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诗
唐诗一般指的是格律诗。格律诗是成于唐并盛于唐的1种讲究格律的诗体,所以唐人就把它叫做今体诗或近体诗。它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3类,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5种。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中间两联对仗。
七言律诗:是在五言的每句前面加上平仄相对的两字。
绝句:则是绝取律诗的一半。有4种绝法:一、二、七、八句,三、四、五、六句,一、二、三、四句,五、六、七、八句。
二、宋词
词是成于唐,盛于宋的1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开始叫曲子,后来也叫乐府。它的句子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长短句。内容多写诗之外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又称诗余。
每首词都有1个曲调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该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约有八百多种。
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上)3类。词的分段叫“片”或“阕”,如果是三段以上则叫一叠、二叠、三叠……
三、元曲
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1种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1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五个,每1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13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词”又叫为“长短句”,是有别于诗的1种艺术形式,一般按照固定的字数和平仄、韵律要求,配合着一定的曲调唱诵。早在唐朝时后,就有少量词作品问世。而到了宋朝,词的发展达到巅峰。由于宋朝本身的经济和文化都相当发达,文人的地位也很高,为这种文学艺术的'提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宋朝时候国家积弱,对外战争连连失败,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剧烈的动荡也催生了一批叹息个人沉沦,或感慨称国家兴衰的词作品。
宋词按照风格,基本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女词人李清照,以及柳永、秦观等人。其词风清扬柔和,温情万种。豪放派则以北宋的苏东坡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人物,词风似金戈铁马,铿锵有声。尤其南宋以后,朝廷偏安,外敌入侵,使得许多豪放词人,都发出了悲壮的强音。除了辛弃疾外,张孝祥、陈亮等人也是豪放派中的活跃分子。民族英雄岳飞虽然一生留下作品很少,但其一阕《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豪迈悲壮,堪称是豪放派的经典代表作。不过,也有人考证认为,这首词是后人伪托岳飞之名作的。
宋词和唐诗一样,也是中国古化长河中璀璨夺目的一朵浪花。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组成了各个时代精品的合奏曲。
由于词是要配合着曲调来唱的,每一首曲调,称为1个“词牌”。而每个词牌对应的词,其总共多少句,每一句各有多少字,哪些字要求押韵,都有严格规定。所以宋词的格律要求,丝毫不比唐诗低。
宋词共有上千个词牌。根据每个词牌字数的多少,还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1】
首先,他们形成的时代不同。唐宋元三个朝代不同,自不消说;
其次,他们的格式不同,唐诗讲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韵。宋词,体式灵活,又称“长短句”。元曲继承了唐诗和元曲的主要特点,只是更加灵活一些。
再次,产生的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诞生的。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为了区别于以前朝代的诗歌,史称“新体诗”。宋词是在唐诗以后形成于青楼乐坊,用来和着音乐进行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称“词牌”),所以将创作宋词称为“填词”。元朝以后,蒙古人统治中国,对汉族的知识分子实施打压政策,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于是,转入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来。所以,促进了元曲的大繁荣。
诗与词的区别【2】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现在的美国,
和亲政策如果是汉朝使用,那么是一种缓兵之计,修养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苟延残喘而已,有的论者居然还说“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灭了中国,那么慰安妇也可谓民族和解的先锋了,呵呵。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呵呵,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浣溪沙》)其中的色彩对比也属此类。
此类对比,色彩反差强烈,色调明快。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机盎然。
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客路青山外,
行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些诗中的“紫”与“红”、“青”与“绿”等都是同一色调的色彩构成了和谐的映衬。
以上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相互映衬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大面积的江水之碧和小面积的飞鸟之白相对比,江水愈绿就显得飞鸟愈白;大面积的山色之青和红得欲燃的山花相对比,山色愈青显得山花愈红。但水面和青山又是和谐地统一于青绿色的调子之中。这样使整个画面既有和谐的基调,又有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清新明快。又如“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早春》)其中“浓”与“淡”、“深”与“浅”可说是鲜明的对比,又形成了和谐的映衬。淡淡的烟雾和浓重的月色罩住初放的梅花,梅花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或深深地投入水中,或浅浅地印在沙滩上。在浓淡、深浅的对比和变化之中形成了一幅色调丰富的画面。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在交替使用对比和映衬的过程中,抓住一对色相由强烈对比向和谐映衬转化的一瞬间进行描绘就产生了这第三种类型。借用绘画的语言,这种手法是把不同色调色彩的强烈对比分散缩小。如同“点彩派”的绘画,各种色调不在调色盘上调和,而是把原色用小点的形状排列在画幅上,依靠观者的视觉去“调合”,从而达到一种色彩斑斓飞动的艺术效果。
如“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中描写了梅花凋谢坠落、海棠花继梅花而盛开的情景。作者不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创造了红绿相杂、红中点绿、绿中点红的画面色彩。两种强烈对比的色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使静止不动的色彩在诗人笔下活起来,突出色彩的变化,描绘色彩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
再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例句。
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以色彩对比映衬为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李诗咀华》安旗等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4、《杜诗言志》[清]佚名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
(1)、内容上的特点:
词一般反映了:
一是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
二是都市繁荣和个人的享乐;
三是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
四是丧国的悲恸和庶民的痛苦
朋友们对宋词知之较多,这里我们就不举例了
曲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以后再详细分析
(2)、在形式上同异
刚才有位朋友提到长短句
当然曲和词同属于长短句
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
词和曲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1---7字以至8--12字不等
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
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
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
1)词分为一段(或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一段
如曲牌《满庭芳》朋友们下来无妨查一查,是不是词和曲中都有这个牌,它们的词曲名相同
那么如何区别呢?
此调词、曲名同,实则异
如果没标宫调,大家一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看
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
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之外。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字较少,剧曲加衬字较多,甚至使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
如: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套中将原有的两句14字,加衬字后增至53字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这里面的: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恁子弟每谁教你他锄不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 均为衬字
衬字越多,音节就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这个我们以后会细学
3)、用韵不同:
学过词的朋友都知道:词韵通常用《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去、入声各部分押
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也就是上周课后作业,让大家下载的这部韵书
《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了平、上、去,像现在的普通话那样
当然古典界也有人主张用今音,但我们学习古典,小渔村作业还是统一要求用《中原音韵》
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
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
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调:
《正宫 端正好》《正宫 货郎儿》、《正宫 煞尾》;《仙吕 混江龙》、
《仙吕 后庭花》、《仙吕 青哥几》;《南吕 草池春》、《南吕 鹌鹑儿》、
《南吕 黄钟尾》;《中吕 道和》;《双调 新水令》、《双调 折桂令》、
《双调 梅花酒》、《双调 川拨棹》等。
这个我们以后会细交流。
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
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十字句(甚至有11字句之说)
九、十字句如辛弃疾的《粉蝶儿》: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zhòu,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曲的句子则更长,特别表现在套曲中
6)、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与词区分俗雅的特征之一
散曲中大胆运用俗语是和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的,为后世非正统文学的发展,在语言上做了必要的准备
(3)、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
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
豪放(如王安石《金陵怀古》[桂枝香])、
清旷(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愤激(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典雅(如姜《点绛唇》)、
婉约(如李清照(声声慢》)与艳丽(如贺铸《薄幸》)等等。
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
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
概括地说:
1)、词贵雅,曲尚俗。
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
就语言特色而说“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
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例如以下的词与曲同是抒写思念征夫,而手法有别:
贺铸的词《捣练子杵声齐》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shù)人犹在玉关西!
我们再看姚燧suì的曲《凭栏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贺铸词里的“泪墨题”,题了些什么?作者并没说,意在言外,全靠读者透过字句的表面,调动起丰富的联想,去细心体味,这里包含有比玉关还远的情思,可谓深情犹在不言中了。
姚燧suì曲里主人公的相思处一点也不遮掩,将其内心的矛盾,寄与不寄的矛盾,敞开让你看:寄吗,怕影响归期;不寄吗,又怕挨冻受寒。
正因她敞开了心扉,才使读者直接看到了一个女子的思想斗争激烈,感受到了一派天然俗趣。而这正是建立在诚挚、率真情感之上的。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
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
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
我们来举两个作品例子来说明,都是表现闲适生活的作品
大家都读过辛弃疾的词
《满江红山居即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xī chì ,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五千斛hú。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鸂鶒 xī chì 水鸟名,大于鸳鸯,色多紫,水上偶游,故又名紫鸳鸯。
斛hú 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枇杷pí pá 枇杷果,就是枇杷树结的果实,味道甘美,形如黄杏。
关汉卿散曲(小令)代表作
【南吕】《四塊玉閑适》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旧酒投,新醅pēi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备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我们应该仅从字面上一看便知词曲的用语确有雅俗之别了
但是,宋词的含蓄婉转与元曲的显露畅达、宋词的文雅与元曲的通俗,并无孰高孰低之分,也并非是绝对排斥的关系
就是说,元曲中也并非一味直露通俗而毫无含蓄文雅,不过就整体倾向而言罢了。
总之不管哪种体裁,都应该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让读者感到既有高超立意,又有艺术魅力。
有人简单地直观的用了一幅图来说明,词与曲的区别:
为照顾手机,我打成文字
1)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元曲:宫词十曲牌十标题《双调寿阳曲 山市晴岚》
接下来我们交流第二个问题:
二、中原音韵
1、什么是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
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中原音韵的内容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
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
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
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
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上次的作业中要求大家已经下载了,下来后大家看看是不是: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十九个韵部。
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这两部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以后将具体地交流
3、《中原音韵》的运用
《中原音韵》把“平水韵”的一百零六个韵部作了适当调整,归并为十九个韵部,它们是:
1、东冬 2、江阳 3、支思 4、齐微 5、鱼模 6、皆来7、真文 8、寒山 9、桓欢 10、先天11、萧豪 12、歌戈 13、家麻 14、车遮 15、庚青16、尤侯 17、侵寻 18、监咸 19、廉纤
在这个十九个韵部中,以“齐微”、“鱼模 ”、“尤侯”、“萧豪”、“先天”等韵部较常用,可以算作“宽韵”
以“寒山”、“监咸”、“支思”等韵部较罕用,可算是“窄韵”
周德清的曲韵体例清晰,归类严谨,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亦是我们今后常用的工具书
我们在上第一课时举过一个例子,看大家的课后作业大多喜欢这支曲:
马致远的的《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押的韵脚大家看看是不是( 鸦 家 马 下 涯 )且每句入韵,平仄混押
大家看,瘦马二字去上声用得极妙吧
上声字的发音颇具下搭之感,去声字则有送音之效果,若二者相互配合,演唱运行相应有转折起伏之韵律,获得抑扬动听之美感
曲辩平、仄,兼辩仄之上、去曲家以去为送音,以上为顿音,辩上、去尤以煞尾句为重,煞尾句,以末一字为重
注意:调中如有数句连用仄声者,宜一上,一去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