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何逊《咏早梅/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4、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
5、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7、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秦观《点绛唇·桃源》
8、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9、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10、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11、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2、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13、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14、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
15、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16、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17、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1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0、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2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22、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3、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24、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2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26、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黄升《南乡子·冬夜》
27、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戴复古《淮村兵后》
28、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欧阳修《画眉鸟》
29、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30、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3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33、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34、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5、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36、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37、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郑板桥《咏梧桐》
3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39、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40、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早梅》
41、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李白《长歌行》
4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43、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4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45、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46、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47、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李商隐《赠荷花》
48、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49、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
50、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51、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5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3、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
54、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55、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56、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57、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58、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59、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60、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6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62、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63、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64、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王驾《雨晴》
65、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66、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
67、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6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9、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70、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7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72、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杜甫《秋兴八首》
73、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74、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郑思肖《画菊》
75、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司马扎《宫怨/闺怨》
76、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77、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佚名《江南》
78、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吴锡麒《长相思·以书寄西泠诸友即题其后》
79、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桃源行》
8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8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82、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8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84、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85、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86、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苏轼《西江月·梅花》
8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88、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89、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90、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元稹《离思五首》
91、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9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93、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胡祗遹《阳春曲·春景》
94、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9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96、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97、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98、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99、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元稹《离思五首》
100、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01、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10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103、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104、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
105、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元稹《离思五首》
106、越梅半拆轻寒里,冰清淡薄笼蓝水。——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107、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108、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109、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110、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李白《箜篌谣》
111、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1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13、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李贺《南园十三首》
11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115、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116、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组《蓦山溪·梅》
117、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白居易《早冬》
118、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119、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120、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李颀《送陈章甫》
121、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122、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23、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杨万里《新柳》
124、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125、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26、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西江月是一个著名的词牌名,以这个词牌名写词的诗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有辛弃疾,下面是西江月辛弃疾阅读鉴赏,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西江月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拼音:
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qīng fēng bàn yè míng chán 。
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
qī bā gè xīng tiān wài ,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 ,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________。
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夏夜的寂静。(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树梢,惊动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山林的幽静。
9.夏夜 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 触觉
13.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夏夜的寂静。
14.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15. 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16.“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17.夏夜 惊鹊 清风 鸣蝉
18.听觉 嗅觉
19.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辛弃疾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树梢,惊飞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辛弃疾字词解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辛弃疾中心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辛弃疾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词人骤然间看出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诗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下面是课文教案,一起看一下吧。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四、创设情境导入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
作者曾两次罢官, 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
读准字音
读顺节奏
读懂诗意
读出音韵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阅读全词,思考:
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赏画面
诵读诗歌,以“我从 一句中,仿佛看到了 画面。”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
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
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
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写景的同时,作者又于人们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作者将“蛙”拟人化,不仅显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写活了一个境界,即: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的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另外,在这画面里,作者紧紧扣着夏夜、农村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鲜明地突出了两点:“热”和“静”。先说“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栖的乌鹊,象受了惊一样,清风吹着,直到半夜,树上的蝉还象在呼救似地鸣叫。这里的.“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是说明热的程度;从“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说明热的时间。“清风”不爽,就更显其热。作者着意渲染“热”,一是夏天特点的真实写照,再,就是为下面写“雨”设下伏笔。再说“静”。写“静”,作者并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用反衬的手法,以“鸣蝉”、“蛙声”来烘托。在这一特定环境,以动写静,就愈显其静,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境界。这种“静”与“明月”、“清风”、“稻花香”交织在一起,真是写绝了农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写雨,作者写得既有层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写雨前天象,预示已有雨意。这里,虽没写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这一句,作者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分别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仅突出强调了雨前的天象,骤雨的来临,照顾到了音韵的需要,而且还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写出了夏雨的特点。暴雨忽至,确使夜行的人焦急起来,到哪儿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可那是“旧时”,现在不知在否。等他转过“溪头“,“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了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富有情趣,读后,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该词是辛弃疾少有的描绘农家自然风光的小令。
上片描绘乡村仲夏的夜里,静谧的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一句运用得特别自然,而且别样的工整。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大自然里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给人以恬淡闲适的美感:明月升高了,惊起了归巢的喜鹊;清风悠悠流淌,伴着蝉的鸣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样的夜里,闻到了稻花隐隐隐约约的香气,听到了蛙声一片。作者不但从视觉上,更从嗅觉与听觉里,描绘出了乡村夏夜里一派祥和与和谐的美。
下片笔峰一转,写起了夏夜乡间骤然的雨。可是作者没有落入俗套写夏天的夜雨,而是描绘出了夏天夜雨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彼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暗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如上片首句一般,对仗特别整齐,却不留雕凿的痕迹。“七八个”对“三两点”;“星”对“雨”;“天外”对“山前”;自然巧妙,如出水芙蓉般天然去雕饰。七八个星,说明星之少,被乌云遮蔽了,这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前兆。果不然,有“两三点雨”到了山前。作者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曾记得,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
再加上骤雨初至,惊慌地想去寻找那茅店避雨,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惊喜交集!
上片与下片紧密衔接,天衣无缝。读来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农家风味。此时的作者,就像一个老农,在宁静的夏夜里,美滋滋地嗅着蜜蜜的稻花香,想着秋后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寻找避雨之所的憨态跃然纸上。读着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儿时的童年:有袅袅的炊烟;有星星;有清风;有蝈蝈的鸣叫;有大人高一声低一声唤小儿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拓展阅读:课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3、“路转溪头忽见”是什么景象?(用词中一句调整语序后回答)“忽”字是哪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后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
5、“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1、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从“清风半夜鸣蝉”看出来。
2、是青蛙在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农庄特点。
3、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4、写出作者的心理状况。
5、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反映夜行人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