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酉端午。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端阳:端午节。
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
汨罗:汨罗江。
吊:凭吊,吊祭。
英灵:指屈原。
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
独:独自。
醒:清醒。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心中感慨作下此诗。
参考资料:
1、孙正国.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1
2、谢晨星.铁门诗人贝琼生平考.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4):180-181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
贝琼。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秦楼月·芳菲歇。宋代。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和南皋暮春入蒲涧四首 其三。明代。黄衷。 国士宁辞老,奚囊未惮虚。龟灵依涧壑,犊扰戏郊墟。道古文车稳,林荒石蹬疏。廉泉应可挹,肺病有相如。
和米芾为梁唐不收慰问帖寄诗。宋代。薛绍彭。 圣贤尺牍间,吊问相酬答。不笔或无意,兴合自妍捷。名迹后人贵,品每分真杂。前世无大度,危乱相乘蹑。白发如莲帽,騧马似瓜贴。触事为不祥,凶语弃玉躞。料简纯吉书,乃有十七贴。当时博搜访,所得固已狭。于此半千岁,历世同灰劫。真圣扫忌讳,尽入淳化箧。巍巍覆载量,细事见广业。唐人工临写,野马成百叠。硬黄脱真迹,勾填本摹榻。今惟典刑在,后世皆可法。
寄别孙潜斋。宋代。刘辰翁。 常笑唐衢生,一恸可以死。焉能流涕被面,日日别知己。又常笑朝鲜,无泪可沾巾,悲歌两语为我吴妇人。平生钟情重离别,一听《阳关》肠一绝。铜驼陌上会逢君,谁料相忘如永诀。昔携手青春,春水一笑禊吏尘。醉能强歌醒能赋,满坐唯有孙尧文。酒阑歌断如转烛,寒食累累新鬼哭。丞相书桐异鸟巢,曾园仙市芳郊绿。海棠三径无根枝,败瓦颓垣亦已锄。旧游勿感有至此,独为吾党权区区。我欲与君重一到,化为长瓶酹荒草。早知世事去如风,只合黄公垆下倒。当时一醉锸埋我,不见兴亡应更好。且复止此休云云,我有臣子高能文。令其讲罢日就君,就君归日诵所闻。吾贫吾老不足念,君须君发何年□。幼安九十愁更愁,空羡一生长乐传。呜呼斯人斯世不相见,绿树莺啼泪如霰。
蜉蝣行。宋代。陆游。 蜉蝣至细能知时,舂风磑雨占无遗。蜻蜓满空乃不知,庭除一出无归期。乐哉蜻蜓高下飞,蜉蝣未尽何忧饥。檐间蜘蛛亦伺汝,吐丝织纲腹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