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陈述句改感叹句的方法
1、 把句中有“很”字改成“真”或“多么”,没有就直接加“真”或“多么”。
2、 把句尾的句号改成感叹号。
二、 感叹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1、 把句中的“真”或“多么”改成“很”或直接去掉。
2、 把句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
三、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五、把字句和被字句改写的方法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特殊的句式。把字句中,介词“把”能把手动词支配的宾语改称动词的状语。被字句中,充当介词“被”宾语的这个成分是主动者,主语则是被动者。一般来说,需要将把字句和被字句变为不用“把”字和“被”字的一般句子,再做缩句或比较,来帮助理解句子。 1: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面格式改写:
(1)改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样
(2)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 “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
六、缩写句子的方法
缩句的要领和一般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把缩句的要领归纳为八字口诀:“舍枝留主,缩到最简”;把缩句的一般方法归结为四个步骤:“读、划、缩、读。”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而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怎样区分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知道哪部分是主干?哪些是枝叶?这是运用缩句来更好地分析句子和理解句子的首要问题。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来区分。
缩句的`方法有五种:
一、删去“的”前修饰成分。例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句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应该删去。
二、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例如:“人们都惊讶地呼喊起来。”句中,“都惊讶”是用来修饰“呼喊起来”的,要删去。
三、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例如:“他高兴得跳起来。”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
四、删去数量短语。例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句中,“一座”这个数量短语可删去。
五、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句。例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这句话:说“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因此,这句话可缩为:“铁球落下来。”
缩句有时需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例如:“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句话可缩为:小鸟飞翔。
补语与“着”“了”“过”如何处理不迷惑。
缩句是为了帮助理解句子,那就不一定要所到最简。只要理解了句子,就行了。补语保留可以,删去也行,不过要看具体情况。“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缩句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的要求: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
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2.保留必要的成分
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着”、“了”、“过”要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同学们上着课”,如果缩成“ 同学们上课”,就没说清楚是现在上课还是以前上课。“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科学课。”应当缩成“赵老师上了科学课。”若缩成“赵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的。
4.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
例如:“我们应当遵守自己过去许下的诺言。”应当缩成“我们遵守自己的诺言”。若缩成“我们遵守诺言。”意思是不完整的。
5.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应当缩成“我们游泳。”不能缩成“我们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6.补语的处理
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发表
7.不改变句子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如“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缩句方法: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如果原句是“广场上的千万盏灯”如何如何,“广场上”后面加了一个“的”字,情况就不一样了,主语肯定是“灯”了。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爱到树阴下钓鱼”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的方法和步骤:
1、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双重否定词;
2、替换或删去原句中“要、得(děi)、都、应该、只好、一定、必须、肯定”等词语;
3、删去原句中“很、非常、十分、分外、更加”等表示程度深的词语;
4、检查改后的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双重否定词及分类:
1、不得不、不能不、不会不、不是不、不敢不;
2、无不、无非、没有不、不是没有、不可能不;
3、不??不??、没有??不??、非??不可。
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例如"不??不"、"没有??不"、"非??不"等。
双重否定句的肯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强烈或委婉。例如:
他不敢不去。(强烈)
我不得不告诉你事情的原委。(强烈)
没有谁不惧怕他的威严。(强烈)
你若是想在这个世界留下值得让人怀念的事迹,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强烈)他不会不同情我的`。(委婉)
没有什么不可以。(委婉)
书面语中还经常使用"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双重否定词语来表示肯定。例如:他的话不无道理。
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他的精彩表演所打动。
他无非是想多捞点退休金罢了。
我虽然年轻,但未必不是你的对手。
双重否定句也就是一种语义大于肯定句的语句
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可以改为
1我不能不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2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1、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
2、这次活动的经过你应该很清楚。
3、每一个孩子都应该爱自己的母亲。
4、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5、楚王只好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6、爹妈都不在家,我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7、为了回家,凡卡只好给爷爷写信,诉说学徒生活的痛苦。
8、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
9、我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10、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一定要看。
11、这个问题必须讲清楚。
12、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
13、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
14、燕子飞过大海,肯定非常辛苦、艰难。
15、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6、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17、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8、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19、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20、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21、这是伟大的奇观。
22、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23、我们建成了希望小学。
24、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5、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排球赛。
26、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每日都要读它。
27、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28、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
29、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
一、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 他是一个好人。
2、 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我们赞扬。
3、 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4、 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
5、 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是我的好朋友。
6、 坡度这么大,火车爬不上去。
7、 天上这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
8、 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开展体育活动。
9、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死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10、 你们没有见过这样的总理。
二、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2、 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3、 都是你自己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4、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5、 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
6、 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7、 谁说我不是华夏子孙?谁说我不是中华儿女?
8、 鲁滨孙在破船里拾到了许多钱,但是钱在荒岛上又有什么用呢?
9、 今天我们的谈话不是很好吗?
10、 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
三、 扩句
1、 春风吹遍大地。
2、 爸爸是工人。
3、 同学们回答问题。
4、 柳树长出了小芽。
5、 公园里开着花。
6、 同学们做游戏。
7、 草地上盛开着鲜花。
8、 风筝飞来飞去。
9、 小草在摇动身体。
四、 缩句
1、 詹天佑是我国的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 敬爱的周总理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年轻的战士。
3、 吴国的都督周瑜十分妒忌很有才干的诸葛亮。
4、 厚厚的松脂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彩。
5、 岛上的战士们津津有味地品尝他们种出的唯一的西瓜。
6、 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
7、 士兵和军官正密切地注视着远处的树桩和树林。
8、 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9、 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五、 病句
1、 绿春的冬天是一个温暖的地方。
2、 这朵花十分非常漂亮,我很喜欢它。
3、 书法对我感兴趣。
4、 参加运动会的同学基本上全部都到齐了。
5、 虽然小明天天都坚持锻炼身体,所以他的'身体很健康。
6、 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后,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
7、 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苹果、梨、桃子和水果。
8、 “六·一”节那天,我迈着轻松的步伐、愉快的心情来到学校。
9、 小丽和小英一起去上学,她捡到一个钱包。
10、 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
11、 这道题我肯定作对了,大概不会错。
12、 我们全校师生和校长都参加了拔河比赛。
13、 所有同学都尊重《小学生守则》。
14、 教室里很安静,连掉了一根针都听不到。
15、 我高兴得坐立不安。
16、 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六、 引述句改为转述句
1、 王亮说:“我要像李永那样关心班集体。”
2、 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3、 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4、 蔺相如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5、 雷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6、 我马上跑去告诉爸爸:“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
7、 老师多我们说:“你们是在长身体啊。”
8、 小红军对他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9、 小林对王利说:“星期六我去你家做客。”
10、 张东说:“我来帮你。”
七、 转述句改为引述句
1、 一个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
2、 小明高兴地对肖华说,他在书店买了一本《格林童话》。
3、 他说,他不相信我考了一百分。
4、 爸爸说,今天他有事,我自己在家做作业。
5、 妈妈说,今天她不回来吃饭了。
八、 陈述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1、 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
2、 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3、 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4、 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排球赛。
5、 他是一个小学生。
九、 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
1、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不能不讲一点文明。
2、 我们不应该不参加集体活动。
3、 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不能不看。
4、 他不得不这么做。
5、 一头水牛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不得不停下来。
十、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 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
2、 孙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
3、 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4、 陈医生看好了我的病。
5、 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6、 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图。
7、 肖华拿走了数学课本。
8、 风吹跑了人们晒的衣服。
9、 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十一、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
1、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
2、田野里,小虫在尽情地演奏。( )
3、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