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卷。明张大龄撰。此书主要论述与晋代并立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发展、风俗、民情等,所论中肯简明,叙次编排简炼得当,文辞雅致,引证精详,且一改历代贬斥少数民族之意。此书有旧抄本。
笔记。宋末元初吴自牧撰。二十卷。自牧,钱塘(今杭州市)人。因“缅怀往事,殆犹梦也”,故名曰《梦粱录》。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成书。在其前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此为合璧之作。所记部分材料源于淳祐、咸淳《临安志》,大都为耳闻目睹,与周密《武林旧事》并称。卷一至卷六以岁时为序,记正月、立春、元宵、清明、端午、立秋、七夕、中秋、重九、立冬、除夜等节日,民间风俗,并记宫廷节日、礼仪、庆典、祭祀、贡举殿试等;卷七记杭州桥道、禁城九厢坊巷;卷八至卷十记宫殿宫观、朝廷机构、官舍府治、仓场库务;卷十一至十三记杭州山岩岭洞井泉、西湖、市镇、团行、夜市;卷十四记祠祭、神祠;卷十五记学校贡院、寺塔古墓;卷十六记各色铺肆;卷十七记历代人物、状元、后妃列女等;卷十八记民俗、户口、物产等;卷十九记园囿、瓦舍、闲人等;卷二十记妓乐、百戏伎艺、角抵、小说讲经史等。于研究南宋都市社会、风俗民情、文化娱乐等均有参考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等。古典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六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年刊行标点本,中国商业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出版《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与本书之合刊本。
3卷。邝露撰。《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该书说:“是书乃露游广西之时,遍历岑、蓝、胡、侯、槃五姓土司”,“归而述所见闻”。全书共有197条,卷1记土司及各部落的制度风俗,卷2记山川古迹,卷3记物产等。该书饶有文学色彩,所记述的民情风俗、鸟兽山水,文字瑰丽、神奇,较有艺术魅力。如“蚺蛇”写道:“蚺蛇尾有钩,口无齿,其声甚怪,似猫非猫,似虎非虎,击之则鸣,犹龟焉,灼之则鸣也。九十丈吞赤蚁,六十丈者吞象,三十丈至九丈者吞豺狼虎豹与鹿豕人。吞之法,以尾钩卷定,以气冲死,濡湿乃吞。吞毕,卷于树上,绞至糜烂,骨角皆从皮出,望之若神龙蜕骨耳。”情状逼真。又如“桂林竞渡”写道:“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左右衣白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中扮古今名将,各执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敌不返,兵胜则枭而悬之,铙歌合舞。 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遇甲戌为之,有司毫不敢诘。”情态宛然。不少记述皆可视为小品文。该书今存《四库全书》本。
地理杂志。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三卷。公路仕历不见史传。约咸通十二年(871)从茂名归南海。其先仕南粤,后官万年县尉,是书为作者亲自南游五岭间采撷民间风土、习俗、歌谣、哀乐等而作。以《史记·秦本纪》 “南尽北户”,即开北户以向日名书。约二万字。卷一所记通犀、孔雀、鹧鸪、鹦鹉、绯猴、蚺虵牙、红虵、水鱼等陆水动物及飞禽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捕捉饲养方法、用途等;卷二载蚊扇、鹅毛被、红虾盃、鸡毛笔、红盐等用物、食品;卷三记岭南无核荔枝、变柑、山桔子、山胡桃、白杨梅及越王竹、指甲花等花卉竹木。对研究我国唐代岭外地区生物资源、地理环境及人们生活习俗、食品结构等颇有意义。有《古今说海》、《学海类编》、 《丛书集成》、 《四库全书》各本。
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又名《高僧法显传》,简称《法显传》。中外交通著作。东晋释法显(约337—约422)撰。一卷。法显俗名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三岁即度为沙弥,二十岁受大戒。慨于律藏残缺,不顾六十多岁高龄,自东晋隆安三年(一称于义熙中)与同学慧景等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抵天竺求法,经三十余国,于义熙八年经海道回国,历十四年,行程四万余里。据所见闻,纂为是编,九千五百余字。记述我国西北、阿富汗、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三十余古国的佛教文化、历史传说、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建筑造型、风俗习惯等颇翔实。所载信风,是我国文献中有关信风最早有系统的纪录。鄯善条记被流沙所埋没之古城方位、文化、风俗等资料。它是我国现存有关南亚和南洋最早的确切记录,是研究地理学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为世界学者所重视,有英、法、德、日等文译本。惟其受宗教的束缚以天竺为中国,而称中国为“晋地”或 “汉地”。有《汉魏丛书》本, 《四库全书》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法显传校注》本。另有清人丁谦《佛国记地理考证》、日本足立喜六《考证法显传》、以及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贺昌群《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等书可供参考。
明代董越作。载见《历代赋汇》。据赋序,知此篇乃为铺叙朝鲜“山川风俗,人情物态”的一篇大赋,大约作于弘治初(1488)董越出使明朝蕃属李氏朝鲜后。赋的首段概述朝鲜的地理方位、形势、礼义声教,称其有箕子之流风遗韵。二段叙途经高句丽之西京平壤,特别描述了箕祠与箕墓的历史遗迹,再叙至开城留都,描述了高句丽故都的“威凤遗基”、“蟠龙旧陇”,其“民物庶蕃”,“风气固密”均非西京诸州之可拟。三段叙至朝鲜王京汉城,称其高腾佳气,䇄立东鄙,描述了国王郊迎明朝使者的盛大场面和宫庭交拜的隆重宴礼,并穿插了乐队、百戏、宫室、礼仪的描写。四段叙竣事东归,国王于慕华馆列燕饯别,描述了“畿内之景,汉江为胜”和达巷通衢贫富各异的房屋建筑、服饰打扮,以及川陆异产等。此赋以新闻纪实的笔法直陈敷事、文辞不厌繁芜,记叙了李氏朝野的风物人情,是古代中国与朝鲜两国之间政治、文化交往的真实记录。
清谈迁著。九卷。为作者于顺治十年 (1653) 至十三年间由江南至北京期间之见闻录。其中“纪闻下”载录有满族风俗、史事以及八旗制度诸条。依次为“纪程”一卷,“纪邮”上、下各一卷,“后纪程”一卷,“纪咏”上、下各一卷,“纪文”一卷,“纪闻”上、下各一卷。前有总序,各部分前另有小序述撰作缘起。“纪程”、“后纪程”为水路日记,“纪邮”为陆路日记,“纪咏”、“纪文”为所作诗文,“纪闻”为见闻杂记。因系记录顺治十年(1653)至十三年两年半内北游京师的经历,故名《北游录》。朱之锡序称:“(迁)每登涉躡屩訪遺蹟,重趼累茧,……及坐穷村,……手尝不辍,……途听壁窥,轶事绪闻,残楮圮碣,就耳目所及无遗者。”故所记有较高史料价值。所录诗文亦有佳作。原仅有抄本,1960年中华书局据邓之诚藏抄本和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排印出版,收入《清代史料笔记丛刊》,1981年重印。
北宋地理著作。北宋张礼撰并注,金元间无名氏续注。共一卷。最早刊于衢本《郡斋读书志》卷八。张礼,字茂中,浙江人。宋元祐元年(1086)与友人游长安城南,因作此记,并自作注。“凡门坊、寺观、园囿、庄墟及前贤遗迹见于载籍者叙录甚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于系作者亲历考察,并详加考释,故对研究唐代长安城南地理及寺观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研究丝路的重要资料。有明万历《宝颜堂秘籍》本、清道光《学海类编》本及《丛书集成》本等。
风土类笔记。十卷。宋末元初周密撰。约成书于元朝初年。武林是古杭州的别称。本书仿照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体例,全书分立七十一目,记录了南宋王朝湖山歌舞,靡丽纷华的景象。书中既有皇宫庆寿、郊祭、大赦、圣节、公主下嫁和乾道、淳熙年间三朝授受、两宫奉养等朝廷典礼和宫廷生活的实录,又有四时节序中元宵赏灯、花朝节、祭扫、浴佛、乞巧、重九、赏雪等民情风俗的描述,还详细描绘了临安城的宫殿、楼台亭榭、郊庙寺观等都市建筑和景色奇丽的西湖山水;记载了乾淳教坊乐部、官本杂剧、瓦子百戏、各色伎艺以及市镇上各种手工业、酒楼、歌馆、商店等。行文简要而富于文采,《四库全书总目》称誉它“耳闻目睹,最为真切”。为研究南宋史和杭州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中如“官本杂剧段数”、“乾淳教坊乐部”、“诸色技艺人”等节,共记述了教坊乐部和民间有名可考的著名艺人九百八十余人,官本剧目二百八十余种,很多地方还注明了艺人的籍贯、性别和演技特色,是研究南宋戏曲史的珍贵资料。《武林旧事》入明以后才有刻本,明人刻本往往随意删除,所以卷数各有不同。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正德宋廷佐六卷本;明嘉靖陈珂翻刻六卷本;明《宝颜堂秘笈》十一卷本;清代有《四库全书》十卷本;乾隆年汪日菼夙夜斋十卷本;《知不足斋丛书》十卷本;《武林掌故丛编》十卷本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六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年,西湖书社于一九八一年,中国商业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均有标点本出版。
南宋末松山羽士竹泉倪守约撰。书一卷,前有倪守约自序。赤松山在今浙江金华境内,相传晋道士皇初起、皇初平兄弟遇赤松子引入金华山之石室修道炼丹,丹成乘云上升。本书首记二皇君成仙事迹,载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封大皇君为冲应真人,小皇君为养素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加封大皇君冲应净感真人,小皇君养素净正真人。然后分丹类、洞穴类、山类、水类、宫宇类、人物类、制诰类、碑籍类记载山中形胜、二皇君遗迹、宫观道士及文物古籍。值得注意者碑籍类记录《太上感应篇碑》和《注太上感应篇》,表明南宋末《太上感应篇》已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本书对研究南宋前浙江地方道教史亦具参考资料价值。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