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6、富贵不能够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7、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9、物会以类聚,人是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1、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12、既是来之,则也安之。——《论语·季氏》
13、高山是仰止,景行则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4、路漫漫其则修远兮,吾将上下是而求索。——《屈原·离骚》
1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6、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7、不登高山,则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也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0、蚍蜉撼之大树,可笑是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22、如切是如磋,如琢则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1、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9、工欲善其事,则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0、山高之月小,水落则石出。——苏试《后赤壁赋》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李商隐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4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4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4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5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李商隐《无题》
5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5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5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6、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7、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1、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1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6、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2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1、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试《后赤壁赋》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李商隐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4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4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4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5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李商隐《无题》
5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5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5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6、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5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5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5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6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6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6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7、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6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6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7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7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7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7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7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7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7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7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7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8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8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8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8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春江晚景》
8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8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试《水调歌头》
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9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
9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92、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9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9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9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一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
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举例]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举例]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二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三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结构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 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 省略句
3. 被动句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 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 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 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 意念被动
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 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 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 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 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 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 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