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文总集。潘重规编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敦煌学研究会敦煌学丛书第6种。1983、1984年印行。分上、下两册。本书是在《敦煌变文集》基础上重新进行勘校的新校本,首先在编排次序上有所不同。编者根据变文的发展过程和变文的形式与内容编排的,共分8卷。卷1押座文9篇,卷2讲经变文23篇,卷3—4讲佛教故事变文24篇,卷5—6讲历史故事变文19篇,卷7对话体变文9篇,卷8附录变文,《搜神记》、《孝子传》2篇,凡86篇,比《敦煌变文集》增录8篇。书末还附有《敦煌变文论文目录》、《敦煌变文新论》以及敦煌原卷的部分影本。本书针对《敦煌变文集》的录文,进行详细的勘校,凡订正处皆加“规案”,以示区别。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校正《敦煌变文集》大量转录失真和书写体例上的错误,考辨一批俗字,显示出编者深厚的功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勘成果,以及误校、漏校之处仍多。总的说来该书仍不失为《敦煌变文集》的新校本。
近代王韬自编集。因作者自号弢 园老民,故名。十二卷。清光绪九年(1886)在香港出版。 大部分是作者旅居香港时所写的宣传变法思想的论 文。认为“中学重道而轻艺,西学重艺而轻道,中之尚本 较西为优点”(《自序》)。提出“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 当躬”(《易言跋》)。宣传变法自强,主张除弊兴利,向西 方学习,办好内政外交。批评洋务派官僚学习西国舟坚 炮利、器巧算精是“徒袭皮毛”,为“富强之末”。认为只 有仿效西方“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使 “上下之精通,君民之分亲”,才是“富强之本”。但又强 调“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反映了近代早期改良派 的矛盾思想。版本还有光绪丁酉(1897)夏时务学社仿 香港本重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校刊本等。
古代笔记小说总集。142卷。明人陆楫(字思豫)编辑。本集卷首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唐锦序及“古今说海校书名氏”。后者列有姜南等为编刊本集提供过藏书,或参加过校勘工作的13人的名字。全书分为4部、7家,凡收入135种历代(包括明)笔记小说,排列顺序是:说选部,内含小录家3卷、偏记家20卷;说渊部,内含别传家64卷;说略部,内含杂记家32卷;说纂部,内含逸事家6卷、散录家6卷、杂纂家11卷。其中每部内容又按甲、乙……壬癸等10集编次。《四库全书总目》曾这样评价本集:“所载诸书,虽不及曾慥《类说》多今人所意见,亦不及陶宗仪《说郛》捃拾繁富,钜细兼包。而每书皆削其浮文,尚存始末,则视二书为详赡。参互比较,各有所长,其搜罗之力、均不可没焉。”据唐锦《古今说海引》称,本书编成后,“好古博雅之士,闻而慕之。就观请录,殆无虚日”,“陆子乃集梓鸠工刻置家塾,俾永为士林之公器”。陆楫所刻,即今存的明嘉靖二十三年云间陆氏俨山书院刊本。本书流传较广,常见版本还有清道光元年(1821)苕溪邵氏酉山堂刊本,宣统元年(1909)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排印本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又据后者影印发行。
别题《谈荟》。笔记。明徐应秋编著。三十六卷。作者小序自云是书“未及典谟垂世之经奇,止辑史传解颐之隽永”。计八百余条,内容广博,涉及政事、史地、天文、历算、工艺、风俗、饮馔、佛道等。但以搜奇记逸为主,如卷二“一门执象笏者百人”、“父子兄弟状元”之类。《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是书与《太平广记》、《说郛》相类,虽“体例与二书小别,而大端相近”。“其例立一标题为纲,而备引诸书以证之”,因而具有类书的性质,惟采自笔记杂著、小说家言为多。与文学掌故有关者,如卷六有“御沟题叶”条,举各书所见凡六。“梦笔生花”,举凡八见,云:“今人但知江淹梦笔耳。”又“倩女离魂”条,记离魂故事四件。可备典故查检之用。此外尚有“郑虔三绝”、“落花诗”、“芦花被诗”、“长卿作赋”等有关文学的条目。记志怪传奇类事亦甚多,为小说家所采摭。如卷一○“女子男饰”条,即《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所本。“取材宏富,足资采择”,其中多有不经见的引书。也有一些工艺和科技方面的条目,如卷二七“鸡鸣枕”,记西洋自鸣钟的传入。卷二○“日中黑斗”,记万历四十六年(1618)某次日观异象。此书间附考证,订正名物。今有《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三十一卷,宋末元初刘壎撰。此书当为晚年退休时所作,故名《隐居通议》。全书共分十一门,其中理学三卷、古赋二卷、诗歌七卷、文章八卷、骈俪三卷、经史三卷、礼乐一卷、造化一卷、地理一卷、鬼神一卷、杂录一卷。每门之下分条记事,各立标题。有考证,也有议论。其中论“理学”一门,以“悟”为宗,尊陆九渊为理学正传,又引据朱熹的学说以相讨论,并附载陈亮、叶适等人的学术观点。“经史”门中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未废儒,也未烧光书籍;“造化”门中认为天地有初;“地理”门中论南阳山川形势;“鬼神”门中认为神怪窈冥之事,知道者不言且不信,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评诗论文达二十卷,所称引之文,今多散佚,所称引之人,有的名不见史志记载,都备录全篇,首尾完具,可以补诸家总集之遗失,对征考文献有很高的价值。书中所记遗文轶事,可补史传之缺。版本主要有《读画斋丛书》、《海山仙馆丛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文言短篇小说集。二十卷。清初张潮编辑。自叙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虞初新志》书首有编者“自叙”、“凡例”,书后有“总跋”,书中对每篇作品均有编者评语附后。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文。”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人类似传奇的短篇文言小说。其中大抵真人真事,而不是虚构成篇。如魏禧的《姜贞毅先生传》、王思任的《徐霞客传》、吴伟业的《柳敬亭传》都实有其人其事。侯方域的《郭老仆墓志铭》也是真实记载。张潮自叙谓:“其事多近代也,其文多时贤也,事奇而核,文隽而工,写照传神,仿摹毕肖。”其中确实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书中题材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和不寻常的人和事。如王士禛的《剑侠传》、彭士望的《九牛坝观觝戏记》等,使人“读之无端而喜,无端而愕,无端而欲歌、欲泣,诚得其真,而非反得其似也。”颇能引人入胜。
明代诗文别集。吴伯宗著。吴伯宗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状元。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吴伯宗有集24卷,内含《南宫》、《使交》、《成均》、《玉堂》4种,今皆未见。《四库全书》收其集,为4卷,似据某抄本为底本。四库馆臣介绍此集情况说:“此本中有《奉使安南》、《国学释奠》、《玉堂燕坐》诸诗,疑原集散佚,后人掇拾残剩,合为此编也。一卷冠以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小传一篇,次为乡试、会试、御试卷。二卷、三卷皆诗,而附以赋及诗补遗。四卷为杂文。目录首列序文,而卷首无之,盖传写佚脱。”另存有万历间刻本。原题:“明开科第一状元吴伯宗著,族裔孙吴兆璧辑,后学傅文兆校,金陵后学周文华梓。”此刻本为3卷。前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黄直序。《四库全书》馆臣认为,其“诗文皆雍容典雅,有开国之规模,明一代台阁之体,胚胎于此。”另外,其集第3卷有《上问安南事》五言诗,与诸选本所载日本使臣嗐嘿嘛哈《答明太祖诏问日本风俗》诗,仅字句小异,很可能是吴伯宗后人误入其集中。
《爱吟草》这部规模庞大的关于东北地区作家常纪记载的关于历史、文学、民俗、地理、考古等多方面的文学史料,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资料价值、版本价值三方面。其中《爱吟草》中的大量诗词就足以体现其学术价值。比如《广宁道中》《望医巫閭山》《小凌河》《松山道中》。《爱吟草》中包含诗词115首。这部书收集资料极其丰富,其中有大量的史学事实,充分体现其资料价值,“多采用世所罕见之本,其中以传抄本居多,家藏本次之”是其一大特色,因此它具有其当之无愧的版本价值。
明代文言志怪小说集。一名《赏心粹语》。五卷本、十五卷本。明王同轨撰。今存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序刊金陵世德堂本书衣题云: “重刻北京原板《耳谭》,金陵世德堂梓。 ”《耳谭类增凡例》又云: “曩岁需次都门,裒奇事数卷,会有饷金者,因以灾木。已而金陵、浙、陕皆有板。”可见此书初板于北京,后又有多种重刻本。内容则为纂集异闻,每条必详所说之人,以示征信,用苏鹗《杜阳杂编》之例。前有李维桢序(《四库全书总目》误作书写人陶冶),称其“事不必尽核, 理不必尽合,而文亦不必尽讳”,此当为“小说家之定评”。此书当时颇为流行,作者又事增补。初刻五卷,先增十五卷,再增为五十四卷。万历三十一年(一六○三)金陵世德堂又刊《耳谈类增》五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