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了端午,早起。一阵晨风吹过,大街小巷里,艾香浮动。于是,买一把艾蒿带回家。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窗上插艾蒿的习俗。当我把一大把艾蒿分插到前门后门、大窗小窗之后,顿感艾香满屋。洗过手,手亦留余香。
泡一杯茶,坐在艾香里,不觉记起《诗经》里“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来。我以为,“艾”者,谐音“爱”也。它和《诗经》里的芫荽、荇菜和卷耳一样,都是情的起兴,爱的`牵念。我不知,当你闻到艾香时,倘若也去品味这首古老的爱情诗歌时,是否也如我一样心下里暗生一种远古的诗意的幽思?
其实,艾蒿的香,比较独特,闻起来有一股中药味。在我们家乡,艾蒿,又叫做苦艾。它只生长在乡村野地,河岸沟畔。平时大抵没有人去在意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人记起。艾蒿是植物中的俗物,艾蒿的香也是俗香;但在草本植物中,似乎找不到像艾蒿一样与一种传统节日黏稠得那样密切的。端午插艾,自古传之,我们无法追溯其源头,据说可以避邪禳灾祛毒。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较早记述了这一民间习俗:“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炙疾病”,无疑定位了艾叶的药用价值。回想小时候,即使是现在,我们又何曾少用过用艾叶泡水,来泡脚,来洗澡呢?
如今,过端午,却少有人亲自到野外采艾蒿了,我也一样。但是,闻着艾香,我自然也就回想到小时候。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母亲总是早早地起床,准备端午的食物,包粽子,煮鸭蛋,蒸发粑,揣糍粑……而我们则在母亲的吩咐下,拿着弯刀去小河边砍回带着露水的艾蒿,然后用稻草随意地扎成一束一束的插在门窗上。于是,一屋的艾香。在艾香里,我们便围着八仙桌开始饕餮母亲为我们精心制作的端午大餐了。现在,又一次坐在艾香里,我似乎感觉自己回到了母亲的端午,回到了儿时的时光。
敲到这里,手机短信轻轻一滴,哦!朋友发来的,不妨一并敲下,与读者共享:“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粽叶包着朋友情。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把淡绿的艾叶,挂在你的窗前;送一缕可人的清香,飘入你的心房。祝你端午快乐!”
看来,坐在艾香里,能享受此等快意,随俗的我,还有何求?
1、黄巢与草叶的故事
唐朝末年,战乱连连,冤魂无数,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
一天黄巢见到一位大嫂手携着一个小孩子,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心怀好奇,便问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携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泪答道:“背上大点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携小点是我亲生儿子。”黄巢听后不解又问道:“这到底为何,你为什么这样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年纪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无再生育能力,我年纪轻,就是把儿子丢了,www.3lian.com以后还会生育,小叔子如被黄巢杀了就断了一门香火。”
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尚能这样孝顺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饶了她们吧。便对大嫂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节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的`。”
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一夜之间传遍江南一带,尤其是台州地界最为盛行。端午节那天,黄巢指挥大军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剑、艾叶,无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绕道而过,不可扰乱台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节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挂菖蒲插艾叶,成为当地习俗。并且有诗为证。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祛千邪。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从河南一直传到各地,几乎传遍整个中国。
2、孝子与艾草的故事
从前有个孝子,这天和他老娘去赶集,老娘走着走着就走不动,孝子弯下腰背着老娘就走,这情景被路过的一士匪看见了,士匪很感动。因为端午节这天士匪们要下山抢劫,土匪不想伤了这个孝子,于是土匪告诉孝子,端午这天在门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后就告诉全村的人,让他们端午节这天在门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节这天,土匪果然来抢劫,出发前土匪头子有命,不许碰门上插艾蒿的人家。当他们来到孝子所在的村庄时,见每户人家门上都插有艾蒿,想起头头的吩咐。所以他们就没有抢那个村庄。从此端午节门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径而走。到后来虽然已经没有土匪了,但人们还是保留个这个习惯据说可以驱邪。
艾蒿香里忆端午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这是我年少时就熟悉的诗句。转眼间,我远离故乡很多年了,每年端午节来临,我都会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期盼着与艾蒿再次相逢。
我的故乡地处中原腹地,那里没有大江大河,自然也没有锣鼓喧天的龙舟赛事。故乡的端午节,虽然没有江南的精彩,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进入农历五月,乡邻渐趋繁忙,大麦摇头,小麦泛黄,都等着收割上场。端午节的前两天,很多乡邻就在地里忙活了。劳作的空当儿,就互相询问着,端午艾准备好了吗?包粽子的糯米买了吗?因为这些都是每个庄户人家过端午节的必需品。记得端午这天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母亲会做很多事情,会踩着露珠去河畔采来艾叶,亲手挂在门楣上,用以驱邪,也会在端午这天,用艾叶煮水,盛在大盆里,让我们沐浴,用以防病。母亲说过,艾蒿在这个季节如果不及时采集,就会变老,失去药用价值。家乡艾蒿秆子笔直,很少有斜枝条,枝叶上面附着一层薄薄的'乳白色绒毛,叶片类似菊叶,泛着银光,透着油绿。叶片毛茸茸散发着一缕缕香味,使我心安,使我踏实,更使我愉悦。母亲会趁太阳没有出来之前,给我们带上她亲手做的香袋和小符。香袋是用七彩丝线和碎布缝制而成的,小巧精致,里面装着的就是剪碎了的艾叶,芳香无比。勤快的母亲,还要扎几个艾蒿笤帚,用来敲打床角旮旯,边打边说:“一年一个端午节,艾蒿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床头歇。”母亲做的符是用桃树枝和小青桃做成的,大小和香袋差不多。母亲会用七彩的丝线编成好看的丝绦系在我们的手踝和脚踝上,说是不怕蛇袭。这些民间的习俗,无非是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但这些事情做起来却很繁琐,所以母亲会提前几天就开始预备。
童年时,青青的艾蒿不仅是我们过端午节的必需品,艾叶干燥后,再用棉布缝制的袋子装好,放置在通风阴凉处。等到艾叶积攒的多了,是可以用作缝制枕头的。在冬日里,母亲还会用艾蒿熬水,或加糖饮用暖胃,像吃中药一样,虽然苦涩,但饮后回味有甘;或盛在盆里泡脚。我记忆最深的也最喜欢的是冬日里母亲为我们兄妹烧来大盆艾蒿水泡脚。通常,我把母亲煮透了的艾蒿连同汁倒在盆中,稍降温,再慢慢地将双脚放入,当艾蒿连同火热的艾蒿汁浸没脚背,浸漫到脚踝时,刹那间,一股热量从脚心传递上来,并向整个身体发散。一会儿,我的膝盖和背脊,乃至额头,沁出了微汗,全身发热,充满了惬意。泡脚后,晚上睡在被窝里全身热热乎乎,舒舒服服,至今记忆犹新。
浓浓艾蒿香,悠悠母爱情。现在,家乡的田野上仍有艾蒿,只是每年端午节前来采集艾蒿的人会很多,而我的母亲已不在人世。从今往后,又有谁会在家乡给我悉心收藏药用价值很高的艾叶呢?
6.简要概括出母亲在端午节前后所做的几件事情。
7.品味语言。按照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列句子。
(1)家乡艾蒿秆子笔直,很少有斜枝条,枝叶上面附着一层薄薄的乳白色绒毛,叶片类似菊叶,泛着银光,透着油绿。(从用词的角度)
(2)叶片毛茸茸散发着一缕缕香味,使我心安,使我踏实,更使我愉悦。(从修辞角度)
8.文章开头提到写端午节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与端午有关的古诗词?请写出两句。
9.文章回忆端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采艾叶,挂在门楣上驱邪;用艾叶煮水,让我们沐浴,防病;做香袋和小符;扎艾蒿笤帚,敲打床角旮旯。7.(1)“笔直”、“很少”用十分恳切的词语写出了艾蒿秆子生长的情状;“泛”描写出艾叶的光彩照人;“透”写出了艾叶颜色的浓郁、醇厚,给人以踏实、安定之感。(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反复渲染艾叶香味给“我”的心理感受,充分表达出一种温馨、愉悦、幸福的情感。8.略。9.通过对故乡端午习俗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尤其是对悠悠母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