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总──────分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
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⑶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⑷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
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 泽 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 泽 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 泽 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 泽 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 泽 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 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 泽 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 泽 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测背诵
二、出示目标
1、背诵下阕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三、自学自测
(一)朗读下阕
(二) 自测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六、当堂达标
1、背诵全词
2、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一、教材分析
《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色彩极为明丽的篇章之一。文中景物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凝练形象极富诗意。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但由于它是一篇散文诗,表现手法艺术性强,而且作者的思想博大丰富,所以对初中生而言,能准确透彻地解读文本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二、教学设想
散文诗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教学这类文章应追求诗的灵性飘逸与思的深邃宽广的融合,要既有字词句篇的感知品味,又有互文阅读、自主探究的深思熟虑。同时,还要致力于多向性的对话:与文本对话,品味语言的诗意;与作者对话,把握思想情感i与评论家对话,提高鉴赏水准;与自我对话,敞亮精神视野。一言以蔽之:在诗与思之间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走进鲁迅先生柔软而坚硬的灵魂,打好“精神的底子”。
三、教学目标
1.诵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其诗意之美。
2.细读文本,赏析探究,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拓展阅读,感受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净的灵魂。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还原写作现场
1.教师用平静舒缓的语调叙述: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12月31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翌日,天放晴而有风,鲁迅在日记中又写道:“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七字颇富诗意。可见作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此时已萌发创作冲动。十七天后,题为“雪”的散文诗便诞生了。(投影显示)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看看1925年1月,鲁迅笔下的雪是什么样子,这“雪”又寄寓了他怎样的人生理想。下面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进入他笔下的雪的世界。
(二)走进文本,感受诗意之“雪”
1.教师导语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散文诗诗化的语言之美要靠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文本,举例说明文本的诗意体现在何处。可仿照下面的表述方式叙述(投影显示):
诗意的雪美在色彩……
诗意的雪美在画面……
诗意的雪美在想象……
诗意的雪美在语言……
诗意的雪美在…………
2.讨论交流
例1:诗意的雪美在色彩缤纷。“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一句中描绘色彩的有: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突出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特点。
例2:诗意的雪美在画面奇丽。“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无边”突出“旷野”的“旷”,“凛冽”突出天气寒冷,前两个短语突出北方雪花环境的险恶,“闪闪”既是对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情形的描摹,也是对雪花抗争精神的表现,而且契合雪花的特点,充分表现了雪花同严寒抗争的品格。
例3:诗意的雪美在想象丰富。“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极壮健”联想到生命的'活力,“处子”表现青春的美丽,让人仿佛嗅到了江南的雪中充满的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例4:诗意的雪美在语言简洁凝练。“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中,“冰冷”“坚硬”“灿烂”三个修饰语,从温度、硬度和颜色三个不同角度写出了雪花“冷”“硬”“白”的特点,显示了雪花不向严寒屈服的品格。
互动对话时要把握以下两点:
(1)生成性问题应相机引导。如:诗意的雪美在语言的节奏感,如结尾3段文字长短句相间,整散结合,节奏明快富有气势;再如:诗意的雪美在意象,如“塑雪罗汉”一段文字。
(2)在分析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及时进行评价,充分感受诗意的雪。
(三)细读文本,领悟思性之“雪”
1.教师导语
《野草》多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不大容易理解,如何理解《雪》的思想情感呢?
(投影显示)
走进雪国,感知画面特点
走近鲁迅,体悟作者情感
(知人论诗 文如其人)
2.走进雪国,感知画面特点
思考讨论:(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2)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后板书:(1)记忆中的江南雪景、现实中的北方雪景。(2)前者:滋润美艳、相互粘结、蕴涵着春温、晴日下渐消释;后者:冰冷坚硬、如粉如沙、抗击严寒、晴天里蓬勃奋飞。)
3.走近鲁迅,体悟作者情感
(1)知人论世法:请同学们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当时作者的生活、思想情况,谈谈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旧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当然没有什么言论自由,但鲁迅不会屈服,他要把心里想的通过他的笔端流露出来。
学生再读文章后展开讨论,明确:对记忆中的故乡江南有一种怀念之情,对现实中的朔方的雪有种赞美之情。
(2)文如其人法:联系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一说鲁迅思想性格的双重性。
学生诵读探究:鲁迅性格中既有温情的一面又有冷峻的一面。温情和善的一面江南的雪可以代表,冷峻坚毅的一面朔方的雪可以代表。
4.质疑探究
(1)对文章结尾“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一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歌颂了雪和寒冷环境不屈斗争的品格;有人认为,这个结尾写出了朔方的雪在抗争中献身的悲壮;还有人认为,它是和开头写雨相照应,说明雪是由雨化来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赞同其中某种意见或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皆可。
(2)本文重在突出朔天飞雪,但却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写了江南雪景,而且其中几乎一半的文字是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为什么?
《雪》中两个情调不同的雪景,经作者感情的熔铸,产生了一种壮阔的空间美。我们阅读这篇作品,既可欣赏到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又能从中感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四)走近鲁迅,触摸柔软而坚硬的灵魂
1.深度阅读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讨论:作家黄蓓佳这篇评论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她认为鲁迅“灵魂的另一面是顽强和坚硬”,这种认识是从何而来的?她阅读《雪》的方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此环节侧重解读方法的点拨,如还原法(还原写作现场,唤醒自己的阅读体验);联读法(联系相关文本,比较阅读);辩证法(辩证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的双重特征)。不要求学生说出此类解读术语,学生能够形象描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法即可。
2.互文阅读(原作者:袁爱国)(1)回顾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说说你感受到的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的印象,并描述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投影显示)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社戏》)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故乡》)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指名轮读,讨论探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小结归纳。
(投影显示)
江南:富足、温暖、安逸、春光无限的故乡
鲁迅:温情、柔软、童真、率性、孩子气
(2)参考链接资料,结合散文诗《雪》,说说鲁迅对北国的印象,并描述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投影显示)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题辞》)
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题记》)
齐读上述文字,讨论探究,小结归纳。
(投影显示)
北国: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冰冷的空气,残酷的现实
鲁迅:孤独的行者,顽强的斗士,坚硬的灵魂
3.回归文本,熟读背诵,吟咏品味,升华情感
(1)熟读背诵结尾3段文字。
(2)结语:同学们,在纷扰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在快餐文化、泡沫文学的重重包围中,让我们与经典为伴,与鲁迅先生对话,走进《雪》的晶莹世界,触摸先生柔软而坚硬的灵魂。让我们将《雪》结尾的文字印在心灵的深处,成为人生路上永远的坐标!
(五)课后拓展,读写深化
1.拓展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陈丹青《我谈大先生》。
2.写作小论文
教材分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
3、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我们眼中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就来领略其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二、介绍背景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放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率领长征部队顺利以达陕北,1936年2月,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
三、回顾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四、听雪,把握基调
1、听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读出怎样的气势
3、强调字音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五、读雪,读出气势
1、自由读,读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点名读,自由评价
(教师先评,学生跟评)
3、齐读,注意停顿
(投影展示停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六、看雪,整体感知
1、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阕写北方雪景,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下阕评历代帝王,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
(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3、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描述一下。
4、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帝王?这些帝王在统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共同之处是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5、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七、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
八、作业:积累写雪的诗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温习上节课内容
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二、赏雪,局部感知
(一)、小组内男女分读上阕
1、前三句有什么作用?
2、哪一个字领起了写景?领起的句子有哪些?
3、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赏
(小组交流,从修辞、个别动词的使用的角度来答)
4、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二)、班级内男女分读下阙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哪一个字领起了对历代帝王的评论?领起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报负,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赞美。
三、评雪,拓展探究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
四、比较阅读: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
六、作业:
积累作者的诗词名作并背诵
(《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