绀珠集

绀珠集

宋代文言轶事、志怪小说丛集。题南宋朱胜非辑。但书首有王宗哲绍兴丁巳(1137)序,称此书“不知起自何代”,而是年朱胜非适罢相家居, 《四库提要》因断为“不著编辑者名氏”。 《郡斋读书志》云: “旧说张燕公(指唐人张说)有绀珠,见之则能记事不忘,故以为名。”共十三卷。有宋绍兴丁巳刊本、明天顺庚辰刊本、 《四库全书》本。本书抄撮自秦汉至唐宋时期的说部著作一百三十七种,各书所摘多少不一,所录多经删节,并摘出一语为题。所引文字多有与《类说》相同之处,但不同处亦较多,二书间是否有所承袭,是《绀珠集》抄《类说》,还是《类说》抄《绀珠集》,尚不太清楚。本书编纂的原意,是摘取诸书中的辞章典故,以便于作诗文时征引故实之用。但因摘录的诸书,均为古本,且有不少书今已失传,因而对辑佚、校勘说部诸书,极有价值。如所引唐五代人李玫《纂异记》 (本书题作《异闻实录》)、尉迟枢《南楚新闻》、李蘩《邺侯家传》、胡璩《谭宾录》、温庭筠《干子》、武平一《景龙文馆记》、韩琬《御史台记》、皇甫氏《原化记》、杜宝《大业杂记》、潘远《纪闻谭》、令狐澄《大中遗事》、韩偓《金銮密记》、李绰《秦中岁时记》、卢言《卢氏杂说》等书,宋人张君房《乘异记》、《脞说》、钱惟演《金坡遗事》、黄鉴、宋庠《杨文公谈苑》、刘斧《摭遗》、钱易《洞微志》、张师正《倦游录》、毕仲询《幕府燕闲录》等书,均存有相当的佚文。今存的各种著作,也可据本书校录文字的异同,考订内容的正讹。

滹南遗老集

滹南遗老集

一作《滹南集》。文集。金王若虚撰。四十五卷。若虚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历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归里,不复为官,自称滹南遗老。著有《慵夫集》等。死后六年(1248)由藁城令董彦明编辑此集,含《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论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杂辨一卷,谬误杂辨一卷,文辨四卷,诗话三卷,杂文五卷。凡所读书都有自己见解,发现问题一一予以辨证,五经四书、史籍文论均有辨惑与质疑。其中文辨宗苏轼而于韩愈等人间有指谪,诗话尊杜甫而贬黄庭坚诸家。观点虽不无偏颇,但金元间文学巨子当以若虚学识居首。文辨多讲修辞、写作方法等,颇切实用。论文崇尚真实、自然,强调文章风格及其体式,有的见解十分有益。对前人批评有的放矢,不虚美,不苛责,不避圣人、尊者,堪为后人师法。有《四部丛刊》、《畿辅丛书》、《九金人集》本。

绛云楼题跋

绛云楼题跋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藏书家、文献学家,其藏书处之一为绛云楼。以往人们只关注他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却很少探讨他作为一位文献学家的成就,而近代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先生将钱谦益所作的各类题跋汇集起来,编成《绛云楼题跋》,该题跋集为我们从文献学角度研究钱谦益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对我们全方位认识这位清代文坛第一大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黄氏日抄

黄氏日抄

南宋哲学家黄震著,又名《东发日抄》。原九十七卷。佚二卷,今存九十五卷。其中,前六十八卷,系黄震阅读经、史、子、集诸书的札记,也有文章摘录。还有作者所读著作的篇目,并“断以己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二)。六十九卷以下,收录作者的奏札、申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启、祝文、祭文、行状、墓志铭等作品。作者崇尚宋学,而不率意苟同。对朱熹对《周礼》和《周易》的某些解说不以为然,对邵雍的“先天之说”驳斥甚多。对其他理学家谢良佐、杨时、陆九渊、张九成、杨简也颇有微辞,认为他们言理而杂禅,“以禅说儒”、“以禅证儒”(卷四十一),“借儒谈禅”(同上),实际上是将禅学儒学化,又将儒学禅学化。对王安石则更为不满。极力批判佛、道等“异端”,指出“佛、老之害极矣!”(卷九十)维护自尧舜禹,至孔孟所传的道经。该书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理学思想,把“道”解释为“大路”。认为“夫道即日用常行之理”(卷九十五),“非超出于人事之外,他有所谓高深之道也”(卷八十二)。以孔子的人性说统一各种人性说,认为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此六字“参之圣人,稽之众庶,求之往古,验之当今,无人不然,无往不合,此平实语也”(卷八十五)。强调躬行,提出“言之非艰,行之为艰”(卷八十二)的知行观,要求把义理与践行结合起来,认为“六经之旨”已被宋儒,特别是朱熹所彰明,“入耳著心,以正躬行,此正今日紧事,又暇于文公脚下添注脚乎?”(卷八十四)该书最早有元沈逵本。乾隆中汪佩锷校刊本,附入《古今纪要》十九卷。《四库全书》收入。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学类书。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组成部分。五百二十卷。清陈梦雷等奉诏编撰。刊行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本书辑录自《内经》起至清初的医学文献一百二十余种,约九五○万言,其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分科治疗,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论述亦较系统和全面,堪称为医学百科全书。是书卷一至卷七十为“医经注释”,主要包括《素问》、《灵枢》、《难经》三部医经之注释;卷七十一至卷九十二为“脉法”、“外诊法”,汇集三十四种医学文献,主要介绍望、闻、问、切等诊法资料;卷九十三至卷二百一十六为“脏腑身形”,主要汇集三百五十八种医学文献,以论述脏腑、经络、运气、身形等内容;卷二百一十七至卷三百五十八为“诸疾”,主要介绍内科各种疾病证治,分列风、寒、暑、湿、咳嗽、呕吐、泄泻、霍乱等五十二门;卷三百五十九至卷三百八十为“外科”,主要介绍外科一般疾病,分列痈疽、疔毒、附骨流注、游风丹毒、疠疡癜风、浸淫疥疮等十一门;卷三百八十一至卷四百为“妇科”,主要介绍妇科各种疾病,分列经脉、子嗣、胎前、临产、产后、崩漏、带下、乳疾、前阴诸疾、梦与鬼交、交肠等十一门;卷四百零一至卷五百为“儿科”,主要介绍儿科一般疾病,如未生胎养、初生护养、诊视、脏腑身形、初生诸疾等二十五门,并述及天花、麻疹的证治;卷五百零一至卷五百二十为“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主要收录古代其它名著中有关医学资料。本书现存《古今图书集成》本(第828~919册)、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成都文类

成都文类

地方诗文总集。五十卷。凡赋一卷,诗歌十四卷,文三十五卷。宋扈仲荣、杨汝明、费士威、何惪固、宋德元、徐景望、程遇孙编集。袁说友于庆元五年(1199)为四川安抚使。袁以为“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奇观绝景,仙游神迹,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名公才士,骚人墨客,窥奇吐芳,声流文畅,散落人间,何可一二数也”。于是“爰属寮士,摭诸方策,裒诸碑志,流传之所脍炙,友士之所见闻,大篇雄章,英词绮语,折法度,极炫耀。其以益而文者,悉登载而汇辑焉,断自汉以下迄于淳熙”(见袁序)。可知扈仲荣等八人系袁说友之僚属,奉命而编此书。全编凡赋一卷,诗十四卷,文三十五卷。以文体相从,故曰“文类”,类中又各有子目,如诗中分都邑(包括城郭、宫苑、楼阁)、寺观、陵庙、亭馆、时序(包括故事、宴集)、题咏(包括书画、器物、雨雪、风月、草木、虫鱼)、赠送、道释、歌谣、宫羽、鬼谣等,颇嫌琐碎。每类之中所收篇目次序以作者时代为先后。此编宋刊本已不可见,有明翻刻本传世,似为明嘉靖、万历间刊刻,《四库全书》据以著录。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崇古文诀

崇古文诀

文论著作。35卷。南宋楼昉编著。楼昉为文汪洋浩博,对散文鉴赏和创作的见解与吕祖谦大体相同,故于兴化军任上,以吕著《古文关键》为基础而加以扩大,选录秦汉至宋代的散文作品200余篇,编为此著。因其书篇目较备,繁简得当,所作评论既承袭师说,又时出新见,阐述更为详密,故有裨于学者,颇得时人好评。《直斋书录解题》评此书:“大略如吕氏《关键》,而所取自《史》、《汉》而下至于本朝,篇目增多,发明尤精当,学者便之。”南宋时,选编前人散文作品加以评论的著作颇多,但后世留存者仅寥寥数部,此书为其中之一,故对了解宋人在散文创作上的文学主张,很有参考价值。该书卷首有宝庆三年(1227年)姚珤序云:“四明楼公假守莆邦,积其平时苦学之力,䌷绎古作,抽其关键,以惠后学。广文陈君锓诸梓以传之,使世之学者优游而深求,餍饫而自得。”据此可知,此书在宝庆时已有刊本行世,且流行颇广。后世留存者有宋刊本、元刊麻沙巾箱本、明嘉靖吴氏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

东汉文纪

东汉文纪

三十二卷。明梅鼎祚 (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 《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一。他的 《西汉文纪》,根据 《史记》、《汉书》,多为典确。此编虽亦以正史为宗,而杂书之作盛于东汉,即刘珍、张璠诸记,著录正史者亦逾八家;沿及六代,小说繁兴,其时去洛京最近,故依托附会尤较西汉为多。至于集古、金石诸录,博古、考古诸图,以及隶释、隶续而下,搜括旧刻,争奇炫博者,弥不一家;而西汉自五凤砖数事以外,寥寥无多。其碑碣文词、器物铭识,亦往往唯称东汉。梅鼎祚搜罗既富,意取全收,其间真赝互陈,异同蜂起,而订讹正舛亦不及《西汉文纪》之详。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

清姚鼐编古文总集。姚鼐字姬传,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兼方苞、刘大櫆之长,为桐城派“三祖”之一,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桐城派讲究“义法”,标举“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精蕴。此书的编辑正反映了桐城派散文的标准和观点。全书分75卷,选录上自战国下迄清代的古文辞赋约700余篇,依文体分为13类,即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辞赋、哀祭,文体分类更趋合理。书前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书中有评点,阐发桐城派文学观点。选录重点为《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明代归有光和清代方苞、刘大櫆的古文,间选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等人的文章。魏晋六朝作品,在辞赋类中仅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仅选晋代袁宏的赞1篇。此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嘉间皆以抄本流传,嘉庆末康绍庸始刻于广东,道光五年吴启昌复刊于金陵,光绪间李承渊重刻本为姚氏晚年定本。1988年岳麓书社出版标点本,以《四部备要》刻本为底本,并据通行各篇所出原书订正。此外,清末王先谦编《续古文辞类纂》34卷,收乾隆至咸丰诸家古文,以补姚编之阙,可称“续书”。黎庶昌也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扩编姚氏之书,堪称“广古文辞类纂”。

古文关键

古文关键

文论著作。2卷。南宋吕祖谦编著。南宋前期,散文创作日趋繁荣,与之相应,以指点散文写作技巧为宗旨的各类文选、文论著作亦纷纷问世。祖谦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散文作家,于散文创作和鉴赏有独特而精深的见解,遂编此书,选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八家散文共62篇,一一标举其命意布局,评论其长短得失,以实例示学古文者以门径,故名“关键”。卷首有《总论》1篇,下分《看文字法》、《看韩文法》、《看柳文法》、《看欧文法》、《看苏文法》、《看诸家文法》、《论作文法》、《论文字病》等8节,概述了阅读和写作散文的基本法则,所论颇多新颖精当之处。如提出:“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阅读中,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关于写作,其云:“为文之妙在叙事状情,辞源浩渺不失之冗,意思新转处多则不缓”;关键在于“笔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语新而不狂。常中有变,正中有奇。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结前生后,曲折斡旋,转换有力,反复操纵”。对入选之文,祖谦亦逐篇进行具体的讲评,并加以批语,使读者既得其要领,又对行文的段落间架和开合变化有所领悟。故此书刊行后,风行一时,深得推崇。后世传本有明嘉靖刊本、清康熙徐氏刊本以及《四库全书》本、《金华丛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