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第一

许之衡Ctrl+D 收藏本站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土苴等视(1),独瓷则甘拜下风,尊为瑰宝。诚以瓷货之美,冠绝全球,虽百图仿效,终莫能及,盖得于天地者厚也。宜夫“钗拿”之名(2),代表国号。释其义,则“支那瓷”之省文也。其声名洋溢,固已久矣。

三国 青釉莲花尊

【注释】

(1)土苴(jū):渣滓,糟粕。

(2)钗拿:英语China的音译。

【译文】

我国的艺术以烧制陶瓷为第一。为什么呢?因为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类完全是人工制造的,器物的精巧可以尽工匠之能事。唯独瓷器,虽然也是由人工制造,但是火候的深浅、釉胎的粗细,却也要依仗于天时和地力,然后才能施展人的技巧。所以,我国制造的各种工艺品,欧美人都视若渣土,唯独对瓷器甘拜下风,尊为瑰丽珍宝。这实在是因为瓷器的精美,世界无比,欧美人虽然千方百计仿造,到底不如,因为得于天时地力太多了。这就难怪欧美用“钗拿”来代我国号。解释“钗拿”的意思,实际就是“支那瓷”的简称。由此可见瓷器声名远播,确实已经很久了。

瓷质之贵,在于瓷泥(1)。瓷泥也者,以地质学语释之,乃一种富于黏性之冲积土也。大抵由山水冲激,积而成砂,砂复滤细,则成为泥。是种土砂,非随处所恒有。复分各色,有紫、有黄、有褐、有白,而以白为最贵。紫也、黄也、褐也,均无法使之白。而白之一种,千百年来独尊景德镇之所制焉。

【注释】

(1)瓷泥:制作陶瓷的主要原料。因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为最佳而得名,别称“高岭土”。

【译文】

瓷器质量之好,在于瓷泥。所谓瓷泥,用地质学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富有黏性的冲积土。一般情况下是由山水冲积成砂石,砂石又经过滤变细,就成为泥子。这种砂土,不是什么地方都有的。又分为各种颜色,有紫色,有黄色,有褐色,有白色,而以白色最为珍贵。紫色、黄色、褐色的,都无法使它们变为白色。而白色的瓷,千百年来以景德镇所制为最好。

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1)。更有均窑(2),亦甚可贵。其余各窑,则统名之曰小窑详后《说窑》章。而元之一代,历年较短,与宋末不甚相远,亦可附于宋焉。明之最盛,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数朝(3)。清又可分为五期,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4),均为一代制作之杰出者。此时代之大较也。至于宋以前,虽隋唐时代有作者,然皆于故录识其名,罕得目睹其物,兹编故断自宋代为始。

【注释】

(1)柴:指柴窑。传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所烧造,故名。惜柴窑之瓷,今已无完品。汝:指汝窑。我国宋代名窑之首,以在汝州(今河南汝州),故名。官:指两宋官窑。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时在今浙江杭州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哥:指哥窑。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所烧造以纹片著称。至今仍有成品传世,但其窑址未发现。定:指定窑。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曲阳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

(2)均窑:即钧州窑。古代名窑,始于唐,盛于北宋。以其地处河南禹县,因古属钧州,故名。

(3)永乐(1403—1424):明成祖朱棣年号。宣德(1426—1435):明宣宗朱瞻基年号。成化(1465—1487):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嘉靖(1522—1566):明世宗朱厚熜年号。万历(1573—1620):明神宗朱翊钧年号。

(4)康熙(1662—1722):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雍正(1723—1735):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乾隆(1736—1795):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道光(1821—1850):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年号。光绪(1875—1908):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年号。

【译文】

我们中国制作陶瓷可以分为三大时期:即宋、明、清。宋代最有名的窑有五个,就是所谓的柴、汝、官、哥、定。还有均窑,也非常名贵。其他的窑则一概称为小窑详见后面《说窑》一章。而元代历时较短,且与宋末相距不远,也可附属在宋代。明代制瓷最鼎盛时期是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数朝。清代又可分为五个时期,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都是一代制作的杰出者。以上是时代的大致划分。至于宋代以前,虽然隋唐时期也有制作的瓷器,然而都只是在过去的文献中得识它们的名称,很少能见到实物,因此本书自宋代说起。

陶之为物,发明最古,自有虞氏已见经籍(1)。此后汉晋瓦器,六朝偶俑(2),近年筑路出土者,填溢市肆(3),可见吾华历朝制作之大概焉。若瓷之发明,自晋始见于记载。其后元魏、隋、唐(4),骎骎渐盛(5)。观陆羽《茶经》所载,则唐时茶具已极精美,可知唐代以越窑著称(6)。陆龟蒙诗云(7):“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8)。”孟郊诗云(9):“越瓯荷叶空。”顾况《茶赋》云(10):“越泥如玉之瓯。”诗人屡见诸吟咏,其妙品当可想见。然代远年湮,流传极罕。虽近时出土间有发现,然已在存疑之列,殊难一一考证。清高宗《题鸡缸诗》云(11):“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12)。”清初已如此,今更可知矣。

【注释】

(1)有虞氏:即虞舜,姓姚,名重华,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

(2)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世称为“六朝”。偶俑:陶制或木制,以替代真人的人形殉葬品。这里指陶俑。

(3)填溢市肆:充满市面上的古玩店铺。

(4)元魏:即北朝时期的魏朝,以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本姓拓跋曰元,故称。

(5)骎骎(qīn):马跑得飞快的样子,比喻事情发展很快。

(6)越窑: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

(7)陆龟蒙(?—约881):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和农学家,著有《耒耜经》、《松陵集》等。

(8)“九秋风露”二句:《全唐诗》卷六二九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九秋,即秋天,秋季三个月为九十天,故称。

(9)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著有《孟东野诗集》。引诗出《全唐诗》卷三八〇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篇。

(10)顾况(727—815):唐代诗人,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苏州(今江苏苏州)人。著有《华阳集》、《顾逋翁诗集》。

(11)清高宗:清乾隆皇帝,庙号高宗。

(12)“李唐”二句:李唐,唐朝皇帝姓李,故唐朝又被称为“李唐”。赵宋,宋朝皇帝姓赵,故宋朝又被称为“赵宋”。

唐 青瓷双螭耳尊

【译文】

陶器的制作,起源最早,在典籍的记载中从虞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后如汉晋瓦器、六朝陶俑,近些年来因修路而出土的器物充斥市面古玩店铺,由此可以大致了解我国历朝历代陶瓷制作的情况。至于瓷器的发明,直到晋代才有所记载。以后到北魏、隋、唐时期很快兴盛起来。看陆羽《茶经》所记载,唐代的茶具已非常精美了,并且也可以知道唐代越窑著称于世。陆龟蒙的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孟郊的诗:“越瓯荷叶空。”顾况的《茶赋》写到:“越泥如玉之瓯。”诗人们常常吟咏瓷器,瓷器美妙的品质可想而知。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实物流传很少,尽管近世出土时有发现,但也已列入存疑之列,更难以一一考证。乾隆皇帝曾作《题鸡缸诗》:“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清初已是如此,至今更可想而知了。

至于彩色之发明,亦颇久远。陆羽《茶经》谓:瓯(1),越器青,寿州瓷色黄(2),洪州瓷色褐(3)。又谓:碗,越州为上。其瓷类玉、类冰,青而益茶;邢瓷类银、类雪(4),白而茶丹。《杜甫集·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至如吴越钱镠时有所谓秘色者(5),蜀王建时又有所谓金棱碗者(6),观于此则唐时已有青色,有黄色,有褐色,有白色,有金色,几于五光十色矣。近人睹宋代均、哥诸器,制作古朴,色亦简单,遂遇形式古朴者,概以宋元赅之。乌知乎唐代制器,已力求华美如是哉。

【注释】

(1)瓯:盆盂类瓦器。

(2)寿州:今安徽淮南,此指寿州窑。

(3)洪州:今江西丰城,此指洪州窑。

(4)邢瓷:即邢州窑所出瓷器。邢州窑旧址在今天的河北邢台内丘、临城一带。

(5)至如: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吴越钱镠(liú,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五代吴越国创建者。

(6)蜀王建:五代十国时前蜀皇帝王建(847—918),字光图。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903—918年在位。

【译文】

至于彩色的发明也很久远了。陆羽《茶经》说:瓯,越州窑瓷色青,寿州窑瓷色黄,洪州窑瓷色褐。又说:碗,以越州窑为上品。这种瓷器似玉似冰,色泽青而与茶色相协调;邢州窑的白瓷似银似雪,白而茶色发红。《杜甫集·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至于吴越王钱镠时有所谓的秘色瓷,五代前蜀王建时期又有所谓的金棱碗,由此可见唐代已有青色、黄色、褐色、白色、金色等,几乎是五光十色了。现在人们看见宋代的均窑、哥窑等瓷器制作古朴、釉色简单,于是碰到形式古朴的瓷器,便以宋、元一概而论,哪里知道唐代制作的瓷器已经如此力求华美呢?

至于瓷而有花,就余所见,则宋时已极精美。宋瓷花之佚丽者(1),莫如粉定(2)。粉定雕花者,穷妍极丽(3),几于鬼斧神工。而哥瓷亦有加彩者。若元窑,余亦见有暗花者。余曾见一半瓷半瓦之盘雕凹花加五彩者(4),其彩与花异常古拙,是否宋以前物,未敢决定。可知瓷之有花,其滥觞为已古矣(5)。至于明代,则各种花绘,穷态极妍。《佩文斋书画谱》载明代嘉靖官窑花瓷(6),有五十余种之多,其彩画之诡奇,绘事之伟丽,几于不可方物(7)。所惜者上方贵品,既罕流及人间,而历年既多,残缺不少。重以贾胡辇载(8),搜及岩穴,遂令朱明遗器(9),粗伪者充塞市廛(10),精真者珍同拱璧。然间或一遇,亦足考见前代美术之一斑焉。

【注释】

(1)佚丽:美丽,精美。佚,通“昳”(yì),美。

(2)粉定:瓷器的一种。仿定窑瓷器而和以石粉者称之为粉定。

(3)穷妍(yán)极丽:极其艳丽。妍,美丽。

(4)半瓷半瓦:指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器物。

(5)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6)《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王原祁、孙岳颁、宋骏业、吴暻、王铨等纂辑,康熙四十七年(1708)成书。书中书画家传记的引证,均注明出处。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资料,为中国第一部集书画著作之大成的工具书。

(7)不可方物:不能识别,无法分辨。此指无可比拟。方物,识别。

(8)贾胡:外国商人。辇载:车载运输。辇,车。

(9)朱明: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被称为“朱明”。

(10)市廛(chán):指商肆集中的地方,又称“市井”。

【译文】

至于说瓷器表面有花纹,就我所见,宋代时就已经非常精美了。宋瓷中花纹最为精美的要数粉定。粉定雕花的图案极其艳丽,真如鬼斧神工一样奇妙。而哥窑也有施以彩绘的器物。若说元代瓷器,我也见过暗花的。我曾见过一件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盘子,雕刻凹花,并加五彩,色彩和花纹都异常古拙,未敢轻易判定是否为宋代以前的器物。可见瓷器上绘有花纹,起源是很早了。到了明代,各种花绘美姿都达到了极点。《佩文斋书画谱》记载,明代嘉靖官窑的花绘彩色达五十多种,彩画的怪异奇特,绘工的宏伟壮丽,简直无可比拟。可惜的是皇家珍贵的瓷器很少流散到民间,而且长年累月,已经残缺不少。加之外商多方搜购并且外运,竟然使明代遗留下来的瓷器,粗劣伪造的充满市中店铺,而精美的真品就像大的玉璧一样珍贵。但是,偶尔遇到一件,也就足以考证前代美术的一个方面了。

西哲有言:“世愈近则愈进化。”以此原则衡之华瓷,乃大不然。观于宋瓷,汝、均、哥诸器,制作凝重古雅,而瓷质之腴润(1),釉色之晶莹,历千载而常新。粉定则精丽妍巧(2),与清乾隆同臻极轨(3)。至于元,则反古拙,有类于土缶硎羹(4)。明永乐影青一种(5),迥非康、乾之所能及。明宣祭红(6),天下称为瑰宝,而天启、崇祯(7),甚至卑无闻焉。康熙花卉人物,似华秋岳、陈老莲(8)。雍正花卉,纯似恽南田(9),而人物则逊于康熙。至乾隆研炼,瓷质胜于康、雍,而绘画则除古月轩外(10),稍未之逮。其官窑多作锦地(11),参入泰西几何画法(12),虽穷妍极巧,错采镂金,然视康、雍之浑雅高古,雅人视之,殆不如矣。道光则别开一派,虽属小家法,亦有足观者焉。若夫咸、同(13),殆卑之无甚高论。而光绪近年仿康、乾诸制,往往逼真,鱼目混珠,识者憎之,然不能不谓其美术之精进也。统观诸朝,或盛或衰,殆无常轨,衡以“世愈近则愈进化”之说,乃迥不相侔(14)。律以“人存政举,人亡政熄”之言(15),则庶几相近(16)。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

【注释】

(1)腴(yú)润:丰润。

(2)精丽:精华美丽。妍巧:妍丽奇巧。

(3)同臻(zhēn):同时达到。臻,到。极轨:最高境界。

(4)土缶:即土罐。硎(xíng):通“铏”,盛羹的器皿。羹: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

(5)影青:又名映青,即青白瓷。是一种胎体薄而能映见手影的青瓷。

(6)明宣:明代宣德年间。祭红:又名霁红、宝石红、鸡红、积红等。祭红釉的配方由红铜条、紫英石合成,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组成。

(7)天启(1621—1627):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崇祯(1628—1644):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8)华秋岳(1682—1756):即华喦,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等。福建临汀(今福建永定)人,侨寓扬州。清代著名画家。陈老莲(1598—1652):名洪绶,字章侯,因好画莲,自号老莲,晚年又号悔迟、勿迟等。浙江诸暨(今浙江诸暨)人。明末清初杰出的画家,工山水、花鸟、书法,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

(9)恽南田(1633—1690):名格,字寿平,号南田。武进上店(今江苏常州)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著有《瓯香馆集》等。

(10)古月轩:指一种清代的工艺品。它以珐琅彩在玻璃胎上施以彩绘,经高温烧制而成。它是瓷器装饰技法的一种。又称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11)锦地: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12)泰西:犹极西。泛指西方国家,一般指欧美各国。

(13)咸、同:即咸丰、同治。咸丰(1851—1861),清文宗爱新觉罗·奕年号。同治(1862—1874),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年号。

(14)迥不相侔:完全不符。

(15)人存政举,人亡政熄: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16)庶几:差不多。

【译文】

西方的哲人曾经说过:“世愈近则愈进化。”用这条原则来衡量中华的瓷器,就有很大的不同了。看宋代瓷器中的汝窑、均窑、哥窑等器物,制作凝重,古朴雅致,而且瓷质的丰润,釉色的晶莹,虽然经历千年而常常像新的一样。粉定的精丽奇巧,与乾隆年间的瓷器一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至于元代的瓷器,反而古拙有如古时盛酒和羹的土缶、陶硎一样。明代永乐年间的一种影青瓷,绝非康熙、乾隆两朝制品所能相比。明代宣德年间的“祭红”,世间称为瑰宝。然而天启、崇祯年间的瓷器,品质低劣,没没无闻。康熙年间的花卉、人物,好似华秋岳、陈老莲的画风。雍正年间的花卉,如同恽南田所作,而人物就不如康熙年间出色了。到乾隆时期,瓷质的细磨精炼,胜过康熙、雍正时期,绘画方面除了古月轩瓷器之外,大都不如。这一时期的官窑制品喜作锦地,并且糅合了西洋的几何画法,虽然极力追求精美华丽,而使用色彩错综、雕刻金彩等装饰,同康熙、雍正年间瓷器的古朴高雅相比,在风雅之人看来还是略有不及。道光年间又另创一派,虽然气魄不大,但也有可取之处。至于咸丰、同治年间的瓷器,则质量更差到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好处了。光绪年间仿制康熙、乾隆年间的瓷器,往往逼真而鱼目混珠,为行家所鄙视,但不能不承认这一时期美术的精到和进步。综观以上各朝,或者兴盛或者衰退,没有一定规律,如果用“世愈近则愈进化”的说法衡量,完全不符。衡量以“人存政举,人亡政熄”的古说,则还差不多。瓷器虽然是小的事物,但同国家命运和世事变化却是隐隐相关的。

宋代制瓷,虽研炼极精,莹润无比,而体制端重雅洁,犹有三代鼎彝之遗意焉(1)。粉定妍巧极矣,而花纹源出秦镜(2),纯白一色,仍极雅净也。至宋末而加彩兴,始稍稍趋于华美。元瓷间有花彩,然大都步宋规模,且不及宋制之精,时露古拙气象。大抵蒙古历年既短,故制品稍逊于宋代欤?有明聿兴(3),制作渐备,润色承平,乃及瓷业。龙凤之文最古(4),殆沿宋制。由是而花卉,而众兽,而人物,增华饰美,然其时绘事,犹见古朴疏宕之气焉。至清康熙,专以名工制瓷,名手绘画,殆纯入于美术范围,而高穆浑雅之气,犹未尽掩。入雍正,则专以佚丽胜矣。至乾隆,则华缛极矣(5),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政治、文化如是,瓷业亦然。嘉庆虽犹存典型(6),然仅虎贲中郎之似(7)。道光画笔,出以轻倩,而物料美盛,远逊前朝。咸、同一蹶不振,虽美术退化,亦时势使然也。光绪稍稍复兴,但有形式,而乏精神矣。故观于瓷业之盛衰,与历史世代变迁之局成正比例。然由朴以趋华,由简以趋赜(8),乃必循之轨也。

【注释】

(1)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鼎:炊器,多为青铜所制。彝:古代宗庙常用礼器的总名。

(2)秦镜:亦作“秦鉴”。传说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的善恶。

(3)聿(yù):文言助词,无义,用于句首或句中。

(4)龙凤之文:龙与凤形象的纹饰。文,今字作“纹”。本书类此处皆作“文”,下不再一一注出。

(5)华缛(rù):华采繁富。

(6)嘉庆(1796—1820):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年号。

(7)虎贲(bēn)中郎:宫廷卫队的将官名,以指仅能继承守旧,而不能发扬创新者。

(8)赜(zé):深奥,玄妙。

【译文】

宋代制瓷,虽然研炼和烧造非常精到,瓷器晶莹细润无与伦比,但体制端重,雅制高洁,仍有夏、商、周三代鼎彝的遗风余韵。如粉定已是十分纤巧,然而它的花纹来源于秦镜,纯白一色,仍然十分雅致素静。到了宋代末年加彩出现,才稍微趋向于华美。元代瓷器偶尔有花彩绘饰,然大都在宋代瓷器的规模之中,而且还不如宋瓷制作精美,时常显露出古朴拙笨的样子。大概由于蒙古统治时间较短,因此这一时期的瓷器也稍逊于宋代?明朝建立以后,瓷器制作渐渐完备,社会的长期稳定也反映在瓷器制作方面。龙凤纹饰最古,大概沿袭宋代旧制。由龙凤而及花卉、鸟兽、人物,增饰华美。然而那时的彩绘仍旧可以看出古朴疏宕的气韵。至于清代康熙年间,专用技术精良的工匠制瓷和绘画,几乎完全融入了美术的范围,而高古肃穆、浑厚典雅的气质还没有完全消失。雍正年间则专以艳丽取胜。到了乾隆年间,华丽繁缛到达极点,精巧的程度简直是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的气质则荡然无存。所以乾隆一朝实为清代的极盛时期,也是清代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政治、文化方面是这样,瓷器制作也是如此。嘉庆年间虽然还存有过去的范型,然而也仅能继承守旧,而不能发扬创新了。道光年间的画风轻倩曼妙,然而在原料华美方面都远远不如前朝。咸丰、同治年间终于一蹶不振,虽然是美术退化,实际上国运时势也是如此。光绪年间稍稍复兴,但只有形式而缺乏内在精神。因此看制瓷业的盛衰与时代的兴衰是成正比的。然而由质朴趋向华美,由简约趋向深奥,乃是必然遵循的规律。

唐 白瓷长颈瓶

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故缥瓷入潘岳之赋(1),绿瓷纪邹阳之编(2)。陆羽品茶,青碗为上。东坡吟诗(3),青碗浮香。柴窑则雨过天青,汝窑、哥窑、龙泉、东窑均主青色,此宋以前尚青之明证也。至均窑始尚红色,元瓷于青中每发紫色,至明宣德祭红则为红色之极轨。康熙郎窑(4),递衍递嬗(5)。而豇豆红、胭脂水(6),尤为时代所尚。故青色以后,红色继兴,至于今益盛,足见由朴趋华之显征也。而西人于重红之外,兼重黑色,青色则稍稍摈弃。此种心理,不解其由,或者物以希为贵欤?由是言之,青为过去之色,红为极盛之色,而黑为异军特起之色。若夫白色者,则除粉定外,不甚见重于世,殆贵华而贱素,固人情所同耶!

【注释】

(1)缥瓷:晋代人对青瓷的一种称谓。语出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句。

(2)绿瓷:唐代人对绿色瓷器的一种称谓。邹阳《酒赋》:“醪酿既成,绿瓷既启。”邹阳,齐(今山东东部)人,仕吴王濞,后为梁孝王客。西汉前期散文家,以文辩著称。

(3)东坡:即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

(4)郎窑:清康熙朝郎廷极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所督造的瓷器之代称。

(5)递衍递嬗(shàn):依次衍生、更替,逐步演变。

(6)豇(jiāng)豆红: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又名“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胭脂水:一种低温颜色釉,亦称“金红釉”。以黄金为着色剂(0.5%—0.6%),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

【译文】

古瓷崇尚青色,凡是绿色、蓝色,都用青色来概括。所以缥瓷载入了潘岳的赋中,绿瓷记入邹阳的文章。陆羽品茶,以青碗为上等。苏东坡吟诗,赞誉青碗飘浮香气。柴窑的特点是雨过天青,汝窑、哥窑、龙泉窑、东窑都以青色为主色,这就是宋代以前崇尚青瓷的明证。到了均窑才开始崇尚红色,元代均窑瓷器红色中往往复现紫色,到明代宣德年间祭红则成为红色最高楷模。康熙年间的郎窑依次衍生、更替,逐渐演变成豇豆红、胭脂水,尤为当世所推崇。所以青色以后,红色继而兴起,到现在愈加繁盛,足可见由简朴趋向繁华的明显特征。而西方人除尊崇红色之外,同时也看重黑色,对青色则稍稍摒弃不顾。这种心理不好理解,或许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缘故吧?如此说来,青色是过去的颜色,红色是极盛的颜色,而黑色是异军突起的颜色。若说白色,除了粉定以外不大受重视,也许以华丽为贵而以朴素为贱,这是人之常情!

试以瓷比之诗家,宋代之汝、均、哥、定,则谢宣城、陶彭泽也(1)。淡而弥永,渊渊作金石声(2),殆去《三百篇》犹未远也(3)。元瓷者,其晋人之古乐府欤(4)?质直而有致,朴拙而不陋。若明瓷,则初唐之四杰也(5),壮奡华贵(6),开盛唐之先声,而疏处往往不及来者。至于康熙,殆如李、杜(7),无美不臻,而波澜老成(8),纯乎天马行空,不可羁勒矣。若雍正,颇似王龙标、岑嘉州(9),高华而清贵者也。若乾隆,则似元、白、温、李(10),极妃青俪白之能事(11),所谓千人皆爱,雅俗共赏者矣。嘉庆者,有如晚唐之皮、陆(12),矩矱不失而声价远逊(13)。道光品格较小,而饶有别趣,揆之诗家,其殆宋代之姜尧章欤(14)?若夫光绪,则明之七子也(15)。刻意摹拟古人,其功力亦有独到处,然比之盛唐,则不啻上下床之别矣(16)。瓷者,工之美术;诗者,辞之美术,不类而类,亦足资一噱也。

唐 寿州窑瓷汤瓶

【注释】

(1)谢宣城(464—499):即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故称。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陶彭泽(约365—427):即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因曾任彭泽县令,故称。著有《陶渊明集》。

(2)渊渊:鼓声。亦泛用作象声词。

(3)《三百篇》:《诗经》的代称。《诗经》共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则言“三百篇”。

(4)古乐府: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乐府,朝廷掌管音乐的机构,始于秦,汉代相沿以设,最为著名。

(5)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6)奡(ào):傲慢。常用以形容文字超脱不凡。

(7)李、杜:唐朝大诗人李白和杜甫。

(8)波澜老成: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

(9)王龙标(690—756):即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开元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岑嘉州(约715—770):即岑参,唐代诗人。祖籍南阳(今河南新野),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10)元、白、温、李:指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及晚唐诗人温庭筠、李商隐。

(11)妃青俪白:即俪青妃白,用青配白,比喻文句对偶工整。俪,成双,成对。妃,同“配”。

(12)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

(13)矩矱(yuē):规矩法度。

(14)姜尧章(1155—1221):即南宋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15)七子:明代的两个文学流派,有“前七子”与“后七子”之分。“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16)啻(chì):仅仅,只有。上下床:《三国志·魏书·陈登传》:汉末许汜遭乱过下邳,见陈登,登轻视汜,自上大床卧,使汜卧下床。后汜以此事告刘备,备曰:“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之字)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后以“上下床”喻高低悬殊。

【译文】

试以瓷器与诗人相比附,宋代的汝窑、均窑、哥窑、定窑,好似谢脁、陶渊明,恬淡而长久,幽幽然作金石之声,俨然与《诗经》相距不远。元代的瓷器,是否可以比作晋代的古乐府呢?质朴坦白而有趣味,古拙而不粗劣。明代的瓷器犹如初唐四杰,雄壮超拔而华贵,开启盛唐先声,而疏放往往不及后人。至于康熙年间的瓷器,相当于李白、杜甫,无美不备而气势波澜壮阔,功力老成,纯粹似天马行空一般无所约束。若论雍正瓷器,则很像王昌龄、岑参,高贵华美而清新可贵。乾隆瓷器则好似元稹、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能使青白浑然一色,各有千秋,千人皆爱,雅俗共赏。嘉庆瓷器有如晚唐的皮日休、陆龟蒙,虽未失规矩法度,但声价已远不及从前。道光瓷器在品格上较小气,却也别有趣味,如果和诗人相比的话,是否和宋代的姜夔有些相像?至于光绪年间瓷器,就好似明代前后七子。刻意模仿古人,虽然也有一些成就,但和盛唐诗人相比,则高低悬殊甚大。瓷器是工艺的美术,诗歌是语言的美术,二者不属一类,而作类比,可博一笑。

吾华诸美术,以论书、画之书为最多,以其与文人气习近也。若刻印,若范铜(1),则稍罕矣,而论瓷之书,尤寥寥若晨星。盖工艺为自来文人所弗习,而美术又非专家莫解也。明代品瓷,作者较夥,屠隆之《考槃余事》、黄一正之《事物绀珠》、张应文之《清秘藏》、谷应泰之《博物要览》(2),源源本本,勒为专书,后世犹可考见。至项子京《瓷器图说》(3),则彬彬美备,译有英、法各国文字,西人考瓷者,皆以是为蓝本焉(4)。有清以来,朱琰之《陶说》、程哲之《窑说》、唐英之《窑器肆考》、蓝浦之《景德镇陶录》(5),亦复有名于时,然多详于远代而略于近也。寂园《陶雅》(6),赡博极矣。然自谓未尝厘订体例(7),区别部分,初学者殊有望洋之叹,则美犹有憾也。谫陋如余(8),敢言述作?然笃志所嗜,研究遂勤,日笔月识(9),居然成帙。窃慨乎吾华绝业,不绝如缕,生瓷国而不解言瓷,厕工廨而不能知工(10),吾党之耻也。于是乎本其一得,发为兹编。世多博雅,乌足邀其一哂?然抱残守缺之思,凿险缒幽之想(11),则固已锲而不舍矣。以新体之悬谈(12),作孝标之自序(13),跫然足音(14),似人而喜,或者其许我乎?

宋 白釉透雕熏炉

【注释】

(1)范铜:铜器制作。范,模子。

(2)屠隆之《考槃余事》:《考槃余事》十七卷,明末屠隆(1541—1605)撰。屠隆字长卿,又字纬真,号赤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另著有《凤仪阁乐府》、《安罗馆清室》等。黄一正之《事物绀珠》:《事物绀珠》四十一卷,明黄一正编。黄一正字定父,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张应文之《清秘藏》:《清秘藏》二卷,明张应文(?—1595)撰。张应文字茂实,号彝甫,别号被褐先生。嘉定(今上海嘉定)人。谷应泰之《博物要览》:《博物要览》十二卷,明谷应泰撰。天启间(1621—1627)刊行。其书论列古器物、字画、织绣、印宝等艺术品。

(3)项子京《瓷器图说》:《瓷器图说》,项子京(1525—1590)撰。项子京,名元汴,以字行,号墨林。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明代收藏家、画家。他家境富裕,广搜法书名画,因而熏习既久,书画自通。

(4)蓝本: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由于蓝印本是一部书雕版之后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蓝本”之称。

(5)朱琰之《陶说》:《陶说》六卷,清朱琰撰。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海盐(今浙江海盐)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另著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笠亭诗钞》等。程哲之《窑说》:《窑说》一卷,清程哲撰。程哲字圣跂,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唐英之《窑器肆考》:《窑器肆考》,清唐英撰(一说唐秉钧撰)。唐英字俊公,一作隽公,一字叔子,晚号蜗寄老人。沈阳(今辽宁沈阳)人。官内务府员外郎、九江关监督。绘有《陶成图》,作《陶成纪事》碑文,著有《古柏堂曲》十七种。蓝浦之《景德镇陶录》:是书为蓝浦原著,后经弟子郑廷桂增补为八卷,另加入卷首《图说》和卷尾《陶录余论》共十卷。蓝浦字耕余,一字滨南。景德镇(今江西景德镇)人。

(6)寂园《陶雅》:二卷。寂园,即寂园叟,真名陈浏(1863—1929),江浦(今江苏南京)人。所著《陶雅》一书,对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质、釉色、装饰以及陶瓷销售情况均作了记述。这部书对研究中国制瓷历史,特别是研究清代制瓷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厘:整理。

(8)谫(jiǎn)陋:浅薄。

(9)识(zhì):记。

(10)厕:参与。工:建筑。廨:古时官吏办公的地方。

(11)凿险缒(zhuì)幽:此言深入探讨。

(12)悬谈:佛教讲经者于讲经前先概述篇章要义,称“悬谈”。

(13)孝标:即刘峻(463—522),字孝标。平原(今山东德州)人,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以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而著闻于世,文章亦擅美当时。

(14)跫(qióng)然足音:寂寞中难得的来客。跫,脚步声。

【译文】

我们中国的各种美术,以论书画的书籍最多,因为书画与文人的气质习性相近。若论制作印章、铸造铜器的书籍就稍少了,而专论瓷器的书籍尤其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工艺历来为文人所不研习,而美术又非专家不能理解。明代品瓷的著作比较多,屠隆的《考槃余事》、黄一正的《事物绀珠》、张应文的《清秘藏》、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等,追本溯源,著为专书,后世人们仍可作为参考。至于项子京的《瓷器图说》,则文质完美齐备,被译为英、法等国文字,西方人考证瓷器都是以此作为蓝本。清代以来,朱琰的《陶说》、程哲的《窑说》、唐英的《窑器肆考》、蓝浦的《景德镇陶录》等,也都闻名于当时,然而多详述于远古而略说近代。寂园叟的《陶雅》,丰富广博。但他自认为未曾整合体例,区别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望洋兴叹,实为美中不足。像我这样才疏学浅之人怎能妄言著述?然而一心专于所好,勤于研究,天天作笔记,居然成卷成册。有感于陶瓷为我国之一绝,至今不绝如缕,生在瓷国而不懂瓷器,身在工厂却不了解工艺,是我辈为人的羞耻。于是本着一点心得体会,著成此书。而社会上有许多渊博文雅之人,哪里值得他们一笑?然而守求残存不完之旧物的思考,探古寻幽的想法,却早就是锲而不舍了。以新体裁的高谈,作刘峻那样的自序,正如寂寞中听到脚步声似有人来而感到欣喜,也许就会给我一些肯定了吧?

【点评】

本章是全书开篇,题曰“概说”,是总论全书要义及其作书之缘由意图。读之可以提纲挈领,见全书内容之大概,兼知作者研治瓷史之门径,鉴陶知真之境界,谈古论艺之情趣,由此深入瓷学的研习。

首节“吾华美术”云云论中国瓷艺在中国与世界的独特地位。首句说“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虽为自重其书,但也诚如以下所说,在我国先民无数的发明创造之中,比较其他如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类,陶瓷却是中国对人类艺术特殊的贡献。其他艺术完全或主要依赖于人工之巧,易于仿作,甚至还可能后来居上。唯独瓷艺,不仅要靠人工之巧,还要有独特优质的原料以及窑火的偶然凑合。原料为特产,得之于天然,不可能无中生有;窑火在陶瓷烧造中的变化,多半属运气,有规律的话也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更不可能无师自通。所以欧美人在陶瓷制作上只好甘拜下风,推中国陶瓷为世界第一,无比敬重,乃至以“瓷”为中国标志,称中国为“China”即“瓷国”。

因此,历史地看,“China”之称,既是对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度肯定,也凸显了陶瓷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即它既是人类兼实用与观赏为一体的艺术品,更是历史上中国通往西方最早的艺术“名片”。世界因陶瓷认识了中国,中国也因陶瓷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扇大门!这个事实证明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无论一个人、一个国家或民族,无论在物质或精神的领域,都不仅要勤劳苦干,更要努力发明和创新!只有发明和创新,才能够真正自立,不断进步,坚实地走在人类世界发展的前头。成功与荣誉,永远只青睐于不断发明,勇于并善于创新的个人、国家与民族!

虽然此节之意,多袭自《陶雅》原序一,但作者似不是为了讨巧,而是在关乎陶瓷与中国的关系上,中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得不人云亦云罢了。

第二节“瓷质之贵”论国瓷之优在于瓷泥。瓷泥乃山水冲激滤细沉积而成,有多种颜色,而以白为贵,我国江西景德镇有最好的瓷泥高岭土,所以“千百年来独尊景德镇之所制焉”。顺便说到景德镇的这种瓷泥,因产于高岭村而得名。但除景德镇之外,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广东等省也有出产,但均不如景德镇所产质地为优。

第三节“吾华制瓷”为瓷史分期,是为首创。所立宋、明、清三期说,看似除了以元附宋之外,只是简单地以朝代作了区别,但其于宋举“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于明举永、宣、成、嘉、万,于清举康、雍、乾、道、光,各以五朝为盛,裁断甚明,符合实际,亦便于初学者记忆。但中国陶瓷发明甚早,本书以瓷史断自宋始,是就当时所见陶瓷实物的历史而言,可知其主要为窑史考证、瓷器鉴识而作。若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瓷史分期,至少还应上溯晋唐;而考古证明,早在汉代就已经有瓷器了。

第四节“陶之为物”述陶之发明以及于瓷的历史,历叙晋唐诗文有关当时瓷器的描绘。本书所谓无实物的历史,但有关的记载比这里提到的要早得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即已经有“瓷”字。

第五节“彩色之发明”与第六节“瓷而有花”分述瓷之彩绘的发明与发展,历代彩绘之区别,可资瓷器断代参考。

第七节“西哲有言”论瓷史发展的规律,以为瓷器制作的精美,元不如宋,明末不如明初,清乾隆瓷的绘画大都不如康熙、雍正年间……如此等等,表明瓷艺的发展,非因于时代的先后,而与国运兴衰、世道隆降密切相关。西哲所谓“世愈近则愈进化”之说,至少在瓷史上看并不合于实际。其在准确说明历代瓷艺兴衰的同时,兼驳西方理论家关于社会发展的“世愈近则愈进化”的“进化论”,强调一代政治兴衰影响艺术发展的作用,使本书论瓷史而具社会政治的眼光,是与前人诸作一个很大的不同。但也未免偏颇,因为从总体上说,瓷艺的发展仍是后出转精,为进化的趋势。

第八节“宋代制瓷”承上专论宋、元、明、清瓷艺的兴衰,大体宋代空前兴盛,元不如宋,明代越元接宋,创新显著。清代以乾隆一朝为分界,瓷艺与国运皆盛极而衰。纵观历史,则国强而瓷业盛,国弱而瓷业衰。但制瓷之艺术“由朴以趋华,由简以趋赜”,则所向如一,这又是瓷与社会及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自有说瓷者,未有此说,是本书的一个贡献。

第九节“古瓷尚青”论国瓷历代好尚,宋及宋以前尚青色,所以青瓷为国瓷之祖。但宋代已有均窑瓷器尚红色,元代继之。至明代宣德瓷有祭红,红瓷遂为国瓷正宗,至清末民国不替,即今所谓“中国红”。青瓷、红瓷之外,尚有黑瓷、白瓷,白瓷中的粉定也称珍品,但总体来看,由崇青而重红,是我国历史上瓷器审美之大趋势。作者谓此由于人情“贵华而贱素”,是有道理的。以下以诗说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创造。作者是文学史名家,于诗词戏曲研精思深,又精通瓷史,妙鉴瓷之艺术,故能打通二艺,作“不类而类”之比。使见制瓷或品瓷之艺术,犹如作诗与品诗,有思理一致、异曲同工之妙。一般鉴赏收藏家或不易领略,但文人学士,尤其治文学者,于此节论述,当不难会心,而叹其可谓诗家之瓷品,瓷艺之诗学也。

第十节“吾华诸美术”论瓷学史,历叙明以前有瓷说而无瓷书,明代瓷书始多,而以项子京《瓷器图说》为最,早经译为英、法等国文字,成为西方人考证中国瓷器的根据。清代瓷学大盛,但所记载研究,多详古而略近。唯寂园叟《陶雅》,内容最为富赡,却又体例未精,不便学者入门,所以有《饮流斋说瓷》之作。这是作者自说作书之由,但因此缕述瓷学史略,备言致力瓷学之志,以及此书写作之甘苦,可以增广有关瓷学历史之知识,知此书后来居上之特点,给阅读以很大的方便。

总之,本章以上十节,纵说横说,于中国瓷史诸主要方面都略为揭示,言简意赅,颇多发明,当时为最新概括,而见识也多高明,有的至今看来,也足发人深省。特别是其结合国运兴衰以言瓷史,既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也蕴含了发愤著书的精神,值得尊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