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无妻曰鳏短句整理66条

时间: 2023-01-09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老而无妻曰鳏短句整理66条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5.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7.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8.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9.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10.词性词义及语法结构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11.排比对偶反复修辞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效果很好。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2.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13.【高考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赵威后问齐使》阅读答案1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日:岁②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日: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日: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顾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发,启封。②岁:年成,收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____

②使者不说 说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苟无民,何以有君?

3、赵威后说的本和末在文中是指 和 。(2分)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从书未发赵威后即询问齐使看,她是一个热情、不懂礼仪的人。

B.从使者不说并发问赵威后看,他是一个虽鲁莽怛能据理力争的人。

C、从赵威后与使者对话中,可看出她是一个有民贵君轻思想的人。

D.文章紧扣题目中问字,把一个咄咄逼人的赵威后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1.①派②高兴(2分,每格1分)

2假如没有老百姓的(存在),凭什么有君王的(存在)呢?

(苟何以句子通顺)(3分)

3.民君(2分,每格1分)

4.C(3分)

《赵威后问齐使》阅读答案2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及参考答案】

6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百姓怎么样?国君怎么样?”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赵威后问齐使》阅读答案3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日:“岁②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日:“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日:“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顾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发,启封。②岁:年成,收成。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____

②使者不说 说____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苟无民,何以有君?

14、赵威后说的“本”和“末”在文中是指 和 。(2分)

1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从“书未发”赵威后即询问齐使看,她是一个热情、不懂礼仪的人。

B.从“使者不说”并发问赵威后看,他是一个虽鲁莽怛能据理力争的人。

C、从赵威后与使者对话中,可看出她是一个有民贵君轻思想的人。

D.文章紧扣题目中“问”字,把一个咄咄逼人的赵威后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12.①派②高兴(2分,每格1分)

13.假如没有老百姓的(存在),凭什么有君王的(存在)呢?

(苟何以句子通顺)(3分)

14.民君(2分,每格1分)

15.C(3分)

《赵威后问齐使》阅读答案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日:“岁②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日:“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日:“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顾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发,启封。②岁:年成,收成。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4分)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____

②使者不说 说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苟无民,何以有君?

小题3:、赵威后说的“本”和“末”在文中是指 和 。(2分)

小题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从“书未发”赵威后即询问齐使看,她是一个热情、不懂礼仪的人。

B.从“使者不说”并发问赵威后看,他是一个虽鲁莽怛能据理力争的人。

C.从赵威后与使者对话中,可看出她是一个有民贵君轻思想的人。

D.文章紧扣题目中“问”字,把一个咄咄逼人的赵威后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派②高兴(2分,每格1分)

小题1:假如没有老百姓的(存在),凭什么有君王的(存在)呢?

(苟何以句子通顺)(3分)

小题1:民君(2分,每格1分)

小题1:C(3分)

小题1:(1)使,古今词义差别较大,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派。(2) 说:通假字通“悦”。

小题1:联系句子“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顾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可知本指:民。末指君。

小题1:

A.从“书未发”赵威后即询问齐使看,她是关心百姓的人。

B.从“使者不说”并发问赵威后看,他是一个有君贵思想人。

D.文章紧扣题目中“问”字,把一个的关心百姓的赵威后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题1: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注意省略成分和关键词解释。苟:假如

《赵威后问齐使》阅读答案5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①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②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③,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饰,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注]①岁:收成。②处士:隐居不为官的人。③鳏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彻其环饰,至老不嫁,以养父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令辱之,以激怒其众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以啮人,无御之者【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书未发 发:__________ ②苟无岁 苟:__________

③振困穷 振:__________ ④何以王齐国 王: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1分)

②是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2分)

【小题4】从文章的第一段来看,赵威后具有怎样的思想?(2分)

【小题1】B

【小题1】(1)打开 (2)如果 (3)救济 (4)统治

【小题1】①怎么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②这是用孝心给人民做了表率的人。

【小题1】以民为贵,以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例句与“B”中的“以”都是“用来”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赵威后”的言语来理解其思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