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王引之Ctrl+D 收藏本站

惡、烏

惡,猶「安」也,「何」也。字亦作「烏」。高注《呂氏春秋·本生》篇曰:「惡,安也。」又注《明理》篇曰:「烏,安也。」桓十六年《左傳》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昭三十一年《公羊傳》曰:「惡有言人之國賢若此者乎?」何注曰:「惡有,猶何有、寧有。」又《禮記·檀弓》曰:「吾惡乎用吾情?」桓六年《公羊傳》曰:「惡乎淫?」何、鄭注並曰:「惡乎,猶於何也。」又莊十二年《公羊傳》曰:「魯侯之美惡乎至?」注曰:「惡乎至,猶何所至。」《孟子·梁惠王》篇曰:「天下惡乎定?」趙注曰:「問天下安所定。」由莊十二年《公羊傳》注及《孟子》注推之,則「惡乎用吾情」,即何所用吾情。「惡乎淫」,即何所淫。(《大戴禮·武王踐阼》篇曰:「惡乎危?」「惡乎失道?」「惡乎相忘?」《檀弓》曰:「吾惡乎哭諸?」又曰:「有亡惡乎齊?」《論語·裏仁》篇曰:「惡乎成名?」《孟子·公孫醜》篇曰:「敢問夫子惡乎長?」《莊子·齊物論》篇曰:「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義並與此同。)蓋「惡」本訓「何」,惡乎,猶言「何所」,不必訓為「於何」也。又《大戴禮·武王踐阼》篇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史記·外戚世家》曰:「惡能識乎性命哉?」《漢書·竇田灌韓傳讚》曰:「惡能救斯敗哉?」《司馬相如傳》曰:「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義並與「安」同。而說者亦訓為「於何」,斯為謬矣。

惡,不然之詞也。《孟子·公孫醜》篇曰:「惡,是何言也?」《莊子·人間世》篇曰:「惡(句),惡可!」(上「惡」字不然之詞,下「惡」字訓為安。)《荀子·法行》篇曰:「惡(句),賜(句),是何言也?」皆是也。又《韓子·難》篇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啞,與「惡」同。

《爾雅》曰:「伊,維,侯也。」《詩·六月》曰:「侯誰在矣?」《傳》曰:「侯,維也。」

《爾雅》曰:「侯,乃也。」《詩·文王》曰:「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於周服。」言商之子孫甚眾,而上帝既命文王之後,乃臣服於周也。(王肅訓「侯」為「維」,義得兩通。)《蕩》之「侯作侯祝」,亦可訓為「乃」。

侯,何也。《呂氏春秋·觀表》篇曰:「今侯渫過而不辭?」高誘注曰:「侯,何也。」《漢書·司馬相如傳》曰:「君乎君乎,侯不邁哉?」李奇注與高誘同。(見《文選·封禪文》注。)

遐瑕

遐,何也。《詩·南山有台》曰:「樂隻君子,遐不眉壽?」《隰桑》曰:「心乎愛矣,遐不謂矣?」《棫樸》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遐不,皆謂「何不」也。《禮記·表記》引《詩》作「瑕不謂矣」鄭注曰:「瑕之言胡也。」《傳》《箋》皆訓「遐」為「遠」,失之。

號(音豪)

號,何也。《荀子·哀公》篇曰:「魯哀公問於孔子曰:『紳委

章甫,有益於仁乎?』孔子蹴然曰:『君號然也?』《家語·好生》篇作「君胡然焉」。何也,胡也,奚也,遐也,侯也,號也,曷也,盍也(盍為「何不」,而又為「何」,說見「盍」字下),一聲之轉也。

曷害

曷,何也。常語也。字亦作「害」。《詩·葛覃》曰「害浣害否」,是也。

家大人曰:《爾雅》曰:「曷,盍也。」郭注曰:「盍,何不也。」《書·湯誓》曰:「時日曷喪。」《詩·有杕之杜》曰:「中心好之,曷飲食之?」曷,皆謂「何不」也,說者並訓為「何」,失之。

盍、蓋、闔

盍,何不也。常語也。字亦作「蓋」。《禮記·檀弓》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是也。

家大人曰:《廣雅》曰:「盍,何也。」《楚辭·九歌》曰:「盍將把兮瓊芳。」王注曰:「盍,何也。言靈巫何持乎,乃復把玉枝以為香也。」(今本作「盍,何不也」,「不」字乃後人所加。注言「靈巫何持」,則訓「盍」為「何」明矣。而今本《文選》所載王注,又改「何持」為「何不持」,以從五臣之謬解。蓋後人但知「盍」為「何不」,而不知其又訓為「何」,故紛紛妄改耳。)《管子·戒》篇曰:「盍不出從乎?君將有行。」尹知章注曰:「君將有行,何不出從乎?盍,何也。」(今本作「盍,何不也」,「不」字亦後人所加。《侈靡》篇作「公將有行,胡不送公」?胡不,即「盍不」。)《莊子·盜蹠》篇曰:「盍不為行?」《釋文》曰:「盍,何也。勸何不為德行。」(今本作「盍,何不也」,「不」字,亦後人所加。)字亦作「蓋」,又作「闔」。《莊子·養生主》篇曰:「善哉,技蓋至此乎?」言技之善何至於此也。《秦策》曰:「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言何可忽也。(褚少孫續《史記·三代世表》曰:「豈可以忽乎哉?」)《管子·小稱》篇曰:「闔不起為寡人壽乎?」《莊子·徐無鬼》篇曰:「闔不亦問是已。」闔不,何不也。「盍」為「何不」而又為「何」,「曷」為「何」而又為「何不」(見「曷」字下),聲近而義通也。故《爾雅》曰:「曷,盍也。」《廣雅》曰:「曷、盍,何也。」學者失其義久矣。

李善注《文選》曰:「許,猶所也」(謝朓《在郡臥病》詩)。《墨子·非樂》篇曰:「舟車既以成矣,曰:吾將惡許用之?」言吾將何所用之也。(許、所聲近而義同。《說文》:「所,伐木聲也。《詩》曰:『伐木所所。』」今《詩》作「許許」。阮籍《詠懷》詩:「良辰在何許?」何許,即「何所」。)

顏師古注《漢書·揚雄傳》曰:「行,且也。」(案李善注《文選·洞簫賦》《魏文帝與吳質書》並云:「行,猶且也。」蓋舊有此訓。)《詩·十畝之間》曰:「行與子還兮。」又曰:「行與子逝兮。」言且與子歸、且與子往也。

況、兄、皇

《廣韻》曰:「況,矧也。」常語。

《廣韻》曰:「況,匹擬也。」楊倞注《荀子·非十二子》篇曰:「況,比也。」顏師古注《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曰:「況,譬也。」亦常語。

況,猶「與」也,「如」也。閔元年《左傳》曰:「猶有令名,與其及也。」王肅注曰:「雖去猶有令名,何與其坐而及禍也。」何與,猶「何如」也(說見「與」字下)。二年《傳》曰:「與其危身以速罪也。」《晉語》作「況其危身於狄以起讒於內也。」況也,與也,如也,並與比擬之義相近。

況,滋也,益也。《詩·常棣》曰:「每有良朋,況也永歎。」《出車》曰:「仆夫況瘁。」《傳》《箋》並曰:「況,茲也。」(茲,與「滋」同。)《晉語》曰:「眾況厚之。」又曰:「今子曰中立,況固其謀也。」韋注並曰:「況,益也。」益,亦滋也。古通作「兄」,又作「皇」。《桑柔》曰:「倉兄填兮。」《召旻》曰:「職兄斯引。」《傳》並曰:「兄,茲也。」《書·無逸》曰:「厥或告之曰:小人怨女詈女,則皇自敬德。」《漢石經》「皇」作「兄」,王肅本作「況」,注曰:「況,滋。益用敬德也。」(案,王說是也。古文作「皇」者,借字耳。鄭注訓「皇」為「暇」,某氏《傳》訓「皇」為「大」,皆於義未安。上文「無皇曰」,石經亦作「兄」。《秦誓》「我皇多有之」,文十二年《公羊傳》作「而況乎我多有之」。《尚書大傳》曰:「君子之於人也,有其語也,無不聽者,皇於聽獄乎?」鄭彼注曰:「皇,猶況也。」是「況」、「皇」古多通用。)

鄉(音向)、嚮

鄉,猶「方」也。字亦作「嚮」。《易·隨象傳》曰:「君子以嚮晦入宴息。」言方晦入宴息也。《詩·庭燎》曰:「夜鄉晨。」言夜方晨也。

汔(音迄)

汔,幾也。《易·井彖辭》曰:「汔至亦未繘井。」《未濟彖辭》曰:「小狐汔濟,濡其尾。」鄭、虞注並曰:「汔,幾也。」《詩·民勞》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箋》亦曰:「汔,幾也。」

汔,其也。昭二十年《左傳》,孔子引前詩云云,杜注曰:「汔,其也。」於義亦通。(此蓋出三家詩,或是《左傳》舊注如此。《後漢書·班超傳》,超妹昭上書引前詩云云,李賢注亦曰:「汔,其也。」)

歟、與

《玉篇》曰:「歟,語末辭。」古通作「與」。皇侃《論語·學而》篇《疏》曰:「與,語不定之辭。」高誘注《呂氏春秋·自知》篇曰:「歟,邪也。」(邪,俗作「耶」。歟、邪二字,古並讀若「餘」。《莊子·天地》篇:「其亂而後治之與?」《釋文》:「『與』本又作『邪』。」)又注《淮南·精神》篇曰:「與,邪,辭也。」此皆常語也。其在句中助語者,《禮記·檀弓》曰:「誰與哭者?」又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家大人曰:與,音餘。「吾誰與歸」,與「誰與哭者」文同一例,猶言吾將誰歸也。《釋文》「與」字無音。《正義》曰:「吾於眾大夫之內,而誰最賢,可以與歸。」「與」字並讀上聲,失之。)是也。「與」為問詞,與「哉」同義,連言之則曰「與哉」。《禮記·檀弓》曰:「我吊也與哉?」《論語·陽貨》篇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是也。猶「乎」與「哉」同義,而連言之則曰「乎哉」也。

與,猶兮也。《詩·潛》曰:「猗與漆、沮」,《那》曰:「猗與那與」,猶言猗兮漆、沮,猗兮那兮也。《晉語》「猗兮違兮」是其例。

與,猶也也。《論語·公冶長》篇:「於予與何誅!」「於予與改是。」猶言於予也何誅,於予也改是。(與、邪古同聲,故「邪」亦與「也」同義。《大戴禮·五帝德》篇曰:「吾欲以顏色取人,於滅明邪改之。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於師邪改之。」是也。互見「邪」字下。)

邪(以遮反)

邪,猶「歟」也,「乎」也。《顏氏家訓·音辭篇》曰:「邪者,未定之詞。」常語也。

邪,猶「兮」也。《齊策》曰:「鬆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是也。

家大人曰:邪,猶「也」也。《莊子·德充符》篇曰:「我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邪」與「也」同義,猶言日遷善而不自知也。郭象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邪?為我能自反邪?」失之。)《在宥》篇曰:「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齊戒以言之邪,跪坐以進之邪,鼓歌以舞之邪。」(上一「邪」字與「乎」同義,下三「邪」字與「也」同義。今本無下三「邪」字者,後人妄刪之也。《釋文》出「而去之邪」四字而釋之曰:「崔本唯此一字作『邪』,餘皆作『咫』。」是陸所見本「去之」、「言之」、「進之」、「舞之」下,皆有「邪」字。崔本則上一「邪」字作「邪」,而下三「邪」字皆作「咫」也。)《山木》篇曰:「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是也。《天地》篇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然,猶「乃」也,說見「然」字下。《趙策》曰:「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文義與此同。)《天運》篇曰:「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邪,亦「也」耳。

《玉篇》曰:「也,所以窮上成文也。」《顏氏家訓·書證》篇曰:「也,語已及助句之辭。」有結上文者,若論語「亦不可行也」之屬,是也。有起下文者,若「夫子至於是邦也」之屬,是也。有在句中助語者,若「其為人也孝弟」之屬,是也。此皆常語。

也,猶「焉」也。《禮記·樂記》曰:「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大戴禮·曾子立事》篇曰:「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者,恐其及己也。」《論語·裏仁》篇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也,亦「焉」也,互文耳。

也,猶「矣」也。《禮記·樂記》曰:「散軍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聘義》曰:「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曰:「其可謂不險也。」《晉語》曰:「且夫欒氏之誣晉國久也。」(宋明道本如是。今本作「且夫欒氏之誣晉國也久矣」,乃後人所改。)《論語·先進》篇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也」字並與「矣」同義。《大戴禮·曾子立事》篇曰:「聽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觀說之流,可以知其術也。」《禮記·文王世子》曰:「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又曰:「然而眾著於君臣之義也。」又曰:「然而眾知長幼之節矣。」也,亦「矣」也,互文耳。故《禮記·祭義》「可謂能終矣」,《大戴禮·曾子大孝》篇「矣」作「也」。《中庸》「民不可得而治矣」,《孟子·離婁》篇「矣」作「也」。

也,猶「者」也。《詩·權輿》曰:「今也,每食無餘。」《禮記·檀弓》曰:「古也墓而不墳。」又曰:「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昭十二年《左傳》曰:「古也有誌。」成十七年《穀梁傳》曰:「不曰至自伐鄭也,公不周乎伐鄭也。」(上「也」字與「者」同義。)《論語·雍也》篇曰:「今也則亡。」《子罕》篇曰:「今也純。」《陽貨》篇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是也。《孟子·盡心篇》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舊本皆如是,監本「者」作「也」,乃後人所改)。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下「也」字亦與「者」同義。

也,猶「耳」也。《禮記·祭義》曰:「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論語·先進》篇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馬融注曰:「升我堂矣,未入於室耳。」)《孟子·離婁》篇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齊策》曰:「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是也。

也,猶「兮」也。《詩·日月》曰:「乃如之人兮。」《蝃蝀》曰:「乃如之人也。」《君子偕老》曰:「邦之媛也。」羔裘曰:「邦之彥兮。」文義並同。《嵒鳩》曰:「其儀一兮,心如結兮。」《禮記·緇衣》引作「其儀一也」,《淮南·詮言》篇引作「其儀一也,心如結也」。《旄邱》曰:「何其處也。」《韓詩外傳》引作「何其處兮」。《君子偕老》曰:「玉之瑱也。」《說文》引作「玉之瑱兮」。是也。

也,猶「邪」也,「歟」也,「乎」也。《易·同人象傳》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係辭傳》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上「也」字是問詞,與「邪」同義。凡經傳中兩「也」字相承,上作問詞、下作答詞者,放此。)又曰:「其故何也?」《乾文言》曰:「何謂也?」(凡言「何也」、「何謂也」者,皆放此。)《詩·旄邱》曰:「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凡上言「何」而下言「也」者,放此。)《儀禮·士昏禮記》曰:「某辭不得命,敢不從也?」《禮記·曲禮》曰:「奈何去社稷也?」《檀弓》曰:「女何無罪也?」又曰:「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凡上言「如之何」而下言「也」者,放此。)又曰:「若是其靡也?」又曰:「何為不去也?」(凡上言「何為」而下言「也」者,放此。)《郊特牲》曰:「豈知神之所饗也?」桓十年《左傳》曰:「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凡上言「其以」而下言「也」者,放此。)僖五年曰:「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襄二十五年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昭六年曰:「今豆有加,下臣弗堪,無乃戾也?」哀六年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周語》曰:「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晉語》曰:「不知人殺乎,抑厲鬼邪?」)《魯語》曰:「抑刑戮也?其夭劄也?」又曰:「將天下是王而何德於君?其予君也?」又曰:「主亦有以語肥也?」《晉語》曰:「鄭之使薄而報厚,其言我於秦也?」(內、外傳「也」字與「邪」同義者甚多,不能遍引。)宣六年《公羊傳》曰:「子大夫也,欲視之,則就而視之。」《論語·為政》篇曰:「子張問十世可知也?」《雍也》篇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下「也」字與「邪」同義。)又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管子·戒》篇曰:「今孤之不得意於天下,非皆二子之憂也?」《孟子·公孫醜》篇曰:「惡,是何言也?」(《祭義》曰:「是何言與?」)又曰:「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告子》篇曰:「然則飲食亦在外也?」(上文曰:「然則耆炙亦有外與?」)《盡心》篇曰:「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莊子·養生主》篇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胠篋》篇曰:「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荀子·正名》篇曰:「如此者,其求物也,養生也?粥壽也?」《呂氏春秋·不侵》篇曰:「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為臣,何暇從以難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從以難之,未晚也。」《韓子·難二》曰:「不識臣之力也?抑君之力也?」《秦策》曰:「今應侯亡地而言不憂,此其情也?」《楚策》:「汗明謂春申君曰:『君料臣孰與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魏策》曰:「此於其親戚兄弟若此,而又況於仇讎之敵國也?」(《史記·魏世家》「也」作「乎」。)「也」與「邪」同義,故二字可以互用。昭二十六年《左傳》:「不知天之棄魯邪?抑魯君有罪於鬼神,故及此也?」《莊子·寓言》篇:「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史記·淮南衡山傳》:「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貨殖傳》:「豈所謂素封者邪?非也?」《漢書·龔遂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皆以「邪」、「也」互用。《顏氏家訓》曰:「北人呼『邪』為『也』。」蓋二字聲本相近,故《大戴禮·五帝德》篇「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樂記正義》引此「邪」作「也」。《莊子·大宗師》篇:「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淮南·精神》篇「也」作「邪」。《秦策》:「此乃公孫衍之所謂也?」《史記·張儀傳》「也」作「邪」。

《說文》曰:「矣,語已詞也。」亦有在句中者,若《書·牧誓》曰「逷矣西土之人」,《詩·雄雉》曰「展矣君子」之屬是也。皆常語。

矣在句末,有為起下之詞者,若《詩·漢廣》曰「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矣」字皆起下之詞。《斯幹》曰:「如竹苞矣,如鬆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第三「矣」字,為起下之詞。《角弓》曰:「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效矣。」第一、第三「矣」字,為起下之詞。他皆放此。

矣,猶「乎」也。《易·師彖傳》曰:「吉又何咎矣?」《無妄彖傳》曰:「無妄之往,何之矣?」《詩·中穀有蓷》曰:「何嗟及矣?」《六月》曰:「侯誰在矣?」《正月》曰:「今茲之正,胡然厲矣?」《禮記·文王世子》曰:「女何夢矣?」隱十一年《左傳》曰:「邪而詛之,將何益矣?」《晉語》曰:「君何以訓矣?」隱三年《公羊傳》曰:「盍終為君矣?」《論語·季氏》篇曰:「則將焉用彼相矣?」是也。

矣,猶「也」也。《詩·車攻》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允矣,與「允也」同。(《禮記·緇衣》引作「允也君子」。《長發》曰:「允也天子。」)《禮記·樂記》曰:「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大章、咸池、韶、夏,皆釋字義。「備矣」與「備也」同。(《史記·樂書》作「備也」。《集解》王肅曰:「包容浸潤,行化皆然,故曰備也。」《方言》:「備,咸也。」是「咸」與「備」同義。)《論語·裏仁》篇曰:「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其為仁矣,即其為仁也。也、矣一聲之轉,故「也」可訓為「矣」,「矣」亦可訓為「也」,互見「也」字下。

矣,猶「耳」也。《趙策》曰:「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史記·魯仲連傳》「矣」作「耳」),吾不忍為之民也。」《燕策》曰:「齊者,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國弊力不足矣。」「矣」字並與「耳」同義。

說文:「乎,語之餘也。」《禮記·檀弓正義》曰:「乎者,疑辭。」皆常語也。高注《呂氏春秋·貴信》篇曰:「乎,於也。」亦常語。

乎,狀事之詞也。若《易·乾文言》「確乎其不可拔」之屬是也。亦常語。

《爾雅》曰:「俞,然也。」《書·堯典》曰:「帝曰:俞!」

於(音烏)

《詩·文王傳》曰:「於,歎詞也。」一言則曰「於」,下加一言則曰「於乎」。或作「於戲」,或作「烏呼」,其義一也。《小爾雅》曰:「烏乎,籲嗟也。」有所歎美,有所傷痛,隨事有義也。

猗,歎詞也。《詩·猗嗟》曰:「猗嗟昌兮!」《傳》曰:「猗嗟,歎詞。」《那》曰:「猗與那與!」《傳》曰:「猗,歎詞。」(《潛》曰:「猗與漆、沮。」與此同。)《晉語》曰:「猗兮違兮。」韋注曰:「猗,歎也。」

猗,兮也。《書·秦誓》曰:「斷斷猗。」《禮記·大學》「猗」作「兮」。《詩·伐檀》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猗,猶「兮」也。故漢《魯詩殘碑》「猗」作「兮」。《莊子·大宗師》篇曰:「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猗,亦「兮」也。

噫、意、懿、抑

噫,歎聲也。《詩·噫嘻》曰:「噫嘻成王。」《傳》曰:「噫,歎也。嘻,和也。」《釋文》「噫」作「意」。《禮記·檀弓》:「國昭子曰:噫。」鄭注曰:「噫,不寤之聲。」哀十四年《公羊傳》:「子曰:噫。」何注曰:「噫,咄嗟貌。」《論語·子路》篇:「子曰:噫。」鄭注曰:「噫,心不平之聲。」《先進》篇:「子曰:噫。」包咸注曰:「噫,痛傷之聲。」高誘注《淮南·繆稱》篇曰:「意,恚聲。」又《詩·十月》曰:「抑此皇父。」《箋》曰:「抑之言噫,噫是皇父,疾而呼之。」《瞻卬》曰:「懿厥哲婦。」《箋》曰:「懿,有所痛傷之聲也。」噫、意、懿、抑,並字異而義同。

嘻、譆、唉、誒、熙

嘻,歎聲也。《禮記·檀弓》:「夫子曰:嘻。」鄭注曰:「嘻,悲恨之聲。」僖元年《公羊傳》:「慶父聞之曰:嘻。」何注曰:「嘻,發痛語首之聲。」《大戴禮·少間》篇:「公曰:嘻。」盧辯注曰:「嘻,歎息之聲。」《說文》:「譆,痛也。」《莊子·養生主》篇作「譆」,(「文惠君曰:『譆。』」)《魏策》作「誒」,(「魏王曰:『誒。』」今本「誒」訛作「誤」。)《史記·項羽紀》作「唉」,(「唉,豎子不足與謀。」)《漢書·翟義傳》作「熙」,(「熙,我念孺子。」)並字異而義同。

竽(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

籲,歎聲也。常語也。字通作「呼」。(《月令》:「大雩帝。」鄭注曰:「雩,籲嗟求雨之祭也。」《周官·女巫疏》引鄭答林碩難曰:「董仲舒曰:雩,求雨之術,呼嗟之歌。」《莊子·在宥》篇:「鴻蒙仰而視雲將曰:籲。」《釋文》曰:「籲,亦作呼。」又見下。)文元年左傳曰:「呼,役夫。」呼,與「籲」同,歎恨之聲也。(杜注:「呼,發聲也。」《釋文》「好賀反」。皆失之。)

《說文》曰:「籲,驚語也。」(於部「籲」字注如此,其口部「籲」字注脫「語」字。《玉篇·口部》「籲」字注正作「驚語」也。)《禮記·檀弓》曰:「曾子聞之,瞿然曰:呼。」《釋文》「呼」作「籲」。《正義》曰:「聞童子之言,乃更驚駭。」是也。(鄭注:「呼,虛憊之聲。」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