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中任是谁都不能想到,性情平和、才能平庸的维罗克,就是那个和妻子温妮、智商欠缺的妻弟史蒂夫居住在一起,开着一间没有生意的杂货铺子的小商人,就是受雇与外国大使馆的间谍。在他的杂货铺子里,出入的都是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妄图革命,但是却个个求助于宗教、谎言,甚至是恐怖暴力活动。而由于新到任的大使馆官员对维罗克的工作不满意,所以维罗克也参与到了恐怖活动当中,要炸掉格林尼治天文台,以引发当局的注意。恐怖活动由于一系列的阴差阳错失败了,但是这部作品却预言了此后一个世纪的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暗潮。911之后,《间谍》迅速成为全美新闻媒体关注和引用*多的主题作品之一。位列美国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语小说第46位.
汉娜·阿伦特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什么是人的条件?阿伦特在介绍人的条件前先提出“积极生活”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labor)、工作(work)、和行动(action)。劳动是与人体生命过程对应的活动,身体自发的生长、新陈代谢和最终的衰亡,都要依靠劳动的产出和输入生命过程的必需品。劳动的人之条件是生命本身。工作是与人存在的非自然性相应的活动,即人的存在既不包含在物种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内,它的有死性也不能由物种的生命循环来补偿。工作的人之条件是世界性。行动,是唯一不以物或事为中介的,直接在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与之对应的是复数性(plurality)的人之条件,即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和栖息于世界的事实。除了以上三个人之基本条件外,人也是被条件规定的存在者(conditioned beings),因为任何东西一经他们接触,就立刻变成了他们下一步存在的条件。人的条件不等于人的本性,与人的条件相应的所有人类活动和能力的总和,都不构成任何类似于人的本性的东西。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是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创作的文化史著作,首次出版于1955年。该书是作者倾其毕生的研究经验、研读心得思想的结晶,将人类文化比做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榕树,详细追溯了文化的演进过程,从文化低级阶段的层次、多源头的发轫阶段开始,渐次追溯多线条的发展过程,展示了人类文明和地区文明的图景。该书分为十章,按照纵向的时间顺序和横向的空间顺序将人类文明划分为若干文化区域,依次追溯各条文明发韧主线的发展历程,对人类文化演进、文明兴起、各文化区和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立体式、多视角的描绘、分析和阐释。《文化树》的书名意在表达文化不是仅有一根主干的进化树,而是像热带的榕树,拥有各种枝权交叠的不定根和气生根。尽管文化演进的过程有传播、假借和分歧等多种发展方式,但是依然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源流中。林顿在书中用事实和例证批评了欧洲中心主义,以开阔的视野和宽容而优美的笔调描绘出东南亚、西南亚和欧洲、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中海、非洲、印度、中国、日本的文化各个方面,指出它们之间的关联与特色,特别强调技术发明与革新、制度的演进对文化进程的巨大影响。
美国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著。出版于1932年。作者在本书中把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团体分析之中,把文化设想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研究。作者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各种文化,伟大的或渺小的,原始的或现代的,都是人类潜能这个巨大弧圈上的某些特征,因此,各种文化是无法比较和进行价值判断的。作者着重对3种文化类型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是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第安人,这种文化类型崇尚温和,埋没个性,对一切都采取温和、节制的态度,注重礼仪,因而被称为日神型。与之相对的是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他们崇尚暴力,偏爱个人竞争和对抗,喜欢自我夸耀,被称为酒神型。还有一种是美拉尼西亚的多布人,无法无天,背信弃义,反复无常,被称为妄想狂型。作者反对用一种文化模式来判定个体的行为,认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个体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相符,如唐诘诃德战风车,如果承认了文化的连续性,这个问题就可解释。文化的另一特点就是其相对性,这不仅是一种更现实的社会观念,也是文化宽容的新基石。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全书并不长,共十三章,附一些日本词的注释和全书索引。除前述首尾两章外,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学到传统。 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外国短篇小说选集。鲁迅与周作人合译。共两册,先后于1909年3、7月在日本东京出版。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上海广昌隆绸庄寄售。书名篆体题字,为陈师曾所写,毛边。第1册收小说7篇,其中安特烈夫的《谩》和《默》两篇署“树人”译。第2册收小说9篇,迦尔洵的《四日》署“树人”译。1921年增订改版成一册,共收37篇译作。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以周作人名义印行。集中选译作品多为近代短篇,特别偏重于北欧诸国。对集中有关作家及作品逐一作了简要评介。茅盾充分肯定《域外小说集》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方面的开拓之功。在《译文》1954年10月号,茅盾刊载《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在谈到近代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时,说:鲁迅“所计划、翻译和出版的《域外小说集》 (1909年)中,俄国的契诃夫,波兰的显克微支,法国的莫泊桑,丹麦的安徒生,第一次以真朴的面目,与我国读者相见”。《世界文学》1977年第1期茅盾发表《学习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精神》一文,提到《域外小说集》时说: “这个短篇小说集是继续《摩罗诗力说》的主旨,介绍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的反映人民痛苦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把反映被压迫的人民和被奴役的民族的叛逆和反抗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其用意和《摩罗诗力说》是相同的。”
鲁德亚德·吉卜林创作小说,基姆是个小孩的名字,英国白人小孩却生於印度长於印度,他的父亲是爱尔兰小牛团队的旗手,流落东方殖民地,在基姆三岁时抽鸦片死去,把孩子留给一个欧亚混血的穷女人,但他这位潦倒的父亲坚信,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转的,有一天会有骑骏马率领世界最精锐部队的上校来迎接基姆,会有九百个奉绿地红牛为神的健儿吹号欢迎基姆,这个预言遂像咒语般,被封存在基姆脖子上所掛的护身符里,护身符里其实是三份文件,一是他老爸的退伍证书,一是基姆的出生证明,另一份只是他老爸的签字。年幼的基姆成长於贫穷大街,生存技俩无一不精,被街坊所有人称之为 “世界之友”,有一天,他意外结识了一名来自北方雪山的西藏年老喇嘛,莫名其妙成为喇嘛的徒弟。这位道行崇高的肃仁寺住持德秀喇嘛有个悲愿,他千辛万苦打算走遍印度,寻找一条传说中的河,一条可涤尽人世罪恶的河,相传是释迦牟尼还身为王子时射出一箭所涌现出来的河,这奇怪的一老一少、一白一黄便由此结伴而行,在广阔无边的印度找寻自己的召唤——在无限大的世界中一种幸福无所事事的冒险旅行。
《勇敢的船长》是英国海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富家子弟哈维在豪轮上不慎坠入海中,却幸免于难,被一艘捕鱼船营救。由于在家娇生惯养,哈维起初十分不适应渔船上的艰苦生活,但随后他在船上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一-以劳动换取报酬,养活自己。在经历了大海上种种事件之后,他身上的纨绔习气逐渐为勤劳作风所代替,最后被“海上号”捕鱼团队接纳,成为一名真正的水手。当渔船再次回到岸上,哈维得以与家人团聚,不过哈维的改变让家人大吃一惊,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好逸恶劳、傲慢无礼的富家公子哥,而是脱胎换骨,成了一个不惧吃苦、不畏艰险的渔家子弟。他的人生也从此走向了正轨。
短篇小说,果戈理著,《旧式地主》讲述了旧式地主阿法纳西·伊凡诺维奇·托斯托古勃和其妻子普利赫里娅·伊凡诺芙娜·托斯托古勃的简单、质朴、自然的一生。两位地主待人热情大方,对仆人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均以佳酒美食相待,夫妻之间更是相敬如宾,平等互爱,充满了人间的温情,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自然生活。
《涅瓦大街》(俄语:Невский Проспект)是尼古拉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31年至1834年间,于1835年出版。在果戈理的小说集《彼得堡故事》中,短篇小说《涅瓦大街》其价值尤为突出,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设定了“彼得堡故事”系统的深层内涵。《涅瓦大街》的三个女性形象——“女性集体”、“黑发姑娘”和“金发女郎”给予考察,分析其基于男性成见的小说叙事所赋予的女性形象特质——“不确定性”、“无名性”、“被动性”、“失语”和“智性缺席”等,对女性形象实行操作和控制的小说叙事策略,其目的在于建构男性主导的价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