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丁仙芝,字元祯,曲阿(今江苏丹阳市)人,唐开元十三年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后亦仕至主簿、余杭县尉等职,好交游,其诗仅存十四首。 ...
丁仙芝。 丁仙芝,字元祯,曲阿(今江苏丹阳市)人,唐开元十三年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后亦仕至主簿、余杭县尉等职,好交游,其诗仅存十四首。
湖上寓居杂咏 其八。宋代。姜夔。 囊封万字总空言,露滴桐枝欲断弦。时事悠悠吾亦嫩,卧看秋水浸山烟。
月夜二首。宋代。王安石。 山泉堕清陂,陂月临静路。惜哉此佳境,独赏无与晤。埭口哆陂阴,要予水西去。呼僮拥草垡,复使东南注。
一萼红二首 其二。清代。端木埰。 喜春来,却寒威转冽,春气那曾回。瓶冻添莹,炉熏失暖。霜气还是皑皑。断桥外、栖鸦短树。带寒景,新绿杳难催。廿四番风信,萧寥芳讯,何处探梅。老去诗情更涩,怅漂萍踪迹,中酒襟怀。香斟醑椒,辛盘剪韭,行乐都付儿侪。恰又是、祥霙尚秘。想玉馔、犹是荐清斋。待到天心酿和,重醉金杯。
月食。元代。黄玠。 彼月有食之,死魄无遗光。至阴自肃肃,岂曰敢亢阳。天中有闇虚,无乃俄相当。奄忽就灭没,见者为怜伤。几欲张威弧,举矢射天狼。恐非圣人意,伫立但徊徨。
祷雨木栏堂四首 其二。宋代。陈造。 绝知丰凶有数,岂必天地不仁。鹁鸠底用缄口,晨霞徒解欺人。
十五夜对月独酌有怀燕中诸君。明代。胡应麟。 佳期三五临,遥望挂圆璧。皓魄扬清辉,亭亭堕檐隙。揽衣步前庭,感此长叹息。忆昔京华游,文儒盛东壁。中宵蓟门燕,五夜甘泉集。苍龙玉绳挂,露掌金波溢。惜哉道路分,佳人遂南北。寤寐安可凭,瑶华讵能即。欲从万里天,持赠婵娟色。愿言逐飞鸿,随风起双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