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与局部的诗句选录60条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整体与局部的诗句选录60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读这句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岁参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 “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2.是不是月老和孟婆曾是情人,一个牵了情丝,一个断了红尘。

3.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我可曾见过你

4.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5.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6.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7.兰舟一去人别后,远岫幽幽忍折柳。唾壶敲缺谁共酒?冷风吹帽,黄花空瘦,醉把茱萸嗅。

8.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9.岁月蹁跹人知否,花开雪融又一秋。 青丝已换满白头, 谁知此生几回眸

10.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

1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2.风华笔墨,后庭尘埃。便天光云影,不与徘徊。纵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青丝染霜,镜鸾沉彩。

13.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14.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5.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

16.相思弦,尘缘浅,红尘一梦弹指间。轮回换,宿命牵,回眸看旧缘

17.今生原为戏中死,余世何如一梦中。

18.醉花泪,苍天饯,一萧似催。是红尘中,谁的眷念。那含笑的眸眼,是如此的梦魇。只待一瞬,转身破灭。

19.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0.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21.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22.一砚笔墨为谁候,画一生情入颜容。朱砂秀,钗头钩,蓦然回首。

23.我笑花,花醉太红,何意笑春风? 花笑我,我醉尘梦,何意笑花红?

24.若有来生,我愿为树,一叶之灵,窥尽全秋

25.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6.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27.诉不尽的前尘往事,忘不掉的浮生三千

2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9.油纸伞下,谁的.情话,谁的天涯

30.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31.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32.最肯忘却千般虚名,求一世清闲,朱颜已变,惟有把酒再叹。

33.终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34.画一朵苍凉,捕一段时光,尘世里的遇见,寂如烟花。谁素心写诗,把前世的繁华,今生的落寂都吟成落叶上一楼清霜!红尘紫陌,缘来缘去,多少愁绪绾成轻怨,多少凄凉落成花冢,多少离别结成清泪,多少等待凝成相思。时光就这样在指间徘徊,纠缠成美丽的风景,在一切风景过后,寂寞如烟,散尽惆怅。

35.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36.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我是你朝圣路上虔诚且卑微的信徒,路过你的眼,即走完我一生。

37.萧鼓入梦来,长门花事哀。镜中朱颜改,何处惹尘埃。

38.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39.相思弦,尘缘浅,红尘一梦弹指间。轮回换,宿命牵,回眸看旧缘

40.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41.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42.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43.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44.一个不经意,你的笑容就成了谁的整个世界

45.世间爱若有尽时,宁愿断肠伴花眠

46.念今生,风烟流年,执手红尘,朝朝暮暮,凝字为爱。两相依,如花眷恋,你是我独守的暖,不相负,繁华唇语缠绵。

47.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1

《长安晚秋》,选自《全唐诗》由唐代诗人赵嘏所作。作者通过描写长安深秋的景色,继而抒发了远离家乡心中凄凉的情感。

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 晚秋 的特点?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 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归雁、篱菊、渚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用典,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

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案: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

3诗人围绕标题 长安晚秋 描写了那些景物?

参考答案: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参考答案: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声色,动静结合。 残星 是目见, 长笛一声 是耳闻。 雁横塞 是动态, 人倚楼 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5 紫菊 和 红莲 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移情入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蓠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 采菊东篱下 ,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6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用典。 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 戴南冠学楚囚 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注释:

(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

(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晋陶渊明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

(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事见《晋书 张翰传》。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

(8)南冠:楚冠。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 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 残星几点 是目见, 长笛一声 是耳闻; 雁横塞 取动势, 人倚楼 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 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 静 赋菊,以 愁 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 采菊东篱下 的陶渊明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 写菊而冠以 篱 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 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 空 ,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2

《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愁(不得志,思归之愁)

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

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声色,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5“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移情入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蓠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6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戴南冠学楚囚”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3

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齐安①早秋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①齐安:唐郡名,故城在今湖北黄冈西北。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首联总写长安全景,“凄凉”二字,定下了情感基调;后诗首联中写“堪惜”“堪惊”陡起高峰,直抒胸臆,接写秋风乍起,照应标题“早秋”

B.前诗颔联景物描写颇具匠心——寥落残星、南飞雁阵、高楼笛声,韵味清远;后诗颔联描写候鸟高飞、暮云四合、行船落帆,境界开阔。

C.前诗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后诗颈联转写情感,看眼前所见之景令人感叹,听号角之声又让人想起塞北。

D.前诗的描写场景恢弘细腻,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明而暗的变化;后诗既回忆了过去的经历,又描写了眼前见闻,虚实结合,情感丰富。

16.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所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15.D“由明而暗的变化”错误,先写“云物凄凉”,再写“紫艳半开”,是由暗而明;“后诗既回忆了过去的经历”错误,《齐安早秋》中没有回忆过去的经历。

16.《长安晚秋》:用典抒怀,表达羁旅思归之情。《齐安早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程未卜的迷惘伤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