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赞曰。今为有情结习所蔽。敬受邪教诽毁大乘。于空有经如言计著随印所解互生厌希。设希出要亲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乱授学。惧广文海初不趣求。虽乐略经而不能了。于真俗谛竞说有无心境法中递生取舍。令正法义真谬具分。信学有情皆获利乐。依先所授略赞中道。如解深密经中佛依遍计所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涅槃相生胜义三无性已。时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世尊佛初唯为趣声闻者转四谛轮。虽甚希奇然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次复唯为趣大乘者转隐密轮。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涅槃。虽更希奇犹未了义。亦诸诤论安足处所。今为发趣一切乘者转显了轮。无上无容是胜义中真了义教。非诸诤论安足处所。金光明经说此三法名转照持。轮摧破名。具遮表故。由诸有情迷法实相起造惑业沦生死海。大圣法王证法自性善巧方便。应彼机宜离言法中以言显说。欲令随获中道实相。故有颂言
诸佛或说我或时说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余经复说。佛以一音演无边义。众生随类各得解等。既犹天鼓应念发声。亦类末尼如求雨宝。应物虽设种种法门。智见纯和未生乖竞。佛涅槃后因彼大天人法□纷初封著有。如有颂曰
应审观佛教圣谛说为依
如采沙中金择取其真实
圣龙猛等为除有执采集真教究畅空宗。如别颂曰
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
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彼言。世俗可说法有。依胜义谛一切皆空。虽此真空性非空有。寄诠胜义理皆性空。有情由是次生空见。无著菩萨复请慈尊说中道教。双除二执。而说颂言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彼言。世俗说我法有依胜义谛唯此二空。虽佛为破执空执有总相宣说诸法有空。或说诸法非空非有。名字性离空有双非。胜义寄诠有空有有。故慈尊说。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称之为无。非说有空法皆空有。观斯圣意空有无乖。法离智诠何空何有。对机遣病假说有空。后诸学徒随文起执。己之所解谓契中宗。他之所知将为谬说。今赞经义申其两端。妙理是非智者当了。般若波罗蜜多者大经之通名。心经者此经之别称。般若之心经也。三磨娑释依士为名。苏漫多声属主为目。虽此心经亦名般若。彼总此别故但名心。般若慧义。古释有三。一实相谓真理。二观照谓真慧。三文字谓真教。今释有五。第四眷属谓万行。第五境界谓诸法。福智俱修有空齐照。寻诠会旨究理解生。慧性慧资皆名般若。能除障习证法真理。众德之首万行之导。虽独名慧摄一切法。波罗者彼岸义。古说有二。谓菩提涅槃。今释有五。一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蜜多者离义到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境尽有无解穷六藏。义洞真俗业备二因。觉满寂圆斯升彼岸。体用兼举故立此名。然所修行具七最胜。方可得名波罗蜜多。一住菩萨种姓。二依大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四具行事业。五无相智所摄。六回向菩提。七不为二障间杂。若行慧等一切善业。随阙此一非到彼岸。此在初劫名波罗蜜多。在第二劫名近波罗蜜多。在第三劫名大波罗蜜多。佛果位中更无异称。今包因果故举通名。心者坚实妙最之称。大经随机义文俱广。受持传习或生怯退。传法圣者录其坚实妙最之旨别出此经。三分二序故皆遗阙。甄综精微纂提纲迹。事虽万像统即色而为空。道纵千门贯无智而兼得。探广文之秘旨标贞心以为称。经者津妙理之格言。掖迷生之恒范。欲令随证或依或说般若贞实而说此经。故以心目。如瑜伽论水陆华等十地等经。
经曰。观自在菩萨
赞曰。胜空者言今此经中略有二分。初观自在等破二执显二空。后菩提萨埵等叹二依得二利。大经云。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故今标菩萨令彼不见。故破生执而说生空。如应者言。今此经中总有三分。初观自在等标上人修行劝示发心。次舍利子等陈机感者名述理垂喻。后菩提萨埵等彰依学之德叹获胜利。或初令练磨。次断除四处。后离苦圆证。练磨有三。今标菩萨先修行人劝示发心。初练磨也。谓闻菩提广大深远。若生退屈应练磨心。彼观自在昔初发意。具诸烦恼于无明壳建立胜心。舍身命财求佛智慧。兴大勇猛已成等觉。我亦应尔励己增修。不应自轻而生退屈。观者察义。府救慧悲。自在者无滞义。拔济妙用。诸有殷净三业归依。必应所祈六通垂化。无暇危苦飞轮摧伏。作不请友为应病医。摄利难思名观自在。又观者照义。了空有慧。自在者纵任义。所得胜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圆。慧观为先成十自在。一寿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生死无染。三财自在。能随乐现。由施所得。四业自在。唯作善事及劝他为。五生自在。随欲能往。由戒所得。六胜解自在。能随欲变。由忍所得。七愿自在。随观所乐成。由精进所得。八神力自在。起最胜通。由定所得。九智自在。随言音慧。十法自在。于契经等。由慧所得。位阶补处道成等觉。无幽不烛名观自在。但言观音词义俱失。菩提萨埵略言菩萨。菩提即般若萨埵谓方便。此二于有情能作一切利益安乐。又菩提者觉义。智所求果。萨埵者有情义。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名菩萨。又萨埵者勇猛义。求大菩提精勤勇猛故名菩萨。又修行者名为萨埵。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有具悲智遍行慈愍。绍隆净刹府救秽方。机感相应故唯标此。或处上位诸具大心妙慧成就皆观自在。或指示此令瞩曰观。非住西方来游此者。彼大经中不别显故。
经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赞曰。胜空者言下破法执而说法空。大经次言。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般若自性空。般若名空故。如应者言。显由学慧方照性空。示先所修法。第二练磨心也。谓见菩萨万行难行。若生退屈应练磨心。我无始来为求世乐尚能备受无义众苦。况求菩提。为出生死度有情类生怯劣心。此深般若彼已修学。我亦应尔省己增修不应退屈。彼舍利子先发大心因施眼故退求小果。恐今更退劝示练磨。所言行者。胜空者言。若依世俗。欲证出世无分别智无倒观空。要学能遣一切所缘闻思慧等。学照空者即名为行。若依胜义。由无所得无分别故都无所行是名为行。无垢称说。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大经亦言。不见行不见不行无自性故。今言行者。都无所行是名为行。非有行义。或有密取余义释言。若无所行无所不行是则为行。若有所行有所不行非为行也。复有异释。动念攀缘为生死根非为行也。惩心绝虑为出世本是名为行。如应者言。譬如幻士而有所作。虽无实作非无似者。待因缘闻信学证说曾无暂舍。然无分别不见行相是谓行义。非都无行。以病说除非除法故。若本无法可行可除。即愚法者称已成觉。说有迷悟深自毁伤。翳花体空可不资疗。翳既非有如何假除。翳既不除初无真眼。由何胜义照花体空。若无所行无所不行。有情无明无所不明。应从无始一切皆明。其先未明今明谁也。便同异道无所不为。背理乖宗何成觉慧。若绝攀虑即是真行。应无想等皆真圣道。徒设受持厌舍造修。可谛思惟疾除邪谬。今言行者。虽行而不见行。非无行义。由此经说不见行不见不行。假有所行实无行故。不尔唯应说不见行。复言不见不行有何诠理。是故定应如后所说。然佛果德殊胜无边。非广大修无由证得。故依此义而说行者。要具大乘二种种姓。能于五位渐次修行。二种姓者。一本性住种姓。谓住本识能生无漏本性功能。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正法等熏习所起。云何应知有本性住种姓依之修习大菩提因。若性乐施好赞劝他。无罪事中应时为说。他债不狂受寄无差。大财宝中心无耽著。若性成就软品恶业不极损他。作恶速悔常行慈爱。知恩报恩。凡所规求不以非法。乐修福业轻罪重怖。见闻受苦过于自身。善事好同恶法乐远。于诸僮仆尝无苦言。于德有德恒生赞仰。若被他害无反报心。他来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若性翘勤夙兴晚寐。凡事勇决乐为究竟。大义无畏不自轻蔑。若于法义性审思惟。好乐寂静爱慕出离。所作无忘于怨慈愍。若性聪慧凡学易成。离恶事中有力思择。性不能起上烦恼缠造无间业断善根等。设生恶趣便能速出亦不受于猛利大苦。虽受微苦发增上厌于苦有情深生悲愍。若见有此施等粗相缠盖轻微粗重薄□。应知定有菩提本性。然由未遇真实善友为说菩提。虽遇为说颠倒执学方便慢缓善根未熟故处生死。若入五位所修无边胜善法种名习所得。五位者何。一资粮位。从初发起大菩提心。乃至始修四寻思观住四十心皆此位摄。一信等十心。一信.二精进.三念.四慧.五定.六施亦名不退.七戒.八护.九愿.十回向。二十住。一发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三十行。一欢喜.二饶益.三无恚.四无尽.五离痴.六善现.七无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四十回向。一救护众生.二不怀.三等一切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平等善根.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八如相.九无缚无著.十法界无量。二加行位。从资粮后四种等持。一明得定。二明增定。三印顺定。四无间定。三通达位。从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见道。四修习位。从见道后至金刚定十地修道。十地者。一极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极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五究竟位。金刚定后解脱道中三种佛身。四妙圆寂。圆满佛果。虽知五位云何修行。诸修行者欲证菩提作大利乐。要先发起大菩提心方兴正行譬如大海初有一滴能为诸宝作所住处。最初发心亦复如是。五乘善法皆因此生。又如世界初始渐起即为荷负诸众生因。此心亦尔。能为五趣无量种类荷负依止。又如空界无不含容。大菩提心亦复如是。遍空有为皆厌离故。如空菩提皆求证故。尽空众生皆深念故。此初发心虽为下劣一念福聚尚说难尽。况经多劫发心修行利乐功德。因何发心。一者见闻佛等神力。二者闻说菩萨藏教。三者见闻佛法将灭。念言法住能灭大苦。四者末劫多见众生痴无惭愧悭嫉忧苦恶行放逸懈怠不信。念言浊世多起如是恶烦恼时。我当发心令余学我起菩提愿。由此便发大菩提心。将欲发心先具十胜德起三妙观。十胜德者。亲近善友。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三妙观者。一厌离有为。谓观生死恶趣无暇等众苦逼迫。自身之中五蕴四大能生恶业。九孔常流臭秽不净。三十六物之所集起。无量烦恼烧煮身心。如沫如泡念念迁流。痴覆造业六趣轮回。谛审思惟深心厌舍。二求菩提。谓观佛果相好庄严。法身本净。具戒等蕴力无畏等无量胜法。成二妙智慈愍众生。开导愚迷令行正路。诸有情类遇皆除恼。见是功德修集希求。三念众生。谓观众生痴爱所惑受大剧苦。不信因果造恶业因。厌舍正法信受邪道。四流所流七漏所漏。虽畏众苦还为恶业。而常自作忧悲苦恼。爱别离苦见已还爱。怨憎会苦觉已弥怨。为欲起业生苦无厌。求乐犯戒。怀忧纵逸作无间业。顽蔽无惭谤毁大乘痴执生慢。虽怀聪敏具断善根。妄自贡高常无改悔。生八无暇匮法无修。虽闻不持翻习邪业。得世妙果谓证涅槃。受彼乐终还生恶趣。见是等辈深心悲愍。次应发心如是发愿。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或随意乐诸佛之名如释迦佛初发希愿。如有颂言
于三无数劫逆次逢胜观
然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
无著菩萨由此说言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
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先起信精进念定慧根除伏障染。次发大愿常逢善友以为胜缘。虽遇恶友方便□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所修善法运运增长以不退屈而为策发。齐是名为最初修行。依如上说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诸菩萨数于生死海作出限量。勇猛定当速登彼岸。次应修行。此有二种。一略。二广。略复有三。一境。二行。三所得果。犹昔不知真妄境界。起烦恼等因受众苦。今正翻彼故亦有三。由此最初应审观境。既知善恶修断行成。因行既圆果德便证。诸佛圣教虽复无边。说修行门不过三种。故修行者应依此学。云何名为所观境界。谓初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诸心所等似空花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花性相都无名计所执。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此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诸所知法不越有无无法体无。但可总说名计所执。横遍计心之所执故。有法体有理应分别。诸有为法名依他起。缘生事故。一切无为名圆成实。法本理故。或有漏法名依他起。性颠倒故。诸无漏法名圆成实。非颠倒故。知境界已应修正行。一因闻所成。二因思所成。三因修所成。此三虽通福慧二种一切功德。然行根本甚深纲要。胜义易入应时无等。离诸过者遍观详审唯识为最。渐悟顿悟小乘大乘无不依说此深理。故华严经说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此三无差别
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
若能如是解是人见真佛
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
起一切作用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智度论说。菩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以随心所念皆悉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虚妄。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故唯识观最为第一。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独立唯名摄所余法。唯言为遮所执我法离心而有。识言为表因缘法性皆不离心。显法离心决定非有名为唯识。非谓一切唯一识心更无余物。善友恶友诸果诸因理事真俗皆不无故。计所执性唯虚妄识。依他起性唯世俗识。圆成实性唯胜义识。是故诸法皆不离心。如有颂言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此等处处说唯有心。恐厌文繁故略应止。今详圣教所说唯识。虽无量种不过五重。一遣虚存实。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除。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存为有。如有颂言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是则入三性
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对遣空执。今观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无亦无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谁之空有。故欲证入离言法性。皆须依此方便而入。非谓空有皆即决定。证真观位非有非空。法无分别。难思议故。说要观空方证真者。谓即观彼遍计所执我法空故入于真性。真体非空。此唯识言既遮所执。若执实有诸识可唯。既是所执亦应除遣。诸处所言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四嗢挓南.四寻思.四如实智.五忍观等。皆此观摄。二舍滥留纯。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内识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境界生故。但识言唯不言唯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又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由境有滥舍不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故契经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余经复说三界唯心。制一处等皆此观摄。三摄末归本。心内所取境界显然。内能取心作用亦尔。此之二法俱依识有。离识体本末法必无。三十颂言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成唯识说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解深密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摄相见末归识本故。所说理事真俗观等多皆此观四隐劣显胜。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心王体胜。所劣依王。隐劣不彰唯显胜法。故慈氏说
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
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无垢称言随心垢净等。皆此观摄。五遣相证性。识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故有颂言
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
证见彼分时知如蛇智乱
余经说。心自性清净。诸法贤圣皆即真如。依他相识根本性故。又说。一谛.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来藏.空.真如.无相.不生不灭.不二法门.无诸分别.离言观等。皆此观摄。如是所说空有.境心.用体.所王.事理五种从粗至细展转相推唯识妙理。总摄一切。以闻思修所成妙慧而为观体。明了简择。非生得善。若欲界观唯有闻思。色界观中通闻修慧。无色界观但修无余。无漏观修。义通前二。此诸唯识从初发意四十心中。听闻思惟但深信解。随所遇境。依教思量令彼观心渐渐增胜。未能修位观二取空。虽少入修犹非正胜。于加行位四等持中起四寻思。审观所取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起如实智于能取识遍知非有故。圣慈尊教授颂言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此位菩萨虽得修观。犹带相故未能证实。通达位中无分别智于所缘境都无所得。理智既冥心境玄会。有空之相时不现前唯识真理方名证得。故本颂言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证真识已起后得智方证俗识。厚严经言
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
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至此位中名达法界。住极喜地生如来家。自知不久成无上觉。于修习位修有差别。初四地中真俗唯识各各别证。于第五地方少合观。然极用功未常任运。至第七地观真俗识虽得长时而有加行。八地已上无勉励修。任运空中起有胜行。至究竟位虽更不修念念具能缘真俗识。所修有二。一现行。二种子。于初二位有漏三慧皆通二修。种修无漏。通达位中无漏修慧。通现种修。有漏唯种。在修习位七地已前有漏无漏皆具三慧。通现种修。八地已上有漏唯种。无漏三慧。通现种修。于究竟位有漏皆舍。虽唯无漏然具现种。所言修者。令观种现展转增胜生长圆满。有自在者下亦修上。未自在者不能上修。此唯识修总摄诸行。诸行皆依唯识修故。此略修行果相云何。有漏修者能感世间一切妙果。无漏修者永灭诸障得大菩提。穷尽未来广生饶益。此说别得。若互相资容得一切。说略修已。云何广修。此亦有三。一所学处。二修学法。三能修学。最初应知所学之处。次应依彼如是而学。然后方成能修学者。故三皆是菩萨行摄。初所学处略有五种。一所化处。谓应了知三乘不定阿颠底迦种姓差别如应成熟。二利行处。若纯自利如为己乐求财受用。为悭法故追访受持。为生天乐持戒修行。求有染果供养三宝。为贪利誉自说己德令他脱难还自摄受。耽定味等舍利有情。若纯利他如以邪见修行施等。以无因见缺行说法。此等纯利皆应除断。无罪二利应善勤修。三真实义处。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世间所成。道理所成。二障净智所行真实等。随应修断。四威力处。谓神通威力。六到彼岸能断悭等。乃至与当来果善法威力。为利有情堪忍大苦。四生信委八相现化。逆胎盲等遇皆饶益等俱生威力。法界有情处时法器普能了知。神通化境遍无边界等共不共威力。知此五力应正勤修成自佛法。五菩提处。谓智断等一切功德。应遍了达希当果证。如是五处最先应达所化机宜。方应发起利他胜行。次知实义可断可修。于威力门修成自利。后于果位无上菩提爱乐希求精勤修证。知学处已次应修学。修学法者。初于三宝功德。佛菩萨威力。诸真实义。无倒因果。应得义利。得此方便。善言善说契经等中。净信胜解决定喜乐。次应求法。当于一切佛法内论因论声论医论工论。应正勤求。应云何求。于佛正法应住猛利爱重求闻。设为听闻一句善法。路犹铁地尚欢喜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虽爱自身及诸资什。比爱正法非为譬喻。无足无倦深信柔和。心直见直爱德爱法。往法师所无诘难心。唯作妙宝.慧眼.智明.胜果.无罪.悦意之想。深生敬重无高慢心。不作坏戒.卑族.丑陋.拙文.鄙句.异意之想。唯为求善非显己德。不为名利而求正法。应时殷重恭敬听闻。勿起损害顺求过心。于其自身亦不轻蔑。唯为求解。专精属耳扫涤摄持。何义故求。于内明处为自修习利悟于他。于因明处为伏邪论安立正道。于声明处为令信乐典语众生深生敬等。于医方明处为息众病安乐众生。于工业明处为以少力多集珍财广生饶益。要于此五次第勤求。无障智生资粮速满。次应为他宣说正法。说五明处随应利乐。云何而说。谓应安住如法威仪。不为无病处高坐等而说正法。诸佛菩萨敬重法故。令他于法极珍敬故。应无间说。勿作师拳。随众所欣次第标释无悭吝想名随顺说。于有怨者应住慈心。于行恶者住利益心。于有乐放逸有苦下劣者。应住利益哀愍之心。不起嫉妒自赞毁他。不希名利恭敬赞叹而为说法。次应修行。于佛所制有罪三业善能远离。所闻事业无倒修行。独居闲静思所闻法。无间殷重观察称量。未知求知。已知勿忘。未达推佛不生诽谤。恐无慧目直心强信。善知密意异说无动。于离言境专注系心。离诸戏论无扰乱想。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次应教授。应观于彼心根意乐。随宜为说处中之行。令其舍弃增上慢等。次应教诫。应遮有罪开许无罪。诸现行事暂行犯者如法谏诲。若有数犯。起无染异亲善意乐呵摈令忆。下犯权时。上犯永摈。勿令犯者多摄非福。能正行者慈爱称叹。谦冲晓喻令喜增修。次安三业。先以财物饶益有情。令听所说奉教行故。于有痴者当行爱语。令其摄受瞻察正理。拔出不善劝安善处。于正事业应共修行。令所化生无他说故。次修波罗蜜多。施即舍位无贪三业。凡行布施。若唯令乐不作善利。或非利乐俱不应与。若唯善利而非安乐。或俱利乐皆应施与。若希财物恣彼所须。规诸断心应随自在。若求刀等为自他害。非己财物。媒媾他人。食等有虫。无义乐具。杀害物法。邪作天祀。水陆众生损杀处所。怨希仇鄛。病冀非宜。馋嗜数求。愁忧规损。抑夺卑物。乐恶求位。夺施施他。卒暴损余。自违学处。怨亲等所生分别心。许胜与劣。许多与少。或怀异意。生愤浊心。施已称杨说恩。向彼撩掷所舍。邪厌恶求。妄兴邪施。执为善净。他之所引。怖自贫穷。余残及秽与出家者。曾不告白窃施非法。不合仪物持以惠舍。数求还往亲附摄属。依世名誉。求报恩果。规余敬叹。意劣限量。初少诳与后便倾败。乖离属己。自怠策他。不依来者次第均给。心不悦净。后生悔恼。求真与假。先未运心。不应其时乖仪散乱。蚩□轻弄令生愧□见。来嚬默研求不与。外道觅过求佛正法。炫卖秘藏业未成法。此等有过皆不应为。与上相违一切应作。财宝若乏应思来者。一是安乐非贫苦类。二是危苦无依怙等。揆己财足俱应遂愿。少应善遣安乐来求。知有怀悭或先贫乏。寄之树福。方便导利言。无损费仍为饶益。我有珍财随汝取施。慎勿令彼求者空还。我若施时。汝应随喜令怀悦意施种渐生。见来求相知乐应与。若有矫诈欺诳乞求。掩过勿伤称满其愿。令无羞愧欢喜而往。有初欺诳后始觉知。勿举勿诃但生悲愍。彼误于我起此愆违。我怀喜心令彼无罪。若无财宝随己所能。如法经求令施无阙。于佛正法巧妙宣扬。令诸有情随应习施。见常惠舍应教数求策施者心。勿令渺阙恶供朋党不敬忘念。知余有法应求转施。或书写与。若见余无更写无力。当应思审我非悭所蔽别碍胜须耶。若有悭碍即应施与。由施痴哑尚应无吝。况令阙乏妙智资粮。若无悭碍但为胜须。思施彼时为灭烦恼。为念生类。为满智因。观无烦恼。见若不施增智资粮。当丰巧慧。亦为爱念此及余生。若施彼时便唯念此。如是不施非违净戒。善设轨仪晓喻发遣。若畜财宝。为作净故心应奉施诸佛菩萨。虽畜宝财犹住圣种。恒思此福令常增长。如佛菩萨所寄护持。若观施时不称正理。应言贤首此是他物不许施汝。慰喻发遣。或持余财恭敬倍施。令知施者非悭故然。知此经等或非己物。于有怨苦德恩有情。应行慈悲喜舍而施。若有四障不能惠舍。应起四智而对除之。一有财宝心不乐施。应思由先曾未串习。今不强舍后更增背。故力励修生觉悟智。二财渺阙心不乐施。思此匮乏障施因缘。应起悲心。自受贫苦。见施利益生忍苦智。三财悦意心不乐施。思此耽著虚妄颠倒。应觉能生当来众苦。故力励舍生知倒智。四虽行施唯欣世果。当疾通达是邪果见。应观诸行皆不坚牢离散速尽。不生欣乐唯求菩提生不坚智。应居闲静起淳厚信。数数缘念多妙财宝。以意解力施诸众生。故少用功生无量福。于所宝爱能自开舍。设艰辛得亦勿悭吝。信心恭敬自手应时不损自他。而行惠舍。此有三种。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速疾而与不作稽留。非彼疾望如速舍者。随有即施非积方舍。于彼谦下无竞无慢。戒即受学净戒三业。凡修净戒。正受净意犯已还净敬念无犯。正受有犯。观他起愧。净意有犯自顾生惭。故能护戒。还净敬念。由前二故离诸恶作。初二后一能不毁戒。犯已还净能还速出。即妙无量饶益大果胜利净戒。在家出家俱修三种。一律仪戒。谓即七众所受律仪。住出家者舍轮王位如弃秽草。不希天欲。况余财位。尚厌胜果。况卑贱事。勤更修余。非戒为足。离恶言念。设起速悔。渐为拘捡正理言念。闻难行事心不惊怯恕己勤修。不伺他非常察己过。见诸凶暴悲心摄受。害触无恚勿行呵摈。有过悔除誓更勿犯。少欲喜足堪忍众苦。不掉不躁威仪寂静。离矫诳等诸邪命法。二摄善法戒。谓受戒后为大菩提所集善法。依戒独处起闻思修。尊所敬事病所慈愍。说施善哉。德施赞叹。于善随喜。诸善回向发愿供养。精勤护戒。饮食知量密护根门。初后夜中常生觉寤。亲依善友勿顾身财。于恶法中皆不忍受。善知因果乃至舍障。便能渐次住十度中。三饶益有情戒。于诸有情无倒事业皆为助伴。病者供侍。盲者启导。聋者撝义。哑者晓像。迷示遇途。疲施安息。缺支者惠以荷乘。愚骇者诲以胜慧除彼缠等。解他胜蔑劝断悭恶。教获珍财令信圣教尽结离苦。守恩思报见赞善来。欢慰吐诚谈谑设座。随答名利等增非劣。怖者救护。忧者开解。恒备资财随求即与。初为依御后方济给。若自匮乏巡觅与之。有众同用自无隐费。数数应行教授教诫。除无利行余随他转。非诃违犯终不恼他。亦不轻诮令生愧赧。不彰他屈。不自贡高。不极亲近。非不亲近。亦不非时亲近于彼。不毁他爱不赞他憎。非情交者不吐实诚。不屡希求不乖先诺。是名无量大功德藏。若诸菩萨先于菩提发弘愿已欲勤修学。于能开授如法请受。时彼菩萨令求受者生殷重心专念长养。为正开授。若无授者。于佛像前如法自受。此后数思菩萨应作。非所应作听闻解释契经本母。若虽聪慧广说乃至谤菩萨藏不应从受。不信谤毁亦勿开示。如住净戒具大功德。彼诽谤者亦成大罪。言见未舍终不免离。非唯他劝及为胜他。自慧思择起坚固受。有四他胜处法。一为名利恭敬自赞毁他。二从求财法悭吝不与。三害恼归谢不舍怨结。四谤菩萨藏乐宣像法自信随他。犯此不堪增长净意摄大资粮。相似菩萨非真菩萨。略由二缘舍此净戒。一舍无上菩提大愿。二上品缠犯他胜处。下中缠犯不舍净戒。数犯四种都无惭愧。乐犯为德名上缠犯。非一暂行即名为舍。若无二缘。虽转余生净戒不舍。余生忘失虽数更受觉寤戒念。非新受得。住此戒者于佛法僧及安造处。应日日中随应供养。下礼一拜。少赞四句。极生一信随念实德。无令空度恭敬策勤。勿生大欲厌舍名利。敬侍耆德依理酬对。赴如法请。受无染施。舍无染法。于性遮罪应等护持。若为利他随应现起。应住正命。三业寂静。毁厌生死欲欣涅槃。恶声称誉自护清雪。陈谢侵犯不酬嗔弄。无染管御。时量倚眠离爱谈谑。卑下求法断除五盖。不毁二乘。善究菩萨藏方学声闻藏。精闲佛法方习外论。上聪敏者于日日中二分学内一分学外。犹如辛味而习近之。法可信爱方以利乐。闻如理法励意往听。巧依文义敬叹法师。乃至现通能正引摄。如是一切若心狂乱重苦所逼。未受净戒及住十地皆无违犯。与上相违当知有犯。若上缠犯。或三或多解诸乘者如法悔灭。悔已更受。下中缠犯对一发露。现前若无可对灭者。净意自誓更勿重犯。由此于犯还出还净。依此修习得三满业。一行满。由无缺犯三业清净。二意满。为法出家求大菩提。乃至不为当来异熟。三因满。昔行妙业今得胜果复能修善。岂非安乐。与此相违衰损危苦。为持净戒舍大财位。乃至命终无少缺犯。恒不放逸亦不误犯。由此生生常获五利。一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舍命时住大欢喜。三持戒者常为亲友。四功德藏成就圆满。五生常得戒戒成其性。为住其心成就佛法利有情故专精勿犯。忍即于境所有无嗔精进审慧。此有三种。一耐怨害忍。谓遇他害应作是思。此我先业。今若不忍更作苦因。便非爱己成自缚害。又自他身性皆行苦。彼无知故增害我身。我既有知宁增彼苦。声闻自利尚不苦他。我既利他应忍他害。作此思已应修五想。一念彼于我无始长时或为亲属或为我友。应舍怨害住亲善想。二念托众缘唯行。唯法都无有我。谁为怨害。应舍有情住唯法想。三念彼生长自性无常。我极报怨不过断命。谁有智者于彼身命生死法中而欲更杀。尚不应起染浊之心。况复加害。应舍常坚住无常想。四念衰盛者皆为三苦恒所随逐。我今于彼应设方便令永舍离。何容更苦。应断有乐住有苦想。五念求菩提本为生类。应与义利摄受为亲。何容今者返加怨害。应舍于他住摄受想。自无愤勃不报他怨。亦不随眠流注相续。故于怨害皆能忍受。二安受苦忍。若逄事苦应作是思。我从无始愚痴过失。为求诸欲尚受众苦。况求菩提成大事业。纵经百千俱胝大苦亦应忍受。况小苦哉。若于一切四事什物渺弊稽侮不生忧恼。世法衰毁乃至病死。住四威仪。为摄受法。正毁形貌。著坏色衣。自兢摄。行乞求。弃非法财。绝淫欲乐。修善。利益。如法。勤劬。皆能忍受。精进匪懈求大菩提离异染心勿生退转。三谛察法忍。于三宝等串习净智善安胜解故。于羸劣卑贱有情。自居尊贵臣隶等所。怨亲中等皆能忍受。众前屏处昼夜往来。乃至疾卧三业修习。于有损恼由忍故离。于有所求由忍故与。恒作饶益先后无异。非一益已舍而不益。怨所速谢。怨谢速受。勿令于己生疲极心。不堪忍所起上惭愧。审观由忍现世安乐。能除不善引安乐因临终不悔。后生善趣无怨无仇。证无上觉。亦见不忍所有苦果。自作教他赞励庆慰。精进即是修善品时勇悍三业。此略有三。一加行精进。谓修善前心生勇悍先擐誓甲。我今为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或复过此百千倍数。常处地狱方证菩提。我之勇悍亦无退屈。何况所经时短苦薄。于此能起少分信解尚长无量大菩提因。何况成就。故修善位无少怯劣。二摄善精进。谓此能引能满众行。一切分别烦恼异论苦触不动。殷重乃至离慢而行。世尊恒时称赞精进。故能满善疾证菩提。三饶益有情精进。谓即前说利乐有情种种策励。如是远离身资什想。尽众同分无间无废。平等通达功德相应。不缓不急无倒修习。能令染法不生断灭。亦令白法新生广大。三业净三慧增。无舍无退无下无倒勤勇而行。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猛利乐欲等修无倦。如灭头燃疾断烦恼。法随法行。护己利他静虑即是闻思为先心一境性。此有三种。一现法乐住静虑。谓离分别惛掉爱相。能生轻安寂静等持。二引发神通静虑。谓能引住神通等持。三饶益有情静虑。谓为利乐所有等持。由依静虑能成咒术息灾厄。除众病致甘雨拔怖畏。施财位与饮食。谏诲放逸造应作事。神通记说教诫变现。乃至放光息除众苦。亦能永断一切重障。慧即于境如理简择。此有三种。一于所知随觉真慧。谓于无我真胜义中平等明觉。二于五明三聚妙慧。谓摄受此能速圆满智资粮觉。三作有情诸义利慧。谓助伴等俱行妙觉。学内明处净慧为依。示现愚痴教导放逸赞励怯弱庆慰勤修。次修四摄事。一者布施。如上已讫。二者爱语。常说悦意谛实如法引义之语。远离嚬蹙含笑。先言命进问安。随宜慰喻。见有昌盛而不自知觉善法增而申庆悦。说佛法教恒为胜益。于己怨仇起清净意。于极痴者誓除疑惑。于真福田谄诳恶行。都无嫌恨修难行爱语。欲除障盖为说先作。心调善者为说谛法。多放逸者诲令出离。有疑惑者谈说决择。依四净语起八圣语。三者利行。由爱语故先示正理。随所觉处悲无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能令获得现利财位后利出家俱利离欲轻安解脱。习近恶友未植善根。著大财位深极放逸。外道僻执邪见诽谤。常起八缠十恶业者。于此一切皆能开解起大悲心。虽受大苦心无劳倦倍生欢喜。虽处财位最胜第一。而自卑屈如仆如奴如旃荼罗如孝子等。无染无伪真实哀怜。慈愍之心永不退转。四者同事。以此义利若劝他学亦自修学。教他知已所修同事。善根坚固不生退转。令作是念。此所教我定有利乐。彼自行故。不尔便言。汝自不善。何能教我。汝且于他咨受此事。次供养三宝。一于对现前佛设利罗及制多等所亲面供养。二于余三世十方佛制多等作佛等想修不现前供养。三现对前时复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现前供养一佛制多等。即是供养三世十方佛制多等。修现前不现前供养。若佛灭后 造一或多佛制多等而为供养。当获无量大福德果。受大梵福无数大劫不堕恶趣。亦满无上菩提资粮。四于如是所唯自供养。五若起悲心以随力物施贫苦等。愿彼安乐令他供养。六或俱供养。七以花香等敬问礼拜。乃至以珍宝等修财敬供养。八即以财敬长时多妙乃至净心回向菩提修广大供养。九不以轻慢矫诈放逸不净物等。修无染供养。自力集财从他求得。发愿想化为百千身恭敬礼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散花香。出百千声歌赞实德。复出百千妙庄严具而为供养。于赡部洲乃至十方所有供养普生随喜。虽少用功而兴无边广大供养。应起善心真欢喜心精勤修学。十若有须臾修四无量。乃至少时信忍离言真如法性。起无分别住无相心。即为守护菩萨净戒乃至修行四摄事等。修正行供养应念。此为最上胜妙。过前供养百千万倍不可比喻。修供养时应念。如来是大福田具大恩德。有情中尊极难遇。独出众义依止。于法于僧供养思念随应亦尔。当获大果。说不能尽。次应亲近善友。戒无穿缺.多闻.修证.哀愍.无畏.堪忍.无倦.言词辨了.名善友相。求施利乐.于此正知.有力善权.饶益不舍.大悲无傥.名为善友所作不虚威仪圆满.言行敦肃.无矫.无嫉.俭畜随舍.是名善友可为依信。谏举.令忆.教授.教诫.能为说法.是名善友于所化生为善友事。有病无病爱敬供侍。翘问迎礼修和敬业。四事什物不阙应时诣敬承事问听无动。名为亲近。次修无量。法界有情总为三类。一无苦无乐。二有苦。三有乐。于此三类慈悲喜舍。于其十方初有情类欲求乐者。作有情解无倒与乐。名有情缘慈。作唯法想假说有情。名法缘慈。复于诸法离分别想。名无缘慈。于有苦者欲拔苦故修有情缘悲。于有乐者助彼喜故修有情缘喜。于无苦无乐者起离痴想。于有苦者起离嗔想。于有乐者起离贪想。平等欲令离诸惑故名有情缘舍。余并同前。三无量中。初共外道。次共二乘。后唯菩萨。初三安乐。后一利益。次修惭愧。若有应作而不随之。随不应作。于覆己恶。己可悔事随逐不舍。应顾内身羞耻非法遵崇贤圣宝重善法修起于惭。外顾世轨羞耻恶名轻侮凶顽拒惮恶法修起于愧。次修坚力。禁制染心勿随惑转。虽遭大苦修行无苦。怖畏无动勇猛思择坚持自性。次观世间命浊有情浊烦恼浊见浊及以劫浊厌离怜愍。见器成坏修无常想。观自内身六界集起假立名性。而不坚执。年德耆尊迎敬问礼。如父母想。二俱相似讯慰谈论。如兄弟想。俱卑劣者慈爱劝修。如男女想。处尊见卑终不戾□。纵怀资给摄受随顺。若识不识有病无病贵贱贫富。一切等心为友为朋。无怨无隙。设有违犯终不斥讳。勿令须臾住不安乐。离十四垢藏隐六方。远四恶朋摄四善友。分财平等。他物不规。审观财宝称直买卖。彼若不解无枉豪厘。次修四依。唯求于义不依饰文。起敬爱故。唯依于法不依说者。心住理故。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无疑虑故。唯依于智不依于识。证决定故。以要言之。四无碍解乃至四妙总持三十二相业乃至一切种妙智。皆是菩萨正所应学。以身语意普为有情于一切时欢喜无变。不损恼他。唯见功德真实寂静。心善决定不悕异熟等。修一切种皆令现行。不净观等乃至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菩萨虽与二乘别修而不作证。皆如经说。次应修愿。总发一种摄一切愿。谓摄受正法。复有三愿。一于生生得正法智。二无厌心为众生说。三舍身命财护持正法。复有四愿。一未离苦者速离。二未得乐者疾得。三未发心断恶修善者发心断恶修善。四未成佛者早得成佛。复有五愿。一者发心最初愿得无上菩提。二者受生愿。愿生善趣随顺饶益。三者所行愿。愿正思择修诸善业。四者正愿。愿摄一切菩萨功德若总若别所有正愿。五者大愿。此有十种。愿当获得上妙供具供养诸佛。愿护正法传持不断。愿如诸佛八相现化。愿行一切菩萨正行。愿普成熟一切有情。愿诸世界皆能示现。愿能净修一切佛土。愿诸菩萨同趣大乘。愿所修行皆不虚弃。愿当速证无上菩提。欲令所修果广大故修一一行皆发此愿。如上所说一切愿行四十心中通所修法。位别修者。初发心住学十种法。供养佛.赞菩萨.护众生心.亲近贤明.赞不退法.修佛功德.愿生佛前.修习三昧.赞离生死.为苦归依。亦修十力。如是余位各有二十别所修法。广如经说。然此位中多修散行。少亦修定未以制伏。将入加行位。前方便中先修三三摩地。诸法有二。谓有非有。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为非有。于妄生死依他有为可厌逆故。修无愿三摩地。于真涅槃圆成无为正愿乐故。修无相三摩地。于我我所遍计所执非有事中无愿无无愿故。修空三摩地。此若但言空无愿相。通有无漏三慧定散。言三摩地。通有无漏。唯修非散。言解脱门。唯是无漏。亦修非散。此位所修准义应悉。次修四种法嗢挓南。欲令有情清净故说。一观诸行皆是无常。有生灭故。二观无常皆悉是苦。具逼迫故。三观涅槃性相寂静。离苦缚故。四观诸法皆都无我。无主宰故。修方便已。次于加行□顶二位修四寻思。忍世第一法修四如实智。即修空相修自利已。通修五无量起利他善巧。为饶益故初观六十四种有情。依处受化次观十方世界差别。有情在彼染净可得次观善等诸法类异。即此有情有堪任势力修解脱苦者次观五十五种所调伏差别。要由善巧令得解脱次观随应调伏方便。于加行位修二利。已于初地中以无漏观证达理事。名真相见。无少散修。如略行中已略解相。从此位后于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十胜行者。谓前施等六到彼岸。又加方便愿力智度。一切妙行皆此十摄。方便善巧有十二种。悲心顾恋。了知诸行。欣佛妙智。乐处生死。轮回不染。炽然精进。此六为内。令以少善感无量果。令以少力摄大善根。憎圣教者除其恚恼。处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此六为外。如是十二总束为二。一回向。二拔济。愿有五种。此总为二。一求菩提。二行利乐。力有十种。总摄为二。一思择。二修习智。证诸法安立净智。此亦有二。一受用法乐。二成熟有情。于前所说施等诸行。十地所修过前增胜。谓总求身及支节等以无染心而随彼欲。若求为过。宁以百千身命布施终不遂彼。施意若净。现利众生有乞身支。魔等兴恼。痴狂心乱。皆不应与。若愍食吐等活命众生。应数吐食等而行布施。一切有恩未喻亲属。虽已晓喻求者凶残害等。妻孥将为仆隶。皆不应施。与上相违应行惠舍。宁犯性罪自堕地狱。终不令他逆业成就。审起思惟心非不善。深生惭愧怜愍杀之。暴恶宰官方便黜废。劫守盗财夺废随还。无属继心求非梵行。方便随许令种善根。出家菩萨皆不应尔。为拔他难起虚诳语。令离恶朋说离间语。遮越正略出粗恶语。引摄机宜行杂秽语。由此便生无量功德。或现神通示诸恶趣怖之令见永离不善。若无信等问事不答。示相现通令怖信等。行楚利行令得利益。若遭苦迫能无异想证谛察忍。勇悍无倦。能住殊胜甚难思度十力种姓所有等持。命终不舍还生欲界。能起胜义平等遍满将正已觉。由此能知诸法无我。调伏方便。境界无碍。于摄事中或有隐己功德威力是他同事而不显现。或化怖畏生狗等中非他同事而自显现。所作善根犹可摇动为令坚住实现同事。若行放逸二种俱非。于供养中由于佛等得平等故具足珍宝。或以神通化为无量珍宝众具。乃至礼拜持散赞扬十方三宝真行供养。修无量中得有情平等。证俗真故作证修习。即悲无量亦名大悲。缘微细苦。长时修习。猛利发起。极清净故。修此心时即修一切菩萨悲心。悲意乐净。故于诸有情获极亲厚爱念恩德无厌代受有堪能心。声闻已得菩提究竟。深远厌心不如菩萨悲前行心。由此熏修无少内外而不能舍。乃至妙慧无不能入。菩萨菩提由悲建立。故于生死堪忍众苦。又于十地各有别修。谓初布施乃至第十神通作业。此等随应皆十行摄。唯说十度不增减者。颂曰
障富贵善趣不舍诸有情
于失德减增令趣入解脱
障施等诸善无尽亦无间
所作善决定受用法成熟
十种障者。随修十度十地所断俱生无明。又有十障。谓异生性乃至诸法未自在障。十真如者。一遍行。由此能得自他平等。二最胜。由此遍修同出离行。三胜流。由此求法不顾身命。四无摄受。由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五类无别。由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六无染净。由此能知缘起无染无净。七种种无别。由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八相土自在所依。由此圆满证无生法忍不见染净一法增减。九智自在所依。由此圆满证无碍解。十业自在所依。随欲化为利乐事故。一切菩萨应以四相修前诸行。一者善修。皆悉决定委悉恒常无罪修作。二者善巧。令获义利修莹律仪所受当满应机说法。三者饶益。能以利乐别总随与。四者回向。三门积集去来今世所有善根一切摄取以淳一味妙净信心回求菩提不悕余果。应以七相怜愍有情。非怖畏彼.如理劝授.无厌倦心.不待他请.无所悕望.遭害不舍.平等无限.如是一切名所学法。三世菩萨勤修此等。曾当现证无上菩提更无增减。诸出家者离摄亲属。弃世业务。能行梵行。舍证圆满。住净戒中出言减信。诸在家者无是众德。诚大尊高真胜殊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下
大乘基撰
知所学法如是修已。何相名成能修学者。种行具修成十二住。总摄一切菩萨皆尽。此后方得无上菩提第十三住成圆满果。颂曰
种姓胜解行极喜增上戒
增上心三慧无相有功用
无相无功用及以无碍解
最上菩萨住最极如来住
一种姓住。犹未发趣无上菩提。于余住中唯有因转。相如前说。二胜解行住。从初发心乃至初地。由前修相于自住中虽已得净为得净故而修正行。起分别慧励意修作。成苦迟通行勉励说法。随力亦能现正觉等利益安乐。于前诸行或未普学。诸相未成。意乐未净。三极欢喜住。即是初地。如前白品并十大愿皆现圆满。由此转名净胜意乐。超过异生地证正性离生。生如来家成佛真子。绍隆佛种得诸平等。离诸诤害获实证净。知于菩提我已邻近。证二空理成二妙智。生大欢喜行十法净修住。谓信.慈悲.惠舍.无倦.知诸论.解世间.修惭愧.坚力持.供养诸佛。于九住法专精求趣。多为轮王王此洲界。调伏悭垢。乃至愿我恒处最尊为有情依作诸义利。或乐精进净信出家。瞬息须臾证百三摩地。以净天眼于诸佛国见百如来。变化住持皆能解了。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普令他见。化为百类利百有情。若欲留身得百劫住。见前后际各百劫事。证百法门。化为百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四增上戒住。即第二地。由前住中十意乐住净得入此住。性戒具足。少邪业道诸恶犯戒亦不现行。况中上品。能善了知业道因果。自及劝他行诸净业。于有情苦得大哀愍如实观照。广见诸佛善根清净。多为轮王王四天下。止息犯戒。一切威力过前十倍。五增上心住。即第三地。由前作意解了通达。复由十净心得入此住。能通达诸行有情大菩提。亦正推求脱苦方便诸烦恼缠无障碍智。净法界中无分别慧。辨此智见胜三摩地。于菩萨藏精进多闻。不惜身命舍诸所爱。无有师长不誓承事。教誓皆行。身誓受苦。但闻一颂胜得大千充满妙宝。闻佛一句法能引正等觉净菩萨行。胜得释梵护世等果。设有告言。我有一句法能引正等觉净菩萨行。汝若能投大火坑者。当为汝说。菩萨欢喜踊跃言能。正使火坑等三千界。为闻法故我从梵天尚能投入。况小火坑。为求佛法尚应久处大地狱中。况余小苦。闻已便能法随法行。能引住世间静虑等至等。复还弃舍随愿受生。多作释天帝化他令断欲贪。威力过前百千之数。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即第四地。由前求多闻成十法明得入此住。得十成熟智。修菩提分法能断萨迦耶见等一切执著。离诃毁业修赞美业。心转调柔功德隆盛。安住寻求修治地业。圆满意乐胜解界性。圣教怨敌不能倾动。多作苏夜摩天王化除萨迦耶见。威力过前俱胝之数。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即第五地。由前十平等清净意乐得入此住。以十方便观察诸谛。正毁诸行悲愍有情。摄受资粮勤修正愿念慧行等。皆得增长离异作意。以诸方便成熟有情。一切工巧皆能引发。多作珊都使多天王化舍一切内外邪法。八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即第六地。由前十种法平等性得入此住。觉悟缘起生解脱门。一切邪想皆不能动。为益有情摄受生死。智.悲.随逐无所著智.般若波罗蜜多住现前。证得无量胜三摩地。意乐不坏余不能夺。多作妙化天王化除一切增上慢等。威力过前百千俱胝之数。九有功用无相住。即第七地。由前十种妙方便慧所引世间进道胜行得入此住。达佛境界无间缺修。一一刹那证十度等菩提分法。有加行行一切圆满极。净住前导犹名有染工巧智满超二乘三摩地境。念念能入灭尽定能现菩萨甚希奇业。多作他化自在天王能授二乘现观方便。威力过前俱胝百千之数。十无功用无相住。即第八地。由前十种入一切法第一义智得入此住。以前所修四如实智。今得清净成无生忍。断四灾患爱甚深住。蒙诸如来觉悟劝导授与无量引发门智神通事业。悟入无量分身妙智得十自在。随受胜利。多作初静虑天王。创入此住第一刹那。所有福智一切威力。过前诸住所得一倍。第二刹那过前二倍。至十地满运运增长。说不能尽。十一无碍解住。即第九地。由前于甚深住不生喜足。复于智殊胜性爱乐随入。起智加行宣说诸法。说法所作皆如实知。成大法师具无碍解。多作第二静虑天王。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即第十地。前无碍解遍清净已堪为法王受法灌顶。得离垢等无量等持作佛所作。得一切佛相称法座身诸眷属。得大光明证利有情佛事妙智逮得无量解脱陀罗尼门神通大念等无数功德。多作过色究竟大自在天王。菩萨道满资粮周备。从佛大云堪领广大微妙法雨。自如大云同现等觉。普雨法雨殄息尘埃。令善稼穑生长成熟。此一一住所断所修所证功德非余住无。依各圆满故别建立。胜解行住趣无相修。所作狭小有缺不定。次后六住获无相修。所作广大无缺决定。后之四住圆证清净领受修果。所作无量。胜解行住信等第六心。信生不退不断善根。十住第七心居位不退不作二乘。至极喜住所证不退永无忘失。至无功用无相住修行不退。任运进修皆求种智广行利乐。故留诸惑助愿受生。由此不说断烦恼相。生有五种。一除灾生。由愿自在为大鱼等济诸饥乏。为大医药救诸疾病。为大善巧善和诤斗。为大国王如法息苦。为大天神断邪见行。为火为水为乘为船为种种物息除灾患。二随类生。愿自在力于傍生等恶类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除彼过失。三大势生。禀性生时寿量形色族姓贵富最为殊胜。能除众生轻慢等过。四增上生。受十王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五最后生。此生资粮已极圆满。如慈氏等生婆罗门大国师家。如释迦等生刹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觉作诸佛事。复以四相摄受有情。一者顿普。初发心位普顿摄受一切有情。皆为眷属随力饶益。二者增上。若为家主。劝识恩惠孝养父母。妻子等所随时愍给。仆隶等所终不逼切而能堪忍。病等瞻疗爱语慰喻犹如自身。不生贱想。若为国王。不行刀杖以法理化财利饶益。依本土田而自食用不行侵掠。视诸众生如父如子。所言诚谛不行欺诈。劝舍诸恶教修诸善。三者摄取。平等无傥不希名利秉事。徒众等无染摄受于自义利。正教修习。非邪加行而陷逗之。四者随时。诸有情类下中上品。长短少时方堪净故随应成熟而行摄受。此十三住七地所摄。一种姓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此之三地即初三住。四行正行地。即次六住。五决定地。即第十住。堕在第三决定中故。六决定行地。即第十一住。七倒究竟地。即第十二第十三住。因果二中皆究竟故。此前所说诸菩萨行。虽有无量不过四种。一波罗蜜多行。则六十度。二菩提分行。三十七品四寻思等一切妙行。三神通行。即六神通。四成熟有情行。即所调伏界调伏方便界无量。如上所说若所学处.若所学法.若能修学.皆菩萨行。勇猛炽然依前修学不见行相。是名为行。此所行法云何名深。胜空者言。妙理玄邈不可思议。二乘不能晓。凡夫所不测。故名为深。如应者言。真谛智境超言议道。非喻所喻微妙难知。备三无上具七大性。体业利乐一切殊胜。白法溟海妙宝泉池。非大菩提为法界主无由相称。故所修学皆名为深。应勤趣证。或此一切诸菩萨行真如实相难可圆证。智慧观照难可获得。诠教文字难可悟说。万行眷属难可成就。有空境界难可通达。以慧为首余性或资皆名般若。故并名深。云何名时。胜空者言。若依世俗。信学修证求照达空。若依胜义。悟法体空修行般若。事绪究竟总名为时。如应者言。无上菩提广大深远。非少积因可能证获。于前所说十二住中。若日夜等时分算数。一一住中经多俱胝百千大劫。或过是数方证方满。若以大劫超过一切算数之量。总经于三无数大劫方得证满。经初无数大劫于一行中修一行。故证极喜住。经第二无数大劫于一行中修一切行。证无功用无相住。以意乐净决定勇猛。后经第三无数大劫一切行中修一切行。证如来住。此常精进非不尔者。若上勇猛如翘足等。或有能转众多中劫或多大劫。决定无转无数大劫。故知因位决定经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方证菩提。五种彼岸皆能到故。此意即说修五般若三劫分位。或随自心变作分限事绪究竟总立时名。若达空时唯正智证。既修学位通摄所余。独觉利根尚经百劫。况求作佛无多劫因。
经曰。照见五蕴等皆空
赞曰。此显由行甚深般若得正慧眼。达空名照。谓色受等诸有为法。皆有三世.内外.粗细.劣胜.近远。积聚名蕴。此五。谓色.受.想.行.识。等言等取处等诸法。胜空者言。前破能观执显能观空。今破所观执显所观空。若痴所蔽迷胜义理。于蕴等中妄执为有。如处梦者见境现前。若正了知胜义谛理。不生执著。如梦觉位了境非有。故行般若便照性空。如应者言。虽修一切皆行般若。证真遣妄由慧照空。故此偏说。此中空言即三无性。谓计所执本体非有相无自性。所以称空。诸依他起。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阳焰。行类芭蕉。识犹幻事。无如所执自然生性。故亦名空。圆成实性因观所执空无方证。或无如彼所执真性。故真胜义亦名为空。据实三性非空非不空。对破有执总密说空。非后二性都无名空。说一切空是佛密意。于有及无总说空故。如世尊说
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
又此空者即真如理。性非空有因空所显。遮执为有故假名空。愚夫不知执五蕴等定离真有。起相分别。今推归本体即真如。事离于理无别性故。由此经言。一切有情皆如来藏。一切法等皆即真如。说有相事则无相空。令诸有情断诸相缚。眼类有五。一肉眼。非定所生大造净色。二天眼。因定所起大造净色。三慧眼。照理空智。四法眼。达教有慧。五佛眼。前四觉满总得佛名。今在因位慧眼达空明了瞩观。故名照见。然此空性资粮位中听闻思惟。多唯信解。在加行位方纯修观。虽皆名照犹带相故而未证真。住十地中起无漏观。通达真理方实照空。至如来位照见圆满。知离言境假名为空。虽此空言通空我法。逗舍利子唯说法空。我执久亡不假空故。或复我执依法执生。但观法空我随空故。此所说空虽体无异。而依事显亦有差别。如大经中或说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或说十七。加无所得空。或说十八。又加自性空。或说十九。别加所缘增上及互无空。或说二十。于十八中离无散空为散空.无变异空。离相空为自相空.共相空。释初颂曰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
能见此如理所求二谛空
为常益有情为不舍生死
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
为种姓清净为得诸相好
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
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
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
经曰。度一切苦厄
赞曰。胜空者言。此上略说破二执显二空能度众苦。既照性空离诸分别。如蛾出□永离缠裹。便度苦厄疾证涅槃。虽依胜义无度无得。随世俗中有度有得。如应者言。由照性空能越生死显先修益。第三练磨心也。谓观转依深妙难证。若生退屈应练磨心。世间有情行粗施等。于命终位尚招胜果。况我今修无障妙善。当来不证度苦转依。如彼行慧已度苦厄。舍粗重依得无粗重。我亦应尔。励已增修不应自轻而生退屈。度者越也脱也。苦谓三界有情及处。即业烦恼所生所起。理实有漏无非是苦。此略有三。诸有漏法性堕迁流逼迫不安。皆名行苦。世间诸乐必归坏尽缘合缠忧。俱名坏苦。性已逼迫更增楚切。难忍重生皆名苦苦。此苦即厄灾难义故。苦或八苦。住胎出胎俱受逼迫。众苦根本名生苦。时分朽坏名老苦。大种衰变名病苦。寿命衰没名死苦。不爱现前名怨憎会苦。所爱乖离名爱别离苦。所希不遂名求不得苦。诸有漏行名略摄一切五取蕴苦。厄谓八难及诸危怖小三灾等。由未照空。境相拘缚心起分别。发烦恼业五趣苦生。既见三种无性为空。或照蕴等即真如空。分别不生。恶果随灭。故诸苦厄皆能越度。如有颂言
相缚缚众生亦由粗重缚
善双修止观方乃俱解脱
据实照空亦度惑业。体宽现果唯说度苦。即此空相资粮位中闻思等照。初十心位第六心后信心不退。不断善根便永伏度极重苦厄。故经颂言
若有成世间增上品正见
虽经历千生终不堕恶道
至十住中第四住后粗无明等皆始不行。方能伏度恶趣苦厄。生贵住说除灭烦恼永尽无余。舍离生死能出三界。缘起经说。外道异生诸行。皆以四愚为缘。内法异生若放逸者福不动行。三愚为缘。不放逸者所有诸行。我不说以无明为缘。故知此后伏离恶趣一切苦厄。第七住后更不退位伏离二乘所应苦厄。至通达位初证真空后能永度三恶趣八处无暇贫疾等种一切苦厄。或有亦能永离三界分段苦厄怖烦恼故。有八地后方离此厄。七地已前留烦恼故。第十地终照空圆满。一切有漏种子永除。变易死等苦厄皆尽。至如来位利乐众生。或时示现非实如是。此观自在犹未成佛由照空故当必皆除。劝示发心言度一切。
经曰。舍利子
赞曰。胜空者言。生由法立。法即生因。此广生空。法空后显。如应者言。下陈机感者名。述理垂喻。示彼胜行除四处也。义段有三。初舍利子等。总告彰空。次是故等。别结所空。后以无所得故。释成空理。梵云舍利。唐曰春鹙。由母辨才指喻为号。显彼所生故复称子。母因能论子假为名。树正摧邪少闻多解。昔杨知见最初悟入。今演性空呼而垂喻。唯说胜教以统法显是理皆空。独告上人以摄机即时众咸告。彼虽秉告而未悟空。先劝练磨方除四处。
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赞曰。谓四大种及此所造。即十色处及法处色。性皆变现总立色名。胜空者言。下广法空。大经说言。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破二种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破执世俗所取色外别有真空。不悟真空执著诸色妄增惑业轮转生死。今显由翳所见花色目病故然。非异空有故。依胜义色不异空如圣教说。因缘生法我说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破愚夫执要色无位方始有空。于色于空种种分别。今显依胜义色本性空。迷悟位殊义彰空色。如何色灭方乃见空。如翳见花自性非有。岂要花灭彼始成空。故于色空勿生封执。应除倒见究竟涅槃。由此二句经作是言。色自性空非色灭空。如应者言。若依胜义诸法皆空都无有者。初虽可尔理未必然。真俗相形俗无真灭。色空相待色灭空亡。故非本来色体空也。胜空者言。据实此空非空不空。翻迷对色悟说色空。非此空言即定为空。空亦空故。如应者言。若因缘色自本都无。应诸愚夫先来智者。是则凡圣互是圣凡。自处师资实为谁迷。胜空者言。烦恼成觉分。生死即涅槃。尘劳之俦为如来种。诸众生等本来寂灭。岂非愚夫先即智者。如应者言。若许色事有异空理。可舍色迷而求空悟。既空本色。智即为愚。求智舍愚岂非颠倒。且厌生死求趣涅槃。苦乐不殊。求之何用。愚夫生死已得涅槃。圣者更求极成邪妄。胜空者言。俗事迷悟求圣去凡。真理色空何成取舍。如应者言。若许事别亦说即空。俱胜义中自成矛楯。应未悟者知色即空。其已悟者不悟空色。精勤圣者可愍可伤。懈怠愚夫可欣可乐。如世尊言。云何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若诸有情于佛所说空性经典。谓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无有事无生无灭皆如幻梦。于是等法不能解了。菩萨为彼如理会通。应告彼言。此经不说一切诸法都无所有。但说诸法所言自性都无所有。故说诸法皆无自性。虽有一切所言说事依止彼故诸言说转。然彼所说可说自性。据胜义谛非其自性。故说诸法皆无所有。彼一切法所言自性理既从本都无所有。当何所生当何所灭。故说诸法无生无灭。又如幻梦非如显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幻梦形质都无所有。如是诸法非如愚夫言说串习势力所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诸法胜义离言自性都无所有。由此悟入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犹如幻梦其性无二。故说诸法皆如幻梦。如是菩萨普于一切诸法法界。不取少分不舍少分。不作损减不作增益。无所失坏。若法实有知为实有。若法实无知为实无。如是开示是名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此经意说。一切愚夫如言所执实有可说诸法自性。如实幻梦皆无自性。都无有事无生无灭。非无圣智真俗谛境离言法性。非如幻梦形质亦体都无名无性等。达所执无名悟非有。达圣境有名悟非无。故言菩萨不取少分不舍少分无知为无有知为有。若依胜义法体都空无少有者。作此会通便非善巧。称悟非无不舍少分。亦徒施设乃为损减失坏正理。由此故知。此经意破先执色有故说色空。空者无也。非法性空。愚夫所执当情色相本性非有。若执非空及色灭无方成空体。既成二倒。故应双遣显色事理非如所执。勿起妄情生颠倒见。妄情既断所执色亡。故断依他遣计所执。如翳既灭不见空花。二乘外道执实作用因缘生法性都非有。故圣说言。因缘生法我说皆空。非谓依他如幻之色亦皆空也。故有颂言
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圣教又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亦不从共生非不从二生。虽无所执作用因缘。而有功能缘可得故。此若无者应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依谁由谁而得解脱。或此空者即法性空。若执遍计所执诸色及依他色定异真有。真俗定别极成迷乱。今显二色性即空如无相无为非诠智境。应舍二执求趣真空。故摄归空双除妄见。法性之色体即真相。不异即空。此复何惑。圣说二谛各有浅深。彼互相形皆有真俗。有俗俗俗。有俗俗真。有真真真。有真真俗。即俗真俗。真亦俗真。有俗有真俗无真灭。既非无色而独有空。亦非色空定不异即。故真空与色非异非不异。非即非不即。今遮定异等唯说不异即。此不异即言亦非不异即。辩中边说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今说色空互相显者。令义增明破疑执故。前说观自在教练磨心。今说色空等令除四处。一者二乘作意狭劣欣厌不乐利他。二者于大乘中颠倒推求及起疑惑。三者于闻思等言我能然种种法执。四者现前安立骨琐色等乃至菩提执著分别。今说色等不异即空。令舍二乘劣作意等得无分别出世行成。
经曰。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是
赞曰。恐彼疑执唯色不异空。唯色体即空余法不尔故。以受等亦例同色。能领纳境起苦乐舍名受。能取于境有相.无相.小.大.无量.无少所有分齐名想。思造善恶无记分位及余心所等迁流名行。心意识三皆能了别并通名识。谓四识住及能住识。如色而领。如领而知。如知而作。如作而了。故色受等如是次第。然由世执我事有五。谓我身具.我受用.我言说.我造作.我自体。今显是蕴唯法功能。无实自性非我我所故。唯说五不减不增。愚夫不知为破我执于非蕴中假说为蕴。遂执为有。故今对破并说为空。二十论云。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等者。等取下处界等五种善巧。然大经言。色空乃至菩提亦空。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化。故此等言通摄一切。胜空如应二皆准释。大经次言。受想行识自性空。不由空故。乃至广说。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何以故。此但有名谓为菩提。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受想行识。
经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赞曰。前告法体空。今告法义空。是诸法者。指前对空色受等法。本无今有名生。暂有还无名灭。障染名垢。翻此名净。相广名增。翻此名减。胜空者言。依世俗谛。许色等有。可有生等。依胜义谛。色等本空。如何空中更有生等。故生灭等空相皆无。如应者言。遍计所执及依他上自然生法本性空无。法性色等体即空理。皆无如彼二乘等执生等位别。故说空相不生灭等。又若有执有为迁流定有生灭。无为在缠出缠位别实有垢净。未证真位及证真已有为无为互有增减。如是定执皆所执故体相都无。宁如彼执有为生灭.无为垢净.通二增减。如见阳焰执为实水。此水本空何有生等。非无阳焰似水生等。又设难言。若摄归性依他色等皆即空如。彼有生灭此亦应尔。今义答言。如太空中色虽生灭而空相无。如是依他虽有生灭真空不尔。复有难言若一切法皆即真空。空相遍在贪等垢染信等净中。如应垢净。今义答言。如太空中有色染净空相不尔。如是诸法虽有垢净而空相无。故有颂言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
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或有难言。若法皆真无别相者。甘露圣教既有增减。真空应尔。今义答言。如太空中色相增减空相不然。如是圣教虽有增减而空性无。皆由事理体相别故。若一切法唯真如空。如何得有生灭等事。以上总说非但色体不异即空。色上生等诸差别义亦不异即空。今遮通别且略举三。而实空相亦不一等。大经次言。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生灭不见染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著。
经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赞曰。胜空者言。上以色等体义总对于空明不异即。恐义不明。令观纯熟别结空中所无之法。乘前起结说是故言。此言通下诸所无法。如应者言。三乘通修五种善巧。谓蕴.处.界.缘起及谛。随彼所应为远近观。由二乘等皆随执有。今对说无。所执空中体义俱寂。故所执蕴其性都无。然佛方便于有为中施设为蕴。破五我事渐令入真说为善巧。非谓实有。故经颂言
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
诸和合所为应作如是观
有为之法尚非定蕴。所执蕴等何理成真。法性空如故非蕴相。是故空中都无五蕴。大经次言。复次舍利子。诸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菩萨但有名。般若波罗蜜多但有名。色受想行识但有名。乃至广说。
经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赞曰。此说空中无十二处。胜空者言。佛权方便说有处等引令入真。既入真已依真实义故说皆空。如应者言。唯由根境能与六行为生长门。说为处义。然以世间相见.问讯.涂香.受膳.侍给.分别故。佛说处次第如是。因位眼耳不至能取。鼻舌身三至方能取。意即八识。果俱不定。眼耳用胜。天得通名。变化非真。唯欲色界。下地诸识有依上者。业.缘.通.定.法力皆生。诸位随应用有胜劣。如次九八七五缘起。色谓显.形.表。声谓执受.不执受.俱大种所生。香谓俱生.和合.变异。味谓苦.酢.甘.辛.碱.淡。触谓四大及此所造。法谓无对色及余心所.不相应.无为.初五唯二。余通异熟.长养.等流。异熟唯欲色。后二通三界。色.声.有表.意.法通三。十色皆唯无记及善。即离依有假立造名。一切皆通有漏无漏。二十颂曰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
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此说佛为妄执有我久沉生死不肯趣求。非处法中说之为处。如遮断见密说化生。引令入真除舍我执。二乘等不了方便言说。执为实有。今显所执性本都无。因缘法中既非实处。法性空理亦无处相故。乘前义而结处无。大经次言。眼处但有名。乃至法处但有名。眼处空乃至法处空。
经曰。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赞曰。此说空中无十八界。胜空者言。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名十八界。今举无初后例中间十六界。世俗故说有。胜义故皆无唯有假名。自性空故。如应者言。由根及境能持六识。彼复自持因果性义名之为界。前处次第识界随生。故十八界次第如是。能取于境是六内界相。眼等所取是六外界相。依根缘境似境了别是六识界相。此中意界即心意识。心谓第八识。持种受熏趣生等体。善无覆性。能变身器为有情依。有三位名。一我爱执藏位名阿赖耶。此翻为藏。能藏所藏执藏义故。二善恶业果位名毗播迦。此云异熟。善不善业所招集故。三相续执持位名阿陀那。此云执持。能执持身不失坏故。意谓第七识。染执我相为有漏依。净常平等。性善有覆。亦三位名。一我执相应位名有覆末那。缘阿赖耶执为我故。二法执相应位名无覆末那。缘毗播迦执为法故。三思量性位但名末那。缘阿陀那等起思量故。能缘所缘短长平等。故七八识各有三名。初二名皆有漏。后一名通无漏。识谓余六。如自名显。皆通三性。至佛位中转异熟识名圆镜智。九喻影像于中现故。随应初地转二末那名平等智。能具十种平等性故。三乘见位转第六识名妙观智。随应具足十胜用故。转前五识名成事智。起十化业满本愿故。因多分别以识为主。果皆决断标智为名。此前八识即七心界。四智唯善。并法界摄。三照有空具真俗智。成事照有俗智非真。圆镜平等恒不动摇。初恒遍观名一切智。妙观成事有时间断。虽此四智皆具众德。而随相增起摄不定。然佛说法有略广门。于蕴义中略说色识。处界随广。蕴广心所。处界皆略。为愚三故。蕴说有为。处说二取。界增取体。机欲待故。破我能持施设为界。二乘等不了便执为实。所执都无。余非实界。故乘前义亦结此无。
经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赞曰。胜空者言。上无远观。下无近观。此无独觉邻近所观。故契经言。为求独觉者说应十二缘起法。又说。无明乃至老死唯有假名。自性空故今说为无。尽者空也。空亦空。故说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十二缘起有空俱无。例余皆尔。今影显之。如应者言。慈氏尊说此于染净皆有顺逆。杂染顺观依于生死流转法说。逆依世间加行法说。清净顺观依于根本断障法说。逆依断已重观法说。杂染顺观者。初知体性具十二支。一无明。谓迷内外愚。二行。谓福非福不动。三识。谓异熟识。四名色。谓五蕴。五六处。谓六根六触能对境之胜劣。七受能领境之苦乐。八爱。谓三界贪。九取。谓烦恼。十有。即行至受六支种子由爱取润能有后有。十一生。谓苦果现起。十二老死。谓衰变终没。次观由痴发起邪行。能集当来随业果识。五蕴相起诸根圆满。触受境界种子感果。耽著希求。烦恼滋长。润前业等。五趣苦生老死忧悲之所随逐。故契经言。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识等五支因无次第。依当起位说为后缘。杂染逆观者。依初习位安立谛说。谓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乃至随应历观诸谛。由老死支苦谛所摄。于缘起中先逆观察。以三种相观老死支。一细因缘。二粗因缘。三非不定。感生因缘名细。谓爱.取.有。生自体名粗。谓生支。由此二生而有老死。当来老死细生为因。现法老死粗生为因。除二生体余定无能与老死果。名非不定。虽观老死苦谛。至爱于后际苦并彼集谛未为喜足。遂复观察后集因缘现在众苦。谓遍逆观受触六处名色与识。观未来苦是当苦谛。观彼集因是当集谛。观未来世苦之集谛由谁而有。知由从先集所生起识为边际现法苦有。既知从先集所生起。不应复观此云何有。由识名色譬如束芦展转相缘无作者等。是故观察齐识退还。如是顺逆观察苦集。唯十支已。次观灭谛。始从老死乃至无明。云何一切皆当灭尽。谓由不造无明为缘新业行故彼苦方灭。次更寻求证此灭道。忆昔师授于缘起法世间正见念智现前。如是数观令见增长。是名杂染顺逆观察。清净顺观者。由先已集正见资粮。能于诸谛渐次获得有学无学清净智见。能无余断无明及爱。诸无明触为缘生受亦复随断。于现法中证慧解脱.受.相应心.贪爱烦恼得离系故证心解脱。无明断故应生诸行识乃至受皆不得生。是故经言。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触灭故受灭。彼受不生无由起爱。由斯复说。受灭故爱灭乃至愁叹忧恼皆灭。唯有识等清净鲜白住有余依般涅槃界。名为证得现法涅槃后有漏尽住真常迹。名无余依般涅槃界。清净逆观者。既断灭已还逆观察。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知由无作缘生种子现行二生无故老死无。无常缘生二生灭故老死灭。如是乃至知由无作缘生发起缠随眠三无明无故行无。无常缘生三无明灭故行灭。是名清净顺逆观察。有依顺染不说生支。机欲待故。说逆唯九。以业为识非集缘故。或观十一。无明无因智种阙故。世尊如是方便施设令独觉等获自菩提。而彼不了妄执有实染净缘起。今说彼无令舍执著。于杂染品唯说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于清净品唯说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各但无顺而例无逆。举无初后例中亦无。故第六地虽作此观尚执有实流转还灭。第七地中方除生灭障。生者顺染。即此所无无明乃至老死。灭者顺净。即此所无无明尽乃至老死尽。其所无者。谓无所执作者常住二种缘生。非无功能缘起灭理。以契经言不坏世谛入于胜义。无造受者业不亡故。依他既非定缘起相。真理亦非无明等灭。故并无之。若善恶业一切都无。契经唯应说法非有。何容繁长言亦非无。待因缘故诸法成立。自事既重故应详究。
经曰。无苦集灭道
赞曰。胜空者言。前无独觉近观。此无声闻近观。故契经言。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又说。四谛唯有假名。自性空故。然上兼下此亦余境。于缘起中亦修谛观。故缘起后方说谛无。如应者言。胜鬘经说安立四圣谛非安立四圣谛。如是八圣谛非二乘所知。分段生死名苦。烦恼及有漏业名集。择灭名灭。生空智品名道。粗显施设浅智所知名安立谛。变易生死名苦。所知障及无漏有分别业名集。自性清净无住涅槃名灭。法空智品名道。微隐难知非粗浅境名非安立谛。总合说者。有漏逼迫皆苦。招感后有名集。故无记法皆非集谛。此即略说生死果因。四种涅槃名灭。无漏有为为证灭路名道。此即略说出世果因。如疗病者知病.病因.病除.除法。观生死苦.苦因.苦灭.灭法亦然。唯圣知实名为圣谛。或随观察二空真如不作别观名非安立远观四谛各有四行。谓无常.苦.空.无我.因.集.生.缘.灭.静.妙.离.道.如.行.出。由苦谛行能除四倒故有通局。为入真门。近加行观不唯观苦。观非安立方入真故。于非苦等中佛说为苦等。声闻等不了如言起著。今破彼执故说为无。依他定非苦集等相。真理何由有彼差别。由此并无。故第五地虽作此观尚执有实染净粗相。第六地中方除染净障。染者有漏。即此所无苦集二谛。净者无漏。既此所无灭道二谛。
经曰。无智亦无得
赞曰。胜空者言。上无声闻近观。此无菩萨近观。能证道名智。所证境名得。有能证智可有所得。证智非有所得亦空。如契经言。为求菩萨者说应六波罗蜜多法。唯言无智得。总合说故。若法非空。初有所行后可有得。法既非有。初无所行后何有得。故大经言。一切智空乃至无上菩提亦空。如应者言。菩萨真观唯非安立。故总说近亦无智得。如有颂言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无分别智证真如位。心境冥合平等平等。能取所取一切皆无。后得智中离诸相缚无虚妄执。亦离二取。复有颂言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余位执种犹未断。故观不分明谓有二取。破实能取故说无智。破实所取复言无得。又于二法俱遮二取。别遮二取说为无得。能所得故。遮有妙用故言无智。照断能故。此释皆除遍计所执。依他幻事非定智得。真如体寂都无二相。故依三性皆说为无。非真智生一切非有。说智及智处俱名般若。真无相取不取相故。
经曰。以无所得故
赞曰。胜空者言。前说是故空中无色等者。虽结成上色不异空无生灭等。而未释色等无之所由。今显空中无法所以。若色等中体少是有。应依胜义有少所得。既都无得故本皆空。如大经言。自性空故一切皆空。如应者言。辩中边言。菩萨正修十善巧观。一蕴二处。三界。四缘起。五处非处。六根。七世。八谛。九乘。十有为无为。由舍利子渐悟大乘故。此俱无三乘通.别.近.远.加行.根本六种。二真观位证法事理。所执六相都无所有。依他圆成非定六相。故以无得通释上无。如大经言。色等诸法无所得。故甚深般若亦无所得。
经曰。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赞曰。胜空者言。上破二执广显二空。下叹二依彰获二利。此叹因依断障染利。依即前说行之异名。挂者障。碍者拘。恐者畏。怖者惧。未依慧悟。滞色等有拘溺众苦畏惧恒生。有虚妄颠倒及生死梦想。由斯欣乐究竟涅槃。既依般若达色等空。便无拘碍.苦畏.倒.想。以色生死即涅槃故。何假虚求究竟圆寂。故依般若一切远离。如应者言。下彰依学德叹获胜利。离苦圆证也。此叹菩萨因位修益。菩萨常时缘说文字学起观照。寻观实相修持眷属。不妄求知一切境界。名依般若。挂谓烦恼障。不得涅槃故。碍谓所知障。不得菩提故。或挂即碍。俱通二障。恐怖者谓五怖畏。一不活畏。由分别我资生爱起。二恶名畏。行不饶益有悕望起。三死畏。由有我见失怀想起。四恶趣畏。不遇诸佛恶业所起。五怯众畏。见已证劣他胜所起。颠倒者谓七倒。一想。二见。三心。四于无常谓常。五于苦谓乐。六于不净谓净。七于无我谓我。于后四种妄想分别名想倒。忍可.欲乐.建立.执著名见倒。心倒者谓烦恼。此有三。一根本。谓愚痴。二体性。谓边执见一分.戒禁取.见取及贪.萨迦耶见。三等流谓余烦恼。梦想者未真智觉恒处梦中。由斯佛说生死长夜。梦由想起故名梦想。前之七倒由妄想生。处梦而行故名梦想。或前诸倒皆生死因。此梦想者即生死果。如处梦中多瞩身境。故偏于果标梦想名。梵云涅槃。唐言圆寂。即体周遍性湛然义。虽真如性无二无别。依缘尽证说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实相真如。二无住处涅槃。谓大悲慧常所辅翼。出所知障清净真如。三有余依涅槃。谓集谛尽所显真如。四无余依涅槃。谓苦谛尽所显真如。有处依初说。诸凡圣平等共有。一切有情无生灭等。本来涅槃。有依第二说。诸菩萨住无。所住。及声闻等不得涅槃。有依后二说。三乘者同得解脱。此中总说。由诸菩萨依般若故。悟三无性。及因我法二空所显一切空故。其心不为二障所碍五怖所恐七倒所缠梦想所惑。便能究竟契证涅槃。或诸菩萨由依般若。胜解行位资粮道中。渐伏分别二障现行。于加行道。能顿伏尽。亦能渐伏俱生二障。心无挂碍。见道位中。断分别执随愿速满。无有恐怖。于修道位。解行广增断诸颠倒。远离一切生死梦想。当无学道究竟涅槃。四位所彰从增说故。又极喜住。一切恶趣诸烦恼品。及所知障在皮粗重皆悉永断。能令烦恼皆不现行。心无挂碍。最初证得无漏智故。无功用无相住。一切能障无生法忍诸烦恼品。及所知障在肤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无有恐怖。因从果名。果已断故。最上成满菩萨住。一切烦恼习气随眠。及所知障在骨粗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名为远离颠倒梦想。即是二障三住所断。由斯佛位究竟涅槃。
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胜空者言。上叹因依断障染利。下叹果依得菩提利。三世者去来今。诸佛者非一故。梵言佛陀。此略云佛。有慧之主。唐言觉者。得谓获证。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三又云正。菩提云觉。末伽名道。此不名也。无法可过故名无上。理事遍知故名正等。离妄照真复云正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大智度论说。智及智处俱名般若。三世觉者由依此故证智达空名得正觉。或唯空性说名菩提。如来妙体即法身故。如应者言。出生死而慧悟。如从梦觉。契法性而敷阐。喻若花开。成真俗智具自他觉。慧行俱满。标以佛名觉慧圆满虽更不修。然持不舍济有情类。故亦说佛依于般若。或依即修。佛由因位依行般若得正觉故。此彰五法。一净法界。即佛法身真如涅槃。具真性相微妙功德。由观空理所得果故。余之四智谓有为德。即是所证受用佛身。修自利因所得果故。为大菩萨所现净相广大佛身。名他受用。为二乘等现净秽相不定佛身。名为变化。俱利他因所宜现故。自受用身具百四十不共实德。谓诸如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及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四无量.三解脱门.三无生忍.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五眼.六通.四无碍解.无诤愿智.恒住舍性.十八佛不共法.乃至一切智.种智无量功德。说不能尽。他受用身及变化身亦具有此相似功德故。有为功德四智所摄。以智为主名菩提智。法身真如名菩提断。如契经言。菩提智菩提断俱名菩提。由此故知皆称菩提。假者名佛。即总假者证得别法。故说诸佛依得菩提。如是总摄诸功德尽。智断圆满名无上觉。异生邪智。简名正觉。二乘分智。简名等觉。菩萨缺智。简复名正觉。唯佛圆证独得全名。金刚分言。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一切如来从此经生。是故三佛俱是菩提。理趣分说。信学此经速能满足诸菩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故三菩提皆由此得。
经曰。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赞曰。胜空者言。上已别显因果二依断得二利。下文总叹般若胜用。乘前起结名曰故知。妙用无方曰神。无幽不烛曰明。最胜第一名无上。无类可类名无等等。大师秘密妙法纪纲。显正摧邪除恶务善。灵只敬奉贤圣遵持威力莫加。故名为咒。如应者言。梵云陀罗尼。此曰总持。略有四种。一者法。以略教含广。二者义。以略义含广。三者能。得菩萨无生法忍。慈氏尊说
壹胝蜜胝吉胝毗羼底(丁履反)钵陀腻莎诃
四者咒。大经中说
纳慕薄伽筏帝(一)钵剌坏波罗弭多曳(二)呾侄他(三)室晒曳(四)室晒曳(五)室晒曳(六)室晒曳细(七)莎诃
此咒神力广说如经。念慧二能具含万德。顺此古说总立咒名。此乘前结法义二持起下咒持。说故知也。由此总持出过异生.声闻.独觉.菩萨四道。或文字妙用.观照圆鉴.眷属胜益.实相无喻。或四皆通。故此般若名神等咒。或此般若是大神者。乃至是无等等者之所说咒。劝诸学者皆于此经修十法行。慈氏颂言
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
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
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
经曰。能除一切苦
赞曰。前明具德。此明破恶。信学证说皆除众苦。故大经言。能于此经行十法行。一切障盖皆不能染。虽造一切极重恶业。而能超越一切恶趣。假杀三界一切众生。终不由斯堕于地狱.傍生.鬼界。设住一切烦恼丛中。而犹莲花终不为染。常与一切胜事和合。于法.有情得无碍智。能善悟入诸平等性。自他忿等皆能调伏。现世怨敌咸起慈心常见诸佛得宿住智。所闻正法总持不忘。诸胜喜乐恒现在前。常勤精进修诸善法。恶魔外道不能稽留。四天王等常随拥卫。终不横死枉遭衰患。诸佛菩萨恒共护持。令一切时善增恶减。于诸佛土随愿往生。乃至菩提不堕恶趣。速能满足诸菩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随心所愿无不成办。所以王城四众才诵念而魔伏。天宫千眼始受持而怨溃。况复深衷恳己因植果圆。不拔五趣以为师。跨十方而为主未之有也。
经曰。真实不虚
赞曰。除疑劝信重说此言。何有弃大宝轮王之位。处寂林而落饰。称慈父法王之尊。践众道而提誉。对诸龙象导彼天人。诳诱群生诚为未可。所以经言。如来是真语者乃至不异语者。故应信奉勿起惊疑。
经曰。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诃
赞曰。前说法义二持虽劝信学。欲令神用速备更说咒持。佛以大劫慧悲难修誓行加略文字。意趣深远教理幽。广不易详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下
贞应三年(甲申)正月十五日为助先师真归上人余业敬雕摸毕兼以此功令故权大僧都重信荡流转妄执趣菩提正道及自他群类同开真解矣
愿主性如
篇1:
1)精,勤,敬,紧,静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我热爱这份事业,无论平凡,无论贫穷
4)从零开始,持之以恒
5)学生的满意,是最大的幸福
6)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育人
7)以师为朋,德高为范,以生为友,身正为师,以校为家,政勤为上
8)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对孩子倾注全部身心的爱是事业成功的源泉。
10)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创造性地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1)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和释放孩子。
12)用爱谱写教育的乐章。
1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5)拿起镜子,对着自己微笑;走进田野,对着大地欢呼;登上高山,拥抱大自然。我坚信生活着就是幸福。
16)教师的威信建立在责任心上。
17)凡是不关于摹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和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
18)一名掘井人的平凡换来一眼清凉的甘泉,一名教师的平凡换来桃李满天下。
19)放开你的手,让孩子去想,让孩子去说,让孩子去做。
20)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纯净的土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篇2:
1)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灿烂
2)及时易自勉,岁月不得人
3)爱心、决心、专心、耐心、恒心、信心+努力+坚强
4)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未认识的朋友
5)一切尽力就好,活得开心就好
6)文能换骨余无法,学到寻源自不疑
7)每天吃一颗糖,然后告诉自己:“今天的生活果然是甜的'。”
8)真情打动学生,诚心感化学生,心灵聆听学生,汗水浇灌学生
9)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
10)心灵和心灵撞击,生命和生命对话
11)昂扬振奋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
12)做一名美和爱的使者。
13)以德正身堪为人师才称其职爱岗敬业
14)知错自责得理让人——宽容处变不惊居安思危——竞争
15)倾听童声,学会微笑,善待学生。
16)心系学生宽容为怀
17)说老实话,干良心事
18)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19)生命正因为风雨而变得精彩
20)学海无涯苦作舟
篇3:
1)我愿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2)愿孩子们能充实,幸福生活每一天,因为心灵舒展的孩子能轻松愉快地飞。
3)铺路作石子,护花化春泥。
4)人的一生可以用血写,也可以用泪写,但绝不能用水写。
5)好心情并不来源于一帆风顺,而是生长于一种从容和坚定的勇气中。
6)机会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创造。
7)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8)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9)在游戏的快乐中培养孩子们乐观自信、积极向上。
10)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
11)反思:其实,在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中包含着我们老师多少的艰辛。每一个故事、每一首儿歌、每一个游戏、每一样玩具,都是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精心选择和制作的,孩子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我们都要细心的观察。一个亲切的点头,会使他们那样舒心,快乐和满足。
12)孩子们的一天都在幼儿园和我相处、合作,他们天真、调皮、他们任性、他们幼稚、他们充满着幻想在这种和谐、充满爱心的氛围中,我和孩子达到了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感的交流,思与想的和谐,真正成为了他们合作的朋友,游戏的伙伴
13)我快乐、我成长,因为我是一名幼儿教师!
14)红烛的风采在于燃烧中兑现自己的价值,春蚕的意蕴在于羽化时超越重生的境界。
15)让孩子们成为我心中最完美的诗歌,让我每天为他们谱曲,谱写最美妙的旋律陪伴他们一生。
16)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的方法是欢喜、鼓励和赞赏。
17)把温馨的话送给孩子,把热情的鼓励送给孩子,把无私的关怀送给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
18)生活中,做个正直的人;工作中,做个踏实的人。
19)独物之教风,以尽匹夫之责。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怎样做一名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他们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说无私吧,太老套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一种精神,支撑这种精神的就应该是这种高尚的师德吧!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是每个教师都追求的目标,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努力着做一名学生最喜欢的老师。那么,如何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呢?
我觉得,首先,一位老师要能够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第斯多惠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平时,遇到有的同学不舒服,我会把他叫到跟前,耐心询问;有时遇到同学值日不认真,我会拿起笤帚,和他们一起扫;有的同学进步了,我会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还有,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铅笔,扶起不慎摔倒的同学……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我想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能就是体现在这样一件件小事上。
其次,是教师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我班有一位调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差的学生。好几次,上课时我提问他,他都回答不上我提的问题,为此我没少发火,但着急教训是没有效果的。有一次,我把他叫到跟前,顺手拿过一个凳子让他坐下,亲切地和他说起了家常话,随即说道你将来最想做什么?他轻声的说了声,不知道,我就继续问他:那你想想你以后能做什么吧,根据他现在的学习成绩所能达到的学历,我和他一起思考,我们说了七个工作,针对这七个工作我分别从好坏两个方面给他做分析,当然,更多的是坏的方面,慢慢地,我发现他的眼神开始变得坚定,最后我对他说:你是一个有希望的孩子,这也是我今天对你说这些话的原因,我希望你继续努力别再消沉。临走时,他把凳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下面,还说了一声“谢谢老师。”在以后的几天里,我发现他的学习、纪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満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我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再次,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渐染,不是疾风暴雨的荡涤;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化,不是厉风严霜的摧残;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是一种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等综合因素的优化和发展,不是一架架考试机器的制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宽容博爱以及渊博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为人师表”这个词从我上学起到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认识了这个美丽而有内涵的词。我成了为人师者,也曾无数次地不断理解这个词的内涵,也曾努力地不断以这个词为镜子,不断地鞭策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说起教师的工作,真是感慨万分。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教师自我良好的修养。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一、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要有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
常言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你必须要有一桶水。”它比喻教师要想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首先你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因此,多学习基本知识技能和课外知识,也成了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部分。因为随着时代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学习知识也不只是围绕着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而学习,他们懂的也许我们不懂,因此,这就不断地要求教师:教书育人也是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只有教师自己本身不断充电,充实自己获得比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培育好下一代人的成长。
二、要带好一个班集体,首先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往往是小学生心中的偶像,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工作中我率先示范,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就现在我带的一年级来说,学生年龄偏小,在家里娇生惯养,只会接受别人的爱,却从来不知道怎么去关爱别人,自私的行为很严重。有一次劳动课,学生们有的干、有的玩。你说大家一起动手吧,有些人仍无动于衷。从那时起我天天和他们一起值日,边干边支配他们怎么做,做什么,怎么找活做,怎么合作干,慢慢的值日工作基本有了明显的进展。平时看到教室哪里卫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就亲自去打扫,使学生不好意思再打扫不净;如果班级地上有纸,我就弯腰捡起来,时间长了,学生也这样做。工作上,从来就不迟到、早退,这样学生也不好意思迟到。
总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任何对学生有影响的场所和事情上,注重身教,以身作则、行为示范,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也得到学生的首肯。
三、努力工作,树立无私奉献的师德形象
人们把教师比喻成一支默默无闻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育工作是艰苦和复杂的,教师必须要有责任感,勇挑重担,树立坚定的理想,克服教育教学上的畏难情绪和急功近利以及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一下几点:
1、教师要爱岗敬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总是以自己能成为该职业中的一员而自豪。我很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学生,做到教书又育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德育人,教学上,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儿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权利不爱自己的学生。我们能为取得成绩的孩子感到高兴,也能谅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是他们学习上的好帮手,更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2、教师要尊重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教师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的老是才是“好老师”。师生间真挚的情感,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对学生保持一颗挚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爱个别优秀生,也不歧视个别学困生,特别是去帮助一些自信不足的学生,肯定他们的成绩,多给一些鼓励。当然,在跟学生交朋友,相互关爱的同时,我想自己也应该时刻把握其中的度,防止失去威信这种现象的发生,做到严字当头,爱字包容。
3、教师要爱护学生
教师要有爱心,爱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种人格风范。我认为没有爱,教育就难于开展,任务就难于完成,效果就不理想。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你的教鞭下有无数的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先生从侧面教育我们不能冷落,岐视学生,应该信任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深情的爱去激励他们。
师爱应该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在于师爱是不求回报的,我们应该凭着“带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理智之前,还是误解之后,我们都要一味地奉献付出,决不可以把对学生的爱与个人的目的和利益联系起来。懂得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带着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们。
4、教师要理解宽容学生。
有人说:“宽容就是去拥抱学生,让他觉得你是人而不是神;宽容就是去包容学生,让他觉得你看到了他的不是却没有揪住不放;宽容就是允许学生反对,让他觉得你不是学习的权威而是学习的伙伴……”我还想说,宽容就是平等,让学生觉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跟他们无话不谈的朋友;宽容就是理解,学会了理解,你就拥有了宽容,也拥有了爱。试着去理解学生吧!正像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有了理解,你不会为学生调皮捣蛋而光火;有了理解,你就不会为学生辩解顶撞而发怒;有了理解,你就不会为学生幼稚无知而生气。你只要想想:学生还只是个孩子呢!你只要想想,我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呢!你的心就平了,气就顺了,你就能够冷静地采取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忘擦黑板了,我会说:“该我值日了吗?以后可得事先通知我,以免耽误上课。”值日生低下了头,为自己的失职难过。学生忘带作业了,我会不经意地问一声:“早饭吃了吗?”学生一愣,继而会心一笑,他明白了作业是不应该忘记的。讲台上,我讲兴正浓,讲台下,一位学生睡意正酣,我摸摸他的头;“不舒服吗?”他摇摇头。“那是老师的催眠曲唱得太棒了!”他脸红了,睁大了眼,挺直了腰。是啊,他们还只是孩子。孩子怎能不忘事?孩子怎能不贪睡?作为从孩子走过来的大人,作为教师,你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大动肝火、小题大作。善于爱的教师会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去启发、去教育。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胆等着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教师深切的爱。
作为新时期山区的人民教师,应该抛开功利观念,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修养,始终保持一颗甘愿平凡的心,敬业、爱岗、爱生,甘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工作,去感动更多平凡的人。共同撑起教育美好的明天!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_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打开尘封的记忆,儿时的纯真又一次出现——望着年轻、帅气的启蒙老师,无限的遐想便会浮现在眼前:有朝一日,三尺讲台上的人就是我,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海阔天空的谈,牵着一只只小手自由自在的飞……太阳总在有信念的地方升起,为了这个信念,我努力,我攀援,终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五年来,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我的人生。总希望与学生一道,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课堂上我们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黄昏后我们一起讨论人生的价值。生气时大声咆哮;高兴时欢欣鼓舞;失败后垂头丧气;成功时喜笑颜开……我总希望太阳每天都能升起,可是风雨总是会来。学生的纯真固然可爱,可他们的幼稚却令人可恼: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的常规却总有人违反;重复了又重复的作业依然满纸红叉;做了又做的试题考试时还是一塌胡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虽然可以理解,可他们的蛮横不讲理却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交学费嫌太贵;孩子捣蛋说老师管教不严;学生厌学怪老师不会教书;成绩拔尖,却说:“那是我孩子聪明”……听听这些,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咽。可领导却总在耳边告诫:“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总之,好事摊不上,麻烦惹一堆。有句古话说得好:“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在教师的一生中,干不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教师就像一星,没有太阳那样热烈,没有月亮那样温柔,没有朝霞那样炫目,也没有白云那样高远。教师,日日在讲台上吟诵,月月在课堂里歌唱,回报的,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更没有众口皆碑的名誉和万众瞩目的地位……看着那些往日比我们成绩差很多的同学、朋友,几年不见,已是西装革履、洋房小车、吃香喝辣;再瞧瞧身边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时青丝已变成白发,带走的除了铺盖行李,剩下的却是两袖清风。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彷徨,我疑惑,也曾动摇:曾令我魂牵梦绕的选择是否正确?我是否真的能无怨无悔走完这一生?
20xx年夏天,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这是一篇来自西安蓝田县民办教师的优秀教师事迹报告,报告中,这位来自蓝田县的民办教师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我。蓝田,西安市所属的一个县,在大诗人王维笔下,它既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又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喧闹。但在今天,它却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那位民办教师年尽50,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已有尽30年的教龄,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没有转正,他的妻子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仅靠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支撑着一个五口人的家庭,生活极端贫困。他在报告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大女儿在西安上大学,母亲去看她。在大学校园里,母亲一眼就认出了女儿,因为在花枝招展的女大学生中,他女儿的衣服破旧得很显眼,脚上穿的还是手工做的布鞋,没有穿袜子。看着女儿被冻得通红的双手双脚,母亲狠了狠心,从给自己看病的钱中拿出了100元,让女儿上街买衣服鞋袜。几天后,女儿回家了,穿着一件花30元钱买来的衣服,依然光着脚穿着布鞋,却将剩下的钱全部交还了母亲。这位民办教师讲到这里,哽咽着说:“看着女儿简朴的衣着,看着老伴瘦弱的身体,看着孩子们用完正面用反面的本子,我心里有愧呀!”然而就是这位愧对家人的民办教师,却让他的学生中考升学率年年全县第一。西安有些条件好的学校高薪聘请他,他却拒绝了。他幽默地说:“他们又不能给我转正。”但接着又说:“咱穷地方的孩子们可怜,他们也需要好老师。”在报告中,这位令人敬重的老师深情地说:“咱干的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大事,咱的价值,咋能用金钱来衡量呢?”在泪眼朦胧中,这句话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中。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这位生活贫困却精神富有的乡村教师的信念,那就是: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一切!同时,我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是平凡的,不像农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像商人,出卖商品,收获金钱;不像科学家,能创造出惊人的杰作;不像服装师,能设计出新颖的奇装异服……他们只能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着自己心中谁也无法理解的希望。
在我工作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值得我敬佩和尊敬的老师,在我出生那年,18岁的她就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25年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一腔热血,她一直坚守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清贫与奉献是她的本色,责任与使命是她的原则。在工作上,她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在生活上,她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记得去年夏天,她的儿子高考前一个月,为了缓解儿子紧张的复习和高考的压力,她每天中午放学便顶着烈日,骑摩托车到离学校7、8公里远的家里给儿子做饭,下午上课前按时赶回来,从没耽误过一节课,没有请过一次假。如今,她教过的学生已经和她在同一所学校任教,双鬓斑白的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鼓励、鞭策和帮助着年轻教师,每当我们向她请教问题时,她总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每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不顺心的时候,她总是会像长辈一样,耐心地帮我们排忧解难。25年以来,她从来没有调整过工作岗位,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所小学。虽然她的资历老,但对待工作,她从来都不马虎:备教案认认真真,批作业仔仔细细。有人说她傻,干工作这样卖力,有的人说她应该“走动走动”,可她总是微微一笑说“干老师这一行,凭的是良心,再说,到哪都是干工作,到哪都得这么干”。看似平凡的话语,却折射出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的确,我也是一片平凡的绿叶,虽平凡但无悔,虽平凡但无私。虽然平凡,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让我们守候着这方“三尺土地”,用三寸长的“白铧犁”耕耘岁月,让我们的青春在爱的奉献中闪光!
虽说我们不具备金钱的富有,但我们精神上是充实的。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有谁能像我们一样,天天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晶莹的眼睛,一颗颗透明的心,一个个青春的梦?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丝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根根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的欢乐。
蓦然回首那些白发苍苍、默默奉献却两袖清风的我的老师,我猛然领悟到人们为什么总是这样描写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的老师不会长篇大论,不会慷慨陈词,但他们却如红烛一般在默默中流淌着生命。“红烛呀!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惜地流向人间,培出鲜艳的花朵,结出快乐的果实。”这就是红烛的生命,也是人民教师神圣而无声的誓言!
谢谢大家!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只要心中有爱》!
我试着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我成功了。爱心让我发现,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讲台下,我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
我是2001年十二月十七日开始做班主任的,一听这个日期,大家就会明白这不是一个正常的上任时间,对,我是接了别人的班,实在点讲,我是接了一个烂摊子的。当时班上接连发生了几件恶性的事件,比如学生当堂顶撞老师,老师教育学生发脾气拍桌子,学生就当着老师的面,拿凳子把课桌砸个稀巴烂,然后和班主任在走廊里大喊大叫。这就是我接班时的大体情况。两年后我离开的时候,这个班是全校自主管理的样板班级。
我毫不夸张地讲那是我用爱换来的!在我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我在上面用爱心描绘,所以就会收获了爱的享受!在冬日的深夜,我下寝室检查学生就寝情况,全班有36名男生,我都一一给他们掖好被角,无数次把他们入睡前露在外面的手脚轻轻放进被窝里。早晨起来,天气突变,很多孩子都曾穿过我从身上脱下的带着体温的羽绒服。一次,班上的小刘峰晚上11点发高烧,听到他粗重的呼吸,看到他因发烧而蹬乱的被子,我当时与其说是着急,不如说是害怕,怕这个远离父母的孩子因染病而受苦,二话没说,我这个并不强壮的人连人带被子就这样抱着,从五楼一路小跑十几分钟冲到医务室,敲开医务室的门,放下孩子,我晕倒在病床旁,医生害怕了,我的学生吓得紧紧拉着我的手,大喊:刘老师!刘老师!!!看着我慢慢睁开眼睛,孩子扑到我的肩上呜呜大哭……
爱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用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的骄横、多疑、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同学们比学赶帮超,师生间谈笑风生,平等互助,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我们班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2003年春季,教师优质课比武,初中部36个班级,12节优质课,7个参赛老师选用了我班上的学生上课。2003年5月,我们第一个拿到了“免检班级“,接着又评上了唯一的“样板班级”。
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农历2003年2月4日,星期五。那天是我26岁生日,当天正好轮到我休息,一天下来,接到几个朋友的电话,尤其是父母的电话,心里多少有点想家,可晚上6点半,还要到班上带晚自习,心情比较低落。低着头,推开教室的前门,原本安静的教室里突然听到一声“预备,起”,我抬起头,看到全班48个孩子手打着拍子从座位上站起来,齐声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祝福写在他们带笑的眼神里,关爱写在他们绽开的笑脸上,我的眼睛慢慢变得模糊,模糊,直到歌声唱完,一声“老刘,我们爱你,生日快乐”!我的泪水控制不住地流满了脸颊。
老师们,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短短4年的教书生涯,让我感受到了真爱的无价,教育孩子的同时我教育了自己。自从当上了班主任,我的人生观得到了彻底的转变和升华,我再也不觉得“爱学生”是口号,是肉麻,是虚伪,我深深体会到爱学生那是超越了亲人和朋友的人间真爱!
后来,我离开了我的学生,原因是什么?仍然是爱,当时我认为我已经把全部给了学生,我已不能再超越自己,不能把我可爱的学生带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意识层次,我感到一种误人子弟的害怕,我应该举贤让能,在跟校长长谈后,我绝然地拒绝了真心地挽留,离他们而去!当时我是那么难受,真正尝到了忍痛割爱的滋味,最后一次关上我所熟悉的教室的门,任凭泪水无声的流进嘴里,那种苦味,至今我记忆犹新!
现在看来,离开他们很傻,很错!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我的离开而得到更好的教育,相反,我离开后,孩子们因为整天对我的思念和依恋而影响到学习,不肯接受新的班主任和新的管理方式,很多人生活在过去里,我离开后的第三个月,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在运动会结束前的半个小时,他们就以决对的优势把第一名稳稳拿下,有一个孩子写下了这样的喜悦走到广播站,并要求亲自读:“祝贺24班荣获2003年冬季运动会第一名,在此,我们最想对千里之外的刘志超老师说“老刘,我们没有让您失望!你的孩子们永远都不会让你失望”,广播在哭泣声中读完,周边在场的同事,眼泪打湿了眼圈,打电话告诉我时,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大声啜泣,老师们,这就是爱啊,让我如何不感动!
说实话,来到我们绣湖后,我曾动摇过,想过要回去,然而,爱人告诉我“离开已经错了,回去不是又错?”再说,绣湖的孩子也需要我,绣湖给了我更广阔的空间。是鹰总会搏击长空,是爱总会让人感动,于是我坚定地留下来,以更加百倍的勤奋和热情把自己奉献给我热爱的教育,奉献给绣湖这块热情的教育圣土!只要心中有爱,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谢谢,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无悔的选择,无愧的称号”。
有这样一首诗,中学时代起我就时时诵读,耳熟能详:我是一个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如今已成为教师的我,对教师的含义也有更深刻地认识。不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纯洁的眼睛,我就会感到“老师”这两个字的份量。在这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是多么神圣。教师的一举一动将会影响这些纯洁孩子的一生。因此,我深深懂得,什么是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努力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让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正如一位名人说:“教学对教师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最高意义的自我教育。三尺讲台使教师照亮了别人,也升华人自己。”甘愿吃苦,乐于奉献。便就形成了教师的精神,教师的职业无尚荣光!我没有理由不骄傲!环顾人类历史的广袤原野,我更是无比的自豪,我找到了那么多声名赫赫的前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代代承传,成就了西方文化史上的丰碑;孔老夫子杏林树旗、广揽门徒、学生三千、贤者七十二,也谱就了东方教育史上的动人佳话。在这里,我向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大足县石龙镇的一个青山小学,有一位默默无闻,在那儿一干就是30多年的一位共产党员,一位村主任教师——杨进勇。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用爱对待学生》。
对于我们这群教师来说,爱还有一种意义,那就是对待学生,要用百般的爱心去呵护他们的成长。可以说,爱是纯洁真挚的感情,爱是教育的生命,爱是教育的基本,让我们用爱对待学生。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为人师表已经有二十几个年头,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学生。多年来,我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教导过很多的学生,他们有不同的样貌,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背景。对待他们,我都用同样的爱心,真诚的去照顾他们,去教育他们。
俗话说:“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在我所带过的班级里,有三类学生,分别是差生、中等生、优等生,我相信,在各位老师的班级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在很多的时候,我看到有的老师,因为差等生习惯差、成绩差,就放弃了对他们的培养,又因为优等生守纪律、成绩好,就喜欢他们,着重培养他们,又因为中等生的平淡无奇、成绩稳定而对于中等生也任由发展,其实这样是很不好的,因为我相信,只要老师们付出爱心,差生也有一天会进步。对待我班级的这三类学生,我的做法就是“宽爱”差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作为一名老师与班主任,我会热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虽然一碗水端平并不容易,但我坚决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因为“好”学生是“爱”出来的,“差”学生是“嫌”出来的。在我们班,对学习纪律都差的孩子,我会格外的关注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待他们,他们的考试屡次成绩不理想,我不指责他们,不认为他们是在托班上的后腿,我会给予他们鼓励,指出他们应该注意的地方。只要发现他们哪怕是一分的进步,我就极力表扬,放大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更要树立自信心,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待中等生,我很乐意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成为班上活跃的一部分,让他们感觉自己被老师看重。对待优等生,我要求他们不仅学习优,做人也要优。并告诫他们所谓的优良差,都是因人而异,不要因为自己某一方面比别人强,就骄傲自大,要学会协作,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喜的是,因为我从来不带有色眼镜看人,班上的同学很团结,这三类学生没有分帮分派,差生主动向成绩好的学生请教,好学生会耐心讲到他会为止,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我相信,与我付出的爱是分不开的,因为爱,每一位孩子敞开心胸,茁壮成长。
各位老师们,让我们拿出更多的爱,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因为爱,是师德师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爱,可以温暖学生即将冷却的心,因为爱,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因为爱,学生的未来一定是一片光明。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能站在这里,我感到无比荣幸。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深知自己不是秀的,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成长了,更成熟了!”我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精心栽培与同行的热心帮助,是你们的关爱让我扬起自信的风帆,是你们的关爱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此,我要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在这世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情感叫爱心,它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到绝望的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明灯。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爱,像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像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
众所周知,美国历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海伦·凯勒身受盲聋哑三重残障,七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无声无息、没有光明的混沌里,直到遇到了生命中的天使——她的老师安·沙利文。沙利文用了毕生精力来陪伴这个可怜的孩子,将她由无知、粗鲁、暴躁的动物,变成了一个勇敢博爱的作家。
如果不是爱,如何会有这么巨大的奇迹?如果不是爱,怎能在黑暗的心中灌注光明和温暖,在残疾的躯体上播种健康的灵魂?全国劳模、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索取、不为交换,更不求回报;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付出,只在奉献。
有人把师爱比作春雨,滋润了孩子的心田;有人把师爱比作阳光,温暖了孩子的心房。师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当你用心去爱你的学生,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办公桌上那两个红红的苹果。
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自豪。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我们的学生呢?就让我们把爱的火炬传递给学生,为爱插上翅膀,让爱在万顷碧波、蓝天白云间飞翔!
记得这样一件小事:那年学生体检,我班一名女生刘艺慧突然呕吐,溅脏了我的裤子和新鞋。刘艺慧惶恐的低垂着头,周围同学也在静观我的反应,我意识到,此时若自己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就会伤害一颗稚嫩、敏感的心,也会打破素日和谐的师生关系。于是,我一边轻声安慰她“没有关系”,一边扶她到办公室去休息,还请来医生给她做身体检查,得知她是因为晕血而呕吐后,我赶紧给她调了杯白糖水,然后马上和她母亲取得联系。
在我看来,这只是举手之劳,更微不足道,是每一位身为人师者都会做的事情。可是,那天以后,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有了变化:同学摔倒了,会有人主动去搀扶;同学生病了,会有人相约去探望;教室环境脏了,会有人抢着去打扫……我明白,是我用爱心树立了榜样,孩子们就会把爱心来传递,这,就是爱的力量!后来,刘艺慧毕业了,随母亲去西安上初中,但是,隔三差五总会给我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表示问候,我的心也总是暖暖的。
当然,我更不会忘记,前两周我生病了,当我拖着绵软的脚步走进教室时,原本乱哄哄的教室霎时间鸦雀无声,孩子们向我投来探寻的目光,我咬咬牙用沙哑的声音开始讲课,孩子们却听得专心异常。班长柏云耀不时用眼神提醒周围同学:看黑板、听老师讲。教学间隙里,我趴在讲台上,揉着昏重的额头,不想,一个凳子悄悄摆在我身旁,是谁?抬起头,看着讲台下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里满含着关切,一股暖流在身体里缓缓流淌!
再看看作文里,最调皮的侯思良这样写道:“老师大概生病了,听她讲课时有气无力,在黑板上写几个字总要揉一揉肩膀,我真想说:老师,您休息吧!耽误一节课,没有关系的,您的身体要紧啊!”这就是常常被我训斥的学生,他质朴的`语言不禁让我热泪盈眶!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教师特有的幸福和快乐,不由地在心中低吟浅唱:“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奉献的是自己……”
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就在铺路!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我都将一如既往,绝不退缩。十余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的种种滋味一一遍尝,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需要我。古代大教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精神教育着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的献身精神、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激励着我,我爱我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我愿作红烛,我甘为人梯,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
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也最富有,因为,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我们也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有着勇往无惧的精神;我们还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与忠诚!
我不迷茫于远处的群山,我执著于脚底的泥沙,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我坚信:“星星也只能白了我的发,而不能灰了我那颗火热的心”。我坚信:从教人生,有泪无悔!因为,有爱就有一切,我要用爱耕耘终生!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来到学校已近快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中让我对老师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不光是要给孩子们教学,更应该教会孩子们做人,我根据自身所遇我总结下了一个字,爱,这个字很简单,但他真的那么简单吗?未必吧,有多少人能真真做到爱学生,爱学校,爱家人,爱自己那。
所以我的演讲的题目是爱,用心去爱。
有人说学生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打算读一辈子。有人说,学生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但需要尊重它们自然地成长。实际上,儿童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
从走进校门的那天起,我就下决心当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一年来也一直为之探索努力着。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呢?有人会说,优秀老师就是有渊博的知识,端庄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健康的体魄。可我认为,要当一名优秀老师,首先要有爱心,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决不是好老师,学生们也决不会欢迎他。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但是教师的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这点上咱们学校好多老教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其中一个共性的要求就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单位里、家庭中或是社会上总会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绝对不能把这种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服务的对象上。比如你的钱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或者你的职称职务没有顺利提升,由此产生了气愤、懊恼、悲伤和烦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我们面对学生时,你的角色就要转移到教师这里来,而不能停留在马路、家庭或者领导那里。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应是师德和职业道德中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境界。达到了这一境界,其师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9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公共社科支部的教师代表xx,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参加这个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资历浅薄的年轻教师,在这么多有经验的老师面前做师德师风演讲,我感到非常紧张。记得xx年的7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由遥远的北方来到了美丽的绿城南宁,这里的风景令人陶醉,水电学院老师们的热情好客、团结进取更令人鼓舞与振奋!在这里,我的收获很大,在我不但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而且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接受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在这个上下一心,团结向上,共同进取的大家庭里,通过
“结对子”、“手拉手”、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我很快成长,顺利地完成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而且良好的工作氛围也使我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净化。老师们兢兢业业,勤于奉献的精神更为让我感动。有的老师甚至加班到晚上9点、10点!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敬业呢?是爱,是人民教师对事业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是啊!这是我们每一位年轻教师都要有的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通过认真参加“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师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我受到很大的启发,现将我的认识和体会作以总结和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
古人云:传道授业,千古为师,师之所在,道之所在。身为教师的我们矗立在知识的神坛上,师德就是笼罩在我们身上的光环,照亮了千千万万名学子前进的路途。“你是一个好教师吗?听听学生们怎么说吧!”这不是什么名人说的话,这是一个普通教师留下的师德格言。当我们立足于三尺讲台,面对台下一双双专注而信赖的眼睛,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当我们行走在校园小道,面对身旁学生投来饱含尊敬的目光,一种自豪感悄然而起,在所有学生心里,老师是神圣的,而支撑这种神圣意识的就是良好而崇高的师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的天职。一名合格的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
首先,要热爱教师职业,对待工作必须要有激情。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试想,一个心如止水、没有激情的教师,他的课堂永远不会有活力。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能够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启发学生,如同太阳,吸引着无数的小行星围绕着你,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实现。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师呢?必须要打心眼里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要深刻认识到传授知识是一种乐趣,内心里能够涌起自豪感。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朴素的,但却孕育着伟大和无限的力量。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来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安静的绿蔓。”让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知识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其次,对待学生要充满深情,要热爱学生。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是什么呢?”“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师爱是师德之魂。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为人师者,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崇高品质。“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没有理由让学生露出失望的眼神,也不该责备学生的浅陋与无知?更不能让爱永远传递的步伐停歇?我们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会成功。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要埋怨学生的基础薄弱,而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教好他们、塑造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再次,努力提高知识素养,做一个有“才情”的老师。当学生叫我老师的时候,我会被这两个字感动,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博大的爱,因为这份爱是一种责任。因为有了这份责任,就应该有工作上的动力;就应该认真了解他们,细心观察他们,耐心引导他们;就应该不断努力学习寻求更多的方法提高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身边来汲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必须是一个终生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的人。因此,教师必须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见闻。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严谨治学,重视教育规律,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教育教学技巧,把握教育契机,采用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可见,只有把教师这一职业看作是发挥自己才能的形式,看作是自己参与社会历史创造的途径,看作是个人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教师职业便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无法舍弃的部分,成为个人幸福生活和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此外,教师还应有高尚的师德教风。德行立天下。现代社会文明萎缩、道德衰落,各位,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教师不仅仅承担着知识传播的重任,更肩负着社会道德净化的责任,这是我们不容推托的使命,也是我们走上讲台后就背负的天职!站在三尺讲台,日复一日地讲授知识,似乎十分平淡,也十分平凡,然而崇高的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本职工作中体现出来。莎士比亚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在学生眼里教师是神圣的,是值得尊敬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见贤思齐”,他们潜意识里会去模仿教师,向教师看齐,“以德立教”、“以德育德”,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品德要高尚,身要直,心要正,说话要有修养,行为要光明磊落,这样才能塑造一个立体的人民教师的形象,做一个好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最后,合作创新、共同进取、奠基未来。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曾说过:“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有愧,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教师比做“红烛”、“春蚕”,然而,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凉形象,教师也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教师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创造生产力,创造文明。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在知识的海洋里冲浪,在教育的殿堂里耕耘,更要注重科研,注重应用,合作进取,团结奋进,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也在收获,而且是巨大的收获,不仅在教学活动中享受着学生进步带来的幸福,而且在职业活动中感觉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最大限度地体验自我价值方永刚、孟二冬,百家讲坛里的学者教授,多少仁人志士为教育事业前赴后继,李大钊先生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愿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因为,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从小事做起,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让我们大家一起携手,辛勤耕耘,努力拼搏,相信叶更绿、花更红,学院发展壮大,桃李满园芬芳,明天更美好!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10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用智慧阳光般的感染力去塑造具有乐观健康人生态度的新学生。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传授一般的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心智训练,透过教育或引导,发展一个人的态度、性格、心灵与知识。教育提供给每个孩子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是培育所有的学生拥有健康与成功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是我体育教学的宗旨。作为一个理想的体育教师,她应该非常关注生命的价值,非常关注健康的意义,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这样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处处体现着“口体同工,情礼融仪,体智结合,能技相长。”这也是我的教学特色。我将一些深奥的知识编成浅显的口诀,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边做边说,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能力。而这些口诀除了是训练技术技能的外,更多是渗透情感、礼仪与文明素养。使学生在发展身体与智力共发展,技术与能力共长进。
如在我的课中,经常会听到体育小班干模仿教师的语言,在学生将要做什么时,启发学生,当想让学生站的更精神时,他们会说,看看谁站的最有气质,而这时所有学生都会把教师平时训练的口诀付诸于行动中。“挺胸,立颈,眼放光”这样学生的精神面貌立即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我让学生取送器材时,小班干又会启发学生,看看谁就有素养,学生会想起“不争不抢,有素养”。学生在这种隐性的暗示下,让他们自觉的去做的更好。久而久之他们将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对学生的发展是具有深远影响,尽管学生目前还不能真正的读懂素质的真正涵义,但他们却从中领悟到,一种文明,一种礼让,一种宽容,一种创新等行为都是具有良好素养的一种体现。
教育是一门是艺术,所谓艺术,就是可以醉人而不知,可以育人而不觉。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的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而我们作为身负教育职责的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智慧。
有这么一个插曲,就在不久前的一堂体育课中,我想让学生进行下一个活动内容,于是笛声一响,学生迅速跑到我前面,睁大眼睛望着我,(这也是我体育课的形成的习惯,当我讲话时,学生用微笑的表情,睁大眼睛看着我,这样就会得到表扬,得到竖起拇指的手势鼓励,并让学生知道这是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其实更是学生习品质的培养),这时队伍中发出了几个同学悄声且带有兴奋的话语“又发现人才了,又发现人才了。”
此时我被学生这天真的举动逗笑了,顺势说,我是真的又发现人才了,这时所有学生立即又表现出了最佳的精神面貌,等待我点将。我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说,我发现了,我就是一个极佳的人才,此时学生哈哈大笑。我又问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学生带着可爱的笑容摇头,我说,因为我发现了你们都是人才呀。又是一片笑声,而这笑声里面含有的更多的是自信。
在我与语文学科的综合中,我让学生在体育课后,把自己在活动中真实的想法写出来,通过学生童言无忌的文笔,我切实的感受到施爱背后所寄予的回报,记得在一次形体课中,我提示学生动作说“高雅些,再高雅些”事后在学生的体育成长册中,发现学生这样记录着:王老师的是气质是那么的好好,那么的高雅,通过学习,我现在已经变得很高雅了,妈妈都说我是高雅。而且在感想下来还附着一幅画,画里的我从嘴旁吐出两个泡泡,泡泡里面写着高雅些,再高雅些。通过这童真般且具有滑稽的语言,可能看出学生那充满希望的高雅心理境界。
我们学校的一位后勤主任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会在操场上,而且每次路过都会驻足观看,而课后又会对我说,我一看你上课,有一种振奋的感觉,一站在那里,我都会不自觉的挺胸微笑。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染力吧,教师用她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而学生又会用他们热情感染着其他人。这种人格的魅力会是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又会在不自觉中留露于学生的精神面貌上。
四季纷纷,偶尔扯起五颜六色的思绪,甜美的微笑总是会不自觉的浮现在我脸上,我感了到幸福与欣慰。良性的人文教育,会让每个孩子心中留有更多的美好,我相信,在学生心中也会刻下一道美好而璀璨的痕迹,他们成长的历程也将是一幅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