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采葛。两汉。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采:采集。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岁:年。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7-148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4-145
关于此诗的背景,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7-148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4-145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月、年)。说一天会像三个月,三个季节,甚至三年那样长,这当然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无非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来代表季节,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诗意境相吻合。
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流传千古,后人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说:“妙在语言悖理。”其意是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与“一日”等同,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山村二首 其一。宋代。杨万里。 一搭山村一搭奇,不堪风物索新诗。稻花雪白糁柳絮,柘子猩红团荔枝。行者自愁居者乐,晴时即热雨时泥。问知桐汭多程在,未说宣城与贵池。
清平乐。宋代。刘翰。 萋萋芳草。怨得王孙老。瘦损腰围罗带小。长是锦书来少。玉箫吹落梅花。晓寒犹透轻纱。惊起半屏幽梦,小窗淡月啼鸦。
走佛岩道中。宋代。利登。 避乱走佛岩,依依绝溪水。有客六弟昆,遮予访行事。一云分路亡,庶或一不死。一云相为命,生死同所值。远逝宿无舂,近逃寇能至。垂涕赠之言,此身苦难避。山剽无崖巅,兵骄有城市。共宋固已非,分光岂云是。风闻宜邑郛,聚落复烟燬。沸鼎无清鳞,四瞻谁善地。不辰自至斯,乾坤古无际。
和宗秀才惠诗七首。宋代。廖行之。 有道如君方杜门,无能惭我亦乘轩。殷勤好在经纶学,早晚亲承雨露恩。
情久长 和外,闰午日追悼韵。清代。屈蕙纕。 裙腰草色,依然梦影和烟远。禁几度、乌啼花落,春去谁管。妆楼重过处,还追忆、笑脸盈盈顾盼。只留得、惊鸿小影,画扇罗衣,云鬓薄、春山浅。旧绣香囊,灯下抵徊看。添怊怅、韦郎老去,芳思浑懒。玉箫虽再世,也要待、一十五年相见。觅西域,胡香四两,愿返芳魂,花更好、月长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