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岛王统史》、《洲史》。南传佛教史书。编年体。属巴利三藏藏外典籍,是斯里兰卡二大编年史之一(另一本是《大史》)。全书共二十二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佛陀的生平,及其到斯里兰卡传法的传说;第二部分讲述了佛教史上三次结集的活动,尤其是对第二次阿育王的结集记述详细;第三部分叙述了从公元前257年到公元4世纪初的斯里兰卡佛教活动,重点记载了德伐那摩毗耶(Devanampiya)、都陀伽摩尼(Dutthagamani)、伐陀伽摩尼(Vattagamani)和摩诃色那(Mahasena)各朝的佛教发展和传播情况。书中有的事件可以和印度的史料相互佐证,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书写到公元4世纪初的摩诃色那王时为止,故成书年代应在4、5世纪。写作的过程中引用了当时斯里兰卡大寺派僧诃罗(Sinhalatthkatha或Poranattakatha或仅名Atthakatha)以及其他派别的注疏,因之受到史家的重视。本书文体粗略,语法特殊,内容多重复且不连贯,因此有学者认为出自多人之手。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出自大寺派比丘之手。
音译《迦他跋陀》,亦称《论争说》(巴利文Kathavatthayakarana)。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第三次结集时由目犍连帝须(Moggaliputta-tissa)所作。作者站在大寺派的立场,对部派佛教的其他各派的观点作了解说和批判。全书共二十三品,二百一十七论。从内容上看,本论涉及了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基本问题,特别是部派佛教各派主要争论的观点都有所体现,因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本论采用了问答体形式,并未有标明是哪一家的观点,阅读时须借助觉音的注疏。研究者认为本论约成于佛灭四百年,亦即出自南方六论之后。南传佛经《弥兰陀王所问经》中曾有不少教义分析,谈到五百正见、五百异见等问题,表明该经与本论有很大的关系。近代译本不少。1915年里斯·戴维夫人(Mrs. Rhys Davids)等将其译成英文本《争论之要点》(Point of Controversyof Subjects of Discourse),由巴利圣典会出版。日译本载《南传大藏经》卷五七、五八。另有日本学者佐藤密雄和佐藤良智共译的单行本(包括觉音注),由大东出版社于昭和八年出版。俄国学者米纳耶夫(Minayeff)也刊行过部分原文。
明函可说,元赋等编,今羞等录。六卷。卷首收像赞、序、请启;卷一卷二收上堂;卷三卷四收小参;卷五收普说、茶话、问答;卷六收拈古、颂古。偈、书;卷末附重梓姓氏、塔铭、塔碑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巴利名Pat!t!ha^na-ppakaran!a 。原称发趣大论(巴Pat!t!ha^na-maha^pakaran!a ),或单作钵叉(巴Pat!t!ha^na )。本论详述‘论本母’一二二门与二十四缘之关系,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初分为论母设置分及缘分别分,次述本文,由二十四发趣而成。二十四发趣大别为顺发趣、逆发趣、顺逆发趣及逆顺发趣等四种,再各开展出三法发趣、二法发趣、二法三法发趣、三法二法发趣、三法三法发趣及二法二法发趣等六种。本论现有原文出版及日译本(南传大藏经第五十至第五十六)。
清素说,性深等编。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孤山禅寺语录、住兴化府仙游县九座山太平兴国禅寺语录;卷二收住兴化府仙游县报恩禅寺语录;卷三收住兴化府龙华万寿禅寺语录、住兴化府庐山通天禅寺语录、住兴化府狮山西明禅寺语录;卷四收小参;卷五收示众、拈古、颂古、代古;卷六收入室、勘辨机缘、法语、赞;卷七收序、歌、付、行实、启、引、辞、铭、佛事;卷八收文、偈杂咏上;卷九收杂咏中;卷十收杂咏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音译《那摩迦》。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双论”,是说本论由十双相对的问答组成,故名。全论共十品:第一根本品,为总纲;第二蕴品,说三科中的五蕴;第三处品,谈三科中的十二处;第四界品,阐述三科中的十八界;第五谛品,阐述苦、集、灭、道四谛;第六行品,述宗教实践;第七随眠品,讲禅定心理变化;第八心品,叙心识活动;第九法品,概述诸法的性质;第十根品,谈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论中先列举问题,再提出各种相关的事情;接着逐一进行解答,将此问题进一步展开;最后阐明作者的看法,并对各问题给予确切的定义。这种回答的方法和步骤被称为“施设”(内分总说和义释)、“转分”和“遍知”三法。全论旨在说明诸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品中除第一品和第八品无转分、遍知二法,其他各品皆使用三法。本论在南传七论中排在第六,位于《论事》之前。从章节安排来看,此书有的内容比较特别,如第七品中分为随增、有随眠、断、遍知、已断、生、界七种,分类独特,不同于一般教理上的分类方法。公元5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著名论师觉音曾对此论作过注释,近代英国学者里斯·戴维夫人(Mrs.Rhys Davids)曾刊行过转写为罗马字母的巴利文本。日本渡边昭宏则将其译为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