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忧伤
今夜,我沐一身缠绵的花瓣雨,
聆一曲静默的柳风欢笛,
低眉静静看那残花败,冷风戏,
烟花的落寞深入了心的一隅。
在那西湖断桥的烟雨里,
你的诺言,句句入骨,字字凄迷,
当孤陌桃花零落成泥,
我的相思诗笺,便已无处相寄。
那灯火阑珊处的落花纷飞如雨,
那诀别的词句化作淡烟一缕,
让我无从相依,无从寻觅,
抬笔,却不知如何将你写进诗行里。
好想,追随那一路远去的马蹄,
不问曲终人散,不语今夕何夕,
任那凋零的'玫瑰在雨中哭泣,
听那耳畔间一缕丁香的愁绪。
当我漂泊的脚步漫过了岁月的唏嘘,
依然无从追寻你的影迹,
我将落寞于暗夜的枝头栖息,
痴读着你我相相隔天涯的距离。
相思断章,不问今夕何夕,
好像,花开花落不相离,
或许,只是我沦陷在了有你的世界里,
忘了静静离去……
【作品简介】
《杂诗》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的《杂诗》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原文】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讲解】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点评】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他乡遇故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游子远在天涯,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定有许许多多事情想打听。可诗人却只是问,家乡的梅花开没有?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问,却是诗人精心提炼概括的结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诗人没有像我们平常人一样对家里的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显出关心,如果这样着笔的话,诗就变成了普通的家常话而少了蕴藉。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
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在这首诗里的“寒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长在”故乡的怀抱。另外,诗人用设问的方式作结,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眼前出现了诗人故乡那临寒开放的梅花,雕刻精美的窗棂,白雪皑皑的庭院、村庄、原野、远山……又似乎看到了诗人孤独远眺、殷勤问候的身影。
这不是王维擅长的山水田园诗,没有对景物的刻画描摹,但依然能让我们有“诗中有画”的美妙感觉。这也许就是这首“杂诗”平中见巧的魅力所在吧。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英汉对照】
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LINES
Wang Wei
You who have come from my old country,
Tell me what has happened there ! --
Was the plum, when you passed my silken window,
Opening its first cold blossom?
李商隐七绝《为有》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首七言绝句用开头两个字作为题目,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样的诗其实也是一种无题诗。李商隐一生创作了许多这样的诗歌,比如《锦瑟》,开头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七律《一片》开头一句“一片非烟隔九枝”,七绝《日日》开头一句是“日日春光斗日光”,七绝《瑶池》开头一句是“瑶池阿母倚窗开”,再如《昨日》一诗开头一句是“昨日紫姑神去也”,《二月》一诗开头是“二月二日江上行”,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
这首七绝《为有》的头两句,写一位闺中少妇害怕春宵来临的现象。在“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中,“为”,因为的意思。“云屏”,指用云母石做的屏风,是一种华贵的装饰品,这里指闺房陈设的富丽。“无限娇”指屏风后面的佳人,也就是那位娇美无比的少妇。“凤城”,即丹凤城,借指京师。这里有一个典故,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有一次在城中吹箫,引来一只凤凰落在城墙上,从此以后,言京师常以凤城相称。“怕春宵”是指害怕春宵夜短。“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这两句大意是说:在华贵的云母屏风的障掩映衬之下,那位少妇显得格外姣美。京城的寒冬已经过尽,但她却害怕起短促的春宵来了。本来人们经受了一冬严寒的侵袭,好不容易熬到冬去春来、风暖花开,高兴还来不及,而这位少妇,为什么倒害怕起春宵来了呢?“凤城寒尽怕春宵”, 作者在这里着一“怕”字,让读者感到蹊跷。是啊,对一个闺中少妇来说,当春风送暖、气候宜人之时,正好是她同丈夫两情缱绻缠绵之际,然而她竟凭空产生了一种怕的心理,怎么不使人疑窦顿生呢?从而造成一种悬念,促使读者急切阅读下文,以便尽快弄个明白。
诗的三、四两句,作者直接说出了少妇“怕春宵”的原因:“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无端”就是不料、没想到。“金龟”,指朝服上用金线所绣的龟形图案。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天授元年,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金龟婿”就是说丈夫是三品大官,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香衾”,就是香暖的被子。原来,这位少妇是嫁了一个身穿金龟服饰的三品大官,每天天刚亮,丈夫就要辜负温暖的被窝而去早朝,只留下她一个冷冷清清的独守空闺,这滋味太令她难受了,难怪她要“怕春宵”了。
这首诗以一“因”一“果”把四句诗紧紧地粘连在一起,而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倒叙手法,又增加了诗意的表达效果。
七绝《为有》这首诗虽然很短,但写得一波三折,扑朔迷离,曲尽其妙,意境幽深。诗的首句“为有云屏无限娇”所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华丽的精美的房屋和艳丽迷人的佳人,按照一般的常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佳人一定会在春光明媚、春景宜人、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好好地享受大自然所赐予人们的一切恩惠。她也许会走出闺门去游玩,也许会去赏花、荡秋千,也许会去放风筝……总之,她是应该像常人一样感谢春天才符合情理。然而,诗在这里却来了个大转弯,“凤城寒尽怕春宵”,对于严寒冬天的过去,温暖春天的到来,她却害怕起来了。接下来的第三句,诗人再来一次大的转折,“无端嫁得金龟婿”一句,咋看起来,又让人一时想不通和无法接受。作为妻子,谁不愿意自己的丈夫有显赫的地位呢?在封建社会里,祈盼丈夫高官厚禄是大多数妇女梦寐以求的夙愿,诗中的女主人公自然也不例外。她的这位“金龟婿”,也许不仅是一个三品以上的大官,有着显赫的地位,甚至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才子也说不定。他们一个佳人,一个才子,不是一对非常难得的伉俪吗?然而,这“无端”二字,又令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诗人在这里又给我们设置了一道雾障。诗写到这里,给人仿佛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直到我们接着读了下面的“辜负香衾事早朝”这最后一句,才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笼罩在脑海里的层层迷雾才烟消云散。
在这首《为有》诗里,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力渲染和描绘闺房的富丽堂皇和女主人的娇媚美艳,然而,笔锋一转,巧妙地设置出一个个不符合人情事理的、使人难以置信的疑团,仿佛带领读者走进了浓雾弥漫的'深山幽谷之中。就在读者感到迷茫和不解的时候,作者才让读者走出迷阵。这样写来,整首诗便显得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从而达到了“文如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
李商隐的这首七绝《为有》,看起来是咏闺房怨情的作品,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用意相近。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起来,又觉得不像,他在表面写闺怨的幌子下,似乎另有所指。李商隐的诗歌,一向是含蓄朦胧、秾丽细密、意蕴深邃,让人费解的,真可谓达到了“晦涩和浓得化不开”的程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令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首绝句《为有》也是这样,它所具有的悠远而深刻的意蕴,也很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细细品味。若仅仅理解为少妇贪欢而舍不得丈夫离开被窝,因此而怨恨早朝,并由怨恨早朝而怨恨丈夫官位之高和爵位之显,就未免失之于表象和肤浅,也辜负了诗人的良苦用心。因为如果那样理解,那无限娇美的佳人也就显得表里不一了,必然破坏了她的那种美丽形象,因为她总还不至于糊涂到连儿女私情和社稷大事孰轻孰重都分不清的程度吧?所以“辜负香衾事早朝”一定还另有缘由,也就是说这首《为有》诗一定还另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根据诗的形象和意境,我们不妨设想,这首《为有》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也许是诗人对无聊早朝的怨恨。因为“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宦官擅权,党人倾轧,藩镇割据的时代,也就是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同它和人民的矛盾都日益尖锐,民生日益凋敝,农民起义即将到来的前夕”。试想,在这样一个“危急存亡之秋”,那些大臣们却无所察觉,或明哲保身,他们上朝时歌功颂德,称赞升平,出贪图享乐之策,以讨君王欢心;或者党人之间尔虞我诈,相互攻击排挤,争权夺利,谗害忠良,全不顾国家社稷之安危,全不顾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文武百官天天为这些事而去早朝,又有什么意思呢?难怪诗人对这样的早朝产生了一种怨恨之情。这种怨恨之情,李商隐已经借助于他所创作的一些咏史诗透露出来了。例如“九重谁省谏书函”“不问苍生问鬼神”“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等。不过,在这首《为有》诗里,他是假托少妇后悔无端嫁与金龟婿,辜负香衾春宵情这件事含蓄委婉地道出了这种怨恨,藏而不露,引而不发,意味蕴藉,显得很有分寸。这也许正是清朝评论家冯浩在解释李商隐诗时所说的“言外有刺”(见《玉溪生诗笺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