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黛玉的诗句精选70句

时间: 2023-11-24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关于林黛玉的诗句精选70句

曹雪芹写林黛玉的诗句

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及命运结局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在中国古典文学界,从来也没有哪本著作如同《红楼梦》这般令人回味无穷,它已然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巅峰,至今都未被逾越。红学也成为了一门专门的研究性学科,引发全民的研究热潮。谈到《红楼梦》,林黛玉无疑是难以回避的。

黛玉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出生于钟鸣鼎食的姑苏林家,林家亦是书香世家。其母乃老太君贾母最为宠爱的小女儿贾敏。无奈贾敏病逝夭亡,贾母便差遣男女船只前来接黛玉入都,黛玉本不愿弃父前往,其父林如海便规劝黛玉到“汝多病,年又极小”且“汝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至此,黛玉便满怀思绪乘舟北上。

黛玉的心思极其缜密,细腻,也是很脆弱的。初至贾府,因害怕举止不当,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因言语“不当”,引得宝玉摔玉,更是多心伤感,淌眼泪地说道“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由此种种,便可知黛玉心思是何等细腻,这也是自尊心的.使然。黛玉的容颜更是美丽动人,有西施之态。她本是“绛珠仙草”,因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雨露滋润,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不可谓不超凡脱俗,一切皆为自然造化之美。黛玉虽然“仙气”十足,但体质却是极弱的,宝玉初见黛玉,有这样一段描绘,“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真是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弱柳扶风之态,令人怜爱不已。

黛玉心思细腻,甚至到了“小心眼”的地步,这从“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周瑞家送宫花等细琐小事上,黛玉所表现出的言行举止,便可窥见一斑,这是自卑心理的表现。黛玉寄人篱下,虽然衣食住行同其他主子无二,但这位贵族小姐却生活得很小心,很压抑,毕竟她只是客居,就连可亲的外祖母也说“今日有远客才来”,“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又是多愁善感之人,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如宝钗那般随和可亲,宝钗虽然同是客居,可宝钗家毕竟是皇商,京城房屋田舍也是应有尽有,固然有所没落,但母亲,兄弟俱在,家境殷厚,这一点是黛玉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如此道来,黛玉的“小心眼”倒是可以原谅的,或者说这是真性情的表现。

《红楼梦》一书实在是太伟大了,说它是一本社会大百科全书一点都不为过,本书对金玉,花鸟虫鱼,诗词,建筑,饮食,服饰,侯府仪制等诸多领域都有极细致的描摹,可见曹子雪芹对此的研究是何等深刻,视阈是何等开阔。撇开这些不论,单就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便足见曹公的文底深厚。黛玉是其重点刻画的人物之一,黛玉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爱哭,哭得唯美,哭得动人心扉。黛玉的哭是有缘由的,她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便得久延岁月,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女体。这神瑛侍者便是宝玉前身,对黛玉有灌溉之恩,甘露之惠,黛玉无以回报,便“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神话般的“还泪说”,不可谓不新奇别致。故黛玉的感怀身世,爱情失意,便哭出了血泪交织的《葬花词》,《柳絮词》,《秋窗风雨夕》……“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此伤春之作,衰朽破败之景,令人唏嘘不已。黛玉敏锐的感知力,细腻的心理变化,感情的起伏跌宕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在那个家长制决定一切的封建社会氛围下,黛玉却拥有一颗追求真爱的心,甚至因此殒命,着实难能可贵。在第三十二回中,宝玉毫不避嫌,怒斥湘云和宝钗的经济之说。称赞黛玉从不说“仕途经济”这类的混帐话,要是她说过这类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黛玉在门外听罢此语,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感叹“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可是“我虽为你之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之知己,奈我薄命何!”黛玉更是直率地对宝玉说:“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一入侯门深似海,纵然黛玉生活优渥,可是她只有一个知己,那便是宝玉,对宝玉的爱情更是难以言表的强烈,及至听闻宝玉娶妻宝钗,只留下“宝玉,宝玉,你好……”的哀音,便含恨而去。至此“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徒留下“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宝玉对女性有泛爱之情,这并不是爱情。因为他一生仅视黛玉为知己,“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黛玉用一生的眼泪去偿还宝玉前世的灌溉之恩,这不是宿命论,而是对爱情最为强烈的表达。在那个世俗权势的封建社会里,宝黛的爱情太过于柏拉图式了,注定了难以善终。这无疑是巨大的悲剧,因为它把最美好的事物和人予以彻底毁灭,但是正因为是悲剧,才能把这种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1、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3、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4、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5、黛玉换上了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麾,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6、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7、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8、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9、林黛玉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

10、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11、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2、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13、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14、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15、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鬓,簪上一支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

16、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17、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18、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避远,不忍再听。

19、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20、闲静似娇花照水。泪光点点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富有西施“捧心而蹙”。

21、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2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23、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娇袭一身之病,娇喘微微。

24、至始至终,黛玉的泪仿佛就象一条小溪从高山之巅缓缓流下,永不衰竭,每次流出的泪均有新意,能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鸣,从流泪中能看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25、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26、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7、态生两靥之愁,行动如弱柳扶风。

28、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病态。

29、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30、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红楼梦卷十八: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世外仙源(匾额)

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命众妹题一匾一诗,林黛玉做了《世外仙源》,首句直提宸游,将大观园比作仙境,因为元妃的到来,更为它增添了欢欣。悦豫即指欢欣意。源于《千字文》中“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句。首联虽平平,静淡之中略有敷衍,却在颔联巧妙谦逊的用“借”字,添了一丝生色,但可以称好的却是颈联“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不仅没有斧凿的痕迹,且洒脱自然,真性清纯。《世外仙源》虽是黛玉应命胡乱而做,却无阿谀之气,清新自然,洒脱自在,因此,颇得元春欣赏。《杏帘在望》是元春省亲的时候,林黛玉作弊替宝玉而作,脂砚斋的批语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

红楼梦卷二十七: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红楼梦卷三十四: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宝玉挨打,怕黛玉担心,故以让晴雯送两块旧帕为借口,让黛玉放心。黛玉由此大受感动,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因此在旧帕上题了这三首诗。从全书来看,这三首诗应是黛玉第一次比较直接的表达了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和对未来的忧心,也是他们感情明朗化的一个开端。仔细阅读,将会发现,之后,他们几乎没再有象之前那样的争吵过。

红楼梦卷三十七: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是《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开社时众姐妹们所作的诗。李纨评黛玉的这首诗“风流别致”,宝钗的诗“含蓄浑厚”,可见风格上绝不相混。李纨、探春推崇宝钗,独宝玉偏爱黛玉,评诗的分歧也都表现各自立场、爱好和思想性格的不同。

红楼梦卷三十八: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风和螃蟹咏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

红楼梦卷四十五: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ruò]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卷六十四: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依旧龙佩

五美吟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五美吟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hǎi],饮剑何如楚帐中?

五美吟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五美吟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五美吟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楼梦卷七十: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红楼梦卷七十六:凸碧堂品低感凄凉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凹晶馆联诗(黛玉湘云)

三五中秋夕,

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作为凸碧山庄的退步和对景建筑,凹晶溪馆隐匿在山庄下的近水低洼处。凹晶馆乃是史湘云和林黛玉联句:《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的前二十二韵之所。在这二十二韵中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的好句对出。“凹晶馆”是黛玉取的名。

【拓展延伸】

第七十回写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扬,偶或小会,诗社就发起填词,黛玉写的是《柳絮词――唐多令》。“粉堕百花明,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或成隆F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在这首缠绵悱恻的词中,黛玉以柳絮自况,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也完全切合黛玉的性格及其遭遇。关盼盼与燕子楼的典故,明显有自况之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宝钗的《临江仙》同是吟柳絮,一者欢怜自信,一者悲戚缠绵,这不仅是艺术风格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身世与未来命运的差别。

另外,如《桃花行》可当作《葬花吟》的姊妹篇,同样以象征的手法哀叹身世。在五美吟《西施》篇中,黛玉对西施这位古代美人的身世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官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徒然令人怀恋,其命运之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寄身贾府,虽有知己体贴,但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

黛玉的诗词最能体现其高洁性格特征。如第三十七回写“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迎春限韵,惜春监场,黛玉做的是:

门帘半卷,门扉半掩,一位娇弱的少女懒洋洋地倚于门旁,看着海棠如梨花般的洁白,如梅花一样的风韵,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少女的秋情无人可以诉说,于是,这位“怨女”只能于“秋闺”中独自抹泪痕。很显然,这幅“赏海棠”画中的主人公非林黛玉莫属,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洋溢于诗的字里行间;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也像海棠花一样高洁了,这样的诗句在大观园中除了林黛玉外,无人可以写出。相反,宝钗则只能写出“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诗句,发出“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感慨。从此,可以看出她恪守妇德的矜持态度及平时之所以能笼络人心是因为“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原因。而史湘云的诗则写得跌宕潇洒,极合她的个性。所以林黛玉的诗是“风流别致”,宝钗的诗是“含蓄浑厚”,可见风格上是绝不相同的。

咏白海棠时,作者让史湘云“压制群芳”,在奉和螃蟹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所以作者绝非只是在表现林黛玉的诗才出众,还是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所以在咏菊抒情时,自然是黛玉的三首评为最佳。因为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能与菊花相适合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最能表现她的性格特征。

《菊梦》中写道:“醒时幽然同谁诉,衰草寒烟无情”。秋菊酣睡,一觉醒来,面对的只是衰草寒烟,满腔的幽怨无可诉说。黛玉的处境与秋菊又何等的相似。所以黛玉也把菊花当作知心朋友,当作可以倾诉“秋情”的知己。“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没有人知道我的情怀,唯有菊花可以认作知己去问一问。菊花之所以被黛玉视为知己,是因为它严冬独放,不畏严寒,有着刚正不阿的品格。而林黛玉身处封建势力的包围之中,为人行事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人与花具有内在的共同点。“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显然林黛玉在此以菊花自比了,曹雪芹因头制帽,因人而异,精心安排,让诗作者的个人气质、生活处境与所咏之物的特征吻合。林黛玉的咏菊诗充满着秋情愁绪,洋溢着对菊花孤高不阿的赞美。而薛宝钗的《忆菊》就一派寡妇脸,贾宝玉的《种菊》就归结为绝尘离世。

林黛玉之所以成为《红楼梦》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典型,除了她的才气和高洁的品格,那种离经叛道的反封建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林黛玉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精神的踪迹。

由《葬花吟》《桃花行》等篇中,黛玉在整篇中以花自喻,用花开花落来形容自己的青春消逝,感叹自由幸福生活的不可求,用花的恶劣环境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对周围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控诉;以花落却保持洁净的本质来映衬自己刚正不阿的品质,命运无情,但林黛玉并不就此甘于妥协:“愿奴胁下生双翅,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幸福自由不可求,我只愿随花而去被净土掩埋,只要我保持洁净的本质不变,总比污淖渠沟之中要强。这充分体现了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之后仍表现出来的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被宝玉翻见,将它题为《五美吟》,黛玉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鲜明地表现了林黛玉的性格,表达了她的反叛精神。在《虞姬》一诗当中,她鄙薄反复无常,苟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黑京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讥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又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投,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知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和封建叛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