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刘廷槐Ctrl+D 收藏本站

重修来安县志序

志也者,政教之迹。一邑之志,一邑之政教系焉。来自明令魏君大用创修邑志,嗣周君之冕,伍君斯瑸又先后续辑 ,可云备矣。惟《伍志》 后迄今又九十年,其间兴废举坠,月异日新,与夫文人硕士、宦绩选举、忠孝节义之有待于表章者 ,不可胜纪,及今弗续,将久而失传,有职其咎者矣。壬午冬予莅兹土 ,越癸未夏奉中丞云汀陶公檄修《安徽通志》,刊发采访程式,征稿于郡县。当取旧志再三校勘,见其体例未备,考据未详,非质之全史无以正沿袭之讹,非练以积年无以臻撰次之美 。因鞅掌簿书 ,未遑及之。秋间予同怀弟瀚来署,来之人士以瀚尝于嘉庆已卯、庚辰间协予在籍续修《益阳志》,称详密,议令主稿,而予亦深幸检校之有人也。于是始搜罗书史,取旧志反复参阅而增订之。迨甲申冬,稿渐有绪,予适奉调婺源。淛水雪樵张君署县篆 。时人物、艺文等志纂辑未全,镌刻诸费亦未裕,遂于乙酉春属瀚于张君以蒇其事 。稿成,张君复委序于予,谓予始事者也。予始之,究未终之。瀚之此稿能否如《益阳志》之称详密,予未敢遽信也。衷诸至是,以匡予不逮,是所望于后之君子。

赐进士出身特授来安县知县调知婺源县事符鸿撰 。

重修来安县志序

来安志,魏君大用初创之全书不可得见矣,其略当并于《周志》 。周君之冕继修之全书亦不可得见矣,其略犹存于《伍志》。《伍志》者,雍正乙卯伍君斯瑸令邑时属司谕项世荣偕邑六生为之 ,符稿谓之旧志是也。旧志历今近百年,百年之间不可以弗识 ,志即不可以弗续。自道光癸未,云汀陶中丞檄征汇入《通志》之事 ,于州县且命之各续其志。前县符君鸿起甲申以其弟明经瀚主稿,搜罗采辑,续旧志后九十余年当识之事,并援据考辨,订旧志之缺且讹者,三易寒暑,符君已调任婺源载余矣 。明经仍留蒇事,其用意勤,其取材多矣。唯始也以求详之,故失之繁。如“建置沿革”,旧志仅一纸许,乃因详考来邑建置,涉及旁郡县,辄就旁郡县生枝节,累至三十余纸,而所宜详者转或未详 。此其稿不无可损益者一也。其继也以欲速成之,故失之杂。如人物、艺文率皆取办,临去未暇决择,摭拾编次,转有宜志之人、宜志之文缺弗载焉 。又其稿不无可损益者一也。槐于丙戌冬季来视邑事,闻其付梓 ,无几,费中缺。初第谋所以雕镌之者,迨丁亥春 ,得孝廉方正生员马锦云肩镌费 ,适逢今中丞檄文补征《通志》局内轶事,为其事不可再缓也,亟开卷阅之,欲复得数事申送省局。及见有可损益处在,并检卷眉曾自注“俟改”字样数十条,曰予任雕镌,不得以不文惮损益劳不为谋善本也 。僭以已意 ,别次目录 ,为手订人物、艺文二门及舆地门建置沿革、疆域、形势三篇,余尽属之邑举人原任颍上县训导事贺彝鼎、邑进士欧阳泉、邑岁贡生戴宗矩损益之。于今戊子二月上旬书成,付剞劂焉 。然非符稿,予无所施其损益,设使以予成初稿,其可损可益者又未必不多于符稿也。故仍以符序弁简端 ,谓此志为增损符稿而修。以请裁定于上台,俾后之官斯土者与邑人士咸备考览云 。

特授来安县知县壬子科举人汜水刘廷槐撰

重修来安县志序

安徽向隶江南,分省后无专志,陶云汀、张兰渚、邓嶰筠三中丞相继纂修《安徽通志》,并檄所部各修郡县志送局备采,将以征一邦之文献,觇全省之风俗 ,甚盛举也。来志自雍正乙卯重修后 ,阙未纪者近百年矣。道光癸未,邑侯益阳符公奉檄重修,与其弟禹门明经搜罗捃摭 ,再历暑寒,稿粗就,符侯调任星江,仍留禹门蒇厥事。无何 ,禹门闻符侯疾,匆匆辞去,事几寝 。丙戌冬,汜水刘公来治吾邑,公余取符稿详加检阅,谓其体例已具,考核颇详,惟征引太繁,未合事增文减之旨,因重加厘订,成若干卷,寄声来索序。夫桑梓敬恭,古义也,沅不敢序,然亦不敢辞。窃惟邑志舆地、营建、食货、学校诸门,风俗之所本也;人物、选举、节孝、艺文诸门,风俗之所征也 。昔宋欧阳公刺滁,极道滁州风俗之美。是时,滁为清流、全椒、来安郡名,来即滁也,滁之风俗即来之风俗也。大抵吾乡风俗曰质、曰厚、曰尚古道。方今治教昌明,又得贤父母鼓舞而振作之,庶几吾邑人永葆此数百年相承之风俗,毋胜质以文,毋易厚以薄,毋厌古人而趋习尚,则今之志匪惟纪其事而已,必将使輶轩者莅止 ,谓来安今日之风俗,犹是欧阳公治滁时之风俗。于以采入《通志》,虽山陬小邑 ,亦足昭我朝一道同风之盛,岂不懿欤 !爰邮寄数言附诸简。

诰授通议大夫署直隶布政使前瀚林院庶吉士邑人戴宗沅撰于保阳官舍

来安县志纂修员名道光甲申重修,戊子告成

纂修

原任来安县知县乙丑科进士符鸿湖南益阳人

现任来安县知县壬子科举人刘廷槐河南汜水人

总纂

候选知县苏州府教授庚辰科进士欧阳泉邑人

颍上县训导庚申科举人贺彝鼎邑人

贡生符瀚益阳人

岁贡生戴宗矩邑人

采辑兼参校

岁贡生余滋    岁贡生王桐    廪生余嘉玉    生员赵作霖均邑人

采辑

副榜贡生张之淦    副榜贡生程之箴    恩贡生余泽    恩贡生陈暄岁贡生赵作凤    岁贡生曹文炳    例贡生武文熨    生员武剑泉    生员侯宝棕    生员陈纯嘏    生员严亦式    监生朱树华    候选吏目武一桂    武生武友华    武生甄寅均邑人

参校

举人武凌云    岁贡生严尚廉    岁贡生程蔚华    岁贡生任廷钺    岁贡生武佩文    廪生张梦诗    生员欧阳祚    生员叶勋臣    生员章观潮    生员林镕均邑人

来安县志凡例

一、州县志例各处不同,地有异宜,事有异制,而书亦因之。来邑地僻事简,志内门目班部皆参取他志及旧本《周志》、《伍志》,斟酌变通,以归核实。

一、是书首舆地志,为地记也。地之疆域待人而分,山川待人而名,规模制度于是乎始,故营建次之。郡县既定,民为邦本,户口、风俗、赋役、物产,皆民政之大者也,故食货次之。沟洫与食货相表里,故水利次之。既富而教孔门之经,故学校次之。自来文武兼资,常则右文,变则经武,故武备次之。保卫人民,撄守土之责者,官吏也,故职官志次之。其治绩尤章者,勤于抚字,无愧循良,官斯土者可资鉴焉,故名宦传次之。官师勤于教养,斯人材出矣,故选举表次之。人材中有懿行奇节,均宜表著也,故人物传次之,烈女传亦类次之。艺文末也,又次之,而以杂志终焉。

一、旧志沿革甚略,今博考史传,正讹补阙,增订者十之八九,并立沿革表,以符志体。

一、沿革惟六朝时最难明晰。沈约谓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在当时固已讥之矣。志内引证虽多,只据可知者言之,有当存疑者,附注于下。

一、志载十景,本非通例,以旧志有图,仍存之。采旧说,附形胜篇。

一、志载古迹,惟废城故垒最重。考沿革者所必资也。至名流遗迹,旧说所有者分别存之,无者更不附会。

一、田赋为国用所出,民命所关。旧志及旧档册籍悉资考证,不可略也,备载之,而以道光七年安徽藩司较定司县案为准。

一、徭役为政体所不废,而胥吏因缘为奸,遂多额外派累。今以近年除累各条件附载备登。

一、州县志多不纪蠲赈,以事关天下,或数州数郡,非一邑所能专也。旧志有此一门,今沿其例,惟不及前代,断自国朝顺治初年为始。

一、邑内义田均系邑人创立善举,助公事所不及。经理得宜,人沾实惠,已种善缘,何利如之!所有各处捐产及议定各规条详悉登载,以为好义者劝。

一、来邑水利无多,水患则圩田为甚。朱家山河虽不在县境,而议除民患者必兼及之。故仍旧志载于篇,并以《圩田图说》、《开河记》附后。

一、来邑在前明时,驿递、屯政、马政累民滋甚,旧志载之,固司牧者得失之镜也。今亦存而不削。

一、志系官书,非私家谱牒可比。旧志每作一传,辄上溯祖父,下逮子孙,现存之人,一概附缀。以《史记》王侯世家、《唐书》宰相世系表为例,则失之;僭以行状、墓志为例,则近于谀。不特史无此体,即各州县志亦无此体也。改从简约,庶不为有识所讥尔。

一、旧志有耆硕、慈寿二门,凡无可入志而求入者俱藉此位置之,殊不免于徇滥。且耆硕二字名义太尊,非可施之寻常士庶。慈字亦非官书所宜称颂,改为耆寿、女寿,义尚可通。其甄录之例,各见本篇。

一、妇女节孝在所必录,然内言不出,原无实事可征。迨举报请旌,类多袭用套语,而作志者遂承用之,敷衍陈因,亦势使然也。现在来邑奉檄汇请旌表,俱属年例,已符志内,无庸一一标注。惟贞烈多可纪之迹,必详书之。

一、节妇教子成名,乃节孝之大端。故传内必兼书其子,与他处不滥及子孙者各标一义。

一、艺文一门,凡旧志所存及采访所得,择其有关邑事者登之,间有删润,究不失本来面目。其人现存者不录,惟官师所作及邑人公牒不在此例。

一、来邑《魏志》、《周志》、《伍志》,体例相承,各载序文一篇于全书后。后之君子追寻端绪,可以得其略矣。

一、志内称旧志者,统《周志》、《伍志》言也。有二志不同者,别称《周志》、《伍志》。至凡所引《州志》,则康熙癸丑《滁志》也。《通志》则乾隆丙辰《江南通志》也,篇中不复细标,总识于此。

一、《伍志》现在尚全,《周志》仅见赋役、祀典,年表、兵防、风物、外纪、异纪七门。又李锡贤《志稿》六十页,严钟铭《志稿》五十页,虽非足本,均文献之征云。

一、是书每门各有子目,每目各成篇幅,阅者或有续增,或有考订,均可接纸尾书之。所续者多,页数不妨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