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为大家分享了天净沙秋思句诗句赏析,欢迎借鉴!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这首散曲有何特点?
“天净沙”是曲牌,规定了作品的格式,“秋思”才是题目,规定作品的内容,曲牌标志着俗乐的血统,题目则透露出文人诗的神韵,我们今天读这首《天净沙》已经脱离了音乐的背景,因此直接感受到的是文字本身的节奏。《天净沙》这个曲牌完全是由六言句和四言句组成的,每句的字数都是偶数。脱离了音乐的《天净沙》看起来几乎就是一首句句押韵的六言绝句,读起来有一种俗的味道,就跟五七言的绝句不一样。
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名词多,动词少。整个一首作品,只有“西下”和“在”可以算是动作,但意思也是很虚的,突出的仍然是夕阳,断肠人和天涯这三个形象。更有甚者,前三句十八个字,连用了九个名词,三个一组排在一起,一个动词都没有。这种只用名词,不用动词的句法叫做“名词句”,是汉语诗歌中一首很有特点的句法。
枯藤老树昏鸦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仿佛是泼墨写意,为我们涂抹出一片旅途黄昏的景致。藤、树、乌鸦,是从诗人的眼中看出来的,然后再叠印到一起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投射着旅人寂寥甚至绝望的目光,生出些冷漠的色彩。鸦则是昏鸦,在寂寥和绝望之外又折射出黄昏的光影。因此又暗示着旅人的疲惫,虽然只是罗列了几个名词,但是枯、老、昏,无处不传达出诗人的情绪,让我们隐约联想到诗人的处境。
小桥流水人家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忽然又成了清新的工笔画,比起前一句,这一句有了生机,有了人间的温情,一座朴素得有些寒碜的.小桥,横跨在潺潺的流水上,通向一户正在升起炊烟的人家,但是这样的温暖并不属于荒原上的游子,因为这里不是他的家乡,这温馨的人家并不是他的家园。小桥弯弯,流水潺潺,更刺激了作者这个异乡游子的敏感内心,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无比思念。
古道西风瘦马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像是剪影,游子的形象开始在画面中出现了,尽管还不是正面的特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毕竟是他乡的风景,被枯藤老树昏鸦粗暴地隔绝在身外。属于游子的只有一条承载着古往今来商人士子梦想与失意的古道,只有一匹瘦削而疲惫的老马,而马上的游子没有看到,他自己的身影也与这匹老马一样瘦削而疲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主人公的形象终于出现了,画面变成了近景的特写,前面的九个意象没有一个不在折射出夕阳的光影,然而到这里才真正点出夕阳,没有一个不在投射着游子的情绪,然而到这里才真正点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章法应该是精心设计的,这样的精心设计,在随便唱唱的俗乐里来说一般是没有用的,所以他明显的是诗的章法。
导语;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下面是其元曲原文,欢迎欣赏: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