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伯牙和钟子期的短句整理90句

时间: 2022-11-14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形容伯牙和钟子期的短句整理90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阅读答案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参考答案:

14. (1)擅长(2)好

15.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1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阅读答案2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战!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秦山之阴,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叹日:“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顶宛有反照之色。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卒逢暴雨(2)乃援琴而鼓之 (3)皆宜远观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B. 伯牙游于秦山之阴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远观则景物粲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D. 伯牙乃舍琴而叹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分)

(2)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2分)

14.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2分)

阅读答案:

10.(1)同“猝”,突然(2)拿起 (3)应当、适宜(每小题1分,共3分)

11.C(2分)

12.B(2分)

13.(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2)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每小题2分,共4分)

14.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最后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2分,每问1分)

参考译文:

【乙】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秋天山岚远景,大多描摹江南的真山,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此后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与巨然的画都适合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远看就觉得景物鲜明,意境深远绵长,如同看到人间胜境。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是它的神妙之处。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

鼓:弹.

志:心意.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善:语气助词,相当于“好”

念:心里所想的

得之:知道

阴:北面。又,《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东流;其阴,济水东流。”

卒:同“猝”,猝然,突然

操:曲调

造:奏

辄:就

逃:逃避

穷其趣:彻底理解他的志趣

夫:语气助词,无义。

吾于何逃声:大意是我演奏的内容怎么也逃不过他听觉。

译文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