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走南奔今日苦,东涂西抺少年曾。何妨过此共明月,勿谓乱来无好灯。
天上鳌山空入梦,城中竹叶谩为棚。九城风景虽寥落,颇觉承平气象增。
元宵,奉邀使客张鹏飞照磨过官署小酌。清代。刘鹗。 北走南奔今日苦,东涂西抺少年曾。何妨过此共明月,勿谓乱来无好灯。天上鳌山空入梦,城中竹叶谩为棚。九城风景虽寥落,颇觉承平气象增。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江浦夜泊。元代。萨都剌。 千里长江浦月明,星河半入石头城。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秋日东园闲居四首 其四。清代。李宪噩。 本无家计累,容易作闲身。买药寄山客,写诗呈故人。微霜竹篱净,晓日石床新。园里菊花发,又堪招近邻。
追怀先祖德甫公。近现代。陈仁德。 忆昔垂髫时,嬉戏夜复昼。吾祖德甫公,时已皤然叟。满屋诗书香,绕膝儿孙走。爱我一何深,食甘每分授。杖履翰墨场,我时随左右。玉色象牙箸,沾唇初尝酒。庭训夜燃灯,吾辈皆仰首。战国刀兵争,聊斋鬼狐斗。娓娓而动听,循循以善诱。无何荒岁来,野蔬亦得就。衰病渐不支,一夕忽撒手。是时夜三更,形势不可救。病榻泪泫然,顾我徒张口。饥馑竟夺公,思之痛永久。更复狂人狂,祸及九泉九。掘骨抛荒原,亡灵亦蒙诟。遗著百万言,一火焚何骤。忽忽三十年,白云幻苍狗。大漠葬奸邪,秦城锁群丑。正本复清源,吉光弥宇宙。吾祖儒雅名,乃载志乘后。乡邦共称贤,口碑即俎豆。百年指一弹,谁能享万寿。人爱亦爱人,姓字故不朽。
水调歌头 其二 答张甬川少宰。明代。夏言。 昔年芗水上,终日掩柴关。相伴碧空猿鹤,无复梦长安。几见林花开谢,坐数鸥群朝暮,时共野云还。不愁生白发,那用觅金丹。到如今,芳草远,桂枝残。只为波涛浩荡,舟楫怎容闲。谁作甘霖济旱,安得盐梅调鼐,广厦庇酸寒。但须垂竹帛,底羡勒燕山。
寿矶山钓客花甲二首 其一。清代。陈忠平。 韶光堪一笑,弹指忽成翁。老退閒都有,幽居感不同。格因孤拔瘦,韵到自然工。诗外无多虑,任翻青白瞳。
浣溪沙 中秋梦醒,瓶桂香甚,偶忆遂园双桂。近现代。刘永济。 昨夜秋衾梦亦香,梦余回味旧林塘,琐窗双桂入思量。烟养灵蕤珠错落,风摇腴叶翠琳琅,何知尘世有浓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