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计(二)

黄宗羲Ctrl+D 收藏本站

【题解】

在《财计二》中,黄宗羲接续《财计一》所论,提出废金银而用铜钱,使用铜钱和纸钞相辅相成的货币体系。黄宗羲首先指出“钱币所以为利也,唯无一时之利,而后有久远之利”,这与金银不同。对于明代“欲行钱法而不能行”的原因,他认为有六个原因,弊害比之前还多了两个。对于如何解决这些弊害,黄宗羲认为应“使货物之衡尽归于钱”,政府鼓励开采铜矿,禁铜为器,规定铜钱制作标准,以铜钱纳税。对明代发行纸币而没有成功之事,黄宗羲认为是政府未讲求流通原理和使用方法,也未建立让百姓信服的信用制度,最主要的一点是政府发行纸币是为了敛财,“以一金易一纸”实在是害民。由此,他提到了宋代的称提钞法和元代的平准钞法,认为可以借鉴使用,从而提倡钱钞兼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即废金银而用铜钱,兼用纸币,随地变易,如此官府和商贾、百姓就不得不使用了。

黄宗羲对货币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他切实关心民生的表现。在这部分,他对废银使钱的实行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要实行废银使钱并兼行纸钞,一是政府要树立信用,不可以此为敛财手段;二是要官有本钱,民才信;三是按期收缴旧钞焚毁。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黄宗羲所论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表明他看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势及现实要求,其希望统一货币制度的理想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和人民意愿的,是利民、富民的主张。对于黄宗羲废金银而用钱钞之法,朱一新评曰:“惟通商专用金银,故中国不可用钞。中国之钞,非外国所通行,彼以货来易银而去,我自用钞,而彼则广收中国之金银,一旦有事,银根既竭,用钞者纷纷罢市,外夷乃得操吾中国之利权,而事益不可为矣。大抵重农者,必贵粟帛;重商者,必贵钱币。钱币之事,由繁而日趋于简。今时银贵,他日又当金贵,主国计者,设法以使银之流通则可。欲废银而别筹重滞之物以易之,物且益滞,银且益昂,无裨于贫民,而富民亦将变为贫民,是自困之道也。”(《无邪堂答问》)朱一新的这段言论是反对黄宗羲废银用钞的,是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考虑的,比之黄宗羲的观点眼界更开阔,应该说指出了黄宗羲废银用钞之说的缺陷。

钱币所以为利也,唯无一时之利,而后有久远之利。以三四钱之费得十钱之息①,以尺寸之楮当金银之用②,此一时之利也。使封域之内③,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此久远之利也。后之治天下者,常顾此而失彼,所以阻坏其始议也。

【注释】

①息:利息,利润。

②楮:一种乔木,树皮可以用来做纸,在古代也是纸的代称,因此而引申为纸币。戴埴《鼠璞》:“今日病在楮多,不在钱少。”

③封域:疆域,界域。

【译文】

使用铜钱是有好处的,只要是不图一时的小利,以后自然会获得长远的利益。花费三四个钱的成本而得到十个钱的利润,或以尺寸大小的纸币当作金银之用,这都是一时的小利。如果能使疆域之内常有数以千万计的钱财流通无穷,这才是长远的利益。后世治理天下的君主们常常顾此失彼,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所以阻碍破坏了实行货币制度最初的意愿。

有明欲行钱法而不能行者:一曰惜铜爱工,钱既恶薄①,私铸繁兴;二曰折二折三②,当五当十,制度不常;三曰铜禁不严,分造器皿;四曰年号异文③。此四害者,昔之所同。五曰行用金银④,货不归一。六曰赏赉、赋税⑤,上行于下,下不行于上。昔之害钱者四,今之害钱者六。

【注释】

①恶薄:钱币质量恶劣且薄。

②折二折三:指人为规定钱币一个当二、当三文使用,当五当十意思同此。《明史·食货志五》:“天启元年(1621)铸泰昌钱,兵部尚书王象乾请铸当十、当百、当千三等大钱,用龙文,略仿白金三品之制,于是两京皆铸大钱。”

③年号异文:指各朝所铸造的钱币都有本朝年号。明代各朝都曾铸造年号钱,以嘉靖、万历朝最多。

④行用:使用。

⑤赏赉(lài):赏赐。赉,赏赐,赠送。

【译文】

明朝想以铜钱作为流通的货币而未能实行的原因,第一个是吝惜铜料、偷工减料,铸造的铜钱又薄又差,私下盗铸铜钱的事情非常繁盛;第二个是铸造的铜钱中有一当二、当三、当五、当十等,没有一个标准的钱制;第三个是官府没有实行严格的铜禁,有的铜用来制造器皿;第四个是铜钱上的年号文字不统一。这四个阻碍铜钱通行的弊端,与明代以前的相同。第五个原因是使用金银,货币不能统一;第六个原因是朝廷的赏赐和赋税方面,朝廷可以将铜钱用于下,但百姓缴纳的赋税,却不能使用铜钱。所以,以前阻碍铜钱流通的原因有四个,现在危害铜钱流通的原因却有六个。

故今日之钱,不过资小小贸易,公私之利源皆无赖焉,是行钱与不行等也。诚废金银,使货物之衡尽归于钱。京省各设专官鼓铸①,有铜之山,官为开采,民间之器皿、寺观之像设②,悉行烧毁入局③。千钱以重六斤四两为率④,每钱重一钱;制作精工,样式画一,亦不必冠以年号。除田土赋粟帛外,凡盐酒征榷⑤,一切以钱为税。如此而患不行,吾不信也。

【注释】

①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铸造钱币。

②像设:神佛供像。

③局:掌管铸钱的官署。指明代在京师设的宝源局,以及各省设的宝泉局。

④斤:重量单位,旧制以十六两为一斤。

⑤盐酒征榷:政府征收盐和酒的专卖税。征,税收。榷,专卖。

【译文】

所以现在的铜钱只不过用在小额的买卖交易上,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获利之源都与铜钱没有关系,铜钱的使用与否没有什么区别。真要废除金银,就要使衡量货物价值的标准只用铜钱。在京城及各省设立专门的官府机构来鼓励铸造铜钱;凡有铜的矿山,只由官府进行开采,民间用铜铸造的器皿、寺庙道观的铜佛像,都全部烧毁,铜料由官署回收。每一千个铜钱的重量以六斤四两为标准,每一个铜钱的重量为一钱;所有铜钱都要制造精致,样式统一,也不用在钱币上铸造年号。除了田赋征收粟帛外,凡是盐酒所征的专卖税都一律使用铜钱。如果采取了以上措施还不能使铜钱顺畅流通,那我是不会相信的。

有明欲行钞法而不能行者。崇祯间①,桐城诸生蒋臣②,言钞法可行,岁造三千万贯③,一贯直一金,岁可得金三千万两。户工侍郎王鳌永主其说④,且言初年造三千万贯,可得五千万金,所入既多,将金与土同价⑤。上特设内宝钞局,昼夜督造,募商发卖,无肯应者。大学士蒋德璟言⑥,以一金易一纸,愚者不为。上以高皇帝之行钞难之⑦。德璟曰:“高皇帝似亦神道设教⑧,然赏赐折俸而已⑨,固不曾用之兵饷也⑩。”

【注释】

①崇祯间:以下事在崇祯十七年(1644)。见《明史·蒋德璟传》《三垣笔记》等。

②诸生:明清时期称已经入学的生员,即秀才。生,原作“臣”,据《黄宗羲全集》本改。蒋臣(1597—1652):本名姬胤,字子卿;更名后,晚号谁庵,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崇祯九年(1636),以拔贡生应廷试,得知县,辞不就。蒋臣早岁见知于太仓二张,注名复社。其后北上,先后为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所荐,官户部主事。甲申变后,依史可法,留参军务,所陈皆不能用,遂辞归。入清为僧而终,释名道用。

③贯:穿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贯。

④户工侍郞:似当为户部侍郞。王鳌永(?—1645):字蘅皋,号涧溯,山东临淄(今属山东)人。天启进士。崇祯时,授户部右侍郎,复出任通州巡抚。李自成起义军入京被俘,输银后释放。清顺治元年(1644)降清,在德州击败李自成余部,寻赴济南派员分途招抚。后被李自成部将赵应元俘杀。

⑤将金与土同价:白银与土一样的价格,形容政府可获取白银极多。《三垣笔记》记载,王鳌永赞同蒋臣的方法,且言:“初年造三千万贯,可代加派二千余万,此后岁造五千万贯,可得五千万金。所入既多,将金与土同价。”

⑥蒋德璟(?—1646):字申葆,一字若柳,福建晋江人(今属福建)。天启进士。崇祯时由侍读历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廷推入阁辅政。次年,进呈《御览边图册》等。十七年(1644),疏论行钞法及增派练饷之害,获谴致仕。南明时,唐王召为阁臣,未几即辞归,卒。

⑦高皇帝之行钞:《明史·食货志六》:“洪武时,官俸全给米,间以钱钞兼给,钱一千,钞一贯,抵米一石。”高皇帝,此指明太祖朱元璋。

⑧神道设教:利用神鬼之道进行教化。此处是指明太祖发行纸币只是类似假借神鬼之道的手段来统治百姓。神道,神秘莫测的自然之理,也指天道。设教,设施教化。《周易·观卦》:“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颖达疏:“圣人法则天之神道,本身自行善,垂化于人,不假言语教戒,不须威刑恐逼,在下自然观化服从。”

⑨折俸:将纸钞折算为俸禄发给官吏。

⑩固不曾用之兵饷也:蒋德璟反对印钞事见《三垣笔记》:“上曰:‘洪武时如何行得?’德璟曰:‘高皇帝似亦以神道设教,当时只赏赐及折俸月钞,其余兵饷亦未用也。’”

【译文】

明朝想要实行纸币制度却也未能实行。崇祯十七年,桐城生员蒋臣建议实行纸币,每年印制纸币三千万贯,一贯价值白银一两,这样每年可得到白银三千万两。户部侍郎王鳌永支持蒋臣的说法,并且说第一年印制纸币三千万贯,可以得到白银五千万两,政府的所得多了,那么白银就会与土价格相同了。皇上特地批准设立了内宝钞局,不分昼夜地监督制造纸币,招募商人发卖纸钞,却没有人响应。大学士蒋德璟说,用一两银子换来一张纸,蠢人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皇上用明太祖实行纸币的事例来质问蒋德璟。蒋德璟说:“高皇帝大概用的是顺应天道、教化万民的管理百姓的方式发行纸币,但钞法只是用于赏赐、俸禄而已,本来就不曾用在兵饷上。”

按钞起于唐之飞钱①,犹今民间之会票也②;至宋而始官制行之③。然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④,备本钱三十六万缗,而又佐之以盐、酒等项。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欲得盐酒,则以钞入诸务⑤。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其必限之以界者,一则官之本钱,当使与所造之钞相准⑥,非界则增造无艺⑦;一则每界造钞若干,下界收钞若干,诈伪易辨,非界则收造无数。宋之称提钞法如此⑧。即元之所以得行者,随路设立官库⑨,贸易金银,平准钞法⑩。

【注释】

①飞钱:唐代出现的一种汇兑票据。唐代中期,商业和货币经济发展繁荣,于是出现了这种汇兑业务。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新唐书·食货志四》:“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②会票:明清对汇票的称谓,产生于明末。这是指由钱庄发行的一种可以到异地支付、取款的票据。

③官制行之:官方制造发行。指两宋时期发行的纸币交子、会子。

④界:即届。宋代发行纸币以三年为一个期限。

⑤务:宋代管理贸易及税收的机关。

⑥相准:相当。准,符合,等齐,相当。

⑦无艺:没有限制。艺,准则,限度。

⑧称提钞法:始见于宋代。两宋时期发行纸币,为防止纸币贬值采取在纸币价跌时以钱币、金银来回收的措施。

⑨官库:此指交钞库、平准库。交钞库,即行用交钞库,又简称行用库、钞库,元钞币兑换机关。中统元年(1260),置于燕京,后诸路及部分府、州亦置。由宝钞总库关领新钞、钞本,在行用交钞库发行、兑换。平准库,官署名。掌管货币兑换、禁民间私相交换金银。至元元年(1264),元廷禁民间私相买卖金银,于各路置平准库。后许民自行交易,遂撤平准库,只存平准行用库。

⑩平准钞法:元代所行的平准钞法,参看《元史·食货志一》:“(至元二十四年)依中统之初,随路设立官库,贸易金银,平准钞法。每花银一两,入库其价至元钞二贯,出库二贯五分;赤金一两,入库二十贯,出库二十贯五百文。伪造钞者处死,首吿者赏钞五锭,仍以犯人家产给之。其法为最善。”平准,古代政府平抑物价的措施。汉武帝时设立平准官。《史记·平准书》:“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此指维持纸币与金银兑换价格稳定。

【译文】

经考察,纸币发源于唐代的飞钱,相当于现在民间的会票,到宋代的时候才改由官府印制发行。然而宋朝之所以能够发行纸币,是因为每发行一界纸币,就准备三十六万缗铜钱的本钱,并且还辅助盐、酒等专卖所得。大概民间想要得到纸币,就把铜钱存入官库;如果想要铜钱,就需将纸币存入官库;如果想要盐、酒,就要把纸币存入各个相关的贸易机关和场所。这样一来,在手里的纸币就和铜钱一样了。之所以要以界为限制,一方面是官府的本钱要与所造纸币的价值相当,如果不以界实行限制的话,那么纸币的制造就没有了限制;另一方面,每界制造纸币若干,下界发行时就可收回纸币若干,这样就很容易辨识纸币的真伪,否则纸币的发行和收回的纸币就没有定数了。这就是宋代的称提钞法。即使元代能够发行纸币,也是因为在各路设立了交钞库、平准库,负责金银与纸钞的互相兑换,以维持纸币的币值稳定。

有明宝钞库①,不过倒收旧钞②,凡称提之法俱置不讲,何怪乎其终不行也!毅宗言利之臣,不详其行坏之始末,徒见尺楮张纸居然可当金银,但讲造之之法,不讲行之之法。官无本钱③,民何以信!故其时言可行者,犹见弹而求炙也④。然诚使停积钱缗⑤,五年为界,敛旧钞而焚之;官民使用,在关即以之抵商税⑥,在场即以之易盐引⑦,亦何患其不行?且诚废金银,则谷帛钱缗,不便行远,而囊括尺寸之钞⑧,随地可以变易,在仕宦商贾又不得不行。德璟不言钞与钱货不可相离,而言神道设教,非兵饷之用;彼行之于宋、元者,何不深考乎!

【注释】

①宝钞库:明代初期,设于户部,是主管纸钞发行、回收的机构。《明史·食货志五》:“(洪武)十六年(1383),置户部宝钞广源库、广惠库;入则广源掌之,出则广惠掌之。”

②倒(dào)收:回收。

③本钱:指发行纸币的准备金。

④见弹而求炙:见到弹弓便想着马上得到烤熟的肉。此处形容急于求利。语出《庄子·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⑤停积:停留蓄积。

⑥关:要塞,此指钞关,明代用于征收商业税的关卡。明代宣德四年(1429)因为商人等拒绝使用贬值的宝钞,因此官府在运河沿线的徐州、临清等地设立钞关,以征税。

⑦场:生产食盐的盐场。盐引:政府发放的支领及运销食盐的凭证。引,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元代有茶引、竹引、锅引,明清有盐引。每引有一定的重量,历代不同。

⑧囊括:装在口袋里。括,包含。

【译文】

明朝的宝钞库,只不过是照例收回旧纸币,凡是称提法这些手段全都搁置不用,难怪最终纸币制度不能实行。崇祯朝那些讲经济收益的朝臣,不详细了解纸币制度没有实行和败坏的缘由始末,只看到尺寸大小的纸张竟然可以当金银使用,只考虑制造纸币的方法,却不考虑如何去使用纸币。官府如果没有印制纸币的准备金,老百姓又怎么会相信纸币呢!所以当时主张纸币制度可以施行的人,就好比见到弹弓便想着马上得到烤熟的肉,是急功近利的人。然而如果确实停止积聚铜钱,每五年就把旧钞回收焚毁;政府和百姓都使用纸币,在钞关内可以用它来缴纳商税,在贸易市场内则可用来购买盐引,那又何必担心纸币制度不能实行呢?况且,如果真的废除金银,那么谷物、布帛及铜钱都不便于远程携带,而装在随身口袋里的尺寸大小的纸币,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交易买卖,那些仕宦商贾就不得不使用纸币了。蒋德璟不讲纸币与钱币、实物不可分离的关系,而讲天道之理、教化万民的虚妄手段,讲纸币没有用在发放兵饷上,他为什么不去考察纸币之法为何能在宋代和元代实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