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月夜》 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杜甫)
描写月亮的诗句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失恋后的自愈随笔:请你先重新开始
看到某部小说里的一句话:“等待是一种习惯,它自由生长,而我无力抵抗。”那么,有多少人能坚持到最后呢?在后来的日子里,使君有妇罗敷有夫。的确,在没有你参与的日子里,我们早就渐行渐远。我终于泪流满面,不得不承认我的偏执改变不了什么。
我把自己困在往日的回忆中,固执的沉溺在旧时光里,希望你同我一样不会忘怀过去。可是,有些事变了就是变了,由不得我不接受。朋友安慰道,“不是每段感情都经得起等待的,我们都以为会有一种默契,以为那个人也在等待。但是,物是人非才是人生的常态。或许幸运之神眷顾,回过头时那个人也还在原地,可那却更像是一场赌博。谁又有把握能等赢命运呢?小说里有美丽的结局,但是比等待更重要的是珍惜。”放手吧,放下吧,不要把往日的感情变成怨恨和伤痕。不愿成为你的羁绊,不想束缚自己。只有让你相信,我已经从过去中走出来,你才会安心的重新开始。
我知道,我从来都不是温婉大方的。我介意的是,你会比我先重新开始?感觉就好像,我被你抛下一般。可是,不是这样的,也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必须终止我对你的期待,不然往日的感情会被我刻意的扭曲直至腐烂,不能这样。 就让时光带走一切,带走我对你隐秘而深沉的爱,不能再任性,不能再造成任何人的困扰了。
可不可以,重新喜欢上我?如果,不可以的话,那么,请你断了我的念想,请你先重新开始吧,请你先幸福,我才会放心往前走。即使会满身伤痕,也终于无怨无悔。
暖暖的时光
(一)
暖暖第一次注意到佳纬是一个午后。教务主任站在门口问班里是不是有一个弱视的男生。班级里一片沉静。然后暖暖就看到大家一致向教室的后方转了过去。角落里的佳纬一脸的淡漠。主任走了进来,像一只邀功的狗,至少那个时候孟暖暖是这么觉得的。用这种方式,还表现出关心的样子问他是不是需要调座位。可是那个时候的佳纬只是倔强的看着他,不发一言。最后教务主任还是妥协了,窘迫的走了出去。那个时候,佳纬看起来就像是一尊冰雕,让人不敢靠近。可是孟暖暖还是注意到了他微微颤抖的手。
(二)
木子是孟暖暖注意到的另一个男生。不该这么说吧。应该说木子是班里所有女生都会注意到的男生。因为第一节作文课,语文老师在班里读了他的文章。木子坐在暖暖的前面,那天作文课,孟暖暖都注视着他的背,一个字一个字的听,看着木子微小的动作。
木子突然的转过身来,让正聚精会神的孟暖暖吓了一跳。他说:你的笔掉了。孟暖暖连忙把它接了过来,说了谢谢。那个时候,暖暖看着木子微笑的脸,感觉阳光就这么肆无忌惮的倾泻下来。
(三)
期中考试过后,老师又调了座位。他们中间隔了三排。他还是那个受欢迎的他,总会有很多女生,借着各种理由和他搭话。他们总是笑的很开心。而暖暖,一直都很安静的暖暖,就这么看着他们,心里有点小小的失落。只是有那么一次,她收作业的时候经过他的旁边,他旁边的女生说:这不是暖暖么。这个时候木子身边的人都笑了起来。木子脸红了一下,还是沉默着。暖暖连忙跑开,这个时候她才知道,原来班里早就有了一些莫名奇妙的流言蜚语。从那以后,他和她形同陌路。暖暖很难过。而木子的身边依旧有很多女生围绕。
(四)
暖暖决定给他写一封信。她不在乎那些流言,她在乎的只是他。墙上的钟声滴滴答答,夜幕已经悄悄降临了。暖暖在修改第十二遍地时候,终于满意的笑了。她想,明天就递给他,让他明白她的想法,不再因为莫名的流言而去躲避对方。
第二天,暖暖早早的到了学校。把信放到了他的抽屉里。然后满意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当预备铃响起的时候,木子才走了进来。暖暖满怀期待的看向他,他走到了座位上。不一会儿,他的周围先是一阵窃窃私语,慢慢的,那些女生开始毫无忌惮的大笑起来。然后,满脸通红的木子,走向她,把那封信扔到了她的桌子上。暖暖看着他的眼睛,充满着愤怒和无奈还有厌恶的眼睛。班主任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了门口。于是暖暖和他理所当然被叫到了办公室。班主任一遍一遍的说着早恋的各种不好。暖暖委屈的跑了出去。班主任声嘶力竭的喊着:说两句还不愿意听了,下午不要来上课了。
( 五)
暖暖躲在教室的角落,一直等到人走光了才走了进去。看着空空的教室,想着之前那么窘迫的场景,她的眼泪又划过了脸颊。“你怎么不去吃饭”。一个声音从门口传了过来。暖暖连忙擦干了眼泪。原来是佳纬。她勉强的挤出一个微笑:我不饿。“哦,原来是这样。”他的眼神里满是戏谑“刚好,我也不饿。”他拖长的声音让暖暖不由的笑了起来。“这就对了嘛。”这个分给你。他递过一个三明治。暖暖微笑着接过。“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要求。”“什么?”“可不可以笑一下呀。像这样。”说着,他用手指撑起了自己的嘴角。暖暖笑了笑,这样的一个不一样的他,让她觉地心里像是住了个小太阳。就这样,暖暖的生命里出现了第一个朋友。
(六)
暖暖走在上学的路上。“暖暖”一个声音从后方传来。一听就知道,是上次那个开玩笑的女生,暖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身后还有轻声的笑声。暖暖继续走着,没有要搭理的意思。“暖暖”她又喊一遍。暖暖无奈的转过头。一个球 正前方就这样被扔了过来,砸中了她的脸。暖暖疼的蹲在了地上。“哎呀,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的。”女生幸灾乐祸的声音,而她身后的女生也起哄的笑了起来。暖暖委屈的哭了。“就你这个水准,还想和木子成为朋友。哼。”女生嘻笑着走开。“你们给我站住”。一个冰冷的声音响起。“不好,是木子。”其中一个女生惊叫起来。“起来吧她们跑了。”木子说。暖暖默默的站起来,转过头,走掉了。身后的男生刚要说出口的道歉就被女生沉默的背影冻结。
悠悠人间草木情
小时候,家里院子大,后院种了一院子高高大大的树木。祖父是个严谨刻板的人,那些树木也都是一副能长成栋梁之才的君子样,高不可攀。夏天遮天蔽日,不见阳光的地面,长出许多青苔来。院子里倒是凉快得很。
邻居家的院里种了杏树,院外种了桃树。皆取其谐音。杏能带来幸运,宜种院里。桃要逃之夭夭,只能种外面。桃与杏熟时,邻居奶奶总会送来一些。这让我羡慕极了他们家,有吃不完的果子。
她家有个跟我同龄的男孩,人长得如杏般可爱,眉眼间总藏着丝丝的冷傲。他好像生来就是让人欣赏的玻璃娃娃。小孩子的嘻笑打闹,于他是没有的。他像只鹤一样,独立于我们之外。终于有一天,再不屑与我们为伍,用一根细如蔑条的绳子,把自己挂在了院里的杏树上。那年他十七岁。我讶异极了,生命竟然如此脆弱,一根细软的绳子轻易就割断了它的韧性。谐音只是人为赋予其上的含义,杏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了幸运,他还是逃出了人世。
有院子的农户,都会依了主人的喜好,种些花草树木。从高远处看,像极了一个个硕大的盆栽,人在盆栽中苦心经营。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屋,像少女靓丽的装扮,精致漂亮。绿色树冠摇曳着的是青春朝气。有着白色围墙和脊状屋顶的瓦灰色房屋,如知性内敛的妇人,高贵典雅。高出屋顶的树木枝条,弥散着淡而雅致的诗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又有谁能把生活过得如林逋般飘逸?以梅为妻,守梅终老。曾偶见过一树梅,单是它的风骨就让人沉迷。此后,对它的'念念不忘便如虫噬果心一般
“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四川雅安隧道群的洞口外围崖壁上,绘有精美的植物图案,和丰收和乐的农家院景。这在表达人们对物阜民丰生活的期盼的同时,大概也是当地人对植物的一种近乎图腾的崇拜吧。民以食为天,植物为食之源。
对植物的崇拜,许多地方都有做到极致的。那些年代久远的树木,不管它长于何处,即是在国道中央,也会被保护起来。我们在带着敬畏欣赏的同时,会觉得洋溢在周围的都是温情呢。
南方多奇木,因为适宜的气候,树木长得任性而洒脱。任尔如何修剪,我自逍遥疏旷。在云南的几家简易饭店里,几株被切断了树冠的树木,长在敞式的简易房屋里。只有淡青色枝干的树上,钻出绿色的嫩枝嫩叶来。这种人和树的任性而为,很像是刻意的造型。人树相融共生的奇景,缭绕在炊烟里,相安在觥筹交错间。好像人有意,树有情,茶香里也品出些茸茸的草木气息。
有句俗语:能在人下为人,不在树下为树。自然界各物种间存在着更为严酷的竞争。在中越边境里火边检站的墙外,两栋楼房中间,有棵约一搂抱粗的树,高高大大,占了几间房子的地方。乍看,这棵树除了高大龄长之外并无奇处。它处的位置,会引你多看几眼。只这几眼,便有了惊喜。粗而匀称的青白色枝干,如长长的外展的胳膊,上半面密密的长着绿草样的植物,恍若树的子嗣。真要为它纳百川的气势和虚若谷的情怀而感动了。世间岂止人有情,草木之间也情款款啊!
北方苦寒之地,也有高高大大的树木。冠上的枝条大多纤细,如南方榕树垂散的胡须。易让人想起散发的魔头,或披发行走旷野的脚僧。中原的树木,枝条粗而有型,最具风致。叶尽时,万千风姿尽显。
无论南方北方,人们皆爱草木。爱它的果实累累,供养民生;爱它的万种风情,以资观瞻;爱它的绿化人间,清幽环境。每每走到植物繁多,两旁花木夹道迎的地方,看到满目都是各领风骚的花草树木,不禁就会花痴起来。悠悠人间草木情,最是情浓四月天啊!
木槿花开,我在等你
“俊文,你看,木槿花开了,好美!”一女子身着白色的纱衣,银盘似的脸上,荡漾着俏皮的笑容。
“嗯,美,”但是你更美,我的木槿。他呆呆的望着那位女子,在心中说道。这男子便是女子口中的'俊文'。
“我跳舞给你看,好不好?”这时叫木槿的女子说道。
俊文点点头。
吴刀剪彩缝舞衣,明装丽服夺春晖。杨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
杨清歌,发皓齿。且吟白伫停绿水,长袖拂面为君起。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宛若龙转乍低昂,凝亭善睐容仪光。佳人举袖耀青娥,掺掺攉手映鲜罗,映步生姿进流芳,鸣弦清歌及三阳,清歌妙舞徐降神,四座欢乐胡可陈,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页天飘空鸿,玉
颜满堂乐未终……
建元二十二年,宇国与邻国鲁国发生战争。司徒俊文奉命出征。
“俊文,记住,木槿花开,那是我在等你。你,一定要回来。”木槿对着她对面的男子说道。虽然心中终有不舍,但国家有难,他,亦有他的责任。
那一年刚好也是木槿花开。木槿花开,我在等你……永恒的等待……
她会与木槿花一起等他归来。
一年又一年。
木槿花开了又凋零,然后又在花开……亦如她自己……
建元三十年,宇国战胜,鲁国自称臣。
宇国皇帝高兴,大赦天下。
军队凯旋而归,其中没有他。
这一年,木槿花又开。一女子在木槿花下,还在一直等他。
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以君之姓,冠卿之名。花开花落,几度繁华。至此,木槿花开依旧,默默等待,君归。
轮回间,又是一年春夏;挥手间,度多年牵挂。
春归秋去,待木槿花开,也漫天际。我依然在等你……灵心如玉。
不知何时才是归期?
经年往事,年华岁月。
木槿花开,我在等你,一生无惧。
待君归来,与我执手为伴,携手红尘。
待木槿花落后,我亦归去……
描写山的诗句
1、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登商山最高顶》作者:白居易
2、反照前山云树明,从君苦道似华清。试听肠断巴猿叫,早晚骊山有此声。《和行简望郡南山》作者:白居易
3、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秋山》作者:白居易
4、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自嫌恋著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游仙游山》作者:白居易
5、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归马华山》作者:白行简
6、苍苍五老雾中坛,杳杳三山洞里官。手护昆仑象牙简,心推霹雳枣枝盘。春飞雪粉如毫润,晓漱琼膏冰齿寒。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宿庐山,赠白鹤观刘尊师》作者:包佶
7、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如其终身照,可化黄金骨。《庐山石镜》作者:鲍溶
8、幽人往往怀麻姑,浮世悠悠仙景殊。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望麻姑山》作者:鲍溶
9、白道行深云,云高路弥细。时时天上客,遗路人间世。烟花最深处,井臼得空刺。天寒鹤巢林,石长泉脉闭。神化万灵集,心期一朝契。不见金板书,谁知阮家裔。终期太古人,问取松柏岁。《游山》作者:鲍溶
10、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送僧入庐山》作者:曹松
11、巫山苍翠峡通津,下有仙宫楚女真。不逐彩云归碧落,却为暮雨扑行人。年年旧事音容在,日日谁家梦想频。应是荆山留不住,至今犹得睹芳尘。《巫峡》作者:曹松
12、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望九华山》作者:柴夔
13、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西山》作者:常建
14、处处看山不可行,野花相向笑无成。长嫌为客过州县,渐被时人识姓名。《春日南山行》作者:陈羽
15、岸柳黄深绿渐饶。林塘初雨过,涨蒲萄。秋千亭榭彩旗交。莺声里,春在杏花梢。慵整翠云翘。眉尖愁两点,倩谁描。斜阳芳草暗魂销。东风远,犹凭赤阑桥。《小重山》作者:陈允平
16、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岘山怀古》作者:陈子昂
17、粗衣粝食老烟霞,勉把衰颜惜岁华。独鹤只为山客伴,闲云常在野僧家。丛生嫩蕨粘松粉,自落干薪带藓花。明月清风旧相得,十年归恨可能赊。《忆庐山旧居》作者:处默
18、点空夸黛妒愁眉,何必浮来结梦思。惭愧二年青翠色,惹窗粘枕伴吟诗。《别君山》作者:崔橹
山月的诗歌1
樱桃红盛
夕阳多彩
果农背上流动柔和的线
云翳浮动山月
绿林与清辉对吟
小虫饱饮露水
恋草叶交欢
四野悠扬的鸣唱
对夏夜表白什么
一弯朗朗的山月
最知大地沉重的苦乐
山月圆圆满满
土地像沉思的老人
谁在月树下清唱秦腔
挎桑篮的村姑风情依依
鼓琴飞越山高路远
莺歌燕舞尽情狂欢
灯耀星闪花月依恋
一台小戏
父老醉了心窝
山乡今夜酣眠
何时山月圆
我狂放的心
重返渭北山乡
擎一支彩笔
描绘风吹过成熟的麦田
村庄秀美的容颜
山月的诗歌2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
汉下白登道④,胡窥青海湾⑤。
由来征战地⑥,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⑦,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⑧,叹息应未闲。
[注释]
①关山月: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
②天山:指今甘肃西北部的祁连山。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④下:出兵征战。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东。
⑤窥:窥伺,准备侵扰。青海:青海省内的青海湖。
⑥由来:从来。
⑦戍(sù)客:驻守边关的战士。边色:边疆的景色。
⑧高楼:指戍边人妻子居住的地方。
[解说]
前两句写边塞风光,巧妙地把关、山、月等典型景色组织在一起,画面开阔雄浑,堪称一幅“万里边塞夜色图”。中四句写战争的频繁残酷,说的虽是汉代事,其实是以汉代唐,谴责唐代边事处理不当。后四句两两对照,写出征夫与思妇之间的刻骨相思,抒发了人世间的普遍感情,因而产生超越时代及具体事件的普遍意义。
山月的诗歌3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鉴赏关键点】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思想内容】
这首诗巧用地名,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中考链接】
20xx年湖北省恩施州
23.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23.(4分)23.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山月的诗歌4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二)
3、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五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李白是古代诗人的杰出代表,是古代诗歌的一座高峰,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那个同学能为大家背一背自己积累的有关李白的诗。
2、在这些诗当中有没有和月亮有关的诗句呢?引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在我们学过的诗词当中你还记得哪些和月亮有关的诗句呢?
4、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李白的《峨嵋山月歌》,读题,理解题意。
二、初读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诗,注意读准生字。
2、指读古诗,划分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自读古诗,找一找韵脚。
“秋、流、洲”三个字押韵,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4、自读古诗,找一找古诗中的地名。用横线标示出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过渡:要想真正读出这首诗的韵味,还弄明诗的意思和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三、理解诗句。
1、题目叫作“峨嵋山月歌”,诗中哪几句是写了峨嵋山月?
2、理解一、二句。
(1)这句诗你能读懂吗,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理解“秋”
(3)“影入平羌”是什么影?“江水流”有哪些东西在江中流动了?
(4)站在船头望着空中那半轮明月,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5)练习朗读。
3、理解三、四句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对于这句诗你有疑问吗?
(1)“夜发”在古代那种条件下是很不安全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夜发”呢?
(2)夜发时一路上心情又如何?
(3)可是赶了一路明月,却“思君不见”诗人心情又如何?你觉得李白“下渝洲”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走的?
(4)三四两句怎么来读了?
四、配乐朗读练习。
五、拓展练习。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重点理解“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引出月之思念情怀。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
【原文】: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2篇)
??峨眉山月歌[1]??峨眉山半轮秋[2],影入平羌江水流[3]。夜发清溪向三峡[4],思君不见下渝州[5]???[ 注释 ]??[ 1 ]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2 ]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3 ] 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4 ] 清溪:应在平羌江边。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君:指峨眉山月?[ 5 ] 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 古今点评 ]??1.“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唐诗笺注》)??2.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缈之音。 (高棅《唐诗品汇》)??3.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唐诗广选》)??4.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 (《诗法易简录》)????[赏析]1???? 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 ??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平羌江流入泯江,二江合流后又投入长江。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沉思起来??? 诗中有几个问题须弄清楚。一是“夜发”,有人以为是指“早晨”出发,这可能是认为夜晚不能行船,故如此解。其实夜晚可以行舟。李白因李璘事流放夜郎至蜀遇赦,由蜀入楚时,他有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其中有:“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东。”李白这次离家是带有游谒性质,而且他很喜欢晚上行船。他在另一首《渡荆门送别》中有“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的诗句,就是描写月下夜航的壮观。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夜游在这类诗中也屡见不鲜,如《东离门泛舟二首》之二:“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月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花似流萤。”由此可见,“夜发”就是夜晚行舟,并非指“早晨”出发。七绝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单纯,较少旁逸斜出,题目、内容既然是写峨眉山月,那么环境就必然集中到夜晚了??? 其次是“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有好几个选本认为是指蜀地的朋友,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以为是指“峨眉山月”。诗题既是写月。我们先看看李白笔下明月的形象,问题就好解决了。李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除了《把酒问月》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甚至还可以随便寄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最喜欢把月亮人格化,并注入高洁的品质而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邀它一块喝酒,而且“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他还把密朋挚友也比作明月,如《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总之,他常把明月当作具有明朗、皎洁、真率的性格的形象来描写。称月为君,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故乡的亲人、朋友以及一草一木。如果把“君”实指为某一朋友讲,那么前三句与此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而且这样一来,诗的内容就缩小了,味变淡了,不如前者浑厚,入情入理??? 七绝只有二十八字,这首诗五个地名共十二字,句句都有地名,这在唐人七绝中,确是绝无仅有的。这首小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细心推究。“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也是地名,但似乎在半夜让钟声把“寒山寺”的“寒”意带给船上的客人。这两诗于此具有同一妙处。李白此诗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这一句轻轻喝起,末句没有顺流直下,却回波倒卷。“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五个地名,前两个重在写景,中间两个偏重叙事纪行,最后一个则侧重抒情,当然这是就其主要作用而言的。如中间两个也有抒情成分。由于这五个地名带有浓厚景物色彩或感情色彩,因而随分自佳,不觉痕迹,既无重复或枯燥无味之感,又将诗人行踪交待得一目了然,而不觉得呆板,反具流畅飘逸的风神。 (魏耕原)????[赏析]2????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
李白《峨眉山月歌》解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我以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中国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