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英文翻译
On Double Ninth 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at Hom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m cast,
Sore sick for my dears on every festive day.
By now my brothers must some heights have passed,
But a cornel wearer missing'll damp the play.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之一。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On Double Ninth 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at Hom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m cast,
Sore sick for my dears on every festive day.
By now my brothers must some heights have passed,
But a cornel wearer missing'll damp the play.
拓展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诗作。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 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浅析六版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英译
译文一(王宝童,上海世图2005版《王维百首(汉英对照图文本)》):
On Double Ninth 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at Hom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m cast,
Sore sick for my dears on every festive day.
By now my brothers must some heights have passed,
But a cornel wearer missing’ll damp the day.
第二行的sore sick是英文中不存在的表达,就像汉语没有“酸病”一样。根据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Thesaurus, dear的名词含义有两个: [C usually singular] informal a kind person和[as form of address] used to address someone you love or are being friendly to, not used between men。如此看来,译文这样用dears是不对的。第三行的pass意为“经过”,不一定是“登高”。最后一句的missing指人时是“失踪”的意思,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damp the play既非英文固定表达,又不易从字面推断想要表达的意思(把戏剧弄湿了?)。和前面的sore sick一样,这也属于译者捏造英文表达,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这样的“创造”只会让他们读的一头雾水。英文极严谨,不能有任何偷懒和侥幸心理,尤其是尝试少见搭配和比喻时,查证二字应时刻谨记。
译文二(唐一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版《英译唐300首》):
Reminiscent of My Brothers in Puzhou to the east of Huashan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Being a stranger alone in a strange land,
I miss my dear ones on everyhappy festival with a heavy mind.
I know from afar the heights where my brothers have ascended,
With dogwoods on their heads but without me accompanied.
题目中的reminiscent of意为某件东西或某人让人想起了与之有关联或相似性的另一件东西或另一个人,比如:This fragrance is reminiscent of fresh flowers. (McGraw-Hill Dictionary of American Idioms and Phrasal Verbs)。译文最大的问题是后两句,译回中文就成了:我在遥远的地方知道我的兄弟们戴着茱萸,在没我陪伴的情况下登上的高地。作者知道的不是兄弟登高的行为,而成了他们登高的地点。最后的without me accompanied也是错误的,应为without me accompanying them,因为“伴随”是我主动做出的动作。
译文三(陈君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版《汉英对照唐绝句150首》):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A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on each holiday,
I think of my kinsmen with a double care.
I know when my brothers wear medicine bags,
At the heights, they would find one tospare.
根据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Thesaurus,holiday意为:a time when someone does not go to work or school but is free to do what they want, such as travel or relax或an official day when you do not have to go to work or school,可见,第一句中的holiday严格来说对应的是假日,非节日。再看同一来源中festival的释义:a special day or period, usually in memory of a religious event, with its own social activities, food or ceremonies。两者比较,可见文中的佳节应译为festival。第二句中的with a double care应为with double care。第三、四句中,译者显然是想说在兄弟们背上medicine bags的时候发现多了一个,这时“背”这个动作应为shoulder,而非表结果的wear。最后一句的find one to spare意为medicine bag多了一个,暗含的意思是带了足够多的medicine bags,甚至有了富余,这和原文的“少一人”不同。多出的bag也可能是本来就带多了。原文表述直接,译文为押韵将其转为间接表达,但其中可能造成的'误解又没有得到处理。最后,茱萸确有药效,但诗人的兄弟们带着茱萸不是去看病,这里强调其药效有些奇怪。这里的medicine和上一行的care同时出现也会给读者正确理解care造成一些干扰。
译文四(Witter Bynner):
On the Mountain Holi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 -- and my branch missing.
译文标题同样使用了并不准确的holiday。在正文中,译者没有译出“佳节”和诗人与兄弟天各一方这层意思。第二行的homesick是想家,更多指对妻子、父母或子女的想念,用在思念兄弟的场合稍显不当。最后一句字面意思是我的dogwood不见了,和原文有出入。读者估计也会困惑于什么是my branch。此外,译文中的brothers前面少了my。
译文五(许渊冲):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on Mountain Climbing Day
Alon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
I doubly pine for kinsfolk on a holiday.
I know my brothers would, with dogwoodspray in hand,
Climb up mountain and miss me so far away.
这一版本的译文是本文列出的译文中质量最高的。第一句的alone和lonely对应原文的两个“异”字,第二行的doubly也准确地翻译出了“倍”。译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和第一行的land押韵,把“插”译成了“拿”,另外最后一句和原文相比过于直白了。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其他一些小问题包括kinfolk前应有my,holiday用法不准确,spray应为sprays,以及mountain应为mountains。
译文六(丰华瞻):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n the East of Mount Hua
All alone in a strange land,
How I long for my folks on this festiveday!
I imagine my brothers climb up a hill,dogwood on heads,
And all except me merrily go their way.
译文的问题集中在第三、四句。首先,imagine的宾语所做的动作应为动词ing形式,即应为I imagine my brothers climbing up a hill。其次,最后一句展现了一幅喜悦的场景,与原诗伤感的氛围背道而驰。原文并不晦涩,译者能译出这样不着边际的文字让人费解。
更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推荐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