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记》简介参见卷二十四。
深衣
【题解】
深衣是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所穿的衣服,又是庶人的常礼服。本篇记述了深衣的形制规格以及有关的象征意义。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①。
【注释】
①深衣:衣、裳相连,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译文】
古时的深衣是有许多规矩的,以适应圆规、矩尺、绳墨、权、衡。
短毋见肤①,长毋被土②。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③,可以运肘;袂之长短④,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⑤,上毋厌胁⑥,当无骨者。
【注释】
①见(xiàn):通“现”。
②被(pī):通“披”。
③袼(ɡē):衣袖当腋处。
④袂(mèi):袖子。
⑤厌(yā):服,佩带。髀(bì):大腿。
⑥胁: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译文】
衣裳短不要露出体肤,长不要披在地上。连接裳旁的衽,钩束以缝衣边,腰部尺寸为下摆的一半。确定衣袖接腋处的高低,使其宽窄能够让肘部出入自如;整个衣袖的长度,要能对折过来到达肘部。衣带,往下不要系到大腿上去,往上也不要系到两胁,应系在腰上。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①,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②。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③,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④,善衣之次也⑤。
【注释】
①袷(jié):交迭于胸前的衣领。
②齐(zī):下衣的边。
③摈:通“傧”(bìn),引导宾客的人。相(xiànɡ):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④弗费:深衣以布为本质,以白色为本色,所以说并不奢费。
⑤善衣之次:善衣为朝祭时所穿的礼服,而深衣可作为朝祭的次服,所以说深衣为善衣之次。
【译文】
按照深衣的制度,裳分十二幅,以对应一年有十二个月;袖口是圆形,以对应圆规;领口是方形,以对应矩尺;上衣与下裳的背缝上下对齐,笔直,直至脚跟,以与绳墨相对应;下衣的边如天平秤,以与水平相对应。所以袖口与圆规相对应,可以举手行揖让之礼以为仪容;背缝直如负绳,领呈方形,是为了象征正直、方正的意义。所以《周易·象传》说:“坤卦二位阴爻的变动,趋向正直、端方。”下衣的边像天平秤,是为了安定志趣,平抑心思。五种方法都已施行,所以圣人才穿这深衣。所以袖如规、领如矩,是取法无私的意思;背缝如绳是取法其正直的意思;下衣的边如天平秤是取法其平和之意,所以前代的君王才珍视它。所以深衣可以用于文事,可以用于武事;可以供傧、相穿用,也用于统帅军队的场合。深衣,五法完备而不奢费,且为善衣之次。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①;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②,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③,广各寸半。
【注释】
①纯(zhǔn):边缘,镶边。缋(huì):通“绘”,彩饰。
②孤子:三十岁以下失去父母的称为孤。
③边:衣裳侧旁的边缘。
【译文】
父母及祖父母都还健在的,衣裳的边缘宜加绘画文饰;父母健在的,衣裳边缘宜用青色;如果是三十岁以下已失去父母的,衣裳边缘宜用没有染色的材料。给袖口、裳的下边、衣裳的侧边所加的边饰,宽度都是一寸半。
周礼
周礼简介参见卷二十四。
梓人
【题解】
《梓(zǐ)人》及以下《匠人》至《矢人》等七篇,均出《周礼·冬官·考工记》。《周礼·冬官》久佚,《考工记》别为一书,被人补入《周礼》。
《考工记》是先秦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据考证,成书于春秋末年,应是齐国记录手工业技术的一部官书。主要记录百工之事,是了解古代科技的重要文献。《考工记》文字简洁,专业性很强,可视为早期的说明文。
《梓人》所述为木工当中的一种,梓人专门制作乐器悬架(筍虡)、饮器和箭靶(侯)等。
梓人为筍虡①。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②。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臝者、羽者、鳞者以为筍虡,外骨、内骨、却行、仄行、连行、纡行、以脰鸣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胸鸣者③,谓之小虫之属,以为雕琢。厚唇弇口④,出目短耳,大胸燿后⑤,大体短脰,若是者谓之臝属。恒有力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有力而不能走,则于任重宜;大声而宏,则于钟宜。若是者以为钟虡,是故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锐喙决吻⑥,数目脰⑦,小体骞腹⑧,若是者谓之羽属。恒无力而轻,其声清扬而远闻。无力而轻,则于任轻宜;其声清扬而远闻,则于磬宜。若是者以为磬虡,故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小首而长,抟身而鸿⑨,若是者谓之鳞属,以为筍。凡攫援簭之类⑩,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11)。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苟拨尔而怒,则于任重宜,且其匪色必似鸣矣。爪不深,目不出,鳞之而不作,则必颓尔如委矣,苟尔如委,则加任焉,则必如将废措,其匪色必似不鸣矣。
【注释】
①筍虡(jù):悬挂编钟编磬的木架。横木曰筍,直木曰虡。
②脂(zhī)者:戴角的为脂,如牛、羊之类。膏者:无角的为膏,如猪等。臝(luǒ)者:短毛的兽,如虎豹。羽者:鸟类。鳞者:龙蛇之类。
③外骨:外有甲壳的,如龟。内骨:内有甲壳的,如甲鱼。甲鱼虽有壳,但其外尚有肉缘,所以以为内骨。却行:倒退而行,如蚯蚓。仄(zè)行:侧行,如蟹类。连行:前后相次连贯而行,如鱼。纡行:曲折而行,如蛇。以脰(dòu)鸣者:蛙类。脰,颈项。以注(zhòu)鸣者:蟋蟀之类。注同昧、喝,鸟嘴。以旁鸣者:蝉类。以翼鸣者:发皇。以股鸣者:如纺织娘。以胸鸣者:如龟。按:原文及旧注,与今人观点多有不同,不复一一辨明。
④弇(yǎn):深。
⑤燿(shào):细长。
⑥喙(huì):鸟嘴。决:开张。吻:吻部,口唇。
⑦数(cù):细。(qiān):颈。
⑧骞(qiān):腹部低陷。
⑨抟(tuán):圆。
⑩攫(jué):攫取,指鸟用爪迅速地抓取。援:拉,拽。簭(shì):同“噬”,咬。
(11)作:振作。之而:须毛。一说,之,犹与;而,颊毛。
【译文】
梓人制作悬挂钟磬的架子。天下的大兽有五类:牛羊等脂类、熊猪等膏类、虎豹等臝类、鸟禽等羽类、龙蛇等鳞类。宗庙祭祀时,用脂和膏类的兽作为牲,而用臝、羽、鳞类的图形作为筍虡的刻饰。外有甲壳的,内有甲壳的,可以倒退行走的,侧身行走的,鱼贯而行的,迂回前进的;用颈项发声的,用口发声的,用两胁发声的,用双翼发声的,用大腿发声的,用胸部发声的;这些被称为小虫一类,其图形供雕琢之用。厚唇深口,两眼突出,双耳短小,胸部发达,后身较小,体大颈短,像这样的称之为臝类。它们总是很有力量而不善快跑,叫声大而洪亮。有力而不善跑,则适宜负担重物;叫声大而洪亮,则适宜钟。以这种动物的图形用作钟虡上的刻饰,敲击虡上所悬挂的钟时,好像声音是钟虡发出的一样。尖锐的嘴巴,开张的口唇,眼睛细细的,脖颈长长的,体格较小,腹部收紧,像这样的称之为羽类。它们总是缺乏力量而行动轻捷,它们的声音清彻激扬,很远也能听到。缺乏力量而行动轻捷,则适宜负载较轻的物品;声音清彻激扬、远处可以听到,则与磬很相宜。以这种动物的图形用作磬虡上的刻饰,当敲击磬虡上所悬挂的磬时,好像声音是磬虡发出的一样。头小身长,身体圆而均匀,这样的称之为鳞类,用作筍上的图形。攫取动物就杀掉,抓过来就噬咬的猛兽,一定是深藏利爪,眼睛瞪出,振起它们的鳞片与颊毛。凡是深藏利爪、瞪出双眼、振起鳞片与颊毛的,如果有谁在看它,它必会十分震怒。如果会十分震怒的,则适宜负担重物;如配以彩色,看上去很像是能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果脚爪并不深藏,双眼也不突出,又不振起鳞片与颊毛的,那一定是委靡不振的。倘若是委靡不振的,却又委以重任,那么一定会崩坏倒塌,从它的色彩看也不像是能发出宏大的声音。
梓人为饮器,勺一升①,爵一升②,觚三升③。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④;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
【注释】
①勺:舀东西的器具。
②爵:酒器的一种。
③觚(ɡū):酒器。一说觚字应作觯(zhì),亦酒具。
④豆:古代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译文】
梓人制作饮器,勺的容量为一升,爵的容量为一升,觚的容量为三升。爵用来进献,觚用来酬答。进献一升,酬答三升,这就相当一豆了;吃一豆肉,饮一豆酒,这是普通人的食量。要是检试梓人所制的饮器时,饮器横置而器中所盛饮料不能全部流出,梓人的长官就要处罚制器的梓人。
梓人为侯①,广与崇方。参分其广,而鹄居一焉②。上两个③,与其身三;下两个,半之。上纲与下纲出舌寻④,寸焉⑤。张皮侯而栖鹄⑥,则春以功⑦;张五采之侯⑧,则远国属;张兽侯⑨,则王以息燕。祭侯之礼,以酒脯醢⑩,其辞曰:“惟若宁侯,毋或若女不宁侯,不属于王所。故抗而射女,强饮强食,诒女曾孙诸侯百福。”
【注释】
①侯:箭靶。
②鹄(ɡǔ):侯中为鹄,鹄中为正,正方二尺;正中为(niè,通“臬”),方六寸。
③个:同“舌”,即箭靶左右伸出的部分。
④纲:把侯系在植上的绳索。寻: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⑤(yún):结射侯的圈扣,用以穿绳缚住靶的上下两头粗绳,使之固定。
⑥皮侯:用兽皮装饰的侯。天子之侯,用虎熊豹皮饰侯之侧。栖:缀鹄于侯中,好像鸟类栖止其间。
⑦春(chǔn):作。
⑧五采之侯:五彩画正之侯。
⑨兽侯:画兽之侯。
⑩脯醢(fǔ hǎi):佐酒的食品。
【译文】
梓人制作箭靶,侯中的宽度与高度相等,鹄的边长为侯中边长的三分之一。上部两个,每个宽度与靶身相同,连在一起为三个靶身的宽度;下部两个的宽度比起上部两个要减半。上下纲绳各自从舌外延伸出八尺长,持纲的环纽各一寸。施张皮侯,缀鹄于侯中,以作礼乐之事;施张五采之侯,用于诸侯朝令时行宾射之礼;施张兽侯,用于与群臣宴饮时行射礼。对侯的祭礼,用酒及佐酒食品。祭辞是:“你们这些安顺的诸侯啊,不像那些不安顺的诸侯;不朝令于王者,所以张而射之;安顺的诸侯,努力吃喝吧,你们的行为会贻福子孙,世世为诸侯。”
匠人
【题解】
匠人是负责都城建设规划、明堂制度的工匠。本篇中提出的以“左祖(祖庙)右社(社稷),面朝后市”为基本特征的都城规划,成为后世都城建设的基本模式。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①,视以景②。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注释】
①(niè):木柱。县:同“悬”。
②景:同“影”。
【译文】
匠人营造国都之城,以悬水平确定地平。悬绳正,通过观察日照下的影来确定四方;以日出、日入时影长度为半径,所在的点为圆心,用圆规画圆;标志日出、日入时影所指的方向,参照日中时日影方向,夜间参考北极星的方位,以校准日出时影与日入时影所指的方向。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①,经涂九轨②,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③。夏后氏世室④,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⑤,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⑥。庙门容大扃七个⑦,闱门容小扃参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参个⑧。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⑨,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⑩,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注释】
①经、纬:织布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引申称南北向的道路为经,东西向的道路为纬。
②涂:通“途”。轨:车两轮间的距离。
③一夫:方各百步。按周制,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六尺为步)。方各百步则为百亩,依一夫百亩之制,称一夫。
④夏后氏:古籍称禹受舜禅(shàn),建立夏朝,也称夏后世、夏后或夏氏。世室:古代帝王的宗庙。一说即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⑤重(chónɡ)屋:重檐之屋,王宫正堂。
⑥轨:两轮之内侧距离为六尺;自外侧量为六尺六寸,两旁各加七寸,合为八尺;此处所指当为后者。
⑦扃(jiōnɡ):贯通鼎上两耳的举鼎横木,大扃长三尺,七个二丈一尺;小扃长二尺,三个六尺。
⑧二彻:二彻之内,也就是注⑥所说的轨广八尺。彻,轨。
⑨门阿:指房屋中脊当栋之处。阿,栋。雉(zhì):古时城墙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本文五雉、七雉、九雉均指高度,分别为五丈、七丈、九丈。
⑩隅(yú):角落。
【译文】
匠人营造国都之城,城为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开三个城门。都城中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大街各有九条,每条大街可容九辆车子并行。王宫南门外左边是祖庙(在东面),右边是社主;南面为朝,北面为市;市、朝均为纵横各百步的正方形。夏人的世室,南北进深为十四步,东西的广度较南北进深增其四分之一,为十七步半。堂上五室,中央室进深四步,广加四尺,四隅各室进深三步,广加三尺。四面共九阶。室四面各有两窗在正门两旁,用白灰粉刷。门堂的进深与广度各相当于正堂的三分之二,室与门各居三分之一。殷人的重屋,堂南北进深为七寻,堂基高三尺,四栋二重屋。周人的明堂,以九尺为一筵,作为量度单位,东西广九筵,南北进深七筵,堂基高一筵;五室,各方二筵。室内量度以三尺之几为单位,堂上量度以九尺之筵为单位,宫中以七尺之寻为单位,野外以六尺之步为单位,道途的宽度则以八尺之轨为单位。宗庙之门可容三尺大扃七个,旁出小门可容二尺小扃三个,天子居住办事的大寝的路门比五辆乘车并行的宽度四丈要窄一些,王宫的正门即应门的宽度为二丈四尺。路门之内有九室,供九嫔居住;其外有九室,供九卿处理政务;将国政按职事分为九类,分别让九卿来治理。王宫门阿之规制高五雉,宫隅规制高七雉,城隅规制高九雉。城中经纬道路宽九轨,环城道路宽七轨,野外道路宽五轨。门阿五雉的规制与王子弟所封都城规制相同,宫隅七雉的规制与诸侯都城的规制相同。环城道路七轨的宽度与诸侯国都经纬道路的宽度相同,野外道路五轨的宽度与王子弟所封都城内经纬道路的宽度相同。
匠人为沟洫①,耜广五寸②,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③。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④,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⑤。专达于川,各载其名。
【注释】
①沟洫(xù):沟渠,田中水道。
②耜(sì):古代农具名,耒耜的主要部件,形似后来的锹。
③畎(quǎn):田间小沟。
④井:方一里为井,九夫所治之田。
⑤浍(kuài):此指田间大沟渠。
【译文】
匠人开通沟洫,耜宽五寸,二人并肩耕作为耦。一耦挖土方,广一尺,深一尺,称为畎。田头屋与屋之间的渠则要加倍,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之田合起来为一井,井与井之间的渠广四尺,深四尺,称为沟。纵横各十里的地方为一成,成与成之间的渠广八尺,深八尺,称为洫。纵横各百里的地方为一同,同与同之间的渠广二寻(即十六尺),深二仞(即十六尺),称为浍。浍中的水直流入大川,记识浍中水流所从出的川名。
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阞①,谓之不行。水属不理孙②,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广倍③。凡行奠水④,磬折以参伍⑤。欲为渊,则句于矩。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水漱之⑥;善防者,水淫之⑦。凡为防,广与崇方,其参分去一⑧,大防外。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里为式⑨,然后可以傅众力。凡任索约,大汲其版⑩,谓之无任。葺屋参分,瓦屋四分,囷、窌、仓、城(11),逆墙六分。堂涂十有二分。窦,其崇三尺。墙厚三尺,崇三之。
【注释】
①阞(lè):地的脉理。
②属(zhù):注。孙(xùn):通“逊”,顺。
③梢:通“消”,为水所冲消,指未加垦殖之地。
④奠:读为tínɡ。
⑤参(sān)伍:交互错杂。
⑥漱(shù):为水所冲刷剥蚀。
⑦淫:谓水淤泥土,助之为厚。
⑧(shài):减削。
⑨里:郑玄以为应作“已”。
⑩汲:引。
(11)囷(qūn):圆形的谷仓。窌(jiào):地窖。仓:方形的谷仓。
【译文】
天下的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流,大川的旁边必定有道路。如果修造沟渠违逆地的脉理,水流不畅就会决溢。水流下注而不顺,也会造成决溢。未加垦殖的地方的沟渠,每超过三十里,沟渠的广度都要增加一倍。要道行停潴之水,沟渠不能笔直,要多加些曲折水流才畅。要想积水成渊,水导转弯如直角,则水流回转,其下成渊。修造沟渠一定要顺应水势,建筑堤防一定要借助地势。善于修造沟渠的,会利用水流的冲击使渠道通畅。善于建筑堤防的,则会利用水流的冲击使淤泥附着堤防而更加厚实。凡建筑堤防,下基的广阔与高度相当,上面的阔度两边渐减三分之一。大堤防下大上小,上部从堤外部渐减三分之一。凡是开沟渠、筑堤防,要以规定式样及一日工程进度作为标准,定好标准以后才能够将工程交付众人。筑墙垣建堤防,用绳索束板,用力太过则板伤斜曲,筑土不坚,如同不能胜任。茅屋屋顶高为屋长的三分之一,瓦屋屋顶高为屋长的四分之一。仓廪、地窖以及城墙,均以上端六分之一高处为逆墙。堂下阶前的路,以路中至边宽度的十二分之一为路中央的高度。宫中水道,深三尺。宫墙厚三尺,高为厚度的三倍。
轮人
【题解】
轮人是负责制造车轮和车盖的工匠。本篇详细地介绍了制作车轮及车盖的各项规制与工艺。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①。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②,以为利转也;辐也者③,以为直指也;牙也者④,以为固抱也。轮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望而视其轮,欲其幎尔而下迤也⑤;进而视之,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诸圜也。望其辐,欲其揱尔而纤也⑥;进而视之,欲其肉称也,无所取之,取诸易直也。望其毂,欲其眼也⑦;进而视之,欲其帱之廉也⑧,无所取之,取诸急也。视其绠⑨,欲其蚤之正也。察其菑蚤不龋⑩,则轮虽敝不匡(11)。
【注释】
①三材:指制作毂、辐、牙的材料。
②毂(ɡǔ):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③辐(fú):车轮的辐条。
④牙(yà):车辋两头相衔接处。
⑤幎(mì):均匀的样子。迤(yǐ):斜倚的样子。
⑥揱(xiāo):本指人臂细长的样子,后凡尖细形态都可称揱。
⑦眼(ěn):突出貌。
⑧帱(chóu):毂端所覆皮革。
⑨绠(ɡěnɡ):轮辐近轴处的突出部分。
⑩菑(zì):车辐入毂的榫。蚤(zǎo):车辐入辋的榫。龋(ǒu):本指牙齿参差,此指参差不齐。
(11)不匡:不待匡正。
【译文】
轮人制作车轮,伐取制造毂、辐、牙的木材一定要适时。三种材料已经具备,要靠能工巧匠把它们组合到一起。毂这个部件,要能够转动灵活;辐这个部件,要使它笔直入孔无偏倚;牙这个部件,要使轮牢固。就是车轮敝坏,毂、辐、牙这三种零件仍然可用,这才算是完美的技艺。从远处观望,审视车轮,两旁略微向下斜,曲度均匀;靠近来看,轮子着地的面积很小,那这轮子就很圆了。从远处观望,审视车辐,是逐渐尖细的;靠近来看,粗细均匀,那这辐条就很直了。从远处观望,审视车毂,就像眼睛瞪出那样;靠近来看,毂上蒙的皮革能现出棱角,那这毂就很坚固了。审视辐绠,使辐蚤插入牙中能够端正。察看菑蚤是否齐正,如果都齐正了,轮子即使用坏也不会变形。
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养其阴,而齐诸其阳,则毂虽敝不藃①。毂小而长则柞②,大而短则挚③。是故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参分其牙围,而漆其二。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之毂长,以其长为之围,以其围之阞捎其薮④。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⑤,去三以为轵⑥。容毂必直,陈篆必正⑦,施胶必厚,施筋必数,帱必负干。既摩,革色青白,谓之毂之善。参分其毂长,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辐。
【注释】
①藃(hào号):通“耗”。变形。
②柞(zé):狭窄。
③挚:通“”(niè),危险的样子。
④阞(lè):通“仂”。零数,此指三分之一。捎(xiāo):消除。薮:毂中空处。
⑤贤:车毂所穿之孔,在辐以内一端略大者。
⑥轵(zhǐ):车毂外端贯穿车轴的小孔。
⑦篆:毂干上所刻花纹。
【译文】
伐取制毂的木材,先要在树干上刻上向阳背阴的记号。向阳这边的材料纹理较密而坚,背阴这边纹理较疏而软,所以要用火来烘烤木材原来背阴这一面,使之与原来向阳的那一面坚度相等,然后再制毂,这样虽然毂用到坏了也不会变形。毂小而长,辐间就狭窄;毂大而短,行车时就会摇动不安,所以用轮子高度的六分之一作为牙的围长。约当牙围三分之二的部分都要上漆。量度车轮漆内的直径折半,即为车毂的长度,而且就以毂的长度作为其围长。以毂围长的三分之一作为剜却木心的薮围,以毂长的五分之三作为贤围,以毂长的五分之二作为轵围。整治毂的形容时一定要使它直,设篆一定要端正,敷胶要厚,缠筋要密,帱革必须要紧依毂干。覆好帱革,用石磨平后,能显出青白色的,这就是毂中上品。三分毂长,二分在辐外,一分在辐内,这就是辐入毂的位置。
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辐广而凿浅,则是以大扤①,虽有良工,莫之能固;凿深而辐小,则是固有余而强不足也,故竑其辐广②,以为之弱③,则虽有重任,毂不折。参分其辐之长而杀其一④,则虽有深泥,亦弗之溓也⑤。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骹围⑥。揉辐必齐,平沉必均。直以指牙,牙得,则无而固;不得,则有必足见也⑦。六尺有六寸之轮,绠参分寸之二,谓之轮之固。凡为轮,行泽者欲杼⑧,行山者欲侔⑨。杼以行泽,则是刀以割涂也,是故涂不附;侔以行山,则是抟以行石也⑩,是故轮虽敝不甐于凿(11)。
【注释】
①扤(wù):动,摇。
②竑(hónɡ):量度。
③弱:菑,辐端末入毂中的部分。
④杀(shài):递减渐小。
⑤溓(nián):粘着。
⑥骹(qiāo):车辐接近轮周而渐细的部分。
⑦(niè):木楔。
⑧杼(zhù):削薄。
⑨侔(móu):相等。
⑩抟(tuán):圆厚。
(11)甐(lìn):破敝。
【译文】
制作辐条的时候,要测量菑榫入孔的深度,使车辐的广度与之相等;如果辐身较广而菑入孔太浅,就容易动摇,再好的工匠也难以使其稳固。如果入孔太深而辐身狭小,虽然够稳固,但强度不足。所以要度量辐广,使菑深与之相称,这样就是车负重时辐条也不会折断。车辐靠近牙处的三分之一长度削磨渐细,这样就是车行于深泥之中也不会粘住。车辐靠近车毂的股的周长的三分之二作为靠近牙的骹的周长。揉辐木一定要使之齐直,沉入水中时浮起的程度也要相当。辐直指牙,蚤牙相称,虽然不用楔子也很坚固;如果蚤牙不相称,虽然用楔子,楔子的末端一定会穿轮而过,显露在外。直径六尺六寸的车轮,绠三分之二寸,这使轮子稳固。制作轮子,要行于泽地的,轮子践地的外侧要削薄;要行于山地的,轮子的牙厚上下要齐等。轮子践地外侧削薄了,行驶于泽地,就像用刀子割过泥泞的道路,泥不会粘附;轮子的牙厚上下相等,行驶在山地,用其圆厚滚动在山石上,虽然轮子用坏了,也不影响凿蚤使辐条动摇。
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肿,谓之用火之善。是故规之,以视其圜也;萭之①,以视其匡也;县之,以视其辐之直也;水之,以视其平沉之均也;量其薮以黍,以视其同也;权之,以视其轻重之侔也。故可规、可萭、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
【注释】
①萭(jǔ):一种测试车轮的工具。一说通“矩”。
【译文】
凡是用火揉牙,不使木的外侧伤理而断绝,不使内侧焦灼而挫损,不使旁侧壅肿,如果都能做到,那就是最佳的用火揉牙的技艺。用圆规来测量,审视轮子是否很圆;用萭来检测,审视轮子是否正;用悬绳来测量,审视是否凿正辐直;用水浸来测量,审视浮沉的深浅是否均等;用黍测量毂中空孔其容量是否相同;用称来称量两轮的重量是否相等。如果制成的轮子能够符合规、萭绳、水、悬、量、衡等各项测定,那么这工匠就是国之名工。
轮人为盖,达常围三寸①,桯围倍之②,六寸。信其桯围以为部广③,部广六寸。部长二尺,桯长倍之,四尺者二。十分寸之一,谓之枚。部尊一枚,弓凿广四枚,凿上二枚,凿下四枚。凿深二寸有半,下直二枚,凿端一枚。弓长六尺谓之庇轵④,五尺谓之庇轮,四尺谓之庇轸⑤。参分弓长而揉其一,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蚤围。参分弓长,以其一为之尊,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已卑,是蔽目也,是故盖崇十尺。良盖弗冒弗纮,殷亩而驰,不队⑥,谓之国工。
【注释】
①达常:车盖上柄。
②桯(yínɡ):车盖柄有二节,上节为达常,下节为桯,又称杠,达常插入杠中。
③信(shēn):伸延。部广:指盖斗的直径。部指盖斗,位于达常上端,以一木削成。部周围有孔,盖弓嵌入孔中,盖弓犹今伞骨。
④轵:音zhǐ。
⑤轸:音(zhěn)。
⑥队:通“坠”。落。
【译文】
轮人制作车盖,柄上部围长三寸,下部围长则加倍,有六寸。伸延盖柄下部的围长作为盖斗的直径,盖斗的直径是六寸。上柄连同盖斗的长度一共为二尺,下柄比上柄长加倍,一节长四尺,二节共长八尺。称十分之一寸为一枚。盖斗上端隆起的高度为一枚,盖斗周围嵌入盖弓的孔方四枚,盖斗厚一寸,在孔的上方有二枚,下方有四枚,孔深二寸半,孔的内端自上渐削小,纵径二枚,横径一枚。盖弓长六尺的称为庇轵,长五尺的称为庇轮,长四尺的称为庇轸。盖弓接近盖斗的三分之一部分揉曲使平,以股围的三分之二作为蚤围。以弓长的三分之一长度作为弓末至部的高度,盖弓至盖斗三分之一部分较高,其余三分之二部分斜着向下如屋宇而稍低,上高而宇低,则吐水较快而斜流较远。车盖太高,则普通高度的门就过不去;车盖太低,就会挡住车上人的视线,所以车盖的高度为十尺。好的车盖,盖弓上不蒙幕,弓末不缀绳,随车驰骋在垄上,盖弓也不会脱落,这种技艺可以称之为国工了。
舆人
【题解】
舆即车厢,舆人即是专门制作车厢的技工。本篇介绍了制作车厢的各项规制。
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①,参如一,谓之参称②。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以其隧之半为之较崇③。六分其广,以一为之轸围④。参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参分式围,去一以为较围。参分较围,去一以为轵围⑤。参分轵围,去一以为围⑥。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栈车欲弇⑦,饰车欲侈⑧。
【注释】
①衡:车辕前的横木。
②参:通“叁”。称(chèn):相当。
③隧:通“邃”,深,指车舆之深,即车舆纵长。较(jué):车箱两旁横木,跨于上(音yǐ,车旁人所凭倚之木)。
④轸(zhěn):舆后横木。
⑤轵(zhǐ):车箱左右横直交结的栏木。
⑥(zhuì):车轼下横直交接的栏木。
⑦栈车:以竹木散材制成的车,无革饰,士所乘。
⑧饰车:有文饰的车,大夫以上所乘。
【译文】
舆人制作车舆,车轮的高度、车身的广度和车衡的长度三者相等,称之为参称。以车广的三分之二作为车舆的长度。式位于车舆前三分之一的位置,其后尚有三分之二,揉曲制式,以舆广的一半作为式的高度,以舆长的一半作为较距离式的高度。以车舆广度的六分之一作为轸的围长,以轸围的三分之二作为式的围长,以式围的三分之二作为较的围长,以较围的三分之二作为轵的围长,以轵围的三分之二作为的围长。圆的符合圆规画出的曲线,方的合乎矩尺的要求,直立达到墨绳所画的规格,横的可以达到水平的程度,直立的好像是从地下生成出来的一样,次比连缀的如同树木的枝杈一样。凡处理制车的材料,大小不相称,不能装配组合,大倚小就会摧折,扳引时一定会断绝。栈车要内向,饰车要开张。
辀人
【题解】
辀即车辕,辀人即是专门制造车辕的技工。本篇详细介绍了制造车辕的规制与工艺。
辀人为辀①。辀有三度,轴有三理。国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田马之辀,深四尺;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轴有三理:一者,以为媺也②;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前十尺③,而策半之④。凡任木、任正者,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围。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小于度,谓之无任。五分其轸间,以其一为之轴围。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当兔之围⑤。参分其兔围,去一以为颈围⑥。五分其颈围,去一以为踵围⑦。
【注释】
①辀(zhōu):辕。用于大车上的称辕,用于兵车、田车、乘车上的称辀。辀为曲木,一端为方形,置于轴中央,从车底伸出渐渐隆起,又渐成圆形。木前端置横木,称为衡。衡两端作缺月形,以夹贴马颈,称轭或鞫。
②媺(měi):同“美”。好,善,无节目(树木根干交接处为节,纹理纠结不顺处为目)。
③(fàn):车前掩板,在轼之前,与轸前后相对。
④策:马鞭。
⑤当兔:车上钩连底板与车轴的部件叫伏兔;车辕方形的一端置于轴的中央,其面凸起,其入于车底所开方孔与左右两伏兔齐平的部件叫当兔,因与伏兔相当而得名。
⑥颈:前持衡者。
⑦踵:后承轸者。
【译文】
辀人制辀。辀有三种深浅不同的度数,轴有三种不同的分理。种马、军马等国马所用之辀深四尺七寸,田猎的田马所用之辀深四尺,能力低下的驽马所用之辀深三尺三寸。轴有三种分理:第一是纹理匀顺没有节目,第二是木质坚韧耐久,第三是滑密合用。辀在前的长度为十尺,马鞭的长度为五尺。凡车上负载重力的木料,舆下三面掩板,以辀长的十分之一来作围长;两轭间的衡木,以长的五分之一来作围长。如果小于这个数据,可说得上是不堪重负了。以两轸之间距离的五分之一作为轴的围长,以辀长的十分之一作为当兔的围长,以当兔围长的三分之二作为颈围,以颈围的五分之四作为踵围。
凡揉辀,欲其孙而无弧深①。今夫大车之辕挚,其登又难,既克其登,其覆车也必易,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是故大车,平地既节轩挚之任②,及其登阤,不伏其辕,必缢其牛,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故登阤者③,倍任者也,犹能以登。及其下阤也,不援其邸④,必其牛后⑤。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是故辀欲颀典⑥,辀深则折,浅则负。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辀欲弧而无折,经而无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⑦;行数千里,马不契需⑧;终岁御,衣衽不敝,此唯辀之和也。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良辀环灂⑨,自伏兔不至,七寸,中有灂,谓之国辀。
【注释】
①孙:通“逊”,顺。
②轩挚:即轩轾,车舆前高后低(前轻后重)称轩,前低后高(前重后轻)称轾,引申为轻重。
③阤(zhì):山坡。
④邸:通“底”。
⑤(qiū):套车时拴在牛马股后的革带。
⑥颀(kěn)典:坚韧。
⑦楗:倦。
⑧契(qiè):裂开。需:通“懦”。
⑨灂(jiào):涂漆。
【译文】
凡用火揉辀,要顺应木理,弧度不宜太深。像大车那样直辕较低,上坡就比较困难,就算能上得去,也容易发生倾覆,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辕太直。所以大车行驶在平地上则前后轻重适均,上坡时,如果不能压住前辕,则前辕翘起,紧勒牛颈,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车辕太直,没有弧度。上坡虽然加倍费力,还是爬得上去的,但下坡时,如果不能拉住车身,那么就会勒住牛的屁股。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车辕太直,没有弧度。所以辀要坚韧,弧度太深就容易折断,弧度太浅就会摩压马股。若辀的弧度深浅适中,行进时一定既快又稳;又快又稳则辀必能经久,曲直调和,必能安稳。辀要有适当的弧度,不易折断,要顺木理,不致绝裂。进退都和人、马的意思相应;一天到晚驰骋不息,乘坐在左边的尊者也不会感到疲倦;即使走了几千里的路,马也不会因马蹄开裂受伤而畏惧跑路;一年到头驾车驱驰,衣裳不会磨破,这就是辀的曲直调和的缘故啊!美好的辀可以帮助马牵引车辆,即使马力气用完要停下,好的辀也能顺势使马多走上几步。美好的辀漆痕纹理如同环形,下近伏兔部分七寸没有漆,其外有漆,下辅上的漆痕纹理完好,可称国辀了。
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①,以象大火也;鸟七斿②,以象鹑火也;熊旂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注释】
①斿(liú):古代旌旗的下垂饰物。
②(yú):画有鸟隼图样的旗。
【译文】
轸的方形象征大地,车盖圆形象征天,轮辐三寸象征日月,盖弓二十八象征星宿,龙旂九斿象征大火星,鸟七斿象征鹑火星,熊旂六斿象征伐星,龟蛇四斿象征营室星,弧旌枉矢象征弧星。
弓人
【题解】
弓人是专门制弓的工匠。本篇对于选材、工艺,以及弓的等级和用途都有仔细的说明,由此可见当时人对于主要的远射程武器——弓,是多么的重视。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①,竹为下。凡相干,欲赤黑而阳声,赤黑则乡心,阳声则远根。凡析干,射远者用势势,自然之形势也,谓本曲也,亦谓坚劲也。射深者用直。居干之道②,菑栗不迆③,菑,斯也,析也,谓以据析之也;栗,裂之假借字也;迆,谓迆衺,失木之理也。则弓不发④。发,谓弓后有伤动也,发读为拨,《战国策》弓拨矢钩,《荀子》亦有拨弓枉矢。
【注释】
①“柘(zhè)为上”几句:柘,檍(yì),檿(yǎn)桑,木瓜,荆,皆木名。
②居:处,处置。
③菑:此指剖析。迆(yí):邪行绝理。
④发:通“拨”,枉。
【译文】
弓人制弓,采取六种材料一定要适时。六种材料都已具备,就用精巧的技艺来配制。弓干这种东西,是要能射得远;角这种东西,是要能使箭行进快速;筋这种东西,是要使箭能够深入;胶这种东西,用来粘合弓身;丝这种东西,用来坚固弓身;漆这种东西,用来抵御霜露。选取干材的方法有七条,最好用柘木,其次用檍木,其次用檿桑,其次用橘木,其次用木瓜木,其次用荆木,最下等用竹。凡选择干材,要挑那颜色赤黑的,敲击时发出清声的。颜色赤黑则近于木心,声音清扬则远离树根。凡剖析干材,要射远的应挑选天然弯曲的树木,势,即自然的形态,天然的弯曲,亦表明其坚劲。要射深的则应挑选笔直的树木。处理弓干的要点是剖析弓干不邪行绝理,菑,就是劈开、剖析;栗,是裂的假借字;迆,即迆衺,不循木材的纹理。那么发弓也就不会枉曲。发,指开弓后出现偏离。发,读为拨。《战国策》上有:“弓拨矢钩”,《荀子》上也有“拨弓枉矢”之说。
凡相角,秋者厚①,春者薄,稚牛之角直而泽,老牛之角而昔②。昔与错通文理交错也。疢疾险中③,瘠牛之角无泽。角欲青白而丰末,夫角之本,蹙于而休于气④,蹙,近也,与脑通,休读为煦。是故柔。柔,故欲其势也;白也者,势之征也。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畏谓弓渊也,读如秦师入隈之隈⑤。畏也者必桡。桡,故欲其坚也;青也者,坚之征也。夫角之末,远于而不休于气,是故脃。脃,故欲其柔也;丰末也者,柔之征也。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
【注释】
①(shài):生杀,同“杀”,《周礼·考工记》多作“”。
②(tiǎn):纹理粗糙。昔(cuò):与“错”通,交错。
③疢(chèn)疾:久病。
④(nǎo):通“脑”。
⑤隈(wēi):弓之弯曲处。
【译文】
凡选择角,秋天杀的牛,其角厚;夏天杀的牛,其角薄;小牛的角,直而润泽;老牛的角,弯曲而干燥。昔与错通,指纹路交错。久病之牛,角中也有伤;瘦瘠之牛,角则无光泽。角的颜色要青白色,角尖要丰满。角的根本接近脑,受脑气的蒸润,蹙,近的意思,与脑通,休读同煦的音。所以比较柔软,柔软则自然呈曲势,其白色就是曲势的征验。角的中段要附贴于弓隈,畏,指弓渊,读如“秦师入隈之隈”。弓隈必定是弯曲的,既然弯曲就需用角的坚韧来辅助,其青色就是坚韧的征验。角的尖端离脑较远,没有受到脑气的蒸润,所以较脆,既然是脆的,就需要它柔和一点,角的尖端丰满,就是柔和的象征了。角长二尺五寸,底白、中青、尖丰大,这样的角,其价值可以与牛相等呢。
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而抟廉。抟,圜也,廉棱鄂分明也。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凡昵之类不能方。
【译文】
凡选择胶,要挑选颜色朱红而年头较久的。年头久了,裂痕深,有光泽,纹理纠错,有廉棱。抟,圜的意思,指裂痕边角分明。鹿胶青白色,马胶赤白色,牛胶火赤色,鼠胶黑色,鱼胶淡黄色,犀胶黄色,其他的粘合物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
凡相筋,欲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则其为兽必剽①,以为弓,则岂异于其兽,筋欲敝之敝,漆欲测,丝欲沉,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为良。
【注释】
①剽(piào):轻疾。
【译文】
凡选择筋,要小的成条而且长,大的圆匀而且有光泽。如果筋是小的成条而长,大的圆匀且有光泽,那么这种兽的行动一定是很剽疾的,所以用这筋制弓,它射出的箭也一定是剽疾有力的。筋要锤打劳敝,漆要清,丝的颜色要像在水里一样。能得到这六种优良的材料,然后可以制作出优良的弓。
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①,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②,冰析灂③。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洽,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④,寒奠体则张不流,冰析灂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析干必伦,析角无邪,斫目必荼⑤。斫目不荼,则及其大修也,筋代之受病。夫目也者必强,强者在内而摩其筋,夫筋之所由幨⑥,恒由此作,故角三液而干再液。厚其帤,则木坚;薄其帤⑦,则需⑧,是故厚其液而节其帤,帤谓弓中裨干虽用整木仍以木片细副之需,谓不充满。约之。不皆约,疏数必侔,斫挚必中,胶之必均。斫挚不中,胶之不均,则及其大修也,大修言极久也。角代之受病,夫怀胶于内而摩其角,夫角之所由挫,恒由此作。凡居角,长者以次需,恒角而短⑨,恒读为,,竞也。是谓逆桡⑩,角短则柎必长,中央强直,而隈之曲处如折,故曰逆桡。引之则纵,释之则不校。引,引满也;释,放弦也;校,疾也。恒角而达,譬如终绁(11),达谓角自柎直达于箫是太长也。终绁谓常若有竹缚之者。非弓之利也。今夫茭解中有变焉(12),故校;茭解谓隈与箫相接之处,弓干之端析为两歧而以箫剚入。干执向内,箫执向外,形制有变,故抗弦有力,是以校也。于挺臂中有柎焉(13),故剽。恒角而达,引如终绁,非弓之利。挢干欲孰于火而无赢(14),挢角欲孰于火而无燂(15),赢,过孰也;燂,炙烂也。引筋欲尽而无伤其力,鬻胶欲孰而水火相得,然则居旱亦不动,居湿亦不动。苟有贱工,必因角干之湿以为之柔,善者在外,动者在内。虽善于外,必动于内,虽善亦弗可以为良矣。
【注释】
①液:浸渍。
②奠:定。
③灂(jiào):漆。
④合:通“洽”。
⑤目:文理纠结不清的部分。荼(shū):纾,舒缓。
⑥幨(chān):绝起。
⑦帤(rú):弓干正中的衬木。
⑧需:须。
⑨恒:竟。
⑩桡(náo):弯曲。
(11)绁(xiè):弓(bì),即竹制的弓檠(qínɡ),缚在弓里以防损坏的用具。
(12)茭(jī):弓檠,正弓之器。
(13)柎(fǔ):角弓柄部两侧的骨片。
(14)挢(jiǎo):揉。
(15)燂(qián):烘烂。
【译文】
凡制弓,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浸角,夏天治筋,秋天用丝、胶、漆合干、角、筋,初冬微寒的时候定弓体,冰天雪地的时候分析弓漆。冬天剖析弓干,木理平滑;春天浸角,自然和洽;夏天治筋,不会纠结烦乱;秋天合三材,自然坚密;初冬微寒时节定弓体,则张弓时不会变形;隆冬时分析弓漆,可以审视漆痕是否为环形而定其高下优劣;春天装上弦,要经过一整年之后才能施用。剖析弓干一定要顺木理,剖析牛角不要歪邪,斫除节目一定要舒缓。如果削除节目不够舒缓,弓用久之后,弓干的问题就会影响、转移到筋上。节目都是坚硬的,坚硬的东西在内磨筋,筋不附干而绝起,一般说就是这个缘故。所以角要浸渍三次,干要浸渍两次。弓干中所加衬的帤木厚则弓干坚,所加衬的帤木薄则弓干软,所以制干要多用浸干的溶液而适度加帤木。帤,说的是制弓时弓干虽使用完整的木条,但还要用细木片做衬,使其不至于因过实而刚硬。弓干与帤相附的地方要用丝胶横缠,其他地方的丝胶较为稀疏且均匀。削治弓干要厚薄合适,用胶也要均匀。如果弓干厚薄不当,用胶不匀,一旦弓用久了以后,毛病就会出在角上。大修的意思是长久使用。胶在里面磨角,角的折断一般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凡处置角,长的当放在弓隈,若角太短,恒,读为。,竞的意思。就称反桡,角短则横柎必长,中间强直,而弓隈的曲处如同弯折,所以称之为逆桡。引弓一定无力,故箭也不会疾行;引,拉满弓的意思;释,就是放弦;校,疾的意思。如果角太长,那么弓就像置于护弓的中一样,无法发挥其威力了,达,是说角自横柎直达于箫,是太长了。终绁,是指始终如有竹缚在上面。对弓来说不是好事。弓的接中处用力不同,所以放出去的箭疾急;茭解是指弓隈与箫的相接之处。弓干之端分为两片,以箫插入。干偏向内,箫偏向外,形制变化,所以控弦有力,发箭快捷。挺臂中有柎,所以放出去的箭疾急;但弓隈的角太长,就像把弓系在弓中一样,对弓来说就不是好事了。用火煣干要熟,但不能火候太过;用火煣角要熟,但不能太烂;赢,指过熟;燂,指烘烂。引筋绷紧,但不能用力太过损伤弹性;熬胶要水火恰到好处,这样,弓在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弓体都不会变形。如果是技艺低劣的工匠来做,就会借着角、干材料尚潮湿时候用火来煣制,从外表来看很好,但里面一定会受到损伤。外表虽好,里面已受伤害,看上去再好的也不会成为良弓了。
凡为弓,方其峻而高其柎,长其畏而薄其敝①,峻谓箫隈之中隆起拄弦者,敝谓把处,柎谓把处之左右将接角隈者。宛之无已应。下柎之弓,末应将兴。下柎谓柎不高而力弱也,兴谓把处有摇撼之患。为柎而发,必动于,弓而羽②,者,角与柎相接之处,羽,读为扈缓也。末应将发。弓有六材焉,维干强之,张如流水。维体防之,引之中参。维角之③,弓与兴为韵,发与为韵,强与防、为韵。欲宛而无负弦,引之如环,释之无失体,如环。材美、工巧、为之时、谓之参均。角不胜干,干不胜筋,谓之参均。量其力,有三均,量其力有三均,谓若干胜一石,加角而胜二石,被筋而胜三石。有读为又,谓其力又均也。均者三,谓之九和。九和之弓,角与干权,筋三侔,胶三锊④,丝三邸⑤,漆三斞⑥。上工以有余,下工以不足。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注释】
①敝:弓人所把持之处。
②羽(hù):缓。
③(chénɡ):撑之使正。
④锊(lüè):古代重量单位,一锊重六两又大半两,二十两为三锊。
⑤邸(dǐ):量器名,收丝之器。
⑥斞(yǔ):量器名。四升为豆,四豆为区(ōu),四区为釜(fǔ),二釜又半为斞。
【译文】
凡制弓,箫要方,柎要高,隈要长,敝要薄,峻指箫与隈之中隆起以支撑起弦之处,敝指弓把处,柎指弓把左右连接角隈之处。这样,虽然没完没了地引弓,弓势与弦总能相应,不致疲软无力。如果柎柱不高而力弱,引弓时隈与柎相接处有摇撼之感,下柎是指柎柱不高就力弱,兴是指弓把有摇晃的毛病。此处一动,力量无法相贯,松缓削减,,弓角与柎柱相接之处。羽,读为扈缓的音。各部件都会随之枉曲。制弓用六种材料,其中弓干强劲最为重要,张弓时自然如流水一般顺畅;纳之入檠,确定引弓之深浅;使引弓足以达到伸张三尺的规定尺寸。用角撑距增加力量,弓与兴为韵,发与为韵,强与防、为韵。引弓时角与弦不会不相应,所以引弓如环形,释弦时也不会使弓体改变,亦如环形。材料优良,技艺精湛,制作适时,可称之为三均;角与干相得,干与筋相得,也称之为三均;衡量弓的力量,也有三均。衡量力量有三均,意思是干好就有一石力,角好加一石力,筋好再加一石力。有,读为又,意思是力量又加一均。以上三个三均,称为九和。九和之弓,角与干相称,用筋相当,用胶三锊,用丝三邸,用漆三斞,上等的工匠使用这些材料还会有剩余,而下等的工匠同样用这些材料则会有所不足。制作天子的弓,其曲度圆周为弓长的九倍;诸侯的弓,其曲度圆周为弓长的七倍;大夫的弓,其曲度圆周为弓长的五倍;士的弓,其曲度圆周为弓长的三倍。弓长六尺六寸,称为上制,供上士使用;弓长六尺三寸,称为中制,供中士使用;弓长六尺,称为下制,供下士使用。
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荼,古文舒假借字。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势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大和无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角无灂。合灂若背手文。角环灂,牛筋灂①,麋筋斥蠖灂②,和弓击摩。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覆之而干至,谓之侯弓;覆之而筋至,谓之深弓。
【注释】
①(fén):麻的种子。
②斥蠖(huò):又作“尺蠖”,小青虫,形体细长,屈伸而行。
【译文】
凡制弓,各按所用之人的形貌性格的特点而异。如果是丰满多肉,身材短粗,行动宽缓舒迟,荼,古文中“舒”的假借字。这样的人要给他制作强劲的弓,柔缓的箭。如果是刚强坚毅,行动急疾的,这样的人要给他制作柔软的弓,剽疾的箭。如果是宽缓舒迟的人,再用柔软的弓,柔缓的箭,那么箭行迟缓,不能命中,就是射中也不能深入。如果是刚毅坚强的人,再用强劲的弓,剽疾的箭,箭行急速,常越过目标而不能射中。弓体外桡的多,内向的少,称之为夹臾之类,适宜于射侯与徼射。弓体外桡的少,内向的多,称为王弓之类,适宜射革及木椹。弓体外桡与内向相等的,称为唐弓之类,适宜于射得深入。九和之弓没有漆痕,其次的是筋角有漆痕,深在中央,又次的筋角有漆痕而较稀疏,复次的是角中没有漆痕的。弓的表里漆痕相合如人手背。角中漆痕如环形,牛筋的漆痕如麻子文,麋筋的漆痕如蠖形。用弓时,先调试弓体,拂去灰尘,抚摩弓身以观察有无裂痕。经过仔细审察,角况优良的,称为句弓;角、干优良的,称为侯弓;角、干、筋都优良的,称为深弓。
矢人
【题解】
矢人是专门制矢的工匠。从本篇短小的篇幅里,向读者展示了小小一只箭矢,也有如此多的讲究。
矢人为矢。矢,参分。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①。一在前者,前有铁重,与二在后者亭平也;五分而二在前,则铁稍轻矣;七分而三在前,则铁更轻矣。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②。水之,以辨其阴阳③,夹其阴阳,以设其比④;夹其比,以设其羽。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刃长寸围寸,矢之匕中博,自博处至锋谓之刃,长一寸,全匕则长二寸。矢匕中有背微高围寸,并背计之,博则不满寸矣。铤十之⑤,重三垸⑥。前弱则俯,后弱则翔,中弱则纡,中强则扬。羽丰则迟,羽杀则趮⑦,是故夹而摇之,以视其丰杀之节也;桡之,以视其鸿杀之称也。凡相笴,欲生而抟。同抟,欲重;同重,节欲疏;同疏,欲栗。
【注释】
①“矢(hóu shǐ)”几句:矢、杀矢,用于近射田猎的箭。兵矢,即枉矢,用于守城、车战的箭,利于火射。田矢、茀(bó)矢,矰矢,以绳系箭的箭。
②笴(ɡě):箭杆。
③阴阳:木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置于水中,阳则燥而浮,阴则润而沉。本文“辨其阴阳”意在辨其轻重。
④比:箭杆末端刻为叉形,用以扣弦,亦名括。
⑤铤(dìnɡ):箭铤,箭镞末端插入箭杆的细茎。
⑥垸(huán):通“锾”,重量单位,重六两,一说六两十六铢。
⑦趮(zào):矢旁掉。
【译文】
矢人制矢。矢、杀矢,箭杆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轻重相等;兵矢、田矢,箭杆前五分之二与后五分之三轻重相等;茀矢,箭杆前七分之三与后七分之四轻重相等。三分之一在前,是因为前有较重的铁质,与在后的三分之二保持平衡;五分之二在前,则铁稍轻;七分之三在前,则所用铁更轻了。箭杆前端三分之一处渐削小以安镞,箭杆后五分之一处置羽,羽毛入箭杆的深度与箭杆的厚度相等。置于水中来辨别箭杆本质的阴阳轻重,相应地设定比的位置,在另外两侧置羽。置羽长度的三分之一为刃长,就是有强烈的风,也不会影响到箭的飞行。刃长一寸,围一寸,矢的匕中是博,自博处至锋谓之刃,长一寸,全匕长二寸。匕中有背,微高,周长一寸,加上背,则博不满寸。铤长一尺,重三垸。如果箭杆前弱,箭飞行时前端就会下俯;如果箭杆后弱,箭飞行时就会出现箭身回旋的现象;如果箭杆中弱,箭飞行时纡曲不直;如果箭杆中强,箭飞行时飘忽不定;置羽过于丰厚,则箭行迟缓;羽毛过于稀、小,箭行时会旁落,所以,在制箭矢时,一定要夹持箭杆来摇动,来审视置羽的大小厚薄;把箭杆弯曲,看看粗细强弱是否均匀。凡是挑选制作箭杆的材料,要挑其形状是天生深圆的,同是天生深圆的则以较重的为佳,重量相当的以节目少的为好,同是节目较少的则要挑颜色如栗一般的。
汉人
东汉时人,佚名。
汉修西岳庙记
【题解】
本文是东汉孝灵帝时,中都令樊毅祭西岳华山时重修西岳庙后,由其部下郭敏、魏袭、许礼等为之刻制的碑记。碑文叙述了古代祭祀西岳的情形及重修西岳庙的情况,并赞颂了樊氏的功德,文辞颇有可采之处。但碑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而樊氏等人又皆不见于《后汉书》,无从查考。
《山经》曰①:“泰华之山②,削成四方③,其高五千仞④,广十里。”《周礼·职方氏》:华谓之西岳。祭视三公者,以其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⑤,有益于人,则祀之。故帝舜受尧历数⑥,亲自巡省,设五鼎之奠⑦,升柴燎烟,致敬神祇,用昭明⑧。百谷繁殖,黎民时雍,鸟兽率舞,凤皇来仪。暨夏、殷、周,未之有改也。其德休明,则有祯祥;荒淫臊秽,笃灾必降⑨。秦违其典,璧遗鄗池⑩,二世以亡。高祖应运,礼遵陶唐,祭则获福,奕世克昌(11)。亡新滔逆(12),鬼神不享。建武之初(13),彗扫顽凶,更率旧章。敢用元牡,牲牷必充,天惟醇祐,万国以康。
【注释】
①《山经》:即《山海经》。
②泰华之山:即西岳华山。
③削成四方:华山以峭峻著名,称天险之最,山形上大而小,故称“削成四方”。
④仞:古代以周尺八尺为一仞,相当于今之六尺四寸八分。
⑤通精气:谓神通山川的灵气。
⑥历数:谓天运气数。
⑦五鼎:古代大夫祭礼之数。
⑧(yì):整治。
⑨笃灾:大灾。
⑩鄗(hào)池:水名。也作“滴池”。据说当年秦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有人拦住使者,说:“请把玉璧交给鄗池君,今年祖龙要死掉。”鄗池君即鄗水之神,祖龙指秦始皇帝。
(11)奕世:世代交替不断。
(12)新:西汉大臣王莽篡汉所改的国号。
(13)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
【译文】
《山海经》记载:“西岳华山,峭拔险峻,高五千仞,方圆十里。”《周礼·职方氏》称华山为西岳。主管祭祀的大臣们,因为这山能兴起云雨,生产万物,通达天地的灵气,对人颇有益处,所以祭祀它。所以大舜接受尧的禅让,亲自巡视,设立五鼎的礼仪,燃烧柴禾生起香烟来向神明表达敬意,修正治道显示英明。百谷繁茂丰收,百姓过得富足,鸟兽都翩翩起舞,凤凰降临致瑞。从夏、殷到周代,从来没有更改过。为政者的德行光明,就有祯祥的瑞兆;政令荒废淫乱和污秽,大的灾祸一定降临。秦王朝违背了旧典,所以出现关于交璧于水神的凶兆,历经二世就亡国了。汉高帝应时而起,遵奉上古的德义,祭祀华山而得福,代代相传。败亡的王莽新朝,逆天无道,罪恶滔滔,鬼神自然不再接受祭祀。建武初年,扫荡凶顽的叛逆,重新恢复旧时礼仪。恭恭敬敬地用牲祭祀,各种祭品十分完满,天地喜悦而降福祐,天下处处得以安康。
光和二年①,有汉元舅,五侯之胄②,射阳之孙,曰樊府君,讳毅,字仲德。承考让国,家于河南。究职州郡,辟公府,除防东长、中都令。诛强虣③,抚瘠民,二鄙以清。命守斯邦,威隆秋霜,恩逾冬日。景化既宣④,由复夕惕⑤。惟宠禄之报,顺民之则。孟冬十月,斋祀西岳。以传窄狭⑥,不足处尊卑。庙舍旧久,墙屋倾亚。世室不修⑦,春秋作讥,特部行事荀班与县令先谠以渐补治,设中外馆,图珍奇,画怪兽,岳渎之精⑧,所出祯秀。役不干时,而功已著;劳久逸⑨,神永有凭。自古泰山,邸邑犹存,五岳尊同。哀此勤民,独不赖福,乃上复十里内工、商、农赋,克厌帝心,嘉瑞仍答,风雨应卦,瀸润品物⑩。瀸与渐同。君举必书,况乃盛德,惠及神人,可无述焉。于是功曹郭敏、主簿魏袭、户曹史许礼等,遂刊元石,铭勒鸿勋,垂曜亿龄(11),永有铭识。其辞曰:
【注释】
①光和:东汉孝灵帝年号。
②五侯:指东汉灵帝时樊氏一门五侯,即寿张侯弘、射阳侯丹、玄乡侯寻、更父侯忠、平乡侯茂。樊弘先封长罗侯,后徙寿张,他是光武帝的舅父。
③虣:同“暴”。
④景化:即大化,教化普照。
⑤夕惕:每日早晚戒惧,不敢懈怠。
⑥传:即传舍,下榻的旅馆。
⑦世室:鲁周公之庙。
⑧岳渎:即五岳与四水。
⑨:同“暂”。
⑩瀸:通“渐”。
(11)亿龄:万年。
【译文】
光和二年,汉光武帝的舅家,五侯的后代,射阳侯的孙子,樊大人名毅字仲德,继承父辈祖业而住在河南,在州郡供职,进而入公府,出任防东县令、中都令。诛锄强暴,抚恤贫疾的百姓,所治理的地方政治清明。又受命镇守本地,他的威仪镇伏秋霜,他的恩德压服冬天。教化普遍推广,并且早晚勤勉,不敢懈怠,只想着报答君上的恩宠,顺应百姓的法则。初冬十月份,来祭祀西岳。因为下榻的旅舍狭小,难以分清尊卑贵贱,庙宇历经年代已经残破,墙壁屋室倾危。当年鲁周公的庙没有修整,《春秋》为此有所讽刺,因而便让下属荀班与县令先谠,按次序修治,并设立里外间的馆舍,做珍奇的布置,刻画怪异的野兽,这象征着山川精气所发的吉祥之兆。这项工程没有妨碍农时,而收获却很明显;短时的辛苦换来长久的安乐,神明也有了永久的归依。自古以来泰山的祭庙旅舍都存在,五岳应得到同样尊奉。哀矜这辛苦的百姓,独独未享受华山的赐福,便请命免除华山十里之内从事工、商、农业者的重税,能够满足上帝的心意,吉庆的事接连不断,风雨也有了规律,渐渐泽被万物。瀸是渐的通假字。君子的行为一定记载,何况这一项盛大的德行,好处遍及神灵与凡人,怎么能不传述下去呢?所以功曹郭敏、主簿魏袭、户曹史许礼等人,就刻文于大石之上,铭记这重大的功德,使其光辉垂于万年,永远可以存记。这里是刻下的文辞:
二仪剖判①,清浊始分。阳凝成山,阴积为川。泰气推否,洪波况臻。尧命伯禹②,决江开汶。川灵既定,恩覆兆民。乃刊祀典,辨于群神。因渎祭地,岳以配天。世主遵循,永享历年。赤锐煌煌③,受兹介福④;京夏密清⑤,殊俗宾服。令问不违,可谓至德;德音孔昭,实惟我后。出自中兴,大汉之舅。本枝惟百,延庆长久。俾守西岳,达奉神祀⑥。改传饰庙,灵有攸齐。降瑞答祚,景风凯悌。惟风及雨,成我稷黍。穑民用章,建室宇。刊铭记诵,克配梁甫⑦。
【注释】
①二仪:指天地。
②伯禹:即大禹,夏之祖。
③煌煌:光明正大的样子。
④介福:大福,洪福。
⑤密:静谧祥和。
⑥达奉:进奉,朝拜。
⑦梁甫:山名,为东岳泰山名峰。
【译文】
天地开辟,清浊始分。阳气凝结,成为山岳,阴气郁积,就是江河。山灵水精,大气巨波,都为神明,能祝福德。尧命大禹,治理洪水,决引大江,疏通汶河。水灵已定,恩泽万民,就举祭典,告祝诸神。因水而地,山则比天,各以祭祀,世代君主,遵从不移,永享长年。大汉赤德,光明正大,受此洪福;中华清靖,万国异俗,无不宾服。大德至义,实谓至圣,德行之声,宏大显彰,如此之业,乃归汉帝。光武中兴,樊公帝舅,至此之世,宗族广大,子子孙孙,繁荣昌盛,祖宗之福,延续久长。樊氏后人,职守西岳,进奉神灵,改建旅舍,修饰神庙,山其有灵,福瑞齐美。降下吉祥,报答人心,风貌不凡,众心景慕。衷心祈祷,风调雨顺,从此福佑,百谷丰收。劳作之民,使用彩色,修治屋室,刻文记述。西岳庙宇,从此一新,代代无穷,如同梁甫。
蔡邕
蔡邕简介参见卷六。
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
【题解】
此文系蔡邕为陈留郡东昏县库上里树立社碑而撰写的碑文。文中赞扬库上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表明为感谢后土之神的佑助,特撰写此文以志之。曾国藩认为汉碑多酬应谀颂之文,此碑亦专为颂扬库上里虞氏而作。
社祀之建尚矣①!昔在圣帝,有五行之官②,而共工子句龙为后土③,及其没也,遂为社祀。故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周礼》建为社位,左宗庙,右社稷。戎丑攸行④,于是受脤⑤;土膏恒动,于是祈农。又颁之于兆民⑥,春秋之中,命之供祠。故自有国至于黎庶,莫不祀焉。
【注释】
①社祀:祭祀地神。社,土地之神。
②五行之官:这里泛指上古时代各行各业的负责官员。
③共工:相传为尧的大臣,和兜、三苗、鲧并称为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句龙:相传为共工子,能平水土,后代祀为后土之神。
④戎丑攸行:意为必告大众而后行之。戎丑,大众。戎,大。丑,众。攸行,是行。攸,是。
⑤脤(shèn):古代祭社稷用的生肉。
⑥兆民:万民,极言人数很多。
【译文】
祭祀后土神的年代极为久远!上古圣贤帝王在位时,有各个部门的负责官员,其中共工的儿子句龙能平水土,句龙殁后,人们把他认作土地之神来祭祀。所以说,社,是主宰土地的。根据《周礼》建立社位的规定,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先是告诉大众而后行动,于是用脤礼祀社稷;农作是否能获丰收时常有变,就要祈祷农业之神。要告知黎民百姓,每年在春秋两季选择吉日,隆重祭祀土地神。因而上至国家,下至普通百姓,没有不祭祀后土神的。
惟斯库里,古阳武之户牖乡也①。春秋时,有子华为秦相。汉兴,陈平由此社宰②,遂佐高帝克定天下,为右丞相,封曲逆侯。永平之世③,虞延为太尉、司空④,封公。至嘉平⑤,延弟曾孙放,字子卿,为尚书令。外戚梁冀乘宠作乱⑥,首策诛之。王室以绩封召都亭侯、太仆、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维四方,克措其功。往烈有常,于是司监爰暨邦人⑦,佥以为宰相继踵,咸出斯里,秦一汉三,而虞氏世焉。虽有积善余庆,修身之致,亦斯社之所相也。乃相与树碑作颂,以示后昆云⑧。
【注释】
①户牖:春秋时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境内。
②陈平(前?—前178):西汉阳武人,秦末乱起,初随项羽,后归刘邦,积功至护军中尉,封曲逆侯。惠帝时为左丞相。与周勃合力,尽诛诸吕,迎立文帝。
③永平:汉明帝年号(58—75)。
④虞延:东汉陈留东昏人,少时为户牖亭长。建武二十四年(48)为洛阳令。后任太尉、司徒职。楚王刘英谋反,遭诬陷自杀。
⑤嘉平:此处有误。按桓帝延熹二年(159),桓帝与宦官兵攻梁冀府,冀自杀。《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作“延熹”。
⑥梁冀(?—159):东汉安定乌氏人,字伯卓。两妹为顺帝、桓帝皇后。先后立冲、质、桓三帝,专断朝政二十年。延熹二年,桓帝与宦官共谋,被迫自杀。
⑦司监:指做官的人。司,官职。监,官署名。
⑧后昆:后嗣子孙。
【译文】
库上里,自古以来属阳武县的户牖乡。春秋时代,有叫子华的做了秦国之相。汉朝初兴,陈平就是出生于此,辅佐高祖,夺得天下,官至右丞相,封爵曲逆侯。汉明帝永平年间,虞延做了太尉、司空,封公爵。至桓帝延熹年间,虞延弟弟的曾孙虞放,字子卿,做了尚书令。当时外戚梁冀权倾朝野,仗势作乱,虞放首倡诛杀梁冀。朝廷念他有功,封为召都亭侯。这三人分别累官至太仆、太常、司空,辅佐天子统治天下。列举他们的功业,称赞他们的勋绩,有口皆碑,如此,从官府到百姓,都认为这个地方接踵而出朝中大臣,秦出一人,汉出三人,虞氏更是世代做官。虽说是他们各自积善积德、修身养性的结果,但也有地方后土之神保佑的功劳。于是人们争相树碑立石,作赞颂文,昭示后代子孙。
唯王建祀,明事百神。乃顾斯社,于我兆民。明德惟馨,其庆聿彰。自嬴及汉①,四辅代昌,爰我虞宗,乃世重光。元勋既立,锡兹土疆。乃公乃侯,帝载用康。神人协祚,且巨且长。凡我里人,尽受嘉祥。刊铭金石,永世不忘。汉碑多酬应谀颂之文,此碑亦专为虞氏而作。
【注释】
①嬴:秦朝统治者为嬴姓,故以嬴为秦的代称。
【译文】
国家建立社稷之庙,公开侍奉百神。眼前库上里,对我大众黎民有兆示。明义德行流芳千载,昭彰万代。自秦至汉,出了四位辅臣。尤其虞氏一门,数代仕宦,光耀门庭。已有元勋榜样,恩惠施予这方土地。无论是公还是侯,都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上天神灵和贤能之人辅佐皇帝,源远流长。凡是我库上里百姓,尽受嘉气祥瑞。刊铭金石,永志不忘后土之神的保佑祝福。汉碑多酬应谀颂之文,此碑文是专为称颂虞氏而作的。
王延寿
王延寿,字文考,一字子山,东汉顺帝、桓帝时人,生卒年不详。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少时随父游鲁,到泰山从鲍子真学算,归渡水溺死,年仅二十余岁。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最为有名,据说蔡邕为此搁笔。《隋书·经籍志》著录《王延寿集》三卷,今佚。
桐柏庙碑
【题解】
碑文记颂了东汉延熹年间南阳太守张某敬重修桐柏庙,为民祈福之事。文章先交待祭祀的时间,再追溯立庙的由来,后道出重修的规模,官民的欢悦,最后加以热情洋溢的赞颂。神乐其实人乐,人乐其实官明,官明其实政和,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古今各有敬重,其理一也。全篇行文前后照应,一气贯通,令人叹美。
延熹六年正月八日乙酉①,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张君②,处正好礼,尊神敬祀。以淮出平氏③,始于大复④,潜行地中,见于阳口⑤,立庙桐柏⑥,春秋宗奉,灾异告谴,水旱请求,位比诸侯,圣汉所尊,受珪上帝,太常定甲⑦。郡守奉祀,务洁沉祭⑧。务洁,碑作絜,洪景伯以为字当是斋字。从郭君以来,二十余年,不复身到,遣行承事,隶释作遣丞行事。简略不敬,明神弗歆⑨,灾害以生。五岳四渎⑩,与天合德;仲尼慎祭,常若神在。君准则大圣,亲之桐柏(11),奉见庙祠,崎岖逼狭。开拓神门,立阙四达(12),增广坛场,饰治华盖,高大殿宇,穹齐传馆(13),石兽表道,灵龟十四,衢廷宏敞,宫庙高峻。祗慎庆祀,一年再至,躬进牲牷,执玉以沉,为民祈福。灵祇报祐,天地清和,异祥昭格,禽兽硕茂,草木芬芳,黎庶预祉(14),民用作颂。其辞曰:
【注释】
①延熹:东汉桓帝年号。
②南阳:今河南南阳。中山:汉中山国,治卢奴县地。卢奴:今河北定州。
③平氏:县名,汉置平氏、复阳二县,晋时合并为平氏县,隋改为桐柏县,即今河南桐柏。
④大复:山名,在河南桐柏。
⑤阳口:淮水出桐柏山,潜行地中三十余里,始见于大复山南,故名阳口。
⑥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东南接湖北随州,西接湖北枣阳。
⑦太常:汉官名,汉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⑧沉祭:投寄于水中而祭。
⑨弗歆(xīn):不享祭品。
⑩五岳:谓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四渎:江、淮、河、济。
(11)之:到。
(12)阙(què):古代神庙及墓门立双柱者谓之阙。
(13)穹:高。
(14)预祉:受福。
【译文】
延熹六年正月八日乙酉时,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县张某,处身正道,喜好礼仪,尊奉神灵虔敬祭祀。因为淮水源出于平氏,起始于大复山,潜行地下三十余里,出现在阳口,所以在桐柏山建一庙宇,春秋两季进行祭祀,每有灾祸和异变都来告祷,每逢水灾和旱灾都来祈求,地位和诸侯相等,为圣明的汉代所尊行,其礼器受赐于皇帝,其祭礼由太常制定为永久之制。郡守主持祭祀,一定要用洁美的物品作沉祭。“务洁”,碑上是“絜”,宋人洪景伯认为“”字就是“斋”字。自从前任太守郭某以来,二十几年间,不再亲自前来,而是派人办理此事,宋人洪适《隶释》中写作“遣丞行事”。礼数简略而不恭敬,圣明之神不受祀享,灾祸因此而降临了。五岳四渎之德是与天契合的,孔子对祭祀的事情就十分谨慎,就像神明在身旁一样。张某效仿圣人之举,亲自到桐柏山,拜谒庙宇,他见山路崎岖狭窄,就扩展神庙的门庭,立起四面通达的门柱,扩大场界,修饰屋顶,增高了殿堂,修高了传馆,走道旁立上石兽和十四个灵龟,路道院落开阔宽敞,殿堂庙宇高大耸立。虔诚谨慎地告祝祭祀,一年当中两次告祭。恭敬地献上祭品,拿着玉器投到水底,为百姓祈求幸福。于是神灵护佑,天地清平和顺,异样的祥瑞显示出来,牲畜肥壮,草木芳香,万民受福,作颂辞祷祝。颂词说:
泫泫淮源①,圣禹所导。汤汤其逝②,惟海是造。疏秽济远,柔顺其道。弱而能强,仁而能武。圣贤立式③,明哲所取。定为四渎,与河合矩④。烈烈明府⑤,好古之则,虔恭礼祀,不愆其德。惟前废弛,匪恭匪力,灾眚以兴⑥,阴阳以忒⑦。陟彼高冈,臻兹庙侧⑧,肃肃其敬⑨,灵祇降福。雍雍其和⑩,民用悦服。穰穰其庆(11),年谷丰植。望君舆驾,扶老携集;慕君尘轨,奔走忘食;怀君惠贶(12),思君罔极。于胥乐兮(13),传于万亿。韩退之南海神庙碑蹊径似仿此文,而青胜于蓝不啻百倍。
【注释】
①泫泫:水流动的样子。
②汤汤:大水急流。
③立式:立下规则和榜样。
④合矩:符合法规。
⑤烈烈:威武的样子。
⑥灾眚(shěnɡ):灾害。
⑦忒(tè):差错。
⑧臻(zhēn):到达。
⑨肃肃:恭恭敬敬的样子。
⑩雍雍:和谐。
(11)穰穰:粮食丰盛。
(12)惠贶(kuànɡ):惠赐。
(13)于:发语词。胥:都,全部。
【译文】
淮水水源流潺潺,至圣大禹所开导。水流急急去无返,奔向茫茫大海中。洗涤秽物济远方,柔弱和顺是大道。弱性本能胜刚强,仁心自会通武德。圣人贤士为榜样,明智之人取其长。以是规定有四渎,齐与黄河合法则。威严贤明今官府,喜好古人之规矩。虔诚恭敬以礼祭,不使道德有过失。因为以前久荒废,不再虔敬不力行,于是灾祸得发生,阴阳运行出差池。登上那个高山岗,来到神殿庙宇旁,恭恭敬敬来祀祭,神灵应验降福祥。态度和谐并敦厚,民众因此心悦服。祷祝粮食以丰盛,一年庄稼大丰收。企望你的车马到,百姓老幼齐聚来;思慕你的车临路,百姓奔走不及食;怀念你的大恩惠,思念之情无穷极。桐柏士民齐欢悦,传扬千秋和万代。韩愈《南海神庙碑》的写作手法似仿此文,而青胜于蓝不啻百倍了。
王粲
王粲简介参见卷四。
荆州文学记
【题解】
此文写于建安五年(200)。据《通鉴》记载,刘表在建安元年开办学校,五年之后,王粲写了本文给以赞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设置文学官和学校的重要性:“上知所以临下,下知所以事上。官不失守,民听无悖”,“人伦之守,大教之本”。又说到办学时的兴旺:“武人革面,总角佩觿,委介免胄。”而办学成果则是:“六路咸秩,百氏备矣。”最后总结设置学校在政治方面的成效:“品物宣育,百谷繁芜,动格皇穹,声被四宇。”这篇文章虽是逢迎之作,但描写生动,自然流畅,很有说服力。
有汉荆州牧刘君①,稽古若时②,将绍厥绩③。乃曰:“先王之为世也,则象天地④,轨仪宪极⑤;设教导化,叙经志业⑥,用建雍泮焉⑦,立师保焉⑧;作为礼乐以作其性⑨,表陈载籍以持其德⑩。上知所以临下,下知所以事上,官不失守,民听无悖(11),然后太阶平焉(12)。夫文学也者(13),人伦之守、大教之本也(14)。乃命五业从事宋衷所作文学(15),延朋徒焉,宣德音以赞之,降嘉礼以劝之(16)。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阖等(17),负书荷器,自远而至者,三百有余人。于是童幼猛进,武人革面,总角佩觿(18),委介免胄(19),比肩继踵,川逝泉涌(20),亹亹如也(21),兢兢如也(22)。遂训六经,讲礼物,谐八音(23),协律吕(24),修纪历(25),理刑法,六路咸秩(26),百氏备矣(27)。
【注释】
①州牧:西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到东汉灵帝时,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刘君:指刘表(142—208),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字景升。东汉远支皇族。初平元年(190)任荆州刺史,后为荆州牧。
②稽古:考察古代之事。若时:顺时。
③绍:继承。厥绩:那些业绩。
④则:效法。
⑤轨:遵循。仪:法度。宪极:准则。
⑥叙经:讲述经典。
⑦用:资财。雍泮(pàn):辟雍、泮官,古时的学校。《礼记·王制》:“大学有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官。”
⑧师保:古时担任辅导和协助帝王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后来也叫师傅。
⑨礼乐:礼与乐的合称。作:兴起。性:人的本性。
⑩持:保持,约束。
(11)听:接受。不悖:不违背,不相冲突。
(12)太阶:即泰阶。原为星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各两星相比而斜上。如阶级然,故名。本文太阶指不同等级。
(13)文学:这里指以儒学为主的文献经典。
(14)大教:重大教化。
(15)宋衷:字仲子,后汉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东)人,曾任荆州五业从事。所作文学:振兴文学之事。
(16)降:和同。嘉礼:古代五礼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郑玄注:“嘉礼之别有六”,按即饮食、昏冠、宾射、飨燕、脤膰、贺庆等礼。劝:鼓励。
(17)耆德:年高有道德学问的人。故老:年老有声望的人。綦毋阖:复姓綦毋,名阖,汉川人,有才德。
(18)总角:儿童向上分开的发髻,后来指儿童。觿(xī):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
(19)委:舍弃。介:铠甲。免:摘掉。胄:头盔。
(20)川逝:像河水一样。此处指人流不息。
(21)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23)谐八音:调谐各种乐器。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
(24)协律吕:善于作曲、配音。协,协调音律。律吕,音乐术语。中国古代律别,有三分损益方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音律。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
(25)修纪历:学习历法。纪历,记时的历法。
(26)六路:指上述训六经至理刑法六件事。
(27)百氏:诸子百家。
【译文】
汉室有荆州牧刘君,考察古代顺时之事,想要继承其业绩,于是说:“先代圣王治世时,效法天地,遵循法度准则,开设儒学教育,用以诱导、教化百姓;讲述经典,以使人们记住前人的业绩;拿出资财建学校,请老师;利用礼、乐节制人们的习性,运用古籍上的道理约束人的道德。在上的知道怎样对待百姓,在下的明白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们的官长。官吏不失操守,百姓遵从而不违背,如此便会天下太平。文献经典,是伦理道德中应当遵守的,也是重大教化的根本。”于是刘君任命五业从事宋衷重新振兴文学之事,聘请在文章典籍方面有修养的朋友和弟子,用美好的言词宣扬文学的重要性,用古代的嘉礼来鼓励人们。五年之后,道德风化普遍推行,年高德劭,像綦毋阖这样的人,背着书,担着器具,远道而来的有三百多位。于是小孩纷纷入学上进,武人也来读书,改变原来的状况,努力向善,孩子们头上戴着觿,武人摘掉铠甲头盔,肩并肩,脚跟脚,川流不息,个个勤勉不倦,小心谨慎。于是教导人们学习六经,讲授礼节,调谐乐器,作曲配音,修习历法,条理刑法。上述六件事都井井有序,诸子百家都完备了。
天降纯嘏①,有所底授②。臻于我君③,受命既茂④。南牧是建⑤,荆、衡作守⑥。时迈淳德⑦,宣其丕繇⑧,厥繇伊何⑨?四国交阻⑩。乃赫斯威(11),爰整其旅(12)。虔夷不若(13),屡戡寇侮(14)。诞启洪轨(15),敦崇圣绪(16)。《典》《坟》既章(17),礼乐咸举。济济搢绅(18),盛兹阶宇(19);祁祁髦俊(20),亦集爰处(21)。和化普畅,休征时叙(22)。品物宣育(23),百谷繁芜(24)。勋格皇穹(25),声被四宇。
【注释】
①纯嘏(ɡǔ):大福。纯,大。嘏,福。
②底授:授之有目的,有根底。
③臻:至,到,到达。
④受命:受天之命。茂:丰厚。
⑤南牧:即荆州。因荆州在中原之南,故称南牧。
⑥荆、衡:即荆州。古九州之一。作:兴建。守:管理。
⑦时迈淳德:适时以行淳厚的德义。时,适时。迈,行。
⑧丕繇:大的计划。
⑨繇:忧。伊:是。
⑩四国交阻:四境都有战事。
(11)赫:赫然。
(12)爰:乃,于是。
(13)虔:斩杀。夷:铲平,消除。不若:即不顺。
(14)戡:平定,攻克。寇侮:叛乱者。
(15)诞启:新生,重新开始。洪轨:大轨,大道,大事业。
(16)敦崇圣绪:笃厚地尊崇圣人未竟的事业。绪,前人留下的事业。
(17)《典》《坟》:三坟五典的简称。指各种古书。三坟,一说是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五典,即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章:彰显。
(18)济济:众多。搢(jìn)绅:即“缙绅”,官宦士大夫。
(19)盛兹阶宇:盛聚在庭阶堂宇之下。
(20)祁祁:众多的样子。髦俊:英俊少年。
(21)爰:于。
(22)休征:吉利的征兆。叙:叙说,引申为到达。
(23)品:众多。宣:普遍。
(24)芜:丰。
(25)勋:功劳。格:达,至。皇穹:皇天。
【译文】
上天降临大福,有所目的赐授。赐我荆州刘君,承受之福丰厚。南方统治建树,荆州兴建管理。适时以行淳德,宣扬伟大计划。其忧患是什么?四境战事未休。显示赫赫威风,于是统率部队。斩杀不顺之辈,平定匪患叛贼。重始鸿图大业,尊崇圣人业绩。三坟五典彰显,礼乐普遍兴起。众多达官显宦,盛聚庭阶堂宇;众多英俊少年,也于荆州聚集。和喜教化之功,吉兆应时而到。万物得以培养,百谷得以繁茂。功劳可齐皇天,名声覆盖四宇。
晋人
魏晋时人,佚名。
造戾陵遏记
【题解】
此文是一篇表记文字,收入《水经注》卷十四,原作者不详。戾陵遏,即修在戾陵附近的土堰。本文记叙的就是魏晋之际刘靖、刘宏父子两代修筑戾陵遏的利民事迹。文中也提到了百姓的甘于劳苦、积极参与,实属难能可贵。
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①,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②,相漯水以度形势③,嘉武安之通渠④,羡秦氏之殷富⑤,乃使帐下督丁鸿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⑥,导高梁河,造戾陵遏⑦,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亩。
【注释】
①魏:指曹魏。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长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级的称持节,可以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可以杀犯军令的人。都督:负责一地区或数地区军务的长官。河北:黄河以北。乡侯:侯爵的一种。沛国:汉时为封国,此沿旧称,约当今安徽宿州及其以北与河南、山东相邻地区。
②梁山:在今山东寿张西南。
③漯水:古黄河支流。
④武安:指武安侯田蚡,汉武帝时为丞相。其时黄河决口,武帝派大臣汲黯等率众堵塞,不能成功。田蚡认为江河决口未易以人力为强塞,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再用堵塞的方法治水。
⑤秦氏之殷富:指秦国在关中兴修水利而致富饶。
⑥嘉平:曹魏齐王曹芳年号(248—254)。遏:同“竭”,即堰。
⑦戾陵:即戾太子陵。戾太子,即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谋反被诛,谥号“戾太子”,其坟墓称“戾陵”。
【译文】
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人刘靖,字文恭,登上梁山以察看河水源流,观察漯水以考虑地理形势,赞叹武安侯不主张强塞河流来治水的想法,羡慕秦人兴修水利而使国家富裕,于是命令帐下丁鸿督率军士一千人,于嘉平二年在水中筑竭,疏导高梁河,修造戾陵遏,挖成车箱渠。遏成后刻记说:“高梁河发源于并州,是潞河的另一个源头。河岸绵长坚固,在河中央用石笼堵水为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宽七十多步。靠北岸建立水门,门宽四丈,高十丈。山水暴发时,水通过遏而东下;正常水流则从水门北面通过。一年可灌溉农田二千顷,可保护农田百余万亩。
至景元三年辛酉①,诏书以民食转广,陆废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舍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
【注释】
①景元:魏元帝曹奂年号(260—263)。
【译文】
景元三年辛酉,因为老百姓用粮渐多,田地废弃,不能供给,诏书派遣谒者樊晨重新开设水门,命令灌田千顷,划出四千三百一十六顷拨给地方郡县,改封土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通过车箱渠,从蓟县西北终昌平,东流至渔阳、潞县,流域四五百里,灌田一万多顷。高低整齐,原野平坦,引导可以灌溉,决之则可以分流。渠口是发水的门户,通过灌溉使土地变为良田。恩惠施于当世,福泽流及后代。
晋元康四年①,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宏,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逄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负而趋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
【注释】
①元康:晋惠帝年号(291—300)。
【译文】
晋元康四年,刘君幼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宏,被委任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宁朔将军。遏立后三十六年,至元康五年夏季六月,洪水暴发,毁坏有四分之三,只剩下北岸七十多丈,冲上车箱渠,到处漫流。刘宏追思当初立遏之功,亲临山川,指点属下规划,命令司马、关内侯逄恽督率内外将士两千多人,建起长堤,开挖石渠,建起主遏,修理水门。门宽四丈,聚水五尺高,重兴水利,决诸随宜。按照原来的样式,共费功四万余人。各部王公大人不用召集就自己来了,用布包土背着帮助施工的,总数有几千人。《诗》记载“经始勿亟”,《易》也说“民忘其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于是二府文武之士①,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
【注释】
①二府:刘宏官职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二职下分别有一套班子,故称二府。
【译文】
于是二府文武属吏,有感于秦人感激郑国渠所带来的好处,魏人立祠纪念西门豹的大义,追慕仁政,记叙功绩,于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来纪功勋,并记下遏的规模制式,使其永远成为后世的榜样。
韩愈
韩愈简介参见卷二。
蓝田县丞厅壁记
【题解】
本文写于元和十年(815)。文章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当时县丞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处境,借“吏抱成案诣丞”一节,把吏员的就势欺人、县丞的低声下气刻画得惟妙惟肖。后一部分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遭遇作具体印证,写出了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县丞从想有所作为到无法有所作为而心灰意冷的过程,进一步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
韩愈此文虽沿壁记旧体,但秉笔直书,赋予新的内容,成为一篇揭露唐代官场积弊的犀利泼辣的政治讽刺小品。
丞之职所以贰令①,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②,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偪③,例以嫌不可否事④。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⑤,卷其前⑥,钳以左手⑦,右手摘纸尾⑧,雁鹜行以进⑨,平立睨丞曰⑩:“当署(11)。”丞涉笔占位署(12),惟谨(13)。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14)。”则退,不敢略省(15),漫不知何事(16)。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17)。谚数慢必曰丞(18),至以相訾謷(19)。丞之设,岂端使然哉(20)!
【注释】
①丞:县丞。唐制,县设丞一人,是一县的副长官。贰令:指县丞为县令的副手。贰,副,这里是佐助的意思。
②主簿:唐代县设主簿一人,负责文书簿册和监印事项,职位在县丞以下。尉:县尉。唐代设县尉二人,掌管监察、治安等事。
③偪(bī):贴近,迫近。县丞位仅次于县令,如果他认真办事,势必会侵犯到县令的职权,所以说“偪”。
④嫌:嫌疑,这里指侵犯职权之嫌。
⑤成案:指经县主管部门拟稿,经县令批准的定案。诣:到,至。
⑥卷其前:公文的内容写在纸前,纸尾是署名的地方。吏将公文前边卷起来,是不让县丞看到公文的内容。
⑦钳:夹着。
⑧摘:捏着。
⑨雁鹜行:形容人走路缓缓、大摇大摆的样子。鹜,野鸭。
⑩平立:指不施礼,只是站着。睨(nì):斜着眼睛看人。
(11)署:署名,签字。
(12)涉笔:动笔。占:看,端详确定。位:署名的位置。
(13)惟:顺从的样子。
(14)得:口语,要得,行了。
(15)省(xǐnɡ):察看。
(16)漫:茫然。
(17)势:威势。
(18)谚数慢必曰丞:大家平时说话,讲到哪个官职最闲散,一定会说是县丞。
(19)訾謷(zǐ áo):诋毁。
(20)端:本来。
【译文】
县丞的职位是县令的副手,那么对于一县的事务就没有不应当过问的。县丞下面是主簿、县尉,主簿、县尉各有专责。县丞地位高,容易侵犯县令的权力,为了避免和县令有争权之嫌,县丞历来对公事不置可否。发公文的时候,县吏抱着已经写定的案卷去见县丞,把公文的前半部分卷起来,用左手夹着,右手拣出纸尾,大摇大摆地走到县丞眼前,直挺挺地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着县丞说:“签署。”县丞拿起笔,端详一下位置,小心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看着县吏,问:“可不可以?”县吏说:“行了。”便退了出去。县丞不敢稍微察看一下内容,对到底是处理什么事情茫然无知。县丞的职位虽高,他的权势反而在主簿、县尉之下。社会上谈到闲散官的时候,必举县丞为例,甚至发展到用县丞的闲散来讥诮人。难道朝廷设置县丞这一官职的本意就是如此吗?
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①,以蓄其有,泓涵演迤②,日大以肆③。贞元初④,挟其能⑤,战艺于京师⑥,再进再屈于人⑦。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⑧,再转而为丞兹邑⑨。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既噤不得施用⑩,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枿去牙角(11),一蹑故迹(12),破崖岸而为之(13)。
【注释】
①博陵:今河北定州。崔斯立:字立之,博陵人。元和十年(815)任蓝田县丞。种学绩文:以耕种比喻勤奋研究学问。绩,辑麻成线。
②泓涵演迤(yí):形容学问修养广博深厚。泓涵,包孕宏深。演迤,境界广阔。
③肆:不受拘束。
④贞元:唐德宗的年号(785—804)。
⑤挟(xié):怀抱,这里指凭着。
⑥战艺:同人比试才学,指参加科举考试。
⑦再进再屈千人:崔斯立贞元四年(788)中进士,贞元六年(790)中博学宏词科,故言“再进”。“再屈千人”指两次压倒众人,千人比喻服者之多,“千人”它本作“于人”。
⑧大理评事:大理寺的属官,掌刑法。得失:指朝政。
⑨再转:指崔斯立因上书言事贬官后又一次被贬官。转:迁转,迁调官职。
⑩噤:闭口不言。
(11)枿(niè):同“孽”。拔去,去掉。牙角:棱角,锋芒。
(12)蹑:践,遵行。故迹:指过去做县丞的旧例。
(13)破崖岸:立求随和他人,跟“去牙角”的意思差不多。崖岸:比喻处世的原则、界限,如同山水之有崖岸。
【译文】
博陵人崔斯立,作学问如耕田织麻般辛勤,不断地积累知识,他的学问修养包孕宏深,境界广阔,而且愈来愈博大宏放。贞元初年,他怀抱杰出才能,在京城参加考试,两次中第,两次压倒众人。元和初年,崔斯立任大理评事时因议论朝政得失而遭贬官,经两次迁调才到蓝田做县丞。刚到任时,他叹息说:“官职无卑贱大小之分,只是自己的才能不能尽职。”当他事事不能过问而无所作为之后,又叹息说:“县丞啊,县丞啊!我没有辜负县丞这个职位,而县丞这个职位却辜负了我!”于是完全去掉棱角锋芒,一切遵循做县丞的旧例,随和敷衍。
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①,墁治壁②,悉书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③,俨立若相持④,水循除鸣⑤。斯立痛埽溉⑥,对树二松⑦,日哦其间⑧。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注释】
①桷(jué):椽子。
②墁:涂抹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
③巨竹:大竹。梃(tǐnɡ):竿。
④俨:庄严。
⑤(ɡuó):水流声。除:台阶。
⑥痛:彻底地。埽溉:清扫洗涤。
⑦树:种植。
⑧哦:吟哦,吟诗。
【译文】
县丞办公的厅堂里原先有壁记,由于屋漏墙坏,壁记上污迹斑斑,记文看不清楚了。崔斯立让人换了房椽和屋瓦,修整粉刷好墙壁,把前任县丞的姓名都写在上面。庭院中有四行老槐树,南墙边有大竹千竿,槐竹对立,好像彼此争持,不相上下。水沿着庭阶流着,发出的响声。崔斯立把庭院彻底地清扫了一番,相对着栽上两棵松树,每天在树下吟诗。有来问事的人,他就说:“我正有公事在办,你暂且离开这儿。”
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①。
【注释】
①考功郎中:属吏部,掌管文武百官功过恶善考绩事宜。知制诰:掌管草拟诏令事项。韩愈此时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
【译文】
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郓州溪堂诗 并序
【题解】
此文写于长庆二年(822)。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扶风人马总任郓、曹、濮节度观察使镇守东平。四年后(长庆二年),幽、镇、魏、徐四州叛乱,只有马总占据中间,未叛。郓州原为乱人盘踞近六七年,“将强卒武”,“皆骄以易”,困难重重。马总推行教化,移风易俗,一境大治,于是皇帝对马总加封进爵。马总为招待士大夫,在居所北隅建溪堂,请韩愈作文记之。本文虽为称颂一类文章,但仍不失韩愈大家风格。陈后山说:“退之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退之此篇未尝不论。然止是记事,尤神而明之矣。”
宪宗之十四年,始定东平①,三分其地②,以华州刺史、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扶风马公为郓、曹、濮节度观察等使③,镇其地。既一年,褒其军,号曰“天平军”④。上即位之二年⑤,召公入,且将用之,以其人之安公也⑥,复归之镇。上之三年,公为政于郓、曹、濮也适四年矣,治成制定,众志大固,恶绝于心,仁形于色,竱心一力,以供国家之职。以上镇郓大固。于是沂、密始分而残其帅⑦,其后幽、镇、魏不悦于政⑧,相扇继变⑨,复归于旧,徐亦乘势逐帅自置⑩,同于三方(11)。惟郓也截然中居(12),四邻望之若防之制水(13),恃以无恐。以上三方继变而郓常安。然而皆曰:郓为虏巢且六十年,将强卒武。曹、濮于郓,州大而近,军所根柢(14),皆骄以易怨(15),而公承死亡之后(16),掇拾之余(17),剥肤椎髓(18),公私埽地赤立(19),新旧不相保持(20),万目睽睽(21),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其功为大。若幽、镇、魏、徐之乱,不扇而变,此功反小,何也?公之始至,众未熟化(22),以武则忿以憾(23),以恩则横而肆(24)。一以为赤子(25),一以为龙蛇,惫心罢精(26),磨以岁月,然后致之,难也!及教之行,众皆戴公为亲父母(27),夫叛父母(28),从仇雠(29),非人之情,故曰易。以上论前后之难易。于是天子以公为尚书右仆射,封扶风县开国伯以褒嘉之。公亦乐众之和,知人之悦,而侈上之赐也(30)。于是为堂于其居之西北隅,号曰“溪堂”,以飨士大夫(31),通上下之志(32)。既飨,其从事陈曾谓其众言:“公之畜此邦(33),其勤不亦至乎(34)?此邦之人,累公之化,惟所令之,不亦顺乎?上勤下顺,遂跻登兹,不亦休乎(35)?昔者人谓斯何?今者人谓斯何?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36),是不考引公德(37),而接邦人于道也。”乃使来请,以上作溪堂征诗歌。其诗曰:
【注释】
①始定东平:《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十四年二月,“壬戌,田弘正奏,今月九日,淄青都知兵马使刘悟,斩李师道并男二首请降,师道所管十二州平”。东平,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
②三分其地:《旧唐书·宪宗纪》载,三月戊子,“以华州刺史马总为郓、濮、曹等州观察等使。己丑,以义成军节度使薛平为青州刺史,充平卢军节度淄、青、齐、登、莱等州观察等使。以淄青四面行营供军使王遂为沂州刺史,充沂、海、兖、密等州都团练观察等使。析李师道所据十二州为三镇也”。
③扶风:今陕西宝鸡东部。马公:即马总,字会元,陕西扶风人。郓:郓州,今山东郓城东。曹:曹州,今山东菏泽。濮:濮州,治鄄城县,今山东鄄城北旧城。
④褒其军,号曰“天平军”:《旧唐书·穆宗纪》载,元和十五年秋七月乙巳,“郓、曹、濮等州节度赐天平军,从马总奏也”。
⑤上:指穆宗。元和十五年(820)即位。
⑥安:习惯。
⑦沂、密始分而残其帅:《新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十四年七月辛卯,“沂海将王弁杀其观察使王遂,自称留后”。沂,沂州,治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东南。密,密州,治诸城,今山东诸城。
⑧幽: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镇: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魏:魏州,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⑨相扇继变:《新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七月甲辰,“幽州卢龙军都知兵马使朱克融囚其节度使张弘靖以反”。“壬戌,成德军大将王廷湊杀其节度使田弘正以反”。二年,正月癸卯,“魏博节度使田布自杀,兵马使史宪诚自称留后”。扇,扇动。
⑩徐亦乘势逐帅自置:《新唐书·穆宗纪》载,长庆二年二月乙巳,“武宁军节度副使王智兴,逐其节度使崔群”。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今江苏铜山。
(11)三方:指上文的幽、镇、魏。
(12)截然:界线分明,像割断一样。
(13)防:堤防。制:遏制。
(14)军所:军营。根柢:树木的根,引申指事业或学问的基础。
(15)皆骄以易怨:都放纵而容易产生怨恨。骄,放纵。
(16)死亡之后:指李师道死。
(17)掇:掠夺,劫取。拾(jié):更迭,轮流。
(18)剥肤椎髓:形容没有遗余。椎,击打。
(19)埽地:破坏无余。赤立:空无所有。
(20)保持:维持。
(21)睽睽:形容注视。
(22)熟化:熟悉。
(23)憾:恨。
(24)横:蛮横。肆:放肆。
(25)赤子:婴儿。
(26)罢(pí):通“疲”,疲劳。
(27)戴:爱戴。
(28)叛:背叛。
(29)仇雠:仇敌。
(30)侈:张大。
(31)飨:用酒食招待人。
(32)志:心意。
(33)畜:养育。
(34)勤:努力,尽力。
(35)休:喜庆。
(36)喑(yīn):默不作声。
(37)考:思虑。
【译文】
唐宪宗十四年,平定东平,并将东平分为三镇,以华州刺史、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扶风马公任郓、曹、濮节度观察等使,镇守此地。一年后,表彰其军,封军号天平军。穆宗登极第二年,召马公入宫,想重用他。因为天平军的百姓安于马公的治理,就让他回到东平。穆宗三年,马公在郓、曹、濮为政恰好四个年头了,对地方的治理很成功,各种规章制度也确定下来,人们意志坚固,丑恶之事绝于心内,仁爱之情表现出来,大家齐心协力,尽忠职守。以上是写镇守郓州等地人心安定。就在这时,沂州、密州开始分裂而且杀了他们的主帅。这之后,幽州、镇州、魏州不悦服当时的朝政,相互煽动,发动兵变,使那里又回到原来的局面,徐州方面也乘势赶走主帅而自立,和幽、镇、魏三州一样。只有郓州,占据中间,四邻视之如堤坝遏制洪水,有依靠而毫不恐慌。以上写三地相继叛乱而郓州保持安定。但是人们都说:“郓州作为敌人盘踞的巢穴将近六十年,将强兵勇。曹州、濮州相对郓州而言,地方大而两州间距离近,军中形成基础,士兵们放纵而且易生怨恨。而马公接受的是一个主帅刚去世之后,屡遭抢掠,剥肤敲髓,公私两空,新旧不能相互维持,上万只眼睛看着他的局面,马公在这种情况下,能安稳地治理郓州,功劳是很大的。如果幽、镇、魏、徐州叛乱的时候,郓州没有被煽动而变乱,这个功劳反而显得小了。”为什么呢?马公初上任,人们都不熟悉他,用武力则导致愤怒而怨恨,施恩惠则导致骄横与放肆。对他们有时像对待初生的婴儿,有时像对待龙蛇猛兽,费尽心神,耗费时间,终于治理得当,难啊!到马公的教化推行之后,百姓都爱戴他,视他为亲生父母,背叛父母,跟随仇敌,就不是人了,所以说反而容易了。以上是论述前事后事之难易。于是天子任命马公为尚书右仆射、封扶风县开国伯,以示嘉奖。马公也为百姓和睦而高兴,知道百姓们也高兴,于是增大了皇帝的赏赐,在他住所的西北角建了一座堂,称为溪堂,用酒食款待士大夫们,使上下心意相通。酒食过后,从事陈曾对在座客人说:“马公养育此邦,他的努力不是达到顶点了吗?此邦之人,受马公的不断教化,只要有所命令,不是也很顺从吗?官吏努力,百姓顺应,于是达到今天这种程度,不也是喜庆之事吗?以前人们怎么说?现在人们又怎么说呢?虽然如此,这溪堂的建立,它的意义还是有可讲的,而默不作声,不写诗歌,就是不想宣扬马公的德政以帮助当地百姓就于仁义之道。”于是派人来请我,以上是叙述建造溪堂征求诗歌的情况。我作诗道:
帝奠九①,有叶有年②。有荒不条③,河、岱之间④。及我宪考⑤,一收正之。视邦选侯,以公来尸⑥。公来尸之,人始未信。公不饮食,以训以徇。孰饥无食?孰呻孰叹?孰冤不问,不得分愿⑦。孰为邦蟊⑧?节根之螟⑨。羊狠狼贪⑩,以口覆城。吹之煦之,摩手拊之(11);箴之石之(12),膊而磔之(13)。凡公四封(14),既富以强。谓公吾父,孰违公令?可以师征,不宁守邦。公作溪堂,播播流水(15)。浅有蒲莲(16),深有蒹苇(17)。公以宾燕,其鼓骇骇(18)。公燕溪堂,宾校醉饱。流有跳鱼,岸有集鸟。既歌以舞,其鼓考考(19)。公在溪堂,公御琴瑟。公暨宾赞(20),稽经诹律(21)。施用不差,人用不屈。溪有苽(22),有龟有鱼。公在中流,右《诗》左《书》。无我斁遗(23),此邦是庥(24)。
【注释】
①九(chán):九州。,同“廛”。
②叶:世。
③条:犹“理”。
④河、岱之间:黄河、泰山之间。河,黄河。岱,泰山称为岱宗。
⑤宪考:指父母官。
⑥尸:主。
⑦愿:仰慕。
⑧蟊:吃禾苗根节的害虫。本句指对人对国家有害的人。
⑨螟:螟虫,螟蛾的幼虫,吃稻茎髓部,害处很大。
⑩羊狠狼贪:《史记·项羽本纪》:宋义“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很,通“狠”。凶恶。
(11)拊:抚摸。
(12)箴:同“针”。
(13)膊:磔尸而曝之。磔:一种分解肢体的刑法。
(14)封:边界,界域。
(15)播播:水流的样子。
(16)蒲:水生植物,可做席,嫩蒲可食。
(17)蒹苇:没有长穗的芦苇。
(18)骇骇:播放。
(19)考考:击鼓声。
(20)暨:同,和。
(21)稽经诹(zōu)律:考证经典,商议音律。稽,考证。诹,商议,询问。
(22)(pín):浮萍。苽(ɡū):即茭白。
(23)斁(yì):厌,厌弃。
(24)庥(xiū):庇荫。
【译文】
帝王祭奠九州,有世并且有年。荒芜不加条理,黄河泰岱之间。及我父母官来,一并收拾纠正。视邦选取诸侯,用以马公主管。马公来为主管,开始人未信服。马公废寝忘食,来教诲去巡行。谁饥饿无口食?谁呻吟谁叹息?谁冤屈没有说?不能得到仰慕。是谁对国有害?节根上的螟虫。狠如羊贪如狼,以利口倾覆城。用口吹用温暖,摩擦手去抚摩。用针刺用砭石,施以分裂体肢。凡是马公四境,都是富庶强盛。称谓马公为父,谁违马公命令?可以击师征讨,不宁可以守邦。马公建造溪堂,堂前播播流水。浅处生有蒲莲,深处生有蒹苇。用以宴请宾客,鼓声阵阵擂响。马公宴于溪堂,宾客军校醉饱。溪流中有鱼跳,岸边常有鸟集。既唱歌又跳舞,充满击鼓之声。马公坐在溪堂,马公弹奏琴瑟。公和宾客颂赞,考证经典音律。实施运用不差,人由是而不屈。溪有浮萍茭白,而且有龟有鱼。马公处在中流,右边《诗》左边《书》。我辈得晏溪堂,此邦实是庇荫。
画记
【题解】
此文写于贞元十一年(795)。文章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画中人、动物和器具的形态,后一部分叙述画的来龙去脉和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文章以极大的篇幅不厌其烦地一一介绍画中人、马的各个形态、动作以及其他动物和杂物,像一本流水账,但却不使人厌倦,原因是组织得法,层次清楚,且语言生动活泼,文字简炼精要,诸多描写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①,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②,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③,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④,骑而驱涉者二人⑤,徒而驱牧者二人⑥,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⑦,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⑧,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⑨,寒附火者一人⑩,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11),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12),挹且注者四人(13),牛牵者二人(14),驴驱者四人(15),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16),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相戏者、怒相踶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17)。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18),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车三两(19)。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楯、弓服、矢房、甲胄之属(20),瓶、盂、簦、笠、筐、筥、锜、釜饮食服用之器(21),壶、矢博弈之具(22),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23)。
【注释】
①被甲载兵:穿着铠甲,扛着兵器。被,穿着。甲,铠甲,古代以皮革制成或以金属片连缀而成的军服。载,负载,负荷。兵,兵器。
②田犬:猎狗。田,同“畋”。打猎的意思。
③羁靮(dí):马络头和马缰绳。羁,络在马头部的革带。靮,马缰绳。
④臂隼(sǔn):手臂上立隼。臂,作动词用。隼,即鹘,一种凶猛的鸟,喜欢搏击鸟类和其他动物。
⑤驱涉:驱赶下水。
⑥徒:步行。驱牧:驱赶牧养牲畜。
⑦胄:古代用金属制成的军帽。此处甲胄作动词用。钺(fū yuè)植:斧钺的柄插在地上。,斧。钺,大斧。植,立。
⑧偃寝:仰卧睡觉。
⑨脱足:脱去所穿鞋袜,露出脚来。
⑩附火:近火,靠火,就是烤火取暖。
(11)奉:同“捧”。壶矢:古代投壶游戏所用的壶和箭。投箭以盛酒的壶为目标,投箭入壶,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须饮酒。
(12)舍而具食:在屋下做饭。舍,屋舍,此处当动词用。
(13)挹且注:酌水或酒灌入容器中。挹,酌,舀。
(14)牛牵:牵牛。此处是倒字法。
(15)驴驱:驱驴。用法同上。
(16)载而上下:指上车下车。
(17)涉:渡水。陆:跳跃。翘:举起前足预备跳。讹:动。龁(hé):咬,吃。溲:大小便。陟:登高。踶(dì niè):指马足踢口咬。踶,同“蹄”。当动词用。,口咬。秣:本是饲马的刍豆,作动词用,吃草。骤:驰骤。指疾行,奔跑。
(18)橐(tuó)驼:骆驼。
(19)旃(zhān)车:插有曲柄旗的车。旃,曲柄旗。两:同“辆”。
(20)弓服、矢房:即弓袋、箭袋。服,同“箙(fú)”。用竹木或兽皮制成的盛箭器。房,装矢的用器。
(21)簦(dēnɡ)、笠:防雨用具,类似伞。簦,大而有柄,就是现在的雨伞。笠,无柄,戴在头上。筐、筥(jǔ):都为竹器。筐为方形,筥为圆形。锜(qí)、釜:古代的烹煮器皿。锜底下有三足,釜下无足。
(22)博:一种游戏,用六箸十二棋。弈:围棋。
(23)曲:委婉细致。
【译文】
绘有古今各种人和物的小画共一卷。骑马立着的有五人,骑在马上穿铠甲握兵器的有十人,一个骑马的人手执大旗站在前面,穿铠甲持兵器骑在马上走和正在下马及牵着马走的有十人,骑马而且背上背着东西的二人,骑马手拿器物的二人,骑马抱着猎狗的一人,骑马牵着缰绳的二人,骑马驱鞭而行的三人,手握马络头、拉着缰绳立着的二人,本来骑马现在下来靠着马、臂上立着鹘鸟站着的二人,骑马并赶马下水的二人,徒步行走驱赶牲畜的二人,坐着指使别人的一人,披甲戴盔、手持弓箭、把斧钺往地上插的七人,披甲戴盔把旗帜往地上插的十人,背东西的七人,仰卧休息的二人,披甲戴盔坐着睡觉的一人,正在趟水过河的一人,坐着脱鞋袜的一人,因为冷靠火取暖的一人,拿着各种不同器物干活的八人,捧壶、箭的一人,在屋下做饭的十一人,把水往容器中舀的四人,牵牛的二人,赶驴的四人,一个人拄着拐杖背着东西,妇人和小孩坐在车中能看见的六人,上车下车的三人,在玩耍的小孩九人。画中人的活动一共三十二项,大小人物一百二十三个,没有相同的。马,大的有九匹。马当中,有站在高处的,站在低处的,正在走的,被人牵着的,正在过河的,跳着的,抬腿预备跳的,回头看的,嘶鸣的,睡着的,动的,站立着的,高举前足像人站一样立着的,咬东西的,喝水的,大小便的,往高处奔的,往低处下的,靠着树擦痒的,嘘气的,闻味的,高兴地在一起嘻戏的,发怒而互相足踢口咬的,正在吃草的,被人骑着的,奔跑的,跑的,驮衣物的,驮狐狸、兔子的。画中马的活动二十七项,大小马八十三匹,没有相同的。大小牛十一头,骆驼三头,驴比骆驼多一头。鹘鸟一只,狗、羊、狐狸、兔子、麋鹿一共三十只。插有曲柄旗的车三辆。各种兵器、弓箭、旌旗、刀剑、矛盾、弓袋箭袋、盔甲一类的东西,瓶盂、伞笠、筐筥、锜釜一类饮食服用器物,投壶的壶箭、博弈用具,一共二百五十一件,都非常细致地体现它们的妙处。
贞元甲戌年①,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生申叔者②,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③,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藂集众工人之所长耳④,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河阳⑤,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座有赵侍御者⑥,君子人也,见之戚然⑦,若有感然。少而进曰⑧:“噫,余之手摸也⑨,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⑩,绝人事而摸得之(11),游闽中而丧焉(12)。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13),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14)。”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15)。
【注释】
①贞元甲戌年:即贞元十年,794年。
②独孤生申叔:独孤申叔,字子重,官至校书郎,贞元十八年(802)卒,终年二十六岁。韩愈为他写过《独孤申叔哀辞》。
③弹棋:古时的一种游戏。现只知棋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隐起。其他情况不详。
④藂(cónɡ)集:聚集。藂,同“丛”。
⑤河阳:今河南孟县。
⑥赵侍御:其人名字不详。侍御,即侍御史,掌管纠弹百官和受理冤讼。
⑦戚然:悲伤的样子。
⑧少而:一会儿。少,同“稍”。
⑨手摸:亲手摹绘。摸,同“摹”。
⑩国本:国工所绘的画本。一说为国库所藏的画本。
(11)绝人事:闭门和世人隔绝,不通时事。
(12)闽中:今福建闽侯。
(13)往来余怀:心中常常忆起这(幅画)。
(14)大都:大略,大概。
(15)自释:自我宽慰。
【译文】
贞元甲戌年,我在京城,没什么事。和我住在一起的独孤申叔刚得到这幅画就和我打赌弹棋,我侥幸获胜得到了画。我非常爱惜它,认为非一个画工所能运思而出,大概是集众画工之所长而得,即使是给我一百两银子,我也不卖。第二年,我出京到了河阳,和几位客人谈论画的品位格调,把这幅画拿出来赏鉴。在座的有位赵侍御,是位诚实君子,他见到画后便露出悲哀的神色,好像很有感触的样子。过了一会儿说:“唉!这是我亲手摹绘的,丢了快二十年了。我年轻时有志于绘画,得到了一件国工的画本,杜绝人事闭门摹绘出这幅画,却在游闽中时把它弄丢了。一个人闲居独处时,常常想起它,因为当初我为它付出过辛劳且一直非常喜爱它。今天虽然遇到了这幅画,但我已无力再摹绘了,姑且让画工把它大概画下来吧。”我既非常喜欢这幅画,又为赵君的事所感动,因此就把画送给了他,而记下画中人和物的形状与数目,常常观看,用来自我宽慰。
南海神庙碑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十五年(820),记节度使孔戣励精图治,修庙祭神之事。文中用极大的篇幅描写了祭祀的经过,颇为壮观。韩愈推崇汉朝辞赋家司马相如、扬雄,他从扬雄处学“奇字”,从司马相如处汲取写景的瑰丽。韩愈创造性地大量采用辞赋的铺叙与骈文的排偶,使文章质朴中见流丽,恣肆内寓严整,疏密掩映,丰腴多姿。
海于天地间,为万物最钜①。自三代圣王②,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③。天宝中④,天子以为古爵莫贵于公侯,故海岳之祝⑤,牺币之数⑥,放而依之,所以致崇极于大神。今王亦爵也,而礼海岳,尚循公侯之事,虚王仪而不用,非致崇极之意也。由是册尊南海神为广利王⑦,祝号祭式,与次俱升。因其故庙,易而新之,在今广州治之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⑧,黄水之湾⑨。常以立夏气至,命广州刺史行事祠下,事讫驿闻。以上言南海神之尊,祀事之严。
【注释】
①钜:通“巨”。
②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③“而南海神次最贵”几句:《太平御览·神部》引太公《金匮》曰:“武王都洛邑未成,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旦,有五丈夫乘车马从两骑止王门外,欲谒武王。武王将不出见,太公曰:‘不可。雪深丈余而车骑无迹,恐是圣人。’太公乃持一器粥出,开门而进五车、两骑,曰:‘王在内,未有出意。时天寒,故进粥以御寒,未知长幼从何起?’两骑曰:‘先进南海君,次东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师。’粥既毕,使者具告太公。太公谓武王曰:‘前可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欢。祝融拜,武王曰:‘天阴乃远来,何以教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谨来受命,愿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河伯,河神。
④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42—756)。
⑤岳:高大的山,引申为分掌四方的诸侯之长。
⑥牺: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牲畜。
⑦广利王:《通典·礼典·吉礼》:天宝“十载正月,以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分命卿、监,诣岳渎及山,取三月十七日一时备礼,兼册祭,仪具开元礼。”
⑧扶胥:在番禺县东南三江口。
⑨黄水之湾:《广东通志》:“广州府番禺县:波罗江,韩愈碑扶胥之口,黄水之湾即此,在南海神庙前,岭南诸水之会也。”
【译文】
天地间最大的东西是海,从夏、商、周三代起,圣明的君主无不祭祀它。在传书和史记中查到,南海位列最高,在北、东、西三神与河伯之上,名叫祝融。天宝年间,天子认为古代的爵位中公侯最为尊贵,所以对祭祀海神的仪式用的牲畜和资财,就仿效依从古代对公侯祭祀的办法,以为这样对大神才是崇敬至极。现在的王,也是爵,而祭祀海神仍遵循公侯的形式,虚置王的礼仪而不用,不是表达崇拜至极的意思。于是册封诸神,尊南海神为广利王,祝号和祭祀形式依次而升。因为是座旧庙,新修了一下,位置在今广州治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入口处的黄水湾。皇上常在立夏时命广州刺史在祠中行祭祀的仪式,仪式过后,把情况奏报给朝廷。以上说南海神的尊贵,祭祀的严格。
而刺史常节度五岭诸军①,仍观察其郡邑,于南方事无所不统,地大以远,故常选用重人。既贵而富,且不习海事,又当祀时,海常多大风,将往皆忧戚。既进,观顾怖悸②,故常以疾为解③,而委事于其副,其来已久。故明宫斋庐④,上雨旁风,无所盖障;牲酒瘠酸⑤,取具临时;水陆之品,狼藉笾豆⑥。荐祼兴俯,不中仪式;吏滋不供,神不顾享。盲风怪雨⑦,发作无节⑧,人蒙其害。以上言前刺史不躬亲其事。
【注释】
①五岭诸军:唐制岭南为五府,而岭南节度使观察四府事。《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广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邕州都督府、容州都督府、安南都督五府,亦曰五管,皆隶岭南节度使。”五岭,即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庚五岭的总称。
②怖:惶惧。悸:心跳。
③解:解脱,脱去。一为“辞”。
④宫:神庙。
⑤瘠: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
⑥笾(biān)豆:笾和豆,古代礼器,供祭祀和宴会之用。笾用竹制,盛果脯等;豆用木制,也有用铜或陶制的,盛齑酱等。
⑦盲风:疾风。一说为凉风之误。
⑧节:节度,法度,这里是指规律。
【译文】
可是刺史经常是五岭诸军队的节度使,仍视察所属的郡邑,南方的事无所不管。因为地方大又远,所以常派一些重要人物来替他。那些人地位高而富有,且不熟悉海事,而且每当祭祀时,海上经常刮大风,还没去,就开始担心。等到进去,一看更加惶恐心跳,所以常常称病推托,而把这件事委托给副手,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所以庙中放的东西及斋戒用的香炉,下雨刮风时,都无所遮盖;牺牲供品常常腐烂,酒也变酸;各种用具都要临时随用随取;水陆贡品,加上笾豆一片狼藉。祭祀的各项程序,也不合仪式;官吏更不去供奉,神仙也不来享用。疾风异雨,发作无常,百姓深受其害。以上说前刺史不亲自做事。
元和十二年,始诏用前尚书左丞、国子祭酒、鲁国孔公为广州刺史①,兼御史大夫,以殿南服②。公正直方严,中心乐易③,祗慎所职④;治人以明,事神以诚;内外殚尽,不为表襮⑤。至州之明年,将夏,祝册自京师至⑥,吏以时告,公乃斋祓视册⑦,誓群有司曰⑧:“册有皇帝名,乃上所自署,其文曰:‘嗣天子某⑨,谨遣官某敬祭。’其恭且严如是,敢有不承!明日,吾将宿庙下,以供晨事⑩。”明日,吏以风雨白,不听。于是州府文武吏士,凡百数,交谒更谏(11),皆揖而退(12)。以上叙孔公亲往将事。
【注释】
①鲁国孔公:指孔戣,字君严,孔子三十八世孙。《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十二年秋七月“庚戌,以国子祭酒孔戣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
②殿:镇抚。南服:周朝以土地距国都远近分为五服,因此,南方叫“南服”。
③易:和悦。
④祗:敬。
⑤襮(bó):外表,暴露。
⑥册: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祇的文书。
⑦祓(fú):古代迷信习俗,为除灾去邪而举行仪式。《小尔雅广诂》:“祓,洁也。”
⑧誓: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词。
⑨嗣天子某:天子对神灵自称。
⑩晨事:天刚亮的时候即行事。事,指祭祀。
(11)交谒:先后拜见。
(12)皆揖而退:意思是揖而退之,不从其言。揖,拱手为礼。
【译文】
元和十二年,皇帝下诏任前尚书左丞、国子祭酒、鲁国孔公为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来镇抚南方。孔公为人正直严厉,中心和悦,敬职尽责,治政严明,事奉神诚心诚意,表里如一。到广州的第二年,临近夏天时,祭神的祝册从京师送来,官吏告诉他祭祀的时间。孔公于是斋戒举行仪式看祝册,对有关人员说:“册上有皇帝的名字,是皇帝亲自署名,文中说:‘嗣天子某,遣某官某敬祭。’皇帝如此恭敬尊重,我们怎敢有不接受之理?明天,我会在庙中住下,以便祭祀。”第二天,属吏告诉他会刮风下雨,他不听。于是广州文武百官共一百多人,先后拜见来劝他,都没能说服他,最后作揖而退。以上叙述孔公亲自前往之事。
公遂升舟,风雨少弛,棹夫奏功①,云阴解驳②,日光穿漏,波伏不兴。省牲之夕③,载阳载阴;将事之夜,天地开除,月星明穊④。五鼓既作⑤,牵牛正中⑥,公乃盛服执笏以入。即事,文武宾属俯首听位,各执其职。牲肥酒香,樽爵静洁,降登有数⑦,神具醉饱。海之百灵秘怪,慌惚毕出⑧,蜿蜿蛇蛇⑨,来享饮食。阖庙旋舻⑩,祥飙送(11),旗纛旄麾(12),飞扬晻蔼(13),铙鼓嘲轰(14),高管噭噪(15),武夫奋棹(16),工师唱和(17),穹龟长鱼(18),跃踊后先,乾端坤倪(19),轩豁呈露(20)。祀之之岁,风灾熄灭,人厌鱼蟹(21),五谷胥熟(22)。明年祀归,又广庙宫而大之,治其庭坛,改作东西两序、斋庖之房(23),百用具修。明年其时,公又固往,不懈益虔,岁仍大和,耋艾歌咏(24)。以上祀神获福。
【注释】
①棹(zhào)夫:驾舟的人,即船夫。奏功:成功,收效。
②解:分裂,涣散。驳:马毛色不纯,引申为成分不纯。
③省(xǐnɡ)牲:祭祀的前一天,察看牲畜。
④穊(jí):原意为稠,这里是多的意思。
⑤五鼓:旧时计时制度,分一夜为五更,也叫五鼓、五夜。
⑥牵牛:星名,一名河鼓。
⑦降登:谓上下尊卑。
⑧慌惚:同“恍惚”,隐隐约约,不可辨认。
⑨蜿蜿:龙形貌。蛇蛇(yí):安舒的样子。
⑩舻(lú):船头。
(11)(fān):同“帆”。
(12)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旄:古时旗杆头上用旄牛尾作的装饰,因即指有这种装饰的旗。麾: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
(13)晻(yǎn)蔼:旌旗蔽日的样子。晻,阴暗不明。
(14)铙(náo):古代乐器,青铜制,体小而短阔,有中空的短柄,插入木柄后可执,以槌击之而鸣。三个或五个一组,大小相次。嘲:鸟叫声。轰:象声词。
(15)噭(jiào):号呼声。噪:群鸣。
(16)武夫:武士,勇士。
(17)工师: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这里是帮忙的意思。
(18)穹:泛指高大。
(19)乾端坤倪:谓天地开辟,皆见端倪。端,绪。倪,通“儿”。引申为事物细微的开始。
(20)轩豁:开朗。
(21)厌:通“餍”。饱,满足。
(22)胥:皆。
(23)序:中堂的两旁,就是东西厢。庖:厨房。
(24)艾:五十。
【译文】
孔公于是登舟,风雨小一些了,船夫顺利地驾驶着船,云彩散去,太阳光穿过来,海浪平稳下来不再兴起。祭祀牲畜前一天,天空一会阴一会晴,夜里,天地开敞,月明星多。五鼓过后,牵牛星于正中,孔公身穿盛服,手拿笏板,入庙祭祀。文武百官及来宾俯首听立,各尽各的职责。牲畜肥大,水酒醇香,樽爵洁净,尊卑有序。神仙都吃饱喝足,海上百神秘怪,隐隐约约都出来,像龙一样舒舒服服地享用饮食。关上庙门,转动船舵,祥风吹动着风帆,旗帜飘扬,遮天蔽日,铙和鼓声作响,管乐齐鸣。勇士们奋力击桨,工师们也前来助阵。大龟长鱼,先后跃出水面。天地开辟,皆见端倪,高高显露。祭祀之年,没再发生风灾,鱼蟹丰足,五谷丰登。第二年祭祀回来,又扩建了庙宇,修整了庭院和神坛,改成东西两厢、斋戒和造厨的房间,所有用具修理停当。第三年这个时候,孔公又坚持去祭祀,毫不懈怠而且越发虔敬。这一年照例是和美之年,老者们歌颂称赞他。以上祭祀众神获得福佑。
始公之至,尽除他名之税①,罢衣食于官之可去者。四方之使,不以资交;以身为帅,燕享有时②,赏与以节;公藏私畜,上下与足。于是免属州负逋之缗钱廿有四万、米四万二千斛③。赋金之州,耗金一岁八百④,因不能偿,皆以丐之⑤。加西南守长之俸⑥,诛其尤无良不听令者⑦,由是皆自重慎法。人士之落南不能归者与流徙之胄百廿八族⑧,用其才良,而廪其无告者⑨。其女子可嫁,与之钱财,令无失时。刑德并流⑩,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行海宿,不择处所;事神治人,其可谓备至耳矣。咸愿刻庙石,以著厥美,而系以诗(11)。以上坠叙孔公诸善政。乃作诗曰:
【注释】
①尽除他名之税:《孔公墓志》:“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收不收,蕃船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关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
②燕:通“宴”。
③负逋(bū):拖欠。缗(mín):穿钱的绳子,亦指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斛(hú):量器名,亦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④耗:古代纳粮赋时官府以水分、腐坏、等级不够为由额外征收的粮或银。
⑤丐:给予,施予,这里是免的意思。
⑥守长:指地方官吏。
⑦诛:罚。
⑧胄:指帝王或贵族的后裔。
⑨廪:官府发给粮米。告(jú):审讯定罪。
⑩流:寻求,择取。
(11)系:依附。
【译文】
从孔公上任,免除所有其他名目繁多的税,只留下够官吏们衣食的费用。节度使以身作则不接受四方来的使臣赠予的资财。宴会偶尔才有,赏赐也十分节制,府库丰盈,百姓富足。于是免去所属州拖欠的钱二十四万、米三万二千斛。原来缴纳银子的州,每年要额外补交耗银八百两,因窘困无法偿还,现在都给他们免了。增加西南地方官吏的俸禄,惩罚其中特别恶劣不听命令的人,由此大家都为身自重,慎守法令。留在南方无法回去的人和流离迁徙的后代们一百二十八族,孔公任用其中有才华的人,还发放粮食给无罪的人。这些人家中有待嫁的女子,就发给一些钱和物,以免错过年纪。恩罚并举,所统之地方圆千里,没有盗贼;行路之人翻山过海,无须择地而宿。无论是事奉神灵还是治理百姓都做得至善至美。大家都愿意刻庙石来把他的功德昭示天下,再附上诗。以上叙孔公诸善政。于是我写诗说:
南海阴墟①,祝融之宅。即祀于旁,帝命南伯②。吏惰不躬,正自今公。明用享锡,右我家邦③。
【注释】
①阴墟:即海。阴,凹进去的。
②南伯:南方邦伯。这里指刺史。
③右:通“佑”。助。
【译文】
南海是祝融的宅第。在南海旁建了庙宇,皇上命南方的刺史祭祀。官吏们懒惰成性对神毫不恭敬,从孔公来后才有敬神之举。天子英明,使臣谨慎。明用赏赐,助我家邦。
惟明天子,惟慎厥使。我公在官,神人致喜。海岭之陬①,既足既濡②;胡不均宏③,俾执事枢④。公行勿迟,公无遽归⑤。匪我私公⑥,神人具依!四字句凡百廿句,汉赋之气体也。
【注释】
①陬(zōu):隅,角落。
②濡:柔顺。
③宏:扩充,光大。
④俾:使。执事:重要。枢:事物的重要部分。
⑤遽:急。
⑥匪:这里是亏的意思。
【译文】
我孔公在任,神与人都欢喜。即便是海岭之隅,也是富足且归顺。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使这项工作成为重要的事情呢?孔公行事不要迟疑,孔公回去不要太急。不是我们孔公,神与人何所依赖呢!四字句总共一百二十句,是汉赋的气势与风格。
汴州东西水门记
【题解】
此文写于贞元十四年(798)。当时韩愈在汴州(今河南开封)董晋幕下做事,任观察推官(即观察使的军事参谋,同时掌管幕府书记事务)。这是韩愈第一次获得官职,是靠董晋的荐举,所以他对董晋是十分感激的。时逢董晋修汴州水门,韩愈于是有机会借生花之笔为董晋歌功颂德。文中记叙了修水门的原因、成效,歌颂了董晋的功绩。文章气势充沛,豪逸奔放,显示了韩愈深厚的文学修养。吴汝纶说:“辞但用东汉金石体,而骏迈完固,乃古今无类。”又说:“学韩公不从此入,不能得其雄骏。”
贞元十四年正月戊子,陇西公命作东西水门①。越三月辛巳朔,水门成。三日癸未,大合乐②,设水嬉③,会监军、军司马、宾佐僚属、将校熊罴之士④,肃四方之宾客以落之⑤。士女和会,阗郭溢郛⑥。既卒事,其从事昌黎韩愈请纪成绩⑦。其词曰:
【注释】
①陇西公:董晋,字混成,河中卢乡人,董仲舒的后裔。自广川徙陇西,所以称陇西公。水门:水闸。
②合乐:歌乐与众声俱作。
③水嬉:嬉戏于水上。
④熊罴(pí):熊和罴为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武士。
⑤肃:恭敬地引进。落:古代宫室筑成时举行的祭典,后也称建筑工程告竣。
⑥阗(tián):充满。郛(fú):即郭,外城。
⑦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如从事史、从事中郎、别驾从事、治中从事。到宋代废除。成绩:已著成效的功绩。
【译文】
贞元十四年正月戊子日,陇西公下令建造东西水门。经过三个月,辛巳朔日,水门建成。三日癸未,举行大的庆典,让人们在水上嬉戏,汇集了监军、州司马、宾客、僚属、将校等勇猛之士,引来了四方的宾客出席水门落成典礼。男男女女和和乐乐,人群熙熙攘攘满城都是。典礼完后,从事昌黎韩愈主动请求记述这项功绩。记文是:
维汴州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为城①,其不合者②,诞寘联锁于河③。宵浮昼湛④,舟不潜通。然其襟抱亏疏⑤,风气宣泄⑥,邑居弗宁,讹言屡腾⑦。历载已来,孰究孰思⑧?皇帝御天下十有八载,此邦之人遭逢疾威,嚚童噭呼⑨,劫众阻兵⑩,懔懔栗栗(11),若坠若覆(12)。时维陇西公受命作藩,爰自洛京(13),单车来临(14),遂拯其危,遂去其疵(15),弗肃弗厉(16),薰为太和(17),神应祥福,五谷穰熟(18)。既庶而丰(19),人力有余,监军是咨,司马是谋。乃作水门,为邦之郛,以固风气,以闬寇偷(20)。黄流浑浑(21),飞阁渠渠(22),因而饰之,匪为观游。天子之武,惟陇西公是布;天子之文,维陇西公是宣。河之沄沄(23),源于昆仑;天子万祀(24),公多受祉(25)。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来者,知作之所始。
【注释】
①厥:其。距:通“拒”。拦,堵。
②不合:谓城垣阙处。
③诞:本义为大言,引申为大,广阔。
④浮:上浮。湛:下沉。
⑤襟抱:胸怀,抱负。亏疏:损耗。
⑥风气:风俗。宣泄:发泄。
⑦讹言:谣言。
⑧究:彻底推求。
⑨嚚(yín)童:愚顽小民。噭(jiào)呼:即叫呼。噭,同“叫”。
⑩阻:依仗。
(11)懔懔:可敬畏的样子。栗栗:恐惧的样子。
(12)坠:失去。
(13)爰:改易,更换。董晋自东都留守移镇宣武。
(14)单车:一辆车。含勇于单独前往意。
(15)疵:过失。
(16)肃:清除。厉:勉励。
(17)薰:温和的样子。
(18)穰(ránɡ):庄稼丰熟。
(19)庶:众多。
(20)闬(hàn):墙垣,里巷的门。这里做动词用,把……挡在门外,防御的意思。
(21)黄流:黄河的水流,指黄河。浑浑:水流盛大的样子。
(22)渠渠:高大、深广的样子。
(23)沄沄(yún):水流汹涌的样子。
(24)万祀:犹万年。
(25)祉:福。
【译文】
河水从汴州城中流过,当初拦河为城,城垣断阙处的河中设置锁链以贯通。夜浮昼沉,船无法从中通过。然而志气消靡,世风萎谢,城中居民生活不得安宁,经常谣言四起。多年以来,有谁探究,有谁谋虑?当今皇帝统治天下已十八年,汴州百姓遭到了严重的威胁,愚顽小民呼叫造反,挟持众人,依仗兵器,令人胆战心惊,汴州城就要失守。当时陇西公受命平乱,由洛阳一个人前来赴任,拯救了汴州的危难,革去了那里的弊端。既不过分追究过失,也不过分奖励功绩。人民心态平和温良,神灵报以吉祥幸福。庄稼成熟了,五谷丰登,人力也有余。监军出主意,司马想办法,就建成了水门,作为城的外墙,以便巩固敦厚的风俗,防御流寇盗贼。黄河之水滚滚流淌,亭台楼榭威严壮观,装饰了汴州城,哪里仅仅是为了观赏游玩!天子的武力,只有陇西公来呈现;天子的文治,只有陇西公来昭示。河水奔腾汹涌,发源于昆仑山;天子万年,公众多被福祉。于是伐一段山石,刻上日月,让后来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始末。
处州孔子庙碑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十五年(820)。当时韩愈任国子祭酒。文章叙述了孔子在先朝及当时受到的尊崇,以及李繁修孔子庙的经过,然后写诗称赞。韩愈排斥佛老、提倡儒教的思想从这篇文章中可见一斑。这篇文章同《衢州徐偃王庙碑》题材相似,而着重点不同。文中没有重点赞扬孔子,而是说孔子的地位“所谓生人以来,未有如孔子者”,那么修建孔子庙自然是一件美事了。
自天子至郡邑守长,通得祀而遍天下者①,唯社稷与孔子为然②。而社祭土,稷祭谷,句龙与弃乃其佐享③,非其专主④,又其位所,不屋而坛⑤;岂如孔子用王者事?巍然当座⑥,以门人为配⑦,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进退诚敬,礼如亲弟子者。句龙、弃以功,孔子以德,固自有次第哉⑧!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句龙、弃、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然其祀事,皆不如孔子之盛。所谓生人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其贤过于尧、舜远矣,此其效欤!
【注释】
①通:全部。
②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土地神。稷,谷神。
③句龙:相传为炎帝十一世孙,共工之子。能平水土,后代祀为土神。弃:周的先祖,相传他的母亲曾欲弃不养,故名弃。尧舜时为农官,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后祀为农神。享:用食物供奉鬼神。
④专:单独的。
⑤坛:土筑高台,用于朝会、盟誓和祭祀等。
⑥巍然当座:高大雄伟面对而坐。巍然,高大雄伟。当,面对。
⑦门人:门生,弟子。配:在祭祀时附带被祭。开元二十七年八月,追谥孔子文宣王,南面而坐,以颜子配享。
⑧次第:次序,这里指尊贵的位置。
【译文】
自皇帝到郡守、县令,全都得对之祭祀而且遍于天下的,只有土神、谷神和孔子。社祭土神,稷祭谷神,句龙和弃是配享,不是单独的供奉对象,而且他们不是在庙屋中,而是在坛上,怎么比得上对孔子以王者的礼节去事奉呢?孔子巍然而坐,以弟子配祭。自皇帝而下,面向北跪祭,前进后退虔诚恭敬如弟子所行礼仪。句龙、弃因功业受到祭祀,孔子是因为德行,所以才有这样的尊位啊!从古到今,有很多人以功德得地位,而得不到人们的祭祀,句龙、弃和孔子都没有高的地位,而人们经常祭祀他们,只是对句龙和弃的祭祀都不如孔子的盛大。可以说自从有人以来,没有像孔子那样的。他的贤能远远超过尧、舜,这是他贤能之所至啊!
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①,名存实亡,失其所业②。独处州刺史邺侯李繁至官③,能以为先。既新作孔子庙,又令工改为颜子至子夏十人像④,其余六十子及后大儒公羊高、左丘明、孟轲、荀况、伏生、毛公、韩生、董生、高堂生、扬雄、郑玄等数十人⑤,皆图之壁。选博士弟子,必皆其人。又为置讲堂,教之行礼,肄习其中⑥。置本钱廪米⑦,令可继处以守。庙成,躬率吏及博士弟子,入学行释菜礼⑧。耆老叹嗟,其子弟皆兴于学。邺侯尚文,其于古记无不贯达,故其为政,知所先后,可歌也已!乃作诗曰:
【注释】
①役:役使。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②业:业务,引深为本来的意义。
③处州:今浙江丽水一带。李繁:唐宰相李泌之子。李泌封邺侯,李繁世袭,曾任弘文馆学士。
④颜子至子夏十人:即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均为孔子弟子。
⑤公羊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弟子,治《春秋》。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伏生:即伏胜。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毛公:即毛苌。相传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韩生:即韩婴,燕(郡治今北京市)人。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董生:指董仲舒。高堂生:名伯,鲁(郡治今山东曲阜一带)人。西汉礼学最早传授者,专治古代礼制。今本《仪礼》十七篇即出于他的传授。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东汉经学家。
⑥肄(yì):练习,学习。
⑦本钱:用以生息的母金。廪米:官方供给的米。
⑧释菜礼:亦作“舍采”,古代读书人入学时以菜之属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译文】
各郡、县都有孔子庙,但有的地方不能认真事奉。尽管设有博士弟子,但有的受官吏的差遣做别的事去了,祭祀名存实亡,失去本来的意义。只有处州刺史邺侯李繁上任后,能够以自身为先,既新建了孔子庙,又令工匠改原来的像为颜子至子夏十人像,其余六十人以及后来的大儒家公羊高、左丘明、孟轲、荀况、伏胜、毛苌、韩婴、董仲舒、高堂伯、扬雄、郑玄等数十人,都画像在墙上,所挑选的博士弟子,必是信奉儒家的人。又设置讲堂,教他们礼节,并且在其中学习。还设置用以生息的母金,官方也发给粮食,使他们可以长期留在那里学习儒家经典。庙建成后,李公亲自率领大小官员及博士弟子入学、行释菜礼。年高德劭的人都赞叹不已,他们的儿孙都将到这里来学习。邺侯尚文,对于史书无不贯通,所以他为政,知道分清主次先后,值得歌颂啊!于是作诗道:
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①,神不以宇②;生师所处,亦窘寒暑。乃新斯宫,神降其献;讲读有常,不诫用劝。揭揭元哲③,有师之尊;群圣严严④,大法以存⑤。像图孔肖⑥,咸在斯堂,以瞻以仪,俾不或忘。后之君子,无废成美。琢词碑石,以赞攸始。
【注释】
①庳:低下,矮。
②宇:房屋。
③揭揭:杰出的意思。元:大。哲:哲人。
④严严:严肃庄重。
⑤大法:重要法则。
⑥孔:很。肖:像,似。
【译文】
这座处州庙学,邺侯李繁所建。开始狭窄低矮,神不在此居住;师生所在之处,也是困迫寒暑。于是新建庙宇,神降享用祭献。讲读亦有常规,无需告诫相劝。杰出伟大先哲,具存师道之尊;严肃庄重群圣,儒家要法留存。画像维妙维肖,全都排列庙堂,用以仪式瞻仰,使不困惑遗忘。后世仁人君子,勿废前人之美。雕琢碑石言辞,以记此事始末。
衢州徐偃王庙碑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十年(815)。文章先叙述了徐偃王的历史,徐姓后代修庙的经过,最后写诗称赞徐放的功绩。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韩愈上天下地捕捉奇伟事物的爱好和才能。在叙述徐偃王历史时,作者写下了“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得八龙骑之西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把穆王与西王母的传说织进了他的作品,使这篇碑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忂州有偃王庙,其事本支离漫诞,文亦以恢诡出之,其神在若有若无之间。徐与秦俱出柏翳①,为嬴姓,国于夏、殷、周世,咸有大功②。秦处西偏③,专用武胜,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诸国既皆入秦为臣属,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偾其国而沉其宗④。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⑤,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⑥,意不在天下⑦,好道士说,得八龙骑之西游⑧,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⑨。四方诸侯之争辩者,无所质正⑩,咸宾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11),得朱弓赤矢之瑞(12)。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13),命造父御(14),长驱而归,与楚连谋伐徐(15)。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16),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17)。驹王、章禹(18),祖孙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天于柏翳之绪(19),非偏有厚薄,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以上以秦配徐,彰偃王之有后。
【注释】
①柏翳:即伯益,亦称大费,传说是古代嬴姓各族祖先。柏翳有二子,长子太廉之后为秦,次子若木之后为徐。
②咸有大功:太廉玄孙孟戏中衍,殷帝大戊以为御而妻之。自大戊以下,中衍之世,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若木玄孙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殷御,以败桀于鸣条,是有大功也。
③秦处西偏:指秦处于西方偏远的地方。
④偾(fèn):败坏,破坏,引申为灭亡。沈:同“沉”。引申为灭。
⑤当国:掌握国家政权,主持国政。
⑥周天子穆王:周穆王,姓姬名满,昭王之子。无道:昏庸无道。
⑦意不在天子:《左传·昭十二年》载,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⑧得八龙骑之西游:《列子》载,穆王驾八骏之乘,西征昆仑。八骏:骅骝、绿耳、赤冀、白义、渠黄、轮、盗骊、山子。本文指八匹骏马。
⑨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穆天子传》载,穆王见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王母,指西王母,古代传说中的神名。瑶池,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的地方。
⑩质:评断。
(11)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玉帛:瑞玉和束帛。古代典礼最重玉帛,因泛指礼器。又指古代诸侯与会盟聘时所持礼物。庭:通“廷”。指宫廷。
(12)得朱弓赤矢之瑞:《博物志》载,偃王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赤矢,以为得天瑞,遂因名为弓,自称偃王。瑞,吉兆。
(13)受命:受天之命。
(14)造父:为穆王御,飞廉的玄孙。
(15)与楚连谋伐徐:以《史记·世系表》考,与穆王连谋伐徐者为楚国熊胜。
(16)彭城:今江苏徐州。
(17)戴:拥护。
(18)驹王:徐的祖先。章禹:徐氏宗族十一世孙。
(19)绪:世业。
【译文】
徐姓与秦姓都是柏翳的子孙,最初姓嬴,在夏、殷、周代,都有大的功劳。秦处偏远的西方,专恃武力取胜,又遇上世道衰落,没有英明天子,于是以猛虎之势吞并其他国家而称雄。各个国家都称臣附属秦国后,秦国在外没有什么利益可取了,内部上下开始互相杀害,终于灭亡了自己国家和宗族。徐地处中原,用文治与德治统理国家,到偃王掌握政权时,更是禁止以厮杀、争斗来解决事情,领导国家,待民如子,一切出于仁义。这时侯,周穆王无道,心不用在管理国家上,喜欢道士神仙怪异之说,他得到八匹名马,向西漫游,同西王母宴会在瑶池,相互对歌忘了回来。四方诸侯互相争辩是非,没有人来评断主持公正,全客祭在徐国,带着玉帛、死物、活物来到徐国宫中的有三十六国,偃王得到了大红色的弓、红色的箭这些吉兆。周穆王听说后很害怕,于是自称受天之命,命造父驾驭车马,长驱返回,和楚国谋划联合讨伐徐国。徐国不忍心让百姓去战斗,往北退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从的有一万多家。后来偃王死了,老百姓称武原山为徐山。人们开凿石室来祭祀偃王。偃王虽然死了,失去了国家,但臣民拥立他的后嗣当君主,和当初拥护他一样。由驹王到章禹,祖孙相继,自秦至今,名人、大人物相继有事迹写入史书,十家有名望的徐姓人有九家是偃王后裔,而秦的后人却无声无息了。不是老天对柏翳世业有厚有薄,施仁慈与施残暴的回报,自然不一样。以上叙述秦国事以陪衬徐国事,以彰显徐偃王之有后裔。
衢州①,故会稽太末也②,民多姓徐氏。支县龙丘有偃王遗庙③,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④。或曰: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扬二州间,即其居立先王庙云。以上述衢州所以有偃王庙。
【注释】
①衢州:今浙江衢县。
②会稽:今浙江绍兴。太末:春秋时称姑蔑,越地。
③龙丘:今浙江龙游。
④研:通“砚”。
【译文】
衢州是过去会稽的太末,百姓多数姓徐。支县龙丘有偃王遗庙,有人说,偃王逃战,不到彭城,而到越城的一角,舍弃玉几、玉砚于会稽水中。还有人说,徐的子孙章禹被吴国执获后,徐的同族子弟散居徐州、扬州之间,就在其住地立先王庙。以上叙述衢州为什么有偃王庙。
开元初,徐姓二人①,相属为刺史②,帅其部之同姓③,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放,字达夫,前碑所谓今户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视农,至于龙丘,有事于庙④,思惟本原⑤,曰:“故制:觕朴下窄⑥,不足以揭虔妥灵⑦。而又梁桷赤白⑧,陊剥不治⑨,图像之威,昧就灭⑩,藩拔级夷(11),庭木秃缺(12),祈甿日慢(13),祥庆弗下,州之群支,不获荫庥(14)。余惟遗绍而尸其土(15),不即不图(16),以有资聚,罚其可辞!”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17),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卿咸序应(18)。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19),谷果完实。民皆曰:“耿耿祉哉(20),其不可诬(21)!”以上叙达夫修庙。乃相与请辞京师,归而镵之于石(22)。辞曰:
【注释】
①徐姓二人:即徐坚,字元固;徐峤,字巨山。
②属(zhǔ):接连。
③帅:通“率”。
④事:侍奉。这里引申为祭祀。
⑤本原:这里是指先人。
⑥觕朴:粗糙未经加工。
⑦揭虔:表示虔敬。妥:安。
⑧桷(jué):方形的椽子。赤:裸露,光着。
⑨陊(duò):破败。剥:剥落。
⑩(yì)昧就灭:深黑色差点看不清楚了。昧,深黑色。就,接近。灭,消失。
(11)藩拔级夷:篱笆拔掉了,台阶成为平地。藩,篱笆。级,台阶。夷,平坦。
(12)秃缺:光秃衰败。
(13)甿:古代称老百姓,平民。
(14)不获荫庥:不能够得到荫庇,得到保护。庥,保护。
(15)遗绍:后代的意思。绍,继承,亦谓继承者。尸:主持。
(16)不即不图:不靠近不谋划。
(17)惟月若日:只有一个月多几天。若,及。
(18)卿:对人尊称。
(19)夭:灾。这里做动词用。厉:祸患。
(20)耿耿祉哉:忠诚就有福啊!耿耿,忠诚。祉,福。
(21)诬:捏造。
(22)镵(chán):刻。
【译文】
唐开元初年,两位姓徐的人相继任刺史。他们率领部下中的徐姓官兵,改建庙舍,立碑记事。九十年后,即元和九年时,姓徐的徐放又任刺史。徐放字达夫,前碑上所称的户部侍郎,是他的祖父。春天,徐放巡视农事,到了龙丘,在徐氏宗庙中行祭祀礼。他想到了自己的先人,说:“以前的建筑非常粗糙且窄小,不能表达对先人的虔敬,以安慰他们在天之灵,而且房梁和椽子裸露,破败剥落,年久失修,先祖威武的神像变成深黑色,几乎看不清楚了。庙外的篱笆被拔掉了,台阶也被夷为平地,庭院里的树木光秃秃的。祈祷的百姓日渐怠慢,祯祥吉庆就不降临,衢州徐姓各个支系未能够得到保护。我是徐家的后代,又主持地方政事,不必有所期待。已有了复修宗庙的资财,我是责无旁贷,不可推卸。”于是徐放命人修建新庙,众多工匠共同参加修建,只用了一个月零几天,大功告成。于是,在庙里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同宗的人都依次排列祭祀。这一年,衢州没有异常的大风和暴雨,百姓不遭天灾祸患,稻谷水果丰收。老百姓都说:“心诚就有福啊,这是捏造不了的。”以上叙述达夫修庙。于是大家一起请京师的人为庙写文章,拿回来后就刻在了石碑上。文辞是:
秦杰以颠,徐由逊绵①。秦鬼久饥,徐有庙存。婉婉偃王②,惟道之耽③。以国易仁,为笑于顽④。自初擅命,其实几姓。历短詈长⑤,有不偿亡。课其利害,孰与王当。姑蔑之墟,太末之里,谁思王恩,立庙以祀?王之闻孙,世世多有,唯临兹邦,庙土实守。坚、峤之后,达夫廓之。王殁万年,如始祔时⑥。王孙多孝,世奉王庙。达夫之来,先慎诏教⑦。尽惠庙民,不主于神。维是达夫,知孝之元⑧。太末之里,姑蔑之城,庙事时修,仁孝振声。宜宠其人⑨,以及后生。嗟嗟维王,虽古谁亢⑩?王死于仁,彼以暴丧。文追作诔,刻示茫茫。
【注释】
①逊:谦逊。
②婉婉:和顺的样子。
③耽:沉溺。
④顽:固执,愚蠢。
⑤詈:责备。
⑥祔:后死者附祭于先祖。
⑦慎:告戒。诏:教诲。
⑧元:根本。
⑨宠:荣耀。
⑩古:久远。亢:匹敌。
【译文】
秦姓杰出到顶,徐姓谦逊连绵。秦鬼久失供奉,徐有宗庙长存。和顺慈祥偃王,只因深好仁道。用国换来仁爱,为此被人耻笑。自初擅自施令,其实为了宗族。经历短责备多,无法抵挡而去。考核得失利害,哪个与王相当。姑蔑城的故城,太末城的故里,谁来思念王恩,立庙给以祭祀?王的显赫子孙,世世代代多有,只有来到衢州,宗庙土神实守。徐坚、徐峤之后,达夫刺史扩修。王已死去万年,附祭先祖如前。偃王子孙多孝,世代供奉王庙。达夫刺史到来,先行告诫诲教。尽力恩惠庙民,主要不是敬神。只有这位达夫,知道孝的根本。太末城的故里,姑蔑城的故城,宗庙适时扩修,仁孝声名远播。应当荣耀达夫,以及他的后人。赞叹维系之王,虽古谁能匹敌?偃王死之于仁,秦则相残自身。文章追思作哀,刻石昭示久远。
柳州罗池庙碑
【题解】
此文写于长庆三年(823)。文中叙述了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的政绩和死后“成神”的“神迹”,最后加上迎享送神诗,写出了柳州人民对他的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追思。
韩愈因柳宗元之死写过三篇文章:《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志铭》和本文,文体不同,突出的主题也不同。本文和柳宗元的文体很相近。林纾《韩柳文研究法》:“此文幽峭颇近柳州,如‘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此三语,纯乎柳州矣。”文中的迎享送神诗,和屈原的风格相近,让人想起《楚辞·九歌》,文字清新优美,情韵醇厚。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①。柳侯为州②,不鄙夷其民③,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④:“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⑤,今天幸惠仁侯⑥,若不化服⑦,则我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⑧,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⑨?”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⑩,民劝趋之(11),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12),公无负租(13),流逋四归(14),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15),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16),妇顺夫指(17),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18),入相慈孝(19)。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20),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21),以佣除本(22),悉夺归之(23)。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24)。以上生能泽其民。柳民既皆悦喜。
【注释】
①柳侯:指柳宗元。刺史专一方之政,相当于古代诸侯,因此称刺史作“侯”。
②为州:指任州刺史。
③不鄙夷其民:不以柳民为鄙为夷而贱视之。鄙夷,贱视。
④矜奋:奋勉。矜,矜持,自尊。奋,奋发。
⑤天氓:天民,天朝的百姓,即同在“天子”治理之下的人民。一说古人认为人民是“禀受天地中和之气”所生的,因此称作天民。
⑥惠:赐给。
⑦化:感化。服:服从。
⑧乡闾:即乡里。
⑨得无:同“得毋”。疑问词。不可于意:不乐意。
⑩期:期约,要求。
(11)劝:乐于。趋:向。
(12)经:常规。
(13)负租:收不进来的欠租。
(14)流逋四归:一向流亡逃走的人民,现在从四面八方回来。流,流亡。逋,逃走。
(15)步:通“埠”。水边停船的地方。
(16)严:尊严。此处作动词用。诏:教诲,告诫。
(17)指:意旨。
(18)弟:同“悌”。对同辈人友爱。长:敬顺长辈。
(19)慈:爱儿女。孝:孝顺父母。
(20)质:抵押。
(21)故:指国家旧有的事例和规章。
(22)佣:佣金,工钱。本:指所借之钱。
(23)夺:争取。
(24)树:种植。名木:指好树木。
【译文】
罗池庙是祭祀已故刺史柳侯的庙。柳侯曾在此做过刺史,他不因为老百姓处在边地生活习惯落后而鄙视他们,而用礼法来管理。三年后,柳州的百姓都很自尊地对自己说:“柳州这地方虽远离京城,但我们也是天朝的百姓,现在有幸天赐一位仁德的刺史,如果还不被感化而服从他,我们就太不合人情了。”于是老少相互告诫,不要违背柳侯的命令。凡是打算在乡里或家中做某件事的,大家都会问:“我们柳侯知道这件事,是不是会不乐意呢?”无不仔细掂量后再行事的。凡是柳侯下的令中要求做的,老百姓都乐于去做,不提前也不错后,肯定按照他规定的时间完成。这样百姓做事有了常规,公家没有收不进来的欠租,一向流亡逃走的人民从四面八方回来,安居乐业。住处盖起新屋,埠上开来新船,池塘园林修饰整洁,猪牛鸭鸡肥大繁多。做子女的遵循父亲的教诲,做妻子的顺从丈夫意旨,婚丧嫁娶,各有条例、法令可遵,在外爱护同辈、尊敬长辈,回家慈爱儿女、孝顺父母。前时老百姓穷,借债用子女做抵押,时间长了不能赎回,孩子就被没收为奴隶。我们柳侯来到这里,按照国家旧有的规章条例,以佣金抵销债款的办法,使孩子都回到了家中。柳侯还大修孔子庙,整治城中大路小巷使之干净整洁,并栽上一些树木。以上讲柳侯生时能施恩德给他的百姓。柳州的老百姓都为柳州的变化感到高兴。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①,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②,与若等好也③。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④,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⑤,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以上死能食其土。
【注释】
①部将:刺史兼理军事,其部下有司马、司兵、参军事等属官,所以称他们为部将。驿亭:指柳州东亭。位于城南,西与驿站相连。柳宗元有《柳州东亭记》。
②弃于时:为时代所弃。指被朝廷贬官之事。
③若等:你们。
④三年孟秋辛卯:指柳宗元死后三年,时为穆宗(李恒)长庆二年七月。
⑤景辰:即丙辰。唐人避世祖李昞(唐高祖李渊之父)的讳而改用景字。
【译文】
柳侯曾和部属魏忠、谢宁、欧阳翼在驿亭饮酒,对他们说:“我被时代所弃,寄居在这里,和你们交好。明年,我会死,死后会成为神。死后三年,你们建庙祭祀我。”到期果然死了。三年后七月辛卯,柳侯神降临在州府后堂,欧阳翼等人见到后叩拜他。当天夜里,柳侯托梦给欧阳翼,告诉他说:“让我住在罗池旁。”当月丙辰,罗池庙竣工,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有个叫李仪的过客喝醉了酒,在庙堂上傲慢无礼,侮辱了柳侯,结果当时就得了病,扶出庙门就死了。以上讲柳侯死后能够享受其地的祭献。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柳侯,河东人①,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其辞曰:
【注释】
①河东:今山西解县。
【译文】
第二年春天,魏忠、欧阳翼派谢宁到京城,请我把柳侯的事迹写下来好刻在石碑上。我认为柳侯生前能恩泽百姓,死后能赐福降祸于人,而受到当地百姓的供养,可以说是很灵了。于是我做了一首迎送神灵的诗给柳州百姓,让他们唱着歌来祭祀他,而且把它一起刻上。柳侯,河东人,名叫宗元,字子厚。为人贤德且文才过人,曾经在朝廷里做官,光辉显耀一时,随后遭贬,不得重用。诗中说:
荔子丹兮蕉黄①,杂肴蔬兮进侯堂。侯之船兮两旗②,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驹兮入庙③,慰我民兮不以笑④。鹅之山兮柳之水⑤,桂树团团兮⑥,白石齿齿⑦。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⑧。北方之人兮⑨,为侯是非⑩。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11)。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12)。下无苦湿兮高无干(13),秔稌充羡兮(14),蛇蛟结蟠(15)。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16),自今兮钦于世世(17)。
【注释】
①荔子:即荔枝。蕉:香蕉。一说为芭蕉。
②侯之船兮两旗:《五百家注音辩》本引朱廷玉言曰:“湖湘士人云,柳人迎神,其俗以一船两旗,置木马偶人于舟,作乐而导之登岸,而趋于庙。”
③驹:指船中的木马。
④不(pín)以笑:不愁而喜。,同“颦”。皱着眉头。以,而。
⑤鹅之山:鹅山即峨山,位于柳州城西四十里。山巅有石,状如鹅,故名。柳:柳江,流经柳州城南门外。
⑥团团:形容桂树枝叶繁密攒聚成圆形。
⑦齿齿:形容石在水中排列整齐,像牙齿一样。
⑧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柳侯之神和猿鹤同游,往来攸忽不止,兼用抱朴子“君子化为猿鹤”之意。
⑨北方:指长安。
⑩为侯是非:说柳侯的坏话。为,同“谓”。是非,偏义副词,取“非”之意。
(11)无我违:不要离开我们。
(12)驱厉鬼:保护人民不生病的意思。厉鬼,恶鬼。韩愈此句依柳宗元《龙城石刻》(残片):“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土氓,制九丑。”山之左:山之东。
(13)下无苦湿兮高无干:低田不涝,高田不旱,意思是雨水均匀。
(14)秔稌(jīnɡ tú):泛指农作物。秔,没有黏性的稻。稌,有黏性的稻。充羡:充足而有多余。
(15)蛇蛟结蟠:指柳侯之神,能够制服蛇蛟,使它们结蟠潜伏,不出来害人。相传蛇潜伏在深山泥土中,当时人以为山洪爆发就是它出来作怪。蟠,同“磐”。
(16)报事:举行祭神典礼。报,为报恩德而举行祭祀。
(17)钦:敬奉。末句为送神之词。
【译文】
荔枝红啊香蕉黄,各种蔬菜菜肴啊送进了侯堂。柳侯的船啊插着两面旗,渡中流啊风浪把船泊。等待柳侯他却不来啊,他哪里知道我的悲哀。柳侯骑马驹啊进了庙,为安抚我们百姓啊他不悲而笑。鹅山上啊柳江畔,桂树茂密团团啊,白石排列如齿。柳侯早晨出游啊日暮归来,春天与猿同吟啊,秋天与鹤同飞。北方的人,还在说你的坏话。千秋万岁啊,柳侯不离开我们。赐给我们幸福啊让我们长寿,驱逐病魔啊赶到山东边。低田不涝啊高田不旱,稻谷丰收啊,蛇蛟不再害人。我们老百姓啊祭祀答谢你,始终不会懈怠,从今天开始啊世世敬仰你。
袁氏先庙碑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十一年(816)。袁滋为祖先建庙,想立碑铭文,又担心自己写的不足以夸赞先人的业绩,就请韩愈来写。韩愈先叙述了立碑之由,然后历叙袁氏先世和袁滋的历官与功绩,最后写诗称颂。在这篇受命而写的文章中,韩愈首先用了极大篇幅写缘由,然后写死去的古人,从最早的祖宗写起,近代则挨辈而叙,最后才写到袁滋,尽管有如流水账,但仍自然流畅,看不出一点勉强的痕迹。
袁公滋既成庙①,明岁二月,自荆南以旂节朝京师②。留六日,得壬子春分③,率宗亲子属④,用少牢于三室⑤。既事退,言曰:“呜呼远哉!维世传德⑥,袭训集余,乃今有济⑦。今祭既不荐金石音声⑧,使工歌诗⑨,载烈象容⑩,其奚以饬稚昧于长久(11)?唯敬系羊豕。幸有石,如具著先人名迹(12),因为诗系之语下(13),于义其可。虽然,余不敢,必属笃古而达于词者(14)。”遂以命愈,愈谢非其人(15),不获命(16),则谨条袁氏本所以出(17),与其世系里居(18)。起周,历汉、魏、晋、拓拔魏、周、隋,入国家以来,高、曾、祖考所以劬躬焘后(19),委祉于公(20),公之所以逢将承应者,有概有详,而缀以诗(21)。以上叙立碑之由。
【注释】
①袁公滋: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今河南汝南)人。德宗时历官彰义节度使,迁湖南观察使。
②自荆南以旂节朝京师:此为元和十一年。荆南,治荆州,今湖北江陵。旂,同“旗”。节,符节,古代掌兵用作凭证的东西。
③得:到。
④宗亲:同一祖宗所出的男性血亲。
⑤少牢:古代祭祀单用猪和羊,称少牢,后专以羊为少牢。
⑥世:继承。
⑦济:成。
⑧荐:献,进献祭品。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金石之音清越优美,后因用以比喻文词的优美。
⑨工:古代特指乐人。歌:唱。
⑩载:陈置。烈:通“列”。排列。象:图象。容:仪容。
(11)饬:通“敕”。告诫。
(12)具:陈述。
(13)系:继,接。
(14)属:通“嘱”。交付,委托。笃:深。古:指古代文化。
(15)谢:推辞。
(16)获:能够。
(17)条:条陈。
(18)世系:指一姓世代相传的统系。里居:比户相连列里而居。
(19)劬(qú):劳苦,劳累。焘(dào):覆盖。
(20)委:积。祉:福。
(21)缀:点缀。
【译文】
袁滋公已经把家庙建成,第二年二月,从荆南打着旗帜持着符节到京师朝见。呆了六天,到壬子年春分这一天,率领同宗男子及儿子侄儿,用猪和羊在曾祖、祖父、父亲三间祠堂里祭祀。事毕以后,在往回走时袁公说:“唉,祖上世代相传的美德,真是源远流长啊!我承受无数教诲,才有今天的成就。今天祭祀,没有献优美文词,请乐工唱诗,也没有陈列先人的图像仪容,那么用什么来告诫子孙,让他们明白道理呢?只能以羊、猪进献祖上。现在幸而有碑石,如在碑上陈述先人的声名事迹,再在后面配上诗文,于义上才说得过去。尽管如此,我不敢自己写,一定要委托精通历史而且言词练达的人来写。”于是把这件事情交给我。我说自己不够资格,不能从命,但最后没能推辞过去,我谨条陈从袁氏祖上渊源世系、居住的地区。叙述从周开始,经汉、魏、晋、拓跋魏、周、隋至唐以来,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如何辛苦劳作,萌覆子孙,积福于公,公又如何承受这一切,有详有略,再配上诗。以上叙述立碑的缘由。
其语曰:周树舜后陈①,陈公子有为大夫、食国之地袁乡者②,其子孙世守不失,因自别为袁氏。春秋世,陈常压于楚③,与中国相加尤疏④,袁氏犹班班见,可谱⑤。常居阳夏⑥,阳夏至晋属陈郡⑦,故号陈郡袁氏。博士固⑧,申儒遏黄⑨,唱业于前⑩。至司徒安(11),怀德于身,袁氏遂大显,连世有人。终汉连魏、晋,分仕南北。始居华阴(12),为拓拔魏鸿胪(13),鸿胪讳恭,生周梁州刺史、新县孝侯(14),讳颖。孝侯生隋左卫大将军(15),讳温,去官居华阴,武德九年(16),以大耋薨(17),始葬华州。左卫生南州刺史(18),讳士政。南州生当阳令(19),玄讳伦,于公为曾祖。当阳生朝散大夫、石州司马(20),讳知玄。司马生赠工部尚书、咸宁令(21),讳晔,是为皇考。袁氏旧族,而当阳以通经为儒(22),位止县令;石州用《春秋》持身治事,为州司马以终;咸宁备学而贯以一,文武随用,谋行功从,出入有立(23),不爵于朝。比三世,宜达而窒(24),归成后人,数当于公。以上历叙先世。
【注释】
①周树舜后陈:周武王攻克殷,访求舜后代妫(ɡuī),并分封陈地。树,立。
②食国之地:供给士大夫衣食租税的封地。
③压:欺凌。
④加:混在一起。
⑤袁氏犹班班见,可谱:如袁涛涂、袁侨等都为名人。班班,繁密,众多。谱,这里指各种记载的书籍。
⑥阳夏:今河南太康。
⑦陈郡:今河南淮阳。
⑧博士:掌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固:袁固。汉儒,齐人,以治《诗》为孝景帝时博士。
⑨申儒遏黄:提倡儒家,遏制黄老。黄,指黄老学说。窦太后好黄老书,召问固,固说:“此家人言尔。”太后怒说:“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⑩唱业于前:景帝时,袁固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说:“汤武非受命,乃弑。”固说:“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唱,通“倡”。倡导。业,事业。
(11)司徒安:字邵公,后汉汝阳人,仕终司徒。
(12)华阴:今陕西华阴。
(13)鸿胪:掌管朝贺庆吊之赞导相礼。
(14)周:指北周。557年宇文党建立,建都长安,581年为隋所代。梁州:故治在今陕西南郑县东。
(15)左卫大将军:掌官禁宿卫,督摄仪仗。
(16)武德:唐高宗年号(618—626)。
(17)耋:七十、八十岁称为耋。
(18)南州:治所在隆阳县,今四川綦江县北。
(19)当阳:今湖北当阳。
(20)石州: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21)咸宁:治所与长安县同城,今陕西西安市。
(22)经:指儒家经典。
(23)立:建树,成就。
(24)窒:阻塞,不通。
【译文】
话说周朝封舜的后代于陈,陈公的儿子中有一个在朝中任大夫而所封食邑在袁地的,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守在这里,因此自称袁氏。春秋时,陈常常被楚欺负,与中原往来很少,而袁氏的杰出人才却众多涌现,可载入族谱。袁氏常住在阳夏,到了晋朝,阳夏开始隶属陈郡,所以称陈郡袁氏。汉朝时,博士袁固,宣扬儒家学说,遏制黄老之学,在皇上面前倡导自己信奉的事业。到司徒袁安,心中蕴藏着道德,所以袁氏得以显达,代代有人。汉灭后连着魏晋,在南北方都有人做官。最初住在华阴的,曾在拓跋魏的鸿胪寺任职,名恭,生梁州刺史、新县孝侯,名颖。颖生隋左卫大将军,名温,袁温离官卸任后住在华阴,武德九年,高寿而死,是家族中第一个葬在华阴的。袁温生南州刺史,名士政。袁士政生当阳县令,名伦,即袁公的曾祖父。袁伦生朝散大夫、石州司马,名知玄。袁知玄生追赠工部尚书的咸宁令,名晔,即袁公的父亲。袁氏是老族氏了,袁伦精通儒家经典,是位学者,官只做到县令;袁知玄以《春秋》治身行事,终于州司马;袁晔学问完整,贯穿如一,可文可武,谋划得当,颇有建树,但没有在朝中做官。不像这三代人应当显达而却遭遇窒碍,最终取得成功的,当然要数袁公了。以上依次叙述祖先。
公惟曾大父、大父、皇考比三世,存不大夫食①,殁祭在子孙,惟将相能致备物,世弥远②,礼则益不及。在慎德行业治,图功载名③,以待上可。无细大,无敢不敬畏;无早夜,无敢不思。成于家,进于外,以立于朝。自侍御史历工部员外郎、祠部郎中、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华州刺史、金吾大将军④,由卑而巨,莫不官称⑤。遂为宰相,以赞辨章⑥,仍持节将蜀、滑、襄、荆⑦,略苞河山⑧。秩登禄富⑨,以有庙祀,具如其志。又垂显刻⑩,以教无忘,可谓大孝。以上袁公滋历官功绩。诗曰:
【注释】
①存:活着。食:俸禄。
②弥:久。
③图:期图。
④华州刺史:贞元十六年,袁滋自尚书右丞转任华州刺史。
⑤官称(chèn):称职。
⑥赞:辅助。辨章:分辨明白。
⑦节:符节。将蜀、滑、襄、荆:《旧唐书·袁滋传》:“永贞元年十月,以滋为西川节度使。元和元年十月,徙义成军节度。八年正月,自户部尚书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九年九月,徙荆南节度。”蜀指西川,滑指义成,襄指山南东道,荆指荆南。
⑧苞:通“包”。裹。
⑨秩:官位品级次第。
⑩垂:流传。
【译文】
袁公因曾祖父、祖父、父亲连着三代人,在世时都未能位列高位,死后也只有子孙来祭祀,因为只有为将相才能得到丰足的供物,而且时间愈久远,礼仪愈加不到。于是袁公慎重自己的德行,以求成功载名,以待朝廷的认可。无论事情大小,不敢失一点恭敬;无论时间早晚,不敢停下思考问题的念头。成名于家乡,在外面步步升官,以立身于朝廷。从侍御史,历任工部员外郎、礼部郎中、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华州刺史、金吾大将军,由职位低微到位列高官,所任没有不守职分或不称职的。终于做了宰相,以辅佐皇上,又持符节任蜀、滑、襄、荆州节度使,管理大片国土。官位高俸禄厚,又建了祀庙,全如他所愿。还要刻石流传,以使后人不忘,真可以说是大孝啊!以上叙袁公滋先后任官功绩。诗为:
袁自陈分,初尚蹇连①。越秦造汉,博士发论。司徒任德②,忍不锢人③。收功厥后④,五公重尊⑤。晋氏于南,来处华下。鸿胪孝侯,用适操舍。南州勤治,取最不懈。当阳耽经⑥,唯义之畏。石州烈烈⑦,学专《春秋》。懿哉咸宁⑧,不名一休。趋难避成,与时泛浮⑨。是生孝子,天子之宰。出把将符⑩,群州承楷(11)。数以立庙,禄以备器。由曾及考,同堂异置;柏版松楹(12),其筵肆肆(13)。维袁之庙,孝孙之为;顺势即宜,以诹以龟(14);以平其巇(15),屋墙持持(16)。孝孙来享,来拜庙庭;陟堂进室,亲登笾(17)。肩臑胉骼(18),其尊玄清(19);降登受胙(20),于庆尔成。维曾维祖,维考之施;于汝孝嗣,以报以祇(21)。凡我有今,非本曷思(22);刻诗牲系,维以告之。
【注释】
①蹇连:亦作“连蹇”,艰难。
②任:堪。
③忍不锢人:汉明帝时,袁安为河南尹,未尝以赃罪鞠人。尝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禁锢。
④收:聚集。
⑤五公:袁安有二子:袁京、袁敞。袁京子袁汤,字仲河,桓帝时任太尉。袁汤子袁逢,字周阳,灵帝时任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kuí),字次阳,献帝时任太傅。袁京的弟弟袁敞,字叔平,安帝时为司空。五人分别为太尉、司空、太傅,所以称“五公”。
⑥耽:沉溺。
⑦烈烈:威武。
⑧懿:美德。
⑨泛浮:比喻盛衰、消长。
⑩把:执,持。
(11)楷:法式,典范。
(12)楹:柱子。
(13)筵:竹制的垫席。肆:陈设。
(14)诹:商议,询问。龟:龟甲,这里是用龟甲占卜的意思。
(15)(xī):隙。
(16)持持:挺立的样子。
(17)登:完成。这里是摆放的意思。笾: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脯的竹器,形状像木制的豆。(xínɡ):古代盛羹的器皿。
(18)肩:动物的前腿跟部。臑(nào):牲畜的前肢。胉(bó):同“膊”。牲体两肋。骼:牲畜的后胫骨。
(19)尊:泛指一切酒器。
(20)胙:祭祀用的肉。
(21)祇:恭敬。
(22)曷:何,岂,难道。
【译文】
袁氏自陈分支,最初困难重重。经过秦代到汉,博士袁固发问。司徒袁安堪德,对人不忍禁锢。集功为其后人,五公行重位尊。晋时袁氏在南,有人来住华阴。鸿胪孝侯父子,适用使其治家。南州士政勤奋,求取精深不懈。袁伦沉溺经书,对义十分敬服。石州知玄威武,学习钻研《春秋》。美哉县令袁晔,名利一概罢休。赴困难避成绩,与时节共沉浮。袁晔生下孝子,天子朝中宰相。出外把持将符,群州视为楷模。屡次都想立庙,以俸来购器具。曾祖、祖父、父亲,虽同堂而异置;柏木板松木柱,庙内陈设垫席。这座袁氏宗庙,孝顺子孙所建;顺时势才合宜,商议加上龟筮;填平房屋裂隙,房屋墙壁挺立。孝孙亲来供奉,祭拜先人庙庭;登庙堂进祀室,亲自摆放笾铏。肩臑胉骼齐全,酒器黑色清雅;祖宗下来享用,庆典才是完成。有曾祖有祖父,有父亲施恩惠;有你孝顺后嗣,恭敬回报先人。凡是今天我有,没有先人何来;刻诗于此碑石,以来告诉后人。
乌氏庙碑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八年(813)。乌重胤有功于朝,皇上允他为祖先建庙,遂请韩愈为庙写此碑文。文章先写立碑的缘由,然后是乌氏先世及近四代,接着专门写了乌重胤的父亲乌承玼。文章起笔很新颖:“元和五年,天子曰……”,突破一般碑文的呆板模式,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这是只有如韩愈这样的大家手笔才能应用自如的写作手法。
元和五年,天子曰:“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①,乃阴与寇连②,夸谩凶骄③,出不逊言,其执以来!”其四月,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④,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趋哗⑤,牙门都将乌公重胤当军门⑥,叱曰:“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于是士皆敛兵还营,卒致从史京师。壬辰,诏用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⑦,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⑧。居三年,河阳称治,诏赠其父工部尚书,且曰:“其以庙享。”即以其年营庙于京师崇化里。军佐窃议曰:“先公既位常伯⑨,而先夫人无加命⑩,号名差卑,于配不宜(11)。”语闻,诏赠先夫人刘氏沛国太夫人(12)。八年八月,庙成,三室同宇(13),祀自左领府君而下(14),作主于第。乙巳,升于庙。以上叙立庙之由。
【注释】
①卢从史:原为节度使李长荣大将,李长荣死后,升为昭义军节度副使。立议:建议。恒:恒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
②乃阴与寇连:指卢从史暗中与王承宗通谋。
③夸:奢侈。谩:通“慢”。怠慢,轻视。
④中贵人:也称“中贵”,帝王所宠幸的宦官。承璀:吐突承璀。宪宗时授内常知内省事、左监门将军,不久授左军中尉功德史。王承宗叛,以河中、河南、浙西、宣歙等道,赴镇州行营兵马招讨等,后穆宗即位,被处死。
⑤兵:兵器。哗:哗变。
⑥牙门:古代军营门口置牙旗,所以营门叫“牙门”。都将:唐、五代时的统兵官。乌公重胤:即乌重胤。唐代张掖(今属甘肃)人,字保君。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元和五年(810)以擒从史有功,升河阳节度使。后又参与讨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累官横海、天平等镇节度使。
⑦银青光禄大夫:系职位较高官员的加衔。河阳:今河南孟县。
⑧张掖郡:治得,今甘肃张掖西北。开国公:位次郡王,在郡公之上。公,古代五等爵位第一等。
⑨常伯:古代君主左右的大臣,此处指工部尚书。
⑩加命:加,赠。命,诰命。
(11)配:在祭祀时附带被祭。
(12)沛国:即沛郡,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
(13)三室同宇:指乌重胤曾祖、祖父、父亲同堂三室。后汉以来,公私庙制,皆为同堂异室。宇,房屋。
(14)左领:指乌令望。府君:旧时子孙对其先世敬称。
【译文】
元和五年,天子说:“卢从史最先建议用兵于恒州,却暗中与敌寇勾结。他生活奢侈,目中无人,凶恶骄横,出言不逊。去把他抓来!”那年四月,中贵人承璀设计引诱捆住了卢从史,卢从史的部下都戴好铠甲,手持兵器,想要哗变,牙门都将乌重胤挡住营门,大声喊道:“天子有命,顺从的有赏,敢违抗者斩。”士兵们都收起兵器回到营房里去了,这才最后把卢从史送到京师。壬辰日,皇帝下诏任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乌公在河阳节度使任上三年,河阳得以治理,皇帝又下诏,追赠乌公的父亲为工部尚书,而且说:“可修庙供奉。”就在当年,在京师崇化里营造乌氏宗庙。军队里的僚佐们暗地里议论说:“先大人被赠工部尚书,而先夫人没有诰命追赠,称号与名分都很低下,作为配祀不合适。”这番言论传出后,皇帝就下诏追封先夫人刘氏为沛国太夫人。元和八年八月宗庙建成,同堂三室。祭祀自左领府君开始向下顺序排列,列灵位于各室。乙巳日,正式升到庙堂。以上叙述立庙缘由。
乌氏著于《春秋》,谱于《世本》①,列于《姓苑》②,在莒者存③,在齐有馀、枝鸣④,皆为大夫。秦有获⑤,为大官。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唐初,察为左武卫大将军⑥,实张掖人。其子曰令望,为左领军卫大将军⑦。孙曰蒙,为中郎将⑧,是生赠尚书,讳承玼⑨,字某。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及武德已来⑩,始以武功为名将家。以上叙乌氏先世及近四代。
【注释】
①《世本》:战国时史官所撰,记黄帝春秋时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原书约在宋代散失。
②《姓苑》:何承天著。
③在莒者存:《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莒子庚舆虐而好剑……乌存率国人逐之。”莒,西周分封诸侯国,建都计斤(今山东胶县西南),春秋初年迁于莒(今山东莒县)。存,乌存。
④在齐有馀、枝鸣:乌馀、乌枝鸣。
⑤获:即乌获。据说他能举千钧之重,为秦武王宠用。
⑥察:即乌察。左武卫大将军:汉末曹操为丞相,设武卫营。魏文帝置武卫将军以统率禁军。唐置左右武卫,各设大将军、将军。
⑦左领军卫大将军:唐代左右领军为十六卫之一。设上将军、大将军及将军,宿卫宫禁。
⑧中郎将:唐代各卫中郎将为低级武职。
⑨承玼(cī):字德润,乌重胤父。
⑩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566—635)。
【译文】
乌氏在《春秋》上有记载,在《世本》上有罗列,在《姓苑》上有位次。在莒国的有乌存,在齐国的有乌馀、乌枝鸣,都为大夫。秦时有乌获,任大官。乌氏后代到江南的定居鄱阳,留在北方的定居张掖,还有的到夷狄地区去,都任国君或酋长。唐朝初年,乌察任左武卫大将军,就是张掖人。他的儿子叫乌令望,任左领军卫大将军。孙子叫乌蒙,任中郎将。中郎将生追封尚书的乌承玼,字某。乌氏自莒、齐、秦各位大夫以来,都以文才政事挣得显位,武德以来开始以武功成为名将家族。以上叙述乌氏的祖先及近四代。
开元中,尚书管平卢先锋军①,属破奚、契丹②。从战捺禄,走可突干③。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④,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垒石⑤,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岁罢运钱三千万余。黑水、室韦以骑五千来属麾下⑥,边威益张。其后与耿仁智谋,说史思明降。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⑦。事发,族夷⑧,尚书独走免。李光弼以闻⑨,诏拜冠军将军、守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⑩,封昌化郡王、石岭军使(11)。积粟厉兵(12),出入耕战(13),以疾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年若干,即葬于其地。以上专叙赠尚书乌承玼。二子:大夫为长(14),季曰重元,为某官。铭曰:
【注释】
①平卢:唐方镇名。为玄宗时十节度使之一。先锋军:行军或作战时的先头部队。
②属(zhǔ):连接。奚:古族名,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契丹:古族名,在今辽河上游一带游牧。唐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
③从战捺禄,走可突干:《新唐书·承王玼传》:“奚、契丹入寇,承玼破于捺禄山,又战白城。承玼按队出其右,斩首万计,可突干奔北。”捺禄,捺禄山。可突干,契丹勇将。
④“渤海扰海上”几句:许孟容《乌承洽神道碑》:“渤海郡王武艺出海滨,至马都山,屠陷城邑,公以本营士马防遏要害。”渤海,即渤海国,唐代我国东北以靺鞨粟末部为主体,结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骊所建政权。
⑤堑原垒石:在平地上挖沟,在沟边上垒石墙。堑,挖沟。
⑥黑水:即黑水靺鞨,在今黑龙江省。隋唐时号居滨此水的靺鞨部落为黑水靺鞨。室韦:一译失韦,古族名。北魏时始见于史书记载。有五部。分布在嫩江流域及黑龙江南北岸之地。唐时,在室韦的名称下,所包更广,有二十多部。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的蒙兀室韦是蒙古族祖先。
⑦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旧唐书·史思明传》载,思明内通贼,上以承恩为河北节度使副大使,使图思明。事泄,承恩父子及支党皆被杀。承恩,承玼的从父兄。
⑧族夷:亦称“夷族”“族灭”。整个家族被诛灭。此指乌承玼全家被杀。
⑨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阳南)契丹族人。“安史之乱”时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进攻河北,收复十余郡。又在太原击败史思明。因功进封临淮郡王、临淮王。
⑩冠军将军:古时将军名号。魏晋以至南北朝皆设冠军将军,唐代设冠军大将军,为武散官。
(11)昌化:今浙江临安县。郡王:次于亲王的一等封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石岭:石岭关,在今山西阳曲东北,形势险要,为山西北部要冲。唐驻兵于此,以防突厥南下。
(12)厉:磨刀石,引申为磨砺。
(13)出入耕战:一面种地,一面打仗。
(14)大夫:即乌重胤。
【译文】
开元中期,尚书掌管平卢先锋军,连破奚、契丹,转战于捺禄山,赶走可突干。渤海国扰乱海上,一直到马都山,官吏、百姓逃走,扔下财产家业。尚书率领部下堵住了敌人通道,在平原上挖沟,在沟边上用石头垒上高墙,绵延四百里,沟深都是三丈。敌寇进不来,百姓又回来了,每年节省运费三千多万。黑水、室韦二国五千人马投到他的旗下,使他边疆的声威更加显扬了。这之后又与耿仁智谋划说服史思明降唐。史思明再次叛变后,尚书与哥哥乌承恩谋划杀史思明,事情被发觉,全家被史思明杀掉,只有尚书一人逃出。李光弼上书奏报后,皇上下诏任他为冠军将军、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昌化郡王、石岭军使。他积蓄军粮,秣马厉兵,一边屯田,一边打仗,但因病退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日于华阴告平里逝世,享年若干,就地安葬。以上专门叙述赠尚书乌承玼事迹。尚书有二个儿子,大夫是长子,小儿子乌重元,任某官。铭曰:
乌氏在唐,有家于初①。左武左领,二祖绍居②。中郎少卑,属于尚书。不偿其劳,乃相大夫。授我戎节③,制有壃墟④。数备礼登⑤,以有宗庙。作庙天都,以致其孝。右祖左孙,爰飨其报⑥。云谁无子,其有无孙?克对无羞,乃惟有人。念昔平卢,为艰为瘁⑦。大夫承之,危不弃义。四方其平,士有迨息。来觊来斋⑧,以馈黍稷。
【注释】
①家:古代大夫家族。
②绍:接续。
③戎节:军队符节。戎,军队。
④制:控制。墟:故城。
⑤数备礼登:官位具备,祭礼提高。
⑥爰:于是。飨:祭献。
⑦瘁:劳累。
⑧觊:冀望,希图。斋:斋戒。
【译文】
乌姓氏族在唐,为官大夫唐初。左武左领领军,连续显位二祖。中郎稍微位卑,其子职任尚书。辛劳不计酬报,终为宰相大夫。授我军队符节,控制边疆故地。官位升礼仪增,所以有了宗庙。建庙天子都城,用以达到其孝。右边祖左边孙,于是祭献回报。有谁没有儿子?有谁没有孙子?能对祖宗无愧,只有后继有人。想念昔日玼公,经过劳苦艰辛。大夫勇敢承受,临危不弃道义。四方已经平定,士兵疲倦休息。前来冀望斋戒,先人赐以黍粟。
新修滕王阁记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十五年(820)。文中述说了作者三不得见滕王阁,而为人叙修阁之事。凡记修阁,必记修阁之人,何况是上司。若是俗手,定将王仲舒的政绩,十分揄扬。而韩愈偏把欲游未得游之意作线,发出感慨。其实前两段不得游,乃是中段不得游的衬笔。中段不得游,乃是叙王公政绩的衬笔。叙政绩处,“春生秋杀、阴闭阳开”“湖山千里”等语,与滕王阁上的佳胜相对应,文心欲绝。
金圣叹说:“粗览之,若只为自己行文章法,却不知其已将王公政绩无不悉书。文章虚实之妙,乃不可以一笔定之矣。”姚范说:“风格竣朗,公文之老境如此。”
愈少时,侧闻江南多临观之美①,而滕王阁独为第一②,有瑰伟绝特之称③。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④,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⑤,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韩公贬阳山,由湖南郴州以往,未过南昌,故曰便道取疾,贬潮州亦然。
【注释】
①临:居高处朝向低处。
②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子滕王元婴为洪州刺史时始建。其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作《滕王阁序》。
③瑰伟:奇伟,卓异。
④三王所为序、赋、记:王勃的《游阁序》,王绪作《赋》,当时的王公为从事日作《修阁记》,即王仲舒。
⑤以言事斥守揭阳:指韩愈写《论佛骨表》一文指责皇帝过错,被贬官。揭阳,即唐时潮州,今广东潮安。
【译文】
我小时候,就听说江南有许多登览的名胜地方,而滕王阁为第一,都说它瑰伟绝特。等到后来得到三王所作的序、赋、记等,觉得他们的文章很美,越发要一至滕王阁,以读他壁上的古文,而解我忧。做官身系朝廷,这个愿望无法实现。元和十四年,我因为言事被贬至揭阳。因为要赶时间,走了海道,又没能经过南昌而游览滕王阁。韩公贬至阳山,由湖南彬州前往,没经过南昌,所以说“便道取疾”,贬至潮州也是如此。
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①,加恩区内②,移刺袁州③。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倘得一至其处④,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⑤,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⑥。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⑦,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⑧?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注释】
①号:这里是年号的意思。
②区内:指天下。
③袁州:今江西宜春。
④倘:倘或。
⑤太原王公:即王仲舒。元和十五年六月戊寅,以中书舍人王仲舒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江西观察使。
⑥洪:洪州,治南昌,今江西南昌。江:江州,治浔阳,今江西九江。饶:饶州,治鄱阳,今江西波阳。虔:虔州,治赣县,今江西赣州。吉:吉州,治庐陵,今江西吉安。信:信州,治汝阳县,今江西上饶。抚:抚州,治临川,今江西抚州西。
⑦春生秋杀,阳开阴闭:意思是一年过去。
⑧勤:劳。馆人:古称管理馆舍、招待宾客的人。
【译文】
这年冬天,因为天子进大号,加恩于天下,将我调到袁州任刺史。袁州是南昌的属郡,我暗自高兴自语,以为可以有机会到南昌去,办完了公事,闲的时候,或可一至滕王阁,以偿宿愿。到袁州第七个月,天子下诏,任中书舍人太原王公做御史中丞,视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各州皆为所管。八州的人,以前觉着不便的事情和所愿行而不得行的,王公一到,应罢的都罢了,应行的都行了。大事奏明朝廷,小事当机立断,春生秋杀,阳开阴闭,政令修于庭户之内;数日之间,百姓自得益于湖山千里之外。我虽然也想去条陈意见,议论利害,听命于幕下,无奈我袁州没有可以兴革的事情,可以假借而行,我又怎么能丢了我自己的事不管,而跑到南昌去呢?这样又没有机会去滕王阁了。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①,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②,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③,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④,盖瓦、级砖之破缺者⑤,赤白之漫漶不鲜者⑥,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注释】
①浃(jiā)和:和洽。
②监军:唐后期于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以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礼。燕:通“宴”。
③邦伯:这里指观察使。
④楹:庭堂前的柱子。桷:方的橡子。槛(jiàn):栏杆。挠:弯曲。
⑤盖瓦:覆盖之瓦。
⑥漫漶(huàn):模糊不可辨识。
【译文】
这年九月,百姓官吏相处融洽,王公与监军使在滕王阁上摆宴,文武官员都在席上。酒到半酣,大家说:“这个阁如果不修,就要坏了。从前公在这里的时候,刚新修过。公所做的文章都在壁上。今过三十年,公又来做这地方的长官;刚及一月,公又到这里来请客,公何以能够无情?”公答道:“好!”因此大加修理:梁、柱、窗户上腐、黑、弯、折了的地方或加了瓦,或加了砖;破缺了的地方,或漆了红色,或涂了白粉;漫灭不鲜明的地方,把它修理就是了,也不格外比以前奢侈,只是不使名胜没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