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文案温柔短句总汇80句

时间: 2022-10-02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同里古镇文案温柔短句总汇80句

(第一首)

古坊侍御意轻扬,小幌明堂吐智光。

翠蛾书情情不朽,方卿贺义义悠长。

楼船犹载高风意,玉带横嗤势利狂。

天壤遗踪无觅处,浮生不负自为强。

(第二首)

姑苏同里客闲游,细雨轻云洗旧愁,

将惑石街无酒肆,莫疑古巷有茶楼,

斜桥孔映圆缺月,老树枝拂过往舟,

怡性何须觅路远,寒山尽可赏吴钩。

(第三首)

堂内厅间驻杖君,江南追影觅前闻。

宅园古楼木雕静,枝蔓红枫旭日曛。

思本安身危处立,崇德立命泰然分。

忽如万树翻新色,春路走来闲看云。

(第四首)

倦倚栏石退红尘,小院玲珑庭满春。

廊榭芭蕉花上语,亭台水浪树间云。

偷得日月三分色,胜却天堂一缕魂。

追忆流光无处觅,琴音烟水锁吴门。

(第五首)

听雨罗星锦帐多,流光夜荡接银河。

文昌阁上聆天籁,鱼乐池边唱晚歌。

倩影寻踪沉水底,青灯认客渺烟波。

何当共语随情动,明月清风染玉珂。

(第六首)

浓墨淡描同里画,五湖碧水抱人家。

小桥常炫年资老,古宅尤彰神韵华。

任氏草堂思旧过,陈公南社品新茶。

多情更是流波处,勤约扁舟随意划。

(第七首)

江南揽景胜天颜,古道惜珍入茶关。

疾影隔窗存意远,茗香斜韵伏波宽。

喧楼临渡闲云上,横雾欲瞻尘世间。

别顾渔舟风载去,天涯走过束心栏。

到达苏州时,已是清晨,天空下着小雨。我们一行九人,登记好宾馆,简单用餐后,开始前往百年古镇-同里。

江南古镇久负盛名。小桥流水,垂柳画舫,榆树古槐,街巷石阶,闲亭水榭。记得十年前去周庄时,因游人拥挤,商铺林立,分外喧嚣,让我终未能撷取那份静谧与诗意,遗憾光阴。在去同里路上,心里做了很多假设,去寻觅什么?要在那古朴的街巷里留下什么?抑或古镇需要我带去什么?

先乘坐地铁、继而换乘大巴,大约一小时左右,我们便抵达同里古镇。

古镇的天空肆意着小雨,诗意而朦胧。汽车站门口横着的马路并不宽阔,精致而安静。湿润的气息,随着轻柔的风扑面而来,如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喜欢江南潮湿的风,和我们北方的气候相比,增添了温润几许,宛如是少女的微笑般清浅愉悦。

我们佳丽林立,立即招来了路边人的围观。同里古镇的马路,仿佛因为我们的到来,顿时有了些许的喧哗。不一会儿功夫,一个长发中年女子,立即融进我们的队伍。对着我们大声喊着:“同里镇,门票80元,带领你们进去,只收40元!”她操着听不懂而又能辨别汉字的口音,高声宣传。我们都没有理会她,继续迈步脚步。年龄最大的姐姐说:“同里应是这个方向,咱们步行去吧!”我们都默默点头。我们每个人对同里甚是陌生,熟悉而向往的仅是她的名字。一个小妹用手机导航,指引着北方说,“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便沿着马路按照她指引的方向前行。前面,一个中年男子迎面向我们走来,笑容可掬,对着大姐姐说:“去同里的吧,40元一位,带你们进去!”他的声音很低,和刚才那位女人的口音和神态几乎一样。大姐姐看了他一眼,面无表情,不理会他,回头看下我们,像是发出暗示,继续前行。后面那位中年女子追着我们走,她不止一次地重复着那半懂不懂的方言,不停地说:“40元,让你们进去!真的,到里面再付钱!”

二人见我们不理会她们,便停止跟随,站在一处望着我们,神态失望,宛如是看着欲上钩的鱼又跑了似地失落,又好像煮熟的鸭子飞了般地懊恼。

不到一刻钟,我们站在一个售票窗口,大家驻足观看,窗口上贴着一张价格表,清晰地写着80元,里面没有人。马路上安静下来,那两人站在不远处依旧全神关注着我们,沉默着。我们围在一起,商议着如何行走,我开始有些怀疑,如此闻名的古镇,为何如此静寂呢?也许此时不是繁华时节?偶尔有汽车从身边匆匆而过,在苏州市听本地人大赞同里,便心怀诗意而来,那么,古朴的小桥在哪里呢?横贯全镇的小河在哪里?传说中的“威尼斯”距离这里有多远?站在雨里,突然感觉饿了,接着,身边的丹丹和阳阳也开始喊饿。

二人又向我们走来。中年男子悄悄地站在我们身边,“你们到镇口买票一人80元,我们经常这样做,保证你们每人40元进古镇!否则,不收费!”他神色正经地向我们解说。中年女子也已经悄悄地站在我们身边,听着我们讨论,一步也不肯离开。

“古镇里还有大门?”我们几个嘀咕。“一个那么大的镇只有一个进口和出口,是不可能的吧?”其中有一个美眉提出疑问:“听朋友说有几条路都可以进镇,要不我们试试?”“那要是不让进镇怎么办?”又有人提出异议。

“我们这么多人,就是充当本镇人也不好办吧!”也有人发言。

“我们还是去购票,拿着门票进吧!”也有人建议。

“每个人80元,不便宜呢,难道一个古镇不是对外开放,封闭起来的吗?”也有人很是不解地说……

看看时间已是下午三点,我们必须在五点之前赶回同里车站,那是回苏州市的最后一班车。回头看看大姐,她似乎有点焦虑,她独自走到一处踱步。自己完全可以选择路线免费进镇,她回头看着这么多妹妹,又望着天空淅淅沥沥的细雨,她依然回到我们身边,站在中年男子身边,“八个人的费用进镇,如何?”她很有魄力地对那中年男子说。

“好,我们用车带你们去!”中年男子听到,立即高兴地回答,说着他向西侧的院内挥手,那里停有汽车,便见有一男人从车上下来,“要去吗?”他对着中年男人问着。那人向他打了一个oK的手势,他便开始启动车向我们而来。那女子也高兴地说:“你们听我们的安排,我们保证带你们进去!”她们原来都是一家的。

坐车不一会功夫,终于到了古镇的入口处,看着前面古朴的建筑及狭长的街巷,路边是一些李子树,顺手摘了一颗树上的李子,静静地端详着那透亮的酒红色,莫名的酸酸滋味油然而生。

中年男子开始介绍说,这里是进古镇的其中一个入口。每一个入口处都有人售票和查票,一定要配合他们的安排,方能顺利进镇。

“来,我说一下,你们二人一组,将你们的包全部放在方便面箱子里,包装好,然后一人抱着箱子,一人跟着,手机全部藏起来!”那男子开始召集我们聚在一起。“你们都要神态淡定,记住,不可东张西望,眼神要一直向前!有人问,便说是镇上人!”他认真而又形象地讲解。“先进镇里的朋友,你们在一处等着后来的!”

另外一个男子开始拿来几个纸箱子,随身的背包放进箱子里,用双面胶牢固地包装好。我们分好了四组,第一组的一人抱起纸箱,另外一人跟随,他们其中一人相随,三人开始向古镇入口走去。

不久,那人出现在古镇街巷的入口,向我们微笑,并打出一个“很好”的手势,仿佛在宣告成功或是赞赏她们的演技。我们站在那里笑了起来,那男子“嘘”了一声,我们便又静寂下来。又有箱子包装好,第二组开始进镇,一人抱着箱子,两人开始进镇.我们站在原地看着她们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视野里,默默地祈祷她们的顺利过关,又有一种自嘲的滋味。

我们的眼睛从没有离开古镇的入口,不一会,关姐姐出现在镇口,她拿着自己的.手机懊恼地向我们走来。“她失败了!”那中年男子沮丧地对我们说,“她一定没有做好掩饰!”

关姐姐很是不开心,因为她的同行走进去了,而她被堵在了外面。“我走在小桥上,看着那古朴的小桥很是惹眼,便拍照了!”关姐姐后悔并自责地说。中年男子马上说,“是呀,不要拍照,不要东张西望!”我们几个开始安慰关姐姐,并说没有关系,一定能进去的!此时,我们越加相信那中年男子的话,本来以为只是一场游戏的欢愉,现在看来需要认真演戏了,看着懊恼并责怪自己笨拙的关姐姐,我们变得严肃起来。在这场表演中,我们谁都不想被淘汰。

我和红一组,她在虔诚地听中年男子的交代,一遍又一遍地问要走的路线。向前,向右,向左,过桥,向右,向前......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然后她抱起箱子就走,我在后面急忙追着她。古镇的地面是石阶铺砌的,高低不平。她仰着头快步而又镇静地一直向前,我哪里顾得上左顾右盼,看着脚下的路,唯恐歪了脚丫子,追着她的脚步向前。红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桥,她终于慢下来,等待我跟上,没有回头喊我。我一步一步地踏着石阶,上桥,桥很窄,但是很美,两旁没有行人,很是安静,桥下的水缓缓地流着,碧绿碧绿,青石桥,流水,榆树古槐,就在我的眼前,我梦中曾多次梦到的江南小镇,就在眼前。此刻,我多么想停下脚步,用每一秒感受那份美而古朴的影像,我多么想停下来,用手机留下我与古镇的第一次相逢的影像,我多么想回过头来,再一次轻踏青石桥,感受石头的温柔及诗意。我的心突然兴奋起来,这种兴奋是古镇带来的诗情画意的升华。我想站在小桥上顺着河水流的方向,轻抚下秀发,吟几首小诗。可是,我只能斜视望着那美好的一切,抬动那留恋的脚步向前,随着小红下桥,向右,直行,淡然,从容。

我终于站在江南古镇的一户人家门口,不愿意再演下去。转身喊道,“师傅!”

他向我和红打出一个潇洒而又优美的“ok”手势,笑着对我们说,“很棒!”我和红急忙打开箱子将包背起来,站在河水缓缓的河边,倾听古镇的宁静,此时我从真实而高超的演技中抽身,走进古幽幽的街巷小桥,与同里进行一场悠远的相逢。那笔交易是在一座桥边进行的,钞票随着古镇的水哗哗地低吟,他们急忙揣起来,言谢后,沿着古镇的河水脚步轻盈而去,准备进入下一场的演出。

最成功的骗局其实是最原始的,也是古朴的,如古镇同里的砖墙及建筑般古朴,看穿了也觉得可爱与欣然。世人称这种群体为“黄牛”,衣着淳朴,口音真实亲切,执着而勤奋,富有经验和演技。

从古镇返回苏州市的车上,一个男士代替了红与我坐在一起。竟不知,此南方男子如此健谈,主动自我绍介,说要去上海上班,说自己的工资待遇......便又问及我们来自何方?将去哪里?说及刚去同里古镇时,他压低声音说,“遭遇黄牛了吗?”我微笑着点头,他笑了。

“不玩如此,怎会心跳!”看他,我心里更欣喜起来。

也许我们是幸运的,尤其对我来说,此遭遇更是不易,此次遇到,将使古镇同里斧凿刀刻般地印在我的记忆里。也让我知道自己是有一定演技的。“很经典的!”他又笑着说,“被玩是最经典的!”

我并没有痛恨黄牛,我只是希望同里那破旧逶迤的街巷永远保存下来,留得宁静和古朴,那是最美的水墨画,画上再着色上些许的“黄牛”。

20XX年6月21日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同里游览。

大家看到的牌楼是仿明建筑,它是同里古镇众多明清建筑的代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

走过三元桥,我们就进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镇史的同里古镇区。根据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唐初名铜,宋改为同。旧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为同里”。而改富土为同里则另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浙江富阳一带灾荒不断,不少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垦荒种地。辛勤劳作加上风调雨顺,而使物产丰饶,人们安居乐业,就将这里称为“富土”。直到隋炀帝即位,因其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国库日渐亏空,有一年北旱南涝,许多地方粮食歉收,交不上“皇粮”。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缴三斗粮,限十天缴清,违者将处以重罚。富土百姓得讯,焦急万分。便请教当时镇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这般地作了安排。

转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粮的钦差乘船来到富土。金秀才率众乡亲在岸上跪地迎候,钦差一上岸,便催问加缴皇粮之事,金秀才从容答道:“今年受灾,收成大减,难以为缴”。钦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无粮?若不如数上缴,定要遵旨重罚。”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释说:“大人息怒,请听在下细说。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请大人明察。”钦差听后迷惑不解,顺着街面东西南北巡视了一大圈,见到的都是“同里”,而绝无半点“富上”痕迹,于是只好罢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来金秀才关照众乡亲用拆字法,将“富”字一拆为二,上去一点,拆田连土,便成为“同里”二字。而当时的书写习惯与今日不同,是竖写的,因此化险为夷,躲过了这一劫难。同里同里,同为乡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亲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给大家讲解同里的一园二堂三桥,请各位随我一起寻找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同里古镇布局与众不同,市河如网,小桥遍布,街市民居依水而成,并拥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园林古迹。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镇。

现在,我们来到了被余秋雨先生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他称心满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处,这就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名单的退思园。

退思园建于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生于1838年,26岁时到安徽投靠巡抚乔松年,并在前敌营务处任职。因作战有功,先后担任记名盐运史、候补道布政使,并兼淮北平厘局及凤阳钞关等职。光绪五年(1879年)始任凤颖六泗兵备道,筑城垣,治驿路,建桥梁,开船塘及设育婴堂、戒烟局等,综合治理,效果显着。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镇压捻军不力,被人参奏,革职回乡。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建造了退思园。

退思园占地九亩八分,因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纵深发展,所以在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的巧妙设计下,退思园自西向东构筑了左宅、中庭、右园的新颖格式。

宅分为内宅和外宅,外宅有轿厅、茶厅以及正厅三进。我们现在位于茶厅,刚才进园时走过的是轿厅。轿厅和茶厅是停轿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场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有贵宾造访,园主必敞开正厅大门,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贵的客人,请走正厅大门入内。从厅内陈设可以看出,正厅的接待规格要明显高于茶厅,平时正厅大门关闭时,只能从陪弄出入。

现在我们去参观一下内宅。内宅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主人任兰生,因为长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别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马楼,使各位能在这里见到江南少有的建筑。那么,为什么要建两个楼梯呢?东西两侧的楼廊既遮阳、避风、挡雨雪,又方便主仆上下楼时避让,一举多得。

大家看这两扇与退思园一样年龄的门。大门内木外砖,看似笨重,其实作用不小。谁能猜出它的作用吗?砖木结构,青砖能防火,门上闩后可防盗。现在我们来到宅之尾,园之序的中庭。

中庭设计围绕“待客”两字展开。与漏窗陪弄相接隐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刚靠岸的客船,将远道而来的客人载到热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两旁,右侧是园主任兰生亲手栽种的广玉兰,左侧这棵白玉兰是修复退思园时移栽的,玉兰树是春天开花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征春景。那么为什么要种玉兰树,而不是种桃树或其他在春天开花的树种呢?一是园主名字叫兰生,既为兰生,就不可无“兰”。二是玉兰寄意“金玉”,玉兰飘香意为金玉满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如果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要作多日盘桓,坐春望月楼既可四季望月,吟诗酬唱,也可楼前踏月,静赏花木,使客人不觉客居异乡。岁寒居是主人在岁暮风雪之时,与知己围炉品茗论诗之所。因为园主被革职回乡而建园,经营多年的仕途毁于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脑袋。因此,主人将自己与左、彭两人誉为岁寒三友。透过花窗,可见清幽的腊梅,坚毅的苍松和神秀的翠竹。浑然天成的“岁寒三友图”,使主客共叙的品位得到提升。

中庭与右园有“退闲小筑、云烟锁月”月洞门相通,园内有“九曲回廊”曲径通幽,漫游其间,步移景异。

退思园尽管只占9.8亩地,但园内亭台楼阁、廊船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且建筑尺度适宜,花木水石布局得体,既小巧玲珑,又朴实无华。园以池为中心,各式建筑皆紧贴水面,如浮水上,被当代园林学者、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誉之为“贴水园”。

退思草堂是全园的主景,古朴素雅,稳重气派,体现了主人的身份。退思草堂内隔屏后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的《归去来辞》碑拓,原碑与太仓墨妙亭同时遭毁,故碑拓愈显珍贵。置身堂前贴水平台,环顾四周,一幅浓淡相宜、恬澹静谧的山水画长卷正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