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情感经历,一种审美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借助声音、图象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的感悟了文本中渗透的意境美、流动美、自然美、和谐美。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著名作家巴金先生,1933年乘船欣赏了广州天马河沙洲上的一棵有着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感受到古榕树茂盛无比,树丛中栖鸟千万,鸟儿榕树相依,人鸟相处,和谐奇特的天然风景后,写下的经典散文。
感悟可视可听可触的意境美
作者在文中用精美的语言描述他两次到“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次次体物入微,表达精当,化景物为情思,变情意为外在的艺术画面。使主观感情和生活图景相交融,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的艺术境界。
一、是巧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构成明亮的艺术画面。如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时:“天边红霞灿烂”、“白茫茫的水面没有一点波浪”、“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上,真绿得可爱”,给读者展现了绿树碧水与蓝天红云相映成趣的优美景致,让读者通过视觉想象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二、是巧用表示状态的词语展现大榕树的勃勃生机。榕树长期繁衍生生不已,大得独木成林;绿得“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茂盛得“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通过“卧”、“颤”、“簇”、“堆”等表示状态的词语,来赞美这株将生命力推向极致的树。
三、是巧用动词把榕树人格化。如“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一个“卧“字仿佛让读者看到了安详、古老的榕树,静卧在水的中央,如仙人自在,如美人优雅,如老人安详。作者又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样一唱三叹的感慨句,使榕树的生命力久久地回荡在每一片树叶之上,回荡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间。
感悟气韵贯通的流动美
本文像一条清泉小溪那样活泼流动着,给人以闪烁跳动的感觉。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选择在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野趣盎然,为了表现百鸟争飞、争鸣的全新感受,作者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排比句、长短句、复迭句式。长句如拂水的垂柳舒缓而流利,短语如战场上的散兵线,平实而凝炼,长句短语错落有致,使文章气韵贯通,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如写百鸟争飞时,用“起初”“后来”“接着”表示时间的名词贯通,用“把手一拍”、“继续拍掌”两个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用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的变化过程,来表现热闹、欢腾的景象。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字理行间流动着一种跳动的情感美,令人回味无穷。
感悟平中见奇的自然美
本文语言平易自然,看上去随便说来,意到笔就,没有矫揉造作斧凿生硬的痕迹,实际上作者以最简炼的笔墨传达出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常常在明白如话的语言中巧妙“生疑”,平中见奇,奇中见深,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还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情趣。
如“当船向着高塔下的乡村驶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大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课堂上,学生对“我感到一点儿留恋”产生疑问: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茂盛的大榕树,觉得很美丽;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大榕树上鸟多而欢的壮观景象。为什么才感到“一点儿”留恋呢?我和同学们对“一点儿”用得是否恰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认为:作者在离大榕树很远了还感到一点儿留恋,可以想象他就要离开大榕树甚至刚离开时,一定是感到非常留恋。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只看到茂盛的大榕树,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鸟的.天堂表示否定;第二次去时看到了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既而对鸟的天堂表示认同和赞叹,情感变化已经很大了。用“一点儿”这个词来表达作者清新淡雅又款款深情的真实感受,太恰当不过了。
又如“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又用“仿佛”一词巧妙“生疑”——到底听见没有呢?我引导同学们紧扣文本,展开想象:当时可能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所以用“仿佛”;还可能是当时鸟儿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隐约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因此,用“仿佛”一词表达这时的感受,不仅恰到好处,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感悟情文并茂的和谐美
《鸟的天堂》一文,作者的赞美之情浓得几乎要滴出来了。他把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化作精美的语言文字,来打动每位读者。他遵循自己的情感变化,先写第一次看到是“几株”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撼,又抑,后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写“鸟”的天堂,作者不从写鸟落笔,用大量的篇幅写河面上榕树的远景,写大榕树枝干茂盛的近景,写“闪耀着翠绿色的叶子”的特景,表现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突出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个主题。即使在描绘百鸟飞鸣的动人场面时,也不是孤立地写鸟,而是把鸟置身于大榕树的背景下来描写,更有效地突出了大榕树的确是“鸟的天堂”这个中心。
作者将树中飞鸟的动态描写,与榕树的静态描写形成对比,使课文形成了“鸟——树——鸟”充满诗意的对话特色。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榕树小组”和“鸟儿小组”来合作学习,在仔细品味描写自己的段落中,找出形容自己特点的词语,再面对大家赞美自己,最后换位赞美……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实现了人文精神的升华。同时,我配合了声响手段,让情景与兴趣,朗读与激情,想象与语言静静地在课堂中流淌,使学生有效地感悟了文本渗透的景美、文美、情美的和谐之美,师生共同演奏出了一曲走进天堂,拥抱自然,亲近小鸟,充实生命的和谐赞歌。
一、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quot;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三、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四、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一、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艺术加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有人统计,《荷塘月色》一文中用了26个叠字。这些叠字错落有致,朗朗琅上口,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在动词的使用上,本文堪称典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一“泻”一“浮”。便运用巧妙恰当。再次是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句子避免了单纯用整句或散句的死板,使文句参差交错,节奏明快,显得极为活泼、自然。
二、从修辞方面提升,最常用的有:比喻、排比、引用。这三种修辞手法是高考散文的三大法宝。
1.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这里介绍其中两种。 (1)暗喻,用“是”“等于”“成”等比喻词。如:北京的隆冬干燥寒冷,沙粒和雪珠刮在脸上,等于火星迸上样,灼辣辣地痛。(本体“等于”喻体)
(2)借喻,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厚障壁”喻心理、地位、社会的隔阂,本体不出现于字面)
2.排比在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有:
(1)成分排比。如: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2)句子排比。如: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河,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的最祥和的一朵。
这种修辞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最适宜散文。
3.“引用”这种修辞手法是写散文时常用到的。在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或典故、名言、诗文、故事或俗语。可分为明引与暗引两种。
(1)明引,明白写出引用的出处。如: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说的“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2)暗引,没有写出引用的出处,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有风度的运动家,要有服输的精神。“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运动家正是这种君子。
引用这些典故、名言、诗文、故事或俗语会增强文章的文采。
三、在段落上拔高
1.名句串联,即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名言名句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弱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叹息。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作者信手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既避免了使用形成事实论据的繁琐,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的诗意回味。
2.夹叙夹议法,即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
如: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被下放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以屈原、、作为论据,证明“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这一观点。每个事例后都有一两句精辟的议论,既深化了所叙述的内容,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
3.素描列举,即用概括凝练的语言把所引事例讲明白就可以了,而不必具体展开叙述。
如: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自己甚至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作者对鲍叔牙多分给管仲黄金、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这两件事情,没有更多地展开铺写,而是千方百计地加以浓缩,以素描的形式出现,从而较好地证明了宽容的重要性,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
4.正反展示,即正反列举,使所论述的内容正误分明,是非显豁。
如: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文段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和齐威王四个论据,反正结合,对照鲜明,充分说明了对待进谏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