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在德国
《马赛曲》在德国的传播几乎紧接着法国。时为一七九二年九月,离开它写成后五个月,也就是马赛义勇军在巴黎传播开来(约八月十日)几个星期之后。这一首《莱茵军团战歌》是在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宣战消息传来之夜在斯特拉斯堡写成的。在瓦尔米战役没有人唱过,而是几天之后,遵照国防部长命令,作为感恩赞美诗唱的。奥地利王子参加德军撤退谈判时听到这首战歌,表示希望得到乐谱,他收到巴黎寄给凯勒曼(François Christophe Kellermann)将军的一份抄本。《马赛曲》第一次在热马普(Jemmapes)用于战场,作曲家科策布(August von Kotzebue)这样斥责作曲者:“残忍!野蛮!我有多少兄弟不是被你杀死的!……”这句话似乎以其他方式由诗人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Klopstock)重复过。根据一个德国传闻,一七九七年,克氏在汉堡拜访《马赛曲》作者鲁日·德·里尔(Claude Rouget de Lisle),对这首鼓舞军心的战歌表示赞赏:“你真了不起!粉碎了五万个德国好汉!”
歌德在他的《美因茨围城》(Siège de Mayence)中三次提到《马赛曲》。但很奇怪,三次之中,只有法国军队离开美因茨那一次是庄严的。其他两次,由德国士兵用双簧管吹奏,和《就会好》(Çaira)一起表演,娱乐歌德这些“正在大喝香槟的宾客”。在晚饭席上,食客要求听这首歌,“所有客人都表示满意,喜欢。”可见在德国人这边,一般人只视此歌为一首进行曲,没有人留心歌词。
弗里德兰德(Max Friedlsender)教授提供了一个奇怪的例子。一八〇四年之后,这首歌的部分旋律流入德国,本地化为歌谣(lied),迅速流行起来。变成这么个样子!侠盗歌!……《里纳尔迪尼》(Rinaldo Rinaldini),十一节歌词:
然而,正是歌德的内弟武尔彼乌斯(August Vulpius)在一七九九年,把这首浪漫曲的歌词引进他的小说《里纳尔迪尼》(Rinaldo Rinaldini)。一八〇四年,一个无名作曲家配以旋律,至今仍为德国人所演唱。不过,歌德(或者武尔彼乌斯)是否认出变成这个样子的《马赛曲》,大有疑问。如前所见,《马赛曲》以小调式段落刻入歌德记忆,而这首侠盗歌,却只使用大调式。
直到一八三〇年后,《马赛曲》才为德国音乐家所真正了解。七月革命“光荣三日”的高卢雄鸡唤醒了这首在拿破仑帝国和王朝复辟时期沉睡(或被缚住)的战歌。大家知道舒曼采用过三次《马赛曲》:一八三九年在《维也纳狂欢节》(乔装为三拍的兰特勒民间舞曲,因为梅特涅首相禁演这首歌);一八四〇年,在著名的海涅(Heinrich Heine)诗歌《两个榴弹兵》歌曲(同年,瓦格纳在巴黎把此诗谱上音乐,也采用《马赛曲》);一八五一年,在《赫尔曼与多罗特娅》的序曲。
《马赛曲》的音乐和贝多芬类似,他本该会因此如何地激动,更甚于舒曼,会在他的某一部伟大作品中高举它的旗帜飞扬。他在一七九二年十一月从波恩到维也纳的旅途中,穿过法国军队的阵线,不是已经听到过吗?《马赛曲》完全没有进入过奥地利吗?没有撬开他那封闭耳朵的大门吗?弗里德兰德教授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发表在音乐报刊和出版物的研究中,在这方面无任何透露。然而,无论如何,贝多芬在维也纳和一些大音乐家来往,像凯鲁比尼(Luigi Cherubini),他们在法国大革命的交响乐和合唱曲起过头等作用。而他自青年时代便认识的萨列里(Antonio Salieri),在维也纳是一位权威,据说已经在一七九五年(?),一部《巴米拉》(Palmira)歌剧中采用过《马赛曲》。问题悬而未决。但是我思疑他知道这首歌,但未置一词,也没有在任何一部作品中留下它的乐章痕迹。
(刘志侠 译)
贝蒂娜谈音乐的信
这是贝婷娜致歌德的信,一八一〇年圣诞节写于柏林。
我冒昧把这篇不寻常的独白意译出来,并非没有经过踌躇。我们在里面目睹炽热的思想在黑夜里娩出。即使德国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专心研究过贝婷娜的文字,面对某些句子的晦涩,也承认他们的疑惑。幸好贝婷娜在一八三五年的《歌德与一个孩子的通信》(Goethes Briefwerhsel mit einem Kinde)中作过解述,澄清了一些段落。我敢自认明白了全篇的精神,而我在其中得到的兴趣,令我期待阅读我的关于贝多芬著作的广大读者也同样得到。在摸索表达方式的笨拙举动下面,我们辨认出一种热烈而深沉的音乐直觉,因此我们便明白,贝婷娜在向歌德高声朗诵。
我把借用贝婷娜一八三五年的解述置于方括号内。
——罗曼·罗兰
在所有艺术和学问中,混乱和无意识是魔力的来源,在音乐里达到最高的程度,但是没有人下决心去深化。最深之处永远由学究的泯灭一切的平庸之道称霸。音乐界中,所有人都想理智地表达(而音乐的特性刚好在理智停止之处开始)。他们的这种信念本意良善,并无心计。他们不自觉地使用魔力的方式,有时只用一半,有时用错方向。那些以前冲劲十足、光芒四射的方式,现在凝固僵硬,冰冷发霉,讨厌得要命。
然而,心灵中有一种让人感觉到的秘密活动,时显时隐,不知从何而来。突然之间,天才豁然完全开放,它已经在无秩序的混沌中扩散多时,一步一步地成长……[贝多芬]。目前,音乐的状态就是这样。身在其中的天才总是孑然独立,被人误解,因为他不是在光天白日下得到成就,几乎都是不知不觉的,没有自我意识的。
必须很多人中才能出现一个天才。反过来,天才必须对人类群体有强烈的行动,并且持之以恒,否则便没有英雄。没有了大众,便没有音乐。
在过去的世纪,快感像穿过水晶那样渗入智慧中,支配作品,带领作品,令精神飞扬……在音乐方面,这已成绝响!熄灭的东西从前有过自己的庙宇,庙宇倒塌了!现在,这成了心灵的东西,音乐精神在里面回响,按照各人的性情。但是哪一位音乐家能够继续保持足够的真情和纯洁,只感觉(和只表达)好的东西?
音乐语言的命运很奇特:没有人理解!因此,世人对没有听过的东西永远激烈反对。不仅因为音乐没有人理解,还因为音乐甚至未为人所知。在音乐面前,人变得僵硬,像木头一样。他会容忍知道的东西,并非因为理解,而是习以成性:像骡子每天负重那样。我还没有遇过一个人,听了一段时间音乐后,不困倦交加地离开音乐的。这是一种必然的后果,比起相反的情况更容易理解。一个有大志的人,要是不首先从职业的自动俗套解放出来,要是他不过自己的生活,不让任何人伸手进来,他能做什么?……他当然可以“做”音乐,但他不能解放法则条文的精神。每种艺术都努力推开死亡,把人领向天国,但那里周围由没有教养的人守卫,他站在那里,头发被剃光,蒙受屈辱:本应是自由意志和自由生活的东西变成了机械,因此我们空等一场,空有信心,空抱希望:没有产生任何东西。世人要达到(这些高度的目标),只有通过现在砂泥满地的道路,通过祈祷和心灵的全神贯注,通过对上帝永恒的爱。——但是在这里,我们到达无法攀登的高岭前面。然而,只有在那上面,我们才能尝试去认识呼吸的快感……
(刘志侠 译)
[1]西克洛柏 为雷神制造雷斧的巨匠们。——译者原注
[2]《创造者贝多芬》罗曼·罗兰系列著作,原书名《贝多芬:伟大的创作时期》。——编注(本书脚注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编注。)
[3]荷尔德林 德国大诗人。——译者原注
[4]地灵 显现给浮士德的神灵。——译者原注
[5]“母亲们”在第二部《浮士德》里,这些“母亲们”住在无空间、无时间的深渊,“形成,改作,便是她们永久思想的永久谈资”。——译者原注
[6]新城 罗曼罗兰在瑞士居住的地方。
[7]克罗柏士多克 歌德以前的德国著名诗人。——译者原注
[8]《爱格蒙》歌德的剧本。——译者原注
[9]勃伦丹诺 贝婷娜的姓。——译者原注
[10]《威廉·迈士特》歌德的小说。——译者原注
[11]阿维腊的戴丽丝 西班牙的圣女。——译者原注
[12]解心学者(psychanalyste),今译精神分析学家。
[13]荀特烈 贝多芬晚年秘书及传记作者。
[14]西斯廷大殿的一位先知 指米珂朗琪罗的壁画。——译者原注
[15]基士梯安娜 歌德的夫人。——译者原注
[16]柯罗特·罗连 法国十七世纪大画家,以风景画著名。——译者原注
[17]泥水匠学徒 策尔特出身泥水匠家庭。
[18]阿沙特 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Eneide)的英雄埃涅阿斯(Enée)的忠心同伴。——译者原注
[19]巴拿斯 希腊诗与艺术的神山。——译者原注
[20]赫拉克勒斯 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译者原注
[21]勒南 十九世纪法国多才的作家。——译者原注
[22]“我得要!……”维吉尔《埃涅阿斯纪》里震怒的海神恐吓那掀动了海浪的狂风的话。——译者原注
[23]勒·达士 意大利十六世纪的诗人,歌德曾用以做他的剧本的主角。——译者原注
[24]大公爵 指奥国大公爵。——译者原注
[25]刁勒菲 希腊旧都名,以亚坡罗神殿出名。——译者原注
[26]希贝 希腊神话中青春的女神。——译者原注
[27]密纳尔华 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
[28]大马士革 原是叙利亚首都,路易第七和龚拉特第三曾屡攻不下;大马士革之路是“顿悟”的意思。——译者原注
[29]玛利安娜 歌唱家。歌德把《东西诗集》献给她,称她为苏拉卡。
[30]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作曲家。
[31]《献给克雷澈底奏鸣乐》贝多芬的杰作之一,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很严酷地批评它,故云。——译者原注
[32]跌出来的王笏 引用歌德《术士的徒弟》(Der Zauberlehrling)一诗的典故,诗中叙一术士的徒弟趁术士外出时施法术,挥使幽灵为他取水,但只知召来而无法遣去,以致全屋几为水所浸没,暗寓一切能纵不能收的危险。——译者原注
[33]奥菲尔 希腊神话里的音乐家,能以音乐役使禽兽木石。——译者原注
[34]《唐璜》莫扎特的作品。——译者原注
[35]巴列士特林那 十六世纪意大利大音乐家。——译者原注
[36]理发匠 意大利十八世纪大音乐家罗西尼的杰作。——译者原注
[37]《极柔和的翼琴》巴赫作品。翼琴是一种古钢琴,另译大键琴。流行于十七、十八世纪,琴键拨弦发声,不同于钢琴的敲击方法。
[38]亚奇勒士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全身独后踵可以为刀矢所伤。——译者原注
[39]小音乐家 即门德尔松。——译者原注
[40]“在夜里的游行”准确的意义是“梦游症”。——作者原注
[41]奥菲尔 即格吕克。——译者原注
[42]西奈 摩西看见上帝的山名。——译者原注
[43]小河 巴赫在德文原训“小河”。——译者原注
[44]三者皆亨德尔的宗教乐曲名。——译者原注
[45]二者皆莫扎特的歌剧。——译者原注
[46]英国的赫拉克勒斯 亨德尔死于伦敦,故云。——译者原注
[47]约翰·撒巴士蒂安 巴赫一家数代都是音乐家,约翰·撒巴士蒂安是其中成就最大的,普遍单称巴赫时都是指他。——译者原注
[48]《马太福音受难曲》巴赫杰作之一。——译者原注
[49]《拉穆的侄子》十八世纪法国散文作家狄德罗的小说。——译者原注
[50]安格尔 法国著名画家。——译者原注
[51]安格尔的小提琴 意为“业余爱好”。
[52]吕里 十七世纪的音乐家,金诺尔常为他写剧本,故云。——译者原注
[53]《阿士安》马克法孙(James Macpherson,1736—1796)伪造的苏格兰史诗,十八九世纪之间曾轰动一时。——译者原注
[54]诺伦 北方神话中的命运之神。——译者原注
[55]威廉·迈士特 歌德的小说《威廉·迈士特》的主角;这里即用他的话代表歌德的话。——译者原注
[56]《如愿》莎士比亚的喜剧。——译者原注
[57]tu “你”,别于比较生疏的vous“您”而言。——译者原注
[58]《诗与真》歌德回忆录。
[59]波尔思亚 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女主角。
[60]约阿希姆 匈牙利裔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主持的弦乐四重奏乐团名重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