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运用短句的表达作用选录90条

时间: 2022-09-26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小说运用短句的表达作用选录90条

萧声原文:

德莫利是一个颇有特点的镇子。几年前我去过那里。正是晚秋时节,将车开上轮渡船过江的时候,那种江风的湛凉,只要想起来,依然水气弥重地冷在身上。

镇子并不大,被乡间的公路分成两爿,大大小小的木房子和石头房子,顺着公路的坡,次第地排下去,然后进入那片白桦林。德莫利镇的背后,是那条河道很宽的松 花江。江面上,或早或晚,云里雾里,常有远程的驳船通过。江的对岸似乎是竖立起来的山壁。驳船从那儿通过时,总要拉响汽笛。汽笛声从山壁上空洞地回荡起 来,确有一种失魂的感受。

德莫利镇是张广才岭的一部分。深秋时节,山上的树叶经冷霜一煞,变成了多种颜色,红红黄黄,深深浅浅地一配,很绚丽,让人有万分的慨叹。

先前,齐先生在镇政府工作。我去的时候,便是他陪我。我看出来他很喜欢喝酒。好在他并不请我喝,只是说,你吃菜,你吃菜。然后独自大口地喝酒。齐先生的脸 色很苍白。常下意识地用手揩嘴角。总觉得他身上有很多事。但一时又说不清。齐先生很腼腆,不善谈。看出这一层之后,我同他讲话便很注意分寸,态度也很客 气。吃过晚饭之后,他固执地留在招待所陪我一会儿。无话可说时,两个人便呆呆地看电视,间或凝神地听从江面上传来的汽笛声。我觉得有些尴尬,便买酒款待 他。我吸烟,喝热茶,他一个人一杯连一杯地喝酒,他一边喝酒,一边不时地看着我脸上的反应。我就给他讲我的过去,笑呵呵地讲那些被人欺负的事。

酒喝光,他就准备告辞。院子里的月光很好,兼有几片红叶的点缀,别有一种神奇。他有点犹豫,转过身来对我说,我,我会吹箫,要不我去,去取来,给你吹一曲?我抓了抓他的胳膊,说,明天吧,早点回去休息吧。还要过一个山呢,你家不是在山那头么?霜重道滑,路上小心。

回来,我就歇下了。的确是累了。后来,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廊下吹箫。齐先生吹的是《春江花月夜》,很柔,很动情,把我的泪水都吹下来了。

翌日起来,来到院子里。院子里是厚厚的一层红红黄黄的落叶。踩在落叶上面,看远处的张广才岭,感觉那一层淡雾似有魂灵一般在那儿漂着。招待所的那个女服务员挑水进了院子,见了我的面儿就说,昨黑,老齐过来给你吹箫,你听见了吗?

我说,不知道啊……

你没听见?

听见了,以为是做梦呢。

女服务员说,他坐在院子里吹了一曲,然后,就挟着箫走了。

噢,那我可真有点失礼了。

她说,一个酒鬼,没什么可失礼的。真的。

我很快知道,齐先生的妻子经过几次的反反复复,还是同齐先生离婚了。齐先生将妻子临行前骂他那些刻薄的话,都偷偷地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一个人在家没事儿的 时候,常放着听,边听边流泪。我还听说,齐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后来,手抖得厉害,写不成了。可惜。我以为第二天齐先生会过来,陪我一块吃德莫利鱼,这是头 一天约好的。结果换了一个年岁较大的人过来陪我,说齐先生另有公务。我没说什么。

去年听德莫利来省城办事的人说,齐先生自杀了。那人说,喝酒这事儿,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于是他就把自己杀了……那人又说,齐先生箫吹得好,他一死,夜里 没人吹箫了,德莫利好像也死了一样。说着,那人掼下茶杯,说,夜里失眠,听听他的箫声,能像个真正的人似的想好多事哪——那样的日子有滋味呀。

萧声题目:

11.概括齐先生自杀的性格原因。(3分)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13.开头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吹箫这一细节?(4分)

15.作者借“箫声”写出齐先生的“魂”。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1.内向、自尊、脆弱(软弱或自我控制力弱)

评分标准:共3分。一点1分。

12.运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感情表达的节制,表达了“我”对齐先生不幸遭遇的伤感、同情和惋惜。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句式的特点1分,“感情表达的节制(深沉)”1分,“我”的“伤感”、“同情”或“惋惜”1分。意思对即可。

13.真实地展现了齐先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烘托了“我”悲伤的感情,为全文奠定了沉重凄冷的`基调,与下文张广才岭的“有魂灵”照应。

评分标准:共4分。从环境、情感、基调、情节四个角度作答,一点1分。

14.表现了齐先生高超的吹箫技艺、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和渴望用音乐与“我”沟通心灵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服务员“昨黑老齐过来吹箫”的情节作铺垫;给小说增添了梦幻灵动的色彩。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高超的吹箫技艺”1分,答出“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和用音乐与“我”沟通心灵的渴望”中的一点得1分,为下文服务员“昨黑老齐过来吹箫”的情节作铺垫1分,“给小说增添了梦幻灵动的色彩”1分。

15.(1)齐先生之魂是一种潇洒的姿态和气度。(从齐先生每夜吹箫、月夜为我吹《春江花月夜》挟箫而去的行为探究)

(2)齐先生之魂是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齐先生箫声的内容、听箫人的评价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探究)

(3)齐先生之魂是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或宽容)互相关心的渴望。(从齐先生执意为我吹箫,服务员和妻子对齐先生的态度等所揭示的心理探究)

评分标准:共6分。答对任意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6分。答出每点的内涵得2分,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得1分,言之成理即可。

故乡的炊烟

⑴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⑵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⑶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⑷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⑸可如今,母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疾病缠身。记得前年我回家,正好赶上玉米成熟的时节,母亲对我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玉米了,我给你烤两穗吧!”那天,母亲把多年不用的土灶又烧了起来,母亲在土灶里小心地烤着玉米,玉米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人老了,手脚不麻利,烤糊了。”吃着母亲烤的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知道,这烤玉米分明是母亲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

⑹我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鱼大肉不断,可我总觉得电饭锅、高压锅里做出的饭菜和炖出的肉没有乡下的土灶铁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原因在于,我是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的,对故乡土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大概就是这种怀念冲淡了现在饭菜的滋味吧!

⑺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⑻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当我对故乡的炊烟充满怀念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4期)

这篇文章的若干道原创试题,哪个更科学?

文学类试题:

1、第六段中说“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①故乡的炊烟伴随着我的成长,乡村的美丽,乡村的和谐,母亲的爱浸入了我幼时的生命;②乡村的炊烟永留在我记忆深处,生活的改善,年龄的增长也不会抹去对故园的思念,我永不会忘却拳拳的慈母之心。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关键是“连接”与“生命的血脉”,4分,每点2分)

2、第七段中,“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乡村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请谈谈这个句子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答: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如今乡村里的土灶和烟囱比作绝迹的候鸟,是说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乡村原有的风貌已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炊烟难觅”而生的遗憾和对故园无限的眷念。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共4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内容1分,表达效果2分)

3、文章第一段说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你今生今世……”,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6分)

答:①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风景,乡村因它显得清新美丽,人因它感到愉悦。

②傍晚的炊烟是无声的召唤,农家的生活因它而有规律且十分和谐。

③故乡的炊烟里更有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并考查其概括能力,6分,每点2分)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联系文本,说说你能体味出作者有哪些复杂情感?(6分)

答:①既有对乡村摆脱贫穷,向城镇化方向发展而感到的欣喜

②又有因乡村城镇化而使乡村失去了原有风味而感到失落

③依然对故乡的炊烟充满着强烈的思念,对故园有着无尽的眷念

④对慈祥母亲的怀念以及对母爱的赞美

(此题是探究题,意在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内心复杂情感,6分,每要点2分,答出3点满分)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

答案:作者在故乡长大,故乡的炊烟中有着童年的很多记忆(2分),特别是让他想起母亲为自己烤红薯、玉米等(2分),体现了母亲博大无私的爱(2分)。

2、 赏析第二段中 “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晨雾霭笼罩下村庄的清新与美丽,(2分)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1分)。

3、结合全文,理解 “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村庄最后的风景”的含义。

答案:随着乡村逐渐城镇化,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经越来越远(2分),乡村的炊烟也在渐渐消失,因此偶尔出现的炊烟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昔日炊烟袅袅的景象只能珍藏在记忆深处了(2分)。

4、联系全文,请说说作者对乡村炊烟渐渐消失的看法。

答案:炊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寄予了作者对故乡人事的怀念,所以对消失的炊烟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3分),但同时作者意识到这又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3分)

12.文章第⑴段对许多年前故乡的炊烟景象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①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副故乡炊烟图,用优美的语言刻画出了故乡炊烟之美。(1分)

②这样写既起到了照应文章标题的作用,(1分)又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深情回忆。(1分)同时也和结尾处思念故乡、感悟母爱亲情呼应。(1分)

13.文章第⑴段写到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请说说作者对故乡的炊烟有着怎样的记忆?(6分)

答:①作者觉得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炊烟,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2分)

②傍晚的炊烟,是一种无声的召唤,是父母深沉而无言的爱的体现。(2分)

③故乡炊烟让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那份博大无私的爱。(2分)

14.文章第⑷段和第⑸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4分)

答:①记忆中的母亲烤出的是“焦香可口”的玉米,如今年岁已老的母亲烤糊了玉米。但在作者口里,两种玉米吃出的都是一样的味,一样的情;(2分)

②作者在这里将两次烤出的玉米构成对比,(2分)意在突出母亲的那颗拳拳之心,那份博大无私的爱。(2分)

15.文章第⑺段写到:“ 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对这“最后的风景”有着什么样的心情?(6分)

答:①一方面,故乡的炊烟连接着作者生命的血脉,是作者怀乡、感悟母爱的载体。作者十分怀念这袅袅的炊烟,一直把故乡的炊烟珍藏在记忆深处。(2分)

②另一方面作者也看到,炊烟的渐渐消失,也表明了昔日的贫穷落后正一步步远离故乡,乡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2分)

③作者在看似两难的境遇下,认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唯有选择珍藏故乡的炊烟,珍藏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怀念。(2分)

题目:

1、故乡的炊烟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6分)

答案:(1)故乡家家户户烟囱里冒青烟的壮观景象(2分) (2)清晨的炊烟犹如山林中的雾霭(2分)(3)傍晚炊烟飘起,召唤父亲收工回家(2分)(4)母亲烤东西给我吃(2分)只要答对三点给满分6分

2、作者为什么说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炊烟?(3分)

答案:因为早晨的炊烟是淡淡的蓝蓝的(从颜色这个角度)(1分)显得轻盈(从姿态这个角度)(1分)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从感受这个角度)(1分)

3、作者为什么觉得电饭煲,高压锅里做出来的饭和炖出来的肉没有乡下土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儿?(4分)

答案:我是在故乡炊烟下长大的(2分)这种对土灶里烧出来的饭菜的怀念冲淡了现有饭菜的滋味。(2分)

4、为什么作者对故乡的炊烟有着这样刻骨的怀念?(6分)

答案:那是记忆中故乡的气息,或那是故乡一道难以让人忘记的风景(2分);因为母亲博大无私的爱(2分)故乡的炊烟连接我生命的血脉(2分);炊烟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2分)答对三点即可

1、关于“故乡的炊烟”作者有哪些回忆?(4分)

答: ①故乡清新与妩媚的清晨②是一种无声的召唤,告诉农人该回家了③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2、作者说“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①清晨的炊烟,很淡,很蓝,微风吹来,村庄便显出清新与妩媚②清新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每点2分)

3、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故乡的炊烟是我生命的命脉”?(4分)

答:①我是在故乡的炊烟长大的,对故乡的土灶烧出的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②故乡,有我日夜思念的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每点2分)

4、“故乡的炊烟”,其实是故乡贫穷落后的象征,现在炊烟已渐渐消失了,作者应该是要为这种改变而高兴的,但他却说“我依然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是不是他不愿看到故乡的发展呢?

答:不是。①炊烟的消失是人类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是乐于看见家乡的进步的,但那炊烟是母亲为“我”放飞的,那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②“我”对炊烟的思念实际上是对母亲的思念,表到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点3分)

1、为什么作者说“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对“炊烟”的回忆?(6分)

明确:作者写炊烟,其实就是为了写故乡,炊烟是故乡的体现,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 清晨的炊烟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喜悦;傍晚的炊烟,是一种无声的召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产生对母亲的思念;现在,我已经很少能看到故乡的炊烟了。(每点1分)

2、请分析比较划线句子,它们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句子: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吃着母亲的烤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知道,这烤玉米分明是母亲的一颗拳拳之心啊!

明确:今昔对比(1分)。将母亲以前给我们烤东西时的仔细认真和如今年岁已老而不小心烤糊玉米作对比(1分),两者都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1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和对其年华已逝的痛心。(1分)

3、面对乡村炊烟渐渐消失的趋势,作者持什么样的态度?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6分)

明确:惋惜和怀念。1)通篇都表达的是对故乡炊烟的深深怀念,怀念的是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亲人。2分)希望和祝福(1分)因为贫穷落后的故乡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建设将逐步向城镇化靠拢,作者内心也充满了对故乡美好未来和祖国农村建设的深深祝福。(2分)

4、你的故乡最让你留恋或在你印象中最深的是什么?选取一个你认为最能代表故乡的具体事物,简单地描述一下你的故乡,最好能体现自己对故乡的感情,不少于80字(4分)

答题要点:切入点要小,选取有特征的事物,语言连贯,得体,富有感情。

1、文章第一段写到“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1)突出了故乡炊烟的美丽壮观(1分)及在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1分);

(2)是对下文内容的总领(2分);

(3)为全文营造了抒情气氛(或奠定了情感基调),有力于后文展开抒情议论(2分)。

2、纵观全文,“故乡的炊烟”留给作者那些印象,请分条概括。(4分)

答:(1)清晨的炊烟,美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1分);

(2)傍晚的炊烟,是一种无声的召唤(1分);

(3)母亲为我烤食物的炊烟(1分),是对母亲刻骨的怀念,代表了博大无私的爱(1分)。

3、文章第6段中“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这句话该如何理解?(4分)

答: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的炊烟与我生命相连,我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对故乡的土灶和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2分);故乡的炊烟是母亲为我放飞的,母亲是我生命的血脉(2分)。(意思对即可)

4、文章第7段中说“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第8段中说“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你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评价?(6分)

答:(1)作者对故乡及连着“我生命血脉的炊烟”无比怀念,将作为最美的风景永远珍藏(1分),对它的消失有些伤感何遗憾(1分);但同时也肯定了乡村从落后向文明的发展(1分)。

(2)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既感性又理性的,从情感上说,作者不忍看到“炊烟“的消失,对它有着太多美好的记忆,它代表了母亲博大无私的爱。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它代表了乡村的贫穷落后,城镇化发展趋势必然要取代之(2分)。作者是辩证态度,发展的眼光(1分)。(能客观公正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1、作者眼中的故乡的炊烟有什么样的特点?(4分)

2、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炊烟“更多是缘于母亲”?(4分)

3、怎么理解“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这句话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4、文中最后一句话“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母亲为我放飞的”,这句话有何作用?怎么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涵义。(6分)

练习题答案

1、故乡的炊烟壮观、优美、比任何一副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1分);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淡淡的,蓝蓝的,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1分);傍晚的炊烟是一种无声的召唤(1分);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伴着生生世世,永远留在记忆深处(1分)

2、记忆中的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靠螃蟹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都是母亲在生活困难的时期为我们解馋的美味(1分);想起炊烟就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2分);想到炊烟就想到了家的温暖,而这种温暖是母亲所给予的。(1分)

3、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而母亲不仅给予了生命,给予了呵护(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更给予了永远都放不下的挚爱(七十多岁的母亲还为早已成人的孩子烤玉米)。(3分)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之情。(2分)炊烟是对曾经生活的回忆,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对家的思念永远不会停止,始终和生命相连。(1分)

4、这句话在文章最后点明文章主旨,思念家乡,怀念母亲(2分);母亲给了我童年的回忆,幸福的生活,给了我伟大无私的爱,没有母亲,就不会有我现在富足的生活。(2分);母亲为我放飞了梦想,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依恋永远不会消失。(2分)

1.文章开头两段就写故乡的炊烟,故乡的炊烟有何特点?(3分)

答案: 形:袅袅、壮观

味:淡淡的、糊糊的

色:淡淡的、蓝蓝的

2.4中“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这句话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案:心里描写、动作描写(各1分)

“小心”、“慢慢”中饱含着母亲的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2分)

3..文章的第一段中说“这样的景象,…………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第七段中说“昔日那…………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这两处留下记忆的原因是否一样?(5分)

答案:不一样(1分)

第一处,是因为场景的壮观之美而留下记忆(1分)

第二处,是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1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大(1分),炊烟将是最后的风景(1分)而留下记忆

4.文章的最后说,“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故乡的炊烟里,有融融的家庭之乐(2分),有我贫穷但幸福的童年(2分),这些,都是母亲用她的无私的爱心给予我的(2分)。

《故乡的炊烟》练习题∶

第四、五两小节都写到母亲“小心”地为我烤东西吃,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异同?(4分)

第五小节写“吃着母亲的烤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为什么?(4分)

第五小节写如今我回去母亲给我烤玉米吃的细节,有什么意图?请作具体分析。(6分)

作者为什么怀念故乡的炊烟?请作具体分析。(6分)

练习题答案:

1.同:都说明母亲怕不小心烤糊烤黑,希望能够烤得好吃。(2分)

异:第四小节写小时候母亲小心地为我考东西仅仅是怕烤得不好吃;而第五节写长大后母亲烤东西时小心除了怕不好吃之外,还因为母亲七十多岁了,疾病缠身,身体不好(1分);而且当时土灶已多年不用了(1分)。

2.因为母亲感叹自己年岁已老,加之她当时疾病缠身(2分);我被母亲拳拳的慈母之心所感动(2分)。

3.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拳拳爱心(2分);表明母亲真的老了,手脚不麻利了(2分);说明我在母亲眼里永远是孩子(2分)。

4.清晨的炊烟,显示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好,让人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2分);

傍晚的炊烟,可以用来断定父亲收工和吃晚饭的时间(2分);

最主要的是,故乡的炊烟让我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2分)。

内容预览:

【综合能力训练】

提高卷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25分)

1、用横线画出每组中字形或注音有错的一项,将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4分)

A、濯(zhuó)洗 厄(è)运 嬉(xī)戏 蜕(tuō 变 ( )

B、风韵(yùn) 扒(pā)窃 庸(yōng)人 姊(jiě)妹 ( )

C、蹂躏(lìn) 奢(shē)望 金窖(jiào) 湛篮(lán) ( )

D、寂寥(liǎo) 猝 (cù)然 点辍 (zhuì) 堕(zhuì)落 ( )

2、完成下列词语,并解释所填字词的含义。(4分)

(l)可望不可( ) (2)( )世无双

(3)温( )知新 (4)见贤思( )

(5)慧心未( ) (6)获益( )浅

(7)问心无( ) (8)心( )神怡

3、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请写出来。(6分)

(1)、他正色道: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 )

(2)、她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 )

(3)、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叹息: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 )

(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 )

4、根据《〈论语〉十则》中句子的含义,把它们概括成成语。(6分)

(l)、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 )

(2)、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 ( )

(3)、学习知识不感到满足。 ( )

(4)、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 )

(5)、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那里。 ( )

(6)、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 )

5、填空、默写。(5分)

(1)《理想》是诗人________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理想是成功的保证,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要实现理想,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信念》作者玛丽·居里是著名的科学家,曾分别获得________________奖和_______ ____奖,她告诉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定必胜的信念。

(3)《论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论述学习态度,告诉人们不要不懂装懂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6-8题。(10分)

司马光救友

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 )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写),爱之( ),退( )为家人讲,即了( )其大指(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 )手不释( )书,足跌(失足)没( )水中,众皆( )弃去( ),光持( )石击瓮破之(指代瓮),水迸(bèng,涌出),儿得活。

6、解释加点的字词,将答案写入文中括号。(5分)

7、从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2分)

8、古籍中记述少年或聪明或好学的故事很多,你能写出几个有关的故事来吗?(3分)

答: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5题。(16分)

⑴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⑵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进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医院内有一个草木蓊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些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身子,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

⑶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一步。这时我无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山虎爬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地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卷须先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后分泌粘液死死地吸附在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向前趱(zǎn,快走)行的呼唤。

⑷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我在围墙外拄拐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劲前行。无论是草露未晞(xī,干)的清晨,归鸟啁啾(zhōu jiū,鸟叫声)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墙行走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 一步一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密,绿茸茸地爱煞人。

⑸一日,几个顽皮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提拽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 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的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附在墙上,将被弄得零乱不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合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天红霞初露时,我来到它身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

⑹渐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到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这叶子已经霜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了大地上的锦绣。

9、根据第(1)段所说的 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把下面对有关段落意思的概括补充完整。(4分)

第(3)段:发现爬山虎,倾听到前行的.呼唤。

第(4)段:亲近爬山虎, 。

第(5)段:赞扬爬山虎,受伤后仍向前伸展。

第(6)段: 爬山虎,难忘其顽强的精神。

10、第(3)段中作者忽然对一株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主要原因是( )(2分)

A、爬山虎虎虎有生气,样子可爱。 B、爬山虎枝蔓绿莹莹的,颜色鲜艳。

C、爬山虎长有卷须、吸盘,形状奇特。 D、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11、第(4)段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前后照应的词语是 。(2分)

12、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爬山虎是好样的?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2分)

13、对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

(爬山虎无言,情感是作者体会、揣摩出来的)

B、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一步往上蹿。

(描写爬山虎吸附砖墙很紧,赞扬它顽强的生命力)

C、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

(描写小心翼翼的动作,表达作者对爬山虎怜爱的感情)

D、渐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

(感慨岁月易逝,表达对夏天的留恋之情)

14、作者为什么一再称爬山虎为无言的朋友?(2分)

15、请写出本文的主旨。(2分)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 精品

Section targeting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20题。 (19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⑴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⑵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⑶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⑷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⑸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⑹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

⑺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⑻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⑼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⑽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⑾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⑿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加入初一学习小组 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⒀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⒁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⒂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16、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7、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2分)

18、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4分)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

19、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6分)

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失望

( )-----------( )----------( )

20、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什么?(3分)

人生是多姿多彩的。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等候把小鸟孵出来,第一次上网,第一次挨批第一次的经历不一定都愉快,但给你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永生难忘的。请你将题目第一次补充完整,写下你第一次的难忘的经历与感受,注意写出真情实感,字数在500字以上。

Section targeting

参考答案

提高卷

1、tuì zǐ 蓝 缀

2、⑴即,达到 ⑵举,全

⑶故,旧的 ⑷齐,看齐 ⑸泯,灭 ⑹匪,非 不

⑺愧,惭愧 ⑻旷,开阔

3、⑴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⑵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⑶语言描写 ⑷行动描写

4、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诲人不倦 ⑶学而不厌 ⑷不耻下问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任重而道远

5、⑴流沙河 不懈地追求,不停地攀登 ⑵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化学奖 ⑶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像 它 回家 了解 从此 放下 没入 都 离开 拿

7、闻讲《左氏春秋》,爱之。自是手不释书。

8、(略)

9、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 告别

10、D

11、朝夕相伴

12、虽遭不幸却毫不气馁(意思对即给分)

13、D

14、爬山虎顽强的精神,给了我战胜疾病的力量。

15、意思对即给分。

16、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我等待父母归来的急切心情。

17、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18、热情鼓励 严格要求

19、得意 失望 省悟

20、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