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名物的训诂著作。宋罗愿著。三十二卷。成书于宋淳熙元年(1174年),但到咸淳六年(1270年)王应麟守徽州时,才得以刻版行世。到元代延祐七年(1320年),歙人洪炎祖为作音释,附于每卷之后。罗愿,字端良,号存斋。生于宋绍光元年(1136年),卒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徽州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孝宗乾道二年进士,官知鄂州。博学好古,词章效法秦汉,高雅精练,为朱熹所称重。此书仿《尔雅》,分释草、释木、释鸟、释兽、释畜六类。作者观察实物细致,描写生动活泼又具有科学性,其体例严谨,考据精博,较有价值。有《学津讨原》本、《格致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等。
五卷。清纪容舒撰。纪容舒字迟叟,号竹厓,直隶献县 (今河北献县) 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通音律,尤精古韵。尚著《玉台新咏考异》、《杜律疏》等。孙愐《唐韵》久佚,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徐铉校定许慎《说文》,时《广韵》尚未修成,徐氏所用反切一从《唐韵》,见铉等进书表。纪氏认为反切之法,其上字必同字母,下字必同韵部; 类隔切者亦仅上字不同字母而下字韵部并无变化。因之,他搜辑《说文》所载反切,排比分析其下字,使各归其类,以成是书。纪氏所归纳之《唐韵》与《广韵》分部无别,但所收之字二书略有不同:有《唐韵》收而 《广韵》 不收者,有 《唐韵》在此部而 《广韵》在彼部者,有《唐韵》两部兼收而《广韵》止存其一者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推寻考校具有条理,《唐韵》分合之例与《宋韵》改并之迹,均可由是得其大丸,亦小学家所当参证者矣。”《越缦堂读书记》云: “纪氏于《说文》之学实未深造,故其大端误者有二:一字之子母不以次列,甚至有失载字母者;一许氏本书与新附不别,惟取其掇拾之功而已。”是书有守山阁本、《畿辅丛书》本。刊本注经钱熙祚校订,补其失收之音切四十四条,音切下失收之字百一十有五,又疏其谬误,随条附案,致为精密,李慈铭谓此实出于张文虎之手,张氏乃南汇 (今上海市南汇县) 人。
清代笔记。王应奎撰。王应奎(1683—约1767),字东溆,号柳南。诸生,屡试不第,以著述终身。此集6卷,另有《续笔》4卷,共10卷。内容或记叙自己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或记录读书心得、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各个方面。这些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如卷2记复社之声势,卷3记应社、复社之关系,《续笔》卷3《虎丘社稷》记顺治十年(1653)各地文人聚会虎丘大举社事。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作者少年以诗闻,然八入棘闱未得中式,遂退隐山居,埋头著述。是书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例,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读书所得,随手札记,凡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等,均有涉猎;二是所见所闻,涉及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遗闻轶事。
清王士祯撰。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有康熙四十四年序刊本、渔洋山人著述丛书本、光绪间申报馆丛书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十二卷。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十三年所作读书札记,内容以记叙传闻轶事,阐述名物源流,评议诗词,考订文字为主,纠正了前代笔记某些错误。也有一些条目反映了社会现实。如记京师卖水者,同人辈为其醵金娶妇事,见出清军抢掠贩卖人口所造成的悲惨后果。主要记载清初的典章制度、官吏升贬、京师名胜以及历代诗人的作品得失。随笔札录,是清初著名笔记之一。
《听雨丛谈》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有部分录自他书或有关案牍。其内容甚杂,而以涉及清代满洲及旗人风俗制度为多。如卷一“红绒结顶”、“花翎”、“羽缨冠“、“四禊袍”、“黄马褂”、“绿压缝靴”、“执事乐人服色”、“黄缰紫缰”,卷五“朝珠”,卷六“钿子”,卷十二“繖扇制度”、舆制”等条,对清廷及满族服饰器用的有关情况作了细致记载。在宗教祭祀及婚丧习俗方面,则有卷五“满洲祭祀割牲”、卷六“满洲祀先不用炷香”、卷十一“祭马神”、“丹旒”、“分祭幛”、卷十二“插戴”诸条,其中提供的某些情况,确非熟知内情者不能道。又说八旗中满洲、蒙古、汉军祀之礼,各有差异,以汉军而论,“从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从汉人礼者十居七八。内务府汉姓人,多出辽金旧族,如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如汉军礼者十居三四耳”(卷六“颁胙”条)。反映了当时各族间文化相互影响的情况。
余耋齿虺隤,经年善病,既不能展书纵读,又不能出而为登临眺听之事。唯是蒿床土锉,看屋梁而呻吟耳。二三亲串,间以问疾。相过延入卧内,共话团圞,多举乡里琐言为予娱病,且举其尤诙诡者,为抚掌之资。一涉世情,辄自引寐。儿辈侍侧,每有所闻,潜拾残{片虒}书之。疾平取视,都不成语,然亦可识当时抑郁无聊。故于没理没会处着想也,不忍弃为敝帚,稍次成帙,题曰《渠丘耳梦录》。耳梦用《汉书》语。颜注:耳常听闻而记之也。客有见者,曰:昔赵大年出新意作画,人辄嘲之曰:得非朝陵回乎?谓其所见不满五百里也。子渠人而只记渠事,得毋类此?余曰:不然,古人云,在朝言朝,在野言野。余以渠人而记渠事,亦士君子惓惓不忘乡党意也。
笔记。清人俞樾(1821—1907)撰。十卷。樾有《春在堂全书》已著录。是书为平素所作笔记整理编纂而成。约十二万五千字。内容丰富。大体按撰 写年代编次,各卷不分类目。内容有对经史诸 子、文字音韵的考证,对古今诗文的评议,有当 时社会的掌故遗闻与作者的交游经历,有浙东 风景名胜的游览纪实与风俗人情的考察直录, 亦有师友门人之间的酬唱文字以及集外诗词。 记宋翔凤以经师而工诗,记孙衣言师黄山谷与 作者论诗不合而赠诗奉寄,记《聊斋志异》版本 卷次等,均可供治文学史者参考。卷一谓其因 中进士时试帖诗首句“花落春仍在”为曾国藩 所赏,故题所居曰“春在堂”以为纪念,书名本 此。后附《小浮梅闲话》一卷,多考证戏曲、小说 的本事。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在堂全 书》本,198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据以排印出 版。
辨正文字的字书。元代李文仲撰。凡五卷。李文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馀未详。据卷首颜尧焕、于文傅、张楧、唐咏涯、黄潜等人所撰叙文云,李文仲伯父李伯英曾撰《类韵》三十卷,从形、音、义三者关系出发,训释文字假借用法,该书脱稿未久,伯英逝世,因而字形笔画多未校正。李文仲遂撰此书,以辨正字形,刊除俗谬。并对前人字书,如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宋郭忠恕《佩觿》以及毛晃增注之《礼部韵略》等书中错误,均有举正。以二百零六韵编次文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正字形,一般均在注释音义后指出俗体之讹谬,如“尨,莫江切。《说文》:‘犬之多毛者,以犬从彡。’俗又加犬作狵,非。”作者于文字形体的正谬区别甚严,但并不一味强调从古。本书清初由朱彝尊抄得,张士俊刊行,方得行世。今存有清张氏泽存堂本、道光五年(1825)刻本等。
明杨慎编。成书年月不详。共5卷。此书收录当时较不常见而古书上用过的字,按106韵编排。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一卷。意义难明的,则先释义;音不明则以反切注音。但较大部分是辨明异体。异体字下先以常用字注明,而后明其出处。也有少部分是正字的。作此书的用意与他作《古音骈字》、 《古音复字》相近,是为了存古字,以为当时识字提供方便。此书收入《函海》。
简称《切韵指南》。等韵学著作。一卷。元刘鉴撰。成书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刘鉴,字士明,自署关中人。生卒年不详。此书自序说“仆于暇日,因其旧制,以成十六通摄。作检韵之法,析繁补隙,详分门类,并私述玄关六段,总括诸门,尽其蕴奥,名之曰《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与韩氏《五音集韵》互为体用。诸韵字音,皆由此韵出也。”可见此书是参照《五音集韵》的声韵系统而作。《切韵指南》分十六摄,以摄统韵注明内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