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车三度入承明,七子诗应让老成。好是衣冠遗泽远,诸孙犹自负廉声。
题应玚三入承明图。清代。刘鹗。 安车三度入承明,七子诗应让老成。好是衣冠遗泽远,诸孙犹自负廉声。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高斋。明代。尹台。 高斋轮鞅绝,独卧碧云幽。山气青常润,湖光澹不流。脱巾临竹屿,展席向花丘。去此寻真境,尘嚣安可求。
用韵赠诸友。宋代。金履祥。 临别哦诗比赠兰,圣贤学问贵先难。归与休用嗟离索,来岁时时到岁寒。
荆州杂诗七首 其四。明代。蔡汝楠。 三楚多秀士,善剑复闲辞。陪銮一柱观,解佩七星池。芳流戏绿芷,平路结青骊。时进雄风赋,还承暮雨词。弦歌未解已,原野动旌旗。秦师带百万,吴国安危。夷陵既已毁,鄢城讵能支。在昔承欢豫,联组荫光仪。一朝陷兵气,王室忽如遗。至今嗟百士,如何勿三思。
诘朝雪不解再柬永叔黄门二十四韵并邀同赋。明代。胡应麟。 密霰三冬集,玄云四望同。迷漫屯巨壑,浩荡布长空。拂曙光交映,连宵势倍雄。廉纤时杂雾,淅沥暗随风。漠漠缘堤厚,霏霏入堑融。重阴浮海岱,积素晕河嵩。拟絮情殊惬,探梅思未穷。冻埋深浦竹,寒折大江枫。远渚拳饥鹭,荒陂匿断鸿。貂残秦塞上,鹢返越溪东。沾湿全妨舵,倾敧半压篷。群呼怜榜竖,独钓羡渔翁。爨拥孤烟白,炉煨宿火红。衾裯屏障外,几簟画图中。翠管徐闻笛,冰弦骤拂桐。褰帘珠错落,振佩玉笼葱。石鼎龙涎汎,瓷瓯雀舌镕。锦袍狂太白,彩笔粲文通。飞动昭阳燕,翩褼洛水鸿。轻盈团粉颊,绰约腻酥胸。握麈神先王,持螯兴愈洪。登仙宁有道,中圣自无功。流徵传词客,清商奏乐童。君看白雪赋,万古孝王宫。
初发道州答崔三连州题海阳亭见寄绝句。唐代。吕温。 吏中习隐好跻攀,不扰疲人便自闲。闻说殷勤海阳事,令人转忆舜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