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王引之Ctrl+D 收藏本站

彼,匪也。《詩·桑扈》「彼交匪敖。」襄二十七年《左傳》說此詩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成十四年引《詩》:「彼交匪傲。」《漢書·五行志》作「匪徼匪傲」。《采菽》曰:「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舒」。是「彼」訓「匪」也。交,讀為「姣」。姣,侮也。匪交匪敖、匪交匪紓,皆謂不侮慢也。說者以「彼」為「彼此」之「彼」,「交」為「交接」之「交」,失之(辯見《經義述聞》)。

末,無也。常語。

末,猶「未」也。《檀弓》曰:「魯莊公及宋人戰於乘丘,縣賁父禦,卜國為右。馬驚,敗績。公隊,佐車授綏。公曰:『末之卜也。』」末,猶「未」也。之,是也,指禦而言。言倉卒出戰,未卜戎禦,故不得其人,以致{西乏}駕。蓋以罪縣賁父也。

末,猶「勿」也。《禮記·文王世子》曰:「命膳宰曰:末有原。」鄭注曰:「末,猶勿也。勿有所再進。」

末,發聲也。哀十四年《公羊傳》曰:「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末,蓋發聲。末不亦,不亦也。也,猶「邪」也。言不亦樂乎後世堯舜之知君子邪?下文「製《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正申明此句之意。

蔑,無也。常語。

蔑,猶「不」也。成十六年《左傳》曰:「寧事齊、楚,有亡而已。蔑從晉矣。」《晉語》曰:「吾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言不從也。

比,皆也。《說文》曰:「皆,俱詞也。從比從白。」徐鍇曰:「比,皆也。」《孟子·告子》篇曰:「比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家大人曰:比,猶「皆」也。言耳目與心,皆天之所與我者,而心為大。(趙注以「比」為「比方」,謂比方天所與人性情,失之。或改「比」為「此」,改趙注「比方」為「此乃」,尤非。)《秦策》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鮑彪於「比」下增一「比」字曰:「比,次也。言如此者相次不一。」非是。)《韓子·初見秦》篇「比」作「皆」。《齊策》曰:「中山再戰比勝。」言再戰皆勝也。《大戴禮·保傅》篇曰:「於是比選天下端士。」《漢書·賈誼傳》「比」作「皆」。

薄,發聲也。《詩·葛覃》曰:「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又《芣莒》曰:「薄言采之。」《傳》曰:薄,辭也。《時邁》曰:「薄言震之。」《韓詩》薛君《傳》與毛《傳》同(《後漢書·李固傳》注引)。

每,雖也。《爾雅》曰:「每有,雖也。」《詩·常棣》曰:「每有良朋,況也永歎。」又曰:「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每有,猶「雖有」耳。《箋》曰:「雖有善同門來茲,對之長歎而已。」

不、丕、否

不,弗也。常語。

《玉篇》曰:「不,詞也。」經傳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實一也。有發聲者,有承上文者。其發聲者,《書·西伯戡黎》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某氏《傳》曰:「我生有壽命在天。」蓋「不」為發聲,不有,有也。與他處「不」訓為「弗」者不同。「不有命在天」下,不須加「乎」字以足之。《史記·殷本紀》云:「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失之矣。)《康誥》曰:「惟乃丕顯考文王。」(丕顯考,顯考也。通作「不顯」。《毛詩》曰:「不顯,顯也。」則上一字乃發聲,《箋》解為豈不顯,失其意矣。)《酒誥》曰:「丕惟曰爾克永觀省。」(此與「丕」訓為「大」者不同。解者多失之,下仿此。)康誥曰:「女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召誥》曰:「其丕能諴於小民。」(丕,語詞。其丕能,其能也。《顧命》曰:「其能而亂四方。」)又曰:「丕若有夏曆年。」《洛誥》曰:「公稱丕顯德。」(丕顯德,顯德也。丕,語詞。)《多士》曰:「丕靈承帝事。」(丕,語詞。丕靈承,靈承也。《多方》曰:「不克靈承於旅。」又曰:「靈承於旅。」)《君奭》曰:「丕單稱德。」又曰:「丕承無疆之恤。」《多方》曰:「罔丕惟進之恭。」又曰:「爾尚不忌於凶德。」(不,語詞。不忌,忌也。《緇衣》鄭注曰:「忌之言戒也。」言以凶德為戒也。《傳》解為「不自忌入於凶德」,失之。)《文侯之命》曰:「丕顯文、武。」《緇衣》引《甫刑》曰:「播刑之不迪。」(不,語詞。不迪,迪也。故古文《尚書》作「播刑之迪」。鄭以「不」為衍文,失之。)《孟子·滕文公》引《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顯哉,承哉,讚美之詞。丕,則發聲也。字通作「不」。《詩·清廟》曰:「不顯不承。」《傳》云:「顯於天矣,見承於人矣。」則「不」為發聲可知。《箋》乃云:「是不光明文王之德與?是不承順文王誌意與?」失其意矣。丕顯丕承,即不顯不承。趙注訓「丕」為「大」,亦失之。)《逸周書·大匡》曰:「二三子不尚助不穀。」(下「不」字訓為「弗」,上「不」字則語詞。孔晁注云:「不尚,尚也。」)《皇門》曰:「丕承萬子孫。」《祭公》曰:「公稱丕顯之德。」又曰:「我不則寅哉寅哉。」(孔注云:「不則,言則也。」)《芮良夫》曰:「不其亂而。」《詩·匏有苦葉》曰:「濟盈不濡軌。」(《傳》云:「濡,漬也。由輈以下為軌。」又解「雉鳴求其牡」云:「違禮義不由其道,猶雉鳴而求其牡矣。飛曰雌雄,走曰牝牡。」《箋》云:「渡深水者,必濡其軌。言不濡者,喻夫人犯禮而不自知。雉鳴反求其牡,喻夫人所求非所求。」案,軌,車摐頭也。去地三尺有三寸。濟盈無不濡軌之理。不,蓋語詞。不濡,濡也。言濟盈則濡軌,此理之常也。而違犯禮義者,何反其常乎?牡,猶雄也。《正義》曰:「飛曰雌雄,走曰牝牡。」此其定例耳,若散則通。故《書》曰:「牝雞之晨。」傳曰:「獲其雄狐。」是也。據此,則雌雄亦得稱牝牡,雉鳴求其牡者,謂求其雄也。言鳥獸所求,必於其耦。何夫人之所求,非其耦乎?牡即雉之雄者,故曰其牡。若屬之走獸,不得言「其」矣。《傳》《箋》失之。)《常棣》曰:「鄂不韡韡。」(《傳》云:「鄂,猶鄂鄂然,言外發也。韡韡,光明也。」則「不」字乃語詞。鄂不韡韡,猶言夭之沃沃耳。《箋》云:「承華者曰鄂。不,當為拊。拊,鄂足。鄂足得華之光明,則韡韡然盛。古聲不、拊同。」案,詩詠草木之華,皆直美其華之色,無以鄂足言之者。且韡韡光明,華色則然。鄂足隱在華下,安所見其韡韡哉?鄭亦知鄂足不得言韡韡,乃為之說云:「鄂足得華之光明,則韡韡然盛。」迂回而難通矣。王肅述毛云:「不韡韡,言韡韡也。以興兄弟能內睦外禦,則強盛而有光耀,若常棣之華發也。」斯言得之。)《車攻》曰:「徒禦不警,大庖不盈。」(《傳》云:「不警,警也。不盈,盈也。」則「不」為語詞,與訓「弗」者不同。不必增字以足之,解為「豈不警乎」、「豈不盈乎」也。《箋》謂反其言美之,失其意矣。)《何人斯》曰:「否難知也。」(否,語詞。否難知,難知也。言其心孔艱,不可測也。《箋》乃云:「否,不通也。我與汝情不通,汝與於譖我與否,復難知也。」失之。)《桑扈》曰:「不戢不難,受福不那。」(《傳》云:「戢,聚也。不戢,戢也。不難,難也。那,多也。不多,多也。」則「不」為語詞。《箋》乃云:「不自斂以先王之法,不自難以亡國之戒,則其受福祿亦不多也。」失之。)《菀柳》曰:「有菀者柳,不尚息焉。」(《箋》云:「有菀然枝葉茂盛之柳,行路之人,豈有不庶幾欲就之止息乎?」案,不,語詞。不尚,尚也。是正言,非反言。故句末用「焉」字。)「有菀者柳,不尚愒焉。」《文王》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傳》云:「有周,周也。不顯,顯也。不時,時也。則「不」為語詞,猶「有」為語詞也。箋乃云:「周之德不光明乎?」「天命之不是乎?」失之。此「不」字與訓「弗」者不同,不必增「乎」字以足其義也。)又曰:「不顯亦世。」(此「不」字亦語詞,《傳》解為「不世顯德乎」,失之。)「世之不顯。」(不,語詞。世之不顯,世之顯也。若作「不顯乎」解,則與「之」字文義不相承矣,以是明之。)又曰:「其麗不億。」(不,語詞。不億,億也。「商之孫子,其麗不億。」猶曰「子孫千億」耳。《箋》以為「不徒億」,失之。趙岐《孟子注》誤與《箋》同。)《大明》曰:「不顯其光。」(《傳》曰:「然後可以顯其光輝。」則「不」為語詞可知。《箋》解為「不明乎」,失之。)《思齊》曰:「不顯亦臨。」(《傳》云:「以顯臨之。」則「不」為語詞。《箋》乃云:「有賢才之質而不明者,亦得觀於禮。」或又解為幽隱之處。此皆誤以「不」為「弗」,故說之多歧。不知「不顯」之「不」,語詞,與他處訓為「弗」者不同也。又案,「亦」字,語詞。與「亦既見止」、「亦泛其流」之「亦」同。非謂顯固臨,不顯亦臨也。例以下句之「無射亦保」,《文王》之「不顯亦世」,而文義自明。)又曰:「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傳》云:「大疾害人者,不絕之而自絕也。烈,業。假,大也。《箋》云:「厲、假,皆病也。瑕,已也。大疾害人者,不絕之而自絕。為厲假之行者,不已之而自已。」案,不,語詞。不殄,殄也。不瑕,瑕也。言大疾則絕矣,厲假之病則已矣。漢《唐公房碑》云:「癘蠱不遐,去其螟蜮,斯德祐之效也。」然則「癘假」當作「癘蠱」。瑕,與「遐」同。戎疾之絕,癘蠱之已,皆鬼神保祐也。不殄不瑕,文義已足。不必迂回其說,而雲不絕之而自絕,不已之而自已也。)「不聞亦式,不諫亦入。」(《傳》云:「言性與天合也。」《正義》云:「毛以為言文王之聖德自生知,無假學習。不聞人之道說,亦自合於法。不待臣之諫諍,亦自入於道。」案,不,語詞。不聞,聞也。不諫,諫也。式,用也。入,納也。言聞善言則用之,進諫則納之。宣二年《左傳》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是納諫為入也。《傳》說失之。《箋》又云:「有仁義之行而不聞達者,亦用之助祭,有孝悌之行而不能諫爭者,亦得入。」其說尤疏。「亦」字亦語詞。豈謂聞固式,不聞亦式,諫固入,不諫亦入邪?)《下武》曰:「不遐有佐。」(《傳》云:「遠夷來佐。」則「不」為語詞。)《生民》曰:「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傳》曰:「不寧,寧也。不康,康也。」則「不」為語詞。《箋》乃云:「心猶不安之。又不安,徒以禋祀而無人道。」失之。)《卷阿》曰:「矢詩不多。」(《傳》云:「不多,多也。」)《抑》曰:「萬民是不承。」(今本作「萬民靡不承」。《釋文》:「靡不承,一本靡作是。」案,作「是」者,是也。《箋》云:「天下之民,不承順之乎?」言承順也,不為「靡」字作解,則一本為長。不,語詞。不承,承也。《爾雅》云:「是,則也。」萬民是不承,言萬民則承順之矣。不須加「乎」字以足其義。)《崧高》曰:「不顯申伯。」(《傳》云:「不顯申伯,顯矣申伯也。」則「不」為語詞。《正義》謂「豈不光顯申伯乎?」失之。)《韓奕》曰:「不顯其光。」(與《大明》「不顯其光」同。《正義》云:「可謂不顯其禮之有光榮乎?」失之。)《召旻》曰:「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家大人云:不,語詞。不如時,如是也。不如茲,如此也。疚,貧也。《釋文》云:「疚字或作碭。」《說文》:「碭,貧病也。」《廣雅》:「碭,貧也。」「碭」與「富」相對為文。言昔也,賢人食祿,其富如是。今也,賢人失所,其貧如此也。變「貧」言「疚」,以與「富」為韻耳。《傳》解「維昔之富不如時」云:「往者,富仁賢;今也,富讒佞。」解「維今之疚不如茲」云:「今則病賢也。」《箋》云:「時,今時也。茲,此也。此者,此古昔明王。」蓋皆訓「不」為「弗」,失之矣。)又曰:「池之竭矣,不雲自頻(《箋》云:「池水之溢由外灌焉。今池竭,人不雲由外無益者與?言由之也。」案,不,語詞。不雲自頻,雲自頻也。)泉之竭矣,不雲自中。」(雲自中也。)又曰:「不災我躬。」(《箋》云:「是不災王之身乎?」案,不,語詞。不災,災也。)《清廟》曰:「不顯不承。」(說見上)《維天之命》曰:「於乎不顯。」《烈文》曰:「不顯維德。」(不,發聲。《箋》解為「不勤明其德乎」,失之。)《執競》曰:「不顯成康。」(「不顯成康」、「於穆清廟」、「伊嘏文王」,詞皆在上。傳解為「不顯乎」,失之。)《那》曰:「亦不夷懌。」(《箋》云:「亦不說懌乎?言說懌也。」案,不,語詞,不須加「乎」字以釋之。)《禮記·射義》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不從之「不」訓為「弗」,不在之「不」為語詞。不在,在也。鄭斷「者不」為句,云:「有此行不?」失之。《日知錄》謂「幼」上當有「非」字,以語急而省之,尤非。)又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不倦、不變、不亂之「不」訓為「弗」,不在之「不」為語詞。)僖二十八年《左傳》曰:「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丕,語詞。丕顯休命,顯休命也。《多方》曰:「降顯休命於成湯。」)宣四年曰:「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襄二十九年曰:「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正義》引服虔云:「不尚,尚也。尚當取女叔侯殺之。」)昭三年曰:「昧旦丕顯。」(丕,語詞。丕顯,顯也。言昧旦時即已光明其德。杜注訓「丕」為「大」,失之。)《晉語》曰:「夫晉公子在此,君之匹也,君不亦禮焉。」(不亦,亦也。僖二十五年《左傳》「君其禮焉」,文義與此同。)《爾雅·釋器》曰:「不律謂之筆。」(律、筆聲近而語轉,「不」則發聲也。)《釋丘》曰:「夷上灑下,不?。」(郭注曰:「不,發聲。」孫炎以為衍字,失之。)《釋魚》曰:「龜左倪不類,右倪不若。」(邢《疏》曰:「不,發聲也。」《周禮》:「西龜曰雷屬,北龜曰若屬。」是也。案,「不」為發聲,故亦可省之而稱雷稱若。)《孟子·公孫醜》篇曰:「雖褐寬博,吾不惴焉。」(不,語詞。不惴,惴也。言雖被褐之夫,吾懼之。趙注謂「雖敵人被褐寬博一夫,不當輕驚懼之」,疏矣。)《楚詞·招魂》曰:「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王注云:「不奇,奇也。猶《詩》云『不顯文王』。不顯,顯也。言其容靡麗,誠足奇怪也。」)《東周策》曰:「今君將施於大人,大人輕君。施於小人,小人無可以求,又費財焉。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不必,必也。不,語詞。鮑彪注曰:「不必猶不可。」失之。)《秦策》曰:「楚國不尚全事。」(高注曰:「不尚,尚也。《史記·楚世家》作「吾國尚可全」,明「不」為語詞。)皆發聲也。其承上文者,《書·禹貢》曰:「三危既宅,三苗丕敘。」(丕,乃承上之詞,猶言三苗乃敘也。諸家皆誤訓「丕」為「大」。下仿此。)《盤庚》曰:「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此「不」字訓為「弗」,下「不生生」同),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又曰:「女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至於婚友,丕乃敢大言,女有積德。」(丕乃,猶言「於是」也。《傳》解為「大乃敢言」,則文不成義。)又曰:「女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後丕降與女罪疾。」(猶言乃降與女罪疾。)又曰:「茲予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王,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後。」又曰:「迪高後,丕乃崇降弗祥。」《康誥》曰:「至於旬時,丕蔽要囚。」(《小司寇》曰:「至於旬,乃蔽之。」文義正同。)又曰:「無作怨,勿用非謀非彝,蔽時忱,丕則敏德。」(丕則,猶言「於是」也。既斷行是誠信之道,於是勉行德教也。《傳》解為「大法敏德」,失之。)《梓材》曰:「後式典集,庶邦丕享。」(言君能和集庶邦,於是庶邦來享也。)《召誥》曰:「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言既命庶殷,庶殷乃作也。)《無逸》曰:「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漢石經》「否」作「不」,不則猶「於是」也。言既已妄誕,於是輕侮其父母也。《傳》謂「已欺誕父母,不欺,則輕侮其父母」,文義難通。)又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言是人於是有過也。《傳》謂「是人則大有過」。既誤訓「大」,又亂其字之先後矣。)又曰:「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於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言民於是厥心違怨,於是厥口詛祝也。)《立政》曰:「我其立政,立事,準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言既灼知厥若,於是使治之也。下文「茲乃俾乂」,文義正同。)《逸周書·祭公》曰:「天之所錫武王時疆土,丕維周之基,丕維後稷之受命。是永宅之。維我後嗣,旁建宗子。丕維周之始並。烏呼,天子三公,監於夏之既敗,丕則無遺後難(言於是無遺後難也)。至於萬億年,守序終之,既畢,丕乃有利宗(言於是有利宗也)。丕維文王由之。」皆承上之詞也。凡此,皆古人屬詞之常例。後世解經者,但知「不」之訓「弗」,「否」之訓「不」,「丕」之訓「大」,而不知其又為語詞,於是強為注釋,而經文多不可通矣。「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既誕,否則侮厥父母。」皆先言「既」而後言「丕」,其為承上之詞,顯然明白。而《史記·夏本紀》乃云:「三苗大敘。」則知三代語言,漢人猶難遍識,願學者比物醜類以求之。

不,否,非也。《呂刑》曰:「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墨子·尚賢》篇引作「女何擇否人,(今本「否」誤作「言」,蓋篆書「否」字作「[1234]」,「言」字作「[1234]」,二形相似。隸書「否」字或作「[1234]」,「言」字或作「縃」,亦相似。故「否」誤為「言」。)何敬不刑,何度不及。」《尚同》篇曰:「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後王君公,否用泰也。輕大夫師長,否用佚也。維辯使治天均。則此語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設國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遊佚而錯之也,將以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貴貧寡,安危治亂也。」是不也,否也,皆「非」也。故「非敢」謂之「不敢」。《士相見禮》:「主人對曰:某不敢為儀。」今文「不」為「非」,是也。「苟非」謂之「苟不」。《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正義》曰:「不,非也。」)又曰:「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是也。「豈非」謂之「豈不」。《莊子·讓王》篇:「先生不受,豈不命邪?」《荀子·君道》篇:「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是也。「不」與「非」同義,故有時互用。《大戴禮·王言》篇:「畢弋田獵之得,不以盈宮室也。征斂於百姓,非以充府庫也。」《墨子·非命》篇:「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不暴故罰也。」不,亦「非」也。

不,否,無也。《堯典》曰:「否德忝帝位。」言無德也。(《傳》曰:「否,不也。」不,亦「無」也。)《王風·君子於役》曰:「不日不月。」言無一定之日月,序所謂「行役無期度」也。《周官·大司馬》曰:「若師不功,則厭而奉主車。」言師無功也。(與上「若師有功」相對為文。)《大學》曰:「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言事所必無也。(下文「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與此文異而義同。)莊十四年《左傳》曰:「人無釁焉,妖不自作。」自,由也。言妖無由作也。(《正義》曰:「妖孽不能自作。」失之。)《晉語》曰:「不本而犯。」言無本也。(無本,謂言不本於貌,貌不本於情。即上文所謂「中不濟而外強之,外內類而言反之」也。韋注謂「行不本仁義」,失之。)《論語·先進》篇曰:「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言人無有非其父母昆弟之言也(說見《經義述聞》)。故《洪範》「無偏無黨」、「無黨無偏」,《史記·張釋之馮唐傳讚》引作「不偏不黨」、「不黨不偏。」《呂刑》「鰥寡無蓋」,《墨子·尚賢》篇引作「鰥寡不蓋」。《秦策》「一戰不勝而無齊」,《韓子·初見秦》篇作「不齊」。

不,毋也,勿也。《大雅·板》曰:「無敢戲豫,無敢馳驅。」昭三十二年《左傳》引作「不敢戲豫,不敢馳驅」。無,與「毋」通。不,亦「毋」也。《召誥》曰:「王不敢後,用顧畏於民碞。」言王顧畏民碞,毋敢或後也。《孟子·滕文公》篇:「我且往見,夷子不來。」言我將往見夷子,夷子勿來也。

《玉篇》曰:「非,不是也。」常語。

服虔《漢書·蕭望之傳》注曰:「非,不也。」《書·盤庚》曰:「肆予衝人,非廢厥謀。」言不廢厥謀也。又曰:「各非敢違卜。」某氏《傳》曰:「君臣用謀,不敢違卜也。」《大戴禮記·保傅》篇:「人性非甚相遠也。」《漢書·賈誼傳》「非」作「不」。

《詩·木瓜傳》曰:「匪,非也。」常語。

匪,不也。《詩·殷武》曰:「稼穡匪解。」言不懈也。《車[1234]》曰:「匪饑匪渴。」《箋》曰:「雖饑不饑,雖渴不渴。」《周語》引《頌》曰:「莫匪爾極。」韋注曰:「匪,不也。無不於女時得其中也。」

《廣雅》曰:「匪,彼也。」家大人曰:《詩·小旻》曰:「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襄八年《左傳》引此《詩》,杜注曰:「匪,彼也。」「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猶下文言「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亦猶《雨無正》曰「如彼行邁」也。(《箋》曰:「匪,非也。不行而坐圖遠近。」失之。)又《定之方中》曰:「匪直也人,(《傳》曰:「匪徒庸君。」訓「匪直」為「匪徒」,訓「人」為「庸君」,皆失之。)秉心塞淵。」言彼正直之人,秉心塞淵也。《匪風》曰:「匪風發兮,匪車偈兮。」言彼風之動發發然,彼車之驅偈偈然也。(《傳》曰:「發發飄風,非有道之風。偈偈疾驅,非有道之車。」《漢書·王吉傳》,吉引《詩》說曰:「是非古之風也,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偈偈者。」皆失之。)《都人士》曰:「匪伊垂之,帶則有餘。匪伊卷之,發則有苬。」言彼帶之垂則有餘,彼發之卷則有苬。猶上文言「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也。(《箋》曰:「言士非故垂此帶也,帶於禮自當有餘也。女非故卷此發也,發於禮自當有也。」失之。)解者訓「匪」為「非」,故多不安。

無、毋、亡、忘、妄

無,毋,勿也。常語。

孟康注《漢書·貨殖傳》曰:「無,發聲助也。」字或作「毋」。《詩·文王》曰:「無念爾祖。」《傳》曰:「無念,念也。」《抑》曰:「無競維人。」《執競》曰:「無競維烈。」《傳》並曰:「無競,競也。」(《箋》解《抑》篇曰:「無強於得賢人。」解《烈文》曰:「無強乎維得賢人也。」解《執競》及《武》篇曰:「無強乎其克商之功業。」皆誤以為「有無」之「無」。)隱十一年《左傳》:「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襄二十四年:「無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杜注並曰:「無寧,寧也。」襄二十九年:「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寧夫人,而焉用老臣?」服虔注曰:「毋寧,寧也。寧自取夫人,將焉用老臣乎?」《魯語》曰:「彼無亦置其同類。」韋注曰:「無亦,亦也。」《周語》曰:「無亦擇其以柔嘉。」(無亦,亦也。韋注曰:「無亦,不亦也。」失之。下《晉語》同。)又曰:「王無亦鑒於黎、苗之王。」《晉語》曰:「公子無亦晉之柔嘉,是以甘食。」《楚語》曰:「女無亦謂我老耄而舍我,而又謗我。」(無亦,亦也。舍,謂不諫戒也。言我老矣,女亦謂我老而舍我可也,奈何又謗我邪?是自謂其老,不欲人之見而諫戒之也。故《左史》曰:「唯子老耄,故欲見以交儆子。」又引衛武公之言曰:「無謂我老耄而舍我。」辯見《經義述聞》。)成二年《左傳》曰:「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襄二十四年曰:「無亦是務乎?」昭二十三年曰:「無亦鑒乎若敖、蚡冒至於武文。」並同。是「無」為發聲也。又《書·微子》曰:「今爾無指告,予顛隮,若之何其?」(某氏《傳》曰:「汝無指意,告我殷邦顛隕隮墜,若之何其救之?」案,「今爾無指告」,當為一句。無,發聲。無指告,指告也。指,讀曰「厎」。厎,致也。襄九年《左傳》曰:「無所厎告。」《盤庚》曰:「其惟致告。」是也。言我殷將顛墜,若何而可?今爾其致告我以救之之道乎?倒文則曰「今爾無指告,予顛隮,若之何其」耳。作《傳》者不知「無」為發聲,「指告」為「厎告」,故文義乖而句讀亦舛也。說詳《經義述聞》。)《詩·小旻》曰:「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抑》曰:「如彼泉流,無淪胥以亡。」(無,發聲。「無淪胥以敗」,淪胥以敗也。言周德日衰,如泉水之流,滔滔不返,無論智愚賢否,將相率而厎於敗亡也。「無淪胥以亡」,淪胥以亡也。言皇天弗尚,禍亂日生,如泉水之流,滔滔不返,周之君臣,將相率而厎於敗亡也。《雨無正》曰:「若此無罪,淪胥以鋪。」語意正相近。《箋》解《小旻》則曰:「無相牽率為惡以自濁敗。」解《抑》篇則曰:「無自率行為惡,皆與之以亡。」俱誤以「無」為戒詞。)《禮記·祭義》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無人為大,人為大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篇:「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則「無」為發聲可知。《正義》曰:「天地生養萬物之中,無如人最為大。」失之。)昭二十六年《左傳》曰:「我無所監夏後及商。」(杜注曰:「言追監夏、商之亡。」是「無」為發聲。)《管子·立政·九敗解》篇曰:「人君唯毋聽寢兵,(毋,發聲。毋聽,聽也。下「無好」同。)則群臣賓客,莫敢言兵。人君唯毋聽兼愛之說,則視天下之民如其民,視國如吾國。人君唯無好全生,則群臣皆全其生而生又養(又,與「有」同)。人君唯無聽私議自貴,則民退靜隱伏,窟穴就山,非世間上,輕爵祿而賤有司。人君唯無好金玉貨財,必欲得其所好,則必易之以大官尊位,尊爵重祿。人君唯毋聽群徒比周,則群臣朋黨,蔽美揚惡。人君唯毋聽觀樂玩好,則敗。人君唯毋聽請謁任譽,則群臣皆相為請。人君唯無聽諂諛飾過之言,則敗。」《墨子·尚賢》篇曰:「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又曰:「今唯毋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使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又曰:「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眾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毋,發聲。毋得,得也。毋以,以也。毋臨眾發政,臨眾發政也。下《尚同》篇之「毋立」、「毋以」,《非攻》篇之「毋興起」、「毋廢一時」,《節用》篇之「毋興師」,《節葬》篇之「毋法」、「無以」,《天志》篇之「毋明」,《非樂》篇之「毋造為」、「毋處」、「毋為樂」、「毋在乎」,並同。詳《讀書雜志》。)以上皆發聲。

無,轉語詞也。字或作「亡」,或作「忘」,或作「妄」,或言「亡其」,或言「意亡」,或言「亡意亦」,或言「將妄」,其義一也。《墨子·非攻》篇曰:「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亡非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與「抑」同。亡,與「無」同。皆詞也。《漢書·貨殖傳》:「寧爵無刁。」孟康注曰:「奴自謂寧欲免去作民有爵邪,無將止為刁氏作奴乎?」文義與此同。)《非命》篇曰:「不識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與?」《莊子·外物》篇曰:「抑固邪?亡其略弗及邪?」(郭象注曰:「略無弗及之事也。」既誤以為「有無」之「無」,又亂其次矣。)《呂氏春秋·審為》篇曰:「君將攫之乎?亡其不與?」《愛類》篇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淮南·修務》篇「亡」作「忘」。)《秦策》曰:「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邪?亡其言臣者將賤而不足聽邪?」(今本「亡」訛作「已」,錢本、曾本並作「亡」,與《史記·範雎傳》合。《索隱》曰:「亡,猶輕蔑也。」失之。)《趙策》曰:「不識三國之憎秦而愛懷邪?忘其憎懷而愛秦邪?」(忘,與「亡」同。)又曰:「秦之攻趙也,倦而歸乎?亡其力尚能進,愛王而不攻乎?」(「亡其」,今本依《史記·虞卿傳》改作「王以其」,錢本、劉本並作「亡其」,與《新序·善謀》篇合。)《韓策》曰:「聽子之謁,而廢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又」字後人所加,《韓子·外儲說》篇無「又」字。)《史記·魯仲連傳》:「亡意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亡意亦」,皆詞也。意亦者,抑亦也。《索隱》斷「亡意」為句,注曰:「無還燕意。」失之。)《越語》曰:「道固然乎?妄其欺不穀邪?」(妄,與「亡」同,當讀「寧爵無刁」之「無」。鄭注《儒行》曰:「妄之言無也。」)《莊子·庚桑楚》篇曰:「是其於辯也?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將妄,與「將無」同。也,與「邪」同。郭象注:「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也。」失之。)《新序·雜事》篇曰:「先生老渼與?妄為楚國妖與?」(《楚策》作「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妖祥乎?」則「妄」為語助。)以上皆轉語詞。

無,猶「得無」也。《士喪禮》筮宅辭曰:「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宅。度茲幽宅,兆基無有後艱?」鄭注曰:「得無後將有艱難乎?」又卜葬日辭曰:「哀子某,來日卜葬其父某甫,考降,無有近悔?」鄭注曰:「得無近於咎悔者乎?」

無乃,猶「得無」也(宣十二年《公羊傳》注)。《周語》曰:「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隱三年《左傳》曰:「無乃不可乎?」

無寧,猶「無乃」也。家大人曰:昭二十二年《左傳》曰:「無寧以為宗羞。」言宋若自誅華氏,無乃以為宗族之羞,不如使楚戮之也。(杜注曰:「無寧,寧也。」失之。「寧」訓為「乃」,見「寧」字條下。)

無,不也。(薛綜《東京賦》注曰:「無,猶不也。」)《書·洪範》「無偏無黨」,《墨子·兼愛》篇、《漢書·穀永傳》注並引作「不偏不黨」。《呂刑》「鰥寡無蓋」,《墨子·尚賢》篇引作「鰥寡不蓋」。《論語·學而》篇「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漢書·穀永傳》引作「居不求安,食不求飽」。《老子》下篇「聖人不積」,《魏策》引作「聖人無積」。《詩·皇矣》「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墨子·天志》篇引作「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毋,與「無」通。《禮記·月令》「五穀無實」,《呂氏春秋·孟秋紀》作「五穀不實」。《三年問》:「無易之道也。」鄭注曰:「無易,猶不易也。」《荀子·禮論》篇作「不易之術」。又「至死不窮」、「夫焉能相與群居而不亂乎」,《荀子》作「無窮」、「無亂」。《郊特牲》曰:「昆蟲毋作。」言不作也。《大傳》曰:「可無慎乎?」言不慎也。文十二年《左傳》曰:「國無陋矣。」言不陋也。成二年曰:「無顧土宜。」言不顧土宜也。《論語·雍也》篇:「毋以與爾鄰裏鄉黨乎?」毋,與「無」同。言九百之粟,爾雖不欲,然可分於鄰裏鄉黨,爾不以與之乎?言當與之也。(孔注讀「毋」字絕句,云:「祿,法所當受,無以讓也。」失之。)

無,否也。襄九年《左傳》曰:「穆薑始往東宮而筮之。史曰:『君必速出。』薑曰:『亡。』」(杜注曰:「亡,猶無也。」案,「亡」與「無」同,猶「否」也。)《莊子·大宗師》篇曰:「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至樂篇》曰:「支離叔曰:『子惡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惡?』」《達生篇》曰:「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亡,與「無」同,言否也。

無,非也。《禮記·禮器》曰:「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易·係辭傳》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文義與此同。)言非忠信之人,則禮不虛行也。《管子·形勢解》曰:「無德厚以安之,無度數以治之,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言國非其國,而民非其民也。

無,未也。《荀子·正名》篇:「誌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恐者,無之有也。」言未之有也。

罔,無也。常語。

罔,猶「不」也。《書·盤庚》曰:「罔罪爾眾。」某氏《傳》曰:「今我不罪女。」《微子》曰:「乃罔畏畏。」《傳》曰:「上不畏天災,下不畏賢人。」是也。又《盤庚》曰:「罔知天之斷命。」言不知天將斷絕女命也。《詩·抑》曰:「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言女不克廣索先王之明刑而執守之也。(《箋》曰:「無廣索先王之道與能執法度之人乎?」失之。)

罔,猶「得無」也。家大人曰:《楚辭·九章》曰:「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女何之。」洪興祖《補注》曰:「言欲高飛遠集,去君而不仕。得無謂女遠去欲何所適也。」(王注以為「誣罔」,失之。)

微,無也。《詩·式微》曰:「微君之故。」《周語》曰:「微我,晉不戰矣。」毛《傳》、韋注並曰:「微,無也。」宣十二年《公羊傳》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麵,而微至乎此。」微,無也。此,謂上文錫之不毛之地也。言寡人得見君麵,徒以君之不令臣為惡言,激怒使然耳。而其實貳而伐之,服而舍之,無或至於滅國遷君若此之甚也。(何注曰:「微,喻小也。積小言語以致於此。」失之。說見《經義述聞》。)

微,非也。《詩·柏舟》曰:「微我無酒。」《箋》曰:「非我無酒。」《禮記·檀弓》曰:「雖微晉而已。」注曰:「微,非也。」

勿,無也,莫也。常語。

《廣雅》曰:「勿,非也。」《詩·靈台》曰:「經始勿亟。」《箋》曰:「度始靈台之基趾,非有急成之意。」

勿,語助也。《詩·節南山》曰:「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勿罔,罔也。言弗問而察之,則下民欺罔其上矣。(《傳》曰:「勿罔上而行也。」則與「弗問」、「弗仕」之文不相承。《箋》曰:「勿,當作末。不問而察之,則下民末罔其上矣。」亦未安。)僖十五年《左傳》曰:「史蘇是占,勿從何益?」勿從,從也。言雖從史蘇之言,亦無益也。(杜注曰:「雖復不從史蘇,不能益禍。」失之。)與他處訓「無」者不同。

夫,猶「乎」也,歎辭也。(趙岐注《孟子·告子》篇曰:「夫,歎辭也。」)在句末者,《易·係辭傳》曰:「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禮記·檀弓》曰:「爾責於人終無已夫!三年之喪,亦已久矣夫!」是也。在句中者,檀弓曰:「仁夫公子重耳!」《論語·子罕》篇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也。

夫,指事之辭也。《禮記·檀弓》曰:「予惡夫涕之無從也。」《禮運》曰:「是故夫禮。」僖二十四年《左傳》曰:「夫袪猶在。」宣二年曰:「公嗾夫獒焉。」《周語》曰:「然則夫支之所道者,必盡知天地之為也。」是也。

夫,猶「彼」也。《禮記·三年問》曰:「夫焉能相與群居而不亂乎?」《荀子·禮論》篇「夫」作「彼」。襄二十六年《左傳》曰:「夫獨無族姻乎?」《楚語》作「彼有公族甥舅。」《齊語》曰:「夫為其君勤也。」《管子·小匡》篇「夫」作「彼」。哀二十五年《左傳》曰:「彼好專利而妄,夫見君之入也,將先道焉。」夫,亦「彼」也。《漢書·賈誼傳》曰:「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顏注曰:「夫,猶彼人耳。」是也。又《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孔子稱澹台滅明之行曰:「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夫也中之矣。」《禮記·檀弓》曰:「夫由賜也見我。」(夫,猶「彼」也。皇侃曰:「夫謂丈夫。」失之。)文十三年《左傳》曰:「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十四年曰:「齊公子元不順懿公之為政也,終不曰公,曰夫已氏。」宣二年曰:「夫其口眾我寡。」襄二十六年曰:「夫不惡女乎?」三十一年曰:「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昭七年曰:「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行其事。」十六年曰:「我皆有禮,夫猶鄙我。」《晉語》曰:「夫無乃以國故而行強於君。」又曰:「夫豈惠其民而不惠於其父乎?」又曰:「今夫以君為紂。」《鄭語》曰:「夫其子孫,必光啟土。」《楚語》曰:「夫其有故。」又曰:「夫先自敗也已,焉能敗人?」又曰:「餘善之,夫乃其寧。」莊三十二年《公羊傳》曰:「夫何敢?是將為亂乎?夫何敢!」《荀子·解蔽》篇曰:「不以夫一害此一。」夫,皆「彼」也。

夫,猶「此」也。《禮記·檀弓》曰:「夫夫也,為習於禮者。」鄭注曰:「夫夫,猶言此丈夫也。」(夫夫,猶「是夫」也。《檀弓》曰:「是夫也多言。」)又曰:「從母之夫,舅之妻,夫二人相為服。」(今本「夫二人」訛作「二夫人」,辯見《經義述聞》。)注曰:「夫二人,猶言此二人也。」《祭義》曰:「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誌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注曰:「親以此日亡,其哀心如喪時。」昭十二年

《左傳》曰:「且夫易不可以占險。」杜注曰:「夫《易》,猶此《易》。」是也。又僖三十年《左傳》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成十六年曰:「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襄二十六年曰:「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而無憂色,亦無寬言,猶夫人也。」(言猶然如此之人也。)《魯語》曰:「鱉於何有,而使夫人怒也。」《晉語》曰:「且夫戰也,微郤至,王必不免。」又曰:「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昭二十五年《公羊傳》曰:「有夫不祥。」《論語·先進》篇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孟子·公孫醜》篇曰:「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夫,皆「此」也。

夫,猶「凡」也,眾也。《孝經疏》引劉鎛曰:「夫,猶凡也。」高誘《淮南·本經》篇注曰:「夫人,眾人也。」《書·召誥》曰:「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正義》曰:「夫,猶人人。言天下盡然也。」)《顧命》曰:「思夫人自亂於威儀。」(《正義》曰:「夫人眾國,各自治正於威儀。」)《考工記》曰:「夫人而能為鎛也。」(夫人,猶「眾人」也。鄭注以「夫」為「丈夫」,失之。)《禮記·祭統》曰:「上有大澤,則民夫人待於下流。」襄八年《左傳》曰:「夫人愁痛。」(杜注曰:「夫人,猶人人也。」)二十七年曰:「且吾因宋以守(句),病則夫能致死。」昭七年曰:「紂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故夫致死焉。」(注曰:「人欲致死討紂。」)哀十六年曰:「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周語》曰:「夫人奉利而歸諸上。」(韋注曰:「夫人,猶人人也。」)《楚語》曰:「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皆是也。

夫,發聲也。《周官·司烜氏》曰:「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鄭司農曰:「夫,發聲也。」《禮記·少儀》曰:「加夫襓與劍焉。」鄭注曰:「夫,或為『煩』,皆發聲。」