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诗句排名汇集50句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 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简析】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词篇。作者在小序中明白提示,这首词有两个特点:一是构思与前人不同,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而这首却写的是月亮西沉以后的情景;二是自觉地学习屈原,运用《天问》体形式。

咏月,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仅以唐宋诗词而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组织全篇,提出了某些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问月》: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quot;看,这些不同的诗词都在向天提问,故此也都与屈原的《天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首《木兰花慢》实际上是继上述诸诗词之后,在歌咏明月这一题材上的新的发展。其特点可归纳为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有新意。作者不写待月,而是从月亮落去之后起笔,并由此展开想象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最令人惊异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在作者心目中还有了西半球(那边、别有人 间),当我们这里月亮西沉后,那边才看见月亮东升?quot;光景东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禁不住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 理,……可谓神悟。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巧妙安排神话传说。词中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集中起来,经过选择、加以编排,使之成为统一整体,创造出带有浪漫色彩的神话形象。词中神话的安排主要按三个焦点加以集中:一是人间(是别有人间…)二是天外(是天外,空汗漫);三是海底(谓经海底问无由)。三是全篇设问。词是学《天问》,故保留《天问》形式上的特点,但因词的字句可长可短,所以节奏上比《天问》更加生动活泼。

本篇是辛词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一)

字光阴锤炼,墨香处,文心龙。古翰筑风骚,纵情山水,名利追功。现之,用心境是,抒情怀姹紫嫣红中。喜怒悲欢经历,灵魂深处明彤。

变迁,演绎朦胧。时光走,远缘茸。对雨落尘埃,世间别离,几世匆匆。安然,把浪淘沙,为时常留下艰辛弓。独向清秋寒露,亦闲朝暮收瞳。

(二)

望新晴竹畔,径阶巷,有琴桑。那画间弦中,景然悠好,安逸闲央。旧时,常吟古道,上心田明月长啸章。山水清风春草,人生浩瀚萧墙。

至情,以至仓皇。凡尘事,利禄场。切处处旖旎,佳话鲜亮,忙碌疲藏。光环,已非意向,赶匆匆骄阳化兮霜。静羽幽篁篱下,甘霖淡远金昌。

(三)

悄轻盈静坐,曲柔美,婉幽思。漫酒绿灯红,雍容华贵,烟雨颦眉。小园,从琴径里,传香声悠远透虚之。流离夕阳西下,恍惚一片光时。

叶零,满目苍枝。经晚照,境清斯。持水秀山青,画中人走,淡泊亭伊。如初,是江南景,见吹箫弹奏默相怡。朗月凝寒尘外,苍诗净去琉璃。

(四)

自时光独处,享幽寂,读诗书。入古令琴音,远尘凡圣,华丽而殊。梦间,竹身隐现,那素衣佳境意含嘘。流水高山心绪,幽帘泪滴思途。

雨声,惊醒轻乎。人过客,莫听欤。竟向往悠然,而今南柯,神怡愁禺。许多,已萧索去,可养心隽永品离疏。夜色阑珊空旷,清茶雅曲如荼。

(五)

夜空生诡魅,静端坐,亦而呆。静月下其尘,我之安默,犹自闲俳。漫风,引寒气伏,此幽鸣霾袭伴随来。枝叶不知方向,心思照影天涯。

一江,烟雨朦开。苍茫地,子归徕。奈黯淡光辉,水榭远处,婉转扬差。回肠,乃浮漾着,看天然景色急飘唉。世俗难求纤净,小楼清怅知灾。

(六)

袭幽音作语,载萌动,到时轮。行只影苍凉,叶零飘忽,浮世萍邻。任由,若云潜雾,拂多姿多彩曲中文。山水繁花姹紫,清雅水墨出尘。

郁人,恨雨风巡。天变脸,乱纷纷。感满目苍凉,竹边斑斑,地上残茵。栏亭,自游离间,往纷飞烟雾去苇仑。荡漾开来悠远,绵缓好似相存。

(七)

见眉香行字,向晨阳,望江天。漫迟暮前尘,覆云晖黛,浮影悠然。珑萦,远陈景游,叹空折清雅展湘园。几何悲欢彼岸,而今瘦句轻潸。

故笺、想与君牵。溯徊晚、雨飘源。奈醉柳拂风,落英一季,捎去残颜。余青,把花月好,念千山飞鸟负婵娟。墨直苍秋无泪,流苏觅魄幽迁。

(八)

夜风吹细雨,是秋下,入其潇。夜梦唤所思,影随而走,天地如号。行者,对生花寄,在未知世界自然飘。明月来时相照,星辉灿烂容韶。

自瞻,漫溯中调。前路里,伴云逍。独此意虚空,我身门槛,韵味犹邀。出神,定苍色里,似朦胧轻暖映柔箫。小院纤尘私语,悠心荡气回潮。

(九)

于江南水秀,梦烟雨,道婆娑。是古案流连,弹琴桑美,文墨沧多。兀然,莫开暮煦,别纤长华丽静思么。一袭低缓音曲,轻盈径巷其梭。

朴真,只在悠河。心境地,总也歌。指素手轻暖,婉转而拨,无际幽波。难求,语浮处絮,罢人离云雾已成过。绿草青青每季,心情扬扬香磨。

(十)

自安闲竹里,执纤手,散铅华。淡志远悠然,人为忧患,无为风沙。是兮,水清无鱼,则明心待以尽挥葭。风景如画万种,潇湘静寂闺家。

释哗,尘世烦拿。满面土,净化咤。念泼洒心情,墨香幽逸,长乐而佳。吟托,把冷暖事,意斜阳西下穷无涯。一切可曾言大,而今只话零花。

(十一)

想凡尘静处,忘虚荣,也懒听。好自适无心,暗明随境,相逸而棱。说之,是无止曲,唯骄阳升起凭风盈。灵魂行中充喜,清心滋养成婷。

过如,停留何曾。追往事,意义醒。读圣人贤书,地天寂寞,世纪存荆。由来,此妨卸下,让轻柔将歇淡前程。流水知道青草,花样细数繁英。

(十二)

寂安宁进地,着深浅,悄然收。寞定是知道,淡然唯好,沉淀听飕。好风,远离躁动,享无边细水长流悠。灯火霓虹琴里,清音远古长兜。

婉转,翠竹深修。情怀求,融入柔。任感觉苍穹,浩如烟海,酒醉来游。长啸,去宣泄着,那千年不老神冥愁。美丽心空奇絮,光阴荏苒催揉。

(十三)

笑虚怀一念,板桥怪,长兰吟。竹淡泊君身,原也坚劲,诗画有寻。自如,见刚者直,从东西南北品高心。不觉萦绕生死,千秋万击而今。

喻人,只当相箴。深潜度,受于骎。历利禄功名,蓝田尘嚣,呼跃皆琛。开江,纵饱尝欲,慨如潮光辉照程金。雍容时空华贵,千磨四季犹擒。

(十四)

伴尘埃静端,有些染,带苍潜。亦独坐幽篁,弹琴长啸,明月相嵌。我心,此浮漾着,于江南风雨水天帘。林竹不知深处,潇湘烛影虹喃。

净而,梦里烟添。生花里,起伏帆。那小园微风,徘徊香径,古案清函。流连,出神入画,漫迷朦篱下韵清龛。素手曾经弹乱,白磨能尽斯纤。

古诗原文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译文翻译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注释解释

将旦:天快亮了。

《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可爱。

悠悠:遥远的样子。

别有:另有。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天外:指茫茫宇宙。

汗漫:广阔无边。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

飞镜:喻明月。

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两句:意思是据人说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又无法探明其究竟,真让人不可捉摸而发愁。谓:据说。问无由:无处可询问。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从海底经过,就怕海中的鲸鱼横冲直撞,把月中的玉殿琼楼撞坏。长鲸:巨大的鲸鱼。纵横:横冲直撞。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两句:意思是蛤蟆本来就会游泳,月经海底对它并无妨害,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沉浮?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

若道:假如说。

无恙:安好,无损伤。

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上饶带湖闲居时的作品。辛词继承《楚辞》的传统是多方面的,像这首直接用“天问体”来表现,也是一例。

诗文赏析

本词创作时间无从确考,是一首题材和体裁都新颖别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送秋词。

从体裁上看,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曾作《天问》,通篇设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在这首《木兰花慢》词中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摹仿屈原的《天问》体,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换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后的去向接连提出了九个问题,这在唐宋词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向月亮发问的诗词前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通篇发问,一问到底的仅有辛弃疾此作。同时,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

从内容上看,“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前人写月,多思乡、怀人、吊古之情,此词抛开这一切,将有关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话传说,融汇交织成一幅深邃而美丽的神奇画卷,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作者别开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赋,并由此展开瑰丽奇特的想象,从广阔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悠悠月儿将运行到何处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间?这里月落时,那里的月亮是否刚刚从东方升起?反映了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思索,并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其中有许多暗合现代科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早于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弃疾,对天体宇宙,对月出月落的自然现象发出这样的问题,显示出聪明智慧和朦胧的科学探索精神。作者在发问中,将神话传说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广寒宫等巧妙地编织进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间,忽而月宫。创造出丰富绚烂、神奇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使人在对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时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不失为一篇咏月、送月佳制。

作者打破上下阕分工(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定格,“换头”不变,上下一气浑融,打破词要温婉的传统,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将诗和散文句法,融入词中,大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上阕就月的去、来、系、留展开想象思考。下阕就月经海底,生出疑问和忧愁。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忧国之思从忧月之中透出。辛弃疾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辛弃疾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全词即景发问,中间穿插神话传说.最后以景收束,放的开,收得拢,戛然而止、发人深思。

综观全词一气呵成,紧凑连贯,读来势同破竹。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打破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