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汉书》简介参见卷六。
地理志 节钞
【题解】
《汉书·地理志》以论述西汉一代的疆域、政区、户口和山川为主,也述及物产、风俗民情、经济发展等情况。材料丰富、翔实,所谓“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焉”。该志记现状,溯沿革,主记当代,按照秦、魏、周等十三大国的顺序,依次介绍各地的建置沿革、有关历史人物等,是后世编纂全国地理志的样本。自此,凡正史,多有《地理志》,述疆域和政区情况。该志体例严谨,文字简明扼要,夹叙夹议,对研究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秦京师为内史①,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②。武帝开广三边③。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④,其一万万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九顷,邑居道路,山川林泽,群不可垦,其三千二百二十九万九百四十七顷,可垦不可垦,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
【注释】
①本:意为始。内史:秦政区名,即京畿附近,因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今陕西咸阳,辖境约今陕西关中平原。
②诸侯王国:汉初,郡和王国均为地方政区。郡,隶属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侯王治理。
③三边:指西、南、北边境。
④提封:指诸侯之封地。意为举四封之内计之。
【译文】
起初秦朝把京师称为内史,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朝建立后,认为秦朝的郡太大,把秦郡略加析置,并新设了一些郡,又建立诸侯王国。汉武帝时又开拓了北、西、南三边疆域。所以,从汉高祖开始新增二十六郡,文帝、景帝各新设六郡,武帝时增二十八郡,昭帝时增一郡,到平帝时,全国共有郡国一百零三个,县邑一千三百一十四个,道三十二个,侯国二百四十一个。幅员东西宽九千三百零二里,南北长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共有田地一亿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零五顷,其中一亿零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九顷是居民住宅、交通道路、山林川泽,这类土地不能开垦,另外,三千二百二十九万零九百四十七顷是可开垦也可不开垦的荒地,固定的垦田面积为八百二十七万零五百三十六顷。民户数目为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零六十二户,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此时汉朝最为兴盛。
凡民函五常之性①,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②。”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③,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虖中和④,然后王教成也。汉承百王之末,国土变改,人民迁徙,成帝时刘向略言其域分,丞相张禹使属颍川朱赣条其风俗,犹未宣究,故辑而论之,终其本末著于篇。
【注释】
①五常:五种社会伦理,即仁、义、礼、智、信。
②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语出《孝经》。
③人伦:指人际关系及其行为准则、道德标准。
④虖(hū):通“乎”。
【译文】
一般来说,人都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天性,但人们性格的刚柔缓急、声音不同,是水土、环境造成的,故称为风;对事物的好恶取舍,行为的动静变化,取决于君主的性情和欲望,故称为俗。孔子说:“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手段了。”这就是说,圣王在上,治理人际关系,必定能使人改变不良本性,纠正不正当的行为,用中庸平和的品德统一天下人的行为,然后就可以实现以礼治国的王道。汉朝继承历代君王的事业,国土屡更,人民迁徙,汉成帝时刘向简略地谈到了地域之划分,丞相张禹让属官颍川人朱赣整理上报各地风俗,但尚未传播详审,所以搜集起来加以记述,原原本本载入此篇。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①。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②,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③,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④,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⑤,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⑥,皆宜属焉。
【注释】
①天官:天文,天体。东井、舆鬼:均为二十八星宿名称。古人以恒星为背景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选择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黄道是古人想象中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分野:与星宿相对应的地上的州国。古人常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星宿是某国的分野。
②弘农: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弘,原作“宏”,原避清乾隆帝弘历讳而改。下文中遇此避讳字径改。
③京兆、扶风、冯翊:均为政区名,因所统为京畿,故不称郡,以别之,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北地: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庆阳。上郡: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榆林。西河: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东胜。安定:郡名,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天水:郡名,治所在今甘肃通渭。陇西:郡名,治所在今甘肃临洮。
④巴:郡名,治所在今重庆。蜀:郡名,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广汉:郡名,治所在今四川金堂。犍为:郡名,初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后屡移治。武都:郡名,治所在今甘肃西和。
⑤金城: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兰州西。武威:郡名,治所在今甘肃民勤。张掖: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张掖。酒泉:郡名,治所在今甘肃酒泉。敦煌:郡名,治所在今甘肃敦煌。
⑥牂(zānɡ)柯:郡名,治所在今贵州凯里附近。越巂(xī):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西昌。益州:郡名,治所在今云南昆明晋宁区。
【译文】
秦地,在天文上属于东井、舆鬼的分野。国界从弘农郡旧关以西,有京兆、扶风、冯翊三辅,北地郡、上郡、西河郡、安定郡、天水郡、陇西郡,以南是巴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武都郡,西有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三郡,都属于旧秦地。
秦之先曰柏益①,出自帝颛顼②,尧时助禹治水③,为舜朕虞④,养育草木鸟兽,赐姓嬴氏,历夏、殷为诸侯。至周有造父,善驭习马,得华骝、绿耳之乘⑤,幸于穆王,封于赵城⑥,故更为赵氏。后有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汧、渭之间⑦。孝王曰:“昔伯益知禽兽,子孙不绝。”乃封为附庸⑧,邑之于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至玄孙,氏为庄公⑨,破西戎⑩,有其地。子襄公时,幽王为犬戎所败(11),平王东迁雒邑(12)。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酆之地(13),列为诸侯。后八世,穆公称伯(14),以河为竟(15)。十余世,孝公用商君,制辕田(16),开阡陌(17),东雄诸侯。子惠公初称王,得上郡、西河。孙昭王开巴、蜀,灭周,取九鼎(18)。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19),燔书坑儒,自任私智。至子胡亥,天下畔之(20)。以上秦国始末。
【注释】
①柏益:即伯益,系虞舜之臣,古代嬴氏各族先人。
②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上古部族首领,号高阳氏。
③尧、禹:均为传说中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④舜:传说中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虞:又称虞人、虞官。是禹、舜时掌管山泽草木鸟兽之官。
⑤华骝、绿耳:均为良马名。乘:马匹。
⑥赵城:地名,在今山西洪洞。
⑦汧(qiān):水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注入渭河。渭:水名,即今渭河。
⑧附庸:即附属于诸侯的小国。
⑨氏:通“是”。助词,犹“夫”。
⑩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
(11)犬戎:古代戎族的一支,商周时居我国西部。
(12)雒邑:地名,即今河南洛阳。
(13):即“岐”,邑名,在今陕宝鸡西岐山县。酆:邑名,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与镐同为西周都城。
(14)伯:通“霸”。
(15)竟:通“境”。
(16)辕田:即易田。更易分配田地之法。凡中下等田地,一分再分,以均良劣。辕,同“爰”。更易。
(17)阡陌:指田间小道。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18)九鼎:传说中大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成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19)怙(hù):依靠。
(20)畔:通“叛”。反叛。
【译文】
秦人的先祖是柏益,为颛顼帝的后人,尧时曾帮助禹治水,舜时担任虞官,掌管培育草木、饲养禽兽,被赐姓嬴氏,历经夏、商二代,均为诸侯。到周朝时有造父,善于驾驭、训练马匹,得华骝、绿耳良种乘骑,深得周穆王宠幸,封于赵城,所以改姓为赵氏。以后,又有非子,为周孝王在汧水、渭水间养马。周孝王说:“当初伯益善养飞禽走兽,后继有人。”于是封其领地为周的附属国,采邑在秦地,即今陇西的秦亭秦谷。至玄孙,秦庄公承宗庙,击败西戎部落,占领其地。其子秦襄公时,周幽王为犬戎族所败,幽王子平王被迫迁往雒邑。秦襄公因派兵护驾周王有功,赐受、酆之地,并列位于诸侯。又经八世,秦穆公称霸,东以黄河为界。又历十余世,秦孝公任用商鞅,制定分配土地的新办法,开垦耕地,修起纵横交错的小路,称雄于东方各诸侯国之上。其子惠公开始称王,又得上郡、西河郡。其孙昭王开拓巴、蜀地区,最终灭了周朝,夺取了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昭王曾孙嬴政兼并六国,自称皇帝,凭借强权,施行暴政,焚烧百家书籍,活埋儒生,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到其子胡亥,天下反秦。以上讲秦国始末。
故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①,《诗·风》兼秦、豳两国②。昔后稷封③,公刘处豳④,大王徙⑤,文王作酆,武王治镐⑥,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有鄠、杜竹林⑦,南山檀柘⑧,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郑国穿渠⑨,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⑩。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11)。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12)。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濒南山,近夏阳(13),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14)。又郡国辐凑(15),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僭上(16),众庶放效(17),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过度。以上三辅、弘农等郡之俗。
【注释】
①《禹贡》: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雍:即雍州,古九州之一。梁:即梁州,古九州之一。
②豳(bīn):国名,属周,在今陕西咸阳旬邑、彬州。
③后稷:古代周族的首领,善耕作。,同“邰”。地名,在今陕西武功。
④公刘:古代周族首领,传说为后稷曾孙。
⑤大王:即古公亶父,古代周族首领。
⑥镐:即镐京,与酆同为西周国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⑦鄠(hù):邑名,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杜: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⑧南山:即秦岭终南山。
⑨郑国:人名,战国末年的水利家,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⑩昭、屈、景:为楚国的三大贵族世家。长陵: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
(11)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代称,郡守秩二千石,故以此称。訾(zī):通“赀”。财产。
(12)山园:指帝王陵寝。
(13)夏阳:县名,治所在今陕西韩城。
(14)剧:严重,厉害。
(15)辐凑:喻人或物聚集一处,如车辐之聚于毂。
(16)列侯:爵位名,秦二世等爵的最高一等,汉袭,初称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通侯,又改列侯。僭(jiàn):超越,越制。
(17)放:同“仿”。仿效,模拟。
【译文】
旧秦地在《禹贡》篇中的地理区域横跨雍、梁二州,《诗经·国风》中叙述到了秦、豳两国。当初后稷被封于,公刘时迁居于豳,大王时迁到岐山一带,周文王又建酆为国都,周武王时都于镐京,这些地区的人们有先王遗风,善于耕种,致力于农业,所以《豳风》对农业和养蚕织绩业这两种衣食之本,讲得很详细。这里又有鄠、杜两地的竹林,终南山的檀香树、柘树,号称陆中之海,是九州中最为肥沃的土地。秦始皇初年,郑国开凿沟渠,引泾水灌溉田地,千里之地皆得灌溉,百姓因此富裕起来。汉朝兴起,建都长安,把原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屈、景三姓及其功臣迁徙到长陵居住。后世又不断把郡守一级官吏、大富翁及地方豪强之家也迁徙到长安附近的各皇帝陵园居住。这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并不仅仅是为了守护皇帝陵园。所以,这里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民杂居,风俗不纯,那些世家大族有的讲究礼仪,富商大贾则经商谋利,地方豪绅便交结侠客,仗势横行乡里。该地濒临终南山,靠近夏阳县,地势险阻,风俗轻薄,宜于盗贼出没,常常是天下为害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郡国密集的地区,游手好闲者众多,百姓弃农耕,去经营工商末业,列侯贵人的车马、衣饰超越等级,庶民纷纷仿效,以赶不上豪华为耻,嫁娶尤其追求奢侈浪费,丧葬之费用也过度。以上讲三辅、弘农等郡的习俗。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①;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②。及《车辚》《四臷》《小戎》之篇③,皆言车马田狩之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④,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孔子曰:“君子有勇而亡谊则为乱,小人有勇而亡谊则为盗⑤。”故此数郡,民俗质木⑥,不耻寇盗。以上天水、陇西六郡之俗。
【注释】
①在其板屋:语出《诗经·秦风·小戎》。是思妇想象出征在外的丈夫居住在板屋之中。板屋,天水郡、陇西郡民俗以木板建房屋。
②“王于兴师”几句:语出《诗经·秦风·无衣》。王,指周天子。一说指秦国国君。于,语助词。
③《车辚》《四臷》《小戎》:或指《诗经·秦风》中的《车邻》《驷》《小戎》。
④六郡:汉代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即清白人家子弟。羽林:西汉皇帝护卫军。期门:汉武帝选六郡良家子弟组成的卫队,武帝微行,护兵护卫,“期诸殿门”,故名。
⑤君子有勇而亡谊则为乱,小人有勇而亡谊则为盗:出自《论语·阳货下》:“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亡,无。谊,同“义”。《汉书》中“义”字多写作“谊”。
⑥质木:质朴。
【译文】
天水郡、陇西郡,山多林木,当地人用木板造屋。此二郡与安定郡、北地郡、上郡、西河郡,都靠近戎、狄等族,演习武艺以备作战,崇尚气力,以射箭打猎为第一要务,所以《诗经·秦风》中有妇人“想象出征丈夫住在板屋”的句子;又有“君王兴师出兵,准备盔甲兵器,与你一起去征伐。”其他如《车辚》《四臷》《小戎》等篇都是讲车马、田猎之事的。汉朝建立后,选六郡良家子弟当羽林军、期门军,有材力者任军官,名将多出于其中。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盗。”所以,上述数郡民俗质朴,不奢华,不以做盗寇为耻。以上讲天水、陇西六郡的习俗。
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①,初置四郡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③。其民或以关东下贫④,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⑤,家属徙焉。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⑥。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⑦,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⑧,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此政宽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以上武威等四郡之俗。
【注释】
①攘:却。
②四郡:汉河西四郡指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③鬲:通“隔”。阻隔。
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⑤悖:违反,逆乱。
⑥凉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
⑦通:往来友好。
⑧籴(dí):买谷米。
【译文】
自武威郡以西,原本为匈奴昆邪王、休屠王之辖地,汉武帝时击退他们,始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以交通西域,隔绝南羌、匈奴与西域各国的往来。这里的居民有的是关东一带的贫穷人,有的是为报仇过当而违法的人,有的是施行悖逆的不法之徒,与家属一起迁徙而来。人们的习俗相差悬殊,因地广人稀,水草宜于畜牧,所以凉州的牲畜是天下最多的。为保卫边塞,郡守治理时,都以强兵养马为要务;餐桌酒席上,上下级彼此沟通感情,官吏与百姓互相亲近。所以,这里常是风调雨顺的年景,谷价很贱,盗贼很少,一派和气景象,比内地各郡都要好。这是因为治理宽厚,官吏不苛刻的缘故。以上讲武威等四郡的习俗。
巴、蜀、广汉本南夷①,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②。南贾滇、僰僮③,西近邛、莋马旄牛④。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⑤,柔弱褊阸⑥。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⑦,相如为之师,故孔子曰:“有教无类⑧。”以上巴、蜀、广汉之俗。
【注释】
①南夷: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②疏:通“蔬”。蔬菜。饶:多,丰富。
③滇:古国名,今云南晋宁一带。僰(bó):地名,今四川宜宾西南一带。僮:即僮隶。
④邛:地名,在今四川西昌。莋(zuó):地名,在今四川汉源。两地多产马及牦牛。
⑤淫泆:纵行放荡。
⑥褊阸:狭小,狭窄。阸,同“隘”。
⑦倡:发起,倡导。
⑧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
【译文】
巴、蜀和广汉三郡本为南夷之地,秦朝兼并其地划区置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利,并有山林、竹林、蔬菜、水果之饶。向南边可与滇、僰僮贸易,西边靠邛、莋等产马和牦牛之地。人们以稻米和鱼类为食,不担心出现灾荒年景,民俗不知愁苦,易于轻浮放荡,性格软弱狭隘。景帝、武帝年间,文翁任郡太守,教习百姓读书、知悉法令,但没能信尚道德,却好文墨讥刺,敬慕权贵。等到司马相如做官京师,交游诸侯,以文辞扬名天下时,同乡们羡慕而纷纷效仿之。以后,王褒、严遵、扬雄之流文章冠于天下。由文翁开始施行教化,司马相如为人表率,所以孔子说:“人不分类别,全都予以教育。”以上讲巴、蜀、广汉郡的习俗。
武都地杂氐、羌①,及犍为、牂柯、越巂,皆西南外夷,武帝初开置。民俗略与巴、蜀同,而武都近天水,俗颇似焉。以上武都、犍为、牂柯、越巂之俗。
【注释】
①氐:古代少数民族,分布于陕、甘等地。
【译文】
武都郡有氐、羌等族杂居,而犍为,牂柯、越巂等郡,均为西南夷聚居区,武帝时始开拓疆土,设置诸郡。其民俗与巴郡、蜀郡略同,而武都郡地近天水郡,民俗又与之类似。以上说武都、犍为、牂柯、越巂的习俗。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秦豳,吴札观乐,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旧乎①?”自井十度至柳三度②,谓之鹑首之次③,秦之分也④。
【注释】
①“此之谓夏声”几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夏,即华夏。指西周王畿。秦地在今陕、甘一带,本为西周旧都。
②井、柳:均为星宿名。
③鹑首之次:十二次之名。古代为表日月五星的运转和节气的交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等分,叫十二次,每次均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做标志。
④分:分野。即天体区划。
【译文】
所以,秦地的疆土为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不过全国的十分之三,财富的数量却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六。秦豳,当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周乐,为其演奏《秦乐》,说:“这是华夏之声啊。行夏政则强大,强大至极,大概会恢复昔日周朝的规模吧?”自井宿十度到柳宿三度,是周天黄道十二次中的鹑首次,是秦国在天空的分野。
魏地,觜觿、参之分野也①。其界自高陵以东②,尽河东、河内③,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疆、新汲、西华、长平④,颍川之舞阳、郾、许、傿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⑤,皆魏分也。
【注释】
①觜觿(zī xī):星宿名。
②高陵:或指魏武帝陵。在今河北临漳。
③河东:郡名,治所在今山西夏县。河内: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武陟。
④陈留: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开封。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召陵: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漯河郾城区。疆:即“强”。县名,治所在今河南临颍。新汲: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扶沟。西华: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西华。长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西华。
⑤颍川: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舞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舞阳。郾: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郾城。许: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傿陵: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鄢陵。河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开封: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中牟:县名,治所在今河南中牟。阳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原阳。酸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卷: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原阳。
【译文】
魏地,在天文上属于觜觿宿和参宿的分野。其地界自高陵以东,包括河东郡、河内郡全部,南边包括陈留郡和汝南郡的召陵、疆、新汲、西华、长平,颍川郡的舞阳、郾、许、傿陵,河南郡的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都是魏地的范围。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①,《诗·风》邶、庸、卫国是也②。邶,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③:以监殷民,谓之三监④。故《书·序》曰“武王崩,三监畔”⑤,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夹辅周室;迁邶、庸之民于雒邑,故邶、庸、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邶诗》曰“在浚之下”⑥,《庸》曰“在浚之郊”⑦;《邶》又曰“亦流于淇”⑧,“河水洋洋”⑨,《庸》曰:“送我淇上”⑩,“在彼中河”(11),《卫》曰:“瞻彼淇奥”(12),“河水洋洋”。故吴公子札聘鲁观周乐(13),闻《邶》《庸》《卫》之歌,曰:“美哉!渊乎!吾闻康叔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14)?”至十六世,懿公亡道,为狄所灭。齐桓公帅诸侯伐狄,而更封卫于河南曹、楚邱(15),是为文公。而河内殷虚,更属于晋。康叔之风既歇,而纣之化犹存,故俗刚强,多豪桀侵夺,薄恩礼,好生分(16)。以上河内之俗。
【注释】
①畿内: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三国:此指邶、庸、卫。
②邶:古国名,亦作“郁”。都今河南汤阴。庸:古国名,都今河南新乡。卫:古国名,都今河南淇县,后屡迁。
③尹:治理。
④三监:此指武庚、管叔、蔡叔。
⑤武王崩,三监畔:《尚书》佚文。
⑥在浚(xùn)之下:出自《诗经·邶风·凯风》。浚,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濮阳。
⑦在浚之郊:出自《诗经·鄘风·干旄》。
⑧亦流于淇:出自《诗经·邶风·泉水》。
⑨河水洋洋:出自《诗经·卫风·硕人》。今《诗经·邶风》中无此句。洋洋,水盛大的样子。
⑩送我淇上:出自《诗经·鄘风·桑中》:“送我乎淇之上矣。”
(11)在彼中河:出自《诗经·鄘风·柏舟》。
(12)瞻彼淇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淇奥,淇水,即今淇河。
(13)聘:古代诸侯间修礼问好。
(14)“美哉”几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15)曹:地名,在今河南滑县旧城。楚邱: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
(16)生分:指父母在而兄弟分财产。
【译文】
河内郡本为殷商的旧都所在,周剪灭殷商后,将其畿内地区分为三个诸侯国,即《诗经·国风》中的邶、庸、卫国。邶地,是分封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庸地,管叔治理:卫地,蔡叔治理:以监视管理殷商遗民,称为三监。所以,《尚书·大诰》序中说:“周武王驾崩后,三监反叛。”周公旦诛灭了他们,将其全都分封给弟弟康叔,号称孟侯,以保卫、辅佐周王室;又把邶、庸的百姓迁到雒邑,所以,邶、庸、卫三国的诗歌彼此相同。如《邶诗》中说“在浚之下”,《庸风》则为“在浚之郊”;《邶风》又说“亦流于淇”,“河水洋洋”,《庸风》说“送我淇上”,“在彼中河”,《卫风》则说“瞻彼淇奥”,“河水洋洋”。所以,当年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欣赏周乐,听了《邶风》《庸风》《卫风》之歌后说:“优美、深远啊!我听说康叔的德行亦如此美好,这大概是《卫风》吧!”康叔之后十六世,传至卫懿公,他荒淫无道,被狄人所灭。齐桓公率诸侯征伐狄族,又重新分封卫于今河南郡的曹县、楚邱县,是为卫文公。而河内郡的殷墟,则改属于晋国。康叔遗风是衰灭了,而商纣王的习俗犹存,所以这里的习俗刚强,豪强多仗势多行侵夺,不重恩情礼义,习惯于父母健在时兄弟就析分家产。以上讲黄河以内的习俗。
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①。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武王梦帝谓己曰②:“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至成王灭唐,而封叔虞。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故参为晋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唐》诗《蟋蟀》《山枢》《葛生》之篇曰:“今我不乐,日月其迈”③;“宛其死矣,它人是媮”④;“百岁之后,归于其居”⑤。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吴札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注释】
①唐:古国名,都今山西翼城。
②帝:指天帝。
③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出自《诗经·唐风·蟋蟀》。迈,行。
④宛其死矣,它人是媮:出自《诗经·唐风·山有枢》。媮,同“愉”。享乐。
⑤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出自《诗经·唐风·葛生》。居,喻指坟墓。
【译文】
河东郡土地平坦,有丰富的盐铁资源,原为唐尧的住地,即《诗经·国风》中的唐、魏之国。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还未出生时,周武王梦见天帝对他说:“我给你的儿子取名为虞,将唐地赐予他,属于参星座。”孩子生了以后,就给他取名为虞。到周成王时灭了唐国,于是将其封为叔虞。唐国境内有晋水,到叔虞的儿子燮时改称晋侯,所以参星为晋国的星座。该地居民有先王遗风,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诗经·唐风》中的《蟋蟀》《山枢》《葛生》等篇中说“如今我不及时行乐,日月如梭飞逝”;“枯萎倒下离人世,他人享乐多欢愉”;“等我百年之后,与你墓中相见”。都是思索奢侈、节俭的尺度,考虑死生之忧。吴公子季札听了《诗经·唐风》之歌后,说:“思想很深刻啊!大概是唐陶氏的遗民吧!”
魏国,亦姬姓也,在晋之南河曲,故其诗曰“彼汾一曲”①;“寘诸河之侧”②。以上河东之俗。
【注释】
①彼汾一曲:出自《诗经·魏风·汾沮洳》。曲,指汾水弯曲处。
②寘(zhì)诸河之侧:或出《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寘,同“置”。放置。
【译文】
魏国,亦为姬氏之国,在晋国南边黄河拐弯处,所以魏诗说“在汾水拐弯之处”;“建立于黄河的旁边”。以上讲黄河以东的习俗。
自唐叔十六世至献公,灭魏以封大夫毕万①,灭耿以封大夫赵夙②。及大夫韩武子食采于韩原③,晋于是始大。至于文公,伯诸侯,尊周室,始有河内之土④。吴札闻《魏》之歌,曰:“美哉沨沨乎!以德辅此,则明主也⑤。”文公后十六世为韩、魏、赵所灭,三家皆自立为诸侯,是为三晋。赵与秦同祖,韩、魏皆姬姓也。自毕万后十世称侯,至孙称王,徙都大梁⑥,故魏一号为梁,七世为秦所灭。以上魏与晋分合之略。
【注释】
①大夫:职官等级名。三代官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级。
②耿:国名,在今山西河津。
③韩原:地名,在今陕西韩城。
④河内:即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⑤“美哉沨沨(fán)乎”几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沨沨,指音乐的宛转悠扬。
⑥大梁:地名,为魏国都城,在今河南开封。
【译文】
晋国自唐叔始十六世至晋献公,消灭魏国,以其地封大夫毕万;消灭耿国,以其地封大夫赵夙。等到大夫韩武子食采邑于韩原时,晋才开始强大起来。到晋文公时,称霸于各诸侯,尊奉周王室,始占领河内之地。吴公子季札听了《诗经·魏风》之歌后,说:“美妙而悠扬!在此实行德政,乃英明之主。”晋文公后十六世,为韩、魏、赵三国所灭,三家皆自立为诸侯,此为三晋。赵国国君与秦国国君同祖,韩国、魏国皆为姬姓之国。自毕万后十世称侯,又至孙时称王,迁都于大梁,所以,魏国也叫梁,又七世后为秦所灭。以上讲魏国与晋国分合的大略情况。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也①。今之河南雒阳、穀成、平阴、偃师、巩、缑氏②,是其分也。
【注释】
①柳、七星、张:均为星宿名。
②穀成: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平阴: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孟津。偃师: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偃师东。巩: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巩义。缑(ɡōu)氏: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偃师。
【译文】
周地,在天文上属于柳宿、七宿和张宿的分野。现在的河南郡雒阳、穀成、平阴、偃师、巩、缑氏,都在周的辖域内。
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至幽王淫褒姒,以灭宗周①,子平王东居雒邑。其后五伯更帅诸侯以尊周室②,故周于三代最为长久。八百余年至于王赧,乃为秦所兼。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③,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墬小④。
【注释】
①宗周:即镐京。代指周。
②五伯:即“五霸”。春秋诸侯中称霸一方、势力最强大的五国国君,具体所指说法不一。
③通封畿:指东西两京畿辅之内,延绵千里。
④墬(dì):古“地”字。
【译文】
当年周公营建雒邑,认为它位于国土中央,四方都有诸侯作为蕃屏,所以立为都城。至周幽王宠幸褒姒,淫乱放荡,丧失了周朝的基业,丢失了镐京,其子周平王东迁雒邑。之后,五霸先后率诸侯尊奉周王室,所以在夏、商、周三代中,周朝存续的时间最为长久。传位八百多年后至赧王,被秦国所兼并。开始的时候,雒邑与宗周两京畿之内,延绵千里,东西长,而南北窄,长短相加共约千里。周襄王时以河内之地赐晋文公,加上被其他诸侯所侵占,故周的分地变小了。
周人之失,巧伪趋利①,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憙为商贾,不好仕宦。
【注释】
①巧伪:奸诈虚伪。
【译文】
周地人的缺点是虚伪、逐利,巴结富贵,鄙视贫穷,十分愿意经商,不愿出仕做官。
自柳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周之分也。
【译文】
自柳宿三度至张宿十二度,是黄道十二次中的鹑火次,为周地在天空的分野。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①。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②,东接汝南③,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皆韩分也④。及《诗·风》陈、郑之国⑤,与韩同星分焉。
【注释】
①角、亢、氐:皆为星宿名。
②南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父城: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宝丰东。定陵: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郾城。襄城: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襄城。颍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许昌。颍阴: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许昌。长社: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长葛。阳翟: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郏: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郏县。
③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上蔡。
④新安: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宜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宜阳。
⑤陈:周初分封的诸侯国,都今河南淮阳。郑:周初分封的诸侯国,都今河南新郑。
【译文】
韩地,在天文上属于角、亢、氐三宿的分野。韩国瓜分晋国获得今南阳郡及颍川郡的父城县、定陵县、襄城县、颍阳县、颍阴县、长社县、阳翟县、郏县,东接汝南县,西接弘农郡的新安县、宜阳县,都是韩地的范围。《诗经·国风》中的陈国、卫国和韩国属相同的星座和地理范围。
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①。及成皋、荥阳②,颍川之崇高、阳城③,皆郑分也。本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④,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国,非王母弟甥舅则夷狄,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子男之国⑤,虢、会为大⑥,恃势与险,崇侈贪冒⑦,君若寄帑与贿⑧,周乱而敝,必将背君;君以成周之众⑨,奉辞伐罪,亡不克矣。”公曰:“南方不可乎?”对曰:“夫楚,重黎之后也⑩,黎为高辛氏火正,昭显天地,以生柔嘉之材。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11)。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益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伯益能仪百物以佐舜(12),其后皆不失祠,而未有兴者,周衰将起,不可逼也。”桓公从其言,乃东寄帑与贿,虢、会受之。后三年,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会之地,右雒左泲(13),食溱、洧焉(14)。土狭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郑》诗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15)。”又曰:“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菅兮(16)。”“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17)。”此其风也。吴札闻《郑》之歌,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自武公后二十三世,为韩所灭。以上郑国之俗。
【注释】
①火正:古掌火官,司祭火星,行有关火的政事。虚:处所,分野。
②成皋: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荥阳。荥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荥阳。
③崇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登封。阳城: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登封。
④司徒:官名,掌国家土地与人民,负责征发徒役。
⑤子、男:爵位名。
⑥虢:指东虢,周代诸侯国,今河南荥阳。会:西周的诸侯国,今河南郑州。
⑦崇:饰。冒:蒙。指蔽于义理。
⑧帑:通“孥”。妻子儿女。
⑨成周:东周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⑩重黎:古司天地之官。
(11)代:递。干:犯。
(12)仪百物:指能安百物。
(13)泲(jǐ):同“济”。古河流名。古代四渎之一。
(14)溱(zhēn)、洧(wěi):皆河流名称。
(15)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自《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东门,指郑都城东门。如云,指其众多而往来不定。
(16)“溱与洧”几句:出自《诗经·郑风·溱洧》。灌灌,水盛流的样子。菅(jiān),兰草。
(17)“恂盱(xún xū)且乐”几句:出自《诗经·郑风·溱洧》。恂,信,真的。盱,大。伊,惟。谑,戏言。
【译文】
郑国,相当于今河南郡新郑县,本是帝喾的掌火官祝融的住处。另外,成皋郡、荥阳郡、颍川郡的崇高县、阳城县,都是郑国的范围。当初周王室的弟弟友任周的司徒,采邑在都城镐京地区内,这就是郑国。郑桓公问史官史伯说:“周王室事变频繁,如何才能幸免于死难?”史伯答道:“四周的国家,不是周王室的外甥、舅舅,就是夷狄等少数民族,不能到这些国家去避难。可以去避难的地方,大概是济水、洛水、颍水之间吧!诸侯之国,较大的是虢国、会国,两国凭借权势和险峻的地势矫饰奢侈,您若把家属与财产寄托于此,当周王室发生内乱而衰败时,两国定会背弃您,那时您凭京城洛邑民众,奉国王令讨伐他们,定会成功。”郑桓公又问:“南方不行吗?”史伯回答说:“楚国,是重黎氏的后人,重黎是帝喾的掌火官,美德昭显天地,所以后代出现了许多优秀之才。至于姜、嬴、荆、芈姓诸国,确实和我姬姓国不断发生对抗。姜姓,伯夷的后人;嬴姓,伯益的后人。伯夷因能敬神而辅佐尧帝,伯益能治理各项事物来佐助虞舜,他们的后代都是没有丧失宗祠,但也没兴盛起来,到周朝衰落时,也不能用强力挽回败局。”郑桓公采纳了史伯的建议,把家属、财产寄托在虢国、会国,两国都接纳了。后三年,周幽王败于犬戎,郑桓公死,其子郑武公跟随周王东迁,最终建国于虢、会两国领地上。该地右边为洛水,左边为泲水,采食溱水、洧水流域。其地贫瘠而险阻,住在山上在山谷里汲水,男女常聚会,故风俗淫乱。《诗经·郑风》说:“从东门出去,女子众多,熙熙攘攘,如同云彩。”又说:“溱水洧水宽广盛大,男男女女城外游玩,手拿兰草求吉祥。”“地方宽广又热闹,男女结伴一起逛,快乐无比的少男少女互相戏谑。”当地风俗大抵类此。吴公子季札听了《诗经·郑风》之歌,评曰:“美妙啊,但是音质太柔弱纤细了,人民大概难以忍受。这个国家恐怕会先灭亡吧?”自郑武公后二十三世,被韩国所灭。以上讲郑国的习俗。
陈国,今淮阳之地①。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太姬②。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诗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③。”又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④。”此其风也。吴札闻《陈》之歌,曰:“国亡主,其能久乎!”自胡公后二十三世为楚所灭。陈虽属楚,于天文自若其故。以上陈国之俗。
【注释】
①淮阳: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②元女:长女。
③“坎其击鼓”几句:出自《诗经·陈风·宛丘》。坎,击鼓声。宛丘,指四周高而中间低的地形。值,立,直立。鹭羽,指用鹭鸟的羽毛做成的舞具,立之而舞,以事神灵。
④“东门之枌”几句:出自《诗经·陈风·宛丘》。枌,白榆树。栩,柞树。婆娑,歌舞的样子。
【译文】
陈国在今淮阳国一带。陈地本是东夷族首领太昊的居地,周武王分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这是胡公,并把长女太姬嫁给妫满。这个地方妇女的地位很尊贵,喜欢祭祀,使用占卜巫术,所以其风俗迷信巫鬼。《诗经·陈风》中记载:“鼓声咚咚地响起,在那宛丘下的低平之地,舞蹈的人群手执鹭羽,不分冬夏,起舞祭祀。”又说:“在东门有榆树,在宛丘有柞树,陈大夫子仲的后代,在这些树下轻歌曼舞。”这就是该地的风俗。吴公子季札听了《诗经·陈风》之歌后,评论道:“国家政事决于妇人,而不是决于君主,国家没有主心骨,这样的国家难道能长久吗!”陈国自胡公后二十三世为楚国所灭。陈国虽亡于楚,成为楚国的附庸,但在星宿分野上仍如以前。以上讲陈国的习俗。
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韩自武子后七世称侯,六世称王,五世而为秦所灭。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①,故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御也。宛②,西通武关③,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宣帝时,郑弘、召信臣为南阳太守,治皆见纪。信臣劝民农桑,去末归本,郡以殷富。颍川,韩都。士有申子、韩非,刻害余烈④,高仕宦,好文法⑤,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⑥。韩延寿为太守,先之以敬让;黄霸继之,教化大行,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南阳好商贾,召父富以本业;颍川好争讼分异,黄、韩化以笃厚。“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⑦,信矣!以上颍川、南阳、韩国本俗。
【注释】
①不轨:不循法度。
②宛:地名,在今河南南阳。
③武关:地名,在今陕西商洛。
④刻害:苛责,刻薄。烈:即“业”。
⑤文法:条文。
⑥遴:通“吝”。吝啬。
⑦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出自《论语·颜渊》。
【译文】
颍川郡、南阳郡一带,本为夏禹的国土。夏国人崇尚忠厚,弊病是粗鄙、陋朴。韩国自武子以后七代称侯,又六代称王,又五代被秦国所灭。秦国消灭韩国后,把天下的不法之徒迁移到南阳郡境内,所以其风俗浮夸、奢侈,崇尚气力,喜欢做点买卖,以及打猎、捕鱼,藏奸匿罪,很难治理。宛地,西面直达武关,东接长江、淮河,是一大都市。汉宣帝时,郑弘、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他们的政绩卓著而多有记载。召信臣劝勉百姓勤于农桑,放弃工商等不重要的事情,去进行农耕这一最重要的工作,全郡因此而富裕起来。颍川,本是韩国的都城,名士出了申不害、韩非子等,其狠毒刻薄的遗风影响很深,文士们向往仕途高官,喜欢搬弄法律条文,老百姓还有贪婪、吝啬、争吵、诉讼、父母健在而兄弟分家等陋习。韩延寿任太守时,首先教化他们为人敬重礼让;黄霸继任后,更是大力推行教化,监狱里曾经八年没有重罪囚犯。南阳人喜欢做买卖,召信臣鼓励百姓务农以致富;颍川郡的人本好争吵诉讼,产生对立,黄霸、韩延寿教导他们忠诚老实,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像风,小人的德性像草,风一吹过,草会随风而倒。”真是这样啊!以上讲颍川、南阳、韩国习俗的源流。
自东井六度至亢六度①,谓之寿星之次,郑之分野,与韩同分。
【注释】
①东井:星宿名。
【译文】
自东井六度到亢宿六度,是寿星所在分次,是郑国在天文上的分野,与韩国相同。
赵地,昴、毕之分野①。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②,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③;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④,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⑤,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邱⑥;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⑦。上党,本韩之别郡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也。
【注释】
①昴、毕:皆星宿名。
②信都: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河北衡水冀州区。真定: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常山: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元氏。中山: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河北定州。
③涿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涿州。高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北高阳。鄚:县名,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州乡:侯国名,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④广平: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河北鸡泽。钜鹿:郡名,治所在今河北平乡。清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清河。河间: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河北献县。
⑤渤海: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州。东平舒: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大城。中邑: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州。文安: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文安。束州: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大城。成平: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州泊头。章武:县名,治所在今河北黄骅。
⑥浮水: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州。繁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内黄东北。内黄: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内黄县城。斥邱,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成安。
⑦太原:郡名,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定襄: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五原: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上党: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
【译文】
赵国故地,在天文上属于昴宿、毕宿的分野。赵瓜分了晋国的一部分领土,建立赵国。其北部原有信都国、真定国、常山国、中山国;又得到今涿郡的高阳县、鄚县、州乡侯国;东部原有广平国、钜鹿郡、清河郡、河间国,又分得渤海郡的东平舒县、中邑县、文安县、束州县、成平县、章武县,均在黄河以北;南部至浮水县、繁阳县、内黄县、斥邱县;西部有太原郡、定襄郡、云中郡、五原郡、上党郡。上党,原为韩国的陪都,因远离韩国而靠近赵国,后来就归附了赵国,以上地区都是赵国的疆域。
自赵夙后九世称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郸①,至曾孙武灵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
【注释】
①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
【译文】
赵国自赵夙后九世称侯,又四世敬侯迁都邯郸,至敬侯曾孙武灵王时称王,又五世被秦国所灭。
赵、中山地薄人众①,犹有沙邱纣淫乱余民②。丈夫相聚游戏③,悲歌慷慨④,起则椎剽掘冢⑤,作奸巧,多弄物⑥,为倡优⑦。女子弹弦跕⑧,游媚富贵,遍诸侯之后宫。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其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以上赵、中山之俗。
【注释】
①中山:即中山国。
②沙邱:地名,在今河北邢台广宗西北大平台,传说商纣于此筑台,畜养禽兽。
③丈夫:即男子。
④慷慨:意气风发。
⑤椎剽:指以椎杀并剽掠之。
⑥弄:表演或演出。
⑦倡优:指歌舞杂伎之人。倡,乐人。优,伎人。
⑧跕(tiē xǐ):指舞步。跕,足尖轻着地而行。,无跟之小履。
【译文】
赵国、中山国,土地贫瘠而人口众多,沙邱地区又兼有商纣王淫乱的遗风。男子聚集游戏,悲歌慷慨,动辄抢劫杀人,掘墓偷盗,行为奸伪,喜欢扮装表演,做歌舞杂伎艺人。女子则喜欢弹弦弄琴,轻歌曼舞,游妍取媚富贵,充斥了诸侯的后宫。邯郸北通燕郡、涿郡,南通郑国、卫国,是漳河和黄河之间的一大都市。土地辽阔,风俗杂乱,人们大多精明、急躁,崇尚气力和势力,很容易做出奸邪之事。以上说赵国、中山国的习俗。
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①,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②,嫁取送死奢靡。汉兴,号为难治,常择严猛之将,或任杀伐为威。父兄被诛,子弟怨愤,至告讦刺史二千石③,或报杀其亲属。以上太原、上党之俗。
【注释】
①公族:指统治家族。
②过直:意为过当。直,宜,当。
③讦(jié):当面斥罪。
【译文】
太原郡、上党郡一带,晋国贵族的子孙后代很多,以欺诈、权势互相倾轧,夸耀功名,报复怨仇往往过当,嫁娶、丧葬十分挥霍浪费。汉朝建立后,号称为难治之地,常常选派严酷、勇猛的将领去治理,有的将领大肆杀戮以树立威望。父亲兄长被杀,儿子弟弟愤愤不平,怨恨在心,甚至当面责骂刺史、郡守,有的为报仇雪恨便刺杀刺史、郡守的亲属。以上讲太原、上党的习俗。
锺、代、石、北①,迫近胡寇,民俗懻忮②,好气为奸,不事农商。自全晋时,已患其剽悍③,而武灵王又益厉之。故冀州之部④,盗贼常为它州剧。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徙⑤。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⑥,于天文别属燕。以上锺、代及定襄、云中、五原之俗。
【注释】
①锺:地址无从查考。代: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蔚县。石:石邑,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鹿泉区。北:即北山。
②懻忮(jì zhì):强直刚愎。懻,强直。忮,固执。
③剽悍:意为轻捷勇猛。
④冀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监察区域约今河北中南部、山西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端一部分地区。
⑤徙:意指赵、齐、卫、楚四国之人被迁徙来居之。
⑥雁门:郡名,治所在今山西右玉。
【译文】
锺地、代郡、石邑、北山一带,靠近胡地,民风强直、刚毅、固执,好凭勇气干一些不法勾当,人们既不务农,也不经商。三家分晋以前,晋国就因为人们的轻捷勇猛而难于管理,成为国家忧患,而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后,更加鼓励了这种风气的蔓延。所以冀州刺史部的盗贼往往比其他各州要严重。定襄、云中、五原三郡,原为戎、狄的地域,迁徙而来的赵、齐、卫、楚等国的人也不在少数。该地的人粗鄙质朴,缺乏礼仪修养,喜爱射箭打猎。雁门郡的风俗与此大致相同,但在天文分野上则另属于燕国的星宿分次。以上讲锺、代和定襄、云中、五原的习俗。
燕地,尾、箕分野也①。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②。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③,西有上谷、代郡、雁门④,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⑤,及勃海之安次⑥,皆燕分也。乐浪、玄菟⑦,亦宜属焉。
【注释】
①尾、箕:皆为星宿名。
②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韩、赵、魏、秦六国。
③渔阳:郡名,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区。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赤峰宁城。辽西:郡名,治所在今辽宁锦州义县。辽东:郡名,治所在今辽宁辽阳。
④上谷: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怀来。
⑤易:县名,治所在今河北雄安。容城: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容城。范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定兴。北新城:县名,治所在今河北保定徐水区。故安: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易县。涿县: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涿州。良乡:县名,治所在今北京房山区。新昌:县名,治所在今辽宁海城。
⑥安次: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廊坊安次区。
⑦乐浪:郡名,治所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名,一说治所在今辽宁新宾,但屡有迁移。
【译文】
燕国故地,在天文上属于尾星和箕星的分野。周武王剪灭殷商以后,分封召公于燕地,召公后三十六世与其他六国一起称王。属燕地的东面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四郡,西面有上谷郡、代郡、雁门郡,南面有涿郡的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等县,另有渤海郡的安次县,以上都是燕国的范围。乐浪、玄菟二郡,也应属于燕的范围。
燕称王十世,秦欲灭六国,燕王太子丹遣勇士荆轲西刺秦王,不成而诛,秦遂举兵灭燕。
【译文】
燕国称王十世时,秦国准备消灭六国,燕王的太子丹派遣勇士荆轲入秦刺杀秦王,事败被杀,秦国于是发兵灭了燕国。
蓟,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①。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②,至今犹然。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③,燕丹遗风也。以上燕、蓟之俗。
【注释】
①勃:即渤海。碣:即石碣山。
②化:习俗,风气。
③急人:意为赴人之急。
【译文】
燕国的都城蓟,南通齐国、赵国,是渤海和碣石山之间的一个大城市。当年燕太子丹把勇士们当成宾客养在府中,不吝惜后宫的美女,老百姓受到此风气的影响演变成为习俗,至今仍然这样。宾客路经此地,百姓以妇人侍奉就寝,在嫁女聚亲的晚上,男女无别,反而认为是很荣幸的。后来此俗收敛了很多,但始终没有彻底改变。该地的风俗愚昧、强悍,不善思考,轻薄没有威仪,但也有些长处,那就是急人之所急,果敢赴难,有燕太子丹的遗风。以上说燕国及其都城蓟地的习俗。
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渔、盐、枣、栗之饶。北隙乌丸、夫馀①,东贾真番之利②。以上上谷、辽东之俗。
【注释】
①隙:际,接壤。乌丸:即乌桓,古代民族名,东胡部落的一支。夫馀: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名。
②真番:郡名,一说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信川郡。
【译文】
上谷郡至辽东郡,土地辽阔,民众稀少,屡次遭到匈奴的入侵,民俗与赵地、代地相似,境内有丰富的鱼、盐、枣、栗等物产。北部边境与乌丸、夫馀等族接壤,向东可以到真番郡做买卖以获利。以上讲上谷、辽东的习俗。
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貉、句骊蛮夷①。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②,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③,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④。其田民饮食以笾豆⑤,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臧,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条。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以上乐浪、玄菟之俗。
乐浪海中有倭人⑥,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注释】
①朝鲜:古国名,汉初为武帝所并。貉:古代东北少数民族,依水而居,故名。句骊:即高句丽。
②没入:指没收罪犯家属、财产。
③雠(chóu):匹配。
④辟:不诚实。
⑤笾(biān):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食物用的一种竹器。豆:一种木制的器皿。
⑥倭(wō)人:古代华夏对日本人的称谓。
【译文】
玄菟郡、乐浪郡,是汉武帝时开置的,是朝鲜、貉、高句丽等蛮夷居住的地方。殷商王道衰落时,箕子离开商国而来到朝鲜,教给当地人以礼义、种田、养蚕和纺织。乐浪居民有禁令八条:杀人者立时偿命;伤害人的以谷物来赔偿;偷盗的,男子沦为被偷家的家奴,女子沦为女婢,如果想赎身出去,每人必须交五十万钱。即使赎免为庶民,习俗仍以此为耻,没有人愿意与之通婚,所以该地的人们不屑于偷盗,门户不用关闭,妇女都贞洁、诚信、不放荡为邪。农家人用竹、木制成的器具饮食,而市井之民往往仿效官吏及内地郡县的商人,用杯器饮食的很多。起初,两郡的官吏都出自辽东郡,官吏发现百姓夜不闭户,有商人过往,晚上就进行偷盗,风气慢慢地变坏起来。到现在违反禁令的越来越多,禁令也增加到六十多条。仁人贤士的教化是多么可贵啊!然而东夷人天性柔软顺从,不同于南、西、北三方之外的人,所以,孔子痛心于仁义之道不行后,准备乘筏浮于海上,想到东夷去居住,看来真有其事啊!以上讲乐浪郡、玄菟郡的习俗。
乐浪郡的邻海上有倭人,分为一百多个国家,每年时不时地见到他们来进献贡品。
自危四度至斗六度①,谓之析木之次②,燕之分也。
【注释】
①危、斗:皆星宿名。
②析木:黄道十二次名。
【译文】
从危宿四度到斗宿六度,为黄道十二次中的析木次,是燕国在天空中的分野。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①,南有泰山、城阳②,北有千乘③,清河以南④,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⑤,西有济南、平原⑥,皆齐分也。
【注释】
①甾(zī)川:汉王国名,治所在今山东寿光。东莱:郡名,治所在今山东莱州。琅邪:郡名,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后屡迁。高密:郡名,治所在今山东高密。胶东:汉王国名,治所在今山东平度。
②泰山:郡名,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城阳:汉王国名,治所在今山东莒县。
③千乘:郡名,治所在今山东高青。
④清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清河。
⑤勃海: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州。高乐: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南皮。高城:县名,治所在今河北盐山。重合:县名,治所在今山东乐陵。阳信: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无棣。
⑥济南:郡名,治所在今山东济南章丘区。平原:郡名,治所在今山东平原。
【译文】
齐国故地,在天文上是虚宿和危宿的分野。其辖地东部有甾川国、东莱郡、琅邪郡、高密郡、胶东国,南部有泰山郡、城阳国,北部有千乘郡、清河郡以南,渤海郡的高乐、高城、重合、阳信等县,以及西面的济南郡、平原郡等,均为齐地的疆域。
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崱,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诗·风》齐国是也。临甾名营邱①,故《齐》诗曰:“子之营兮,遭我虖之间兮②。”又曰:“俟我于著乎而③。”此亦其舒缓之体也。吴札闻《齐》之歌,曰:“泱泱乎④,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
【注释】
①临甾:齐国都城,今山东淄博东北。
②子之营兮,遭我虖之间兮:语出《诗经·齐风·还》。子,你。之,去,到。虖,同“乎”。于。,山名。在齐地。
③俟(sì)我于著乎而:语出《诗经·齐风·著》。俟,等候。著,地名,今山东济阳。乎而,语气词,无意义。
④泱泱:意为宏大。
【译文】
少昊时期的爽鸠氏,虞、夏时代的季崱,商汤时的逢公柏陵,殷商末年的薄姑氏,都是诸侯,在此建立诸侯国。到周成王时薄姑氏伙同管叔、蔡叔、霍叔和武庚叛乱,周成王平定叛乱后,将该地封给师尚父,这就是姜太公。《诗经·齐风》就是吟诵齐地的诗篇。临甾又称营邱,所以,《齐风》中说:“你到营邱去啊,在山之间遇到了我啊。”又说:“在这个地方等候我啊。”这也大概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感觉。吴公子季札听了《诗经·齐风》之歌后,评论说:“宏大壮伟,是大国的歌乐啊!大概是姜太公之国的歌乐吧?此国的前途不可限量。”
古有分土①,亡分民②。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③,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④。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⑤,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注释】
①分土:指分封疆土。
②亡分民:指通往来不常分居。
③负:背靠。舃卤(xì lǔ):贫瘠的盐碱地。
④陪臣:古诸侯之大夫对天子称陪臣。取三归:指娶三姓之女。
⑤冰纨绮绣:指丝绸精美。纯丽:精美华丽。
【译文】
古时候,国家分封土地,设立疆界,但人们可以自由往来,不一定要长久地居住在一个地方。姜太公认为齐地临海,土地盐碱贫瘠,五谷很少,人口也少,于是鼓励兴办适于妇女操作的纺织业、小手工业,并利用渔盐流通获取利润,从而外地的人们和物产纷纷聚积到这里。其后十四代,齐桓公重用管仲进行改革,设立轻重之法以富足国家,联合诸侯,建立霸业,身为诸侯之大夫却得以娶三姓之女为妻。所以其地习俗非常奢侈浮华,能编织精美华丽的丝织品,号称天下使用的衣服、鞋帽都出自齐地。
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①,舒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缪②,虚诈不情,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始桓公兄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痛乎,道民之道③,可不慎哉!
【注释】
①矜:自夸。
②缪:乖错。
③道民:道,同“导”。引导。
【译文】
当初姜太公治理齐国,讲求王道之术和治国方法,尊重贤能和智者,赏赐有功之臣,所以现该地的士人仍然饱学典籍、学术,崇尚功名,思想活跃,心胸开阔,足智多谋。士人的缺点是浮夸自大,奢侈虚华,喜结朋党,言行不一,虚伪狡诈难以得到真情,法律严急则离散,法律平和则放纵不检。起初齐桓公的兄长襄公淫乱,让姑姊妹一直不嫁,于是便下令全国百姓家的长女不得出嫁,称为“巫儿”,留在家里主持祭祀,如果出嫁将给他家带来灾难,百姓至今仍保留这种陋习。非常让人痛心,引导老百姓的政策,怎能不慎重啊!
昔太公始封,周公问:“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杀之臣。”其后二十九世为强臣田和所灭,而和自立为齐侯。初,和之先陈公子完有罪来奔齐,齐桓公以为大夫,更称田氏。九世至和而篡齐,至孙威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
【译文】
当年姜太公刚刚被分封时,周公问他:“用什么方法治理齐国”?太公答道:“举荐贤能之人,提拔有功者。”周公说:“后世一定会有篡权弑君之臣。”他以后二十九世,齐国被势力强大的臣子田和所灭,而田和自立为齐侯。开始时,田和的先人陈国公子陈完因为犯了罪,来投奔齐国,齐桓公任用他为大夫,改姓田氏。传九世到田和而篡夺了齐国,到田和的孙子威王时自称为王,又传五世被秦国所灭。
临甾,海、岱之间一都会也①。其中具五民云②。
【注释】
①海:即渤海。岱:即泰山。
②五民:士、农、商、工、贾。一说为五方之民,游历于此,乐其俗而居,故称。
【译文】
齐国都城临甾,是渤海、泰山之间的一大都市,城中居住着五方之民。
鲁地,奎、娄之分野也①。东至东海,南有泗水②,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③,皆鲁分也。
【注释】
①奎、娄:皆星宿名。
②泗水:河名,在今山东中部。
③临淮: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泗洪。下相: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宿迁。睢陵:县名,治所在今江苏泗洪。僮:县名,治所在今安徽泗县。取虑: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灵璧。
【译文】
鲁国故地,在天文上属于奎宿和娄宿的分野。东达东海,南临泗水,至淮河,有临淮郡,其下属的下相、睢陵、僮、取虑等县,都是在鲁地的范围内。
周兴,以少昊之虚曲阜封周公子伯禽为鲁侯①,以为周公主。其民有圣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②”。言近正也。濒洙、泗之水③,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长老不自安,与幼少相让,故曰:“鲁道衰,洙、泗之间龂龂如也④。”孔子闵王道将废⑤,乃修六经⑥,以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业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太公曰:“后世浸弱矣。”故鲁自文公以后,禄去公室⑦,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为楚所灭。然本大国故自为分野。
【注释】
①曲阜: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
②“齐一变”几句:出自《论语·雍也》。
③洙、泗:二水名,古时二水在今山东泗水北合流而西下,至曲阜北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
④龂龂(yín):形容争辩不休的样子。
⑤王道:即圣王之道,指先王所行之礼制。
⑥六经:六种经书,汉时指《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乐经》。
⑦公室:春秋战国时,指诸侯家族或诸侯国政权。
【译文】
周朝建立后,把原来少昊所居住之地曲阜分封给周公的儿子伯禽,这就是鲁侯,并让他主持周公之祭祀。该地百姓受圣人之教化,所以孔子说:“齐国一变能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一变能达到王道。”说的是向正确的方向靠拢。鲁国濒临洙水、泗水,老百姓涉水过河时,年轻人扶着年长的,并帮他拿着东西。随着风气的日益衰败,老年人心中十分不安,与年轻人相互责备,所以说:“鲁国的王道、风气衰落了,从洙水、泗水之间发生的口角和争辩中可以看出来。”孔子哀怜王道的废弛,于是修订《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乐经》六经,以阐述唐、虞、三代先王治国之道,向弟子传授学业,而能精通的有七十七人。因此,鲁地百姓喜欢学习,崇尚礼义,把廉耻看得很重。周公当初分封伯禽时,姜太公问:“用什么治理鲁国?”周公说:“尊重尊贵的人,接近亲近的人。”太公说:“用这种方法治国,后世将逐渐衰落。”鲁国自文公以后,财富收入不归国家,权力掌握在大夫手中,贵族季氏驱逐鲁昭公,国势衰弱,传至三十四世后为楚国所灭。但鲁原为大国,在天文星宿上仍单独分野。
今去圣久远,周公遗化销微①,孔子庠序衰坏②。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亡林泽之饶。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丧祭之礼文备实寡,然其好学犹愈于它俗。
【注释】
①销:减损。
②庠(xiánɡ)序:古代学校的泛称。
【译文】
现在距离圣人很久远了,周公遗留下来的教化风气已经很微弱,孔子的办学传统也渐衰败。该地土少民多,桑蚕、织麻之业很发达,而没有山林、湖泊之出产。习俗节俭、吝啬、贪财,热衷于经商,喜欢背地里诋毁他人,奸诈虚伪,丧葬、祭祀礼,规矩很多,实际很少按规矩去办的,但是人们好学的传统胜过其他习俗。
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①。东平、须昌、寿张②,皆在济东③,属鲁,非宋地也,当考。
【注释】
①东海:郡名,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②东平:汉王国名,治所在今山东东平东。须昌:县名,治所在今山东东平西北。寿良:县名,治所在山东东平西南。
③济:即济水。
【译文】
汉朝建立以后,鲁国的东海郡有不少人官至卿相。东平、须昌、寿良等县,都在济水以东,亦属于鲁国故地,不是宋国的领地,这还需加以考究。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①。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②,皆宋分也。
【注释】
①房、心:皆星宿名。
②沛:郡名,治所在今安徽淮北。梁: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区。楚: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山阳:郡名,治所在今山东巨野。济阴:郡名,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区。东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寿张:县名,即寿良。
【译文】
宋国故地,在天文上属于房星、心星的分野,现在的沛郡、梁国、楚国、山阴郡、济阴郡、东平国以及东郡的须昌县、寿张县,都在宋地的范围内。
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①,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虚也②。济阴定陶③,《诗·风》曹国也④。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阳、陈留⑤,二十余世为宋所灭。
【注释】
①睢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区。
②火正:古代的掌火官。
③定陶:县名,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区。
④曹国:周初分封国,都今山东菏泽定陶区。
⑤陈留: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开封。
【译文】
周朝把宋地分封给微子,也就是今天的睢阳县,原本是陶唐氏掌火官阏伯的封地。济阴郡定陶县,就是《诗经·国风》中所说的曹国。周武王把曹地分封给他的弟弟叔振铎,以后其地盘不断扩大,得今山阳郡、陈留郡,传二十多代后被宋国所灭。
昔尧作游成阳①,舜渔雷泽②,汤止于亳③,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藏。
【注释】
①成阳:地名,今山东菏泽。
②雷泽:古泽名,又名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
③亳:地名,今河南商丘。
【译文】
古时,尧曾在成阳作宫室游宿,舜曾在雷泽上捕鱼,商汤居住于亳,所以该地的人有先王遗风,稳重厚道,多君子,勤于稼穑,不讲究衣饰、饮食,以积蓄财富。
宋自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灭曹,灭曹后五世亦为齐、楚、魏所灭,参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①,本宋也,《春秋经》曰“围宋彭城”。宋虽灭,本大国,故自为分野。
【注释】
①彭城: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徐州。
【译文】
宋国从微子开始传国二十多代,至宋景公时消灭曹国。灭曹后又传五代,自己也被齐、楚、魏国所灭,其地被瓜分为三。魏国得到今天的梁国、陈留郡,齐国得到济阳郡、东平国,楚国得到沛郡。所以,今天的楚国彭城,原本也是宋地,因此《春秋》上说“包围宋国的彭城”。宋国虽然灭亡了,因原为大国,所在天文上独自分野。
沛、楚之失,急疾颛己①,地薄民贫,而山阳好为奸盗。
【注释】
①急疾颛己:指生性偏狭而刚愎自用。颛,通“专”。己,固执己见。
【译文】
沛、楚之地人们的缺陷是,性格偏狭刚愎,专执己见,土地贫瘠,人们贫穷,山阳郡一带的人又常常做一些奸邪盗偷等违法之事。
卫地①,营室、东壁之分野也②。今之东郡及魏郡黎阳③,河内之野王、朝歌④,皆卫分也。
【注释】
①卫:周初分封国。初都今河南淇县,后屡迁。
②营室、东壁:皆星宿名。
③魏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北临漳。黎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浚县。
④野王: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沁阳。朝歌: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淇县。
【译文】
卫国故地,在天文上属于营室宿、东壁宿的分野。如今的东郡以及魏郡的黎阳县,河内郡的野王县、朝歌县,都属于卫国的管辖范围。
卫本国既为狄所灭,文公徙封楚邱①,三十余年,子成公徙于帝邱②。故《春秋经》曰“卫迁于帝邱”,今之濮阳是也③。本颛顼之虚,故谓之帝邱。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成公后十余世,为韩、魏所侵,尽亡其旁邑,独有濮阳。后秦灭濮阳,置东郡,徙之于野王。始皇既并天下,犹独置卫君,二世时乃废为庶人。凡四十世,九百年,最后绝,故独为分野。
【注释】
①楚邱:地名,卫国国都,在今河南滑县。
②帝邱:地名,在今河南濮阳。
③濮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濮阳。
【译文】
卫国本土被狄人所攻占后,卫文王被移封于楚邱。三十多年后,卫文王的儿子卫成公又迁往帝邱。所以《春秋》上说:“卫迁于帝邱。”也就是现在的濮阳县。这里原本为颛顼的封地,因此称为帝邱。夏朝以后各代,昆吾氏居住于此。自成公以后十多世,卫国被韩、魏两国所灭,帝邱周围各邑县全为二国所并吞,只剩下濮阳。后来秦国又吞并了濮阳,设置东郡,把卫国君主迁到野王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唯独保留卫君,秦二世时才废为庶人。卫国一共传了四十世,历九百年,在各诸侯国中最后灭亡,所以在天文上独自分野。
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①,男女亦亟聚会②,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刚武,上气力。汉兴,二千石治者亦以杀戮为威。宣帝时韩延寿为东郡太守,承圣恩,崇礼义,尊谏争③,至今东郡号善为吏,延寿之化也。其失颇奢靡,嫁取送死过度,而野王好气任侠④,有濮上风。
【注释】
①濮:即濮水,在今河南濮阳西南。阻:指能遮蔽。
②亟:屡,频繁。
③谏争:指直言规劝。
④任侠:指崇尚侠义。
【译文】
卫国故地有桑林、濮水之天然屏障,男男女女频频聚会,唱歌调情,所以习惯称郑、卫之乐。周朝末年,卫国出了子路、夏育等勇士,深受人们的仰慕,所以该地的人们生性刚强勇武,崇尚气力。汉朝建立后,治理该地的郡守也大行杀戮来树立威严。汉宣帝时,韩延寿任东郡太守,仰承圣恩,崇尚礼义,尊敬直言规劝,至今东郡号称为输送官吏的地方,这是韩延寿教化的结果。该地风俗的弊端是十分奢侈浪费,嫁娶、丧葬用费过度,而野王县的人争胜好强,崇尚侠义,有濮上遗风。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①。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②,尽楚分也。
【注释】
①翼、轸:皆星宿名。
②南郡:郡名,治所在今湖北荆州。江夏:郡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新洲区。零陵:郡名,治所在今广西全州。桂阳:郡名,治所在今湖南郴州。武陵:郡名,一说治所在今湖南溆浦南。长沙: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汉中: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汉中。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上蔡。
【译文】
楚国故地,在天文上属于翼宿、轸宿的分野。当今的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以及汉中郡、汝南郡,都是楚国的封地。
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①,为楚子,居丹阳②。后十余世至熊达,是为武王,浸以强大。后五世至严王,总帅诸侯,观兵周室③,并吞江、汉之间,内灭陈、鲁之国。后十余世,顷襄王东徙于陈。
【注释】
①荆蛮:荆山蛮族,指楚,为周人对楚地的蔑称。
②丹阳:地名,楚国都邑,一说在今湖北秭归东南。
③观兵:指检阅军队示人以兵威。
【译文】
周成王时,把荆蛮之地分封给周文王、武王的先师鬻熊的曾孙熊绎,称为楚子,居于丹阳。其后十多代传至熊达,他就是楚武王,这时楚国才逐渐强大起来。又传五代到楚严王,统帅诸侯,检阅军队,向周室展示兵威,并且占领了长江、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接纳灭亡了陈、鲁等国。后传十多代,至顷襄王迁都于陈。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①,或火耕水耨②。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③,食物常足。故啙窳媮生④,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⑤。而汉中淫失枝柱⑥,与巴、蜀同俗。汝南之别,皆急疾有气势。江陵,故郢都⑦,西通巫、巴⑧,东有云梦之饶⑨,亦一都会也。
【注释】
①江南:汉时指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湖南、江西一带。
②火耕水耨:一种原始耕作方法,先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同时长到七八寸,把草拔去,再下水浇灌。耕,犁地。耨,除草。
③蓏(luǒ):古代指瓜类植物的果实。蠃:通“螺”。蚌类水产动物。蛤(ɡé):一种水产动物。
④啙窳(zǐ yǔ):苟且懒惰。啙,弱病。窳,懒惰。
⑤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
⑥淫失:纵欲放荡。失,通“佚”。枝柱:不顺从,抵触。
⑦郢都: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
⑧巫:指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巴:即巴山。
⑨云梦:泽薮名,即云泽和梦泽。此处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译文】
楚国有长江、汉水流域川泽山林丰富的资源;江南一带地域辽阔,有的地方实行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人们以鱼米为食,以捕鱼、打猎、伐山取竹木为业,盛产瓜果蚌螺,食物往往很丰足。所以,人们羸弱而又懒惰,讲究享乐,没有什么积累,饮食能自给自足,不担心受冻挨饿,也没有家藏千金的富豪之家。俗信巫术鬼神,很注重一些在外人看来不合礼制的祭祀。而汉中地区的人纵欲放荡,桀骜不驯,风俗习惯与巴郡、蜀郡差不多。汝南郡的人略有差异,人们性急、暴躁,很有几分争胜的意气。江陵,即楚国故都郢都,西通巫山、巴郡,东边有富饶的云梦泽,也是一大都市。
吴地,斗分野也①。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②,尽吴分也。
【注释】
①斗:即斗宿。
②会稽:郡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九江: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丹阳: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宣城。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庐江: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后屡迁移。广陵:汉王国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六安:汉王国名,治所在今安徽六安。临淮: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泗洪。
【译文】
吴国故地,在天文上属于斗宿的分野。现在的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等郡,都是吴国的封地。
殷道既衰,周太王亶父兴、梁之地,长子太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圣子昌,太王欲传国焉。太伯、仲雍辞行采药,遂奔荆蛮。公季嗣位,至昌为西伯,受命而王。故孔子美而称曰:“太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①,身中清②,废中权③。”太伯初奔荆蛮,荆蛮归之,号曰句吴。太伯卒,仲雍立,至曾孙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为北吴,后世谓之虞,十二世为晋所灭。后二世而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其少子则季札,有贤材。兄弟欲传国,札让而不受。自太伯、寿梦称王六世,阖庐举伍子胥、孙武为将,战胜攻取,兴伯名于诸侯。至子夫差,诛子胥,用宰嚭,为粤王句践所灭。
【注释】
①放言:放弃言谈,指不谈世事。
②中清:指合乎清洁。
③中权:合乎避世的权谏之道。
【译文】
殷商国道衰落后,周太王亶父崛起于山、梁山一带。他的长子为太伯,次子为仲雍,少子为公季。公季有一位圣明的儿子叫昌,太王想把王位传给他。太伯、仲雍便辞别父亲,以外出采药为名,逃奔到荆山蛮族居住之地。公季继承了王位,到昌时,成为西方霸主,受天命而称王。所以孔子说:“太伯真可以说是道德高尚的人!三次推让君位,人们不知道,以至于没有称赞他。”又说:“仲雍隐逸于荆夷之国,隐居不议国家政事,立身高洁,所废合乎避世的权谏之道。”当初太伯逃避到荆蛮之地,荆蛮之地的人们纷纷归附他,他则建立国家,号称句吴。太伯死后,仲雍继位,至其曾孙周章时,周武王攻克殷都,灭了商朝,于是才正式分封他。又把周章的弟弟中封于河北,这就是北吴,后代称他为虞国,传到十二世被晋所灭。二代之后,荆蛮地区的吴公子寿梦强大而称王。他的幼子就是季札,贤能有才干。其兄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推让而不接受。自太伯、寿梦称王后传六世,到吴王阖庐任用伍子胥、孙武为将,无往而不胜,攻城略地,称霸于各诸侯国。到他的儿子夫差,诛杀了伍子胥,任用奸臣宰嚭,后被粤王句践所灭。
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译文】
吴、粤的国君都好于勇武,所以该地的人们喜欢用剑,看轻死亡,动不动就用武。
粤既并吴,后六世为楚所灭。后秦又击楚,徙寿春①,至子为秦所灭。以上吴始末。
【注释】
①寿春:战国末年楚都城,今安徽寿县。
【译文】
粤国吞并吴国,传六世后被楚国所灭。后来秦国又攻打楚国,楚国被迫迁都寿春,再传一世为秦所灭。以上勾勒吴国的始末。
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①,亦一都会也。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其失巧而少信。初淮南王异国中民家有女者②,以待游士而妻之,故至今多女而少男。本吴、粤与楚接比③,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
【注释】
①合肥: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皮革:指犀牛之皮。鲍:即鲍鱼。木:指枫、楠、豫章之树。
②异:此指有女之家受到优异待遇。
③比:相邻。
【译文】
寿春、合肥,聚集南北各地运来的皮革、鲍鱼、木材,也是一大都市。当初,楚国的贤臣屈原因受谗言诽谤而被流放,作《离骚》诸赋以抒发自己的悲愤、哀伤之情。以后宋玉、唐勒等人仰慕屈原,也进行创作,都得以成名。汉朝建立后,高祖封其兄长的儿子刘濞为吴王,招揽天下闲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等人在文、景之际又以辞赋兴起。淮南王刘安也以寿春为都,招揽宾客著书立说。吴地的严助、朱买臣都是汉朝的显贵,文赋很好,所以《楚辞》能流传于世。该地人的缺点是虚伪,不讲信用。当初淮南王刘安优待国中有女儿的人家,以民家之女服侍游士,并把民家女嫁给他们,所以至今当地女子多而男子少。吴、粤原来就与楚国接壤,又屡次相互兼并,所以其民俗大致相同。
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①,三江、五湖之利②,亦江东之一都会也。豫章出黄金,然堇堇物之所有③,取之不足以更费④。江南卑湿⑤,丈夫多夭⑥。
【注释】
①章山:山名,今浙江天目山。
②三江:此指今吴淞江和芜湖、宜兴间由长江通太湖一带、并长江下游为南、中、北三江。五湖: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
③堇堇(jǐn):形容少,不多。
④更(ɡēnɡ):偿。费:功费,功值。
⑤卑湿:指低下潮湿。
⑥丈夫:男子。夭:不尽其天年谓夭,即年少而亡。
【译文】
吴国东部有海盐以及章山的铜矿,并兼有三江五湖的便利,也是江东的一大都会。豫章出产黄金,但产量很少,所得利润不能抵偿所花其他费用。江南地势低下,气候湿润,男子多早早夭亡。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①,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注释】
①东鳀(tí):古国名,在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外海。
【译文】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他们分为许二十多个国家,每年时不时地见到来朝进献贡品。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①。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②,皆粤分也。
【注释】
①牵牛、婺女:皆星宿名。
②苍梧:郡名,治所在今广西梧州。郁林:郡名,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后屡迁移。合浦:郡名,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后屡迁移。交阯:郡名,治所在今越南河内。九真:郡名,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南海:郡名,治所在今广东广州。日南:郡名,治所在今越南广治境内。
【译文】
粤国故地,在天文上属于牵牛宿、婺女宿的分野。现在的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等郡,都属于粤国的管辖范围。
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后二十世,至句践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败之隽李①。夫差立,句践乘胜复伐吴,吴大破之,栖会稽②,臣服请平③。后用范蠡、大夫种计④,遂伐灭吴,兼并其地。度淮与齐、晋诸侯会,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使赐命为伯,诸侯毕贺。后五世为楚所灭,子孙分散,君服于楚⑤。后十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兴,复立摇为粤王。是时,秦南海尉赵佗亦自王,传国至武帝时,尽灭以为郡云。以上粤始末。
【注释】
①隽李:地名,今浙江嘉兴。
②栖:本指鸟类歇息。此喻停留、居住。会稽:山名,在今浙江中部绍兴、嵊州、诸暨等地。
③平:讲和。
④大夫种:即文种,春秋末越国大夫。
⑤君服于楚:言事楚为君而服从之。
【译文】
粤国国君是禹的后代,是少康帝的庶子,被封于会稽,为避免蛟龙的伤害而文身断发。后传二十世,至句践称王,与吴王阖庐作战,曾将他打败于隽李。吴王夫差继位后,句践乘胜再次征战吴国,结果被吴军大败,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请求称臣讲和。后来采用范蠡和大夫文种的计谋,终于讨伐消灭了吴国,并兼并了其土地。渡过淮河与齐、晋等诸侯相会盟,向周王室进贡。周元王特派使者赐命句践为霸主,各路诸侯都来祝贺。后传五世为楚国所灭,子孙分崩离析,事奉楚国为君。又传十世,至闽君摇,协助诸侯消灭秦国。汉朝建立后,又立摇为粤王。当时,故秦南海郡尉赵佗也自称为王,传国至武帝时,被全部消灭,而设立郡县。以上勾勒粤国的始末。
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①,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②。番禺③,其一都会也①。
【注释】
①毒(dài)冒:即“玳瑁”。动物名,类龟,甲片用作饰品。珠玑:不圆之珠。果:指龙眼、荔枝等水果。布:葛布。凑:聚集。
②中国:即中原。
③番禺:地名,今广东广州番禺区。
【译文】
该地位近南海,盛产犀牛、象、玳瑁、珠宝、银、铜、龙眼、荔枝、各种布料等,从中原来这里做买卖的商人许多都发了财。番禺,是该地区的一大都市。
自合浦徐闻南入海①,得大州②,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③。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④,山多麈麖⑤。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为镞⑥。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数岁壹反。元帝时,遂罢弃之。
【注释】
①徐闻:县名,治所在今广东徐闻。
②大州:即今海南岛。
③元封:汉武帝年号,前110年—前104年。儋耳:郡名,治所在今海南儋州。珠崖:郡名,治所在今海南海口琼山区。
④五畜:指牛、羊、豕、鸡、犬。
⑤麈麖(zhǔ jīnɡ):鹿类动物,似鹿,俗称四不像。
⑥镞(zú):箭头。
【译文】
从合浦郡的徐闻县南边入海,可到达一大岛,东西南北四方方圆千里,武帝元封元年攻占后设置了儋耳郡和珠崖郡。那里的百姓都穿像被单一样的衣服,穿时将头从中央套入。男子耕田务农,种植水稻、纻麻,女子从事桑蚕和纺织。没有马,也没有虎,百姓饲养有牛、羊、豕、鸡、犬五畜,山中的四不像很多。兵器有矛、盾、刀,木制弓弩、竹箭头,或骨制的箭头。从刚刚设置郡县开始,中原来的官吏兵卒就常常侵犯欺凌当地百姓,所以大概过不了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反抗。元帝时,终于废置郡县。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①,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②;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③;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④。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⑤,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⑥,属黄门⑦,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⑧,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⑨,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⑩,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11);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12)。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13),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注释】
①都元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部,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西部。
②邑卢没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勃固附近。
③谌离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
④夫甘都卢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
⑤黄支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附近,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亚齐附近。
⑥译长:官名,汉时黄门所属主持传译与奉使的职官。
⑦黄门:官名,即黄门侍郎,职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因给事于黄闼(宫门)之内,故名。
⑧流离:宝石名,即“琉璃”。
⑨禀:给。耦:匹配,配偶。
⑩元始:汉平帝年号,公元1—5年。
(11)皮宗: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新加坡西面的皮散岛,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部宽坦河口的皮散岛,或以为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或以为在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帕克强河口。
(12)象林:县名,在今越南广南维川。
(13)已程不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南部,或以为在今斯里兰卡。
【译文】
从日南郡的边防要塞以及徐闻或合浦出发,行船大约五个月,可到都元国;再行船大约四个月,到达邑卢没国;又行船二十多天,可到达谌离国;又步行大约十多天,可抵夫甘都卢国。从夫甘都卢国乘船行两个多月,可到黄支国,其民俗与珠崖郡相似。这些岛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盛产一些珍奇异物,自武帝以来都来进献过。汉使行船时一般有译长随从,隶属黄门侍郎,与应募者一起登船入海,买卖明珠、玉璧、琉璃,以及奇石异物,一般携带黄金、各色丝绸前往。所到各国都负责船员的饮食,派人陪同转送他们,外国的商船也随之而来。也有进行交易的,以及抢劫杀人的。最艰难的是中途遇到风暴,船员因此而溺死的不少,幸免于难的几年后才能返回家乡。大的宝珠直径大约二寸以下。平帝元始年间,王莽辅佐政务,为了炫耀威德,厚礼赠送黄支王,并要他派遣使者贡献活犀牛。从黄支国行船大约八个月,可达皮宗地方;又行船大约两个月,能到达日南郡、象林郡地界。黄支国南面,有已程不国,汉朝的译员和使者到达那里就返回了。
唐书
《唐书》指宋欧阳修(1007—1072)、宋祁(998—1061)等撰的《新唐书》,为与此区别,五代后晋刘昫等撰的《唐书》称为《旧唐书》。《新唐书》的修撰自庆历四年(1044)开局,至嘉祐五年(1060)成书,共历十七年。全书共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撰本纪、志、表,宋祁撰列传。曾公亮评其较《旧唐书》事增文省,如黄巢、高骈等传,较旧传翔实。但因修、祁反对骈文,文字有意求简,往往不免晦涩。
兵志
【题解】
记录兵制沿革是《新唐书》的首创,为前代同类史书所无。《新唐书·兵志》全面、系统地记叙了盛唐时期的府兵制、府兵制废弛后的骑兵制、天宝以后的方镇兵制及中央禁兵制的“废置、得失、终始、治乱、兴亡之迹”。另外还简要地记叙了唐代的马政。全文结构严谨,文字简约,反映了欧氏修史的一贯风格。
古之有天下国家者,其兴亡治乱,未始不以德。而自战国、秦、汉以来,鲜不以兵。夫兵岂非重事哉!然其因时制变,以苟利趋便,至于无所不为。而考其法制,虽可用于一时,而不足施于后世者多矣。惟唐立府兵之制①,颇有足称焉。
【注释】
①府兵之制:即府兵制,古代军制名称。始建于西魏大统年间(535—551),隋唐因之,并逐渐完备。凡被挑选充当府兵的,均分属各军府,平时务农,农隙训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唐代军府名折冲府,贞观十年(636)共有六百三十四府(或说六百三十三府),每府兵额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不等。玄宗后,府兵制废弛。
【译文】
古时候得到天下国家的,其兴亡治乱,没有不是由德决定的。可是自从战国秦汉以来,很少不是由战争来决定的。用兵难道不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吗!但是它由于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体制的变更,为一些暂时的好处而使其便利于自己,以至于达到无所不为的地步。考察这些制度,即使可用于某一时期,但不值得实行于后代的可太多了。只有唐朝建立的府兵制,很有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其居处、教养、畜材、待事、动作、休息,皆有节目,虽不能尽合古法,盖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至其后世,子孙骄弱,不能谨守,屡变其制。夫置兵所以止乱,及其弊也,适足为乱;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养乱,而遂至于亡焉。
【译文】
大概古代兵制是起源于井田,自从周朝衰微,先王的法制败坏,古代兵制也不复存在。到实行府兵制,开始将军队寓于农户之中,起居生活,教化养息,人才蓄养,举止行动,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虽然不完全符合古时候的制度,但与古时候制度大体上是吻合的,这是唐高祖、太宗时期之所以兴盛的原因。等到了他们的后代,子孙们骄纵而又孱弱,不能严格遵循,多次变更制度。设置军队的目的本是为了防止动乱,待到它弊端百出时,又恰恰足以制造动乱;更为严重的是,困扰国家,滋生动乱,以至于到了亡国的地步。
盖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骑①,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②。及其末也,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③。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若乃将卒、营阵、车旗、器械、征防、守卫,凡兵之事不可以悉记,记其废置、得失、终始、治乱、兴灭之迹,以为后世戒云。
【注释】
①(ɡuō)骑:唐玄宗时因宿卫京师的府兵大量逃亡,开元十一年(723)以招募的方式选京兆、蒲、同、岐、华等州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番(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为“长从宿卫”。十三年(725)改称骑。天宝以后,仅存虚名。
②方镇:掌握一方兵权的军事长官,又称“藩镇”。唐时为节度使。
③禁军:原指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历代有直称禁军、禁兵的,也有另立名目的。唐代禁军初有元从禁军,以后陆续出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演变为左右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神威等十军。其中左右神策军为戍守各地,任务不限于宿卫。
【译文】
唐朝据有天下二百多年,兵制有三次大的变更:开始最兴盛的时期,实行府兵制;府兵制废除后,又实行骑兵制;骑制废弛,地方军队强盛起来。等到它的后期,权臣强将的军队遍布全国各地,皇帝便在京城设置军队,取名叫禁军。之后,皇帝的势力逐渐衰弱,地方藩镇的势力逐渐强盛,以致唐朝逐渐发展到了灭亡的地步,其实就是制度变更使它这样的。至于将士兵卒,军营布阵,车马旌旗,一应器械,以及出征、御防、巡守、保卫等所有军制的事情,不可能全部记述下来。记述的是它们兴设废弛、成败得失、发展沿革、治乱兴灭的轨迹,以供后世人借鉴。
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候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又有骠骑、车骑二府,皆有将军。后更骠骑曰鹰扬郎将,车骑曰副郎将。别置折冲、果毅。
【译文】
府兵制度,起源于西魏、后周即北周,到了隋朝便已完备,唐建立以后沿袭了它。隋朝的府兵设立十二卫:叫翊卫、骁骑卫、武卫、屯卫、御卫、候卫,各个卫都分左右卫,都有将军,以便分别统领府内之兵。府内设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来统治管理。又设置骠骑和车骑两府,都有将军。后来,改骠骑叫鹰扬郎将,车骑叫副郎将。又另设置折冲将军和果毅将军。
自高祖初起,开大将军府,以建成为左领大都督①,领左三军,敦煌公为右领大都督②,领右三军,元吉统中军③。发自太原④,有兵三万人,及诸起义以相属与降群盗,得兵二十万。武德初⑤,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析关中为十二道⑥,曰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宁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泾州道、宜州道,皆置府。三年,更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以车骑府统之。六年,以天下既定,遂废十二军,改骠骑曰统军,车骑曰别将。居岁余,十二军复,而军置将军一人,军有坊,置主一人,以检察户口,劝课农桑。
【注释】
①建成:即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玄武门之变时被杀。
②敦煌公: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唐初时封敦煌公。
③元吉:即李元吉。唐高祖李渊的四子,玄武门之变时被杀。
④太原:地名,今山西太原阳曲。隋末,李渊起兵于太原。
⑤武德:唐高祖年号(618—626)。
⑥关中:一般指东起函谷关,西至陇关的地区。大体为今河南灵宝及其以西陕西关中盆地。
【译文】
从唐高祖开始,开设大将军府,命李建成为左领大都督,统领左三军;敦煌公李世民为右领大都督统领右三军;李元吉统领中军。李渊由太原出发时,有军队三万人,以及各起义部队相随,连同投降和草寇等合计兵员有二十万人。高祖武德初年,开始设置军府,命骠骑和车骑两位将军来领导管理。将关内分为十二道,分别叫: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宁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泾州道、宜州道,都设置军府。武德三年,改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军内设置将军和副将军各一名,用以督促耕种和作战,用车骑府来统领管理他们。武德六年,由于国家已经安定下来了,于是就废除了十二军的编制,改骠骑叫统军,车骑叫别将。过了一年多,又恢复了十二军的建制,军内设置将军一名,建立坊的编制,设立坊主一名,用以检察户口人数,劝勉督促农业生产。
太宗贞观十年①,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②,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凡火具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床二,二;队具火钻一,胸马绳一,首羁、足绊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縢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
【注释】
①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
②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译文】
太宗贞观十年,改统军的名称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各军府总称为折冲府。分天下为十道,道下设府,共计六百三十四个,各自都有名称,关内设二百六十一个,都附属于各个卫。府的编制分为三等:兵员一千二百人的为上等;兵员一千人的为中等,兵员八百人的为下等。各府设置折冲都尉一名,左右果毅都尉各一名,长史、兵曹、别将各一名,校尉六名。士兵以三百人组成团,团设校尉;五十人组成一队,队设队正;十人组成为一火,火设火长。火内备有六匹驮马。但凡一火都要具备黑布帐篷、铁马盂、布槽、锸、、凿、碓、筐、斧、钳、锯等都是一件,甲床二张,镰二把;队内拥有火钻一把,胸马绳一根,首羁、足绊都是三件;士兵每人有弓一张,箭三十支;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縢都是一件;麦饭九斗,米二斗都须自行准备,同时他们的盔甲武器都要收藏到军需库内。如果有出征或是特别的出行,就看当时入收的情况而定出发放的数量。那些轮流到京师宿卫的只供给弓箭和横刀而已。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手、步射①。
【注释】
①(zuàn):小矛。
【译文】
但凡百姓,年满二十岁的都要当兵,年到六十岁的就可免去兵役。那些能骑马善射箭的,可以做越骑,其余的,做步兵、武骑、排手、步射。
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兵马之在府者,置左右二校尉,位相距百步。每校为步队十,骑队一,皆卷矟幡①,展刃旗,散立以俟。角手吹大角一通,诸校皆敛人骑为队;二通,偃旗矟,解幡;三通,旗矟举。左右校击鼓,二校之人合噪而进。右校击钲,队少却,左校进逐至右校立所;左校击钲②,少却,右校进逐至左校立所;右校复击钲,队还,左校复薄战;皆击钲,队各还。大角复鸣一通,皆卷幡、摄矢、弛弓、匣刃;二通,旗矟举,队皆进;三通,左右校皆引还。是日也,因纵猎,获各入其人。其隶于卫也,左、右卫皆领六十府,诸卫领五十至四十,其余以隶东宫六率③。
【注释】
①矟(shuò):矛一类的兵器。
②钲(zhēnɡ):古代行军时用的一种乐器。钲奏为静,鼓奏为动。
③六率:唐皇太子东宫官署,为左右卫率、司御率、清道率、监门率、内率的合称。
【译文】
每年冬末,折冲都尉率领在府内的五校兵马,设置左右两个校尉,拉开相互间的距离大约一百步远的样子。每校所辖分步兵为十队,骑兵为一队,都卷起矛枪展开刃旗分散站立着等候命令。号角手吹大号角一遍,各个校官都召集自己的人马组成一队;吹第二遍号角的时候,士兵们放倒旗子,刀枪去掉套子;吹第三遍号角的时候,士兵们都举起了旗子和刀枪。左右的校官们都击起了战鼓,两校的士兵们一起高喊着前进。右校如果击打了钲,兵士们的队伍就略微倒退一些,左校的兵士们于是进发到了右校所站立的位置上;左校如果也击打了钲,那么左校这方面的兵士们也略微退却一些,右校一面的兵士于是进发到了左校所处立的位置上;右校一面再一次击钲,右校一边的士兵就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去了,左校一边的士兵就逼近作战;如果左右两校都击打钲,那么两校各自的士兵就都各回自己的队伍里去。如果大号角又吹响了一遍,士兵们卷起旗,拿起箭,张开弓,刀出鞘;吹响二遍号角,旗幡高举,刀枪上指,士兵成队前进;吹响三遍号角,左右校官都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归队。这一天,还要顺便打猎,所猎获的都归入本人。他们都归属于京城附近的卫,京城两边的左右卫都统领六十府,其他各卫统领五十至四十府,其他剩下的都属于东宫太子中的六卫率所管辖。
凡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若全府发,则折冲都尉以下皆行;不尽,则果毅行;少则别将行。当给马者,官予其直市之①,每匹予钱二万五千。刺史、折冲、果毅岁阅不任战事者鬻之,以其钱更市,不足则一府共足之。
【注释】
①直:同“值”。价钱。市:买。
【译文】
但凡调动府兵都要发放兵符和契文,州的刺史和折冲卫要勘查了契文之后才能调拨军队。如果调拨全府的军队,那么折冲都尉以下的将官都要行动起来;如果还不够,那么果毅将军要行动;如果还觉得少,别将要补充上去。该供给马匹了,官府给他们钱去买,每匹马拨钱二万五千钱。刺史和折冲、果毅将军每年要进行查看,如果不能胜任作战的马匹要卖掉它,用这钱再购买新的马匹,如果钱不够,那么由官府给以补足。
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若简留直卫者,五百里为七番,千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亦月上。
【译文】
凡当宫中值宿的轮流值班,兵部按照驻地的远近来安排。五百里的,五次轮值;一千里的,七次轮值;一千五百里的,八次轮值;两千里的十次轮值,此外为十二次轮值,都在一个月之上。如果选拔出来在宫中宿卫,那么五百里的,七次轮值;一千里的,八次轮值;二千里的,十次轮值;外部的,是十二次轮值,也在一个月以上。
先天二年诏曰①:“往者分建府卫,计户充兵,裁足周事。二十一入募,六十一出军,多惮劳以规避匿。今宜取年二十五以上,五十而免。屡征镇者,十年免之。”虽有其言,而事不克行。玄宗开元六年②,始诏折冲府兵每六岁一简。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③。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岁二番,命尚书左丞萧嵩与州吏共选之。明年,更号曰骑。又诏:“诸州府马阙,官私共补之。今兵贫难致,乃给以监牧马。”然自是诸府士益多不补,折冲将又积岁不得迁,士人皆耻为之。
【注释】
①先天二年:713年。先天,唐玄宗年号(712—713)。先天二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以此年为开元元年,故开元元年与先天二年实为一年。
②开元六年:718年。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
③张说(yuè):唐大臣。字道济,一字说之。历仕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朝。玄宗时为中书令,封燕国公。
【译文】
唐玄宗先天二年下诏说:“以前分派建府卫按照户口统计征兵,仅仅够将安排使用的人数。二十一岁入伍,六十一岁退役,很多人怕劳累而躲避藏匿不愿参军。现在应该规定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的应征,五十岁就要免于兵役。参加多次征战或镇守时间长的可以减免十年的兵役。”虽然以前曾有言在先,但事情没有按照规定的去履行。唐玄宗开元六年,下诏命折冲府征兵每六年选拔征召一次。自唐高宗和武后开始,国家有很长时间没有战争了,府兵制度败坏,轮值、兵役的更替大都不按时间来进行了,守卫的军士慢慢地都逃跑了,最后发展到卫队都走散,到了连宫中的值宿的人数都接济不上了。宰相张说于是奏请要求对到宫中值班宿卫的兵士实行招募的办法。开元十一年,征发京兆、蒲、同、岐、华府的府兵以及未服过兵役的人,又加上潞州的长从兵,共计十二万人,号称长从宿卫,每年更换两次,任命尚书左丞萧嵩和州官一起进行选拔。第二年改换名号称骑。又下诏:“各个州府马匹短缺,由官府同百姓合力来补充上。现在兵员困乏很难招募,于是用官家的马匹来补充。”然而从此以后各府的兵员就越发补给不上了,折冲将军又多年得不到升迁,将士们多以充任现职为耻。
十三年,始以骑分隶十二卫,总十二万,为六番,每卫万人。京兆骑六万六千,华州六千,同州九千,蒲州万二千三百,绛州三千六百,晋州千五百,岐州六千,河南府三千,陕、虢、汝、郑、怀、汴六州各六百,内弩手六千。其制:皆择下户白丁、宗丁、品子强壮五尺七寸以上,不足则兼以户八等五尺以上,皆免征镇、赋役,为四籍,兵部及州、县、卫分掌之。十人为火,五火为团,皆有首长。又择材勇者为番头,颇习弩射。又有羽林军飞骑,亦习弩。凡伏远弩自能施张,纵矢三百步,四发而二中;擘张弩二百三十步,四发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四发而三中;单弓弩百六十步,四发而二中:皆为及第。诸军皆近营为堋①,士有便习者,教试之,及第者有赏。
【注释】
①堋(pénɡ):古时学习射箭地方的矮墙。
【译文】
自开元十三年开始,将骑府分属十二个卫,总计十二万人,分为六期,每一卫为一万人。京兆的骑府六万六千人,华州府为六千人,同州府为九千人,蒲州府为一万二千三百人,绛州府为三千六百人,晋州府为一千五百人,岐州府为六千人,河南府为三千人,陕、虢、汝、郑、怀、汴这六个州都各为六百人,宫廷内弩弓手六千人。按制度所选人员都要是贫民、未充过兵役的、宗族中的亲属和有品级职官之子来充任,体格要强壮,身高要在五尺七寸以上,不足的,就以家人中五尺以上的来承担,但凡是服役的人家都免除应征、镇守、赋税、徭役等差使,称为四籍,兵部以及州、县卫分别掌管。编制按十人为一火,五火为一团,火和团都各有头领。再选拔那些勇敢善战的当番头,经常训练弓弩骑射。还有羽林军飞骑军也训练弓弩骑射。凡伏远弩手,开弓射出的箭有三百步远,四支箭有两支射中目标;擘张弩手射出的箭有二百三十步远,四支箭有两支射中目标;角弓弩手射出的箭,有二百步远,四支箭有三支中目标;单弓弩手,射出的箭有一百六十步远,四支箭有两支射中目标,均为合格者。各个军营都要在营房附近筑起练习射击的堋。这样可以便于将士们训练和教习,射击合格的人都要予以奖赏。
自天宝以后,骑之法又稍变废,士皆失拊循①。八载,折冲诸府至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②。其后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驮马、锅幕、糗粮并废矣③,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天子;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而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觝、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
【注释】
①拊循:即抚慰。
②李林甫:唐大臣,宗室。小字哥奴。开元二十三年(735)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旋封晋国公。在职十九年,权势甚盛,政事败坏。鱼书:唐代起军旅、易官长,发以铜鱼符,附以敕牒,故名鱼书。
③糗(qiǔ)粮:干粮。
【译文】
玄宗天宝年之后,骑兵制,又有所变更和废弛,将士们大都未能得到慰问和安抚。八年后折冲等府甚至发展到无兵可用来交替,李林甫见到这种状况于是请求皇上停止用鱼书来调动军队。这之后,在一些军府中只是空有将士官吏的职衔,军装、器械、驮马、灶具、帐幕,粮草等一切全都没有了,所以,当时军府里的人,将去宫中轮值的人称为侍官,说他们是侍卫天子。这时,那些军卫官佐又都借用他们为奴仆,京师里的人都看不起他们,以至于相互间打骂起来时,侮辱对方的时候就说:“你这侍官!”而且六军之内轮值的宿卫都成了买卖人,有钱的就贩卖绸缎,吃精米白肉;体格健壮的,就用角斗、拔河、翘木、扛铁等游戏赚钱。等到安禄山造反了,这些人都不能披甲上阵迎敌。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译文】
当初建立府兵制度在无战事的时候,军士就是农民,从事耕作,只是轮番宿卫,保卫京师罢了。如果有了战事,就命将带兵出征,战事结束就罢兵,兵士们散归各府,将军回朝复命。因此使士兵们不至于失去农业这一本业,将军们也不能重兵在手,威胁朝廷,这是防微杜渐、避免祸乱的举措。等到府兵制度破坏以后,藩镇的势力强盛起来了,那些勇武剽悍的将领,即使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也要占据险要的军事重地,自己独专一方,不仅拥有土地,而且掌握那里的百姓,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征收来的财税,他凭借这些,分列在全国各地。像这样,藩镇势力怎么能不强盛,京都朝廷怎么能不羸弱呢!所以说,是制度变迁的大势使它形成这样的啊!
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若卢龙军一,东军等守捉十一,曰平卢道;横海、北平、高阳、经略、安塞、纳降、唐兴、渤海、怀柔、威武、镇远、静塞、雄武、镇安、怀远、保定军十六,曰范阳道;天兵、大同、天安、横野军四,岢岚等守捉五,曰河东道;朔方经略、丰安、定远、新昌、天柱、宥州经略、横塞、天德、天安军九,三受降、丰宁、保宁、乌延等六城,新泉守捉一,曰关内道;赤水、大斗、白亭、豆卢、墨离、建康、宁寇、玉门、伊吾、天山军十,乌城等守捉十四,曰河西道;瀚海、清海、静塞军三,沙钵等守捉十,曰北庭道;保大军一,鹰娑都督一,兰城等守捉八,曰安西道;镇西、天成、振威、安人、绥戎、河源、白水、天威、榆林、临洮、莫门、神策、宁边、威胜、金天、武宁、曜武、积石军十八,平夷、绥和、合川守捉三,曰陇右道;威戎、安夷、昆明、宁远、洪源、通化、松当、平戎、天保、威远军十,羊灌田等守捉十五,新安等城三十二,犍为等镇三十八,曰剑南道;岭南、安南、桂管、邕管、容管经略、清海军六,曰岭南道;福州经略军一,曰江南道;平海军一,东牟、东莱守捉二,蓬莱镇一,曰河南道。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①,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②,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注释】
①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
②景云二年:711年。景云,唐睿宗年号(710—711)。
【译文】
所谓的方镇,就是节度使拥兵自重。它源于边境将领的驻防屯守制度。唐朝初年,守卫边疆的军队编制:大的称军,小的叫守捉,叫城,叫镇,总管它们的称为道:如一个卢龙军,十一个东军等守捉,合为平卢道;横海、北平、高阳、经略,安塞、纳降、唐兴、渤海、怀柔、威武、镇远、静塞、雄武、镇安、怀远、保定等十六个军,为范阳道;天兵、大同、天安、横野等四军,岢岚等五守捉,为河东道;朔方经略、丰安、定远、新昌、天柱、宥州经略、横塞、天德、天安等九军,三受降、丰宁、保宁、乌延等六城,新泉一守捉,称关内道;赤水、大斗、白亭、豆庐、墨离、建康、宁寇、玉门、伊吾、天山等十军,乌城等十四守捉,称河西道;瀚海、清海、静塞三军,沙钵等十守捉,称北庭道;保大军,鹰娑都督,兰城等八守捉,称安西道;镇西、天成、振威、安人、绥戎、河源、白水、天威、榆林、临洮、莫门、神策、宁边、威胜、金天、武宁、曜武、积石十八军,平夷、绥和、合川三守捉,称陇右道。威戎、安夷,昆明、宁远、洪源、通化、松当、平戎、天保、威远十军,羊灌田等十五守捉,新安等三十二城,犍为等三十八镇,为剑南道;岭南、安南、桂管、邕管、容管经略、清海六军,为岭南道;福州经略军,为江南道;平海军,东牟、东莱二守捉,蓬莱镇,为河南道。这是从唐武德年间至天宝年间以前的边防编制。其中的军、城、镇、守捉都设有使,而道设大将一人称为总管,不久改称为大都督。到了唐太宗时期,统兵作战称为大总管,在自己的本道内,称为大都督。自从唐高宗永徽年间以后,都督若带着使,拿着符节的,才开始称节度使,但仍然没有用作官称。自从唐睿宗景云二年,因贺拔延嗣任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从此以后,到开元年间,朔方、陇右、河东、河西等镇都设置了节度使。
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①。肃宗起灵武②,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
【注释】
①两京:指唐代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和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②肃宗起灵武: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其子李亨(肃宗)756年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动员各方镇军队并借用回纥兵力平叛,757年收复长安、洛阳。
【译文】
等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造反,进犯京师,唐天子的兵力羸弱,不能抵抗,于是长安、洛阳两京陷于贼寇之手。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动员各方镇的军队,一起剿灭叛贼。之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和史思明父子相继而起,中原之地大乱,唐肃宗任命李光弼等人讨伐他们,号称九节度之师。过了很长时间,安史之乱得以剿灭,可那些武将们因为武功,封了王侯,被任命为节度使。从这以后中原地方的藩镇一个连着一个,大的藩镇能统辖十几个州,小一点的也能兼并三四个州。于是士卒骄横的驱逐将帅,将帅强悍就反叛朝廷。藩镇中父亲死了,由他的儿子掌握他的兵权,却不肯听凭朝廷的更代;有的藩镇的将帅的去留,要由兵士们来决定,往往出现自行选取将帅、官吏的现象,称为“留后”,以此来要挟朝廷。天子想到自己的力量不能对其制止,于是就忍辱含恨来安抚他们,这就是姑息之政。这种姑息迁就,归根在于军队骄横,军队骄横源于藩镇的割据,姑息迁就越甚,军队骄横越剧。由此一切号令都由自己发出,以至藩镇之间相互侵犯攻击,俘虏对方的将帅,兼并对方的土地,天子对此,只好眼看着不知怎么处理,还反过来为双方进行调解,但没有一方能听从君命的。
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①。及其末,朱全忠以梁兵、李克用以晋兵更犯京师②,而李茂贞、韩建近据岐、华③,妄一喜怒,兵已至于国门。天子为杀大臣,罪己悔过,然后去。及昭宗用崔胤召梁兵以诛宦官④,而劫天子奔岐⑤,梁兵围之逾年。当此之时,天下之兵无复勤王者。向之所谓三镇者,徒能始祸而已。其他大镇,南则吴、浙、荆、湖、闽、广,西则岐、蜀,北则燕、晋,而梁盗据其中,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
【注释】
①河朔三镇:指卢龙(又称范阳或幽州)、成德、天雄(原称魏博)三镇。
②朱全忠:即五代后梁太祖,原名朱温,曾参加黄巢起义,后降唐,赐名全忠,为宣武节度使,进封梁王。907年,代唐称帝,国号梁。李克用:唐突厥沙陀部人。率沙陀兵镇压黄巢,割据跋扈,被唐封为晋王,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他被尊为太祖。
③李茂贞:本姓宋,名文通。唐僖宗时任武定、凤翔陇右节度使。后梁建立后,他自称岐王,与之对抗。923年对后唐上表称臣,被封秦王。韩建:字佐时,唐僖宗时为华州刺史。
④崔胤:字垂休,又说字昌遐。唐昭宗时任御史中丞。
⑤而劫天子奔岐:原作“而劫天子,天子奔岐”。今据《新唐书·兵志》校改。
【译文】
开始成为朝廷忧患的是那号称河朔三镇的卢龙、成德、天雄。到最后朱全忠用梁军、李克用以晋军轮番进犯京师。李茂贞,韩建二人逼近岐山、华山屯据,只要他们随欲妄想,一喜一怒之间,就可使他们的军队逼近首都的大门。唐天子只得为此杀害大臣,并下罪己诏,称说是自己的过错,方镇的军队才肯撤离。到后来唐昭宗又任用崔胤,招来梁兵诛杀宦官,而宦官挟持天子逃到岐山,被梁兵围困一年有余。在那时候,国家的军队再没有保护君主的了。以前说的那三镇只是国家祸乱的开端罢了。其他大的藩镇,如南面有吴、浙、荆、湖、闽、广等镇,西面有岐、蜀等镇,北面有燕、晋等镇,而梁兵占据中原,除京城之外全成了方镇们瓜分的土地了。
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语曰:“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①。”夫恶危乱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于措置之失,则所谓困天下以养乱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方区区自为捍卫之计,可不哀哉!
【注释】
①“兵犹火也”几句:出自《左传·隐公四年》。
【译文】
所以方镇拥兵自重在外,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国家土地,所征赋税都不能成为天子所有;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了,发号施令,或出征讨伐,已经不是君王所据有的权力了;乃至发展到了连一尺土地都没有,连自己的妻子儿女宗族都不能得以保护,最终被人歼灭。《论语》上讲:“兵如同火一样,不熄灭它将会烧毁自己。”不喜欢危乱而希望安全太平,这是平庸之君、一般帝王都懂得的,至于制度措施的失误,就是如人们说的困扰国家容养祸乱啊!唐朝兵制的设置,已经将大权交给了他人,形成了枝叶大而根本小的局面,还在那儿得意地认为是保护自己的策略,难道不可悲吗!
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
【译文】
所谓天子禁卫军,就是南、北衙兵。所说的南衙,就是各卫队;北衙,就是禁军。
初,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子弃腴田分给之,号元从禁军。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谓之父子军。及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长上,曰百骑。以从田猎。又置北衙七营,选材力骁壮,月以一营番上。十二年,始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号飞骑,其法: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①。复择马射为百骑,衣五色袍,乘六闲驳马,虎皮鞯②,为游幸翊卫。
【注释】
①翘关:扛鼎。斛(hú):古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②鞯(jiān):垫马鞍的东西。
【译文】
当初的时候,唐高祖李渊,由太原发起义军,天下平定后,把军队全都遣返归农,其中愿意留下来轮值护卫的有三万人。唐高祖将渭水以北白渠旁老百姓抛荒了的肥沃田地分赐给他们,起名叫元从禁军。之后这些人年纪大了,不能干事情了,将他们的儿子来代替,称作父子军。唐太宗贞观初年,唐太宗选拔了善于骑射的百人,分为二拨到北门值班宿卫,称为百骑,用以随从君王外出打猎。又建制了北衙七营,选拔那些体格强壮,勇力过人的人充任,每月以一营为皇上轮值服务。贞观十二年,才在玄武门设置左右屯营,以各个卫的将军作统领,号称飞骑,他的方法是:选取二等户以上身高六尺体格强壮的人,考试弓箭骑射四次,举翘关五次,背着五斛米行走三十步。再选取能骑马射箭的为百骑,这些人身穿五色袍服,乘坐六闲驳马,使用虎皮鞍鞯,组成游幸翊卫。
高宗龙朔二年①,始取府兵越骑、步射置左右羽林军,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内仗。武后改百骑曰千骑。睿宗又改千骑曰万骑,分左、右营。及玄宗以万骑平韦氏②,改为左右龙武军,皆用唐元功臣子弟,制若宿卫兵。是时,良家子避征戍者,亦皆纳资隶军,分日更上如羽林。开元十二年,诏左右羽林军、飞骑阙,取京旁州府士,以户部印印其臂,为二籍,羽林、兵部分掌之。末年,禁兵浸耗③,及禄山反,天子西驾,禁军从者裁千人④。肃宗赴灵武,士不满百,及即位,稍复旧补北军。至德二载⑤,置左右神武军,补元从、扈从官子弟,不足则取它色,带品者同四军,亦曰神武天骑,制如羽林,总曰北衙六军。又择便骑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千人,亦曰供奉射生官,又曰殿前射生,分左、右厢,总号曰左右英武军。乾元元年⑥,李辅国用事⑦,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邀巡。李揆曰⑧:“汉以南、北军相制,故周勃以北军安刘氏。朝廷置南、北衙,文武区列,以相察伺。今用羽林代金吾警,忽有非常,何以制之?”遂罢。
【注释】
①龙朔二年:662年。龙朔,唐高宗年号(661—663)。
②韦氏:指唐中宗的皇后韦氏。韦氏图谋夺取政权,广结党羽,与其女安乐公主于景龙四年(710)毒死中宗。当年李隆基(玄宗)率禁军杀死韦后。
③浸:逐渐。
④裁:同“才”。
⑤至德二载:757年。至德,唐肃宗年号(756—758)。
⑥乾元元年:758年。乾元,唐肃宗年号(758—760)。
⑦李辅国:唐宦官。本名静忠。肃宗时专权,并拥立代宗,旋被代宗派人刺死。
⑧李揆:字端卿,开元进士。乾元中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
【译文】
唐高宗龙朔二年,开始选取府兵中善骑善射的人建制左右羽林军,每当隆重朝会的时候,左右的羽林军就执着仪仗站立在阶陛两旁以护卫,如果天子外出巡幸,羽林军就手执仪仗站立于天子将行的驰道旁以护卫。武后时期,改百骑羽林军为千骑羽林军。唐睿宗时期,又改千骑为万骑,分为羽林军左右两营。等到了唐玄宗的时候,用万骑羽林军平定了韦氏的谋反,又改羽林军为左右龙武军,组成人员都用唐开国功臣的子弟充任,它的编制像宿卫兵的编制一样。那时候,有些好人家的子弟为了躲避征兵戍边的,就出钱希望隶属在龙武军编制之内,分日轮流入值宿卫如羽林军一样。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左右羽林军、飞骑人员缺额,诏令选取京城附近州府的人员,用户部的印章印在这些入选人的膀臂上,分为两部分,由羽林军、兵部分别管理他们。到了开元末年,禁军已经消耗殆尽,又加上安禄山的谋反,唐玄宗为避安禄山的谋反驾幸西蜀,禁军随驾的人数才一千多人。当唐肃宗赶赴灵武的时候,禁军人数不足百人,等到登基之后,才略微得到恢复,补充北军。到了唐肃宗至德二年,建左右神武军。以元从和扈从官员的子弟来补充,人员不够的就再从其他服色品级的人员中补足,形同六军中的四军,又称为神武天骑,编制和羽林军一样,总称为北衙六军。又选取便骑射手,编制了衙前射生手,有一千多人,又叫作供奉射生官,又称殿前射生手,分为左、右厢,总称为左右英武军。肃宗乾元元年,李辅国当权,请求选拔羽林军骑士五百人做为巡察之用。李揆进言道:“汉室时期用南、北军相互制约,所以周勃用北军保住了刘氏天下。现在朝廷设置南、北衙,文武分开以相互监督。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警,如果有突发性事件,用什么来制止呢?”于是就罢而不行。
上元中①,以北衙军使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镇陕州,中使鱼朝恩为观军容使②,监其军。初,哥舒翰破吐蕃临洮西之磨环川,即其地置神策军,以成如璆为军使。及安禄山反,如璆以伯玉将兵千人赴难,伯玉与朝恩皆屯于陕。时边土陷蹙,神策故地沦没,即诏伯玉所部兵,号神策军,以伯玉为节度使,与陕州节度使郭英皆镇陕。其后伯玉罢,以英兼神策军节度。英入为仆射,军遂统于观军容使。
【注释】
①上元:唐肃宗年号(760—761)。
②中使:即宦官。鱼朝恩:唐宦官。代宗时任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等职,权力显赫,后被缢死。
【译文】
肃宗上元年间,将北衙军使卫伯玉封为神策军节度使,镇守陕州。其间让鱼朝恩作观军容使,让他监察其军。当初哥舒翰在临洮西面的磨环川打败吐蕃,就在那里设置了神策军,封成如璆为神策军使。等到安禄山谋反,成如璆和卫伯玉带兵千余人赶赴解救,卫伯玉和鱼朝恩都驻扎在陕州。那时边境陷落,神策军的故地也沦陷了,于是诏令卫伯玉所率部队称为神策军,将卫伯玉封为节度使,和陕州节度使郭英共同镇守陕州。之后卫伯玉免职,郭英义兼任神策军节度使。郭英晋升为仆射之后,军队于是由观军容使所统领。
代宗即位,以射生军入禁中靖难,皆赐名宝应功臣,故射生军又号宝应军。广德元年①,代宗避吐蕃幸陕,朝恩举在陕兵与神策军迎扈,悉号神策军,天子幸其营。及京师平,朝恩遂以军归禁中,自将之,然尚未与北军齿也。永泰元年②,吐蕃复入寇,朝恩又以神策军屯苑中,自是浸盛,分为左、右厢,势居北军右,遂为天子禁军,非它军比。朝恩乃以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知神策军兵马使。大历四年③,请以京兆之好畤,凤翔之麟游、普润,皆隶神策军。明年,复以兴平、武功、扶风、天兴隶之,朝廷不能遏。又用爱将刘希暹为神策虞候,主不法,遂置北军狱,募坊市不逞,诬捕大姓,没产为赏,至有选举旅寓而挟厚赀多横死者。朝恩得罪死,以希暹代为神策军使。是岁,希暹复得罪,以朝恩旧校王驾鹤代将。十数岁,德宗即位,以白志贞代之。是时,神策兵虽处内,而多以裨将将兵征伐,往往有功。
【注释】
①广德元年:763年。广德,唐代宗年号(763—764)。
②永泰元年:765年。永泰,唐代宗年号(765—766)。
③大历四年:769年。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
【译文】
唐代宗李豫即位,让射生军进入内禁平难,这些人都被封赠为宝应功臣,所以射生军又称为宝应军。代宗广德元年,代宗为躲避吐蕃进犯陕州,鱼朝恩率领在陕州的军队和神策军扈从,全都号称神策军,天子曾到过他们的驻地。等到京都安定之后,鱼朝恩于是将军队归划为内禁之中,由自己统领,但还没有同北军并列。代宗永泰元年,吐蕃再次入侵,鱼朝恩又将神策军驻扎在大内里面,从这以后,渐渐强盛起来了,分为左、右两厢,它的势力在北军之上,于是成为天子的禁军,不是其他军可以与之相比的了。鱼朝恩于是以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的身份任神策军兵马使。唐代宗大历四年,奏请以京兆府的好畴县、凤翔府的麟游县、普润县划归神策军所属。第二年,又将兴平、武功、扶风、天兴等县归属于神策军,朝廷对此也不能阻止。又任用爱将刘希暹为神策军虞候,掌管军事司法,设置北军狱,征募市井无赖,诬捕有名望的大户人家,没收他们的家产作为对军队的奖赏,以至有很多携带钱财旅居京师参加朝廷科考的人惨遭横死。鱼朝恩获罪而死后,刘希暹代为神策军使。这一年刘希暹又获罪,用鱼朝恩原来的旧将校王驾鹤代为统领。十几年之后,唐德宗李适登基,将白志贞代替了王驾鹤。这个时候,神策军虽然处在大内之中,但经常用些裨将带兵去进行征战,经常建立功勋。
及李希烈反,河北盗且起,数出禁军征伐,神策之士多斗死者。建中四年下诏募兵①,以志贞为使,搜补峻切。郭子仪之婿端王傅吴仲孺殖赀累巨万,以国家有急不自安,请以子率奴马从军。德宗喜甚,为官其子五品。志贞乃请节度、都团练、观察使与世尝任者家②,皆出子弟马奴装铠助征,授官如仲孺子。于是豪富者缘为幸,而贫者苦之。神策兵既发殆尽,志贞阴以市人补之,名隶籍而身居市肆。及泾卒溃变③,皆戢伏不出,帝遂出奔。初,段秀实见禁兵寡弱,不足备非常,上疏曰:“天子万乘,诸侯千,大夫百,盖以大制小,十制一也,尊君卑臣强干弱枝之道。今外有不廷之虏,内有梗命之臣,而禁兵不精,其数削少,后有猝故,何以待之?猛虎所以百兽畏者,爪牙也,爪牙废,则孤豚特犬悉能为敌。愿少留意。”至是方以秀实言为然。
【注释】
①建中四年:783年。建中,唐德宗年号(780—783)。
②尝任者家:尝有门荫之家。
③泾卒溃变:即泾原兵变。建中四年,泾原被命东征,过长安,以食劣无赏哗变,奉朱泚为主,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咸阳乾县)。次年,被击败。
【译文】
等到李希烈谋反,河北的盗贼也出现了,多次派遣禁军去讨伐,神策军的将士多有战死的。德宗建中四年,皇上下诏书招募军士,让白志贞为使,搜捕得很厉害。郭子仪的女婿、端王傅吴仲孺,资产数万,因为国家出现危急,不敢自安,请求让他的儿子率领家中奴仆及马匹参军。唐德宗见此十分高兴,于是封他儿子为五品官。白志贞于是请求节度使、都团练使、观察使和世代曾任职的家庭,都要出人、马、奴仆、军需来助战,授职与吴仲孺的儿子一样。于是豪门富家弟子由此得幸,可贫寒之家的人就苦了。神策军的人马调拨得快要没有了,白志贞暗地里将社会上的人填补上去,人的姓名登记在神策军的名册上,可其本人仍然留在社会上。等到泾原兵变,乱及京师的时候,这些人都藏伏不出来,德宗于是出逃。当初,段秀实见到禁兵单薄羸弱,不能够担当警备、应付突发事件的任务,于是上书说:“天子是万乘之尊,诸侯是千乘,大夫是百乘,这是用大的来制约小的,用十来管一啊!尊者为君,卑者为臣,这是强干弱枝的道理。可现在外有不受朝廷约束的人,内有硬抗君命的大臣,而且禁兵也不精良,它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以后如果有突发性事件,用什么来应对呢?猛虎之所以能成为百兽之王,使百兽都怕它,是它的爪牙啊!如果它的爪牙都没有了,那么一头猪,一只狗,都能成为它的劲敌。希望君王能引起注意。”到了这个时候,才觉得段秀实的话是正确的。
及志贞等流贬,神策都虞候李晟与其军之他将,皆自飞狐道西兵赴难①,遂为神策行营节度,屯渭北,军遂振。贞元二年②,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特置监句当左右神策军,以宠中官,而益置大将军以下。又改殿前射生左右厢曰殿前左右射生军,亦置大将军以下。三年,诏射生、神策、六军将士,府县以事办治,先奏乃移军,勿辄逮捕。京兆尹郑叔则建言:“京剧轻猾所聚,慝作不常,俟奏报,将失罪人,请非昏田③,皆以时捕。”乃可之。俄改殿前左右射生军曰左右神威军,置监左右神威军使。左右神策军皆加将军二员,左右龙武军加将军一员,以待诸道大将有功者。
【注释】
①飞狐道:地名,在今河北涞源。
②贞元二年:786年。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③昏:同“婚”。
【译文】
等到白志贞等人被流放、贬谪,神策军都虞候李晟和他军中的其他将领,都带兵从飞狐道往西赴难救驾,于是建神策行营节度使,驻扎在渭水以北,军队开始振作起来。德宗贞元二年,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特意设置监句当左右神策军,以此宠待宫中的宦官,而且还增置了在大将军以下的官职。又改殿前射生左右厢,称为殿前左右射生军,也设置在大将军之下。贞元三年,诏令射生、神策、六军的将士,各州府县,若出事,可以查办,要提前上报,才能转换部队,不能随意逮捕。京兆尹郑叔则建议说:“京城是奸猾无赖聚集的地方,违法乱纪的事是常有的,若等到奏报后才办,那么这些犯罪分子将会漏掉,所以请求除非是婚姻、田产纠纷,都应不待奏报,及时逮捕罪犯。”于是同意了这一建议。不久改殿前左右射生军叫左右神武军,并设置监左右神威军使这一职位。左右神策军增设两位将军,左右龙武军增设将军一员,以此名额来宠待各道中有功的将军。
自肃宗以后,北军增置威武、长兴等军,名类颇多,而废置不一。惟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神威最盛,总曰左右十军矣。其后京畿之西,多以神策军镇之,皆有屯营。军司之人,散处甸内,皆恃势凌暴,民间苦之。自德宗幸梁还,以神策兵有劳,皆号兴元元从奉天定难功臣,恕死罪。中书、御史府、兵部乃不能岁比其籍,京兆又不敢总举名实。三辅人假比于军①,一牒至十数。长安奸人多寓占两军,身不宿卫,以钱代行,谓之纳课户,益肆为暴,吏稍禁之,辄先得罪,故当时京尹、赤令皆为之敛屈②。十年,京兆尹杨於陵请置挟名敕,五丁许二丁居军,余差以条限,繇是豪强少畏③。
【注释】
①三辅:长安周围的畿辅地方。西汉时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相当于今陕西关中地区。后世政区划分虽有更改,但习惯上仍称其地为三辅。
②赤令:为赤县令。唐代的县按照地理位置、户口数等因素划分为赤、畿、上、中、下等数等次。不同等次县官吏的品级、编制均不相同。赤县为最上等。
③繇:同“由”。
【译文】
自从唐肃宗以后,北军增置了威武、长兴军,名类繁多,废止与设置没有一定之规。只有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神威最为兴旺,总称之为左右十军。之后,京郊的西面,往往是由神策军来镇守,都有驻扎的营地。军中管事的人散居在甸内,他们都依仗着权势横行霸道,民间百姓深受其害。自从唐德宗由梁还驾之后,神策军因有劳苦,都封为兴元元从奉天定难功臣,可免除死罪。中书、御史府和兵部不能每一年限登记注册,京兆府也不敢揭发其实际情况。因此三辅地方的人借着排列注册的机会,在一个部队中,都登记一次,乃至登记在十几个簿册上。长安城中的一些坏人,一个人在两处部队内有名号。可是他本人却不干轮值宿卫的差使,用钱来顶替轮值,这叫作纳课户,越加狂肆暴逆,官吏们对其稍加禁止,自己就会先获罪,所以当时的地方官京兆尹和赤县令都不敢有所作为。德宗贞元十年,京兆尹杨於陵请求设置挟名敕,有五个男丁以上的人户可以有两个列军籍,其他的按条例各有所限制,于是那些豪强才有些害怕。
十二年,以监句当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句当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霍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右神威军使、内侍兼内谒者监张尚进为右神威军中护军,监左神威军使、内侍兼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威军中护军。护军中尉、中护军皆古官,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十四年,又诏左右神策置统军,以崇亲卫,如六军。时边兵衣饷多不赡,而戍卒屯防,药茗蔬酱之给最厚。诸将务为诡辞,请遥隶神策军,禀赐遂赢旧三倍,繇是塞上往往称神策行营①,皆内统于中人矣②,其军乃至十五万。
【注释】
①塞上:边境。
②中人:宦官。
【译文】
贞元十二年,以监句当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以监句当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霍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以监右神威军使、内侍兼内谒者监张尚进为右神威军中护军,以监左神威军使、内侍兼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威军中护军。护军中尉、中护军都是古旧的官称,君王将禁军交由宦官管理,又以这些官职来宠待他们。贞元十四年,又下诏给左右神策军,设置统军,提高亲卫的地位,如六军一般。当时边境上的军士的衣物军饷经常供给不上,可卫戍屯防所需的药材、茶叶、蔬菜、调味品供应得最充足。于是戍边的将领们就巧为辞令申请虽远也要隶属于神策军,上报应允后所得到的军饷就是过去的三倍。这样,边境上的军队往往称为神策行营,都是朝中的宦官统领,神策军乃至于有十五万之众。
故事,京城诸司、诸使、府、县,皆季以御史巡囚。后以北军地密,未尝至。十九年,监察御史崔薳不知近事,遂入右神策,中尉奏之,帝怒,杖薳四十,流崖州①。
【注释】
①崖州:治或在今海南海口琼山区。关于崖州治今人有多种说法。
【译文】
【译文】
按惯例:对于京城中的各个司、各使、各府、各县,每个季度都有御史去巡视囚徒。以后因为北军是军机重地,御史就不去了。贞元十九年,监察御史崔薳不了解近来的情况,进到了右神策军内,神策军的中尉奏知皇上,天子非常恼怒,于是将崔薳杖刑四十流放到了崖州。
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①,欲取神策兵柄,乃用故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以夺宦者权而不克。元和二年②,省神武军。明年,又废左右神威军,合为一,曰天威军。八年,废天威军,以其兵骑分隶左右神策军。及僖宗幸蜀,田令孜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离为十军,令孜自为左右神策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以左右神策大将军为左右神策诸都指挥使,诸都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
【注释】
①王叔文:唐顺宗时,任翰林学士,联合王伾、柳宗元等进行政治改革,当政一百四十六天,史称“永贞革新”。后被贬,旋被杀。
②元和二年:807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译文】
唐顺宗李诵即位,王叔文当政,想夺回神策军的兵权,于是任用自己原来手下将领范希朝任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以此来夺取宦官们的权力,但没能成功。唐宪宗元和二年,撤销神武军。第二年又废除了左右神威军,合成为一体称天威军。唐宪宗元和八年,废除了天威军,将它原有军马分属给左右神策军来管理。等到唐僖宗李儇驾临四川时,田令孜招募神策新军达五十四个都,混杂为十军。田令孜自己做了左右神策十军兼十二卫的观军容使,将左右神策大将军作为左右神策各都指挥使,各都又用都将来统领,又称为都头。
景福二年①,昭宗以藩臣跋扈、天子孤弱,议以宗室典禁兵。及伐李茂贞,乃用嗣覃王允为京西招讨使,神策诸都指挥使李副之,悉发五十四军屯兴平,已而兵自溃。茂贞逼京师,昭宗为斩神策中尉西门重遂、李周,乃引去。乾宁元年②,王行瑜、韩建及茂贞连兵犯阙,天子又杀宰相韦昭度、李磎,乃去。太原李克用以其兵伐行瑜等,同州节度使王行实入迫神策中尉骆全瓘、刘景宣请天子幸邠州,全瓘、景宣及子继晟与行实纵火东市,帝御承天门,敕诸王率禁军扞之③。捧日都头李筠以其军卫楼下,茂贞将阎圭攻筠,矢及楼扉,帝乃与亲王、公主幸筠军,扈跸都头李君实亦以兵至,侍帝出幸莎城、石门。诏嗣薛王知柔入长安收禁军、清宫室,月余乃还。又诏诸王阅亲军,收拾神策亡散,得数万。益置安圣、捧宸、保宁、安化军,曰殿后四军,嗣覃王允与嗣延王戒丕将之。三年,茂贞再犯阙,嗣覃王战败,昭宗幸华州。明年,韩建畏诸王有兵,请皆归十六宅,留殿后兵三十人,为控鹤排马官,隶飞龙坊,余悉散之,且列甲围行宫,于是四军二万余人皆罢。又请诛都头李筠,帝恐,为斩于大云桥。俄遂杀十一王。
【注释】
①景福二年:893年。景福,唐昭宗年号(892—893)。
②乾宁元年:894年。乾宁,唐昭宗年号(894—898)。
③扞:通“捍”。抵御。
【译文】
唐昭宗景福二年,昭宗因为藩镇将领专横跋扈,而天子的力量显得孤单羸弱,于是打算由皇室宗亲来主管禁军。等到讨伐李茂贞的时候,就用嗣覃王李允做京西招讨使,以神策军各都指挥使李做副手,全部调拨五十四军驻扎在兴平,不久这些军队自行溃散。李茂贞统兵逼近京城,昭宗斩杀神策中尉西门重遂、李周,才使李茂贞退兵。昭宗乾宁元年,王行瑜、韩建和李茂贞联合带兵攻打朝廷,昭宗于是又杀掉了丞相韦昭度、李磎,才退兵。太原的李克用,带领军队攻打王行瑜等人,同州节度使王行实入逼京城,神策中尉骆全瓘、刘景宣等人请求天子驾幸邠州。骆全瓘、刘景宣和他的儿子继晟和王行实一起在东市放火,皇上御幸承天门,下令诸王带领禁军防卫。捧日都头李筠用自己的军队保卫在城楼下,李茂贞的手下将领阎圭攻打李筠的部队,箭都射到了楼的大门上了,皇上和亲王公主们才一起转移到了李筠的军营里面,扈跸都头李君实也带兵到来了,侍候着皇上出得城驾转莎城、石门。下诏让嗣薛王知柔进驻长安,收编禁军,清理皇宫内苑,历经一个多月才得以回去。又下诏让诸王检阅亲军,收编神策军逃亡流失的人员,收集了几万人。又设置了安圣、捧宸、保宁、安化四军,称殿后四军,嗣覃王允和嗣延王戒丕统领他们。昭宗乾宁三年,李茂贞再次带兵进犯朝廷,嗣覃王作战失利,昭宗驾转华州。第二年,韩建害怕各亲王拥兵,请求允让他们都回归自己的宅地,只留殿后兵三十人作为宿卫近侍之用,归飞龙坊管治,其余的全部解散,并且排列甲士护卫行宫,于是四军的二万多人全都罢免解散了。又请求杀掉都头李筠,皇上害怕了,于是在大云桥上杀了他。不久又杀了十一个王。
及还长安,左右神策军复稍置之,以六千人为定。是岁,左右神策中尉刘季述、王仲先以其兵千人废帝,幽之,季述等诛。已而昭宗召朱全忠兵入诛宦官,宦官觉,劫天子幸凤翔。全忠围之岁余,天子乃诛中尉韩全诲、张弘彦等二十余人,以解梁兵,乃还长安。于是悉诛宦官,而神策左右军繇此废矣。诸司悉归尚书省郎官,两军兵皆隶六军,而以崔胤判六军十二卫事。六军者,左右龙武、神武、羽林,其名存而已。自是军司以宰相领。
【译文】
等回到长安,左右神策军又逐渐恢复,以六千人为限。这一年,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带着自己的队伍一千多人将皇上废除,将皇上幽禁起来,刘季述等被杀。不久,昭宗皇帝召朱全忠的部队进驻京城,来杀掉这些宦官,宦官们察觉到后,劫持皇上来到凤翔县,朱全忠包围了凤翔县,围困了一年多的时间,唐天子于是杀了中尉韩全诲、张弘彦等二十多人,以此解脱梁军的围困,才得以回到长安。于是将宦官全都杀掉,神策左右军就此废除了。原神策左右军中的各个司都由尚书省郎官管理,两军的士兵都归六军管辖,并用崔胤来裁决六军十二卫的事宜。六军包括有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和左右羽林军,不过是空有其名罢了。从此以后军政都由宰相来统领。
及全忠归,留步骑万人屯故两军,以子友伦为左右军宿卫都指挥使,禁卫皆汴卒。崔胤乃奏:“六军名存而兵亡,非所以壮京师。军皆置步军四将,骑军一将。步将皆兵二百五十人,骑将皆百人,总六千六百人。番上如故事。”乃令六军诸卫副使、京兆尹郑元规立格募兵于市,而全忠阴以汴人应之。胤死,以宰相裴枢判左三军,独孤损判右三军,向所募士悉散去。全忠亦兼判左右六军十二卫。及东迁①,唯小黄门、打球供奉十数人、内园小儿五百人从。至穀水,又尽屠之,易以汴人,于是天子无一人之卫。昭宗遇弑,唐乃亡。
【注释】
①东迁:指天祐元年(904),唐昭宗被朱温所迫,徙都洛阳(今属河南)。
【译文】
等到朱全忠归来,留下了步兵骑兵一万人驻扎在原两军的营地,朱全忠的儿子朱友伦做左右军宿卫都指挥使,禁卫人员都是河北的兵卒。崔胤于是上书说:“六军实质上是名存而实亡,军士们都没有了,达不到给京师壮威的目的了。军内都要设置四位步兵将领,一位骑兵将领。步兵将领可带兵二百五十人,骑兵将领可带兵一百人,总计为六千六百人。轮值宿卫的情况和以前一样。”于是命令六军诸卫副使、京兆尹郑元规,列出赏格在社会上招募兵士,朱全忠暗中用河北人来顶替。崔胤死后,以宰相裴枢兼任左三军,由独孤损兼任右三军,以前招募的士兵全都解散。朱全忠也兼任左右六军十二卫。等到昭宗东迁时,只有小黄门、打球供奉的十几个人,和内园中的小童五百人跟着。等行到穀水的时候,又都全部杀掉了,改用河北人,这样天子身边没有一个护卫的人了。唐昭宗李晔被杀,唐朝就这样灭亡了。
马者,兵之用也;监牧,所以蕃马也①,其制起于近世。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其官领以太仆,其属有牧监、副监。监有丞,有主簿、直司、团官、牧尉、排马、牧长、群头,有正,有副。凡群置长一人,十五长置尉一人,岁课功,进排马。又有掌闲,调马习上。又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曰①,五曰②,六曰天苑。总十有二闲为二厩,一曰祥麟,二曰凤苑,以系饲之。其后禁中又增置飞龙厩。
【注释】
①蕃(fán):繁殖,生息。
②(táo tú):良马名。
③(jué tí):良马名。
【译文】
马是军队中必用的,所以设置监牧是为了畜养马匹,这种制度源于近代。唐朝初期,得到突厥马匹二千匹,又得到隋朝留下的马匹三千匹于赤岸泽,后又迁移到了陇右,监牧的制度由此而开始的。它的官职以太仆充任,监牧下属有牧监、副监。监设丞和主簿、直司、团官、牧尉、排马、牧长、群头,各职有正职有副职。一群设置长一人,十五位长就设置尉一人,每年进行考核成绩得失,有功的就晋升为排马。还有掌闲一职,负责训练马匹供皇上使用。又有尚乘一职掌管天子使用的马匹,有左右六个养马的圈:第一叫飞黄、第二叫吉良,第三叫龙媒,第四叫,第五叫,第六叫天苑,总共有十二个养马圈分为二厩,一个叫祥麟,第二个叫凤苑,都采用拴养的方式来饲养。之后在宫廷内又增设了飞龙厩。
初,用太仆少卿张万岁领群牧。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①,马七十万六千,置八坊岐、豳、泾、宁间,地广千里:一曰保乐,二曰甘露,三曰南普闰,四曰北普闰,五曰岐阳,六曰太平,七曰宜禄,八曰安定。八坊之田,千二百三十顷,募民耕之,以给刍秣。八坊之马为四十八监,而马多地狭不能容,又析八监列布河西丰旷之野。凡马五千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余为下监。监皆有左、右,因地为之名。方其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②。万岁掌马久,恩信行于陇右。
【注释】
①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麟德:唐高宗年号(664—665)。
②缣(jiān):双丝织的微黄色的细绢。汉以后,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或以作货币。
【译文】
开始的时候,用太仆少卿张万岁任群牧判官。从贞观年间到麟德年间,四十年内,养马匹七十万六千匹,设置了八坊于岐、豳、泾、宁等地,方圆上千里:第一个叫保乐,第二个叫甘露,第三个叫南普闰,第四个叫北普闰,第五个叫岐阳,第六个叫太平,第七个叫宜禄,第八个叫安定。八坊的田地有一千二百三十顷,招募百姓来耕种,用以供给马匹的饲料。八坊的马匹是四十八监,可是马匹多地方狭窄,不能容纳,又分八监分布在黄河西岸水草丰美地域空旷的地方。但凡马匹在五千匹的,称为上监;三千匹的,称为中监;余下的称为下监。监又分为左右,按地理情况命名。当时,可以用一匹细绢换一匹马。张万岁掌管马匹时间很长,恩威信义遍于陇右地区。
后以太仆少卿鲜于匡俗检校陇右牧监。仪凤中①,以太仆少卿李思文检校陇右诸牧监使,监牧有使自是始。后又有群牧都使,有闲厩使,使皆置副,有判官。又立四使:南使十五,西使十六,北使七,东使九。诸坊若泾川、亭川、阙水、洛、赤城,南使统之;清泉、温泉,西使统之;乌氏,北使统之;木硖、万福,东使统之。它皆失传。其后益置八监于盐州、三监于岚州。盐州使八,统白马等坊;岚州使三,统楼烦、玄池、天池之监。
【注释】
①仪凤:唐高宗年号(676—679)。
【译文】
后来,以太仆少卿鲜于匡俗为检校陇右牧监。唐高宗仪凤年间,以太仆少卿李思文为检校陇右诸牧监使,监牧有使自这时开始的。后又有群牧都使,有闲厩使,使都有副职,有判官。又设立了四使:南使有十五,西使有十六,北使有七、东使有九。各坊中像泾川、亭川、阙水、洛、赤城为南使统领,清泉、温泉为西使统领,乌氏为北使统领;木硖、万福为东使统领。其余的都已经没有明确记载了。之后又在盐州设置了八监,在岚州设置了三监。盐州设使八位,统领白马等坊;岚州设使三位,统领楼烦、玄池、天池等地的监。
凡征伐而发牧马,先尽强壮,不足则取其次。录色、岁、肤第印记、主名送军,以帐驮之,数上于省。
【译文】
凡是出征作战而用的马匹都先挑选强壮的使用,如果不够,则以第二等的来补充。拨送时要记录马匹的毛发肤色、年龄和印记上所送单位的名称,按照帐篷和驮子的数量上报所属单位。
自万岁失职,马政颇废。永隆中①,夏州牧马之死失者十八万四千九百九十。景云二年②,诏群牧岁出高品,御史按察之。开元初,国马益秏,太常少卿姜晦乃请以空名告身市马于六胡州③,率三十匹雠一游击将军④。命王毛仲领内外闲厩。九年又诏:“天下之有马者,州县皆先以邮递军旅之役,定户复缘以升之。百姓畏苦,乃多不畜马,故骑射之士减曩时⑤。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畜十马以上⑥,免帖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赀。”毛仲既领闲厩,马稍稍复,始二十四万,至十三年乃四十三万。其后突厥款塞,玄宗厚抚之,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
【注释】
①永隆:唐高宗年号(680—681)。
②景云二年:711年。景云,唐睿宗年号(710—711)。
③告身:授官之符。《新唐书·选举志》:唐朝授官“皆给以符,谓之‘告身’”。
④雠(chóu):通“酬”。
⑤曩(nǎnɡ)时:昔时。
⑥上:原作“下”。据《新唐书·兵志》校改。
【译文】
自从张万岁被免职之后,马匹的管理制度很多都已经废除了。高宗永隆年间,夏州牧马死的和丢失的有十八万四千九百九十匹。睿宗景云二年天子下诏,群牧判官每年都要培养出高等的马匹,而且由御史对此进行督促检察。玄宗开元初年,国属马匹消耗量很大,太常少卿姜晦请求带着空白的委任状到六胡州买马匹,献上三十匹马的可委任他一个游击将军的官职。让王毛仲担任内外马圈马厩的管理工作。开元九年,又下诏:“天下所有有马匹的人家,都要承担州县驿站邮递的任务,按照规定,各户马匹逐一上报使用。百姓们惧怕养马之苦,于是有很多人家都不养马了,所以骑兵射手比以前少了许多。至此各州各府,百姓不再限制,如果饲养家畜十匹马以上,免除驿站邮递的差役,不再用马作为纳赀的办法。”王毛仲担任闲厩以后,马匹的数量渐渐得到恢复,开始时为二十四万匹,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时候发展到了四十三万匹。之后突厥归附唐朝,唐玄宗也优厚安抚他们,答应每年可在朔方军西的受降城作为相互贸易的地方,用金钱丝绸买马,在河东、朔方、陇右地区放牧。和胡马的杂交,使马的体格越发健壮起来了。
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①,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备私马。议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十一载,诏二京旁五百里勿置私牧。十三载,陇右群牧都使奏:马、牛、驼、羊总六十万五千六百,而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
【注释】
①县官:指朝廷。
【译文】
唐玄宗天宝年后,各军所拥有的战马动辄以万来计算。王侯、将相和皇室外戚所拥有的牛、驼、羊、马,分布在各州各道,多于朝廷百倍,都用自己的封地名称制成印,印在马身上以示区别;将校人等都有自己的私人马匹。可以说自秦、汉以来,唐朝的马匹数量最大。唐天子又专心致力于武功军事,于是削弱了西部和北部地区外族的势力。开元十一年,天子下诏书:在长安、洛阳两京附近五百里之内不得设置私人牧场。开元十三年,陇右群牧都使上书报告,牛、马、驼、羊的总数为六十万五千六百头,马匹三十二万五千七百匹。
安禄山以内外闲厩都使兼知楼烦监,阴选胜甲马归范阳,故其兵力倾天下而卒反。肃宗收兵至彭原,率官吏马抵平凉,蒐监牧及私群,得马数万,军遂振。至凤翔,又诏公卿百寮以后乘助军。其后边无重兵,吐蕃乘隙陷陇右,苑牧畜马皆没矣。乾元后,回纥恃功,岁入马取缯,马皆病弱不可用。永泰元年①,代宗欲亲击虏,鱼朝恩乃请大搜城中百官、士庶马输官,曰团练马。下制禁马出城者,已而复罢。德宗建中元年②,市关辅马三万实内厩。贞元三年③,吐蕃、羌、浑犯塞④,诏禁大马出潼、蒲、武关者。元和十一年伐蔡⑤,命中使以绢二万市马河曲。其始置四十八监地,据陇西、金城、平凉、天水,员广千里。繇京度陇,置八坊为会计都领,其间善水草、腴田皆隶之。后监牧使与坊皆废,故地存者一归闲厩,旋以给贫民及军吏,间又赐佛寺、道馆几千顷。十二年,闲厩使张茂宗举故事,尽收岐阳坊地,民失业者甚众。十三年,以蔡州牧地为龙陂监。十四年,置临汉监于襄州,牧马三千二百,费田四百顷。穆宗即位,岐人叩阙讼茂宗所夺田,事下御史按治,悉予民。太和七年⑥,度支盐铁使言:“银州水甘草丰,请诏刺史刘源市马三千,河西置银川监,以源为使。”襄阳节度使裴度奏停临汉监。开成二年⑦,刘源奏:“银川马已七千,若水草乏,则徙牧绥州境。今绥南二百里,四隅险绝,寇路不能通,以数十人守要,畜牧无它患。”乃以隶银川监。
【注释】
①永泰元年:765年。永泰,唐代宗年号(765—783)。
②建中元年:780年。建中,唐德宗年号(780—783)
③贞元三年:787年。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④浑:即吐谷(yù)浑。本为居于辽东的鲜卑族人中的一支。魏晋南北朝时西迁,居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地区。唐时曾与唐朝作战,后被吐蕃吞并。
⑤元和十一年:816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⑥太和七年:833年。太和,唐文宗年号(827—835)。亦作“大和”。
⑦开成二年:837年。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
【译文】
安禄山以内外闲厩都使兼知楼烦监之职,暗中挑选良马押送到范阳,所以他的兵力压倒天下,最终造反。唐肃宗汇集军队到了彭原,又率领官员马匹抵达平凉,搜集监牧的和个人放养的马,数量有几万匹,于是军威大振。到了凤翔之后又下诏公卿百官人等用后面的马匹来助战。后来,由于边境没有重兵把守,吐蕃乘机攻陷了陇右地区,苑宥养的马匹全都没有了。到了唐肃宗乾元年间,回纥人仰仗自己有功勋,每年用他们的马匹来换取丝绸,可那些马都体弱多病,根本不能使用。代宗永泰元年,代宗想亲自率兵征讨,鱼朝恩于是奏请大肆搜集京城里官员和百姓的马匹,以充官用,称之为团练马。又下令任何马匹不得出城,不久,又废除了这一命令。唐德宗建中元年购买关辅马匹三万匹用以充实内厩之用。德宗贞元三年,吐蕃、羌、吐谷浑进犯边界,皇上下诏禁止好马运出潼、蒲、武关。宪宗元和十一年讨伐蔡,下命令让宦官用绢二万匹到河曲地区买马。开始设置四十八监时,地处陇西、金城、平凉、天水一带,方圆有上千里。由京城至陇西设置了八坊,以考核管理这一地方,水草好,肥沃的田地都隶属于它。之后,监牧使和坊全都废除掉了,原来的地方还有的全归闲厩,不久又将这些地方赐给了贫民和军吏们,其间又赐给了佛寺、道馆几千顷。贞元十二年,闲厩使张茂宗拿原来的章程,又全收回岐阳的坊地,百姓失去田产的人很多。到了贞元十三年,将蔡州牧地作为龙陂监。贞元十四年,设置了临汉监在襄州,放牧马匹三千二百匹,耗费田产四百顷。唐穆宗登基后,岐山地带的人入关状告张茂宗侵夺田产的事,案情下转至御史按察处理,将田产全部退回给那里的百姓。文宗太和七年,度支盐铁使上书说:“银州地方水甜草丰,请求下诏刺史刘源买马三千匹,在河西设置银川监。以刘源为使。”襄阳节度使裴度,上书表奏要停用临汉监。文宗开成二年,刘源上奏说:“银川监已有马七千匹,如果水草出现匮乏就迁移到绥州境内。现在绥南二百里处四面极为险峻,贼寇如来,没有道路,如果用几十个人驻守关键路口,畜牧不会有什么可担忧的。”于是将其隶属于银川监。
其后阙,不复可纪。
【译文】
以后的事没有材料,不能再行记叙了。
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参见卷二。
五代史职方考
【题解】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职方,本为官名。《周礼·夏官》:“职方氏,掌天下地图,主四方职责。”唐宋时兵部下有职方郎中,其职责为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事。这里引申指地理、行政区划。“职方考”相当于同类史书中的“地理志”。
本文考察五代时期行政区划的继承、发展和变化情况,在行文上采用了叙述加表格的形式,简洁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呜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后世鉴古矫失,始郡县天下①。而自秦、汉以来,为国孰与三代长短?及其亡也,未始不分,至或无地以自存焉。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以容,岂非一本于道德哉!
唐之盛时,虽名天下为十道②,而其势未分。既其衰也,置军节度③,号为方镇④。镇之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其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土地为其世有,干戈起而相侵,天下之势,自兹而分。然唐自中世多故矣,其兴衰救难,常倚镇兵扶持,而侵凌乱亡,亦终以此。岂其利害之理然欤?
【注释】
①郡县天下:秦废除封建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称郡县制。
②十道:唐太宗时国内划分的十个行政区域。
③军节度:唐时编制,武官驻守边境要害并带有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
④方镇:指掌握一方兵权的军事长官。
【译文】
唉!夏、商、周三代以上没有哪一个朝代不是通过分封来进行统治的。后代的人借鉴前朝的事例,矫正以往的失误,才开始实行郡县制。可自从秦、汉以来,有哪一个朝代能像夏、商、周一样延续的时间长呢?到了亡国的时候,没有不分崩离析的,甚至于到连自己生存的地方都没有了的地步。大凡能掌握治国的要领,即使上万的国家都能治理好,但如果丢失掉应有的治理准则,那么即使是整个国家也容不下他,其根本原因难道不是在于道德吗?
在唐朝鼎盛时期,虽然在名义上国家分为十道来管理,但它的真正实力并没有分散。等到唐王朝衰败之后,设置了节度使,称为方镇。方镇中大的,辖管十几个州,小一点的辖治三四个州,因此兵士骄横就驱逐主帅,主帅强悍就叛上作乱。土地被方镇所占有,互相发起战争,天下的形势从此就发生变化了。唐朝自中叶以后进入多事之秋,它的兴盛、衰败、救亡等等,又常常依靠方镇的军事力量来扶持解决,从而使得以下逼上,直至灭亡,也是因为依靠方镇。莫非事物的利害相传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吗?
自僖、昭以来①,日益割裂。梁初②,天下别为十一,南有吴、浙、荆、湖、闽、汉③,西有岐、蜀④,北有燕、晋⑤,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以为梁。庄宗初起并、代⑥,取幽、沧⑦,有州三十五,其后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⑧,合五十一州以灭梁。岐王称臣,又得其州七。同光破蜀⑨,已而复失,惟得秦、凤、阶、成四州⑩,而营、平二州陷于契丹,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二十三州以为唐。石氏入立(11),献十有六州于契丹(12),而得蜀金州,又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九州以为晋。刘氏之初(13),秦、凤、阶、成复入于蜀,隐帝时增置之州一(14),合一百六州以为汉。郭氏代汉(15),十州入于刘旻(16),世宗取秦、凤、阶、成、瀛、漠及淮南十四州(17),又增置之州五而废者三,合一百一十八州以为周。宋兴因之。此中国之大略也。其余外属者,强弱相并,不常其得失。至于周末,闽已先亡,而在者七国。自江以下二十一州为南唐,自剑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18),自湖南北十州为楚,自浙东西十三州为吴、越,自岭南北四十七州为南汉(19),自太原以北十州为东汉(20),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21)。合中国所有,二百六十八州,而军不在焉(22)。
唐之封疆远矣,前史备载,而羁縻、寄治虚名之州在其间。五代乱世,文字不完,而时有废省,又或陷于夷狄,不可考究其详。其可见者,具之如谱:
【注释】
①僖:即唐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昭:即唐昭宗李晔,889—904年在位。
②梁:原唐将朱全忠篡唐,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③南有吴、浙、荆、湖、闽、汉:指杨行密据淮南为吴王;钱镠据浙东为吴越王;高季兴据归、荆、峡为荆南节度使;马殷据湖南、湖北为楚王;王审知据福建为闽王;刘隐据岭南为汉王。
④西有岐、蜀:指李茂贞据凤翔为岐王,王建据两川为蜀王。
⑤北有燕、晋:指刘仁恭据幽州为燕王,李克用据河东为晋王。
⑥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并、代:今山西太原、代县一带。
⑦幽、沧:指幽州(治在今天津蓟州区)、沧州(治在今河北沧州)。
⑧梁:治在今河南开封。魏:治在今河北大名。博:治在今山东聊城。
⑨同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年号(923—926)。
⑩得秦、凤、阶、成:指占领了秦州(治在今甘肃天水)、凤州(治在今陕西凤县)、阶州(治在今甘肃陇南武都区)、成州(治在今甘肃成县)。
(11)石氏:指石敬瑭,即后晋高祖。
(12)十有六州:指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寰、应、朔、蔚十六州。在今辽宁、河北、山西等地。
(13)刘氏:指刘知远,即后汉高祖。
(14)隐帝:指后汉隐帝刘承祐,948—950年在位。
(15)郭氏:指后周太祖郭威,951—953年在位。
(16)刘旻:即刘崇,刘知远之弟。
(17)世宗:指后周世宗柴荣,954—959年在位。十四州:指今江苏、安徽长江以北及河南潢川、湖北黄冈等地。
(18)剑:指四川剑阁。蜀:指前蜀王建和后蜀孟知祥。
(19)南汉:指刘隐,被封南汉王。
(20)十州:指并、汾、岚、石、辽、沁、忻、代、隆、宪十州。
(21)南平:指高季兴,被封南平王。
(22)军:本为军队编制单位。唐后期、五代时期,逐渐演变为军队驻防区域名称,有一定的辖区。宋时又演变为地方行政单位,下辖县的军与府、州同级,无属县则隶于州,与县同级。
【译文】
自从唐僖宗、昭宗以来,一天天地分崩离析。后梁初期,全国有十一处分裂割据的政权,南方有杨行密据淮南称吴王,钱镠据浙东称吴越王,高季兴据荆、归、峡三州为荆南节度使,马殷据湖南、湖北称楚王,王审知据福建称闽王,刘隐据岭南称汉帝;西面的有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王建据东、西两川称蜀王;北面的有刘仁恭据幽州称燕王,李克用据河东称晋王;而朱全忠所占有七十八州,这是后梁。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始起兵于并、代二州,之后夺取了幽、沧等州,拥有了三十五州,之后又夺取了梁、魏、博等十六个州,合计为五十一个州,以之攻打后梁,取而代之。使得西部岐王李茂贞投降称臣,又占了他的七个州。庄宗同光年间,又攻破了王建占有的两川,过了不久又丢失掉了,只占据了秦、凤、阶、成四个州的地方。可营州、平州两个地方落在了契丹人的手里,它增设的只是一个州,合计为一百二十三个州,这是后唐。石敬瑭入主后,献给契丹十六个州,又夺得蜀地金州,并增设了一个州,合计为一百零九州,这是后晋。后汉刘知远开始的时候,秦、凤、阶、成等州又回到了蜀王手中,到了后汉隐帝刘承祐时期,又增设了一个州,合计为一百零六个州,这是后汉。郭威取代了后汉,将十个州给了刘旻,到了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又夺回了秦、凤、阶、成、瀛、漠等州以及淮南的十四个州,又增设了五个州,废除了三个州的建制,合计为一百一十八州,这是后周。大宋建立之后,延续了它。这就是国家行政区划的大致演变情况。其他不属于这个范围之内的,强的和弱的相互侵吞,地方的得失归属,不固定。等到了后周晚期,闽王先死,仅存的只有七国了。自长江以下二十一个州是南唐;自四川剑阁以南连同山南西道四十六个州是蜀国;自湖南以北十个州是楚国;自浙东以西十三个州是吴、越国;自岭南以北四十七个州是南汉;自太原以北十个州是东汉;而荆、归、峡三个州为南平王高季兴所有。合计中国共有二百六十八个州,但作为军队驻防区的军不在其内。
唐朝的疆域建制,距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以前史书记载的也很完备,而且实际由少数民族头人统治的羁縻州、徒有虚名的寄治州也在记载之中。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史实的记述不完备,而且经常有废撤和省并的地方,又有的落入外邦外族手中,无法考证它的详细情况。其可以知道的编成表格记录如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汴州,唐故曰宣武军。梁以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后唐灭梁,复为宣武军。晋天福三年升为东京①。汉、周因之。
【注释】
①天福三年:938年。天福,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936—941)。出帝石重贵即位后未改元,仍沿用天福。
【译文】
汴州,唐时原称宣武军。梁朝时将汴州改为开封府,定为东都。后唐灭梁后又恢复为宣武军。晋朝高祖天福三年,将它提升作为东京,后汉和后周都这样延续下来了。
洛阳,梁、唐、晋、汉、周常以为都。唐故为东都。梁为西都。后唐为洛京。晋为西京,汉、周因之。
【译文】
洛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常常将它作为都城,唐朝时原是东都。后梁时为西都。后唐时称洛京。后晋时为西京,后汉和后周都这样延续下来了。
雍州,唐故上都,昭宗迁洛,废为佑国军。梁初改京兆府曰大安,佑国军曰永平。唐灭梁,复为西京。晋废为晋昌军。汉改曰永兴,周因之。
【译文】
雍州,唐朝时原称上都,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将它废除为佑国军。后梁初年改为京兆府,称大安,佑国军称永平。后唐灭梁之后又定为西京。后晋将它废除为晋昌军。后汉改称永兴,后周延用了。
曹州,故属宣武军节度。晋开运二年置威信军①。汉初,军废。周广顺二年复置彰信军②。
【注释】
①开运二年:945年。开运,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944—947)。
②广顺二年:952年。广顺,后周太祖郭威年号(951—953)。
【译文】
曹州,原属宣武军节度管辖。后晋出帝开运二年设置威信军。后汉初年,废除军制。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又设置为彰信军。
宋州,故属宣武军节度。梁初徙置宣武军。唐灭梁,改曰归德。
【译文】
宋州,原属宣武军管辖。后梁初年迁设宣武军。后唐灭梁,改称归德。
陈州,故属忠武军节度。晋开运二年置镇安军。汉初,军废。周广顺二年复之。
【译文】
陈州,原属忠武军管辖。后晋出帝开运二年,设置镇安军。后汉初年,废除军制。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又恢复了编制。
许州,唐故曰忠武。梁改曰匡国。唐灭梁,复曰忠武。
【译文】
许州,唐朝时期,原称忠武。后梁改称匡国。后唐灭梁之后又称忠武。
滑州,唐故曰义成。以避梁王父讳改曰宣义。唐灭梁,复其故。
【译文】
滑州,唐朝时期,原称义成。因为避梁王父亲的名讳,改称宣义。后唐灭梁之后又恢复了它原来的名称。
襄州,唐故曰山南东道。唐、梁之际改曰忠义军。后以延州为忠义,襄州复曰山南东道。
【译文】
襄州,唐时原称山南东道。唐和后梁交替其间,改称忠义军。后来将延州称忠义,襄州又恢复称山南东道。
邓州,故属山南东道节度。梁破赵匡凝,分邓州置宣化军。唐改曰威胜。周改曰武胜。
【译文】
邓州,原属山南东道节度管辖。后梁打败赵匡凝之后,分割邓州设置了宣化军。后唐改称威胜。后周改称武胜。
安州,梁置宣威军。唐改曰安远,晋罢,汉复曰安远,周又罢。
【译文】
安州,后梁设置宣威军。后唐改称安远,后晋撤罢,到了后汉时又称它安远,后周又撤其建制。
晋州,故属护国军节度。梁开平四年置定昌军①,贞明三年改曰建宁②。唐改曰建雄。
【注释】
①开平四年:910年。开平,后梁太祖朱温年号(907—911)。
②贞明三年:917年。贞明,后梁末帝朱瑱年号(915—921)。
【译文】
晋州,原属护国军管辖。后梁太祖开平四年,设置为定昌军,后梁末帝贞明三年,改称建宁。后唐改称建雄。
金州,故属山南东道节度。唐末置戎昭军,已而废之,遂入于蜀。至晋高祖时,又置怀德军,寻罢。
【译文】
金州,原属山南东道节度管辖。后唐晚期设置为戎昭军,不久又废除了,并入到了蜀地。到了晋高祖石敬瑭时期,又设置为怀德军,不久又撤罢。
陕州,唐故曰保义。梁改曰镇国。后唐复曰保义。
【译文】
陕州,唐时原称保义。后梁改称为镇国。后唐时又恢复称保义。
华州,唐故曰镇国。梁改曰感化。后唐复曰镇国。
【译文】
华州,唐时原称镇国。后梁改称为感化。后唐时又恢复称镇国。
同州,唐故曰匡国。梁改曰忠武。后唐复曰匡国。
【译文】
同州,唐时原称匡国。后梁改称为忠武。后唐时又恢复称匡国。
耀州,本华原县,唐末属李茂贞,建为耀州,置义胜军。梁末帝时,茂贞养子温韬以州降梁,梁改耀州为崇州,义胜曰静胜。后唐复曰耀州,改曰顺义。
【译文】
耀州,原本是华原县,唐朝末年归属李茂贞管辖,建制为耀州,设置为义胜军。后梁末帝时期李茂贞的养子温韬将耀州投降后梁,后梁将耀州改为崇州,将义胜改为静胜。后唐时期又恢复为耀州,改称顺义。
延州,故属保大军节度。梁置忠义军。唐改曰彰武。
【译文】
延州,原属保大军管辖。后梁设置为忠义军。后唐改称彰武。
魏州,唐故曰大名府,置天雄军,五代皆因之。后唐建邺都,晋、汉因之,至周罢。大名府,后唐曰兴唐,晋曰广晋,汉、周复曰大名。
【译文】
魏州,唐时原称大名府,设置为天雄军,五代时期都延用它。后唐建邺都,后晋、后汉延用它,到了后周才废除。大名府,后唐称兴唐,后晋称广晋,后汉和后周又恢复称大名府。
澶州,故属天雄军节度①。晋天福九年置镇宁军②。
【注释】
①故属天雄军节度:“军”字据《新五代史》校补。
②天福九年:944年。天福,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936—942),出帝石重贵继位(942)后仍沿用至944年。
【译文】
澶州,原属天雄军管辖。后晋出帝天福九年,设置为镇宁军。
相州,故属天雄军节度。梁末帝分置昭德军,而天雄军乱,遂入于晋。庄宗灭梁,复属天雄。晋高祖置彰德军。
【译文】
相州,原属天雄军管辖。后梁末帝分割设置为昭德军,天雄军作乱,于是并归入后晋。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后将其归属于天雄军。后晋高祖石敬瑭又设置为彰德军。
邢州,故属昭义军节度。昭义所统泽、潞、邢、洺、磁五州。唐末孟方立为昭义军节度使,徙其军额于邢州,而泽、潞二州入于晋。方立但有邢、洺、磁三州。故当唐末有两昭义军。梁、晋之争,或入于梁,或入于晋。梁以邢、洺、磁三州为保义军。庄宗灭梁,改曰安国。
【译文】
邢州,原属昭义军管辖。昭义军所管辖的有泽、潞、邢、洺、磁五州。唐朝末年孟方立任昭义军节度使时,将其军的名额迁到了邢州,而泽、潞两州归于晋。孟方立只有邢、洺、磁三个州。所以后唐末年时有两个昭义军。后梁和后晋的争夺,使它们有的归了后梁,有的归了后晋。后梁以邢、洺、磁三州为保义军。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了后梁之后改为安国。
镇州,故曰成德军。梁初以成音犯庙讳,改曰武顺。唐复曰成德,晋又改曰顺德,汉复曰成德。
【译文】
镇州,原称成德军。后梁初年,由于成的读音冒犯庙讳,改称武顺。后唐又恢复称成德,后晋又改称顺德,后汉时又恢复称成德。
应州,故属大同军节度。唐明宗即位①,以其应州人也,乃置彰国军。
【注释】
①明宗:后唐明宗李嗣源,即帝位后改名李亶。926—933年在位。
【译文】
应州,原属大同军管辖。后唐明宗即位后,因他是应州人,于是就设置彰国军。
新州,唐同光元年置威塞军①。
【注释】
①同光元年:923年。同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年号(923—926)
【译文】
新州,后唐庄宗同光元年设置为威塞军。
府州,晋置永安军,汉罢之,周复。
【译文】
府州,后晋设置为永安军,到了后汉,免去,到了后周又恢复了它。
并州,后唐建北都,其军仍曰河东。
【译文】
并州,后唐创建为北都,仍称河东军。
潞州,唐故曰昭义。梁末帝时属梁,改曰匡义,岁余,唐灭梁,改曰安义。晋复曰昭义。
【译文】
潞州,唐朝时原称昭义。到了后梁末帝朱瑱时期,归属后梁,改称匡义,一年多后,后唐灭了后梁,改称为安义。后晋时期又恢复称昭义。
庐州,周世宗克淮南,置保信军。
【译文】
庐州,后周世宗柴荣打下了淮南之后,设置保信军。
寿州,唐故曰忠正,南唐改曰清淮。周世宗平淮南,复曰忠正。
【译文】
寿州,唐朝时原称忠正,南唐时期改称清淮。后周世宗柴荣平定淮南后,又恢复称为忠正。
五代之际,外属之州,扬州曰淮南,宣州曰宁国,鄂州曰武昌,洪州曰镇南,福州曰武威,杭州曰镇海,越州曰镇东,江陵府曰荆南,益州、梓州曰剑南东、西川,遂州曰武信,兴元府曰山南西道,洋州曰武定,黔州曰黔南,潭州曰武安,桂州曰静江,容州曰宁远,邕州曰建武,广州曰清海,皆唐故号,更五代无所易,而今因之者也。其余僭伪改置之名,不可悉考,而不足道,其因著于今者,略注于谱。
【译文】
五代时,外属的州,扬州称为淮南,宣州称为宁国,鄂州称为武昌,洪州称为镇南,福州称为武威,杭州称为镇海,越州称为镇东,江陵府称为荆南,益州、梓州称为剑南东、西川,遂州称为武信,兴元府称山南西道,洋州称为武定,黔州称为黔南,潭州称为武安,桂州称为静江,容州称为宁远,邕州称为建武,广州称为清海,这都是唐朝时原来的名称,到了五代时期,也没有更改,一直延用到现在。其他伪制改置的名称,无法全部考证,所以不能全部加以记述,现将那些至今还比较清楚的大致地记述在谱上。
济州,周广顺二年置①,割郓州之钜野、郓城,兖州之任城,单州之金乡为属县而治钜野。
【注释】
①广顺二年:952年。后周太祖郭威年号(951—953)。
【译文】
济州,后周太祖广顺二年设置。将郓州的钜野、郓城,兖州的任城,单州的金乡,为其隶属之县,以钜野为治所。
单州,唐末以宋州之砀山,梁太祖乡里也,为置辉州,已而徙治单父。后唐灭梁,改辉州为单州,其属县置徙,传记不同,今领单父、砀山、成武、鱼台四县。
【译文】
单州,唐朝末年,因为宋州的砀山为梁太祖朱全忠的故居,所以被设置为辉州,不久又改迁治所为单父。后唐灭后梁之后改辉州为单州,它所隶属县的设置与迁徙,史传所记多有不同,现在它统辖单父、砀山、成武、鱼台四县。
耀州,李茂贞置,治华原县。梁初改曰崇州。唐同光元年复为耀州①。
【注释】
①同光元年:923年。同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年号(923—926)。
【译文】
耀州,为李茂贞所设置,治所在华原县。后梁初年,改称为崇州。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又恢复称耀州。
解州,汉乾祐元年九月置①,割河中之闻喜、安邑、解三县为属而治解。
【注释】
①乾祐元年:948年。乾祐,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948—950)。
【译文】
解州,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九月设置,将河中的闻喜、安邑、解县三县划归其所属,以解县为治所。
威州,晋天福四年置①,割灵州之方渠,宁州之末波、乌岭三镇为属而治方渠。周广顺二年改曰环州,显德四年废为通远军。
【注释】
①天福四年:939年。天福,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936—941)。
【译文】
威州,后晋出帝天福四年设置,将灵州的方渠,宁州的末波、乌岭三镇划归所属,以方渠为治所。后周太祖广顺二年改称环州,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废除,改为通远军。
乾州,李茂贞置,治奉天县。
【译文】
乾州,为李茂贞设置,治所在奉先县。
磁州,梁改曰惠州,唐复曰磁州。
【译文】
磁州,后梁改称为惠州,后唐又恢复称磁州。
景州,唐故置弓高。周显德二年废为定远军①,割其属安陵县属德州,废弓高县入东光县,为定远军治所。
【注释】
①显德二年:955年。显德,后周世宗柴荣年号(954—959)。
【译文】
景州,唐朝时原设置为弓高。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废除,制为定远军,将原所属安陵县划归德州所属,废除弓高县并入东光县,作为定远军的治所。
滨州,周显德三年置①,以其滨海为名。初,五代之际,置榷盐务于海傍②,后为赡国军。周因置州,割棣州之渤海、蒲台为属县而治渤海。
【注释】
①显德三年:957年。显德,后周世宗柴荣年号(954—959)。
②榷盐务:官署名,掌盐池榷税事务。
【译文】
滨州,后周世宗显德三年设置,因其濒临大海而得名。五代开始的时候,在海边设置榷盐务,后来设为赡国军。后周延续设置了州治,析分棣州的渤海、蒲台二县为其所属,治所在渤海县。
雄州,周显德六年克瓦桥关置①,治归义;割易州之容城为属,寻废。
【注释】
①显德六年:959年。
【译文】
雄州,后周显德六年,攻占瓦桥关而设置,治所在归义县;将易州的容城划归所属,不久撤废。
霸州,周显德六年克益津关置,治永清,割漠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为属。
【译文】
霸州,后周显德六年,攻克益津关后设置的,治所在永清县。将漠州的文安,瀛州的大城县划归其所属。
通州,本海陵之东境,南唐置静海制置院。周世宗克淮南,升为静海军。后置通州,分其地置静海、海门二县为属而治静海。
【译文】
通州,原为海陵的东部,南唐时设置为静海制置院。后周世宗柴荣攻克淮南,将其升为静海军。后来设置通州,析分其地设置静海、海门二县,治所在静海。
筠州,南唐李景置,割洪州之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为属而治高安。
【译文】
筠州,为南唐时李景设置,划分洪州的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为所属,治所在高安。
剑州,南唐李景置,割建州之延平、剑浦、富沙三县为属而治延平。
【译文】
剑州,为南唐时李景设置,将建州的延平、剑浦、富沙三县划归其所属,治所在延平。
全州,楚王马希范置,以潭州之湘川县为清湘县,又割灌阳县为属而治清湘。
【译文】
全州,为楚王马希范设置,将潭州的湘川县改为清湘县,又划灌阳县归其所属,治所在清湘县。
秀州,吴越王钱元瓘置,割杭州之嘉兴县为属而治之。
【译文】
秀州,为吴越王钱元瓘设置,将杭州的嘉兴县划归所属,并以嘉兴为治所。
雄州,南汉刘割韶州之保昌置,治保昌。
【译文】
雄州,为南汉时刘划韶州的保昌县设置,治所在保昌。
英州,南汉刘割广州之浈阳置,治浈阳。
【译文】
英州,为南汉时刘划广州的浈阳县设置,治所在浈阳县。
开封府,故统六县。梁开平元年①,割滑州之酸枣、长垣,郑州之中牟、阳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许州之扶沟、鄢陵,陈州之太康隶焉。唐分酸枣、中牟、襄邑、鄢陵、太康五县还其故。晋升汴州为东京,复割五县隶焉。
【注释】
①开平元年:907年。开平,后梁太祖朱温年号(907—911)。
【译文】
开封府,原统辖六个县。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将滑州的酸枣、长垣,郑州的中牟、阳武,宋州的襄邑,曹州的考城改称戴邑,许州的扶沟、鄢陵,陈州的太康都归属它。后唐划酸枣、中牟、襄邑、鄢陵、太康五县还归原所属。后晋提升汴州做东京,又割出五个县归其所属。
雍邱,晋改曰杞,汉复其故。
【译文】
雍邱,后晋时改称杞,后汉又恢复成原来的名称。
长垣,唐改曰匡城。
【译文】
长垣,后唐时改称匡城。
黎阳,故属滑州,晋割隶卫州。
【译文】
黎阳,原属滑州管辖,后晋时期划归卫州管辖。
叶、襄城,故属许州,唐割隶汝州。
【译文】
叶、襄城,原属于许州管辖,后唐时期划归汝州管辖。
楚邱,故属单州,梁割隶宋州。
【译文】
楚邱,原属单州管辖,后梁时期划归宋州管辖。
密州胶西,故曰辅唐,梁改曰安邱,唐复其故,晋改曰胶西。
【译文】
密州胶西,原称辅唐,后梁时改称安邱,后唐时又恢复原来名称,到了后晋改称胶西。
渭南,故属京兆,周改隶华州。
【译文】
渭南,原属于京兆,后周时改隶华州。
同官,故属京兆府,梁割隶同州,唐割隶耀州。
【译文】
同官,原属于京兆府,后梁时划归同州,后唐时又划归为耀州管辖。
美原,故属同州,李茂贞置鼎州而治之。梁改为裕州,属顺义军节度。后不见其废时,唐同光三年①,割隶耀州。
【注释】
①同光三年:925年。同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年号(923—926)。
【译文】
美原,原属同州,李茂贞设置鼎州,并以此为治所。后梁时改为裕州,属顺义军管辖。这之后没见被废除,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将它划归耀州管辖。
平凉,故属泾州。唐末渭州陷吐蕃,权于平凉置渭州而县废。后唐清泰三年①,以故平凉之安国、耀武两镇置平凉县,属泾州。
【注释】
①清泰三年:936年。清泰,后唐末帝石从珂年号(934—936)。
【译文】
平凉,原属泾州。唐朝末年,渭州落入吐蕃手中,唐朝将渭州衙署暂设于平凉,并撤销了原平凉县的建制。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将原来平凉县的安国、耀武两个镇合成建立了平凉县,归属于泾州管辖。
临泾,故属泾州。唐末原州陷吐蕃,权于临泾置原州而泾州兼治其民。后唐清泰三年割隶原州。
【译文】
临泾,原属泾州。唐朝末年,原州落于吐蕃之手,唐朝便将原州衙署暂设于泾州的临泾,由原州逃来的百姓也同时归由泾州管辖。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划归原州管辖。
鄜州咸宁,周废。
【译文】
鄜州咸宁,后周时撤。
稷山,故属河中,唐割隶绛州。
【译文】
稷山,原属河中军管辖,后唐时划归绛州管辖。
慈州仵城、吕香,周废。
【译文】
慈州仵城、吕香,后周时撤。
大名府大名,故曰贵乡。后唐改曰广晋,汉改曰大名。
【译文】
大名府大名,唐朝时原称贵乡。后唐改称广晋,后汉改称为大名。
沧州长芦、乾符,周废入清池、无棣,周置保顺军。
【译文】
沧州长芦、乾符,后周时被撤销,划归清池县、无棣县,后周时设置为保顺军。
安陵,故属景州,周割隶德州。
【译文】
安陵,原属景州管辖,后周时被划归德州管辖。
澶州顿邱,晋置德清军。
【译文】
澶州顿邱,后晋时设置为德清军。
博州武水,周废入聊城。
【译文】
博州武水,后周时被撤销,一并入聊城。
博野,故属深州,周割隶定州。
【译文】
博野原属深州管辖,后周时被划归定州。
武康,故属湖州,梁割隶杭州。
【译文】
武康,原属湖州管辖,后梁时划归杭州。
福州闽清,梁乾化元年①,王审知于梅溪场置。
【注释】
①乾化元年:911年。后梁太祖朱温年号(911—912)。
【译文】
福州闽清,后梁太祖乾化元年,王审知于梅溪场设置。
苏州吴江,梁开平三年①,钱镠置。
【注释】
①开平三年:909年。开平,后梁太祖朱温年号(907—911)。
【译文】
苏州吴江,后梁太祖开平三年,为钱镠所设。
明州望海,梁开平三年,钱镠置。
【译文】
明州望海,后梁太祖开平三年,钱镠所设。
处州长松,故曰松阳,梁改曰长松。
【译文】
处州长松,原称松阳,后梁改为长松。
潭州龙喜,汉乾祐三年①,马希范置。
【注释】
①乾祐三年:950年。乾祐,后汉隐帝刘承祐年号(948—950)。
【译文】
潭州龙喜,后汉隐帝乾祐三年,为马希范所设。
天长、六合,故属扬州。南唐以天长为军,六合为雄州,周复故。
【译文】
天长、六合,原属扬州管辖。南唐时将天长建为军,六合建为雄州,后周时,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汉阳,故属鄂州,周置汉阳军。
【译文】
汉阳,原属鄂州管辖,后周时设置为汉阳军。
汊川,故属沔州,周割隶安州。
【译文】
汊川,原属沔州管辖,后周时被划归为安州管辖。
襄州乐乡,周废入宜城。
【译文】
襄州乐乡,后周时撤销,并入了宜城。
邓州临湍,汉改曰临濑;菊潭、向城,周废。
【译文】
邓州临湍,后汉时改称临濑;菊潭、向城,后周时被撤销。
复州竟陵,晋改曰景陵。
【译文】
复州竟陵,后晋时改称景陵。
监利,故属复州,梁割隶江陵。
【译文】
监利,原属复州管辖,后梁时划归江陵。
唐州慈邱,周废。
【译文】
唐州慈邱,后周时被撤销。
商州乾元,汉改曰乾祐,割隶京兆。
【译文】
商州乾元,后汉时改称为乾祐,划归京兆管辖。
洛南,故属华州,周割隶商州。
【译文】
洛南,原属华州管辖,后周时划归商州管辖。
随州唐城,梁改曰汉东,后唐复旧,晋又改汉东,汉复旧。
【译文】
随州唐城,后梁改称汉东,后唐又恢复旧称,后晋时又改称汉东,后汉时又恢复旧称。
雄胜军,本凤州固镇,周置军。
【译文】
雄胜军,原为凤州的固镇,后周时设置了军的建制。
秦州天水、陇城,唐末废,后唐复置。
【译文】
秦州天水、陇城,唐朝末年撤销,后唐时又重新设置。
成州栗亭,后唐置。
【译文】
成州栗亭,为后唐时设置。
自唐有方镇,而史官不录于地理之书,以谓方镇兵戎之事,非职方所掌故也。然而后世因习,以军目地,而没其州名。又今置军者,徒以虚名升建为州府之重,此不可以不书也。州、县,凡唐故而废于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见于今者,及县之割隶今因之者,皆宜列以备职方之考。其余尝置而复废,尝改割而复旧者,皆不足书。山川物俗,职方之掌也。五代短世,无所迁变,故亦不复录。而录其方镇军名,以与前史互见之云。
【译文】
自从唐朝建有方镇以来,史官不把它写在地理书上,因为他们说方镇是军旅战争的事,不是职方范围内的事。但是后代人沿习用军来为地区命名,那些州的名称就湮灭了。另外现在设置军的,只是用空有的名称晋升设置成州府,这是不可不予以记录的。但凡州、县是唐朝时有,到了五代时撤销的,或是五代时期所设置的并流传到现在的,以及县的划分归属,现在还沿用的,都应书列出来以备查证。其他的,曾经设置,而后被撤销的,曾经被划过去,又改回来的县,都不值得记录。山川地理,物产民俗,这是职方官所应该掌握的。但五代是一个很短的历史时期,这些都没有什么改动,因此也不再记录。记录下来这些方镇军的名称,只是为了与前朝史书相互参校罢了。
曾巩
曾巩简介参见卷九。
越州赵公救灾记
【题解】
越州,治所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赵公,即赵抃(biàn,1008—1084),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熙宁七年(1074)始任越州知州。对赵抃在越州的救灾政绩,苏轼在《赵清献公神道碑》中曾有记载,重在对民生疾苦发抒感慨。曾巩此文则主要记述赵抃救灾的详细办法,目的在为有志于造福百姓的官吏提供借鉴。文章对救灾这一复杂琐细的事情记叙得细密周详而条理分明,表现了曾巩散文平易自然的特点及“平中见奇”“易处见工”的创作功底。
熙宁八年夏①,吴、越大旱②。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③,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④,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⑤,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以上豫事。
【注释】
①熙宁八年:1075年。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1068—1077)。
②吴、越:春秋时两个国名。吴在今江苏南部,越在今浙江北部。后泛指这一带地区为吴越。
③廪:受国家米粮的供给。
④僦(jiù):原指赁屋而居。文中是雇佣的意思。
⑤羡:余。
【译文】
熙宁八年的夏季,吴、越一带发生了大旱。九月,担任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越州知州的赵公,在百姓还没有为饥荒所苦的时候,就发公文询问各县:有多少个乡受了灾荒,百姓自己有粮食活命的有多少,应当由官家供给粮食的有多少,沟渠、堤防、建筑工程可以雇老百姓来修建的有几处,公库的存款、官仓的粮食能够发放的有多少,富人可以劝募捐出粮食来的有几家,和尚道士的富裕粮食记在账本上存在那里的还有多少,使属县分别写出来上报知州,并且认真地做准备。以上讲对事情预先有谋划。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①,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以上给粟不能自食者。
【注释】
①朔:阴历每月初一日。
【译文】
州县官吏将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的二万一千九百多人的情况呈报上来。按照旧例,每年给穷人发放粮米,规定最多以发米三千石为限。赵公收集富人缴纳及和尚道士多余的粮食,共四万八千余石,以补助赈济穷人的需用。使从十月初一日开始每人每天领米一升,小孩半升。赵公恐怕领米的人互相拥挤践踏,于是按男女区别分日领取,每人一次领取两天的粮米。又担心领米的人流亡外地,就在城郊设立发给粮食的处所,共五十七个,使人们各就近便利地领取,并规定凡离开家的就不发给食粮。他估计官府的人力不够用,就临时征用那些没有实职而又寓居在越州境内的公务人员,发给他们口粮,让他们分别担任有关救灾的事务。以上讲发放粮食给不能养活自己的人。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①。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②。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③,如受粟。以上平粜。
【注释】
①具:供应的食物。
②闭粜(tiào):有粮食不卖。粜,卖出粮食。
③籴(dí):买进粮食。
【译文】
自己无粮不能维持生活的人,为此有了保障。为了那些能自食其力的人,官府又通告富人,不得囤积米粮不卖。又给他们开放官仓公粮,有五万二千余石,低价卖给老百姓。并设立卖米的处所十八处,使买粮的人就近去买,就像领粮那样便利。以上讲官府按平常低价卖粮给百姓。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①,而待熟②,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以上以工代赈。
【注释】
①纵予之:放手借给他们。
②熟:田中谷熟。
【译文】
赵公又雇百姓修治城墙四千一百丈,雇工三万八千人,按工作量发给工钱,还给他们加倍的食粮。百姓借用有利息的钱,就通告富人放心地借给他们,等到田中谷熟的时候,官府将责令借款人偿还。被遗弃的小男孩小女孩,就让别人收养。以上讲以工作替代赈灾。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①,令无失所时。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②。以上医病瘗死。
【注释】
①属(zhǔ):委托。
②瘗(yì):埋葬。
【译文】
第二年春天,越州流行疫病,赵公设置临时病院,收留无处投奔的病人。还招募了两个和尚,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饮食,使病人不至于没有依靠。凡病死的,就在当地收埋。以上说病人的医药饮食和病死者的收埋情况。
法①,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②,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③。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④,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⑤,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注释】
①法:法令。文中指以往的规定。
②事有非便文者:有不便于见诸文字的事情。此处指不便公开让上级知道的事。
③属:属下官吏。
④蚤:通“早”。
⑤转死:辗转流离而死。
【译文】
法令规定:官家发给米粮救济穷人,满三个月就要停止发放,这一年却持续了五个月才停止。诸如这些不便于让上级知道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起来,不因为这些事而牵累他的属下。下面有往上请示他的,只要对救灾有好处,就立即批准。在这段时期,赵公不分早晚,费尽心力,不肯有一点懈怠,无论大事小事,赵公必定要亲自处理,给病人的医药及食物,也多是赵公自己出钱买。百姓不幸得了旱疫,都能够免于流离死亡;即使死亡,也不至于无人收葬,这一切都仰仗赵公的力量。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②,州县推布上恩③,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④,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⑤,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⑥;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⑦,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⑧,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释】
①疠(lì):疫病。
②东向:北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吴越在汴京的东南,所以说“东向”。
③推布:推行布达。
④经营绥辑:谋划,安顿。绥,安。辑,聚集。
⑤灾沴(lì):灾荒,天灾。
⑥间(jiàn):距离。
⑦采:取得,获得。
⑧科条:章程条例。
【译文】
这时,吴、越一带遭逢旱疫,百姓因饥饿疾病,差不多有半数的人死去,还不曾发生过比这次更严重的疫害了!天子望着东方的吴、越,忧虑劳心,州县官吏推广布达天子的恩泽,人人倾尽全力救灾。在赵公的慰安下,百姓更觉有了依靠。对于谋划救灾事宜、安顿受灾百姓、确定救灾先后、各个方面保证有始有终,赵公都做得周详圆满。他所做的事情虽然只是在越州一个地方,但其仁善却足以昭示天下人;虽然只是在一段时间内,但其方法却足以流传后世。对于灾荒,治平之世也不能避免,但应该能预先做好准备。如果等到百姓已经遭了灾,才去设法挽救,那么这和事前早有准备可就差别很大了;没有经验而办事,和平素积累经验,也有很大差别。为此,我了解了越州的情况,得知赵公当年所推行的办法,很愿意把它们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不但是为了抚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之情,更要使那些有志于为百姓做好事的官吏,一旦遇到灾年,也可以借鉴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尽快制定救灾的办法来。赵公的恩泽,难道只限于一时一地吗?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①,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②,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③,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注释】
①元丰二年:1079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致仕:辞官退休。
②岂弟:即“恺悌(kǎi tì)”。平易和乐。
③荒政:指救济灾荒的施政措施。
【译文】
赵公在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的职衔退休,住在衢州。他在朝廷中的正直品格和业绩,以及个人修养中平易和乐的美德,本文都不再叙述。只记述他那些可以效法的救灾措施,写成了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
序越州鉴湖图
【题解】
曾巩在做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通判时,多方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鉴湖的资料,绘制完成了《越州鉴湖图》。这篇文章便是他为鉴湖图作的序。在序中,他全面细致地介绍了鉴湖由最初开凿时溉田万顷,到废湖为田使鉴湖终遭废弃的变化过程,分析了人们为恢复鉴湖所做的种种计议,斥责了在鉴湖管理上的苟且敷衍之风。资料翔实,引据充分,于叙事中夹杂议论,寄寓了作者对鉴湖一事的深刻省思。
鉴湖①,一曰南湖,南并山,北属州城漕渠,东、西距江,东江即曹娥江也,西江为西小江,当即钱清江耳。汉顺帝永和五年②,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③,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④。州之东,自城至于东江⑤,其北堤石楗二⑥,阴沟十有九,通民田。田之南属漕渠,北、东、西属江者皆溉之。州之东六十里,自东城至于东江,其南堤阴沟十有四,通民田。田之北抵漕渠,南并山,西并堤,东属江者皆溉之。州之西三十里,曰柯山斗门⑦,通民田,田之东并城,南并堤,北滨漕渠,西属江者皆溉之。总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⑧。非湖能溉田九千顷而已,盖田之至江者尽于九千顷也。以上溉田之多。
【注释】
①鉴湖:也叫镜湖。在今浙江绍兴。
②永和五年:140年。永和,东汉顺帝刘保年号(136—141)。
③马臻:汉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顺帝永和年间为会稽太守,建镜湖,溉田九千余顷。
④委:水所聚集的地方。
⑤东江:即曹娥江。
⑥楗(jiàn):河工所筑的柱桩。
⑦斗门:在堤堰上设的闸,以便随时放水。
⑧山阴、会稽:原为两县县名,现合并为浙江绍兴。
【译文】
鉴湖,又称南湖,其南边依山,北边连着州城的漕渠,东、西两面临江,东江就是曹娥江,西江是西小江,应该就是钱清江。此湖是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所开凿的,至今已有九百七十五年历史。湖的周长三百五十八里,凡从东、南两面来的水,都汇流到湖里。州的东面,从城里到东江是北堤,有石楗两个,阴沟十九条,都通百姓田地。田地的南边连着漕渠,北、东、西三面临江的田地,都可得到灌溉。州的东面六十里,从东城到东江是南堤,有阴沟十四个,通百姓田地。田地的北面抵达漕渠,南面靠山,西面靠堤,东西临江的田地都可得到灌溉。州的西面三十里,有柯山泄洪闸门,通百姓田地,田的东边靠城,南面靠堤,北濒漕渠,西边临江的田地,都可得到灌溉。总之,能灌溉山阴、会稽两个县十四个乡的田地九千顷,并不是说湖只能灌溉田地九千顷,而是因为田地通到江边总共就只有九千顷了。以上讲鉴湖灌溉田地之多。
其东曰曹娥斗门,曰槁口斗门,水之循南堤而东者,由之以入于东江。其西曰广陵斗门,曰新径斗门,水之循北堤而西者,由之以入于西江①。其北曰朱储斗门,去湖最远。盖因三江之上、两山之间,疏为二门②,而以时视田中之水,小溢则纵其一,大溢则尽纵之,使入于三江之口③。所谓湖高于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水少则泄湖溉田,水多则泄田中水入海,故无荒废之田、水旱之岁者也。繇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以上斗门畜泄之利。
【注释】
①西江:即钱清江。
②疏:开通。
③三江之口:在浙江绍兴西北,为曹娥、钱清、浙江三江水会合之处。
【译文】
湖的东面有曹娥泄洪闸门和槁口泄洪闸门,水沿南堤向东,并由此一直流入东江。西面有广陵泄洪闸门和新径泄洪闸门,水沿北堤向西,并由此一直流入西江。北面有朱储泄洪闸门,离湖最远。因为在三条江上、两座山中开通建筑了两座闸门,可以按时察看田里的水情,需要放出的水少就打开一个闸门,需要放出的水多就将两个闸门都放开,使水流入三江的入口处。所以湖比田地高出一丈多,田又比海高出一丈多,水少就泄湖水灌溉田,水多就将田里的水泄入海里,所以这里没有田地荒废,也没有水涝干旱。从汉代以来将近千年,湖的功用一直不曾消失过。以上讲泄洪闸门的蓄水和泄洪的功用。
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祥符之间二十七户,庆历之间二户,为田四顷。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①,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其仅存者,东为漕渠,自州至于东城六十里,南通若耶溪②,自樵风泾至于桐鸣③,十里皆水,广不能十余丈。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以上废湖为田。
【注释】
①三司:官署名,即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主理财。转运司:官署名,也称漕司,负责将财赋转运到京师。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向北流入镜湖。
③樵风泾:地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译文】
宋朝建立后,百姓中开始有人盗湖为田:祥符年间有二十七户,庆历年间有两户,造田四顷。当时,三司、转运司还下达公文严厉谴责州县官吏,责令他们将田地恢复为湖。但自此以后,官吏更加轻忽法律,致使奸民渐渐出现。到治平年间,盗湖为田的总共有八千多户,造田七百余顷,湖几乎被完全废弃。那些尚存的,东面有漕渠,从州到东城共六十里,南面通若耶溪,从樵风泾到桐鸣共十里,水宽都不到十多丈。每年少雨的时候,田还没干,湖就已经先干涸了。以上讲废湖为田地的情况。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蒋堂则谓“宜有罚以禁侵耕,有赏以开告者”。杜杞则谓“盗湖为田者,利在纵湖水,一雨则放声以动州县,而斗门辄发。故为之立石则水,一在五云桥,水深八尺有五寸,会稽主之;一在跨湖桥,水深四尺有五寸,山阴主之。而斗门之钥,使皆纳于州,水溢则遣官视则,而谨其闭纵”。又以谓“宜益理堤防斗门,其敢田者拔其苗,责其力以复湖,而重其罚”。犹以为未也,又以谓“宜加两县之长以提举之名①,课其督察而为之殿赏”。吴奎则谓“每岁农隙,当僦人浚湖,积其泥涂以为邱阜,使县主役,而州与转运使、提点刑狱督摄赏罚之”②。张次山谓“湖废,仅有存者难卒复,宜益广漕路及他便利处,使可漕及注民田里,置石柱以识之,柱之内禁敢田者”。刁约则谓“宜斥湖三之一与民为田③,而益堤使高一丈,则湖可不开,而其利自复”。范师道、施元长则谓“重侵耕之禁,犹不能使民无犯,而斥湖与民,则侵者孰御?又以湖水较之,高于城中之水,或三尺有六寸,或二尺有六寸,而益堤壅水使高④,则水之败城郭庐舍可必也”。张伯玉则谓“日役五千人浚湖,使至五尺,当十五岁毕,至三尺,当九岁毕。然恐工起之日,浮议外摇,役夫内溃,则虽有智者,犹不能必其成。若日役五千人,益堤使高八尺,当一岁毕。其竹木费,凡九十二万有三千,计越之户二十万有六千,赋之而复其租⑤,其势易足,如此,则利可坐收,而人不烦弊”。陈宗言、赵诚复以水势高下难之,又以谓“宜从吴奎之议,以岁月复湖”。以上杂陈八种论说。
【注释】
①提举:官名,宋时差遣官员管理某事,往往称“提举某事”。
②督摄赏罚:督察、拘捕、奖赏、惩罚。
③斥:开拓。
④壅(yōnɡ):堵塞。
⑤复其租:免除他们的劳役。
【译文】
自此以来,人们争相计议此事。蒋堂说:“应该对侵耕田地的人予以惩罚,对告发的人予以奖赏。”杜杞则说:“盗湖为田的人,为了获得一己私利首先就要放掉湖水,下雨天水多了,要求放水的呼声就惊动州县,泄洪闸门也就打开了。所以应在湖上立石划界:一块立在五云桥,那里水深八尺五寸,由会稽主管;一块立在跨湖桥,水深四尺五寸,由山阴主管。将泄洪闸门的钥匙都交给州管理,水满后派官吏注意观察水界,谨慎地关闭或开闸。”他还认为“应该更加注意管理堤防水闸,若有人胆敢盗湖为田,就拔掉他的庄稼,并责令他再将田恢复为湖,对他加倍惩罚。”他认为这样还不够,又说:“应该让两县的长官再担当提举之职,负责监管水利,并考查他对水利的管理情况予以一定的奖赏。”吴奎则说:“每年农闲时,应当雇人修治鉴湖,将淤泥堆积起来,让县主管劳役,而州与转运使掌管刑罚,负责督察、拘捕、奖赏和惩罚等具体事宜。”张次山则说:“湖已废弃,仅仅还算存在罢了,很难将它最终修复,所以应该增扩漕路及其他便利之处,使漕水能够注入百姓田地,湖里设置石柱作为标志,石柱之内,严禁造田。”刁约则说:“应该将湖的三分之一开拓为田地给百姓耕种,并将堤坝再加高一丈,那么不用开辟扩展,湖的功用也自当恢复。”范师道、施元长则说:“加重对侵耕土地行为的惩罚,尚不能使百姓不再犯禁;将湖开辟为田地给百姓耕种,那么谁来管那些侵耕土地的人呢?此外,以湖水来做一比较,湖水水位要高于州城,有的地方高出三尺六寸,有的地方高出二尺六寸,如果加高堤坝将水截堵从而升高水位的话,湖水必定会冲毁城里的房屋的!”张伯玉说:“每天役使五千人,修治湖泊使水位上达五尺,当需要十五年才干得完;上达三尺,需九年时间。但恐怕开工的时候,外面沸沸扬扬的议论就会动摇人心,役夫将心思涣散,无心做工,到那时,再聪明的人也一定干不成这件事。如果每天役使五千人,将堤坝加高到八尺,应花一年的时间完成。其中的竹木费用,共需费用九十二万三千,估算越州的住户有二十万六千人,如果让他们出劳役,而免除他们的租税,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样就可以坐收其利,人们也不会忧烦疲困。”陈宗言、赵诚又再次以水位地势的高低加以责难,认为“应听从吴奎的意见,选择适宜的时间来修复鉴湖”。以上列举八种解决废湖为田弊病的说法。
当是时,都水善其言①,又以谓宜增赏罚之令。其为说如此,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之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杖百至于徒三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注释】
①都水:官署名,即都水监,主管陂池灌溉、修治河渠。
【译文】
当时,都水监认为这些意见很好,并增加了一条赏罚法令。人们关于修治鉴湖的说法,可以说很多。朝廷也未尝没有听从采用,曾将它们写入国家法典,所以罚款从三百到上千以至于五万,刑罚从杖打一百以至于服三年徒刑,法令条文堪称缜密。但是侵耕田地的人仍日渐增多,湖不但没有被治理好反而一天天更遭毁弃,其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法令没有被真正执行,苟且的风气占了上风。
昔谢灵运从宋文帝求会稽回踵湖为田,太守孟不听,又求休崲湖为田,又不听,灵运至以语诋之。则利于请湖为田,越之风俗旧矣。然南湖繇汉历吴、晋以来,接于唐,又接于钱镠父子之有此州①,其利未尝废者。彼或以区区之地当天下,或以数州为镇,或以一国自王,内有供养禄廪之须,外有贡输问馈之奉,非得晏然而已也,故强水土之政以力本利农,亦皆有数。而钱镠之法最详,至今尚多传于人者。则其利之不废,有以也。
【注释】
①钱镠: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据两浙,为吴越王。
【译文】
过去谢灵运曾请求宋文帝将会稽踵湖开为田地,太守孟不同意,又请将崲湖开为田地,孟又没同意,以至于谢灵运用言语诋毁他。如果说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将湖开辟为田地,在越州这种风俗是很古老了。但是南湖从汉代开始,历经吴、晋,直到唐代,以至钱镠父子拥有越州,湖的功用一直都没有消失过。他们有的把区区之地当作天下,有的把几个州作为一镇,有的把它当作一个国家而自立为王,对内可供养禄米,对外又可享受进贡馈赠,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安逸舒适,所以对于加强水土的管理,努力发展农业的技能,也都很精通。钱镠的方法最为详细,至今还有很多流传下来。因此湖的功用不曾消失,真是有它的原因的啊。
近世则不然,天下为一,而安于承平之故①,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言语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故郑国之役,以谓足以疲秦,而西门豹之治邺渠②,人亦以为烦苦,其故如此。则吾之吏,孰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而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者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故以为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者,岂非然哉!
【注释】
①承平:太平。
②邺渠: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溉民田。邺渠在今河北临漳、河南安阳一带。
【译文】
近代就不这样了,天下一统后,人人安于太平,在位为官的将事情看得很困难,都乐于因循守旧。请求将湖辟为田地的人,其话语气魄很能打动人。至于兴修水利,既花费财力又惊扰百姓,自古以来这种事情做起来都非常困难。所以郑国的战争,足以使秦国疲劳困顿;西门豹修治邺渠,人们也认为又烦又苦,兴修水利的烦难就像这样。因此,现在的官吏谁肯担当那难以承受的怨愤和容易招致的责骂,去等待那未必能够获得的功勋呢!所以那些人的建议虽然很多,却不曾付诸实施,法规虽然周详,却不曾被采用,侵耕田地的人之所以日渐增多,湖之所以日遭毁弃,都是由于这个缘故罢了。所以说法令不被采用实施,苟且的风气占了上风,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夫千岁之湖,废兴利害,较然易见。然自庆历以来三十余年,遭吏治之因循,至于既废,而世犹莫寤其所以然,况于事之隐微难得,而考者繇苟简之故①,而弛坏于冥冥之中,又何知其所以然乎?以上习俗苟且难于举事。
【注释】
①苟简:轻率,敷衍。
【译文】
那有千年历史的鉴湖,其兴废利害,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但自庆历以来三十多年间,由于官吏的因循守旧,以至于湖遭毁弃,而世人却不明白其原因;更何况对于事情的某些隐微之处是难以查考的,由于轻率敷衍的缘故而糊糊涂涂地将事情弄糟,又怎么能知道是什么原因呢!以上讲轻率、敷衍的习俗难以成事。
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①。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所未睹者。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湖不必浚”,前八说中所无。益堤壅水,即刁约、张伯玉之言也。
【注释】
①游谈:无根之谈。
【译文】
现在主张湖不必修复的人说,将湖改为田地,其收入是非常多的,这是一些毫无根据的人为有利于侵耕田地的人说的话。湖还没有被完全毁弃,湖附近的田地已遭到干旱,这是眼前的祸患,已为众人所共睹;如果将湖完全毁弃,即使把湖变为田地也一样会遭到干旱,这是将来的祸患,但众人还没有看到。所以说那些毫无根据的人,是在为有利于侵耕田地的人说话,其实是不知道真正的利害所在的。主张湖不必治理的人说:加高堤坝将水堵住就行了。“湖不必治理”,是前所列举的八种说法中所没有的。加高堤坝将水堵住,就是刁约、张伯玉所主张的。
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也。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其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又山阴之石则为四尺有五寸,会稽之石则几倍之,壅水使高,则会稽得尺,山阴得半,地之洼隆不并,则益堤未为有补也。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以上二说必不可用。
【译文】
这是好辩之人说给那些乐于敷衍的人听的。以地势而论,将水堵住,使水位升高,必定会冲毁城郭,这是前面计议时已谈过的;仍以地势而论,如果治理湖泊使之水位下降,才不会失掉它过去的样子,不失掉它过去的样子,然后才不会失掉它应有的样子,这是前面计议时没有谈到的。此外,在山阴立的石柱,高四尺五寸,在会稽立的石柱,则要高出几乎一倍。堵水使水位升高,会稽水位将上涨一尺,山阴水位将上涨一半,地势是高低不一的,加高堤坝也是于事无补的。所以说这是好辩之人为乐于敷衍的人而说的,实际上他们并不明白真正的利害所在。以上两种说法一定不可采用。
二者既不可用,而欲禁侵耕,开告者,则有赏罚之法矣;欲谨水之畜泄,则有闭纵之法矣;欲痛绝敢田者,则拔其苗,责其力以复湖,而重其罚,又有法矣;或欲任其责于州县与运使、提点刑狱,或欲以每岁农隙浚湖,或欲禁田石柱之内者,又皆有法矣。欲知浚湖之浅深,用工若干,为日几何;欲知增堤竹木之费几何,使之安出;欲知浚湖之泥涂积之何所,又已计之矣。欲知工起之日,或浮议外摇,役夫内溃,则不可以必其成,又已论之矣。诚能收众说而考其可否,用其可者,而以在我者润泽之,令言必行,法必举,则何功之不可成,何利之不可复哉!以上兼收众说全在必行。
【译文】
上面两种说法既然都不能采用,那么要想严禁侵耕田地,奖赏告发的人,就要有赏罚的法令;要想审慎地蓄水泄水,就要有蓄水泄水的法令;要想杜绝胆敢侵湖为田的行为,就要拔掉他们的庄稼,责令他们尽力将田恢复为湖,加重对他们的惩罚,同样这也需要有法令;如果想使州县和转运使掌管刑罚,或想每年农闲时修治湖泊,或想在石柱之内禁止开造田地,都需要有相应的法令。想知道修治湖泊的深浅、用多少工、需多长时间,想知道增高堤坝的竹木费用要多少,从哪里弄到;想知道治湖的淤泥堆积到哪里,这些前面都已计议过了。想知道开工的日期,或者外面沸沸扬扬的议论会动摇人心、役夫将心思涣散,从而不能保证这件事一定完成,这些前面也已经谈论过了。如果真能博采众家之说并论证其可行与否,采纳那些可行的建议,并自己加以补充完善,使得建议一定付诸行动,法令一定付诸实施,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什么功用恢复不了呢!以上讲博采各家之说的标准全在其可行性。
巩初蒙恩通判此州①,问湖之废兴于人,求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熙宁二年冬卧龙斋③。
【注释】
①通判:官名,宋时为知州的副职,有副署权,实际形成对知州的监督。
②论次:评议编次。
③熙宁三年:1069年。
【译文】
我当初承蒙恩赐做越州通判,向人询问有关湖的兴废之事,寻求能议其本质利害的人。上任以后,我又向两县去询问有关的图,向州与河渠司去询问有关的书。经考查核实绘成了图,深入研究而写成此文,这样修治鉴湖的利害得失的实际情况才得以明了。所以将这些内容加以论议编次,希望谋划修复鉴湖的人可以有所参考。熙宁二年冬于卧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