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俞森编。系宋代董煟、明代林希元、屠隆、周孔教、钟化明、刘世教及清代魏禧七家著述及俞森所撰《常平仓考》、《义仓考》、《社仓考》的汇刊本,计五卷。末附俞森撰《郧襄赈济事宜》及《捕蝗集要》。其中俞森撰《三考》详细地论述了积储对救荒的重要作用及利用仓储进行救灾的办法。
诗词别集。一作《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宋汪元量撰。《湖山类稿》乃元量自编,其名亦自定。宋、元之际,有刘辰翁选本,所收作品止于汪南归之初。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所引汪氏诗,皆出《湖山类稿》,其中有入蜀诗,说明《湖山类稿》乃其全部诗作结集。与《永乐大典》修纂同时,明抄本《诗渊》的编辑者在书中大量引录元量作品,仅现存《诗渊》残本,即有诗二百多首、词三十首,皆题《宋汪元量水霎诗》。说明其时元量诗集以两种版本流行。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湖山类稿》十三卷,其时或尚存。今此本与《诗渊》所引之《水霎诗》皆已早佚。今存刘辰翁选本《湖山类稿》五卷,前四卷收诗二百零三首,卷五为词,凡二十八首。另有《水雲集》,收诗二百四十六首,除去与《湖山类稿》重复的篇目,为一百七十七首;收词一首。二者通行本,为清鲍廷博刻本。又有清汪森藏抄本《湖山类稿》、《湖山外稿》。汪本前者多刘辰翁批点十二条,胜鲍本;后者即鲍本之《水雲集》,所不同者,后者已去其重复篇目。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增订湖山类稿》,在上述二本的基础上,新自《诗渊》、影印《永乐大典》等书辑得诗九十九首、词二十三首,溶于以上二本中,按时代先后,分别诗、词编次。五卷,前四卷为诗,第五卷为词。这是目前收录汪氏作品最为完备的本子。
元代诗文别集。3卷。沈梦麟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花溪在湖州府城东南70里,一名花城,沈梦麟一生大半时间隐居于此,所以就以它来作为诗文集的名字。主要版本有《枕碧楼丛书》本。卷首有明弘治六年(1493)彭韶序。据彭韶序,本集为沈梦麟后裔沈清所编。但卷端署:邑人陆珩编;郡人吴琼校正。卷1为赋、记、序、赞、古乐府。卷2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3为五七言近体,还有8则补遗的作品。卷末有沈溥跋,弘治九年李恩仁跋、弘治十年后序(未署名)等。据李恩仁跋,本集为沈梦麟之孙沈来瑞“命子锓梓以传”。可见《花溪集》在明代曾数次刊行。《枕碧楼丛书》本《花溪集》是据日本旧抄本刊行,最后附有清宣统二年(1910)沈家本所作校记,宣统二年沈家本所作跋语,是比较精审的本子。
宋人张纲(1083—1166)撰。四十卷。纲字彦正,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一作金坛人)。大观政和间试舍法三中首选。除太学正,迁博士,累官给事中。初与蔡京、王黼不合,南渡后与秦桧不合,致仕。桧死,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终于彦知政事。其座右铭曰:“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天下”。自号华阳老人,谥文定。此编系其嗣子坚搜辑编成,以其自号名集。凡文三十三卷,诗五卷,词一卷,后附行状一卷。总八百五十九篇。纲每成一文,都人辄传播,经建炎兵燹,十不余一。又以秦桧柄国,惧为所忌,绝意著述有年,故斯集所存,实为不足。《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诗文典雅丽则”。冠洪迈、于文熙二序。有《四库全书》本。
唐人顾况(725?—814?)撰。三卷,附补遗一卷。况字逋翁,晚自号悲翁、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进士,曾为校书郎,转著作郎。因诗中讽嘲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阴真逸。原集二十卷,已佚。明万历间辑所佚成书,收诗、赋二卷,文一卷,另附补遗一卷。其诗重内容,不以文采华丽求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皆为讽刺劝戒之作,《彩枝词》为学民歌之作,色彩甚浓。《公子行》、《行路难》等作品艺术风格奇特,为李贺诗风之先声。有《四库全书》本,道光中浙江黄山庄刊本。
北宋王珪(1019—1085)撰。四十卷,一作六十卷、附录十卷。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后徙舒(今属安徽)。庆历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掌朝凡十六年,无所建树。其集原本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成编为六十卷,又附录十卷,清内府刊印《武英殿聚珍版书》时,将“其中青词、密词、默词、醮词、齐文、道场文、功德疏,及教坊致语之类,均非文章正轨,谨禀承圣训,既加删削,重编为四十卷。”诗词作六卷,有诸体诗二百四十六首,帖子词、宫词、歌词百六十四首。文三十四卷,奏状三十三篇,札子三十六篇,表百七十一篇,内制文七百二十七篇,外制文二百十一篇,册文、祝文、祭文等七十八篇,问、议、序、启二十三篇,神道碑七篇,志铭、墓记三十二篇,凡一千三百一十篇。其文宏侈瑰丽,多台阁之体。其诗以富丽为主,讲究摛藻敷华,精思锻炼,细润熨贴。《明堂庆成》、《上元应制》诸篇,工丽独绝。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四库全书》本作六十卷,附录十卷。今人栾贵明据残存《永乐大典》与乾隆《聚珍版书》本互校,又辑得十六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三十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后博览群书,文章有奇气。弘治五年 (1492) 中举,以后久试不第。正德十年(1515)授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正德十四年(1519)因病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苏材小纂》(已著录)、《怀星堂集》、《祝子罪知录》等。此集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陈以闻所刻,共三十卷;卷一、卷二为骚赋,卷三为乐府,卷四为古调,卷五为歌行,卷六至卷八为近体诗,卷九为古体诗、箴铭,卷十、十一为论议,卷十二、十三为书牍,卷十四为碑版,卷十五至二十为传,卷二十一至二十九为纪叙,卷三十为外教。祝允明以书法闻名于世,其诗文亦较有特点,顾璘《国宝新编》称:“允明学务师古,吐词命意,迥绝俗界。效齐、梁月露之体,高者凌徐庾,下亦不失皮、陆。”虽有些过誉,但亦说明其诗颇受人们的关注。不仅诗的取材丰富,而且语言华美,下撷晚唐,上薄六代,往往得其一体。其文也潇洒自如,不甚倚门傍户,自成一家。
诗文别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宋秦观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作者自编诗文集十卷,名为《淮海闲居文集》,其中收诗一百一十二首,已佚;后又自编《逆旅集》,亦已佚。现存四十卷本《淮海集》只有题为《淮海先生闲居集》之宋刻残本,不知何人所编。有人疑此为秦集最早之编成刻本。附有《后集》之《淮海集》有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高邮军学原刻本、光宗绍熙三年(1192)永嘉谢雩重修本,包括《正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后世刻本多由此出,如明黄瓒曾刻于山东、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张綖刻于鄂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胡民表刻于高邮。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李之藻再刻于高邮。《四部丛刊》据张綖刻本缩印,《四库全书》亦据张綖本采录。然此本实为残本,勉凑四十卷之数,有些卷次仅二页。清宣宗道光十七年(1837),王敬之以李之藻本为底本加以重编,编为《淮海集》十七卷、《后集》二卷、《词》一卷。此本文字经过校订,辑出许多佚诗佚文。对《淮海集》中与他人重复互见之诗文。加以考证注明,前后集互相重出之诗加以删除。此编常见者有王氏原刊本与民国年间中华书局所编《四部备要》本。
二十卷。明王维桢撰。王维桢,字允宁,号槐野,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家居,地震遇难。著有《王氏存笥稿》。是集为王维桢诗文别集,凡二十卷。为其挚友余姚孙升所编。据《千顷堂书目》载“维桢存笥稿二十卷,又全集四十二卷。”今全集未见传本,惟此集存。集中前十六卷为杂文,后四卷为古今体诗。其诗学杜尚有一定的功力,而以五律尤高,时有清新之作;其亦能文。胡应麟甚至认为,其文远胜于诗。除此本外,还有嘉靖三十六年(1557)闽刻本,嘉靖三十七年吴刻本,嘉靖四十年的建宁刻本均为二十卷,万历三十四年(1606)黄升、王九叙刻本《槐野先生存笥稿》凡三十八卷,后附录一卷,崇祯十二年 (1639)李嗣京、邓承藩刻本,《王允宁先生存笥稿》凡四十二卷,附录一卷。
诗文别集。八卷。元汪克宽撰。汪克宽(1304—1372),字德辅,一字仲裕,祁门(今属安徽)人。曾从胡炳文、吴仲迁等人学。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中江浙乡试。次年会试,论《春秋》与主司之见不合,被黜,南归,弃科举业,聚徒讲学,尽力于经学,笃志著述。以所居山谷环绕,称为环谷,人称环谷先生。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召至京师,与修《元史》,书成,将授官,以老疾辞。洪武五年卒,年六十九。汪以理学名世,当时推为史局布衣第一人,其学以朱熹为宗。其文持论谨严,词意明达,无支离迂怪之病;诗留存极少,而其中七言古诗数首,造语新警,颇近温庭筠、李贺之格。其集系清圣祖康熙(1662—1722)初其裔孙汪宗豫所辑,前列行状、年谱、墓表,又有孙枝蔚序,称《祁门三汪先生集》,系与其孙之集合为一编,因时代各异,四库馆臣分别著录。此集有清康熙中刊本,收入《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