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皋藏稿

泾皋藏稿

文集。明顾宪成(1550—1612)撰。二十二卷。宪成字叔时,世称东林先生,或称泾阳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以耿直著称。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因议论朝政,形成清流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有《小心斋札记》,《顾端文遗书》。是集约十七万字。含疏书等五卷,序记六卷,说一卷,题辞三卷,墓志铭,墓表三卷,传、祭文、行状等四卷。其文多议朝政大事,反映东林派思想。《四库全书总目》称“宪成持身端洁,恬于名利,且立朝大节,多有可观。其论说亦醇正,未尝挟私见以乱是非。”有《四库全书》本,《顾端文公遗书》(光绪本)本。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

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

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经济文集

经济文集

六卷。元李士瞻(1313—1368)撰。士瞻字彦闻。先世新野 (今属河南),徙居荆门。至正初中大都路进士。累官户部尚书。出督福建海漕,就拜行省左丞。入为中书参知政事、翰林学士。封楚国公。此集为其曾孙绅所编,始于为右司掾时,而迄于奉使闽中。集中往来书札七十余通,虽属酬答之作,却可据以考见当时朝政之姑息,兵事之乖方、藩臣之跋扈。如《上中书左丞相》(卷三)即对泉州亦思巴奚兵乱一事多有所补。《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元史》于顺帝时事最称疏略,存此一集,深足为考证之助。”不为过言。有明正统九年(1444)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湖北先正遗书》 本等。

荆川集

荆川集

十三卷。明唐顺之撰。著有 《荆川集》、《广右战功录》、《南北奉使集》、《史纂左编》等。是集初由安如石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 刊刻,题名 《唐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二卷。集前有王慎中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叶氏宝正堂、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薛氏金陵书林都曾翻刻过此书,亦为十二卷。此外,还有万历元年(1573年)纯白斋刻本,系重新编辑唐顺之诗文,卷帙数量有所增益,题名 《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七卷,《外集》三卷、附录一卷。不久,唐鹤征又刊刻了《唐先生编文集》六卷、《奉使集》二卷。《千顷堂书目》载《荆川集》二十卷、续集六卷、《奉使集》一卷,基本上按这两种刻本著录。因丁丙未见唐鹤征刻本,故在《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怀疑《千顷堂书目》所载数目不合。十七卷本 《四部丛刊》已加以影印,卷一为赋、诗,卷二至卷四为诗,卷五至卷九为书,卷十、十一为序,卷十二为记,卷十三为说、铭、诔、祭文,卷十四、十五为志铭、行状,卷十六为墓表,卷十七为杂著,《外集》卷一为廷试、策诰、议表,卷二为奏疏,卷三为公移。另外,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唐执玉又刻印过 《荆川文集》,凡十八卷。

宋景文集

宋景文集

又名《景文集》。诗文别集。北宋宋祁(998—1063)撰。 六十二卷, 补遗二卷。祁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与兄庠同科进士,曾官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龙图阁学士。与兄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谥景文。与修《新唐书》,传多出其手。原有集,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中所载,辑抄厘为六十二卷,有赋四卷四十五篇;古体诗三卷,风雅体诗三首,五言百一十一首,七言十一首;律诗十一卷,五言四百一十首,七言三百八十二首;长律三卷,五言百一十六首,七言二首;绝句三卷,五七言、春帖、词共三百○五首;奏疏五卷四十七篇;奏状一卷三十二篇;外制文一卷四十一篇;内制文二卷六十八篇;颂二卷十篇;表六卷九十七篇;议、论三卷十四篇;序一卷十四篇;记、赞、说等三卷八十五篇;书三卷百十五篇;启五卷百七十九篇,碑文、墓志铭、行状六卷三十七篇。凡诗、词二十卷一千二百三十八首,文四十二卷七百八十四篇。与兄少同作《落花》诗而得名。诗多典丽,有唐人格律,《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诗,工丽妙绝,历代传诵文简古,善议论,常用古字或生僻词,人病其晦涩。《录田父语》以对话方式揭示秋硕收乃农家辛劳所来,非天赐,极精炼有序。《补遗》二卷为自《永乐大典》外诸书辑得之诗、文。有《四库全书》本,附录一卷为轶事余闻。《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据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遗诗、文二十四条。另有《武英殿聚珍版》(福建、广雅书局本)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各《景文集》,又附清孙星衍《拾遗》二十二卷。日本林衡辑《佚存丛书》中有《宋景文公集残》三十二卷,为宋传原本,《丛书集成初编》亦收载。

景迂生集

景迂生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晁说之撰。前3卷为奏议,卷4至卷9为诗,卷10为《易玄星纪谱》,卷11为《易规》、《尧典中气中星》、《洪范小传》及4篇《诗序论》,卷12为《中庸传》及《读史》数篇,卷13为《儒言》,卷14为杂著,卷15为书,卷16为记,卷17为序,卷18为后记、赞、铭、题跋,卷19、卷20为传、墓表、墓志铭、祭文。晁氏著述数十种,靖康年间遭兵火毁坏。其孙晁子健访辑遗著佚文,编为12卷,后又续增为20卷。此书有《四库全书》本,而《四部丛刊》续编辑入的名为《嵩山文集》的旧钞本,内容基本同于《景迂生集》,于20卷之余尚录有晁子健后记2篇,并附有关作者生平事迹的杂文9首。张元济以为此本出自宋代乾道刊本,并将卷3《负薪对》1篇与《四库全书》本《景迂生集》详校,可知两书讹阙不尽相同。《升庵诗话》卷13载晁说之和苏轼《论诗画》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似可视为其诗歌创作的主张。本集或题为《嵩山景迂生文集》,除简作《景迂生集》,也常简作《嵩山集》。

净德集

净德集

诗文别集。北宋吕陶撰。三十八卷。陶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属四川)人。皇祐中进士,历官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知陈州、梓州。有集六十卷,原本久不传,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成是集。文二十八卷。有奏状二十五篇,表二十八篇,内外制文七十二篇,书、启、序、记等五十九篇,论、说、策、策问四十九篇,墓志铭三十二篇,墓表、行状等三篇,凡二百六十八篇。诗十卷,古诗五言三十五首,七言二十首;五言律诗三十首,长律二十四首;七言律诗百九十一首,长律二首;绝句五言十八首,六言二首,七言六十首,凡三百八十二首。其诗多酬答之作,游赏之篇,清秀雅丽,别具风情,《七绝·梅花开尽小桃次之》:“发尽寒梅千万枝,小桃乘暖欲开时。春风次第来须早,芳草垂杨莫恨迟”,秀雅绝妙。所书奏议,皆畅达剀切,洞悉事机,人以贾谊比之,良非虚誉。故清人称其诗文“多典雅可观”。有《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活字,福建广雅书局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今人栾贵明自残存《永乐大典》中,又辑得五条, 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敬轩文集

敬轩文集

明代诗文别集。薛瑄(字德蕴)著。薛瑄的诗文著述初未有刻本,后来薛瑄的孙子薛禥将其稿交付给常州同知谢庭桂,今仍有存本的成化年间刊刻的《河汾诗集》8卷即是谢刻本,但其稿未能刻完。弘治二年(1489)监察御史杨亨从朱氏那儿得到薛瑄稿本,继而薛瑄的门人张鼎又从杨亨那儿得到其稿。其本字句舛讹,多非其旧,于是他重加校正,三易稿乃编成,共得诗文约1700篇,厘为24卷,刊刻行世。张鼎并作序。《四库全书》以此刻本为底本收录。此外,还有嘉靖三十五年(1556)赵府味经堂刻本,题名《薛文清公全录》,凡47卷,除诗文集24卷外,还有《薛文清公读书录》11卷,《读书续录》12卷;还有嘉隆年间、万历年间《薛文清公全集》刻本,凡40卷,附录1卷。这两种刻本诗文皆无所增益。薛瑄虽是明代理学大师,但诗文创作的理学气并不浓,尤其是诗作,尚见情韵。四库馆臣评论其集说:“明代醇儒,瑄为第一,而其文章雅正,具有典型,绝不以俚词破格。其诗如玩一斋之类,亦间涉理路。而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拔,往往有陶、韦之风。”(《四库全书总目》卷170)陈田《明诗纪事》也认为:“文清古体淡远,律诗雄阔,绝句极有风韵,非一时讲声律者所能及。”王世贞《艺苑卮言》曾举其“翼轸众星朝北极,岷嶓诸岭导南条”,“天连巫峡常多雨,江过浔阳始上潮”等诗句,认为是极有情韵的佳联。可见其非击壤体。

静修集

静修集

诗文别集。元刘因撰。刘因曾自订《丁亥诗集》五卷,焚毁其馀。刘卒后,其门人故友搜辑其佚稿,得《樵庵词集》一卷,《遗文》六卷,《遗诗》六卷,《拾遗》七卷,与《丁亥集》五卷,于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刊行。后杨俊民又捃拾残剩,一字不遗,辑成《续集》三卷,其中当有因所自焚之作,实与因编集本意不合。后房山贾彝又增入有关刘因的资料,如圹记、墓志等,编成《附录》二卷,合成三十卷。元至正中,官方为之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此本流传甚广,传刻传抄也多,明代有永乐本、成化本、弘治本、嘉靖本。更早的是元文宗至顺(1330—1333)年间宗文堂刊本《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本,《四部丛刊》影印的即此本,原佚李谦旧序,第二次影印本写补。现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三十卷本、《四部丛刊》本、清德宗光绪(1875—1908)年间刊本《静修先生文集》十二卷本(收入《丛书集成》)。各本皆有遗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